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是明朝的重新崛起。并控制了南海沿线的主要港口;最后则是商品交易所的快捷方便,使得流通次数增加很多。
有一利则有一弊。在商团日益壮大的同时,朱永兴开始担心它成为一个畸形的怪兽。在商言商,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奉公守法,赚多少利益,那是他们的本事。但官商勾结,则是绝不允许的。
现在商团的首脑人物有几个,可势力最大的。话语权最重的还是郑家。而与郑家有渊源的易成和郑昭仁,一个是户部尚书,一个即将履任国安部侍郎,都是重要的位置。对此,朱永兴既要重用他们的才能,又要警诫他们不得以权谋私。
“商团此次捐资百万,于国有大功。日后呢,在婆罗洲的渗透发展还需要他们出力——”朱永兴宠爱地摸了摸柔儿的头发。她正乖巧地端来一盘千层油糕。
停顿了一下,易成和郑昭仁都凝神听着。他们其实也多少能猜到一些其中的究竟。圣上对明朝之前的弊端曾多有贬斥,他俩都已是高官,再与商团有所勾连,可是不智。
“但商界是商界,若与官员勾结,岂不是要重蹈本朝之覆辙?”朱永兴也不客气。直接说道:“正当经营,自有法律保障;唯利是图、触犯国法,亦由有司问罪。日后王公大臣亦可能入股商团,股红算是一笔收入,也减轻国家负担。所以。朕虽有股份在商团,然却从不过问、干涉其商务活动,便是想作个榜样,免得那些人要插手其间,营私舞弊。”
“万——,龙爷可设一单独机构,集中管理王公大臣的入股资金,这样便可避免他们直接与商团拉上关系。”易成思索了一下,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见他之前也是想过此事的。
朱永兴赞赏地点了点头,说道:“这样好,出钱的只管出钱,经营的只管经营,中间设个屏障,便能避免不少暗地里的手脚。嗯——”他将目光转向郑昭仁,“国安部下设两位侍郎,一主管国内,一主管海外,你意属哪个?”
“回龙爷,我想管国内。”郑昭仁觉得商团日后在海外的发展将是重点,便想避开这个敏感区域。
“避嫌吗?”朱永兴微微一笑,说道:“只要心中明白,做事清白,又有什么可怕的?莫要因为出身的关系而畏首畏尾,朕是相信你们的,想必你们也不会令朕失望。”
“我等定谨守本分,万不敢妄为。”易成赶忙答道。
“嗯,你们都是聪明人,多余的话也不要朕提点了。”朱永兴将盘子向中间推了推,笑道:“来,尝尝,味道不错。”
话不用说得太透,这便是面对聪明人的好处。朱永兴尽到本分,也就不用太过担心。毕竟有监察部门在,又正在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法令条文,比如财产公示、举报有奖等来限制官员的胡作非为。
楼梯上一阵脚步声,张川天和孙女在两个下人的陪同下,走上了楼。
“你这丫头,要把爷爷这老骨头累散嘛?”张川天找了个桌子,一屁股坐下,喘着粗气抱怨着。
“可我要自己逛,您又不放心。”张施华娇嗔着,伸手给爷爷拿捏着肩膀。
“他们也人生地不熟的。”张川天看了下人一眼,轻轻摇了摇头。
张施华目光一扫,立刻隔着两张桌看向了柔儿那里,狠狠吸了吸鼻子,香气扑鼻的包子,余味浓郁的黄桥烧饼,人见人爱的“什色点心”……
“哎,可真笨哪!”张施华气得一跺脚,转向下人吩咐道:“我去看看那张桌上的吃食,然后你们去一一买来。”说着,她迈步便走,一下子便触动了侍卫们的戒备圈,几道不善的目光顿时投注过来。
张川天到底是见多识广,气氛一变,他立刻感觉到不对,忙阻止孙女,“阿华,别乱动。”
“怎么了?”张施华只盯着桌上众多的吃食,浑没注意到异样,爷爷一叫,她不由得抬头细瞅,顿时与段琬儿对上了目光。
“你,你——”张施华微皱秀眉,仔细思索。
她与段琬儿见过一面,那是朱永兴为了以示仁厚和重视,自己这边宴请商团首脑和华侨,女眷那边也由龙儿代表招待了一番。其中段琬儿作为女官,自然是要在其间张罗。
“大人——”张施华终于想起来了,不由得吃惊地瞪圆了眼睛,有些忙乱地要行礼。
嘘!段琬儿赶忙伸出食指竖在唇边,然后轻轻招了招手,示意张施华过来。
“勿要声张!”段琬儿低声说道:“妹妹喜欢这吃食,便坐下同用,要有别的想吃的,我去叫人买来。”
“这——”张施华一时不知该不该答应,毕竟她是一介平民,人家可是皇宫内的女官。
“客气什么,快坐。”段琬儿伸手拉了她一把,笑着把“什色点心”推过来,“这个好吃,荤素兼备,甜咸宜人,妹妹尽管品尝。”
