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再议吧!”朱永兴敷衍了一句,闭上眼睛,闻着妻子身上的甜香,慢慢平复着心情。
……………(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 难以逾越
自打突破河间防线,朱永兴表面上工作还很认真,但心里却已经松驰下来。? 这种精神状态是不由自主的,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就象一场体育比赛,在比分遥遥领先后,情不自禁便会松口气,有时候即便反复提醒自己不要放松,身体也不会听话。
但现在,这种放松并无伤大雅,毕竟只是身心上的,而不是整个军事行动上的。再者,满清已经没有翻盘的希望,起码在关内已经败局已定。
一场大雪,使明军追击的困难增大,也使清军前后夹击,突破阻碍的机会变得渺茫。
人尸、马尸、刀枪、旗帜,横七竖八地布满雪地。红的血,黑色的弹坑混杂其中。而用雪堆起拍实所构筑的胸墙依然是坚不可摧。不,准确地说,应该是明军用火枪、手榴弹、火炮、火箭组成的三道阻击线依然难以逾越。
不是清军不够拼命,光看雪堆成的胸墙上密密麻麻的箭矢,以及被明军重新堆砌的清兵的尸体,便知道战况的激烈。但明军的火力太过密集而犀利,特别是火器的威力,在阵地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野战难以取胜,阵地战更加没有把握。清军终于发现,他们骑射在全火器装备的明军面前已经没有什么优势。或者说,尽管能够利用机动和速度想战则战,避战则走,但要与明军硬碰硬地较量,则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可现在,清军必须与明军进行他们曾极力避免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否则,他们就无法突破明军的阻击,没法尽快回家。从人数上,清军不占优势;从装备上,火器更有威力;进攻和防守,显然后者要更占便宜一些。
寂静猛然间又被打破。呐喊嚎叫声,猛烈的火枪射击声,中间夹杂着火炮的怒吼,数百支燧发枪射击,六门火炮喷出七百枚散弹,奔涌的冲锋人潮如同突然撞上一面隐形的墙壁,溅起无数的血花,无数清兵翻倒,呐喊转眼就成了哀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如同惊雷一般,空中掠过的火箭带着慑人心魄的尖啸,耀眼的火焰密集得数不清,顿时将清兵的疯狂击得粉碎。
明军的火力更猛烈了!都统葛褚哈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是的,在开始的进攻中,明军主要依靠火枪和少量的火炮。但在他得到援军,重新组织进攻时,明军显然也没闲着,重武器在不断地运输而来。
葛褚哈已经看出了明军的一些特点,那就是明军更注重火炮的机动和便携性,几乎没有笨重的红夷大炮。显然,这样的装备使明军的野战火力大大加强,攻坚能力则有欠缺。但这样的欠缺,对于急于突破明军阻截的清军来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
而且,从明军的数量上来看,比突围的清军是只多不少。葛褚哈的信心正在沉入冰窟,即便突破了面前的三道环形防线,那条河呢,又要用多少人命来填?
