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对于两百多督标在栖霞被消灭,祖泽溥是非常的恼怒,但迫于现在的形势,他又不想同时面对两个敌人。所以,他暂时隐忍,却把招抚之策排除在外,只等着明军的扰袭停止,便挥师剿灭于七。
朝廷的旨意刚刚送达,基本上同意了他的建议,一急一缓,一紧一松,对似乎还未坚定造反决心的于七暂时搁置,先解决明军对山东的扰袭,绝不能让明军在沿海地区占据稳固的桥头堡。
显然,清廷短时间内抽调不出兵力来增援山东,只能靠祖泽溥的督标,和山东绿营来解决问题。经过这段时间的准备和布置,祖泽溥补齐了自己的督标,集结了各地的绿营官兵六千余人,觉得可以展开反击行动了。但就在他下令部队向山东东南沿海地区开拔之后,又有比较意外的消息传来。
“有这等事?”祖泽溥皱起了眉头。
登、莱二州府的塘报已经迟了两天,这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令祖泽溥感到迷惑。在他看来,这可能是于七搞的鬼,在栖霞已经设伏消灭了他的一部督标,现在估计是听到了明军袭扰的风声,借机呼应。
若不是有人捣乱,驿站的人怎么敢耽搁消息?不用说迟两天,就是晚一天都会有人为此人头落地的;如果说是登州府忘记发塘报更是不可能,何况就算登州有事忘记了,难道莱州也会跟着一起忘吗?
第三天,塘报依旧没有到,但却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青州府报告有人攻击了驿站,而且通过清军的通讯系统散发檄,称十万明军在莱州府登陆,号召山东义士响应,合兵一处先取济南,然后直捣北京。
祖泽溥当年在辽东时,曾经在宁远、觉华见过船只装卸,虽然有港口设施,但米豆都要通过小船一点点运上岸,几万人一个月的粮秣要搬运好几天。要想继续运往内地,还需要大量的牲畜和辅兵。
十万大军,开玩笑吗?没有个十天半个月,这十万人都登不上山东的海岸。而且在缺乏港口设施,没有足够的人力、畜力供明军所用的情况下,就算明军能把粮食搬上岸,也没法跟随部队前进,除非明军能够自带十万大军所需的牲口、车辆。可是等这些东西都运下船,盖好存储的仓库,然后开辟出能供大军和车辆通行的道路连接到山东的道路系统,一、两个月都算是快的。
于是,祖泽溥很快便做出了判断,认定是于七等江湖草莽在搅乱视听,制造恐慌。换句话说,这样的消息定然是假的,是给明军打掩护,牵制清军的注意力。
这么荒谬的情报,祖泽溥当然不会上报,也不会分发给治下的府县以扰乱人心。他命令青州府立刻派出驻守的绿营兵,把攻击破坏驿站系统的贼人消灭,恢复驿站的交通和联络。
虽然没有大举围剿于七,可也不能坐视其不理。为了尽量不使事态扩大,祖泽溥命令青州府不准提于七的名字,只当是山贼草寇或乱民进行打击。只要不彻底撕破脸皮,两面受敌的压力便不会特别巨大。
祖泽溥估计,现在落入贼手的驿站大概也就是一、两座,而盘踞其中的顶多也就是几百个江湖草莽。青、莱、登三府驻守的绿营虽然不多,但战阵厮杀中,山贼草寇亦是难以抵挡。
……………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

第二十二章 响应配合
什么样的攻击能干净利落地攻下驿站,并且使驿卒不能逃出来报信儿。对于祖泽溥来说,根本就是个思维的盲点。
破袭战,相对而言,还是个新鲜战术。而明军已经将其扩展,从单纯的破路,又增加了破坏通信联络。
江湖好汉的根基主要是在城镇,而不是在乡村,单打独斗是强项,袭击驿站或许不是他们所长,但也不是他们所短。
顾应慧到达山东后,便开始着手于在各县城安插耳目,对驿站系统进行研究,并进行了渗透,以及分派人手,进行袭击驿站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约半年的筹划准备,接到配合明军登陆的情报后,顾应慧和于七立即传信各地,在约定的时间内同时采取了行动,瘫痪了青、莱、登对外的驿站通讯。同时,在各个要道埋伏人手,截杀信使。
当然,有些是暗袭,有些便可以鱼目混珠地明来。李茂林此时便是一身清军的军官装束,带着一伙同样是假扮的清兵,正在刚刚袭取的灰埠驿收拾整顿。这座驿站位置重要,袭取之后,就意味着胶东半岛和济南的通讯被彻底掐断了。
李茂林带着数百假清兵,已经扫荡了数个驿站。驿站的守兵多数都毫无防备,在心里猜测着他们到底是哪路人马,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家伙,进了驿站的大门就开始大砍大杀。
驿站里有物资储备,虽然不是很多,但却能够支撑一支小部队沿着官道深入腹地。李茂林估计,这支小部队必然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他们只要尽可能地封锁消息,为明军登陆赢得足够的时间便是胜利。
李英梅穿着一套显大的军服,拎着一杆长枪走了进来。
李茂林看了一眼染血的枪尖,有些不悦地说道:“这么多男人,还用得着你上前厮杀?出来前怎么说的。不是让你老实跟在我后面吗?”