张施华有些扭捏地拿过一块,小口小口地吃着,只觉得这女官和蔼可亲,估计是偷着跑出来解馋,不欲声张。
柔儿从朱永兴那桌献完殷勤又跑了回来,见到座位上多了一人,有些诧异,乌溜溜的大眼睛上下打量着张施华。
“咦?”张施华眼睛瞪得更圆,这女孩虽然装扮不同了,可在宫内的宴席上却是见过的,是,是公主。她想要站起,段琬儿已经伸手放在了她的肩膀上。
“嘘!”柔儿与段琬儿一般的动作,坐回到座位上,指出手指点了点,象个小大人儿似的调皮一笑,“我认得你,那天你是最好看的,还送了几块宝石,其中那个,那个父皇说叫金刚石,能划玻璃呢!”
张施华笑得局促紧张,低声说道:“回公主殿下,只要您喜欢,草民愿意再献。”
“不要,不要。”柔儿晃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说道:“父皇知道了会生气,再说我也不喜欢什么宝石。你倒是说说,在海外有什么好玩儿的,比如可爱的小动物。”
张施华想了想,说道:“回殿下,婆罗洲有一种很小很小的松鼠,有一种很大很大的飞蛾,还有十分滑稽可笑的长鼻猴……”
“长鼻猴?是长着大象鼻子的猴子吗?”柔儿立刻有了兴趣,想象着这两种动物的结合体。
“没那么长,只是这么长……”
啊,哦,柔儿听得入神,不时提问,张施华作着讲解,紧张的情绪慢慢缓解下来。
张川天早已经意识到不对,因为他认出了另一位高官——户部尚书易成。捐资输饷必然会与户部打交道,虽然只有一两面,但他记得清楚。六部九卿这等大人物,竟然没坐到主位上,态度似乎还恭谨异常。那他对面坐的那位——张川天几乎不敢想,偷偷地打量着戴着墨镜的这位贵人。嗯,确实是很象的,张川天的心脏剧烈跳了起来。(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无题
商业不敌工业,是历史的必然,西班牙、荷兰都因商业而繁荣一时,但却难以持久稳定。{
“资产管理机构要尽快建立起来,就由户部牵头组织人手。”朱永兴还在继续交代着,“不光是商业领域,还有工业、手工业,潜力也很大,以个人为单位的小作坊生产效率太低了,要逐渐加以改变。”
“龙爷您是说纺织业吗?”易成疑惑地问道。
目前个人单位的生产最主要的便是纺织,男耕女织嘛,非常传统。但朱永兴所指的并不只是纺织,虽然工业革命的开端便是由纺织开始的。
“各个行业都应该包括,纺织业是重点,首先扶植的还要有造船业、钢铁业。嗯,这个需要商讨研究,朕只是随便这么一说。而且要使工业大发展,取消丁税,使人身摆脱土地的束缚是前提条件。”
朱永兴说得随便,可没人敢不当真。易成便牢牢记住,准备回去后好好筹划一番。
“说到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涉及到了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朱永兴沉吟着,考虑是否应该把专利法提前推出来。
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最早的一件专利是英王亨利三世1236年授予波尔多的一个市民以制作各色布的15年的垄断权。但实际上这是封建特权的一种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专利。
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应该是威尼斯,于1474年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近代特征的专利法。并于两年后批准了第一件有记载的专利。但历史上一般认为英国于1624年制订的《垄断法规》,才是现代专利法的开始,对以后各国的专利法影响很大。被称之为“发明人权利的大宪章”。
仿效当然可以,但朱永兴认为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发明人证书制度,应该更有利于国家和民众,更适应于现今的中国国情。所谓的发明人证书,就是发明权归国家所有,发明人取得一定的报酬和奖励。但不能拒绝经国家批准的其他人使用其发明。在后世,很多国家采用专利法,也有国家采用发明证书制度。
从鼓励发明创造。以及发明人所获得的报酬来看,专利法应多于发明人证书制度。但朱永兴并不认为发明人证书制度便不适用,因为这是一个新事物,以前没有。也就不会有人挑剔。
