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帮家伙,打起仗来就不知道给我省着点用。朱永兴看着前线的数据报表,不禁咧嘴叹气。现在已经是新会战役结束的第六天了,还有一座坚城要攻克,不知道又要消耗多少弹药。
这就是热兵器战争的特点,要是换上大刀长矛,粮草当然还是重中之重。而其他的物资则会大大减少了。后勤的压力,还包括了运输的繁重。东征可以大半依靠海路,要是在内地作战,恐怕便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按照后世军队的划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冷兵器、冷热兵器混合、热兵器、骡马化、半骡马半摩托化、摩托化……目前明军的性质应该处于冷热兵器混合到热兵器军队之间的阶段,要向骡马化过渡。谈何容易?
说到骡马化,可不是多给军队里添些骡马便完成的。要知道,解放军从“徒步化”到全部实现“骡马化”,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历程。所以,朱永兴给明军定下的目标是半骡马化的半骡马化,也就是尽量使重武器和物资依靠畜力运输,士兵依然是徒步。应该配属的骑兵部队也削减到最低,只能起到斥候和传令的作用。
便是这种最简陋的“骡马化”,明军也不能马上实现,财力是一方面,如何凑齐足够的骡马,又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把民间的骡马都集中起来,耕作效率必然下降,又会使粮食产量无法保证民用和军需。所以。只剩下了外购一途,再加上以茶马市交易而来的藏蒙马匹。
归根到底,又回到了财政和金钱上。只要有钱,没有的可以买,有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购买马匹,建造船坞,四川移民。增建工厂,扩充军队……到处都伸手要钱。即便是海贸正在蒸蒸日上,即便是国债、粮债发行,即便是朱永兴使尽浑身解数。这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
思虑良久,朱永兴提笔批复了四川移民、扩充军队的全额拔款。又想又算,他在增建雅州兵工厂的数额上作了修改。一口吃不成胖子,能制造弹药便可以了,造枪造炮还是以后再说吧!
舱门轻轻敲响,朱永兴应了一声,“海龙号”舰长段智英走了进来,施礼已毕,询问朱永兴是否要靠岸休息,很快便要到广州湾(今湛江)了。载着朱永兴这个身份尊贵的亲王,船队行得不快,且靠近海岸线,尽量保证安全第一。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命令船队继续行驶,自己还没那么娇贵,既然不晕船,那就抓紧时间,尽快到达广州吧!
段智英传下命令,又被朱永兴叫到舱内,回答他的询问。
“这次海战,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出动了军舰助战,在战术打法上,南海舰队,或者是你个人,有什么看法?”朱永兴和段智英算是旧识,这么长时间再见,见到段智英已经变得成熟稳重,心中也觉欣慰,甚至想到了那个长得很漂亮的白族女孩——段琬儿。
段智英恭谨地坐在凳子上,原来的毛头小子已经懂得了人情世故,斟酌了下措辞,他缓缓说道:“据卑职看,英国人作战比法国人积极,操船技巧和射击技术也比法国人好。正因为如此,两者装备的火炮有所不同,战术也有差异。”
在海上,法国人当然干不过英国人,朱永兴点了点头,对这个判断很是赞同,便又笑着说道:“不用拘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详细些。”
段智英想了想,开口说道:“英国人的军舰装备长炮较多,在射程上占优势,依靠着操船技巧和射击技术,他们似乎更喜欢远距离打击敌人。也就是与敌船始终保持距离,他们能打到敌人,而敌人却往往伤不到他们。就比如法国人军舰上装备最多的加农炮,威力超过长炮,但却要更接近一些,才能发挥作用。”
射程远,威力小;射程近,威力大。火炮的性质决定了海战的战术打法,孰优孰劣还真是不好说。而且,英国人的战术对操船技巧和射击技术要求很高,也是非常耗费弹药。按照当时的火炮工艺,船又处于移动之中。想要远距离命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停顿了一下,段智英见朱永兴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西夷舰船巨大,火炮众多,但也有克制之法。就象延平郡王那样,以多打少,围而攻之。不是把荷兰海军打败了吗?”
