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师-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真也不敢说话,更不敢抬头,越是身居高位,就越需要谨小慎微,这是恩师李勣教导他的处世之道。
李世民摩挲着手中之物,双眸之中充满了慈父的悲伤,那是李承乾离开长安的那一天,从鞋头上摘下来的一颗珠子。
过了许久,李世民才幽幽一叹,稍稍抬起头来,似自言自语,又似与徐真交心,轻声道:“也不知兕儿现在怎么样了…”
看着李世民眼中的忧郁,徐真嘴唇翕动了片刻,终究还是没有说话,此刻的李世民不再是那雄心勃勃的大皇帝,只是一个将儿子死去的悲伤转化为对女儿思念的沧桑父亲。
李世民遥望西南,那是归家的路,这一刻,李世民似乎从皇帝的宝座上走了下来,没有了让人畏惧的光环,变得那么的平易近人。
“徐卿,听说你有事要说?”李世民微微扭过头来,直起腰杆,似乎需要很大的力气才能支撑起自己的头颅。
“启奏陛下,臣的弟子已经成功潜入安市城,徐真想着能不能借口劝降,入城一探,目下天气越发寒冷,若不及时攻克安市城,情势对我大唐军实在不利…”
李世民微微皱眉,徐真心里也是忐忑,此次征辽,大唐起兵十万,马万匹,海路七万,共计一十七万人马,动用资源更是不可计数,本想着将高句丽彻底灭掉,可如今这般形势,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高句丽那方。
诸多将领又岂不会审时度势?只是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对李世民谏言,生怕李世民发怒起来无法收拾。
想起军营之中每日被冻死的那些军士,徐真稍稍挺直了腰杆,既然没有点醒圣上,那就由他来吧,圣上也是人,也需要对别人倾诉,必要的时候,自然也需要别人的劝诫。
李世民眉头舒展开来,讶异地赞了一句:“我大唐儿郎饶是如此智勇,竟然能够混入城中去,徐卿麾下果是能人辈出,既是如此,但有计划,可与朕说道说道。”
“是,此人乃臣之弟子,先前在幽州府充当斥候,途中结识了泉盖苏文失散的女儿泉男茹…”
徐真不缓不急,有条有理地将与左黯等人的际遇都说了一遍,其中曲折自是跌宕,李世民不由被徐真的娓娓述说所吸引,对儿女的思念也被冲淡了一些,待得徐真说完,他也不禁轻叹道。
“天意弄人,视凡俗为刍狗,这对小人儿也算是有情有意了…”
感叹之后,李世民又朝徐真说道:“若左黯真在安市城之中,不妨借口劝降,入城去救,不过就怕杨万春会伤了徐卿…”
“圣上不必担忧,高仁武乃荣留王之弟,而杨万春素来死忠于正统,有他陪着,臣足以进退两全。”
李世民认同地点了点头,而后朝徐真摆手道:“徐卿既以定了策略,那此事就全权交付于你,其他人会配合你的。”
得了圣上如此允诺,徐真也就放心告退,与高仁武商议了一番,高仁武对宝珠始终怀有亏欠,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徐真。
这日大雪纷飞,高仁武举起高字王旗,徐真和凯萨假扮成亲随,三匹马顶着风雪,出了唐营。
由于双方一直在僵持,大大小小战役每日都有发生,根本就来不及打扫战场,唐军这边还好,就算冒着敌人的箭矢,他们也要把袍泽的尸体给抢回来,而高句丽这边却尸骸遍地,若非天气寒冷,或许早已爆发疫病了。
三人顶着血红的旗帜,行走在茫茫白雪之中,如同白纸上的一滴血迹,高句丽人占据了土山,居高临下,很快就发现了徐真三人。
敌阵很快骚动起来,几根羽箭噗噗插入到高仁武的马蹄前面,他不得不勒住了马,用高句丽语高声道:“吾乃银珠郡王高仁武,要见杨万春!”
虽然逆着风雪,但很显然那边的人已经听清楚了高仁武的话,一骑疾驰而来,马蹄溅起积雪,这人穿着单薄的短袄,头上却戴着一张大隋具装骑士的面甲,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然而凯萨却下意识按住了双刀的刀柄,因为她能够从对方的身上,感觉到一股浓烈的杀气!
