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孟说:“您老是躺着读书,十几年如一日,真是练出硬功夫来了。”

    毛泽东说:“你说得对,硬功夫都需要去练,你也可以练出来嘛。”

    小孟说:“我可不愿躺着看书,听医生讲,这种姿势对眼睛不好。”

    毛泽东说:“医生的话就都那么对?你们这些人呐,动不动就是医生怎么说。”

    毛泽东不仅躺着看书,有时边吃饭边看书,60年代还听说他在上厕所的时候,也习惯拿着本书看。

    毛泽东躺着读书,常常是把书卷起来,用手托着转着看,看着看着,会顺手拿起铅笔在书上??些只有他自己懂的符号。他的床头小桌上总是放着削得很细的铅笔。他在书上??的符号有:△、?、○、×、√、□、~、一、二、三,这些符号,他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都有注解。这些符号,往往反映了他在读书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直接反映了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或赞成,深思与不解。

    毛泽东在书上??的问号尤其多,有的一页上多达4—5个,有的问号已被他用短斜线划去,这表示他后来已理解或肯定了书上的说法。毛泽东在书上还常常写些批语。??开他看过的书,常常看到书上很多地方,是圈点细密,杠??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框,字上叠字(铅笔字上叠写毛笔字)。

    毛泽东的这些符号、批语,足以证明他读书多么认真仔细,多么刻苦精勤。

    小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里,看到他常读的书有:《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考古学报》、《自然辩证法》、《笑林广记》、《容斋随笔》、《全唐诗》、《智囊》????当然;她不可能全记住;因为毛泽东阅读书籍的范围太广了。

    80多岁的毛泽东;读书竟然使他有忘掉一切的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向着知识的宝库不停地汲取着智慧的力量。他既不是像学生填知识以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对未知的好奇。他是一位对知识的热情追求者。也许在他看来,他从书本中所获得的每一点新知识,所吸收的每一种新学说,所冒犯的每一个旧观念,都是一次胜利,一种喜悦。他发问、选择、排斥、否定、判断,把他所读到的一切都作深刻的分析。

    他是诚实的,他是勇敢的,他能冷静地思考,他对真理有一种厚爱。他常常深入到书的头部,仔细地咀嚼,认真地品尝。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用它的力量来补养他,然后才告一段落。

    这是研究学问的人不可缺少的作风。80多岁的毛泽东,依旧显示出他那不屈不挠的气概。尽管他的身体已??很衰弱,生活上已??不能完全自理,但当他读起书来的时候,他仍然可以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至于什么时候该??身,该活动,该吃药,该打针,该喝水,该吃饭,他通通认为是多余的,他都可以完全忘掉。

第二部分 16。读书成癖(2)

    小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看毛泽东已连续读了五个多小时的书,还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默默地读着,小孟怕他过分劳累,便走过去轻声提醒:

    “主席,您该休息会儿了。”

    但毛泽东仿佛一点也没有听见,依旧在那里读他的书。于是小孟便稍稍把声音提高了些,又说了一遍。毛泽东回过头来,大声一吼:“滚!”这吼声真把小孟吓了一跳,她只得悄悄走开。

    事后,毛泽东自感做得不对,又主动向小孟道歉,就像那次给小李道歉一样。

    当然,有些时候却与此相反。有时当小孟提醒他休息的时候,80多岁的老人,在年轻的姑娘面前,变成了听话的孩童。她发觉,他并不异于他人,有时更像一个有着大人身体的孩童罢了。小孟的提醒,会使他乖乖地把书放在一边,眼睛微闭,静静地躺在那里,闭目养神,平心静气地休息。

    有时,小孟看毛泽东手里托着书,似乎在看,但走近一看,他的眼睛已??闭上了。于是小孟便轻轻地关上壁灯,床头灯,蹑手蹑脚地走到他的床前,把他的书从他手中轻轻抽出来,放在小桌子上,又把他的眼镜慢慢摘下来,让他好好睡觉。但等刚刚摘掉他的眼镜,毛泽东马上又清醒了。一醒过来,又顺手去找桌子上的书。这时小孟只得又给他戴上眼镜,打开床头灯,打开壁灯,让他接着读下去。这样的读书,有时会达七八小时之久。

    毛泽东的卧室就是书房,因为他的读书活动,几乎都是在卧室里进行的。他有一张特制的带双床头的木制床,放在卧室的中间。床的一侧是两个又高又宽的大书柜,他??常看的书大部分放在这里。他还有一个藏有数万册书的图书室。他的床另一侧有一张小桌,小桌的外边又有一张大方桌,上面摆放着他阅过或待阅的各种文件。

    毛泽东除了自己读书之外,有时还让小孟念给他听。

    毛泽东喜欢唐诗,在他卧室里的那张桌子上,常常放着各种唐诗选本。仅《唐诗三百首》就有好几种版本,而且有一部《全唐诗》。他对唐代诗人中的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尤其推崇。他常常被他们诗中神奇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他有时自己边看边读,自言自语地赞叹:写得好!写得好!

