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岁英明神武,开创一代盛世,微臣等有幸,可享太平之福。”白文选笑着说道:“根治水患啊,就是积平年久的王朝也不敢轻言,今天下初定,万岁便有如此魄力。实在是令人惊叹。”
“是啊,听说万岁要以十年之功,千万两之巨根治黄河,从古至今,微臣也未听闻有此壮举。”吴三桂点头附和。
“若按以前历朝的政治、经济手段,确实很难,起码要休养五年之上。”朱永兴对此也不是很谦虚,有些得意地笑道:“若论聚财敛钱。朕却是不遑多让。为了大明,为了万千子民。朕就算背上强盗之名也在所不惜。灭安南、占城,可是把以前泱泱大国的宽容大度都给丢尽了。”
“万岁不慕虚名,以务实为要,此乃国家之幸,万民之福,土藩外夷的议论又有何妨?”皮熊对此也是赞同。到底是武人出身,少了传统文人那些迂腐观念。
“万国来朝,四夷宾服。”朱永兴有些轻篾地一笑,说道:“朕确实不欣赏这个虚名。凭什么要让外国人说好,要让本国子民拍手称赞。那才是真。”
……………
夜幕降临,在北京郊外的一处大院落内,卓布泰和达福派来的使者济世正在秉烛看着大明朝廷最近半年来的邸报。没有什么保密的东西,这也是朱永兴所交代的,让济世等人看清形势,也就是有震慑的意思。
越看越是皱眉,无力的感觉更是越来越重。济世不自觉地摸着脑袋,却已经是光光的没有头发。没办法,大明越来越强势,满清退至关外后曾数次派出使者希望谈判或议和,可这些使者连前线的明军都不予放行,只谈投降、不谈议和,大明根本不接见所谓的使者。
此番虽有国安部的人员居中联络,但大明朝廷却绝不允许留辫夷服的满人在其控制区出现,这是不能更改的条件。于是,济世和班布尔善只好做出牺牲,以包头和尚的姿态秘密来到了北京,住在这所戒备很严的院落中。虽然戒备很严,倒也不是关押,应二人的请求,班布尔善便在国安部人员的看护下进了京城,到现在还没回来。
济世颓然叹息,将一撂邸报一推,用力抚着额头,深觉此次出使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就象当初南明弘光朝廷一样,缺少本钱和刚劲,如何谈判?
脚步声在外面响起,班布尔善拎着个食盒推门而入,看到济世如此模样,不禁笑道:“何必如此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我尽了本份也就是了。”
济世苦笑摇头,身子向椅子上一靠,说道:“我在这里费心劳神,你倒好,要看什么京师风貌。这逛了大半天,可有什么收获?”
班布尔善将食盒打开,饭菜取出,还有一壶酒。他布放完菜盘,给济世和自己斟上酒,坐在桌子对面转着酒杯,好半晌才苦笑一声,说道:“大明北地已基本恢复,想借此拖延的想法已是不行了。”
“如何得知此情?”济世向前探身,疑惑地盯着班布尔善,“我可是看了半日邸报,才得出这个结论。”
班布尔善狡黠地一笑,说道:“若是北地依然凋弊,那京师中流民乞丐岂会少了?今日虽是走马观花,却也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
济世无奈地点了点头,指了指桌边凌乱的邸报,说道:“这边在辽东开战,南边却还能兴灭国之师,安南、占城两国已不复存,这明国显然尚有余力,不会为辽东战事所澜!”
“确实如此。”班布尔善向济世举杯示意了一下,然后把酒一饮而尽,说道:“这就难办了啊!明国胜券在握,就算是打得时间长一些,也尽撑得住。可咱们呢,鳌公这一走,又能托庇于谁?朝廷那边自身难保,温言抚慰也不过是看中咱们的这些兵将,要为他们抵挡明军罢了。但是,就算加上咱们,恐怕也无济于事,早晚会被明军剿灭。”
济世点头赞同,说道:“看那明帝的绝决,确实是不会停下手来,定要除之而后快。”
“这越打仇恨越大,恐怕撑到最后,便是个亡族灭种的下场。”班布尔善一杯一杯地喝着酒,眼睛越眯越小,“罗刹人呢,茹毛饮血的蛮夷,向北退也不是善策啊!”
