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废除它虽不敢大声疾呼,但心里却是赞同的。
当接力棒传到康粱等人的手里时,他们对科举的态度并没有 多少变化。一方面,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建立新的教育体系的重要 性,因而为之大声鼓与呼。另一方面他们又将科举制度对薪教育 体制建立的障碍既看成是内容上的,也看成是形式上的,也就是 说,从他们的内心愿望,是完全希望废除科举制度的,为此他们 甚至鼓动当时的开明士人抵制考试。但在实践中却很明智地把火 力集中在八股头上。同时,由于意识到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在 维护封建道德方面的巨大功效,拥有意识决定论世界现的维新派, 在改革实践中对废八股改科举直至废科举注入了过多的精力和热 忱,对他们来说,7⑽的存亡,科举的兴废已经不是铨选制度本 身和教育体系的改革范围之内的事了,它关系到全国士人的士气 人心,关系到新的意识形态能否在全国贯彻下去的大问题。在那 时的进步士人心目中,不论中国有多少西方化的成份(即资本主 义因素有多少、“士心”的向背才是近代化成敗利钝的关键。
科举考试制度这种选官的形式,本是中国传统政治学对世界 官僚科层制度的一种贡献,可是在近代中国,却陷人了一种非常 尴尬、难以自拔的境地。有的时候,人们甚至把中国近代落后的 原因归咎于它’好像科举一废,中国马上就会人才辈出,赶上和 超过一向欺负中国的列强。不用说,科举制度身上挨的板子多了 些,也重了些。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家也难免犯直线式思维,形 而上学分析问题的毛病,他们只看到了科举是新式学校体系建立 的瘅碍,不知道这种障碍其实也可以变成动力。 三、废八股的前后
在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 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 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槐科举改革为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
在整个维新运动的宣传鼓动中,关于科举变革的呼吁占了相
331
当份额,也很受一些有能力接受新学,同时较为开明的士人的炊 迎,像孙治让、吴稚晖这样的人公然表示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在 《时务报》风靡天下的岁月里,八股帖括几乎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 街老鼠,不论新学旧学,但凡有点“学问”的人,都对之表示鄙 夷。这种心境从前很多士大夫就有,只不过面对西方的挑战,又 经过梁任公生花妙笔的渲染,大家厌恶八股的情绪更加强烈而且 外铒了而已。康有为等人对7'股的痛恨感觉几乎跟当年明朝遗臣 差不多,明朝的遗老将江山易色与崇祯吊死煤山都怨在八股身上, 而康有为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 的局面归咎于八股,据康有为自编年谱反腴,康有为接受光绪召 见时,恨恨连声地对光绪说:“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 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賠于朝廷,面賠于八股;胶州、旅大、威 海、广州湾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应诙说,康有为是 真心实意地对科举、对八股有怨气,也确实相信,以八股取士的 科举制度,要为中国的现状负一大半责任。
依康梁等人的原意,恨不能一下子将科举制度废掉,代之以 新式的教育体系。梁启超曾经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改革设计了上中 下三策。其上策是:
远法三代,近采泰西,合科举于学校。自京师以迄州县, 以次立大学、小学,聚天下之才,教而后用之。入小学者比 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成比进士,选其优异者,出 洋学习比庶吉士,其余归内外户刑工商各部任用,比部曹。庶 吉士出洋三年,学成而归者,授职比编检。学生业有定课,考 有定格,在学四年而大试之,以教习为试官,不限额,不糊 名。凡自明以来,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积弊,一旦廓 清而辞辟之,则天下之士,廉然向风,八年之后,人才盈廷