朱永兴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不是荷兰海军,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而且只是三四艘舰船。荷兰海军呢,舰船数量尚不清楚,但拥有的火炮数量估计超过万门。”
段智英张大了嘴巴。不可置信地重复道:“万门?这,这得多少船哪?”
朱永兴苦笑了一下,并没有直接回答。千吨舰,超过百门火炮的军舰,万门还是很保守的数定,可见西夷海军的庞大。就在七八年前的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双方的每次海战差不多都要投入2…3万名水兵。6000…8000门大炮。仅在1652年5月至1653年8月的15个月之内,双方舰队作战次数已经不亚于当时世界各海洋历次战役的总和。
差距是确实存在的,但目前还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只要让段智英等海军将领明白海军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因一战胜利而骄傲自满,便可以了。
“西夷纵有强大海军,想远道而来亚洲。还是力有未逮。”朱永兴缓缓说道:“目前还是要专注于国内战争,舰船的制造要快,暂时也要以满足国内战争的需求为主。若说最大的,百吨战舰便已经够了;若要满足江河作战,五十吨以下或者再小一些,也足以打败清军。关键还是要多造,快造。”
江河作战?段智英把对西夷海军的惊愕收回来。琢磨着朱永兴的话,试探着问道:“殿下,您是要建立长江水师?”
朱永兴微笑点头,赞赏段智英反应得快。“长江水师,再加上十三家,应该能牵制大量清军无法南下参战吧?海军再到北方沿海趁虚而动,我军在南方的行动便会更加顺畅。”
看来水师大幅度扩充就在眼前了。段智英思绪开始翻飞,如果调自己到长江水师,怎么办呢?
段智英走了,朱永兴又考虑了一会儿,终于狠狠心,在建船坞的拔款上作了修改批示。
风帆时代的海军战舰要想经久耐用,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中的水分不能超过20%,这往往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来干燥。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三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六年。
可是在战时这样紧急的情况下,也只能使用干燥不足的木料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很快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干燥不足的木材会逐渐腐蚀,船体又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结构框架便很容易松动。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
如果船如果造得好,再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五十年。因此,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干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干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
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海军来说十分重要。尽管这钱不是小数目,朱永兴还是狠狠心,作了批示拔付。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广州战役(一)
李嗣兴率领的明军直抵江门,击溃了正在进攻、要收复此地的清军。随后在周玉、李荣的义军协助下,走顺德,过番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逼近广州。而这时的明军除了会合之后一万两千正规军,外加由海路赶来支援的水师一部,又增加了两万多的起义百姓,气势大壮。
而在惯性思维下,广州的尚可喜在明军兵临城下时还没有醒悟过来。新会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陷落,打死他也不相信。加上攻克新会的消息被封锁,他按照自己的思维,认为明军是围困新会之后,又分偏师来取广州。
后路不靖,孤军深入,兵家大忌。尚可喜按照自己的判断再来看逼近广州的明军,便觉得形势并不是那么严重。
首先,明军的数量虽多,但其中有大量的起义百姓,如果强行围城,必然会分散力量,给清军以个个击破的机会;其次,广州的清军尚有万余,再召集周边零散的军队,又有坚城可恃,数量并不占太大优势的明军、义军混合部队想攻破广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后一点,明军绕过新会,无疑是在后背留下了一颗钉子,不仅分散了兵力,而且使陆上的饷道粮道而临威胁,靠海运,又能撑到几时?
