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嫡女重生之一世荣华-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刘知府正坐在府衙客厅喝茶,听说沈荣华有要事求见,他差点将一口茶喷出来。这姑奶奶来找他,八成是来添堵的,可他不见又不行,或许是公事。
这些天,他一直为林家旧仆和沈荣华敲鸣冤鼓告状的事忙活,还急病了。昨天上午,沈荣华在公堂上斩了花晌,皇上又传来了口谕,这一堆案子总算告一段落了。下午,他又趁热打铁审了花晌的随从,将这件案子了结,才消停了。等皇上离开津州,他若能调走,就把这一堆让人头疼的案子交给下一任津州知府。若他不能调离,他就听上边的口风行事,这些案子牵连太广,肯定会有人提点他。
沈荣华进来,给刘知府行礼,说:“民女有些小事要麻烦刘大人。”
刘知府笑了笑,抬手示意她免礼,心说:你要是不来麻烦我,我都活不起了。
“民女在说正事之前,还要问一问案子,可能会为大人添堵。”
“你添,不,你说,那些案子虽说皇上让押后,本府还能答复你一二。”刘知府早有心理准备,沈荣华给她添堵、让她为难,这都太正常不过了。
沈荣华道了谢,又说:“皇上传口谕说鸣冤之案押后再审,只是针对需要审理的案子,有些案子不需要审理,能直接办理,是不是就不需要押后了?”
刘知府沉吟半晌,点了点头,说:“你说是什么案子。”
“是林闯从我母亲手里拿走五万两银子的案子,这件案子证据确凿,大人也都看到了。林闯只要把银子还了我,我就不想告林氏一族欺凌弱女了,没意思。”
“这……”刘知府不敢点头,林氏一族的籍贯在中南省,不在津州府管辖范围之内,跨省办案很麻烦。再说,林氏一族也颇具实力,至少是现在他惹不起。
沈荣华看出刘知府的顾虑,说:“林闯来了津州,就住在长喜胡同尽头那座三进的宅院里。皇上让把案子押后再审,没说不审,刘大人应该趁林闯在津州就知会他。免得等他回了中南省,府衙再派人跨省办案,平添麻烦。”
刘知府沉思良久,说:“本府可以派人知会林闯,并说明只要他肯归还那五万两银子,你就不告林氏一族了。若林闯否认此事或拒不归还,需要你和他公堂对质,那就只能等到皇上准许审理这些案子时再审了。”
“好,就照大人的意思做。”沈荣华答应得很痛快,随后又说:“五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其实我要追讨这笔银子并不是为我自己花用,而是要送给大人。”
刘知府刚喝了一口茶,还没咽下,听到沈荣华这句话,喷了。伺候在刘知府身边的幕僚、师爷和衙役听到这句话,都瞪大眼睛盯着沈荣华,期待下文。
“你……休得胡言,本府秉公办案,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银两。”刘知府说这句话有些亏心,也只是说给别人听听,哪有当官不捞好处的?只是五万两银子数目太大,他怕收了大笔银子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要是五百两,他会欣然接受。
“我要送给你,由不得你不收。”沈荣华面带高深的笑意,直视刘知府。
“沈二姑娘,时候不早,你还是跟本府说正事吧!”刘知府叫衙役去喊一位崔同知过来,他要跟崔同知交待一番,让崔同知去知会林闯。
沈荣华正色说:“我要给你银子就是正事,就是皇上知道,也会让你收下。”
刘知府皱了皱眉头,说:“沈二姑娘有话就直说,别跟本府绕圈子了。”
“好吧!我直说。”沈荣华微微一笑,说:“我外祖父曾在他的一本传记里规划晚年的生活,说等他致仕之后,要带我的外祖母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办学院,招收贫苦人家五岁以上的孩子读书识字,男女不限。让他们念到十岁,家里有条件的孩子可以继续读书,没条件的也不至于大字不识。他办的学院不收学费,还为孩童提供笔墨纸砚,并供应早饭和中饭。直到把他和我外祖母多年积攒的家资用尽,重回他们相识时贫苦安静的生活,他的人生就圆满了。”
“林阁老高风亮节,性真情挚,非我等俗人可比,刘某惭愧至极。”刘知府感慨颇深,他评说林阁老当年的风骨,众幕僚、师爷、衙役也感叹不已。
沈荣华饮泣哽咽,平静了一会儿,又说:“只可惜外祖父未到致仕之年就遭遇变故,客死异乡,也沉寂了这些年。现在,朝廷已为他正名,还要把他的牌位摆在奉贤堂诸贤臣之首。他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只是做为他的后人,我知道他一定心存遗憾,就是他想办的学院没办起来。我想承接他老人家的遗志,在津州城和津州府下属的州县办学院,我此来就是想请刘知府多多支持。”