从鼓励发明创造。到尊重知识产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形成良性循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事情。
“一些详细的章程,回去再研究决定吧!”朱永兴觉得不必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深入探讨,便笑着说道:“嗯,出来一趟便轻松一下,不谈公事了。尝尝这些小吃食。主餐的调剂。就象生活,也需要些变化。一成不变就没意思了。”
柔儿咯咯的笑声吸引了一桌人的注意,朱永兴对张施华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女儿能开心,他也便感到高兴。等仔细打量后,朱永兴发现这个女孩长得很清艳,其实更接近于后世美女的标准。
当然,这不是说梦珠和龙儿,以及段琬儿不漂亮,但美与美之间也不是相同的,就象美女很多,但相貌却并不一样。
朱永兴感到特别,目光便在张施华身上多停留了片刻,然后微微一笑,转头继续与易成和郑昭仁闲谈。虽然他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但却被张川天看在了眼里。
“龙爷,应该多选些宫人了。”易成也注意到了朱永兴目光的停留,试探着建议道:“没有汉家女位列嫔妃,可能引起物议。”
“汉家女?贤妃不是吗?”朱永兴觉得他搞的手脚应该已经被默认,没想到易成又提出了疑问。
易成苦笑了一下,低头喝茶,不作应答就表示不认同。只是个嫔妃还罢了,若要立其为皇后,恐怕就不是群臣不吭声的时候了。
郑昭仁咧了咧嘴,说道:“龙爷不必烦恼,贤妃若生皇子,海外封王亦无不可。您知道,这百官,这万民,若承继大位者的血统不是汉人,恐怕生乱啊!”
朱永兴皱起了眉头,思索着没有说话。易成和郑昭仁算是亲信了,他们都这么看,恐怕还真不能草率行事。这是中国,不可能象别的国家那样,英国、荷兰可以接受女王,但在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除了那位武则天,后来还被黑得既荒淫又残忍。
至于海外封王,倒是可行之法。吕宋算一个,婆罗洲算一个,澳大利亚也算一个,还有其他的地区。这样倒是不愁了,对梦珠和龙儿,也不算太过愧疚。
当然,这样的话便不能采取西方殖民者的做法,可要把这些地方稳固占领,其中的关键便是使这些地方的主体民族变成汉人。
按照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中国大陆有一亿人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如果能够保持和平安定,再加上鼓励生育,人口肯定会超过一亿。这多出来的人口,便能分流到各个占领区,逐渐使其成为稳固的中华之地。
政策要鼓励,观念要改变,这才能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前往异地开拓并生活。起码人们现在的思想,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故土,前往异地他乡的。
设想会变成现实吗?朱永兴觉得至少要过上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会有人认同并称赞他的强权政治、扩张侵略,并持之以恒地将其施行到底。这就涉及到了政局的稳定,不光是他在位的时期,还有他接班人在位的时期,这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够完全实现的梦想。所以,他不得不担心硬要将梦珠立为皇后的不利影响。
当朱永兴离开茶楼的时候,本来是有心事的,但柔儿却又使他笑了起来。
“象鼻猴子,小松鼠……别忘了啊!”柔儿似乎与张施华达成了什么协议,边走边回头叮嘱着。
而张施华已经呆住了,牵着小公主走的这个男人——天啊!(未完待续

第三十四章 攀龙附凤,议和烟幕
充实后宫的论调早已有之,不仅是群臣赞同,民间也渐渐有了风潮。原因很简单,怎么能没有纯正的汉家女作嫔妃,怎么能没有纯正汉家血统的子嗣作接班人?