错误的判断丧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先锋明军由于兵力不足,尽管加入了义军,依然没有能力围困城池。双方在广州城下经过了数次小规模的交锋,清军无法撼动明军,而明军则在城西南稳固了营寨。
清军退回城内后。一面加强城防,一面等待周边援军。此时的尚可喜四下传令。将周边县镇已经为数很少的绿营清兵尽数调来广州,还召回了正在碣石、博罗作战的高亮福、高亮祯所部。在他看来,积少成多,只要在兵力数量上压倒明军,不仅广州城无虞。且能在明军露出疲态时予以反击。
这样成功的例子在尚可喜的征战史上并不少见,最出名的自然是肇庆和新会两次战役。两次防守反击,击败了当时盛名无双的晋王李定国,自然令尚可喜感到骄傲,也对这种战法青眼有加。
事实证明,老经验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当尚可喜正为广州城内的兵力不断增加而感到欣慰时,明军主力由新会出发,轻取鹤山、佛山。直抵广州城西,并立刻分兵向清远进攻,封闭清军北逃的门户。
至此,广州已经处于四万明军、五六万义勇乡民的包围之中,虽然包围圈还不是很严密,但广州清军想突围而出也不容易。就在尚可喜惊愕莫名,城内清军举棋未定的时候,明军迅速发起了进攻。一部明军在水师配合下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城,进攻城东北的各处炮台;先锋明军也出营作战,攻击城西南的要点。
广州攻防不同于新会。尚可喜所部毕竟是清军中装备火器比例最高的军队。火枪由于性能上的差距,自然无法与明军抗衡。但尚部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很大,确实让明军在起初的攻击中不过顺畅。随后明军调整了打法,从水师的舰船上卸下重型火炮,以炮对炮,基本摧毁敌人的火炮后再发动步兵进攻。终于是占了上风。
当“海龙号”缓缓驶至广州港口时,广州外围战正接近尾声,但战斗却很激烈。围绕着城东北的各炮台,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尚可喜知道此处要点事关重大,如果失守,则意味着广州附近要地全失,明军甚至可以在炮台上向广州城轰击。所以,他亲自上城督战,不断派出援兵增援炮台。
城北的虎墩炮台,远看不过是一个土丘,形如卧虎,近看,才知它与城墙隔河相对,四周俱是刀削一般的陡壁,中间挖出了一个平台,又有洞穴通连。守兵在上边开炮打枪放箭,下边很难靠近。这虎墩的最高处,是一个半亩见方的平地,中间盖着一个石楼,楼后有两道栈桥与城中相连。
清军在城墙上能够提供侧面火力,掩护着虎墩炮台的两冀及背后,明军只能从正面展开攻击。尽管如此,凭借着海军舰炮的犀利,以及天威炮的爆炸弹,虎墩炮台到现在仍然是岌岌可危。
轰,轰,轰,三枚爆炸弹在炮台顶端的石楼旁炸开,纷飞的弹片横扫,清兵惨叫哀嚎着纷纷倒下。
几颗沉重的实心弹呼啸着砸在虎墩上,溅起无数的碎石泥土,中间平台上已经堆满了落下的石屑土块,清兵一个个灰头土脸,缩在掩体内不敢出动。
曲折的战壕不断延伸,向虎墩迫近。清军的火炮被摧毁大半,而且居高临下有着轰击的死角。只要战壕挖到一定距离,明军可以用火枪射击,而清军仅存的火炮也奈何不了他们。
尚可喜也觉察到了明军的意图,命令城墙上的火炮从侧面开炮助战,对明军的掘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有虎墩的阻碍,明军的火炮无法推得太近,也奈何不了城墙上的清军。
战斗停了下来,明军的火炮需要降温,攻击需要调整;清军暂时守住了这唯一的炮台,并能保持与城内的通路。
朱永兴未张旗号,很低调地下船,在护卫的保护下直接进了城西南的营寨。消息没有走漏,但明军的高级将领都得到了通知,齐聚到营寨内,汇报情况,听候指示。
开场白是简单的,朱永兴对明军已经取得的战果十分满意,对将领们赞扬夸奖了一番,等到攻克广州,便要论功行赏,自然让将领们心中暗喜。接下来便是马宝和吴三省汇报目前的战局,以及攻打广州的布置。
“虎墩似乎没那么重要吧?攻之难克,便将其作为城池的一部分,围起来是否可行?”朱永兴觉得有点小问题,为了攻打一个炮台,浪费太多的弹药,真的很必要吗?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广州战役(二)