…………(未完待续。。)

   

第九十六章 死地难脱
“陆战一团已经调来,可以随时增援战场。*”
“陆战二团正开赴海阳,那里的防线可保无虞。”
“背牛顶的第二师第一团今天将侧击清军,如果成功,可一战击溃当前之敌。”
听着参谋们报告的情况,马自德轻轻点了点头,阻击成功已经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清军的疯狂劲头也逐渐衰弱,今天的进攻中便有很多满人精壮,而不是士兵。看起来,被困的满人已经全族动员,但这样的举动除了说明满人的穷途末路外,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效果。
等背牛顶的明军到达位置,与主力完成夹击,当面清军就将被击溃,明军也就摆脱了两面作战的不利。留下少数兵力固守,主力转而向东面的海阳运动,又可能重创从山海关赶来增援的清军。
自从破朔军由天津登船迂回后,整个战略布局也随之倾斜改变。前线总指挥马宝立即下令,将其余的水师大部用于向洋河、戴河口运送人员和物资,并通知东北军区出动兵力,以觉华岛为基地,对辽西走廊进行牵制扰袭。
这样一来,不用等杨彥迪所部返回运输,又一批物资装备及一个团的兵力,已经前来增援。解决了最可能招致失败的物资困难,明军的阻截行动便几乎没有了失败的可能。即便因为大雪的关系,魏君重所率领的追击部队要迟缓两天方能抵达目的地,但对大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
而苏克萨哈的决定也并不能说是全都错误,是拼死一搏,还是千里迢迢、徒死于途中,这样的选择本来就无所谓对错,只不过是多活少活些时日的区别罢了。
调兵遣将。动员族人,等待友军增援,疯狂进攻……在这一系列的行动后,被堵住的满清集团已经没有了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生机。
清军的冲锋再次被爆炸和弹雨所击退,留下一地的尸体,似乎也打掉了他们的最后一点希望。退却。退却,清军远远地退离了战场。
短暂的观察过后,明军阵地上走出上百士兵,拉开一线横过狼籍的战场,挨个给倒在地上的敌人补刀。没有怜悯,没有饶恕,不管是伤兵,还是装死的俘虏,只是冷冷的捅去刺刀。
惨叫声不断响起。其中还夹杂着满语、汉语的咒骂,但很快就归于寂静。打扫战场的明军士兵一直走出去很远,方才停下脚步,戒备着周围的动静。
“快点,他娘*的。”伴着斥骂和鞭打,上百名满人被驱赶上来,脸上带着凄惶和恐惧,剥脱着死尸身上的衣甲。
那名戴罪立功的包衣奴才此时趾高气扬。带着十几个监工,挥舞着鞭子、木棒。督促着这些满人。
一具一具赤条条的尸体被码放起来,横一排,竖一排,一直撂到一人来高,才重新又起一堆。
对族人的怜悯和哀伤几乎全被冻饿占据,染血的衣服也毫不嫌弃。打扫战场的满人匆忙地穿在自己身上,宁肯为此挨上两棍,踢上几脚。
几天下来,被俘的满人冻饿而死的已有一半,幸存的或者是身体较好。或者是明军有意留下的有价值的俘虏。砍柴、抬水、掘壕、打扫战场……每天都有不少人倒在劳作的路上。
其实,这样的凄惨景象只是刚刚开始,涉及的人数也不算多。迁安,此时的景象也不比这里强多少。
前面的疯狂进攻,这里的物资也被限制使用。不得随意出城,肚子既吃不饱,取暖的柴草亦是不足,那些跟着出逃的汉官和家眷最是遭罪,终于尝到了身为奴才的滋味。即便是呵手呵脚,拥挤躲藏于陋所之内,仍然耐不住刺骨的冰冷,每天天亮之后,都有冻饿至死的尸体从窝棚、草房等处抬出,如死狗般被扔于城外。
这些天来,病、死的人越来越多,各人也就越来越麻木,原本的兔死狐悲之感荡然无存,反而有人就手儿将死人身上的保暖衣物扒将下来,能穿的便穿,不能穿的,就点火燃烧,用来取暖。活着的人越来越象行尸走肉,只是凭着一股求生的劲头,继续苦苦煎熬。
等到丰润的败兵窜奔回来,消息便象长了翅膀般传开来,死亡的阴霾重重笼罩在各人的心头。明军已经攻占丰润,截断了西退遵化的后路,如果前面无法突破,他们只能是灭亡这个下场了。
完了,全完了。苏克萨哈裹紧皮裘,也挡不住身上寒意的蔓延。重伤未愈,加上费心劳神,他的身体几乎支撑不住,现在这个噩耗则给了他最后一击。
前方的战事并没有象他想象的那样,因为濒于绝境而使清军爆发出非凡的战斗力,一举击败阻路的明军。传来的消息令人绝望,明军火力强大,兵力雄厚,而且作战坚决,在不能发挥骑射优势的阵地战中,清军损失惨重,仍然是难以突破。
泰必图咬牙切齿,不时用怨毒的目光扫向苏克萨哈,悔恨之情不断涌上心头。如果不是他心存侥幸,如果不是慑于辅政大臣的威严,如果刚刚受阻于抚宁时便转道遵化,哪能陷入今日的绝境。就算走边墙、漠南是九死一生,也比现在十死无生要好吧!