刘知府没有犹豫,站起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本府全力支持。”
沈二姑娘这次来可不是来给他添堵,而是来给他送功劳的。面对这么大的功劳,刘知府受之有愧,也为刚才误解沈荣华感到惭愧。他也是寒门学子,父母为供他读书耗尽家财,若当时有这等好事,他们全家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再说,为贫苦人家的孩子办学堂也是莫大的善举,刘知府就是不感同身受,也会全力支持。
众幕僚、师爷、衙役听到沈荣华的话,都交口称赞,支持就不必说了。崔同知和一名年轻男子刚进来,刘知府赶紧把林阁老的人生规划及沈荣华要承接先人遗志的心愿告诉了他。话未听完,崔同知就忍不住抚掌感叹,大呼其好。
“只是我担心自己年纪尚幼,挑不起这副重担,还请诸位大人不吝心智,帮我担当谋划。还有就是我没有太多银子,这是我母亲在世时留给我的零花钱,我全部拿出来做为起动的费用。”沈荣华呈上三千两银票,又说:“办学院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也会支持。我刚有了办学院的打算,织锦阁和染枫阁的总掌事就说要出三千两银子,明天送过来。天下人做天下事,以后筹集银两也不会太困难。”
林氏在世时虽和沈荣华不亲近,但没少给她零花的银子,这些年她也攒下了不少。沈阁老死后,她被赶到庄子,林氏母子又出了事,她那些银子多半落到万姨娘母女手里。不管被谁据为己有了,想从沈家人手里要回银子万分困难。
篱园出事,大长公主跟沈家要了五千两银子做为修葺篱园的费用,只用了两千两,大长公主就把剩下三千两银子给了沈荣华。世间的事总是兜兜绕绕,最后又回到了原点。这三千两银子本是沈家的,现在不是在她手里、供她支配吗?只不过她在银子的来路上她说了谎,但这也算是善意美丽的谎言了。
“多谢沈二姑娘。”刘知府冲沈荣华抱拳,是他这个父母官对子民的敬意。
刘知府明白沈荣华的意思,办学院只要办起来,朝廷为表示支持,定会拨银子下来。只要有人动员,有人带头,那些巨商富户也会出银子支持。只要这阵风刮起来,很快就会风靡盛月皇朝全境,津州府做为起始点,自是首功一件。
“沈二姑娘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的胸襟、胆识与睿智,不愧是林阁老的嫡系血脉,崔某佩服不已。”崔同知感慨一番,看了看刘知府,说:“我等虽为人父母官,却不及沈二姑娘的为民分忧的胸怀,崔某实感惭愧。我到津州府任职时日不长,前几天刚置办了一座小院子,打算安定下来就接家眷过来。同沈二姑娘相比,我私心太重。现在我决定把那座小院子捐献出来,就用来办第一座学院。”
崔同知出身华北崔氏一族,崔家也是前朝旺族,书香门第,实力丝毫不逊色于林氏一族。只是这些年在朝中做官的人不多,族人又不善钻营攀附,慢慢就呈现出隐退之势。崔同知调任津州府,就是主管学政,办学院正由他管辖。
刘知府犹豫了一下,招来一名衙役,说:“你去跟夫人说明办学院的事,把她积攒下来要买铺子的五百两银子拿来,就说本宫要捐献出来。”
崔同知捐了一座宅子,刘知府又要捐五百两银子,众幕僚、师爷及衙役都呆不住了。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条件,三两、五两捐献,每个人都出了银子。
“云起,你呢?”崔同知问跟在他身边的年轻男子。
被称做云起的男子赶紧躬身低头,很为难地说:“小人家境贫赛,实在无有余钱可做捐献,但小人也想为学院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小人读过不精,却也识得几个字,不知学院开办是否需要老师,小人愿兼此职,不取分文。”
“当然需要老师,我就等你这句话呢。”崔同知拉着年轻男子过来,对刘知府等人说:“云起是我刚收留的人,说他是我的师爷、幕僚或助手均可。他只身一人,确实无有余财,但他满腹才华,愿意做学院的老师最好不过。”
年轻男子赶紧向刘知府等人自我介绍说:“小人姓方名逸字云起,祖籍中南省汉州府,自幼随家母流落到津州府,也算是津州府人士了。”
别人听到方逸的介绍倒没什么,只是沈荣华瞪大眼睛看着他,差一点就发出惊呼声。中南省汉州府的方逸方云起不就是初霜的那个那啥表哥吗?果然一表人才,还满腹才华,看上去也是老实人,初霜还是挺有眼光、挺有福气的。
崔同知看了看刘大人,说:“为贫苦孩子办学院虽是林阁老的遗志,由沈二姑娘费心筹划,也需我等群策群力。看看,一会儿功夫,办学院的银子有了,房子有了,老师有了,随时都可以开始。知府大人,我等还应该准备什么?”
