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枚髯匀灰不岣
此外,德国作为欧战的发起者。这几年里一直都在疯狂地扩军备战,德国人对于先进武器的渴望自然也远非其他国家可比,因此胡卫东便很自然地认为可以比卖给别的买家卖个更好的价钱。同时,一旦欧战爆发,由于制海权肯定在英国人手中。中国将很难再从德国进口任何大型设备,而战后对德国遗产的瓜分怎么想也轮不到中国,所以胡卫东的计划必须抢在欧战爆发之前实现才行,因此他对此前所未有地重视,希望可以尽快促成,但真的cāo作起来却并没有胡卫东预想的那么简单。
原来,小胡子一手炮制出的所谓“经济奇迹”其实是以大量举债作为代价的,而由于德国将大部分借来的外国贷款都用作军费了,导致他们虽然已经“经济复苏”,却因为无法通过足量的出口获得德国急需的硬通货,而越来越无力偿还已经几乎是天文数字的外国尤其是美国那些金融寡头的贷款,哪怕只是利息。
事实上德国自小胡子上台后,对于这些外债的偿付一直是一拖再拖,美英法三国的债主们之所以还能容忍,只是因为小胡子努力塑造出的“**先锋”形象。但小胡子虽然疯狂,却不是傻子,不可能以目前德国毫无优势的国力去先和看上去简直就是巨无霸的苏联死拼、而让美英法三国当得利的渔翁;可是美英法三国的金融寡头们同样不是冤大头,德国赖账不还也就算了,可是小胡子一方面拼命扩军备战,另一方面却根本不敢对苏联采取实质xìng的敌对行动,甚至两国还在暗中勾勾搭搭,这些他们又怎么可能看不到?这种局面继续持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多久,三国的垄断资本家们就会动用经济乃至武力手段直接逼债,到时候小胡子要么被迫当马前卒先对苏联动手,无论胜负如何都会让美英法三国渔翁得利,因而葬送德国复兴的希望;要么就只能坐视“经济奇迹”的假象被戳穿,到时候纳粹zhèng fǔ必然倒台,小胡子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同样会全部功亏一篑
因此小胡子只能抢先对英法及其盟国动手,这条路虽然也困难重重,但总比先打苏联的把握要大得多。而一旦“闪电战”偷袭得手,德国便可以迅速获得至少相当于一个新的德国的工业与人力资源,从而具备跟美国这个头号债主彻底赖账的底气,同时还可以掠夺财富填补资金缺口并借“复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虽然小胡子计划中还打算利用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于苏联的恐惧和仇恨再讹诈他们几次,但由于他个人的信用已经严重透支,小胡子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成功地骗上几回。在欧战随时都可能爆发的情况下,小胡子自然不可能有心思想得太过长远,即便他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与苏联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而中德两国又相距遥远,因此意识形态的对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会导致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明着结盟固然不可能,但暗中合作却是完全可能的,可小胡子却还是只能同意向中国转让技术,而不可能允许中国交换、甚至购买太多的机器设备(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九章 合作的前提(下)
PS:感谢书友“一蓑烟雨1997”的打赏和书友“nqm”再次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原因很简单,以胡卫东期望的惊人采购量,如果小胡子真答应下来,那么之后一两年内的德**工生产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合作研究、乃至交换得来的技术却还未来得及变成武器装备部队,结果十有仈jiǔ会早早输掉欧战、也输掉德国的将来。可是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却希望能够抓紧时间抢到足够二战红利的中国来说,光是得到技术却不能马上转化为工业能力,还得自己慢慢消化,同样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等中国将这些科技消化了的时候,这些技术估计也早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