前方的讷谟战死了,葛褚哈是完全没有了信心,正带兵回返卢龙。有个屁用,前堵后追,聚拢到卢龙,还不是要被明军一勺烩了。
“攻打丰润的明军——”苏克萨哈剧烈地咳嗽起来,脸憋得通红,好半晌才喘过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不过是数千骑兵,其主力尚需些时间方能赶到。等葛褚哈带兵回来,咱们全力向西,重夺丰润,然后走遵化出关吧!”
泰必图冷哼了一声,对这样的安排表示篾视。早就应该这样做,要不是迁延数日,哪能让明军追上来?现在呢,又是异想天开,焉知明军的主力是不是落后很多,焉知重夺丰润不会是撞上明军的铜墙铁壁?(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 唯一生路
“兵丁与精壮都拼光了,若是还无法突破,怕是连最后的生机也没有了。”泰必图用冷淡的话语,不屑的表情,回答了苏克萨哈的安排。
苏克萨哈有些惊讶地看着泰必图,这个时候起纷争,绝对是大忌。不管做出怎样的决定,互相掣肘的结果都是自取灭亡。
“只要有人有马,凭满人的武勇,就是走漠南,还怕了那些蒙古人不成?”泰必图不在意苏克萨哈的表情,自顾自地继续说道:“抚宁是过不去了,丰润呢,明军骑兵向来不单独行动,即便是走在前面,其步兵也必然离之不远。等到葛褚哈领兵回来,明军的数量也便不会是区区数千骑兵。”
“泰必图,你是个什么章程,直说吧!”苏克萨哈皱起了眉头,不悦地问道。
“什么章程?”泰必图翻了翻眼睛,冷哼了一声,说道:“直接向北走,翻山过林,走龙山(现青龙满族自治县)、宽河守御千户所(现宽城满族自治县),然后经热河上营(现承德市),进入漠南。”
“翻山过林,那里可能没有路,这么大的雪,怎么走?”苏克萨哈对泰必图这长距离的逃跑线路嗤之以鼻,“冻饿死于山野,倒不如拼死一战。”
“死于山野?苏公过于悲观了。”泰必图鄙视地看着苏克萨哈,“爬冰卧雪,咱满人还怕了不成?只带着族人走,还有不少粮食,沿途可以打猎,总是可以逃出生天的。拼死一战,嘿嘿,那才是自取灭亡呢!”说着,泰必图的目光扫视着在座的满人王公官员,慨然道:“前堵后追,如今只有这一条存生之路,诸位以为如何?是与明军战斗到底,以致全军覆没,族人尽丧;还是从风雪山野中闯出一条路,返回辽东故地?”
一片沉静之后,有人表示赞成泰必图,更多的人开始同意,纷纷附和泰必图的说法。环境恶劣,道路艰辛,可还有存生之望。如果继续孤注一掷地作战,恐怕都要死在此地了。
通常来说,类似背水一战、绝地死战这样的事情,确实会让人产生临死前的疯狂挣扎,但被围住的满清集团似乎始终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刚刚在抚宁遭到堵截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突破,也可以选择后退,转道遵化由漠南返回辽东;到了现在,他们突破无望,后退无门,依然可以选择通过荒山野岭来避免全部灭亡的命运。
这也就是苏克萨哈的提议难以得到通过的原因。但凡有一条生路,即便是希望渺茫,也会让无路可走的人去尝试。毕竟这不是马上就去死,而路途的艰难也只是在想象之中。
泰必图是鳌拜的亲信,都统葛褚哈也是他的心腹,又有王公大臣赞成附和,苏克萨哈虽然贵为辅政大臣,却已经无力再改变这个决定。
命令一下,城内的满人便开始行动,也就是劫掠。所有的粮食,甚至很多汉人身上的衣服,都被抢走。在这生死关头,谁还顾及汉人,哪怕是官员也没有用。苏克萨哈倒是想保全一些人,但他已经失去了控制权。
泰必图已经急不可待,他甚至等不及葛褚哈带着残余人马回来,只是派人快马通知,便带着族人出城向北,在茫茫原野中向远方而去。
满人仓惶北逃,只苦了那些汉官和家眷。缺衣无食,奴仆逃散,家人亦被强征而不知所踪,此时方觉苦不堪言。还有些人不死心,或者唯恐被明军所杀,相互扶持着,想跟在满人后面一起逃命。剩下的自知路途漫漫,满人既已抛弃他们,在路上也不会良心发现,给他们吃饱穿暖,也不过是死路一条,索性便窝在这城里,听天由命了。