“礼安(崔同知字礼安),你主管学政,办学院的事就由你全权负责,由沈二姑娘筹划,本府全力支持。本府看云起也不错,做老师、做院长都行,就让他协助你。”刘知府很高兴,吩咐几位师爷说:“写通告将办学院的事告之于民,将林阁老的遗志、沈二姑娘的筹划和津州官府的大力支持都写上。不只要张贴到大街小巷,还要把这个好消息传到下面的州县衙门,让他们也着手准备。另外,先在津州城区内招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童,报名地址就直接写府衙。”
“是,大人。”几名师爷赶紧去书写通告了。
“多谢大人。”沈荣华松了一口气,办学院是好事,关键对她个人也有利。
她和林家旧仆敲鸣冤鼓告状在津州城引起轰动,朝野上下也将这些案子传得沸沸扬扬。翻起陈年旧案对她有利,能增加她的知名度,也能为她自己及亲人讨还公道,这也是她向某些人宣战的檄文。但朝堂很快会有另一声音传出来,那就是倚仗林阁老遗世的英名,在这个节骨眼上要跟朝廷要条件,让皇上难做。
万永琎一提点她,她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想弥补过失,消除告状带来的负面影响。林楠让她做好事、做善事,为皇上驾临津州增添喜庆。她一时没了主意,昨晚跟冯白玥闲聊,冯白玥说仁和帝曾提过为贫苦人家的孩童办学院的事。沈荣华认为可行,当晚就跟林楠和水姨娘商量妥当,今天就来找刘知府了。
沈荣华拿出几张写满字的纸递给刘知府,说:“这是我列出的筹办学院的方案,我原本想找几个地方做试点,崔大人愿提供宅院,就可以直接试运行了。”
刘知府仔细看了看,又递给了崔同知,说:“方案写得很详细,本官还要依照方案跟崔大人等人商量,明天落实下来,后天学院就可试开课了。”
“还有一件事。”沈荣华笑了笑,说:“我刚才说要向林闯追讨那五万两银子送给大人,其实就是想用这五万两银子办学院,我个人分文不留。”
刘知府站起来,说:“本府亲自登门,去跟林闯讨要那五万两银子。”
要是有这五万两银子可用,津州城内和下属州县都办公起学院,也能维持几年,这可是他莫大的政绩。在津州任职五年,能否升迁就在此一举了。
“这等小事无须劳驾大人出马,我去,大人在府里静待好消息就是。”崔同知摆出一马当先的姿态,说:“林闯做下如此禽兽不如的事,于公于私,我都想替沈二姑娘讨个公道。沈二姑娘要把这五万两银子捐献出来筹办学院,这五万两银子就是津州百姓共同的资产。林闯若不给,就是侵吞津州百姓的血汗,与津州城万万百姓为敌。士可忍孰不可忍,我就不信华北崔家能怕他中南林家。”
“大人,下官愿随崔同知去。”衙役头目抱拳请示。
刘知府很敞快,挥手说:“去吧!人多力量大,但尔等也不能冲动行事。”
“是,大人。”崔同知赶紧应声。
于是,崔同知带着方逸和衙役头目,还有幕僚、师爷及书记官,大约有五六十人,直奔长喜胡同的林家别苑。沿途有百姓惊讶询问,他们也如实说了。听说要替沈二姑娘向林闯讨要办学院的银子,众人或是想参与,或是想看热闹,都积极踊跃。到了长喜胡同,崔同知身后跟了几千人,把林家别苑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沈荣华目的达到,向林家讨还银子就交给代表官府的崔同知去做,她只需静待喜讯即可。同刘知府商量了一番,决定将学院定名为“闻林童院”,等皇上驾临津州,请皇上提匾赐字,这件好事、善事就算做得圆满了。