胡卫东也因此意识到,赤sè党要想与德国进行更深层次的军事合作,光是提供超时代技术之类不能让德国马上得利的东西根本没有根本没用,还必须得付出海量的硬通货,让德国至少可以支付所欠庞大外债、至少是利息的一部分,而不致被迫早早开战,德国人才可能有耐心与赤sè党合作研发某些目前还只停留在设计图、甚至是设想阶段的新式武器,并向中国提供会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削弱德**工生产能力的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机器设备
可是这至少也需要价值10亿美元的硬通货(金银或者美元英镑),目前国内却是拿不出这个钱的,否则也不稀罕苏联人的贷款了,只有海外的中福国际有这个可能,因为光是中福国际所持有的米纳斯油田的三成股份按目前币值计算,潜在的总价值就超过了15亿美元(注1)。反正现在美帝无求于中国,又始终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对赤sè党心存疑忌。导致中福国际有钱也买不到最关键的那些设备和科技,因此还不如让中福国际利用这些余钱为实现胡卫东的这个计划出把力。。。
但是,资产与现金是两回事。现金与硬通货又是两回事,一家总资产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级大财团,即使现金流十分充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拿出十亿美元的现金。这还得庆幸中福国际设在美国,如果在别的国家,还得设法将钞票换成德国需要的贵金属或者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力较强的英镑美元。能有价值3亿美元的硬通货就很不错了。
再说,米纳斯油田的实际储量目前其实尚有小部分零散的没有勘测出来,而且还有一部部分后世有能力开采出来的储量在眼下却因为技术上的问题而无法开发,因此中福国际所持米纳斯油田的股份如果现在估价,最多也就10亿美元,而且这10亿美元的价值是需要花费至少15年时间慢慢开发的,因此如果是一次xìng抛售换取现金的话。这机会成本是必须扣除的,能够卖出相当于估价三分之一的价钱就算不错了,以此推算的话,正常情况下中福国际即使整体出售,也最多能够换到5亿美元的现金。无论如何也不够胡卫东的计划所需。
但是胡卫东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与远在美国的毛泽民进行了沟通,后者表示愿意尽力一试,但他需要有足够大的权限,赤sè党zhōng yāng经过讨论同意了他的要求,破格成立了中国赤sè党海外局,由其代理书记一职,如果他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一职务就将理所当然地转正。
虽然目前赤sè党的海外党员即使将国内外派的人员一并算上,加起来也不满一千人,但在中福国际的财力和太祖在国际共运中rì渐增强的号召力支持下,发展潜力却异乎寻常地大,搞好了将来海外支部的地位甚至可以与国内的XX局相提并论,身为海外支部书记的毛泽民到时候至少也是半步常委的级别
获得授权之后,毛泽民不但获得了支配赤sè党全部海外资产的权力,还可以在世界各国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组织,除了派驻苏联的那些人他管不到,其他的都要服从毛泽民的领导,其工作范围涵盖了组织、商贸、谍报和外交四大领域,而这位历史上在经济、情报与外交工作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却不幸早早牺牲了的奇才也由此一鸣惊人,不但以其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复兴进程,还直接影响到了列强的实力对比和二战的进程
毛泽民对于计划的关键看得十分清楚,无论cāo作如何巧妙,都必须要足够的本钱作为基础,因此他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弄到尽可能多的现金。中福国际现有资产之中最值钱的莫过于米纳斯油田,自从这个超大油田发现之后,目前世界第一的石油巨头洛克菲勒财团就一直对其心存觊觎,这一方面是垂涎这个超级大油田本身的丰厚收益,一方面则是担心自己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因此动摇,尤其是相对于美国本土的油田来说,米纳斯油田开采成本极低,万一老福特存心报复,故意压低价格倾销的话,洛克菲勒财团的损失可就大了
此外,米纳斯油田不在美国境内,洛克菲勒财团将其收购并不触犯那些“该死的”反垄断法案,因此小洛克菲勒对其就更是志在必得了。虽然表面上来看,哪怕仅仅只是中福国际所持有的那部分米纳斯油田股份,其潜在价值也超过了目前身为世界首富的小洛克菲勒的个人资产,但潜在价值毕竟只是潜在价值