“跟我来。”那人的声音在面甲头盔里面回荡,发出来嗡嗡低沉,给人一种极其诡异的感觉。
高仁武微微点头以示感谢,三人随着面甲骑士来到了土山营地,风雪被土山遮挡,视线慢慢清晰,视野也变得开阔起来。
徐真放眼望去,整座土山被冻结起来,周围全是杨万春麾下设置陷阱,营地附近还设了竹木拒马,末端削尖,虽未安装拒马枪头,却同样让人感到一股寒意。
营地之中的高句丽兵围绕着火堆,里三层外三层,没有火堆的只能三五成群的拥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免得被冻死。
火堆上架设着破了边的大锅,一只硕大的马头在锅里载浮载沉,骨碌碌冒着泡,没有肉食的香味,一股让人作呕的腥臊四处弥散,然而那些高句丽兵却一个个顶着大锅,仿佛那个马头就是人世间最美味的东西。
“他们的情势比我们还要惨淡…”见得此情此景,徐真没有任何的喜悦,反而生出浓浓的敬意。
正是这些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死死抵抗着唐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捍卫者自己的城池!
面具骑士带领高仁武和徐真三人穿过营地,诸多兵士见对面来人,一个个强撑着站起来,双眸如狼,气质如虎,或瘦弱或伤残的身躯似乎藏着强大而无法毁灭的灵魂,就好像他们一示弱,就会连累整座城池一般。
高仁武眉头微皱,营中一些渠帅似乎已经认出了这位银珠郡王,虽然银珠郡王举旗反抗,赢得了很多高句丽人的声望,然而借助唐军这件事,却又让许多高句丽士兵对这位传奇郡王很是抵触。
感受到这些同袍们充满敌意的目光,高仁武只是暗自叹息了一声,随着面甲骑士穿过城墙缺口,顺利进入了安市城。
第一百八十二章 冲撞司徒接济敌军
入了安市城之后,徐真才深刻地体会到,唐军为何久久无法攻下这座城池。
面黄肌瘦的城中居民箪食浆壶,将少得可怜的口粮节省下来,输送到前线来,民宅已经拆除得七零八落,建材全部充当军用,建筑防御工事,整座城池如废弃多年一般。
然而这些人的眼中,却闪烁着一种光芒,不屈。
徐真并非麻木不仁,只是他早已见惯了这种目光,无论在何朝何代,战争总是残酷的,而最无辜的,自然是这些民众。
收拾了心绪,他将沿途的布置全部都默记下来,面具骑士警觉地朝徐真扫了一眼,头盔里似乎响起一声隐隐的冷哼。
沿着城中大街一路深入大约二里,终于来到一处篝火旁,火堆里全是一些门板之类的竹木,一堆堆一群群的饥民正围拢着取暖。
饥民群中站起一人,穿着旧旧的棉袍,身材高瘦,三缕黑须,缠了条红色的头巾,挎着一柄腰刀,正是城主杨万春!
他的衣甲已经让给了军中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小将,连长弓都赐给了土山争夺战之中第一个登上土山的勇士。
夜袭战之中,徐真曾经与杨万春冲撞过一合,然匆匆一瞥,又各自拼命,当时都不知晓对方的确切身份。
直到此时,杨万春才与徐真四目相接,似乎都从对方的眼中,辨认出彼此。
杨万春是支持正统,反抗泉盖苏文的主力,他拥有自己的城池,不似高仁武这般,只能打游击。
虽然他固守着这一方净土,然而见到银珠郡王,他也是不卑不亢地给高仁武行礼。
高仁武素知此君人望,故而并不敢倨傲,再者如今自己是使者,慌忙下马来,作势虚扶了一把。
火堆边的饥民见城主有事,慌忙起身要回避,杨万春却压了压手,让他们安顿下来,自己却带着高仁武和徐真三人,来到了一处安静之处,面具骑士紧随其后,下意识将徐真等人隔开。
杨万春虽一身虎胆,然整个安市城都负担在身上,也不敢托大,高仁武自然不会对他下手,然徐真和凯萨到底是唐人,若不讲规矩将他刺杀了,安市城也就再守不下去。
高仁武充当中间人,自是要劝说杨万春投降,又搬出了孙代音的例子来,多赞大唐皇帝陛下之仁爱,若降了唐,则止了兵戈,少了伤亡,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
杨万春虽然不服泉盖苏文,然到底是个正统高句丽人,又怎肯让唐军占据自己的城池?双方语言交锋,多有不合。
徐真也不发话,只暗自扫视了一圈,本打算让凯萨潜入城中寻找左黯和宝珠,如今看来计划根本就无法实施,因为城中建筑几乎被夷为平地,少数楼房大宅虽然扔在,但早已被掏空,根本就藏不住人。
或许左黯和宝珠正躲藏在某一个火堆旁边,隐入了饥民之中也说不定。
如事先所料那般,杨万春果然不同意投降的提议,高仁武只能摇头叹息,作势要走,杨万春也是和和气气的送了一程。
这一路高仁武不断摇头,目睹着同胞受苦受难,脸色也不好看,临分别之前,他向杨万春提议道。
“将军,你不愿投降,本王也不能强求,但本王见不得诸多人民受寒挨饿,我打算送些粮食过来,不知将军能否替人民接受本王的一点心意?”