“哥,败退的清兵会经过这里吗?”李英梅不以为意,也不回答,却问着自己的问题。
李茂林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于总兵和杨副将很快便会带大队人马前来,如果在他们之前有败兵经过这里。应该不会很多,咱们能应付……”
啪、啪的击打声打断了李茂林,假清兵正在虐待真清兵,用棍棒敲打着他们,让这些免费劳力将驿站的物资搬运出去。进行掩藏。为了提防清军的反攻,也为了防止被登陆明军击败的清军劫夺,所有被袭取的驿站都是如此处理。即便驿站被清军重新夺回,也不过是空屋子而已。
檄文正在分发各地,但却不是全部的力量,在有可能民众蜂起的状况下,一些人秘密地潜伏下来,等着发挥最大作用的时机。比如在明军攻城时作为内应。比如鼓动民众响应,比如给明军通风报信儿……
由于国安部的提前介入,山东于七的起义远比历史上更为精细。时间也拿捏得恰到好处,更不是孤立无援的独自行动。它不仅有利地配合了明军的登陆行动,也将掀起更大的抗清风潮。
“小妹,我不想让你再做这砍砍杀杀的事情了。”李茂林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话说出了口,“我和顾大人说过了。他同意在情报站给你做安排。女孩儿家的,抡刀舞枪的。而且军营里都是男人,到底还是不方便。”
“我又认不得多少字。在情报站能干啥?”李英梅皱起了眉头,说道:“当粗使丫环?打杂吗?我不愿意。”
“不是打杂,而是别的工作。”李茂林也不确定是干什么,但先把妹妹哄到安全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等见了顾大人,他自会安排的。”
李英梅想了想,说道:“若是象在北京那样的工作,我倒是愿意干,很刺激不是?”
“你说的是抓那个鞑子公主?”李茂林猜测着问道,心中却浮起了不祥的感觉,那样的工作似乎很危险啊!
“对呀!”李英梅连连点头,神情很畅快,但一下子又黯然下去,就是因为那个鞑子公主,她失去了一个好机会,能顶盔贯甲、威风凛凛的机会。
现在,那些女侍卫可是升级了,从王府到皇宫。而她,却几乎没有成为女兵,甚至成为女军官的可能。因为明军中只有女的文艺兵,没有战斗兵。自己的性子太急躁,也太没见过世面,做出鲁莽的举动,终于是自食苦果。
“那个——”李茂林看了妹妹一眼,迟疑着说道:“你觉得杨副将怎么样?他在我面前可是夸过你的。”
“夸我?”李英梅瞪大了眼睛,随即莞尔一笑,“掉文的酸秀才,嗯,还不算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废物。”
李茂林翻了翻眼睛,看来暂时不必再深说了,这个妹子对杨衍锋的好感有限,评价也不算高。
……………
胶东局势在数天内急转直下。先是于七举旗造反,率众攻克栖霞县城,并广发檄文,号召群起抗清;随后,明军于登州府烟台墩登陆,突破沿海迁界所建造的边墙,挥师南进,在国安部潜伏人员的协助下,先头部队——一千龙骑兵迅速与于七所部在栖霞会师。
等到漏网的清军败兵将消息传到济南,祖泽溥大吃一惊,却不知道消息已经是拖延了五天之久。登陆的明军不仅稳固了烟台这个登陆场,还修起了滨海仓库,大量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输上岸,并且与在栖霞起事的于七打通了联络。
而于七所部终于可以得到大批的枪械,开始了整军训练,山东师的头批三千人的火枪兵在栖霞成军,指挥官为副将杨衍锋,于七则被任命为山东师的师长。
登陆作战的不仅仅是一个师的陆军,水师陆战队也从袭扰中脱身而出,转至渤海,协助陆军攻掠胶东。
栖霞光复,招远光复,龙口光复,蓬莱光复,莱阳光复……明军攻势如风,猛烈扩大占领区。这其中,奉命潜伏的人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明军一至,或是制造城中混乱,或是里应外合,使很多县城不攻自破。(未完待续)

第二十三章 综合实力
