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秘密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揭秘-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发生的一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央情报局在奠边府失陷后继续在印度支那进行活动,重操起了法国人未竟的旧业。从5 月中旬到8 月中旬,美国的C119飞机一直给被围困的法国前哨阵地空投救援物资,并且在全国范围内空运物资。对越南垂涎欲滴的法国人将被热衷于反共的美国人取而代之,尽管当时一份国务院秘密情报承认“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胡志明确实受命于莫斯科”。
1961年1 月,肯尼迪人主白宫之时,越南的局势已经波澜不惊,犹如遥远海域中缓缓拱起的细小浪花,令人难以察觉。经过8 年苦战,上万人死亡,法国人从奠边府被赶出了越南,留下了一片地形复杂的非武装地带(非军事区)。这片无人的恐怖地带将越南的细腰切断,把亲共的北越与投靠西方国家的南越一分为二。当时,派驻到越南的美国顾问有685 人。自1954年开始,美国对越南的经济投人已累计高达2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关于越共向南越不断渗透的报告令五角大楼惊恐不安。迫于国防部的压力,肯尼迪派遣了几支直升机小分队和特种部队进驻越南。此后南越陆军也开始游说美国政府,请求给予他们情报信息方面的援助。几年来,南越官员一直在请求国家安全局帮忙搞清来自北越的越共渗透分子的活动地点并对他们一举歼灭。但是,考虑到要帮助他们就要提供极其机密的信息与技术,艾森豪威尔一直都没有答应这个请求。
迫不得已,肯尼迪对陆军做出了让步。在1961年4 月29日召开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上,他授权国家安全局向南越陆军提供信号情报援助。授权向南越转发情报的代号为《通讯情报规则》的密令表明美国与外国政府同享绝密情报的事情非比寻常。密令称:由于“南越的局势万分危急,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因此授权向南越军方发送所需的信号情报“以期对越共的共产主义信息传播给予迅猛的打击”。
国家安全局局长、海军中将劳伦斯。弗洛斯特下令其所属部门陆军安全局立即着手准备。几周内,国家安全局登记代号为“USM626”、对外宣称为“第三无线电研究分队”的第400 陆军安全局特种行动分队空降到了越南。1961年5 月13日,93名脚登闪亮皮靴的陆军密码破译专家走出了一架银色的C130运输机,踏上了西贡的坛森哈空军基地。当时正逢牛年,牛年象征着隐忍耐心、辛苦劳作与和平满足。然而在这个面临全面战争的国度里,找不到任何牛年的迹象。而这些不请战事的信号情报专家们要完成窃听任务也不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后不久,他的官员们就开始了对情报密码问题的关注。
被国家安全局截获并翻译过来的一份北越文件里提到:“在革命政权成立之初,必须尽快研究出使用密码的方法,以确保情报通讯安全。”胡志明曾亲自告诫那些日趋成熟的编码人员:“密码编制必须安全、迅速、精确。编码人员要团结一心,高度警惕。”
在和美国交战之时,胡志明称他的编码人员为“密码勇士”,并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密码材料的丢失。胡志明在他的演讲中还树立了几个英雄形象,号召向他们学习。1962年,海军下士、密码员布当卓乘小船执行任务时遇上了恶劣的天气。当小船沉没时,他“毁掉了所有的密码材料……巨浪翻滚,狂风怒吼,他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另一件英雄事迹中,两名密码员在战斗中负了伤:一个踩上了地雷,“腿被炸飞”,另一个“耳朵被炸聋,血流如老‘,然而他们依然”沉着冷静地保护着密码系统“,直到有人把他们替换下来,才去医院就医。胡志明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编码员们。他们随后踏上了”’胡志明小道‘,被派往南方打击美军“。