杨万春也没想到高仁武会提出这样的事,他下意识就要拒绝,可扫视了一圈,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感谢郡王仁爱,我替安市城的同胞,谢过郡王!”
这一次,杨万春带着十分的敬意,给高仁武深深地行了一礼。
高仁武坦然受之,而后又提议道:“为避免双方军士再引冲突,可否让城中民众出城接粮?”
面具骑士下意识按住了刀柄,杨万春眉头也皱了起来。
看着杨万春久久沉默,高仁武也不由摇头轻叹,徐真适时用高句丽语说道:“我大唐上邦,素来正大,两军交战,从来与民无害,城主若信不过我大唐军士,那就算了,不过嘛,某觉着将军应该征询一下民众的意见,毕竟关系到这些人的生死…我会留给将军半日时间,过了时辰,就让我们再堂堂正正的厮杀好了。”
杨万春听闻徐真一口不甚地道的高句丽语,反而用纯正的唐语问道:“敢问将军名讳?”
“吾乃大唐左骁卫将军徐真。”徐真略微抱拳道,高句丽贵族皆以说唐语着汉服为荣雅,杨万春起初也是荣留王信得过的心腹,唐语端正也无可厚非。
听闻徐真是将军,杨万春也不由生出敬意来,毕竟敢深入敌营,这一条就足以赢得对方的尊敬了。
“将军艺高胆大,又爱惜人命,杨万春敬佩不已,他日定竭力拼死,与将军堂堂正正再战一场!”
杨万春说得含情万丈,徐真也是开怀大笑,对敌人最大的尊重,不正是竭尽全力与对方死战么!
话已至此,高仁武三人也不再多做逗留,杨万春也没有为难这三位使者,客客气气地送出了城去。
“我看他铁骨铮铮,是个好汉,又岂会接受唐军的救济?”凯萨疑惑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徐真却嘴角浮笑道:“他一定会接受的。”
三人回到唐营,连忙命人准备好口粮,虽然都是些粗粮,但对于饥寒交迫的高句丽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张久年奉徐真之命去运粮,过得许久却空手而归,面色愤愤,原来负责后勤的张俭报到了长孙无忌那里,后者问清楚粮食的用途,勃然大怒,果断拒绝了徐真的请求。
“简直不知所谓!我军将士尚且挨饿受冻,此竖子却要运粮接济死敌,这等做法,简直是自寻死路!”
长孙无忌拍得案几狂跳,张俭却是心花怒放,正得意洋洋,亲兵却报称徐真来见,长孙无忌倨傲端坐,让人将徐真带了进来。
徐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这段时间多得李勣教导,也不明着跟长孙无忌抗衡,只说自己的作为是经过圣上同意的,不卑不亢又有理有据。
长孙无忌却看不惯徐真,他早已将徐真视为心腹大患,当即拍案而起,扬言就算圣上首肯,他也不能将粮食送去接济仇敌,也不分说,将徐真赶出了营帐。
张俭见徐真灰头土脸被赶出去,对长孙无忌又是一番奉承,长孙无忌却紧皱着眉头,沉吟了片刻,还是亲自去求见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将丧子之痛隐藏心底,强作精神在处理军务,见长孙无忌怒气冲冲被带进来,难免有些不悦。
长孙无忌本就是个八面玲珑之人,上场打仗不是他的长处,口舌争锋却不输任何人,直言军中艰苦,军士饥寒交迫,口粮尚且自顾不暇,又怎能让徐真拿出去接济敌军,打肿了脸来充胖子!
李世民也不是个独断专横之人,常常听得进臣子的进谏,甚至于魏征等一干诤臣曾经指着他的鼻子骂,他都能虚心接受,朝中言官更是每日督促,不留情面,纵观历朝历代,有此胸襟的帝皇,也就独独李世民这一位了。
若换了平日,李世民少不得要跟长孙无忌解释一番,这些粗糙口粮并不算得什么,但接济了安市城的饥民,能够彰显大唐皇帝的仁爱,能够动摇对方的军心士气,要知道眼下双方已经僵持了近两个月,比拼的已经不是军力,更多的是看谁能够熬到最后!