……………(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 以南养北
光复京师,更大的意义是在政治上的影响。。'。宣告着满清的失败,大明的中兴,宣告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破朔军在抚宁击退了东退西进的两面之敌,突进兵团随后占领丰润,使被堵住的满清残余后退无路,只能翻山越岭,在风雪中远途跋涉;荡朔军和灭朔军两路并进,光复北京后,只留少数兵马镇守,主力继续向北向东挺进,相继占领了延庆、密云、蓟县、怀来、玉田、遵化等地,基本上平定了京师的周边地区,初步形成了京师的外围防御圈。
就战争的结果而言,在装备和火力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明军取得胜利并不意外。就过程来看,河间防线既是一道现实存在的,又可以说是满清集团心中的最后防线。一旦被明军突破,满清集团在心理上便被打垮,再无一战之心了。
至于最后阶段的海上迂回、登陆堵截,则杀死杀伤了近万清军,迫使其余满人狼狈窜于荒野。
而各部明军的奋勇追击,虽然得地多,杀敌少,但更大的意义是破坏了满清集团大规模掳掠汉人百姓出关的企图,迫使满清集团仓惶出逃。
四个军,再加调拔的骑兵部队,招募的新兵,海上的水师,二十多万人马聚集于畿辅之地。到了临近年关,大的军事行动终于告一段落,要把满清逐出关外的作战计划基本达成,除了山海关以外。
北地的寒冷气候对于明军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困难。胜利的鼓舞,后勤的全力供应,使明军能够取得现在的战果,但隆冬已至,再想用勇气和毅力去继续作战。则是对战士们身体健康的漠视了。
而就整个形势来看,山海关并不是适合清军坚守的关隘。原因很简单,作为物资补给的通道——辽西走廊太窄太长,又一面临海,不仅运输困难,更容易被拥有强大水师的明军所袭扰。甚至是登陆截断。
所以,清廷如果不是昏了头,多半会主动放弃山海关,而在大淩河或锦州设置防线。这样一来,既可以拉长要继续进攻的明军的补给线,又可以集结兵力,打击在辽东半岛立足的明军。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分崩离析的满清集团越来越暴露出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满人太少。要知道。满洲八旗兵来源于满族成年男子,而满族却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约为十万,其中已包括了汉军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军士不过几万人。可以说,满清能得天下,其“以汉制汉”的策略,以及南明各个小朝廷的内讧和无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而人的心理是站在胜利者一边。战争从南打到北。广大的汉人觉醒并被动员起来,满清集团的盟友则是在不断失败中越来越少。拥清的汉人更是倒戈无数。
现在呢,真正的满洲八旗能有四万是顶天了;蒙古人是观望骑墙,有利则上,无利则退,算他两万最多了?汉军嘛,三藩或降或败。已折损大半,绿旗本不堪战,且多数未随满清出关,顶多一两万人。
“最多八万,嗯。这个数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朱永兴好象个精明的商人,在综合各项情报后反复计算,终于得出了结论,“就算是全族动员,且不说战斗力,又能增加多少?”