332
矣/1〕
梁启超在这里用新式学校制度来替代科举制度,显然还不知区分 学校体系与铨选体系,很明显地在走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老路,只 是学的内容由旧学改为新学。由于当时中国…无独立的市民阶层,也 无象样的民族资本,所以梁启超一时还想不到学校毕业生除了让 政府安置之外的其它途径。大概是担心上策变革幅度太大,社会 一时难以接受,梁启超从锦囊里又掏出了中策:
若积习既久,未即遽除,取士之具,未能尽变,科举学 校,未能遂合,则奠如用汉唐之法,多设诸科,与今曰帖括 一科并行。……立明经一科,以畅达教诣,阐发大义,能以 今曰新政,证合古经者为及格;明算一科,以通中外算术,引 申其理,神明其法者为及格;明字一科,以通中外语言文字, 能互翻者为及格;明法一科,以能通中外刑律,斟酌适用者 为及格;使绝域一科,以能通各囯公法,各国条约聿程,才 辩幵敏者为及格;通体一科,以能读皇朝三通、大清会典、大 清通礼,谙习掌故者为及格;技艺一科,以能明格致制造之 法,自著新书,制新器者为及格;学究一科,以能通教学童 之法者为及格;明医一科,以能通全体学,识万国药方,知 中西病名证治者为及格(全体学即人体解剖学,万国药方即 拉丁文药方^笔者注兵法一科,以能谙操练法程,识天 下险要,通船械制法者为及格。至其取之之法,或如康乾鸿 博故事,特诏应试;或如近世算学举人,按省附考。而要之 必予以出身,学以荣途,给以翰林、进士、举人之名,准以
〔1〕《饮冰室合集‘文集1第1卷,第27页。
333
—体乡会朝殿之实。〔1〕
梁启超的中策,科举不废,八股依旧,但是把几乎所有新学的内 容掺进来,将八股一科挤到一个小角落去,任其0生自灭(其中 明经一科,还指定非用今文经学派观点,或者说用《孔子改制 考、的观点不可八一如唐代以诗取士的进士科挤扁明经、明箅诸 科一般。梁启超的下策的精神与中策一样,只不过是不分科而已:
一仍今日取士之法,而略变其取士之具。童子试非取录 经古者,不得入学,而经古一场,必试以中外政治得失,时 务要事,算法格致等先学?乡会试必三场并重,第一场试四 书文、五经文试帖各一首;第二场试中外史学三首,专问历 代五洲治乱存之故;第三场试天算地舆声光化电农矿商兵等 专门,听人自择一门,分睿灾魅住5钍砸灰篮翰呦汀×脊适拢ㄎ实笔乐瘢叨哉卟痪懈袷剑宦劭ǎ际浴⊙Р钍圆睿嗍砸允蔽褚昭Ц饕黄瞥筛瘢蝗绲钍浴H纭∈窃蛳蛑グ斯膳栋嗽险撸亟陨跃杵涔室担源邮掠谑怠⊙В貌疟厥⒂谙蛉铡!2〕

梁启超这上中下三策,要数下策最不实际,主持者无法操作, 应试者也无从措手,应试举子既不能扔掉八股制艺,又要研习新 学,而且必须文理兼通,即使学声光化学制造的人也必须精通时 务政治,不然不是童子试就被刷掉,就是殿试落马(虽说清朝惯 例殿试不洵汰,但不完卷者依然也要落第八这种旧瓶里老酒不倾 再装新酒的下策,虽然梁启超看来还差强人意,但实际上却是货
〔I〕5饮冰室合集丨文集I第1卷’第28页。 :2」《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卷,第28—29贞。
334
真价实的下策。类似梁启超下策的主意,康有为也曾提出过,在 当时改革诸重大问题上,康梁基本上是一致的,梁所发的议论,由 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全出于康有为,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上中下三 策实际上也代表了维新派整体对科举改革的认识。
应该说,中国士大夫的意识导向代表了中国整个上层社会意 识倾向。即使在八股制艺的选本满街都是的时候,真正的读书人 对此也很不以为然。桐城派的祖师方苞曾奉皇帝之命编选过八股 标准范本《钦定'四书文》,他也说:“余自始应举即不喜为时文 〔即八股^笔者注、以授生徒强而为之,实自惜心力之失所注 措也。每见诸生家专治时文者,辄少之,其脱籍于诸生而仍如此 者尤心非焉广〔1〕前面引过的徐灵眙讽剌八股的“道情”,不仅袁 才子袁牧引用过,连位列公卿的梁章钜也在自家书里照录不误。这 说明他们都不把送给他们乌纱帽的八股当回事。就是皇帝老儿对 八股文也不见得真的重视,康熙与乾隆一生做了不少诗文,可是 就不见他们玩玩八股,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只选了少数的明 朝八股文作为标本,其余的一概不收,可见乾隆自己也并不认为 八股文算个什么东西。