特别在朱永兴登基称帝后,群臣们更是热心。江南、湖湘多美女,难道就挑不出圣上看得过眼的?这关系到日后江山的稳固,可非同小可,朱永兴搞的花枪在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之前身份不同,现在呢,只要不用这花枪再搞出什么立后的事情,群臣们也愿意睁一眼闭一眼。
至于诞下子嗣的顺序,群臣们倒不担心。嫡庶有别,就算梦珠和龙儿先诞下皇子,只有不染指后位,皇长子与皇太子还是不一样的。
朱永兴也感觉到了传统力量的强大,这已经不是他个人喜好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人心,关系到江山的大事。就象易成、郑昭仁等,都是他的亲信,亦持此观念,要一意孤行恐怕就不适宜了。
而朱永兴一再拖延,在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很多人攀龙附凤、一举登天的期盼和幻想。增加宫人,托人说项,他们希望抓住一切机会,希翼着能让朱永兴龙颜一悦。哪怕是宫内的侍女,或者也希望着万岁能一时性起,使她们得到位列嫔妃的资格。
现在,张川天见到了朱永兴的神态,又知道了小公主与孙女相谈甚欢,要孙女弄些稀奇的动物。这无疑是接近皇室,接近皇帝的机会,别说什么长鼻猴和小松鼠,就是犀牛大象。凭张家的财力也能从婆罗洲给运来。
“乖孙女啊,你陪着爷爷就在就南京城,或者附近买处宅院住下吧!”张川天知道不能马上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这似乎有卖人邀宠的嫌疑,便委婉地说道:“爷爷老了。海外的家业就交给你爹和叔叔们打理。你也喜欢这里不是?”
如果真的能讨好皇家,哪怕是万岁看不上孙女,冲着小公主的面子,也能对张家另眼相看吧?有了靠山,张家在海外的气运,又能延续下去。嗯。如果真的能一步登天,那他张家就是南洋各宗族的领袖,谁敢跟老国丈叫板?
“好啊!”张施华当然不喜欢异地他乡,故国风情倒是让她流连忘返,周围都是同胞。相近的相貌,相同的语言,“不过,爷爷您不担心战乱了?”
“呵呵,以前担心,现在倒是不太怕了。”张川天轻轻吐出一口长气,伸手指了指茶楼外面,“你也看到了。这已经是太平景象。万岁能从大厦将倾时崛起,现在还能将半壁河山全丢了吗?此次筹款募饷,便是为北伐而用。没听说吗。明军已登陆山东,这是要光复京师,直捣黄龙的架势啊!”
张施华歪着脑袋想了想,点头道:“万岁倒是一副进取的姿态。嗯,北伐未竞全功,便要在海外组建武装。可见其尚有余力。”
“目光长远,胸怀天下。”张川天由衷地赞叹道:“且英明仁厚。此为海外华人之福。中华亿兆黎民之幸。”
“圣上很宠爱那个小公主呢!”张施华还惦记着柔儿所托,只是不知道爷爷是否愿意付出人力财力。便笑着试探道:“长鼻猴嘛,非要叫成象鼻猴,倒是很可爱。”
“那就从婆罗洲运来。”张川天很大气地挥了挥手,笑道:“什么猴子、犀牛、小松鼠的,都由我乖孙女给她送。嗯,多送几次,别一次全送完。”
张施华撇了撇小嘴,说道:“爷爷,您又打着什么主意?讨好了小公主,她一个小孩子,还能为您在万岁跟前美言?”