注1:可能还不止这个数,米纳斯油田可采储量超过10亿吨、即70亿桶,当时国际市场的平均油价一直在每桶12美元之间波动,而且米纳斯油田所产的原油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享受溢价理所应当,而其开采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却只比目前还大都未被发现的中东油田略高,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利润率。此外,本书中因为石化工业提前兴起的缘故,国际油价要比历史上更高,这无疑也会进一步提高米纳斯油田的估值(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章 困境中的摩根财团
更重要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总资产(1935年时约为66亿美元,考虑到1937年经济危机的影响,38年底的时候即使较1935年时有所增长,也不会多出太多。)要远远超过小洛克菲勒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如果再算上洛克菲勒财团控股的一些子公司,实力就更加雄厚,就算是整个米纳斯油田,他们也未必吃不下去。
但是洛克菲勒财团在石油行业的老大地位却使得中福国际跟他们谈判时十分被动,哪怕是毛泽民这个外交兼商贸专家也是一样。但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他却另辟蹊径地想到了另外一个超级财团摩根财团。。
虽然摩根家族的总资产早就被洛克菲勒家族超越,但是摩根财团却依然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金融寡头,没有之一。在当年老摩根不看重个人资产、只看重财团及其阵营实力的思想指导下,摩根财团虽然自身的净资产远不如洛克菲勒财团,却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建立了一个规模惊人的“摩根联盟”,在这个联盟中,以摩根公司为轴进行董事部连锁领导,与大金融资本以下、超过20万的主力金融机构互相连结,这样就构成了结构庞大、组织严密的“摩根体系”
“摩根体系”中的金融集团占有全美金融资本的33%,总值近200亿美元!另外还有125亿美元的保险资产,占全美保险业的65%。生产事业方面,全美35家主力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包括美国钢铁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肯尼格特制铜公司、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大陆石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等,而摩根公司在铁路业上的渗透更是人尽皆知。同时,通讯业方面它还拥有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通讯巨头。此外,摩根同盟的旗下还有亚那科达铜山、西屋电气、联合金属炭化物等主要托拉斯企业。上述所有相加。合计所有总资产,扣掉重复部分,大恐慌前的摩根体系拥有740亿美元的总资本。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1/4。167名董事从摩根公司走出来,控制着整个摩根体系,执行着由华尔街的摩根发出的指令,其极盛时期对美国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另外九大财团之和。更不要说是形同傀儡的美国zhèng fǔ了。。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规律并非只在中国起效,美国的另外九大财团没有一个愿意看着摩根财团继续这样“一超独大”。而美国的历代总统同样对其忌惮不已,虽然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总统不过是资本家的代理人,但同样是代理人,有无数个老板的话多少还能利用其内部的矛盾争取到一点权利,而只有一个老板的话,那就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连一点自主权都没了。
只是一战之后的摩根财团如rì中天。谁都不敢冒险对其下手,但是1929年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却给了大家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虽然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令美国十大财团全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以金融和投资作为主业的摩根财团遭到的打击无疑要比那些主营为实体经济的工业资本家更大,更要命的是,摩根体系相对松散的缺陷也由此暴露了出来。大难临头之下。众多的合作者抛弃了摩根财团这棵大树,使得摩根体系迅速萎缩,而这又进一步削弱了摩根财团应对这次空前危机的能力