由于有这种对八股名为尊崇’实际上鄙夷的社会心理氛围,废 除八股在社会上层其实阻力并不大,不论看中新学还是固执于旧 学的士大夫,都认为八股是无用的。光绪对维新派废八股的呼吁 很有同感,他对中国士人尽为无用之学的现状非常不满。对于废 八股实际上朝中大臣,也就是刚毅这种不学无术之辈才公然出头 作梗,其他人算上十分顽固的徐桐也无异词,显然,他也感到不 便出面阻拦,西太后也是相当痛快地同意了光绪废八股的举动。梁 启超保留八股的下策,实有过虑之嫌。
就这样,百日维新幵始不久,光绪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
I 」方苞:(李雨苍时文序》,《方望溪逋集》。
335
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接着又 公布了科举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改革后的乡会试仍分三场:一 场考历史及清代政治;二场考时务对策;三场考四书五经。三场 考试的文体均不得用股体,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 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 下”。最后出台的科举改革举措,其实就是梁启超的下策的改进版。 大概当时梁启超出这上中下三策时,没想到会这么容易就废掉了 八股。
是不是因为有点学问的人都不屑八股,再加上西方祧战造成 的巨大压力,废八股就十分容易了呢?显然不是这样,对废八股 不满意不高兴的还是大有人在。这些人当然也并不是真的从理智 上汄为八股有甩,对于他们来说,对7、股的依恋多半是出于习惯, 出于作愤了八股不玩弄技巧玩到繁复的地步就觉得不过瘾的习 惯。张中行先生曾提到一位老秀才说:“现代文没有技巧,没有味 儿,看着没劲。至于八股,那微妙之处,简直可意会不可言传广〔1 5 许多八股文做多了的三家村学究,就是有这样的一笔瘾,也许正 因为如此,进人民国以后,类似八股文文体的东西还仍旧在报章 杂志上可以看到。八股文其实并不是一种容易掌握的文体,能把 八股文做得四平八稳,让人什么错处和疵点都挑不出来,没有十 几年的功夫和相当的才智是做不到的。如果有谁不相信的话,那 么试着从当今文学家冉加上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中随便拉出一个人 来,命他去做八股文,那么百分之百人家是要交白卷的。好不容 易得来的“本领”谁都会珍视,尽管这种“本事”没什么甩处。其 实清末就连溜鸟、养蠄蛐的本事都会有人敝帚自珍,何况是作八 股?
不乐意废八股的士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能力去求新
! 1〕启功、张中行,金克水:《^^股》,中华书局,第肌负。 33&
学,有些冬烘先生一辈子习惯了八股,让他们离了八股,别式样 的文章根本作不出来。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人还真不少见。在 戊戌年初的会试期间,梁启超等人曾大肆活动,串连各省公车’再 来一次“公车上书”要求改革科举,废除7〈股,已经征得了百余 人签名,上书也拟好了,可是这次却远远没有头次公车上书那样 “得人心”,上万应试举人,反对者大有人在,大大超过了拥护者, 一时间人情汹汹,梁启超等为首之人几乎遭以老拳,最后是不了 了之。
不管因哪种原因不乐意废八股的人,反对的意见似乎都挺 “正大”,总忘不了把圣人之道顶在头上,说是耽心废/诚会废掉 中国人道德文章的根本,好像他们这么多年来并不是把八股当敲 门砖似的。
也许正是出于考虑了这些人反对的理由,同时也对他们做一 点安抚,暗示策论与八股的区别并不是太大,光绪在废八股的上 谕中特意加了这样一段话:“此次特降谕旨,实因时文积弊太深, 不得不改弦更张,以破拘墟之习。至于±子为学自当以四'子六经 为根柢,策论与制义殊流同源,仍不外通经史以达事务,总期体 用兼备,人皆勉为通儒,毋得竞逞博辩,复蹈空言,致负朝廷破 格求才至意。” ^〕
光绪的安抚起没起到作用,我们不太清楚,但无论是参与变 法的个中人还是受到科举改革冲击的一般士人,大家都明白如果 沿着改革之途走下去,废八股绝不是终点,总有一天,科举考试 这个士人千年进仕上升的梯阶会被拆掉,代之以西式学校系统。庚 子之后’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再版的清廷新政,在依样画葫声废 八股改策论之后,终于废掉了科举。由于新政并没有走完自己的 路,所以废科举是好是坏其实并不太好评价…不过有一点是可以