越共的密码员们学有所成。他们在无线电波分布区布下电子鱼网,收网时常常能收到大量的美国通讯情报。然而,他们自己很少使用无线电,而是用廉价的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河内的电台广播。除非情况万分紧急,他们一般是通过信使把情报递送到指挥部。在近距离通讯联系中,他们使用的是功率很低的无线电设备,使美军的窃听人员屡屡不能如愿。
从黄昏到黎明,大半个南越或多或少成了越共的天下。他们像工蚁一样,不辞艰辛地往返、穿梭于军事无人区。越共在南越的支持者不断增加,而反抗者则常常被击毙。
美国无线电定位专家负责搞准游击队员的位置,以便剿灭或逮捕他们。代号为“白烨”的行动任务负责窃听越共渗透分子的联络网点。另一项代号为“剑齿”的行动负责培训南越士兵截获、定位和处理明码通讯情报的技术。美国人认为解码技术过于机密,不宜传授给南越学员。
第三无线电研究分队的大本营设在坛森哈空军基地内南越陆军联合参谋部的一个弃置不用的飞机库里。没有安装空调的室内温度常常超过华氏100 度。每当季风雨来临,雨水会从门缝冲进室内,地上的积水常常深及数英寸。
用装军粮的箱子垒起的隔墙把飞机库分成了不同的工作室。供情报分析员使用的长工作台是由胶合板和废木料搭建成的。由于缺少椅子,为了便于工作人员站着工作,这些工作台都高达4 英尺左右。被委派到这里的一位国家安全局官员的办公条件也好不了多少。他说:“作为国家安全局的文职官员,我还算幸运。他们摞了两摞军粮箱,上面搭上一块胶合板,为我做了一张桌子,还给了我把折叠椅。”但这位官员的生活条件就要舒服多了。最初,他住在西贡闹市区的梅杰斯蒂克酒店,后来又搬进了一套有两间卧室的别墅,与一位陆军安全局的官员同住。
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美军的信号情报人员增加了一倍多。到1961年12月,这一秘密组织已经拥有236 个成员,18个监听站。他们的情报通讯站向北延伸到军事无人区的芙拜。在这个地方能够收集到极有价值的情报。在南越陆军信号基地还建了一座培训南越士兵的学校。
在野外搞情报工作既紧张又危险,正如肯尼迪总统所说,这是一场“伏击战,而不是阵地战”,是一场和“游击队、破坏分子、叛乱分子以及刺客杀手”的较量。
首批到达越南的美国陆军密码专家中有一位名叫詹姆斯。戴维斯的能说会道的小伙子。他当时25岁,田纳西州人,父亲是位药剂师。这位驻扎在坛森哈基地的专家奉命到西贡附近蕨草丛生、道路泥泞的丛林地带搜寻越共游击队,一路上有全副武装的南越士兵为他掩护。为了能使他的PRC10 便携式无线电定向装置捕捉到敌人所发的近距离信号,他必须尽量靠近敌军。然而如果他靠得太近,则会成为敌人的猎物。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捉迷藏游戏:输家挨打以至丧命,赢家暂时保住性命。
1961年圣诞节的前三天,戴维斯坐着他的吉普车,由南越士兵护送,前往西贡西部的一个地区执行一项新的任务。就在离空军基地大约八英里的地方,他们遭到了埋伏,自动步枪喷出的火舌封锁了他们的道路。他开着吉普车左躲有闪,躲避着枪弹。突然,一声巨响,他被摔出了车外,一枚地雷把他的吉普车炸得四分五裂。
戴维斯抓起了他的MI卡宾枪,跟他的同伴一起进行还击,但此时他们已经被敌人包围。不到几分钟,就有九名南越士兵被机枪击毙。一颗子弹从后面击中了戴维斯的头部,他倒在了血泊中。在越战中牺牲的第一个美国人是一位信号情报专家。