    有一次,毛泽东让小孟给他读唐诗,小孟大声朗读着: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孟刚刚读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毛泽东便一下子笑出声来,随即说:

    “你再读一遍最后那句我听听。”

    小孟不明白主席笑她什么,又大声读了一遍“遍插茱萸少一人”。

    毛泽东听完之后,坐起来顺手拿了一张纸,写了两个字:“茱萸”。让小孟过来,指着“萸”字说:

    “你去查查字典看,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

第二部分 17。读书成癖(3)

    小孟抱着本大字典,??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这个字,一看字上的拼音,才知道自己读错了。她忙对主席说:

    “这个字应该读yú(鱼)。”

    毛泽东点点头,慢慢地说:

    “这茱萸是落叶乔木,还是一种药材呢,插上茱萸,可以避邪。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我就看见过插茱萸的。”

    毛泽东能一下子发现那个字音读错,可见他对这首唐诗有多么熟悉。

    毛泽东常常这样给小孟纠正着,有时读到很生僻的地方,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很快就会给她接上。有一次,小孟读杜甫《进艇》这首诗: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当小孟读到第五句“俱飞蛱蝶元相逐”时,不认识“蛱”字,在这里卡住了,小孟读不下去了。毛泽东马上接下来,把后面四句一下子就念了出来。对于这样一首并不是很出名的唐诗,毛泽东竟然倒背如流,稔熟于心。小孟不得不佩服地说:

    “主席,您都这么熟,自己背诵算了,别让我给您念了。”

    毛泽东听了,并不介意地说:

    “听你念是一回事,我自己吟诵又是一回事嘛。”

    小孟是湖北人,说话快,而且声音高。每次读书念诗,毛泽东总要提醒她几次:

    “慢点嘛,声音也太高,简直像唱黑头的。”

    小孟听了毛泽东的提醒,便马上放低声音,放慢速度。但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又变快变高了。

    这时毛泽东会开玩笑地说:

    “孟夫子,我这个听的,比你这个读的还要累,你是不是在跟我吵嘴哟?”

    小孟也笑了,她抱歉地说:

    “我觉得我已??读得很慢了,怎么回事儿?老是太快。”

    “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忘了苏老先生的话啦?”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毛泽东依旧在读着他所喜爱的书。几天来,只要毛泽东自己看书,小孟便也拿本唐诗读起来。她怕毛泽东让她读时老读不好,她也像应试的学生一样,在认真地准备着。

第二部分 18。读书成癖(4)

    有一天,毛泽东听京剧唱片,刚听了没几分钟,就对小孟说:

    “别听了,还是请你再给我读几首唐诗吧。”

    小孟见毛泽东又要让她读唐诗,她倒挺高兴,她心里觉得有底。她把留声机关上,顺手从毛泽东床头的小桌子上拿起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边??边说:

    “我每次读诗都读得不好,还老让您纠正,这次我得选一首好读的,保证让您挑不出错来。”

    毛泽东听了笑着说:

    “读诗就是学习嘛,要知难而上,你这个孟夫子却是择易而读。可以嘛,你随便读一首我听听,读好读的。”

    小孟一??,正好??到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她对这首诗读过好几遍,差不多都快背下来了。于是她便很有把握地放高声音,放慢速度,郑重其事地朗读起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毛泽东听了,连声称赞:

    “孟夫子选得好嘛,这首诗虽短,可内容是情深意长噢!孟夫子,这次你读得也好,看来你不用纠正三次嘛。”

    ??来,这首诗过去小孟也曾给毛泽东读过,总是把‘怆’字读错。毛泽东已??给她纠正过两次。

    小孟听了毛泽东对她的夸奖,也很高兴,并说:“就这么一个‘怆’字,我再记不住,那我也太笨了,我的记性还不至于那么差。”

    毛泽东听了小孟的话,便接着说:

    “我可不敢说孟夫子笨噢,孟夫子可是个聪明的姑娘。怎么样?再读一首听听。”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小孟便早有准备似地读起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是小孟多次给毛泽东读过的。之所以是多次,因小孟觉得这首诗读得特别顺口。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而毛泽东也特别喜欢听这首诗,每次小孟读完之后,他自己还要再吟诵一遍。这样,小孟就在这本诗集里夹上一张小纸条,做个记号,一??就能找到。只要毛泽东让她读唐诗时,她便很快找到这首诗,顺畅地读起来。

第二部分 19。读书成癖(5)

    读完这首诗后,小孟自己也感到了满意,她又问毛泽东:

    “您还想听读哪首诗呢?”