攻打城池之前先拔除或控制城外要点,应该是很基本的战术常识。但虎墩似乎有些例外,因为它距城墙太近,可以将其作为城池的一部分。也因为如此,虎墩即便在清军手中,也无法起到钉子的作用。
当然,明军的打法中规中矩,也并没有什么不妥。攻克虎墩后,再攻打城池,应该更方便。但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朱永兴是想能省则省,尽量把弹药用在刀刃上。
只是朱永兴的身份不同,加上在滇省东征西杀,也算是富有战争经验,而且很多奇思妙想往往都取得了效果,自然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和信任。他既然对攻打虎墩的战术表述了看法,又有其可行之处,也就不可能被忽视。
而缓攻虎墩所引发的讨论似乎并没有就此而止,竟向外扩展延伸。有人提出广州似乎也可围而不攻,趁着广东清军大半集于此地,可先扫清外围,或者围城打援,反正尚可喜已是瓮中之鳖,早收拾晚收拾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并不出乎朱永兴的意料,他与总参谋部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他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而尚可喜、耿精忠攻取广州的时候便用的这招,一来是广州城池坚固,非要铸造大炮方可攻破;二来是广州临海,清军没有水师封锁,只好缓图,等到招降了广东沿海的所谓“积年大寇红旗水师”,方才控制了南面的出海口。
“如果只看广东一处,缓攻广州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略,但着眼于全局,却不可取。”朱永兴任着众将各抒己见,讨论了片刻,才开口说道:“当年尚、耿二逆可以采取这种打法,一来是暂时缺乏攻城火炮。二来是周边明军势弱,无法对广州进行有效支援。”
汝阳王马宝的脸不易觉察地红了红,虽然知道朱永兴只是以事论事。并没有针对什么人。但当年朝廷派马宝、郭登弟等由肇庆攻清远,借以牵制清军、声援广州。却被清军击退,怎么也不算光彩。幸好朱永兴只是一语带过,众将知道此段历史的也少之又少,马宝迅速恢复了平静。
“我军主力大半在此,弹药也多数支应东征,其他地方则守有余攻不足,甚至个别地方略有些空虚。”朱永兴继续说道:“贵州吴三桂、桂林孙延龄、贺州马雄暂时相安无事。但不意味着他们会老老实实。如果我军顿于广州城下,知者谓先扫周边的战略,不知者还以为我军已是强弩之末,露出疲态。”
停顿了一下。朱永兴喝了口茶水,微微一笑,说道:“这下诸位明白了吧,攻取广州一为消灭尚逆,另一方面也是震慑霄小。使其不敢异动。何况,福建耿逆与尚可喜有亲戚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岂能不懂?只是没料到我军如此神速,援军似有些迟缓。以雷霆之势拿下广州,则观望者心寒。助战者势孤。”
话说完了,道理也剖析得清楚明白,众将也没有异议。如何尽快攻克广州便提上了桌面,要当着朱永兴的面布置妥当。
“殿下,广州临海,地下水位高,掘进坑道有些困难,需要边挖边加支护。”王谢先陈述了工兵部队的堪测情况,毕竟攻克新会后,工兵的作用最大,无疑也增大了众人对坑道爆破的期望和信心,“再加上填塞护城河等准备工作,至少需要七八天才能完工。”
朱永兴赞赏地点了点头,能在复杂的土质条件下实施坑道爆破,说明工兵的技术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耗费时间倒算不得什么了。
见朱永兴的目光移注到自己身上,汝阳王马宝开口说道:“除了坑道爆破,我军还有火炮轰城。按照资料,尚、耿二逆攻取广州时,动用火炮七十三位,猛烈轰击西北角城垣,两天时间便将此处城墙轰塌三十余丈,清军由阙口涌入,广州遂破。”
朱永兴含笑点头,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我军火炮强于尚、耿二逆,集中百门应不是问题,属下之意是仍取西北角为突破口,集火轰击,由此破城。”马宝得到鼓励,颇为自信地说道:“西北城垣曾遭破坏,即便修复,坚固也不如从前。”
朱永兴把目光转向钱邦宸,笑着询问道:“若集百门火炮轰城,一两天内可否破城?汝阳王可是信心满满,你们炮兵怎么看?”