两周后,驻扎在坛森哈空军基地的第三无线电研究分队的秘密指挥部被命名为戴维斯站。后来,国家安全局总部的一座营房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华盛顿的美国政府看来,越战掀起的波澜日渐壮阔。肯尼迪下令中央情报局加强在无人区以北地区的秘密活动,从而使美国进一步卷入了越南内战。夜深人静之时,在漆黑夜空的掩护下,伞兵们拖着膨胀的降落伞悄悄滑向地面。然而,这项派南越武装突击队到北越进行渗透的使命,由于保密措施不力,还没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北越的北部地区,大多数突击队员刚一着陆,遇到的不是友好的笑脸,而是枪林弹雨的袭击。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总统人主白宫。此时,对美国政府来说,越南问题已经从远海巨浪发展成了拍岸惊涛。到1964年中期,进驻越南的美国军队已经达到了1 石万人。越战每天要耗费美国纳税人约150 万美元的税金。约翰逊放弃了中央情报局制定的已经造成了惨重损失的向北越渗透的计划,而授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订更具攻击性的方案,以使胡志明打消收复南越的念头。结果出台了34A行动计划。由中央情报局与五角大楼联合制定的这一拙劣之计主张在北越的内陆及沿海地区进行破坏,采取打了就跑的突袭战术。
胡志明为了越南的独立、统一进行了长达25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赶走了荷枪实弹的法国殖民者。甚至连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都认为34A 计划毫无意义。数年后,他回忆说:“当时了解34 A计划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个方案基本上没有价值,被派往北越的南越特工人员不是被抓就是被杀,而海上攻击也不过是隔靴搔痒。”
美军与南越军队打击来自北越游击队的同时,北越军队也在海上和陆上还击南越的突击队。
美国国家安全局越来越深地卷入了越南战争。国家安全局的一份报告称:“到1964年仲夏,这个重大事件(美国对越南宣战)拉开了帷幕。无论是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之中还是在事后,美国政府中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像国家安全局那样,在决定重大的国家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来,国家安全局的海上窃听组织海军安全组一直在想方设法收集敌方分布在沿海地区的主要情报站发出的信号情报。长距离、高频率的海上通讯信息可以由诸如日本的奎美站、菲律宾的圣米甘站等远离目标的大型情报通讯站接受。其他中距离信号可以由国家安全局下属的坐落在西贡戴维斯站及军事无人区附近芙拜地区的大型情报通讯站捕获。但是要截获近距离信号,诸如步话机及沿海范围内的联络,则必须使天线及接收器靠近发报地点。专属国家安全局所有的大型窃听船,如“牛津”号,在这里派不上用场。而像“普韦布洛”号那种海军拥有的小型信号情报船也是后来才出现的。
于是一种内装信号情报收发室、外接天线的大型钢箱装置应运而生。这些像货运集装箱似的小钢屋被焊接在驱逐舰的甲板上。然后,驱逐舰驶近海岸,完成窃听任务,仿佛宴会上的一个间谍,手中的鸡尾酒杯里还暗装着一个橄榄形的窃听器。
这种装置还远不够理想。专用的信号情报船不设武器装备,外表也不吓人。而全副武装的驱逐舰则极具震慑威力、极富挑衅之意。而且,与专用的情报船相比,甲板上的钢箱所收集的信号情报简直是微不足道。
1962年4 月,海军安全组开始在中国和北朝鲜近海海域执行信号情报侦察任务。
1964年1 月,参谋长联席会议授命在北越沿海北部湾一带增设巡逻任务。当时,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在筹划34A 行动计划。他们认为对北越沿岸进行突然袭击可以使信号情报收集人员获得大量的海军情报。不仅能截获语音通讯情报,还能搞清设在北越沿岸雷达系统装置的位置及技术方面的详细情况。
1964年2 月,“克雷格”号执行了第一次任务。尽管“克雷格”号的甲板上既有专门收集通讯情报的通讯情报室,也有专门负责收集雷达信号的电子情报室,可是收集的情报却少得可怜,因为具有高度防范意识的北越海军一发现这艘在距海岸六英里的海面上徘徊游七的可疑的美国船只,便马上关掉了几乎所有的非必要的雷达及通讯系统。