    毛泽东稍稍沉思了一会儿,他没有马上回答。正当小孟准备把书放下,安排他休息时,毛泽东突然又发话了:

    “孟夫子,读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吧!”

    毛泽东的这句话中,把《长恨歌》说得特别重,语调里有一种惆怅,又有一种恳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小孟可从来没有给他读过这首诗,但她有一次倒是听毛泽东吟诵过其中的诗句: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当时听毛泽东吟诵这些诗句时,小孟便跟他开玩笑地说:

    “您会那么多诗,出口成章,老是文绉绉的,我可听不懂。您是个大主席,又是个大诗人,真了不起啊。”

    “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名句呀,很有名嘛。”

    这次毛泽东让小孟读《长恨歌》,她倒回忆起毛泽东吟诵过这首诗。她开始??目录,但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长恨歌》,白居易????

    毛泽东看小孟找得怪着急的,便打趣地说:

    “孟夫子,还是让我来找,你是视而不见哟。”

    小孟还是不服气,便说:

    “您先别着急,我肯定能找到。”

    “如何查目录?孟夫子,这是有规律的嘛。这首诗是七言古诗,你应该从这个项目里去找才是。”

    小孟连“七言古诗”这项也找不到,越着急越找不到,她便不情愿地把书递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拿过书,??了两下就找到了,马上递给小孟:

    “孟夫子,有眼不识泰山,这不是嘛!”

    小孟接过书来,开始朗读起来,她读得很慢,总觉得不太顺当,好不容易才读到最后几句:

    ????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小孟读完最后一句时,毛泽东已闭着眼睛,似乎是陷入了沉思。他是在感叹?还是在联想?

    后来,毛泽东又让小孟给他读过几次《长恨歌》,毛泽东从这首诗中,到底感受到了什么?他为什么多次听这首诗?他是赞赏诗中哀艳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是对诗中所提出的告诫表示慨叹?或许二者皆有,或许另有所见?

    毛泽东嗜好读书,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抢救,而又不断陷入昏迷状态。即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还是要看书。当时政治局的常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他讲要一本书,但他语言的含糊与声音的微弱,连最能听懂他话的秘书,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他着急了,示意给他纸笔,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个“三”字,又用手敲敲床头。还是秘书猜出了他的意思,当时三木正准备下台,当秘书找来介绍三木武夫的书拿给他看时,毛泽东点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神态。

第二部分 20。读书成癖(6)

    毛泽东的手已没有托住《三木武夫》这本书的力气了,尽管这是一本很轻很轻的书,只好由小孟为他托着。毛泽东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了。

    《三木武夫》是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这本书他没有读完。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没有读完的一本书。

    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书,同他的伟大实践一样,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第二部分 21。就想见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1)

    解放初期,毛泽东曾和柳亚子一起游颐和园。他们之间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柳亚子是国民党的元老,又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早在1926年5月在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他们之间常以诗词和答,毛泽东对柳亚子先生很是敬重。

    毛泽东和柳亚子漫步来到颐和园的长廊,远方波光粼粼,杨柳依依,十七孔桥、龙王庙笼罩在暮色中,面对着风光旖旎的昆明湖,清风徐来,好不惬意。柳亚子发出感叹:“慈禧这个人腐败无能,每日花天酒地,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她把应该用来建海军的钱挪用来修颐和园,建她个人的乐园,真可耻。”

    毛泽东听了却不以为然:“慈禧用建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起,今天人民也可以来游玩享受,这总比他们挥霍掉了要好呀。”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个演员,是毛泽东常来常往的客人,与毛泽东关系密切,因此谈话也就很自然随便,毛泽东每次见了她,总称她是“群众领袖”,常常让她讲一些“文革”动态。一次,这个演员又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听了她汇报之后,又问她:“小林啊,还有什么新闻么,每次都想听些小道消息么。”小林想了想,觉得该说的都说了,就很果断地说:“没有了,能告诉您的,我都说了。”

    “噢?能告诉我的都说了,那也就是说还有不能告诉我的啦。”

    “主席,有些事情不想跟您说,您那么忙,不能总干扰您啊。”

    “忙倒是忙,但还是想听听你们那里发生的事情,你们那个小姜怎么好久不来我这里了呢?”