国安部尚书叶虎是知道朱永兴心思的,这样计算不过是在核定北方该留多少兵马。抽兵南调是肯定的,只是这个数目还没有最后确定。
“启奏万岁,北地已定,济南军区似乎不需驻留太多兵马。”叶虎恭谨地建议道。
朱永兴看着地图思索了一会儿,微微点头。当初拟议设立济南军区,是为北伐主力的后劲和策应,也是受到后世的军区划分机制的影响,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必要。
整个北方要支应几十万大军,至少要在一年之后,也许还不止。依靠南方虽然可行,但在北方减少一个兵,则会减少一份饷粮,对财政有一分的好处。
朱永兴的思路是这样的:就现在的气候而言,只就种庄稼来说,同样一个劳力,在南方的产出大大高于北方,如果是在湄公、河仙这样的地方,一年三、四熟,那高出数倍也不止。所以,他不会急于向北方移民,以太大的成本来恢复重建北方。
以南养北,这至少会是一个五年计划。而北方种地的产出较少,那便增加北方士兵的比重,并且不断将南兵回调,以便在中南半岛继续扩张。通过人口数量的平衡调整,从而使北方的物资供应维持在一个政府能够长期承受的水平上。
也就是说,先抱西瓜,再捡芝麻,把北方的重建速度减缓下来,而要采取更有效率的以南养北策略。
而评估敌人的数量和战力,来确定北方驻军的数量,则很是重要。料敌从宽,满清集团按十万兵来算,东北军区按照编制也是十万多人,如果齐装满员的话,加上北京军区在辽西的配合牵制,便至少能够抵挡或遏制住满清。
至于蒙古诸部,虽然又是漠南,又是漠北,连青海也归和硕特部管辖,但部落太多,人心不齐,实质上的威胁反倒不如满清。而将满清赶出关外的大明,更可以利用商贸和物资来控制和笼络蒙古诸部。也就是说,对付北方蒙古人的兵力可能并不需要太多。
“东北军区要尽快补全编制,北京军区暂以十五万为满额,西安军区以十万为满编,济南军区暂不设立,改设广州军区,郑王刘体纯任总司令,下辖殄朔、伐朔两军,年后分别调往福建和广东。”朱永兴将目光转向吴三桂,沉吟了一下,说道:“总参谋部再仔细商议一下,看朕的决定有何疏漏,尽快回奏上报。”
“微臣领旨。”吴三桂躬了躬身,领命退下。
对于朱永兴的行事风格,起码内阁中的官员都已十分了解。那就是留给臣子相当的发挥空间,一般不会“金口玉言”,话出便无法更改。固然这种做法是朱永兴考虑到如果象电影电视里所演的那样,一上奏便回复,难免草率不当。但他的这种态度,却让臣子有被尊重的感觉。(未完待续。。)

   

第九十九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
明朝开创时,将国家的首都确定为南京,后来迁都至北京。而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守国门”。而末代皇帝崇祯,在国难临头的时候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又诠释了“君王死社稷”这句话。
当然,成祖迁都北京,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军队的控制,抵御北方敌人的侵扰。因为明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前期是蒙古人,后期是满洲人,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必然要在长城沿线部署重兵,如果把首都放在南京,那么皇帝就要把北方的重兵交给他人统一指挥。无论这个人有多么忠诚,作为封建皇帝始终是不会放心的。
天下精兵良将,尽在九边。在没有现代通讯、交通工具的时代,如果放手赋予戍边重兵集团主将足够的自主权,他们向安禄山看齐的风险很可能上升到令人无法承受的地步;如果仿效宋朝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束缚戍边重兵集团主将的手脚,军队的作战能力又将遭到严重削弱。
况且,北京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占住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这是四条生命线),北京城外有太行山、军都山、燕山,地势高峻,“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
有利则有弊,定都北京第一是首都位于边境,对于国防要求太大,使得边境部队没有多少战略纵深,回旋余地很小,于国防有弊;其次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是江南一带。供应首都的物资开销,之前完全是靠大运河运输从南方供应。这无疑加大了人力物力的耗费,且有可能拖慢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利。
既然是有利有弊,便要反复权衡,而朱永兴最后决定依旧把北京作为首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在“天子守国门”上。在来自北方的侵略威胁消失前,国都设在北京,是一种倔强的面对挑战的态度,也能显示中兴后的大明王朝朝气蓬勃、勇于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而且,北京一连数百年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人们自然有一种向往的向心力,会增加全国团结和统一的力量。
尽管有困难,但不是不能克服的。漕运可以转为海运,官家承运可以转成商家承办。在目前的航海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北方气候和环境虽然恶劣,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时期已经过去,自然条件正日渐转好。
南京固然也是首都的选择,但它充当国都的时代,几乎全是分裂时代。而且很多建都于此的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间内,发生变化。包括令后人惋惜的悲剧。朱永兴虽然不是很迷信,可也担心在这金粉享乐之地的时间太长。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
再从向外扩张垦殖考虑,向南向北是两个方向,南弱北强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并增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