回到织锦阁,沈荣华把跟刘知府等人洽谈办学院的事告诉了林楠和水姨娘等人。水姨娘没说什么,宇文先生夸赞她青出于蓝,而林楠则提醒她仍需进步。不管他们说什么,今天事办得很顺利,银子若能讨回来,她就更高兴了。她想把这件事告诉冯白玥,得知冯白玥又被吴先生请走了,这让她心里别扭了一下。
下午,崔同知让人给沈荣华送来消息,说林闯先给了一万两银子,又用林氏一族族长的令牌和印信做抵押,争取时间筹备银两,三天之内,把银子全部给清。
第三天,闻林童院第一分院开课,沈荣华被请去讲了话,并教诸多孩童认了第一个字。很快,林阁老的嫡亲外孙女办学院、行善举的美名就传遍了津州城。
闻林童院开课两天,圣驾驾临凤鸣山。
第一百六十一章 被蒙骗荣华遇险
闻林童院开课第一天,沈荣华参加开课典礼,忙碌了一个上午。刚回到织锦阁,沈恺就来了,要接她回沈家,说族长要见见她,有事跟她谈。沈荣华犹豫片刻,答应陪林楠和水姨娘等人用过中饭,再跟沈恺回去。若不是族长找她,沈家那些人,包括沈恺和沈恒这两个还算不错的人请她,她都不会回去。
林楠在醉仙楼定下酒席,要为沈荣华庆功,请了水姨娘、冯白玥和宇文先生等人。沈恺不请自去,一直跟在沈荣华身后,全程寡言少语,跟谁笑得都很牵强。
冯白玥轻松了,终于有时间陪沈荣华游玩说话了。前天,沈荣华承袭林阁老的遗志,要在津州办学院,并有半城群众到林家别苑讨银子的事传开。“吴先生”特意向冯月玥详细过问了一番,就很客气地消失了,昨天直到现在也没出现。
水姨娘和宇文先生这些天一直忙着浣花斋的筹备事宜,只要沈荣华在织锦阁,他们都会把进度告诉她。浣花斋是林楠送给她的产业铺子,有水姨娘和宇文先生这两位擅长经营、经验丰富的得力干将操心,沈荣华也就成了甩手大掌柜。
林楠这几天心情不大好,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操的是闲心,无人领情,还会招人质疑和嫌恶。让他操心的人是端宁公主,宁皇后留在世上的唯一的血脉。连仁和帝都不想管端宁公主的事了,反正儿女多特得是,可林楠却放不下那颗心。
短短几年,端宁公主就克死了两位驸马,第三任驸马也已病入膏肓,现在就靠参汤补品和名贵药材吊着命呢,而她又已命孤克夫、放浪好淫扬名天下。皇家公主不会为臣子守孝,红杏出墙者屡见不鲜,但象她这么淫浪的人绝无仅有。
时隔十几年,林楠冲破誓言的禁忌,蹋上盛月皇朝的领土,也有想帮端宁公主一把的原因。他不怕被人怀疑,弄了几车的名贵药材和补品成药送进了端宁公主府,不知道那些药材是否派上用场了。但第三任驸马的病却欲加恶化,诸多太医都预言挺不过今夏了。林楠为这事费心上火,却无计可施,就让他更加头疼了。
众人吃喝谈笑,谈到办学院的事,都有诸多感慨,说起跟林闯讨债的事,又玩笑不断。席间有两个人话少,笑得也少,一个是林林楠,一个是沈恺。林楠惦记着端宁公主的事,虽说提出为沈荣华庆功,也笑不起来。沈恺不被众人当成客人,林楠对他冷眼相待,跟水姨娘相处也尴尬,只是偶尔跟众人应付两句。
沈荣华见林楠的状态不好,知道他烦躁的因由,轻声劝慰道:“舅舅,外祖父常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佩服他老人家的勇气胆识,但我更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象端宁公主的事,你为她担心,你想帮她,可结果却差强人意。这也许就是天意,你为此烦躁忧心,也与事无补,还不如放下这件事,顺其自然呢。”
宇文先生想了想,问:“百毒翁到京城了吗?他怎么说?”