    毛泽东忽然提到了小姜。这是小林最不想说的,但不知为什么,今天主席倒主动提起了她。

    说起小姜,小林立刻为难起来。小姜是她们宣传队的一名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很积极,颇有一股子闯劲儿,与毛泽东关系也不错,常来看望毛主席,并向主席汇报一些情况。的确,小姜已??有几个月不来主席这里了。但她的情况小林一直瞒着主席,她几次都怕毛主席问起小姜的情况,因为她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便于跟主席说,主席万一知道了小姜的情况,指不定得怎么生气呢。没想到这次主席主动问起小姜。小林真有些不知所措了。说吧,主席肯定生气,万一有批示,那就把事情闹大了;不说吧,又搪塞不过去,对毛主席必须是忠诚的,不能撒谎。于是,小林非常犹豫。毛泽东看出了这里面的问题,他越发追问起来:“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么,天塌不下来,痛痛快快地说么。”小林实在没办法,才道出了真情,很紧张却又慢慢地说:

    “小姜犯了错误,她和她的男朋友出事啦,怀孕都七个月,被人发现,没法子去外地打了胎,她也受了好大的罪????”

    毛泽东听了小林的讲述之后,没马上说什么,停了一会儿,又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一口之后,才说:“这件事情,你们怎么处理的啊?”

    “我们革委会做出决定,让她去五七干校锻炼锻炼,她的资产阶级思想必须在劳动中才能得到改造,您说这样处理行吗?”

    毛泽东听了之后,沉思片刻,然后说:“媳妇生孩子就有理,大姑娘生孩子就有罪?这是自古而然噢。”

    小林听了之后,很不理解,她??来很担心主席会做出什么对小姜更严重的处理决定,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主席会说了这么几句话,她真有些不大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又确确实实是毛主席说的,她虽然也知道,毛主席常常说些一般人不说的话,甚至常常说些与常理相反的道理,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主席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心直口快、不太会拐弯的小林立刻说:“那您的意思是大姑娘生孩子也没罪了,那这不是鼓励道德败坏么。”

第二部分 22。就想见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2)

    “你这个傻丫头,看问题总爱走极端,非此即彼,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么,没有绝对的‘功’与‘罪’么。”

    小林听了,总还是不理解,又说:“小姜特别怕再到您这里来,她觉得没脸见您啦,她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她写了好几次检查,对问题有了些认识。但她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

    “噢,有认识就好么,你回去告诉她,我就想见那个抬不起头的人。”

    小林将毛泽东的话转告了小姜,小姜很受感动。

    她特地到中南海来看毛泽东。毛泽东跟她说:

    “你这个戴罪人,我还是欢ó?你来么,身体怎么样?”

    几句话说得小姜倒怪不好意思的。

    这次之后,小姜又恢复了与毛泽东常来常往的活动,她怎么也想不到毛泽东会这么宽宏大量,还能??谅一个犯严重生活错误的人,她在团里都抬不起头来,都被人背后指指点点,被人们议论纷纷,在毛泽东这里化解得几乎无影无踪,于是,她又挺胸昂首地活跃在空政歌舞团的大院里。

    有一次,小姜和几个文工团员去毛泽东那儿做客,她看见毛泽东卧室的台历正??到3月8日,便有些不解地问:“主席,今天都4月22号啦,您的台历怎么还是三?八啊。”主席却笑笑说:“你不知道,三?八妇女节要在我这里过好久噢!”一句话,说得同来的几个姑娘哈哈大笑,小姜说:“主席,您可真爱说笑话,您又不是女同志,过什么三?八妇女节啊”。

    这天,毛泽东的谈话兴趣挺高,又打听文工团的运动情况,姑娘们讲到团里正在搞“红色海洋”,大院里到处都要有语录,有革命口号,还要每天搞“早请示、晚汇报”,毛泽东听了这些便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听吧,鲁迅先生是思想家,他的作品值得人们去思考,他有一篇小寓言真是既好懂,又深刻呢。”

    姑娘们一听是讲寓言故事,便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小姜急切地问:“鲁迅先生的寓言故事我们还真没读过呢,快讲讲吧!”

    于是毛泽东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讲了起来:

    “这个故事叫‘乌鸦和狐狸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