以洛克菲勒财团为首的美国多个超级财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在这些实业巨头的支持下,新上台的罗斯福得以顶住巨大的舆鹿力推行在当时的西方看来带有浓厚社会主义sè彩的“新政”。结果罗斯福新政一方面将美国暂时拉出了大萧条的深渊,但另一方面,金融界之外的反对力量则在新政时期联合了起来,并齐心协力推翻了摩根帝国的统治。
这个反对派联盟包括:洛克菲勒财团;mín zhǔ党内哈里曼家族的生力军;华尔街的新贵犹太投资银行,比如雷曼兄弟和高盛投行;还有排他xìng的族裔团体像爱尔兰天主教徒,生意场上的老狐狸老约瑟夫。P。肯尼迪和意裔美国人、来自美国加州银行的贾尼尼家族,还有摩门教徒马里纳。埃克尔斯,犹他州一家由银行控股的大型建筑公司老板,与总部在加州的贝泰工程公司和洛克菲勒的加州标准石油公司是同盟关系
这场金融革命的先声由洛克菲勒财团成功吞并摩根的旗舰级商业银行,强大的大通国民银行打响。1929年的金融恐慌后,参议员尼尔森。奥尔德里奇的儿子、也即是小洛克菲勒的大舅子温斯洛普。奥尔德里奇促成了洛克菲勒旗下由他负责的公平信托公司和大通国民银行之间的合并。从那时起,奥尔德里奇就在大通银行里发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到1932年成功赶走了出身摩根的大通CEO阿尔伯特。威金,而由他本人亲自担当CEO。从此,大通国民银行就成了洛克菲勒金融帝国事实上的总部。
新政联盟狡猾的推动了新政时期1933年和1935年的银行法案,通过这两个法案将美联储改头换面,永久把美联储的大权从华尔街,摩根财团和纽约分行手里转到了华盛顿特区的政客们手里。结果,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被剥夺了把持公开市场cāo作的权力,而由位于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领导下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负责公开市场cāo作,地区分行从此只扮演了次要合作伙伴的角sè。
罗斯福新政实现的另一个货币政策上的重大变化就是放弃了金本位,当然是以大萧条时美国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的“紧急状态”为托辞。1933年以后,美国公民已经不再能够把联邦储备银行券和存款兑现成金币,而这对被排挤出了美联储的摩根财团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一章 股权结构
PS:感谢书友“废才青年”的打赏,再次求推荐票^_^
虽然被新政联盟落井下石,但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1930年代后期,摩根财团依然保有相当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尽管很多时候不得不在占统治地位的新政联盟面前低声下气。
而作为美国历史上除了开国的华盛顿之外最有权威的总统,小罗斯福虽然更重视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与实际财富、也更有利于增强美国国力的工业资本,但为了美国的安定团结,他也不会对摩根财团这个巨无霸穷追猛打。而且在对外政策方面,小罗斯福与亲英法的摩根财团意见最为接近,需要利用它的力量来压制持那些亲德或孤立主义立场的大资本家,以完成其利用世界大战削弱欧亚大陆、确立美国世界霸权的宏大构想 。 。
经济危机中的金融资本最怕的是什么?是有钱却没有可以盈利的项目来供其投资(包括贷款),结果手中的钱成了死钱,而存款利息却不能不付,一不小心就会将银行给拖垮了。而中福国际如今在美国已经成了一个“财富神话”,凡是其投资的项目几乎没有一个不带来暴利,因此与洛克菲勒财团只想购买米纳斯油田的股份不同,摩根财团更希望以此为契机与中福国际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并借此为将来打开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作好铺垫,所以摩根财团愿意开出明显比洛克菲勒财团更高的价码。 。 。