然而李世民最近经历了丧子的打击,每到夜里都不忍独自垂泪,好不容易心情好一些,振作了一些,这长孙无忌又来闹腾,他当即火大,冷着脸让长孙无忌照办,不得有误,一句话就打发了出去!
长孙无忌也没想到圣上会如此武断,一时半会想不通,心里是恨透了徐真,但圣命难违,只能将口粮都发放了下去,他永远忘不了徐真手下那群人来领粮之时的嘴脸!
徐真领了粮食之后,又命人架起大锅,熬煮滚滚肉汤,纵使风雪纷飞,方圆之人都能嗅闻到诱人的香味。
如此等了小半个时辰,安市城那边果然走出一群人来,衣衫褴褛走在雪地之上,如同白纸上拖了一道脏污的鼻涕。
高仁武和徐真三人离开之后,杨万春就与部下商议了一番,为了城中民众的性命,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救济,遂将城中青壮都召集了起来,本着自愿的原则,招募运粮队伍,很快就集合了三百余人。
这些人心中有数,若唐军出尔反尔,他们非但有去无回,若让唐军顶在前面充当肉盾,借以攻城,他们更是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安市城在杨万春的领导之下,众志成城,城主既然决定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于是他们就克制心中的死亡恐惧,如同死士一般小心翼翼来到了唐营。
可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唐人并未为难他们,而是捧着大碗大碗的肉汤,让他们吃了个饱,许多人顾不得肉汤滚烫,拼命的吃喝,嘴巴被烫出一个叠一个的燎泡都不在乎。
徐真让周沧高举徐字旗,骑着圣上钦赐的神驹青骓,俯视着疯狂抢食的高句丽人,他做出这番姿态来,更是引得长孙无忌不满!
“这是拿老子的粮,去挣他徐真的威风啊!”长孙无忌如是想着。
然而徐真并非为了摆威风,他是为了让自己的弟子,能够在人群之中,一眼看到自己!
他知道,这些高句丽人放回去之后,一定会宣扬唐军这边的富足,到时候民心先乱,那些口粮带回去之后,势必会引得民心士气低迷动摇,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战了!
任是他杨万春的声望再如何高远,在死亡的面前,绝不可能人人都能战胜这种恐惧,他们之所以人人愿死,是因为他们自觉没有了希望,可如今,徐真给了他们生的希望,同时,也将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再次点燃了起来!
徐真扫视着抢食的人群,视线却倏然定格,因为人群之中,两个人并没有移动!
左黯缓缓扯下破烂的头巾,含着眼泪看着马背上的师父,当徐真亲自到安市城中劝降的消息传开,他就已经知道徐真是为了救他才冒险,他知道,徐真绝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名弟兄,更何况是他的亲传弟子!
他混入城中之后,花费了几天才从难民群中找到了宝珠,听闻城主招募运粮死士,他就知晓这是师父徐真的营救策略,于是他带着宝珠混入了运粮队之中。
他知道师父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师父坐在高高的马背上,冒着风雪,只是为了给他和宝珠一份安全感,让他们能够看到回家的路!
徐真朝泪流满面的左黯和宝珠点了点头,二人会意,趁着高句丽人抢食的空当,由周沧等人掩护着,躲入了营帐,而高仁武早已准备好两个顶替的人,悄悄混入了人群之中。
这两个人才是真正的死士,他们肩负着打入敌人内部,煽动安市城民心的艰巨任务!
第一百八十三章 泉盖苏文偷袭后军
送走了安市城的运粮队之后,徐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李勣是支持徐真计策的,此时也纷纷调动兵马,严阵以待,这批口粮运回之后,安市城必定会陷入混乱之中,只等时机成熟,即可出兵攻打!