当南明从大厦将倾之际喘息过来,并逐渐稳住阵脚的时候,这场战争便开始转向比拼国力和民心。或许战争还将持续,但有朱永兴的领导,若论综合实力的较量,明朝已经胜券在握。因为,没有人比朱永兴更熟悉国内和国际的大事,也没有人能象他那样走出捷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与满清抗衡。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当朱永兴将战争的模式越来越象这句理论靠拢的时候,战争的结局几乎已经确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登陆山东之后,来往于光复区和登州,以及其他将要稳固占领的登陆港口的船只便络绎不绝。足足有五百多艘船只,在山东与崇明、福州、潮州、广州,甚至西贡之间来往航行,将粮草物资源源运往山东。
这是一场综合性的考验,民众支持的积极性,百姓的动员能力,海上运输、物资调配……
前线的将士在拼杀,想不到,或者也不去想,他们每天吃的粮食、消耗的弹药,是从数百里之外通过几百艘海船运来的,参与后勤供应的人数成千上万,是他们的好几倍。
明朝的后勤保障能力借助于海船,比满清更快捷,消耗的成本更低,但也有一点是处于劣势,那便是筹集物资的手段和方式。
满清可以劫掠百姓的最后一粒粮食、最后一个铜板,可以无偿地驱使百姓,甚至虐待他们。但明军不行,王师便要有王师的风范,解放者便要有解放者的仁义。所以,在凋弊的北方,就地筹集粮秣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为了救济百姓,还要从后方运送大量的物资,这无疑加大了后勤的压力。
困难是有,但有利之处也不少。面对满清的横征暴敛,北方汉人百姓积郁的不满和怒火,使明军所至。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拥护和支持。而且,无数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海军便没有海防。靠着制造无人区,靠着修筑边墙,是抵挡不住来自海上的强力侵袭的。沿海迁界,那只是封锁,作用不大;连万里长城都不能阻挡游牧民族,何况草草修筑的边墙?
显然,满清并不意识到这些。或者是意识到了,也没有办法加以改变。一是财政窘迫,装门面的惠政一个也无法推出,只能是涸泽而渔,以失去民心为代价,与明朝进行并无胜券的抗衡;其二便是沿海布防的虚弱和分散,从江淮至辽东,漫长的海岸线成了他们补也补不上的漏洞。
战略优势因为明军水师的强大而不可逆转。江淮如此,山东如此。直隶如此,辽东亦是如此。但满清却只能硬撑,与明朝展开消耗战。因为他们退不得,一退便是不可收拾,与他们联合的强盗集团会分崩离析,现在服从于他们的绿营也不再会为一个行将失败的政权而效死力。要退。便只能尽数退回辽东,成为一个割据政权。
而山东,在位置上正处于满清统治区的中部,如果丢失,那在江淮前线布防的军队就有被明军切断退路而包围的危险。这与明军横断长江。尽歼江浙清军是相似的战略。所以,满清不能弃,只能增兵作战。
可要增兵,从何处抽调又是一个难题。从离得最近的直隶,或者京师调兵,便不得不担心明军来自海上的袭击;若从江淮前线抽兵,又担心抵挡不住明军沿着运河向北推进。
……………
“加强绿营的装备,开始配发鸟枪和小型火炮;调禁旅八旗三千,蒙古八旗三千,增援山东。”朱永兴将情报看完,沉思了一下,开口问道:“第二批参战部队一定要在半个月后出发,这样才能确保山东战局的主动。”
“启奏陛下,部队出发的时间还能够提前,但物资的调集运输恐怕有些困难。”吴三桂谨慎地说道:“若是在山东招募新兵,会减少我军后勤上的压力。”
“招募新兵倒是可以,但要具备相当的战斗力,恐怕要一个月之后。”朱永兴盘算了一下,说道:“朕已经让吏部挑选精干官员前往山东,组织百姓尽快恢复生产。只要是能吃的,不管是种菜、种粮,都能缓解物资上的供应。另外,朕准备从民间再借钱粮,以支撑到作物收获。”
满清可以抢掠,明朝自朱永兴开始,便一直实行有偿的借贷,并以此建立起政府的信用,然后再以信用继续借贷。一个是只顾眼前,另一个是立足长远,高下立分。
“启奏陛下,是否欲颁民爵以示嘉励?”郭之奇显然对这个政策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这项举措颇有卖官鬻爵的嫌疑。
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果有特殊贡献,且品行端正、尊纪守法,朕觉得亦不为过。”
“陛下所言甚是。”礼部尚书陈绍愉赞同道:“民爵只是虚衔,只为彰显其忠君爱国之行,微臣认为可行。”