再加上毛泽民在与李四光等地质专家交流过之后,得知米纳斯油田虽然仍有少量可采储量尚未探明,但已经相当有限,便让一个自己十分信任的属下故意被摩根财团“收买”,告诉他们米纳斯油田还有很大的储量没有探明,而这正符合石油勘探的一般规律。因此摩根财团果然上钩,竟然将收购价码增加到了10亿美元,却不知道因为胡卫东指名方向的缘故、李四光等中国地质学家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探明了米纳斯油田超过九成有开采价值的储量。这在石油勘探史上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过,摩根财团虽然被骗,但他们的一些小动作却令毛泽民颇为困扰,原来摩根财团在向中福国际报价的同时。还开始秘密收购中福股份那些中小股东手中的股票,虽然毛泽民已经与陈嘉庚等相对较大的股东事先通过气,但摩根财团还是以相对较低(注1)的价格收购了市场上流通的几乎所有零散股票。约占中福股份总股本的5%,这甚至比购买米纳斯油田的股份更加划算,因为中福股份名下还有很多别的暴利项目(不包括尼龙等在美国研发出来的产品),幸好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中福国际和陈嘉庚等亲赤sè党的华侨华人已经回购了不少股票,否则就真是亏大了。但即使如此,毛泽民也还是由此意识到了中福国际旗下企业股权机构不够明晰的缺陷(注2),而决定对其进行资本和股权重组。
由于上市之后那些看好中福股份发展前景的股东频繁从市场上收购零散股票。中福股份的股价不但较上市时暴涨了十倍以上(摩根财团开始收购之前),股权结构较之当初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目前福特公司持有“中美福特股份有限公司”42%的股份,仍为中福股份最大的股东,而福特家族所持有的股份则增加得更多;而中福国际所持的股份比例上升得更快。已经由上市时的30%增加到了36%;第一号与第二号股东的持股都明显增加,广大中小股东持股数量自然只可能减少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22%股份当中华人华侨持有的比例进一步上升,持股总数超过了200万股(即是说占总股本的比例上升到20%以上),而其中陈嘉庚等坚定支持赤sè党的华侨华人持股总数更是超过了100万股,这就意味着赤sè党实际上已经超过了福特公司成为中福股份真正的掌舵人,但值得一提的是,中福股份现在的第三大股东却不是陈嘉庚或者其他亲赤sè党的华人华侨,而是陈嘉庚的女婿、对赤sè党持保留意见、但至少并非像李光耀等“海峡华人”那样“黄皮白心”的东南亚首富李光前
其实中福国际现在也并非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于中福股份盈利,而拥有了不少自己完全控制的产业,比如最近发展迅猛的造船、集装箱、石油化工等产业部门,而其中在毛泽民眼里潜在利润最大的则是rì光灯与尼龙丝袜这两样新产品,前者胜在市场广阔,这一点想想当年爱迪生是靠什么起家的就能明白,而后者更是掀起了流行的热cháo,这一点只要看杜邦公司以xìng能较次的尼龙66制成的丝袜都卖得脱销就可见一斑了。之所以中福国际不再需要紧抱福特公司的大腿,是因为随着国内一次又一次的捷报传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zhèng fǔ已经普遍认识到了赤sè党的实力,自是不可能因小失大,为了一点眼前利益,干出毛泽民当初所担心的那些伎俩。不过资源行业情况较为特殊,为了减小不必要的阻碍,也为了保持与福特公司之间的“传统友谊”,包括米纳斯油田和新发现的巴东铁矿等大量油田和矿山依然是由中福股份进行开发的
这些产业如果能够完全发展起来,中福国际即使不算从中福股份获得的分红,年净利润也可以达到数亿美元之多,可惜毛泽民现在却没有时间慢慢等待
注1:平均每股200美元,因为摩根财团在短时间内的大量收购,之前价值一直被严重低估的中福股份股票由单价100多美元猛增至300美元左右,成为经济危机中美国股市最大的亮点。
注2:其实这本来不能算是什么缺陷,但因为摩根财团最擅长的就是这一套,而毛泽民再怎么天才,也是一年多前才开始尝试资本运作,难保不被他们钻到空子。(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 纵横捭阖(上)
因此,中福国际出售部分资产在所难免,为了避免被摩根财团钻空子,中福国际自然优先选择转让主体之外的中福股份那36%股权。但考虑到赤sè党与中福国际和福特公司之间的“传统友谊”,毛泽民特意提前跟其打了招呼,结果福特公司现在的掌门人、美国富二代中最具才华(注1)的埃兹尔。福特敏锐地察觉到中福国际出售这些股票并非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深知此人厉害的毛泽民只得将部分内情跟其道明,结果对美国经济版图更加熟悉的埃兹尔。福特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新方案,不但福特公司能够掺和进来分一杯羹,中福国际和中福股份的那些亲赤sè党的华人华侨股东也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毛泽民同意后,持有中福股份超过九成的主要股东迅速统一了立场,向摩根财团提出了兼顾多方利益的整体出售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