“是啊,罗刹人更凶残。”济世也很苦恼,饮着酒,苦涩难咽。
“今朝有酒今朝醉吧!”班布尔善笑得很难看,说道:“明日且听听明国的条件,反正能放咱们来,还是有一线生机的。”
“但愿如此吧!”济世长长地叹息一声,一杯苦酒又灌了下去。
没有实力的谈判,能有什么样的结果,班布尔善和济世都心中清楚。况且,现在的明帝精明睿智,可不是能够轻易糊弄的。

   

第一百五十八章 辉煌大胜,扬帆的风
精明睿智吗,朱永兴承认自己不笨,但却达不到那么夸张的程度。而他最与别人不同的是眼光的深远,以及务实不好虚名的行事风格。
务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名与利同列,是人们最普遍的追求,朱永兴其实也不例外。他辛辛苦苦地工作,殚心竭虑地筹划,为的是什么,可别说他不喜欢成为这个时空的中国历史上最有功绩的千古一帝。
但凡事有个限度,也要有原则。而且,朱永兴那后世的思维模式使他并不满足于当时传统意义上的一些东西。比如,表面上的恭顺和口头上的称臣,他不欣赏也不大接受;泱泱泱大国的气度不是牵就弱小,用吃亏来换仁义。所以,在很多时候,朱永兴象一个小商人似的斤斤计较、精明盘算,非要实际利益才能打动¤£,ww+w。他。
虽然这显得有点不合传统的“仁”和“礼”,但确实是使国家、民族得到了好处。比如明王朝的附属国很多,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实力让众多的国家服气,“臣服”而自愿加盟的。而朱永兴却不满足于此,灭安南,灭占城,伐缅甸。他完全是以武力说话,并从中得到了国家复兴所需的钱财和物资。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已经不太适合,至少是要有选择的接受,有批判的吸取。
所以,不管卓布泰、达福能否接受大明的条件。秋季攻势的准备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弥补骑兵的不足,朝廷甚至从西北调了四千骑兵参战,作战计划也变得激进,非要一举解决鞑虏,或者至少要到打残的程度。
既然建奴深沟壁垒,准备与明军打阵地战,总参谋部便最终制定了正面强攻,侧翼穿插直进的作战计划。
首先是明军主力由沈阳、本溪两路出动,东向攻击建州。锋锐直指赫图阿拉(现新宾县);在强大正面攻势的掩护下,由三个骑兵旅、一个混成旅组成的突袭兵团将秘密集结于朝鲜的慈江道,趁着建奴主力被吸引到正面战场,适时渡过鸭绿江,直插建奴后路。
按照现在敌我力量的比较,只要建奴主力在正面战场与明军展开战斗,突击兵团便完全可以直扫其腹地的空虚防守,杀人、放火、抢掠。就食于敌,就算不能一举将建奴彻底消灭。遭此摧残,建奴也只剩下了一口气。
毕其功于一役,朱永兴终于可以向军队发出这样的期许和希望。而在这豪言壮语背后,则是一场巨大的投入。弹药粮秣,被服棉装,从陆路、海路运抵前线。从南到北,很多民间百姓都意识到战争即将走到尽头了。而现在发放的将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批战争债券,不仅有利息收入,更有纪念意义。
商家的购买是最踊跃的,他们的嗅觉也是最灵敏的。东北虽然苦寒。但人参、毛皮、东珠等却是珍贵之物。而购买三十万两以上的个人或团体,可是有朝廷的奖励和优惠。有民爵之赐,可得东北行商执照,拍卖东北光复地区的商铺房产可享优先权。嗯,即便不从利益考虑,得到爵赏,对于商人而言,也是光耀门楣的盛事。再说,这钱是借给国家的,又不是白白捐输。
五百万两银子的战争债券,民间百姓的小额购买只有很少的量,没持续多长时间,中央银行便宣布债券已经卖光,倒让一些百姓直呼太少,时间太短,全让黑心商人给买了。
时间就在这准备和筹划中飞快流逝,除了战争之外,朱永兴还在悄然作着另外的准备。密折和书信沟通一下子繁忙起来,各地的巡抚,各军区的长官,朱永兴在试探,在商议,在征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把握的思路和章程,就等着东北的大胜,等着威望再上一个台阶,再对外宣布了。
这也是做皇帝的优势,无论是什么好事,总能沾上点边。君明臣贤嘛,没有明君,哪有贤臣,哪有名将?