:1〕《湞德宗实录》,第4”卷,第6页。
337
确定的,就是完成戊戌变法未竟之业的“新政:并没有解决好新 的铨选制度与新的教育制度衔接的问题,只是以学校体制简单地 取代科举。
四、旧瓶与新酒
自从科举制度与八股文结缘之后,羸得了几时年的骂名。直 到今天,绝大多数史学著作一提到科举制度还是按捺不住恨恨之 声。对于继承戊戌变法之业的清廷新政之废科举,不仅当时的舆 论大声叫好,就是现在也是颂声一片。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八股 与科举似乎是一回事,在骂八股的时候科举也就被否掉了。
然而,当百年过后,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如果我们 能冷静而&仔细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因 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当科举被直截了当地废掉之后。中国并 没有出现新式人才辈出的局面,相反,倒是呈现出于近代化非常 不利的制度断层,原先中国一般老百姓在旧教育体系中比较高的 识字率优势在这断层中迅速丧失,以后长期出现了两种教育体系 并存的局面,两者都半死不活。人口与劳动力的索质反而下降了。 民届时期的人口识宇率反而要低于清朝。
首先,我们应该把八股文与科举分开来看,八股只是科举考 试的内容,而不是这个制度的全部。八股文的确是一种非常不好 的东西,凡是技巧繁复到了近乎高级文字游戏程度时,这种文体 的精神也就死亡了。曾经作过八股文的鲁迅先生说过:“/^股原是 蠢笨的产物。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一…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 的,一…甚么代圣贤立言,甚么起承转合,文章气韵,都没有一 定的标准,难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来,算是合于功令 的格式,用这格式来‘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二来,连 应试的人也觉得又省力,又不费事了广〔。鲁迅先生的话只说对一
〔1〕鲁迅:《伪自由书》,《透底I 338
个方面,八股文对于考试来说,由于高度的程式化,的确是便于 评判的。否则众多的秀才每年要考试,分出优良中差,那些训导、 教谕老爷可是麻烦得很。但八股文最大的害处在于它可以使人成 瘾人迷,作惯了八股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陷溺其中,再作什么都有 一股八股味^^除了一些真有学问的读书人可以抵抗这种八股病外, 余下的士人能自拨者鲜矣,君不见他们连骂洋鬼子、骂教会的文 告都用八股体,全不计洋人是否能领略这俪四骈五的妙文。偏偏 这种使人像吸鸦片一样成瘾的文体却又仝无用处,除了应试之外, 实在不好用它来干别的。这种带韵的准骈文,不好用来叙事,然 面用作论证又太嫌花哨,虽俪四骈六,却无六朝文那种华丽排铺 的美感,八股文明清两朝成筐成箱,汗牛充栋。可能留下来的除 了个别人作纪念用的乃袓考试的墨迹而外,只有几篇游戏文字。虽 然作八股确实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文宇功夫,但所得与所失相较,其 失大大超过了得,名符其实的失大于得4更何况,我们还没算上 八股对人思想的禁锢,“代圣贤立言”的事做多了,满脑子就剩下 理学陈腐的教条,至少对于那头脑冬烘的三家村学究来说是如此。 诚然,在近代讽云变幻之际,科考的八股也并非对时代毫无 所感,毕竞,掌握八股评价尺度的是人,这些人不可能一点儿不 受学风变化和各种思潮激荡的影响。蔡元培先生是在浙东学派治 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士人,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他的乡试 八股,就已相当不规范,旁证博引,议论大发,可是主考官以治 西北边疆史地学著称的李文田却很赏识。“在会试时,他的三篇八 股文,突破一般陈词滥调,引经据典,渊博兄常,受到房师王颂 蔚的赏识,合三场试卷,‘盛为延誉,郑重推荐特别在他被取 为逬士,虽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蔡元培的‘怪八股’袼调,风 靡天下,被传录,被刊刻。”〔1〕尽管蔡元培此后声名大振,在士人