在驻西贡的美军官员的要求下,海军安全组又安排在1964年7 月底进行一次信号情报收集行动,以便能和对北越的袭击赶在同一时间。美军觉得,如果信号收集行动和海岸突击队的袭击同时进行,这次行动就不会像“克雷格”号那样泡汤。这次被选中载运电子情报装置的是“麦当克斯”号。这是一艘人们称之为“锡罐”的标准海军驱逐舰。其他的美军舰艇受令只能在距诸如中国、北朝鲜、苏联等国家的海岸线至少13英里的海域巡游,而“麦当克斯”号则被授权可以驶达距北越海岸8英里、距近海岛屿4 英里的海域。
驱逐舰上所载的信号情报室可以被搬到任何一艘舰船上,驶离中国海岸时它在这艘舰上,而驶离北朝鲜海岸时又会到了另一艘舰上。工作人员也有变动,这个月情报室里挤满了俄语专家,下个月又换成了汉语专家。这些情报室的“大本营”是台湾的基隆港。当时在那片辽阔的海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间情报室,因而供不应求。
装在“麦当克斯”号上的情报室是从“麦克肯兹”号卸下来的。前不久,载满俄语专家的“麦克肯兹”号刚刚执行了在苏联沿岸附近海域进行的窃听行动。
“麦当克斯”号即将驶人太平湾之时,越南的局势已经剑拔弩张。在门河基地的那片粗沙遍布的开阔地带,美国海军官员们正在培训南越海军陆战队员练就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最大杀伤破坏的本领。门河是向北越发动袭击的主要基地。基地按照不同民族沿着长长的木船坞被分成了不同的(隔间)营区,受美军的秘密操纵。白光闪亮的火箭弹和黑色的橡皮艇随处可见。
1964年7 月30日深夜,在月光摇曳、波涛翻滚的北部湾上,由南越突击队员组成的一支奇袭小分队登上了四艘大型巡逻快艇。这种快艇中有些由柴油发动机驱动——是名副其实的“劣级艇”,其他的则是标准的由汽油驱动的美国造鱼雷快艇。
艇上装有57毫米口径的轻型步兵加农炮。为了减少后坐力,使炮身在不用炮座时射击更稳当,伴随子弹射出产生的蓝灰色的烟气由尾部而不是由炮口喷出。
7 月31日凌晨,在驶向北越海岸的半途中,这支鱼雷艇队突然向昏约、昏果两个近海半岛发起了猛烈的轰击。这是当时南越和美军所发动的最猛烈的袭击。
当天早晨的晚些时候,当鱼雷艇队返回门河基地时,“麦当克斯”号还在距舰队四英里以内、军事无人区以北的海面上巡游。北越的沿海防御雷达站以为“麦当克斯”号会与发动进攻的南越舰队会合,或者负责为舰队站岗放哨,随时准备着向任何越过无人区追逐南越鱼雷舰队的舰艇开火。众所周知,实际上每次南越对北越的袭击都有美国为其撑腰助阵。
从早到晚,“麦当克斯”号一直闲散地在军事无人区附近距北越海岸八英里的海面上飘荡。这是一个收集情报的理想区域。舰上的情报室几天前又涂了一层灰漆,使其看上去像驱逐舰的正常构件。狭窄的情报室里,监听员坐在接受器前每天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专门窃听近距离、甚高频通讯信息的监听装置可以捕捉到便携式无线电通讯信息及海岸附近海域舰艇之间的对话。即使语言专家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当时完全弄清信息的内容。不过,他们可以通过装在监听器上的录音机把对话录下来,以便日后进行分析。
另外两部操作装置专门截获高频莫尔斯电码信号。因为无线电波变幻无常,一些北越发出的高频信号在菲律宾反倒比在越南近海区域听得更清楚。不过由于驱逐舰的位置不固定,因而能接收到没有被固定的地面情报通讯站捕获的高频信息。
“麦当克斯”号没有独立的电子情报室,两名电子情报员和其他的工作人员共同使用舰上的标准雷达信号接收器。情报室还装有一台在线密码电子打印机,可以打出国家安全局专门发给信息情报密码组的机密电文。这种联络方式不使用舰上正常的通讯频道。
与“牛津”号和其他受国家安全局操纵的海上窃听船的任务不同,信号情报收集行动的使命是“直接援助”。其信号情报特遣队不仅要为日后撰写有关越南局势的报告收集沿岸地区北越海军行动的情报信息,还要为驻越南的指挥官提供包括警戒情报在内的及时的、迅捷的情报信息。在“麦当克斯”号上,获准接收此类情报的有舰长、海军中校赫伯特。奥吉尔和第7 舰队192 驱逐舰分队司令官、海军上校约翰。赫里克。