当秋风萧瑟,落叶满地,令人顿生苍凉之感的时候,东北战事终于爆发了。掌握战略进攻主动权的明军,以威不可挡之势向满人的巢穴压去。
…………
胜利是可以预料的,建奴舍长就短,想用深沟阔壕来守住巢穴,却正是取死之道。在火力强大的明军面前,无论是攻坚,还是防守,都足以发挥优势。如果建奴以轻骑游动,那才是明军不太好对付的。
当然,建奴采取这种战术也有不得已的原因。首先是兵力不足,工事则可以稍作弥补;其次是战略回旋余地小,东北地区不象草原,建奴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家眷老小必须要安置在相对固定的地方,这也影响了其人员的机动。
而明军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构思也是很毒辣的。即便建奴想再度北迁,也要考虑到重新找到居住地,再建房盖屋以度过寒冬,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搬家穷三年,看似丢弃的是一些可要可不要的物件,但到底是固定资产,总有用处。建奴从关内到关外,立足未稳,又从辽东退到建州,损失极大,人心已是不稳,不打便撤,恐怕族人便要星散了。
朱永兴虽然盼着胜利的确认,但也知道需要等上些时日。毕竟正面进攻不是主要目的,起初也不会过于猛烈,总要牵制吸引更多的建奴兵马。才有利于突袭兵团的一锤定音。
尽管这场大攻势是以再次举债支撑的,但朱永兴并不发愁。国家的经济正走上正轨,各地的恢复重建也卓有成效,特别是商业的蓬勃发展,财政收入自明年起便会有一个跃进式的增加。
而借着边市贸易大发展的契机,中央银行这个最赚钱的行当也越来越显示出光明的前景。为了方便商户的异地大额金钱交易。银票这个能异地存取的东西终于推出了,为国家发行纸币又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虽然还只局限于边市要地,如西安、兰州、大同、张家口,以及省会级城市的银行,但业务拓展却将是迅速的。等到百姓习惯于将余钱存在银行,那就将为国家的各项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一个国家也形同一个大公司,临近年底,总要有个年终大盘点。作为大明董事长的朱永兴,看着不断汇总统计上来的数字。信心也在不断膨胀,笑容也更灿烂。
而且,朱永兴已经开始畅想明年的几项大行动。征伐吕宋,是基本确定的,衰落的西班牙已经不是大明帝国的对手;膺惩缅甸,也是必要的,掠夺资财、占领土地,并为日后打通密支那。直进印度作准备;国内呢,是不是要开始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还要看以上两项战事的情况;建奴若被剿灭,则工作重心便是移民实边,向北稳步发展,以迎接新的对手沙俄。
沙俄嘛,农奴制落后于大明的封建制;人口千万,也不敌大明;在东北。明军还有些主场之利,沙俄不是对手。能搞出些动静的也就是西北,扶持葛尔丹南下东进,迫近大明疆域。不过,这应该是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事情,那时候的大明国力更盛,骑兵更强,与其作战当不是问题。
这么多年的奋斗,终于折腾出来个样子了。朱永兴畅想着,既欣慰,又有些忧虑。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句话虽然不全对,可还是有些道理的。天下太平下来,那些读书人是不是就有精神来跟我作对了?新政会不会遭受到新生的阻力,什么纲常、礼义是不是又要被放在首位了?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于一国,大凡初时都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同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然环境渐渐好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看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我不敢说已经找到了全新的道路来改变这一切,因为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但纵使我不成功,也要将这个思路留诸后世。
朱永兴叹了口气,定了定心神,提笔端端正正地在纸上写下“皇位继承法”几个字。
即便年纪不到三十,即便身体健康,但天有不测风云,朱永兴必须有所交代和安排。其实臣子们担心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传承意味着稳定,意味着国本不动摇。虽然现在这个儿子的血统有些小问题,但总是皇子,断没有自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妻儿便无所依靠的道理。
犹豫再三,朱永兴苦笑着摇了摇头,终于没有把柔、嘉两位公主写进顺位继承人的名单之中。儿子被承认有继承权便够了,再惊世骇俗恐怕就过分了。
《皇位继承法》、《人权保护法》、《皇权法案》,这是朱永兴准备陆续付诸实施的三大宪政法律。借此,一个近代化、一个皇权受到限制、一个有稳定传承的国家才算是有了架构,至于完善并深入人心,那就用时间来完成吧!