百毒翁与毒圣都以毒扬名天下,只是百毒翁擅长制毒,而毒圣善于解毒。
林楠皱了皱眉,说:“他刚到京城,还没进端宁公主府,就碰到了毒圣。毒圣说端宁公主没有中毒的迹象,体内也没隐毒,她的两驸马也不是中毒而死。百毒翁是一个生性古板的老头子,他去端宁公主府看了看,确信第三位驸马也不是中毒。看到端宁公主的样子,他气跑了,还埋怨我差点让他晚节不保,唉!”
水姨娘摇头轻叹,说:“皇上天下为君,大长公主通达四海,端宁公主又极得他们疼爱,要是毒圣和百毒翁都能解决的事,也不会弄到现在这般状况。”
沈恺碰了碰沈荣华的手,轻声问:“出什么事了?”
“太医预言端宁公主的第三位驸马活不过今夏,端宁公主作派也越发不成样子了,你没听说过?”沈荣华预感端宁公主被人算计了,施诡计的人慢慢在折磨端宁公主。可连天下名医和毒圣、百毒翁都未发现端倪,她就更无话可说了。
“听说过,年初去万户侯府奔丧,京城的人多数都在议论此事。”
沈荣华顺口问了一句,“他们是怎么议论的?”
沈恺见沈荣华愿意跟他说话了,很高兴,忙说:“他们除了说端宁公主那些风流韵事,就说她命中带煞,招来邪祟,淫鬼附身之类。皇上起初不信神鬼命煞之说,后来听众人说得神乎其神,也就信了,从去年冬天到现在,端宁公主府做了多场法事,还做了水陆道场,皇上亲自诵经为端宁公主祈福,也不管用。其实照我说,端宁公主不是中毒,也不是艳鬼附身,我看她是被人下了蛊,她……”
林楠一把揪住沈恺,把他整个人提了起来,吓了众人一大跳。看到沈恺变了脸,林楠又赶紧把他放下,追问他刚才说了话。沈恺被林楠的举动惊吓了,抚着胸口喘气,听到林楠焦急问话,他也不回答,翻着白眼表示他的极度不满。
沈荣华给沈恺倒了杯水,服侍他喝下去,见他平静下来,才问:“父亲,你刚才说端宁公主有可能被人下了蛊,你是怎么知道的?”
“刚才他一把将我提起来吓到我了,我忘了。”沈恺闹起了脾气。
“那就算了,你先喝杯茶,压压惊。”沈荣华给林楠使了眼色,示意他稍安勿躁。她了解沈恺的脾气,有把握很快就能说服他,但欲速则不达。
吃完饭,沈荣华直接和沈恺回了沈家,一路上,父女无话。马车驶进沈氏一族定居的胡同,沈荣华冲沈恺大大咧咧一笑,笑得沈恺直皱眉。
“父亲,族长让我回来,说有事要谈,不是该去族长家里吗?”
“回咱们府上,去他们家里干什么?”
“到底是谁找我?你蒙我回来到底有什么事?”沈荣华冷眉冷眼询问。
“族长找你,族长和大老太太还有五太太都在咱们家。”沈恺叹了口气,又说:“不管你多不喜欢这个家,贤妃娘娘来省亲,你也要回来住上几天。”
沈荣华没说什么,只要她还姓沈,她和沈家就脱离不了关系。贤妃娘娘归省是沈氏一族的荣耀,不管她心藏了多深的仇怨和愤恨,她都要顾全大局。回沈家住几天也好,让那些牛鬼蛇神充分发挥,到时候把他们一窝端,省事、痛快。
“好吧!等贤妃娘娘来省亲,我就回来住,父亲,我这可是给你脸面。”
沈恺轻哼一声,问:“你又想要什么条件?”
“很简单,说几句话而已。”沈荣华冲沈恺甜美一笑,说:“我知道你不是信口胡说的人,你在宴席上说端宁公主有可能被人下了蛊,肯定是有依据的。”
“我在你祖父的书房里看到过一本书,叫《苗疆物志》,是你祖父在华南省任上时搜集资料编撰的,那上面提到了一百多种蛊毒。你也知道盛月皇朝开国之后曾对苗疆多次用兵,平定了几次叛乱,抓了许多奇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