0〕张寄谦:《辛亥革命时期的蔡元培》,《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
339
中,知道孙中山的少,而知道有个作“怪八股1’的翰林蔡元培却 不少。模仿这种“怪八股”的人比比皆是,但是,八股的弹性也 达到―广极限,在八股“代圣贤立言”的框框里,无论怎么挣扎,做 到旁证博引,稍微言之有物已经到了头,再想立点新意,说点新 事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们说科举制度八股文必须废除。
百日维新不废科举而废八股,以旧瓶装新酒本来是个很不错 的做法,伹是废八股的思路却是最终要废科举,时代之以新式学 校系统,废八股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由比较合适的作 法当便桥,过渡到并不太合适的归宿,这就是从百日维新到清廷 新政的科举改革思路,虽然一直在强调儒家伦理的“统率”作用, 但这实际是一种“全盘西化”的思路,即整个地摧毁中国原有的 教育体系和铨选体系,移植西化的学校体系。
也许,很多人要责怪我的说法太过时,或者说太陈腐,居然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还为科举制度招魂。但是我想,既然事情已 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对当时发生的种种事情做 一客观冷静的再估价。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历史的天平上,评价 的刻度是合适而非“先进”。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梁启超关于科举改革建议的上策,事实上 清廷新政就是按他的方案实施的。梁启超的方案是“合科举于学 校”,人小学就是生员,人大学就是举人,大学毕业就是进士。在 此之后,清廷新政更具体地。照西方学校制度建立了大、中、小 学系统,人们将小学生比之生员,中学生比之为举人,大学生比 之进士。
现在问题已经出来『,其一,这种合科举于‘学校的设想在中 国教育体系改革之初是可以勉强行得通的,因为无伦小学、中学 和大学,能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很少,学校数目也少,大学就更 少,所以大、中、小学生的比例大体上与过去逬上、举人、生员 的比例相当,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在校人数日益增加,而 340
中、小学又势必走向普及化,这样的话,那么“类生员”、“类举 人”就会俯拾皆是,自然也就失去了作为铨选制度替代。的意义
了。
其二,新式教胄办起来之后,学校不可能统统由国家来办,即 使全由国家兴办,程度也不可能整齐〈连大体整齐也办不到〉,各 种各样的私立学校程度、水平肯定是杂驳不齐的,这样,选官的 尺度如何掌握也就成了 一个难题。
其三,以学校的考试来取代选官的专门考试,看似可行,实 际上行不通。因为无论是普及教育的中小学,还是专门螅冉逃〉拇笱Ш透髦肿叛#堑目际灾皇潜U涎瓿裳б档氖帧《危淠勘晔敲嫦蛏缁岬模钦攵怨俪⌒枰摹R簿褪撬笛!±镂寤ò嗣诺牟悴憧际裕⒎亲盼」俣瑁膊豢赡茏盼⊙」俣瑁匀挥烧庑┛际岳窗压兀遣环涎」傩枰摹
最后的结论就是,铨选制度与学校是不能在近代环境中合而 为一的,想以学校取代科举,看似想法很新,实际上却还是传统 社会科举学校一体化的老思路。在传统社会见,当学校的教育目 的只在于掌握一定文宇能力和道德养成的时候,无疑是可以将学 校纳人科举的范围〔这一点恰恰是传统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病所 在但是,在近代的教育体系中,这种情形就不能重演了,因为 近代教育最后进人社会的成品,应该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既有 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更有自然科学的各门各业,而且社会愈 进步,愈发展,专门化的趋向就愈厉害。在这种情况下,选官制 度就不再好包容学校了。在清廷新政时^^清廷曾为归国留学生 安设了许多诸如农科、工科、医科、甚至牙科进士、举士的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