打赢这场国战当然值得欣慰,不使华夏子民沦入愚昧、麻木、僵化、落后、闭塞的深渊;但能否使中华矗立不倒,紧跟或引领先进大潮,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是更重要的事情。
在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守旧因循、原地踏步,便意味着落后,落后便要挨打,不管这将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总是避免不了的结果。
也正因为朱永兴看得远,看得深。所以才有比别人更多的忧虑和担心。建奴被灭,天下太平,别人可以欢呼,可以庆幸和平的到来,庆祝安定生活的开始,朱永兴则依然要殚精竭虑。前行的障碍还有。却已经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固有传统,变成了已经持续数百年的思想和观念。
这更加艰难,更耗时间,更需耐心和巧妙的引导灌输。正因为如此,朱永兴虽然还年轻健壮,却不得不心存忧虑,担心万一老天不开眼,自己有个闪失,心血便白废了。
四十年哪。两代人的时间,我就有把握使大明帝国焕发出持久的荣耀,建立起稳定先进的传承机制;二十年呢,稍显仓促,不过应该也无大碍;十年,那便只能是以权威强制推出各项政策,施行各种律法,生硬在所难免。只能寄希望于以后缓解完善……
现在呢,也就只能按照十年的规划进行下去。纵然日后有反复,但在走过弯路、经过动荡之后,希望国人能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正确,改弦更张,再走上正途了。也就是说,纵然不能一切如意。朱永兴也要在中华的历史上留下一个先进模式的影子,使后人能够对此思考、争论,或者依循。
……………
昭武元年十一月初六,东北风已经再度刮起,大地上覆满白霜。冬天的寒意越来越浓。
而辽东前线的捷报,以日夜三百里的加急速度传到京师,立时让人心沸腾起来。
“大捷,大捷,辽东大捷,王师尽歼建奴叛匪,奴酋玄烨以下尽被生擒……”报捷信使大汗淋漓地奔驰在京城的大街上,声嘶力竭地大喊。
“大捷,大捷,王师光复建州,建奴被尽数剿灭……”
“大捷,大捷,王师剿灭建奴叛匪,斩首数万……”
信使沿途所进,所有的官民百姓都沸腾起来,没有鞭炮,却有无数的锣鼓家什,以及纵情的欢呼雀跃。
建奴虽颓势难挽,但到底还是一息尚存,不彻底剿灭,便总是一块心病。如今算是尘埃落定,最后的一点点担心也没有了,太平年月真的到了。
而此时,朱永兴正与内阁官员在殿内议事,说的则是“中华民族”这个称谓的含义,以及将来使用这个称谓所带来的影响。
“……泱泱大国,首先是气度和胸襟,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没有这样的心胸,只禀持于狭隘的汉家观念,不仅不能使万民齐心,更易使他族生出隔阂,形成动乱之源。”朱永兴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语气并不激昂,但却在阐述一个使国家稳定并扩大,且杜绝日后某些分裂分子借口的大道理。
“汉、蒙、藏、回、傣、苗、彝等民族,但服王化,归心中华,便皆是我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朝廷岂能自外推拒?华夷之辩从春秋时起,历经血统、地缘,现在已是到了第三阶段,便是以文化(礼仪、道德、思想、服饰等的综合体)来区分。对此,朕深以为是。所以,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然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夷,吾亦不谓之华……”
强调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在法理上为大一统的国家提供了依据。、蒙古、新疆等皆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任何分裂分子想以种族为借口制造动乱,都是痴心妄想,都是夷,为中华所不容;而汉人中的败类,也不会因为其民族的关系,而被宽恕赦免,更被开除了华籍。
忽然,外面的声音嘈杂起来,最后竟是喧沸冲天,似乎只有一个个声音在天地间回荡。
“……大捷……大捷……”
“………王师大胜……剿灭建奴……”
这轰响沸腾声越来越大,听得越来越清楚,最后,所有人都终于听明白了。朱永兴还勉强绷得住,不少阁臣却有些失态,身子都不可控制的哆嗦起来。
内阁首相张煌言更是猛地起身,榔的一声,身旁茶盏被衣袖带倒,摔到地上变得粉碎。他是资历最老的阁臣之一,更是受尽了苦难,今日终于灭此朝食,如何能不激动?