“虽是可行,也要慎重,不可泛滥。此事便由礼部、监察部、吏部共同商议,拟定章程吧!”朱永兴此言一出,算是定下了基调,而民爵作为将来与士绅抗衡的一个群体,终于开始建立起来。
对于朝会,朱永兴其实是不大重视的。什么有本早奏,无本退朝。谁又不是神仙,重大的政策举措哪能听完便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但这是一个传统,朱永兴无力打破,只能做些改动,或者在复杂的事情上暂时不做决定。
说到底,朱永兴并不想“金口玉言”,而是持着谨慎的态度,尽量三思而后行,与总理处和各部商议后再发布政令。
“魏君重有奏折,希望增派骑兵部队。”朱永兴有些为难地皱起眉头,“即便是龙骑兵,这消耗也比步兵要多上数倍,恐怕难以供应,起码在短期内是力有未逮。”
骑兵的消耗确实惊人,如果是战马,差不多是步兵的五六倍;龙骑兵骑的是驽马,消耗要少一些,但在目前来看,依然是有困难。(未完待续。。)

第二十四章 海外助力
历史上,从满清入关到南明灭亡,花了将近二十年,满清才算完成了对大陆的占领。而从朱永兴出缅入滇,到现在两国对峙,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也就是说,在抵抗异族侵略占领的战争中,仁人志士和百姓民众是尽了力,流了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的。但所有的付出,都被无能、内讧纷争等所葬送,直到人们筋疲力尽,却再也看不到一点希望,完全心灰意冷而不得不屈从于异族的统治。
现在则与历史已经截然不同,在民众心中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重新建立的政权虽然还称明朝,却不再是那个令人失望透顶的朝廷。而满清的暴虐残苛也已经为民众所识、所恨。
彼以残,我以仁;彼以贪,我以义。解其倒悬,便已登之席;出之汤火,斯为沃之清凉。则天下之赤子与天下英雄豪杰,皆我繈袱之子,同气之弟,安有不合群策,毕群力,以报十七年刺骨之深仇哉?逆虏虽有神谋秘策,亦无所再施。况黔驴之技人穷,山鬼之术尽露。全为百姓勘破,毫无足惧。故知一败涂地,必不可支也。
令朱永兴感到钦佩的是,早有人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做了精僻的阐述。而所谓的民心所向,一是要有希望,一个能够寄予希望的政权,有希望实现的美好生活;二是要有痛恨之敌,才能毫无所惧,并为之牺牲奉献。
这些现在都具备了。尽管因为战争,财政显得紧张,但光复区民众的生活却在日益好转,特别是象云南、广东等老光复区。遭受了苦难,又开始重新恢复的百姓,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更希望早日得到长久的太平。
“不加赋。”朱永兴有自己的底线,他宁肯透支政府的信用从民间借,也不愿将已经施行的惠政收回,“朝廷不能言而无信,虽然有困难,但朕宁愿借,也不会用一纸诏书从百姓手中去夺。至于那些自私自利的富豪士绅——朕也不会下旨劫掠抄家,但朕会记得他们。等到时机,他们将被剥夺缙绅的资格。”
户部尚书易成苦笑了一下,躬身而退。作为主管钱粮的官员,他的责任最重,压力最在,但加赋的建议被朱永兴否决了。
“朕知道现在有困难。”朱永兴缓和了下口气,说道:“但也不是不能克服。朕之前便有过安排,嗯,就算没成功,也会有别的办法。”
在广州光复之后,朱永兴接见过由吕宋逃出的华商。虽然那时候难以抽身对吕宋的西班牙人展开军事报复,但朱永兴却给了华商别的差使。一是联络吕宋的华人,为明军提供西班牙人的相关情报;二是给了这几个华商半官方的任命,让他们与荷兰殖民地,也就是西印度群岛的华商富豪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捐资助款,为国战出力;或者断绝与吕宋西班牙人的商业来往,进行贸易制裁。
如果说之前巴达维亚的华人对这场国战还持有观望态度的话,在明军光复了半壁江山后,变得积极起来。据之前任命的华商传来的消息,巴达维亚的华侨将很快派出代表前来觐见,并有明确的捐资助战意向。
南洋华侨在经济上是很有实力的,但在政治上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可以说,他们是世界范围内受压迫民族中苦难最深、耻辱最大,同时也是数量最多、文明程度最高、财力物力最雄厚、与外界联系最广泛的一个。