“麦当克斯”号的双重使命在某种意义上是密不可分的。它的首要目的是扮做海上挑衅者——这艘在灰色舰首上插着美国国旗的舰船在北越沿岸附近的海面上招摇过市,事实上,它已经把5 英寸口径加农炮伸到了越共海军的眼皮底下。这种公然挑衅往往会诱使北越的沿海军事基地启动岸边的防御雷达、火力控制系统,并且开通无线电通讯频道。这样,钢箱式的情报室里以及雷达屏幕前的情报人员就能截获有关这些系统的情报信息。挑衅的次数越多,得到的信号情报就越多。“麦当克斯”号有时甚至会关掉舰上所有的电子设备,以迫使北越为了发现它而开启更多的雷达系统,进行更多的交流。
“麦当克斯”号的挑衅行为与突击队的袭击同时进行,使北越人认为这艘舰艇在指挥袭击行动,甚或还有可能提供火力援助。这种行为搞好了仅仅是危险而已,搞不好简直是愚蠢至极。美国海军原以为北越没有外国船只不得进入距其沿岸12英里以内海域的规定。因此尽管美国正和北越交战,美国舰船授命靠近北越海岸的距离仍然比靠近其他亚洲共产党国家海岸的距离近得多。其实,美国有所不知,北越同样声明过12英里海岸线的规定,并且把“麦当克斯”号的行为视为对其领海的侵犯行径。
8 月1 日,在“麦当克斯”号驶往北越海岸的途中,情报室的工作人员忙着窃听跟踪他们行迹的北越海岸电台。当监听到有关“麦当克斯”号的距离及方位的报告时,他们便能“反测”出发出信号的情报站的方位。
晚上8 点半(当地时间)左右,“麦当克斯”号驶近了昏约岛,距离近得足以使舰上威力强大的加农炮有效地击中这座小岛。舰上的人或许不知北越军队的幸存者还在清理两天前美军策划的南越突击队夜间袭击留下的伤亡惨重的战场。大概昏约岛上的人发现了灰幕笼罩的海平线上的这艘美军战船越驶越近,于是警报大作,警告人们又一轮更猛烈的枪炮轰击即将开始。
几个小时以后,信号情报室所截获的信息内容发生了突变。截获的一份绝密情报表明北越已经做出决定要在深夜发起进攻。尽管情报中并没有指明攻击的目标,但是工作人员还是立即叫醒了赫里克上校,向他禀报了电文的内容。紧接着截获的一份电报提到了一艘“敌舰”,且提到了“麦当克斯”号的方位。不言而喻,北越军队已经发出命令攻击“麦当克斯”号。当时已是凌晨2 点45分,赫里克上校立即召集舰上所有人员各就各位,投人紧急备战状态,并命令“麦当克斯”号加速驶离昏约岛。
次日,8 月2 日上午11点半左右,“麦当克斯”号的船员们看到在昏约岛以北10英里处有5 艘北越海军的攻击舰。这些舰船奉命从距昏约岛以北145 英里处的万火港口赶来,帮助抵御对昏约岛的攻击,并搜寻敌方的偷袭者。然而,“麦当克斯”
号不顾危险继续执行着巡航任务,在午夜12点15分驶达预定的最北目的地,然后掉头向南,保持在离海岸15英里附近的海面上巡游。信号情报室里截获的情报又恢复了常规内容——下发指令码头变更及人员调遣。
突然,情报室里气氛骤变。情报人员截获了一份异常情报。当这份下令用鱼雷攻击“麦当克斯”号的情报被翻译过来时,对舰上每个人来说,事态的严重性已经不言自明。
当时,3 艘北越鱼雷艇已经驶出昏约岛。它们的时速高达30节,船头泛起了泡沫翻腾的白色浪花。它们的目的是夹击“麦当克斯”号:先超过“麦当克斯”号,再掉头把它围住,堵住其逃向公海安全海域的通路。得知这一情报后,赫里克上校立即将舰船掉头向东南,驶向公海。截获的情报扭转了战局。等北越鱼雷艇赶到时,“麦当克斯”号已经飞速驶向公海。北越的鱼雷艇穷追不舍,不断朝“麦当克斯”
号船尾放着冷枪。
经过了这次虎口脱险,赫里克上校提议停止进行尚未完成的信号情报收集工作。
然而,五角大楼认为这种行为会成为糟糕的先例,因为,事实上美国真有可能被从越南轰走。所以赫里克受命继续他的巡航任务。另一艘名为“迎喜”号的驱逐舰受命前往以提供保护。
“麦当克斯”号遭袭后不久,华盛顿的官员们便搞清了事件的主要原因:北越认定“麦当克斯”号在直接指挥南越突击队的偷袭行动。8 月3 日,美国国务院的越南问题专家麦克尔。福莱特尔告诉国务卿迪安。拉斯克说:“北越可能还有中共(中国共产党)很可能以为‘麦当克斯’号参与了这次行动。另一种解释是河内为报复对其诸岛的袭扰而故意采取了这次攻击。”
“麦当克斯”号继续执行着它的信号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