李勣熟读兵书,深知上将伐谋,而谋者莫过于攻心,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多算胜而少算不胜,又说形名、奇正、诱之以利、争地、以诈立、以利动、恩威并施,不可取于鬼神,不可相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也正因此,李勣觉着徐真此策正是算准了敌人目前的窘迫处境,从战略意义上而言,这批口粮的作用,堪比数次强攻土山阵地。
僵持至今,安市城那边几乎什么都打光了,就剩下一颗不屈之心,如今徐真送粮,正是为了动摇敌人的心志,难怪圣上私下里说,这长孙无忌毕竟不是打仗的料子,若李靖在此,必定第一时间就同意给徐真放粮了。
左黯和宝珠得以回归,诸人欢喜不已,人心振奋,唐军听了徐真等人送回的情报,又得了左黯和宝珠的验证,一个个皆以为安市城的人坚持不了多久,恨不得马上就展开进攻,将积攒了两个月的怨气全都发泄出来。
然而徐真心里很清楚,就算动摇了安市城民众的心理,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唐军也一样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早在杨万春夜袭唐营的那一夜开始,徐真手下就没了嫡系本部人马,胤宗和高贺术手下的萨勒和柔然勇士也是伤亡惨重,所剩者如今都因功得升,成为了军中的骨干。
他很清楚,这最后一战,必定惨烈至极,所以他必须要做好善后的工作,他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凯萨,不过凯萨打定了主意,一定要追随徐真,而张素灵已经被徐真安排到了李勣的身边,并不需要太过担心。
从左黯和宝珠的营帐出来之后,徐真找到了高惠甄,因为金姝是为了救自己而死的,所以高惠甄除了继承神女的称号之外,还照顾着金姝的儿子李承俊。
徐真杀死了乙支纳威之后,李承俊也大仇得报,整个人都开朗了许多,高惠甄倾囊相授,对这小家伙关怀无微不至,甚至还赐李承俊姓高,改名为高舍鸡!
起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徐真就觉得有些耳熟,但因为有正事要跟高惠甄商量,也就没有多想。
经历如此多事,李承俊也变得越发成熟,识趣地将营帐留给了徐真和高惠甄。
二人四目相对,久久不能言,高惠甄知道,无论此战胜负,徐真迟早要离开高句丽,而她乃敏恩郡主,不可能跟着徐真离开高句丽,如此一来,除了遥遥相守,还能做些什么?
外面风雪飘摇,帐篷内,两个人影慢慢融合在了一起,或许这该是他们最后一次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诉说内心的无奈和爱慕了吧。
别了高惠甄和李承俊之后,徐真郁郁回到了营帐之中,安静下来之后,突然才想起高舍鸡是何许人也。
这高舍鸡,可不就是唐朝名将高仙芝(注)的父亲么!
回忆着脑海中关于高仙芝的记载,徐真迷迷糊糊睡了过去,而此时的安市城之中,因为运回来的口粮,民众和军士们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他们忍受饥饿太久太久,城中能吃的东西几乎都吃光了,天寒地冻,连树叶都没有,竹子早就被砍光,竹节用来制箭杆,竹根则被饥民拿去熬水了。
唐军接济的口粮虽然粗糙不堪,都是些喂马的豆饼之类,但对于饥民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果腹之物,杨万春见到饥民抢粮,连忙醒悟过来,拍着额头大叫一声:“徐真小儿误我也!”
既已察觉,杨万春断然不会看着军民之心被一堆粗粮给打散,一声令下,诸多军士涌入城中,将口粮全部投入了熊熊火堆之中!
军中长史又四处宣扬,声称此乃唐军欲扰乱城中民心军气,城主烧粮,乃破釜沉舟是也,既无退路,何不拼死一战!
杨万春这一手果断决绝,果然镇住了混乱的局面,更让民众和军士将怨恨都转移到了狡诈的唐军身上,一时间人人愤慨,纷纷拿起武器走上了城头!
杨万春也是个善战有谋之人,既是如此,何不将计就计?
沉吟了片刻,杨万春当即吩咐下去,让军民鼓噪起来,四处放火,伪作混乱暴动,很快就引起了唐军的注意!
果不其然,李勣和徐真见了安市城骚乱,连忙点将出兵,也不等风雪停歇,大军再次冲击土山!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军虽然也是物资匮乏,但军士的身体素质远胜那些饥民,徐真又带领薛仁贵等虎将不要命的冲锋,终于是将土山给拿了下来!
杨万春收缩兵线,退回安市城内,死守城墙缺口,依仗着缺口险要,负隅顽抗,双方死伤惨重,城下堆满了尸体!
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等一干重臣亲临战场,于后方擂鼓助阵,唐军士气大振,终于杀入了城中!
“誓死不退!”
杨万春暴喝一声,身边亲兵齐声大呼,城中民众热血被点燃,纷纷举起粗陋不堪的武器,涌向了缺口,意图用自己的性命和尸体,堵住唐军的道路!
大唐军律军纪严明,又自诩仁义王师,沿途都未曾骚扰过平民,如今却杀红了眼,见得一群群饥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