但西方殖民者四百年来的屠杀政策,以及拉拢土著人,打压华人的一贯策略,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南洋华人才会倾囊相助,一旦中华祖国恢复了自己固有的自信心,成为强大的国家,南洋华人就会获得最纯正的,也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支援,这就是他们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
翻开历史,可知南洋华人的悲苦遭遇由来已久。1603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华人开采金矿,华人据理力争,却被屠杀二万多人;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又屠杀近二万华人,幸存者被强迫信奉天主教,被迫交纳高额的人头税;1662年,西班牙又因郑成功收复台湾而迁怒当地华人,进行第三次大屠杀,这一次几乎把当地的华人杀尽;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华人社区突然进行疯狂的抢劫屠杀;大量的尸体被扔进河中,使河水为之变红,史称“红河惨案”;1853年,加里曼丹的荷兰殖民者和土著因为忌妒开采金矿的华人,突然向华人进攻,三万多华人及其家属妇孺老少全数被杀,无一幸免……
这是史上有名的屠杀和打压,至于日常的歧视,欺压,凌辱,绑架勒索华人的事件则无时无了,遍及南洋诸国各地。
炎黄子孙们冒着千难万险,漂洋过海来到瘴气弥漫,蛇羯横行的陌生土地上,用自己先进的生产技术,辛勤的血汗劳作,乃至冒着生命危险,给南洋荒地带来了文明和生机。而且,华人沿习汉民族善良的天性,友善地对待那些明显处于劣势的土著居民,截然区别于那些比他们后到的以征服者、占领者、奴役者面目出现的欧洲白种人。
但象南洋华侨这样的中国移民,不仅要受到西方殖民者的打压和屠杀,即便在当时的国内社会里也饱受歧视,把他们叫做“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可以说,翻开史籍,历史记录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颟顸愚钝,对自己海外子民的冷漠无情。
叶落归根,多数海外华侨都有这样的传统观念。如果能回到祖国,并且光宗耀祖,或者在海外,能够利用祖国这个靠山,当然是他们的心中所愿。
所以,象朱永兴这样敞开怀抱,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海外华侨,收到效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

第二十五章 山东攻略
历史上,南洋华人因为长期受到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着的双重压迫,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祖国(不是满洲清国,满洲清国不但对国内中国人不信任,而且对海外中国人恨得牙痒痒)。
因此,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便受到了南洋华人的大量资助,很多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都是出生在南洋中国人。有的南洋中国人甚至宣布,加入中华民国,组建“大中华民国”,但旋即被欧洲殖民者镇压了。
而到了抗战最艰难的日子,从精神和经济上支撑中国的,除了国内的民众,还有一根顶梁柱——八百多万华侨。这些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勒紧裤带支持抗战,并因此而遭到了日本人的血腥报复。
从这些事例上可以看出,海外华侨有着强烈的爱国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