钱邦宸犹豫了一下,咬了咬牙说道:“我军火炮无论在威力,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超当年尚、耿二逆,轰开城墙绝无问题。而且,炮兵当以最快速度破城,争取一天便打开缺口。”
朱永兴莞尔一笑,这是自己在场,钱邦宸得给炮兵长脸,又怕话说得太满,才弄出个“争取”二字。
“殿下,那便两天后总攻广州。”马宝征求着朱永兴的意见,并对时间安排做出了解释,“两天时间继续掘壕困城,再搬运火炮、准备弹药,兴许能提前完成。”
“那便两天,三天也无妨。”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准备得充分,攻城也顺遂。嗯,攻取新会,对此次攻打广州是否有什么借鉴,各兵种的配合是否有疏漏?也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仗要越打越好,越打越精才是。”
别的将领没说什么,钱邦宸面带赧色地说道:“回殿下,新会之战,炮兵跟进不及时,导致步兵颇多死伤,属下之过也,请殿下责罚。”
“责罚就不必了。”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说道:“经一堑,长一智。各兵种的配合也是在实战中慢慢磨合,慢慢默契的。此次东征,诸位都劳苦功高,孤代朝廷自有封赏。只是,目前的财政情况,呵呵,孤王也是个穷人啊!虽然孤不吝官爵,这宅子、田地也是不缺,就是这钱财,孤王却拿不出多少,还望诸位理解,莫要笑孤吝啬啊!”
众人皆笑,目前正是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时机,钱财倒不是很在意。

第一百五十七章 广州战役(三)
会议散了,陪着朱永兴的只剩下汝阳王马宝、参谋长吴三省和海军总指挥邓耀,其他人都按照新制定的作战计划作准备去了。
“殿下,您是否准备移骅广州?”参谋长吴三省知道这个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明军的战略方向,以及广东的布防要求。
“进易退难,孤还没有最后决定。”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当年皇上每闻清军将至,便仓惶而走,造成的不利影响,二位想来也是知道的。”
永历胆小怕死是出了名的,一路狂奔也是最常见的作法。当年南雄、韶州刚失守,肇庆的永历便是惊惶失措,准备向广西逃难。
镇守广州的两广总督杜永和请求不要轻易移跸,以免导致广东各地人心瓦解,遂上奏涕泣:“臣固不敢阻留陛下行止。但涕上西去,则竟弃广东,付之还虏,诸忠义士随成栋反正者,亦付之还虏,令其杀戮。为皇上画此谋者,亦何其惨也!”
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耜获悉永历要逃离肇庆,也大不以为然,在奏疏中说:“端州(即肇庆)为皇上发祥之地,忍弃而不顾乎?且东失则西孤,又万分不容不兼顾者乎?”
尽管清军离肇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广东、广西的实权大臣又都反对朱由榔的播迁,但却无济于事。朱由榔仍登舟逃往梧州,其时“百官仓皇就道。粤东人皆奔回……”
皇帝带头逃窜,给广东士民的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朱由榔此后虽然又命广西的庆国公陈邦傅、忠贞营刘国俊等部东援。兵力虽多,却由于缺乏核心指挥,各部不仅观望不前,而且互相牵制。甚至自相残杀,致使入粤清军得以顺利地完成进攻广州的部署。
朱永兴的话说得已是大胆,虽称皇上,却以仓皇形容,但马宝等三人面无异色,这在朱永兴的心中自然又高了几分评价。
当然,朱永兴话中的意思也很明确。他确有移骅广州的意思,但进一步容易,如果形势不利再退回去,岂不是同永历一样,让民众失望。所以,移骅与否,还要看广东战局如何发展,明军是否能够稳固占领。
马宝并不敢拍胸脯、夸海口,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如果出了差错,可是大罪一桩。他也只能以事论事,分析之后的形势,由朱永兴作最后的定夺。
“广东清军一调再调,各地驻防兵力已所剩无几。先新会,再广州。我军歼其主力后分兵四掠,或可轻取广东。赣省清军兵少力弱,我军分一部据韶州即可阻挡;所虑者只有福建耿逆。似也可敌之。”
有些含糊,但也可听出马宝还是颇有信心的。朱永兴含笑点头,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