“小孩子是最真诚,最知道感激的。”张川天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凭万岁对她的宠爱,她高兴了,贵妃就欢喜,皇上也就喜欢。”
“爷爷想得还真远。”张施华想了想,调皮地笑道:“我想去杭州玩儿,以后还有苏州,还有……”
“好,都依你。”张川天无奈地苦笑道:“你这个丫头呀,也不怕把爷爷这老骨头累散了。”
“呵呵。”张施华得偿所愿,撒娇般摇着爷爷的胳膊,笑得欢快。
…………。
议和!对于要偏安一隅的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弘光朝时,便热衷于“联虏平寇”,正式派出使团去同清方谈判,也就是议和。
谈判总要有个明确的方案吧,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左懋第感到朝廷赋予他的任务不明确,上疏要求澄清。然而,史可法、马士英等朝廷重臣“联虏”心切,听不进他的意见。在史可法等人的逼迫之下,左懋第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在前途渺茫之中,他所能做的只是不屈于清廷,用死来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而已。
北使的结果可想而知,弘光君臣派出的北使团既没有相应的武力作后盾,适足以自取屈辱,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番清廷派出使者议和,朱永兴虽然不予考虑,但却借机使用了计谋。他派没有官身的张维翰作为本方谈和使,在镇江与清廷使者扯皮拖延。暗地里,他却利用筹募来的钱粮,积极进行着大反攻的准备。
首先是秘密向山东增兵,剿朔军第二师登船启程,第三师也将于半月后前往山东,从而彻底改变山东的敌我力量对比。同时,钱粮不断运往山东,于七的师预计在两个月后便会齐编满额。
其次是给国安部拔付了大量款项,用于在北地的渗透发展,收买利诱。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在北地人心不稳的情况下,开展情报工作比以前应该更加的顺利。
还有大量的款项被用于军工,主要是火炮、火箭的生产。对于朱永兴来说,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使明军达到或接近近代化军队的标准。起码在武器装备上,要具有近代化军队的水平。
就是这样,在议和的烟幕弹下,大反攻的序幕已经拉开,而清廷因为议和的拖延,在军事调动上便处于停顿状态。(未完待续)

第三十五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
拥有铁一般的强制性绝对纪律,以及大量的日常训练;有着用线式战术作战的,强调火力输出的步兵;能够实现步、骑、炮三军的良好协同。(。
当然,如果不是那么严格的话,满足前两点其实就已经是近代军队了。也就是说,明军因为武器装备的更换,粮饷的足额供应,以及一直以来的诸般条例,完善的监督部门,长久以来胜利的鼓舞,已经可以算是非常接近近代化军队的标准了。
这也是几年来长久保持的结果,如果横推猛打,迅速扩军,战果或许更大,但却难免鱼龙混杂,兵多却难保证战斗力。
按照统治区的人口比例,两千万以上的数量,明军总数不过三十万,并不算是大幅度的动员。朱永兴的观点就是走精兵路线,用足额的粮饷和优厚的待遇,供养绝对能战、敢战的部队。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在限额限量的要求下,明军各部对裁弱补强的措施便能够持续实施。谁不想自己的部队人强马壮,谁不想手握强军、建功立业?
而勋分退役制,也给那些希望借当兵挣家当的人们一个宽松的选择。打仗杀敌积勋分,垦荒屯田积勋分,修筑水利积勋分,缴获物资积勋分……只要勋分够了,你便能光荣退役,领取田地过那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当然,也有那积功成为军官,想再晋升的人们的存在。这更好,爱军习武是出于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热爱,也就为日后要实行的军官职业化打下了基础。
相对的,明军的纪律随着宪兵、军法处的职权扩大而越来越严明,想混粮饷却又油滑怯战的空间被压缩得几乎找不到。而对不尊号令、怯战退缩等等的处罚,则更为严厉。可能被军令处斩不说,所有的待遇也一概取消,甚至家人也会因为被摘除军属门牌而遭到白眼和歧视。
换句话说,军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自己在军中的表现,也关系到家人的荣誉和生活。因为他们同样也因为军属身份而受益得惠。
在训练上,大明边军是五日一练,戚家军是三日一练,明军各部目前都能达到戚家军的水平,甚至有几个军能达到一日一练。这也是走精兵路线的好处,能够保证伙食的数量和质量。要是连饭都吃不饱,或者十天半月不见油水,五日一练也不是体力所能承受的。
时间对于满清来说要争取,而朱永兴在囤积大反攻所需的粮草物资的同时。也期望明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变得更加强大。当然,小战不断,以战代练,这是必需的,也能给清军施加持续的压力。
在明清两方各有心思的情况下,议和便成了拖延时间的最好办法。谈判嘛,就是扯皮,清廷使者两三天便派回信使请示汇报。明廷这边则漫天要价,不断加码。
以两淮为界?好象不行!万岁有言。山东百二河山不可轻弃,当界河间耳!
荆襄地区以汉水划界?不好吧,我军已经占领汉水以北的一些地方,难道要拱手相让?
重庆地区以长江分隔?这怎么可以?我军已据蜀地大半,长江亦是我军水师之天下,以汉中为界最为适宜。
…………
在讨价还价的扯皮谈判中。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似乎在表示诚意,战线上没有大的战事,但没有人认为已经可以放松警惕了。但在拖延中,对谁更有利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