“微臣,微臣为吾皇万岁贺。”副相宗守义最快平抑了心情,起立躬身施礼,“吾皇英明神武,天降圣君,复中华,灭鞑虏,文治武功,直追太祖。”
朱永兴轻轻吐出一口长气,微笑不语,这场大战是他期待的,借此威望暴涨之机,再加上他之前的准备筹划,诸般举措可以实施了。
“微臣为吾皇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阁臣也反应过来,躬身施礼,山呼作贺。
……………
明军在秋末初冬的攻势令建奴人心惶惶,为了稳定人心,建奴不战而退便暂时不能选择,起初的战况似乎表明也未必就没有抵挡明军的可能。但雷霆一击便在建奴稍觉有点希望的时候。
突袭兵团突然渡过鸭绿江,绕过长白山岗后(今抚松县地域),杀进了建州腹地。两万五千名骑兵风卷残云般地扫荡着满人村镇,杀、烧、抢,将满人辛苦积攒的越冬食物尽皆变成了人吃马嚼的粮秣。随后,突袭兵团过濛江(现靖宇县),屠辉南,攻占梅河口,分兵四掠,将集中于赫图阿拉(现新宾县)一线的建奴主力身后变成了到处是火光和浓烟,以及四处奔逃的建奴。
就在建奴主力稍做调整,准备分兵迎战的时候,当面明军的攻势突然异常猛烈起来,显然,在时间上两支军队事先便有过约定,而且建奴主力的异动又为明军所获悉。
攻击至第二天,在铺天盖地的火炮轰击下,明军已经突破了建奴的防线,并展开兵力,欲将建奴合围于靠近朝鲜方向通化和白山。孝庄带着康小三等王公贵族于防线被突破之时便弃赫图阿拉,向西北方向经清原,绕过梅河口,向辽源逃窜。
王公贵族逃窜,建奴军队损失惨重,只有少部分在明军合围完成前逃出,其余则都被围困待毙。而孝庄等王公贵族仓惶窜至辽源,正是奉诏赶来增援,却一直裹足不前的卓布泰、达福所率人马的驻扎地。
或许卓布泰、达福之前还有着犹豫不决,对明廷的条件不愿甘心接受,等见到孝庄等人的惨状后,最后的一丝幻想终于破灭。当晚,卓布泰、达福就率军包围突袭了孝庄等王公贵族的营地,杀了反抗者,擒拿了大半人等。随后,卓布泰、达福派出使者,前往通知明军,其部反正投诚了。
稍有些意外的过程,但却不是太意外的结局。只不过卓布泰、达福的反正投诚,缩短了剿灭建奴的时间,使这场攻势变得完美。
至此,建奴成建制的军队已不存在,星散流窜的残余虽然还要花些时间搜剿,但战争却已经可以划上句号了。
几十年的大战,千万人的牺牲,浴火重生的大明,回顾以往,朱永兴感慨万千。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大胜无疑就是一股扬帆的风。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中华辉煌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十年,上百年,似乎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但在中华的历史上,一件件大事却被以浓重的笔墨记录下来,让后人记住那走向辉煌的一个个阶梯。
昭武二年(1665年),昭武帝颁布《大明帝国宪法章程》,明确提出了“虚君”和“皇在法下”等理念。以此为标志,司法正式确定,征收税赋的数额亦要经内阁多数同意方可施行……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一次有了成法做为限制。
同年十月,昭武帝拜晋世子李嗣兴为征夷大将军,率水陆兵马五万,于台湾出发,征伐吕宋。至十二月底,明军已分别于海上和陆地取得决定性胜利,兵围马尼拉。十月攻城乃下,尽屠男性西班牙成人,俘虏之妇孺则向西班牙政府索金赎买。随后,明廷在吕宋派驻文官,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