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逆流伐清-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永兴梦想着有这样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军队,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这并不妨碍他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严格的纪律,这已经有了,大多数的军队都不会把残民以逞当作信条,哪怕只是说说,也会装出一副仁义之师、救民于水火的样子。所以,重点在于细化军纪,以及严厉的执行和监督。只有军法官肯定不够,宪兵便成了需要组建的队伍。
在朱永兴的计划中,宪兵不仅要维系军纪,约束其他军人行为举止,处理军队中的各种刑事事件,还有押送军事物资,审讯战俘等职能。而且,日后有了较稳定的根据地后,宪兵还要行使地方警察职能,可谓是功能多样。
而信仰,或者称为理想,是一个能使士兵们摆脱当兵吃粮、浑浑噩噩的好办法。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且看到了实现的希望,士兵们才会变得英勇顽强、忠诚可靠。
为朝廷,为皇帝,为国家,为人民,这些目标过于崇高和虚幻。对于普通士卒来说,为了自己和家人将来的美好生活,保卫自己的土地、房屋、财产,应该更能使人充满动力。
所以,军队中成立一个宣教机构是必要的,除了宣传、鼓动之外,还应该成为士兵诉说不满、发泄积郁的渠道,将一些矛盾在内部化解。宣教机构还要有一个功能,那便是教育,教士兵们识字,提高士兵军官的文化水平。水化水平高了,人的视野就会开阔,能更好地理解军令和操典,顺带着学习新武器、新技术的能力也会大大加强。
还有什么呢?朱永兴握着鹅毛笔,把鹅毛在脸上蹭来蹭去。哦,还有军校和参谋部,军校可是近代化军队的标志之一,也是掌握军权的必要手段。培养出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战术的军官,再把那些老军头塞进参谋部……
呼,朱永兴甩掉鹅毛笔,苦笑着轻抚额头。计划不错,但要落实得完美,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只能先把架子搭起来,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想来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就算自己,也是个半瓶子,并没有实际的经验,只是照葫芦画瓢罢了。
“殿下。”长史易成脸上带着喜气,快步走了进来,把手里的书柬递上来,“好消息啊,汝阳王马宝、叙国公马惟兴、汉阳王之子马自德、宜川伯高启隆率兵马六千余赶来相会,已过古永,不日即可到达。”
哦,朱永兴精神一振,接过书柬打开阅看,脸上露出了畅快的笑容。虽然不能使所有人都改变心意,而打消降清念头,但与历史相比,云南的降将降兵已经少了大半。此消彼长,明军兵势变强,吴三桂也就失去了大量扩充军队的机会。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马宝、马惟兴等人应该是云南最先投降的明将,他们能够从滇西北跋涉前来,说明自己真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没有郑家的传信儿联络,也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不管马宝是不是冲着郡王的谕旨和印信而来,腾冲大胜应该能振奋起他们的抗清意志吧?哪怕是暂时的也好。至于以后,就用一个个的胜利让他们心中的希望越来越大吧!
朱永兴本想亲自去迎,但犹豫了一下又摇了摇头,对易成说道:“请怀仁侯代吾去迎接一下,带上些粮草猪羊,犒劳远道而来的忠勇将士。这个郑昭仁,不错,很好,以后吾有大用。”
易成道谢后离去,朱永兴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郑家确实功劳不小,但身边皆是郑家人也非朱永兴所愿,只是可用之人太少,他又不得不示笼络亲近之意。显然,现在还不是搞平衡的时候,根本没那个条件。
那些个文官,朱永兴颇有些恨铁不成钢,都什么时候了,还觉得高人一等,瞧不起军人。也不好好看看自己,满肚子子曰子云,却手无缚鸡之力,可以说是狗屁用也没有。对,就让他们去宣教机构,不愿意干的,或者不好好干的,就边缘化,算是一个用人的试金石吧!
门轻轻被推开,梦珠探进脑袋张望,正对上朱永兴似笑非笑的脸庞,不由得轻轻吐了下舌头,轻盈地闪了进来。
“看,我都写了这么多了,可够你抄一气的。”朱永兴拍拍桌案上的一沓纸,笑着说道:“思威族长又派人给你送东西了,还是又让你当密谍?”
梦珠咯咯一笑,说道:“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殿下的。好多金银珠宝呢,这回殿下该不会因为赏赐的事情发愁了。”
朱永兴不由得苦笑,自己宗室皇亲,却还要未来媳妇儿拿嫁妆来撑门面、渡难关,着实有些伤自尊。那思威倒也知情知趣,知道自己大胜之后肯定要论功行赏,便送来了金银珠宝,定是攻破蛮莫土府时缴获的。再者,自己身边的军队越来越多,又胜利在望,思威巴结一下,也是很正常。
“金银珠宝的数量都记下来,日后吾是要还的。”朱永兴示意梦珠坐到身边,握着她的小手说道:“替我谢谢你爹,这雪中送炭、危难相扶的情义我会加倍回报。”
“还给谁?是我爹,还是我?”梦珠调皮地笑道:“这算是我的嫁妆,以后要还也还给我吧!”
“你这丫头,一点都不知道害臊。”朱永兴最喜欢梦珠这种活泼无忌的性子,轻轻拍了拍她的小手,说道:“这些金银珠宝不能全花出去,而且也不够,还得想想别的办法。”
“什么办法?”梦珠眨着秀目追问道。
……………

第九十二章 举棋不定
腾冲大败的消息传到固东清营后,张勇和线国安第一时间就是难以相信。败就败了,怎么会败得这么惨,六千人马只逃回来几百人,说是全军覆没也不为过。而且这时间上也不对呀,从接到杨春和范国鳌送回来的占领腾冲的情报,到逃兵回来报信儿,只有一夜多的时间,这一夜发生了什么?就算是明军逆袭围城,几千人连一夜都守不住?这实在是令人大惑不解。
但不相信又怎么样,事实摆在眼前,等到咸阳侯、广昌侯率领的明军骑兵出现在龙川江,才终于打破了张勇和线国安的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撤兵吧!”张勇盘算良久,终于打破了沉寂,面色凄然地望着线国安,“敌人隐藏了实力,却又坚守,又弃险,还破路袭扰,使咱们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终于抓住了咱们孤军冒进的破绽。现在我军已经折损过半,无法再与敌军作战。”
咱们,咱们!线国安听着张勇话中的字眼,明白了张勇的意思,责任两人担,反正损失的六千人马两家各一半,谁也脱不了干系。现在形势逆转,撤兵当然也符合他的心思。
“没错,敌人确实隐藏了实力。”线国安叹了口气,附和着说道:“当面之敌有伪晋王李定国,伪巩昌王白文选,还有好几个侯伯,应该向昆明报告,请调大军合围进剿。”
张勇点了点头,夸大敌势是个办法,这样战败的责任会小很多,他推开桌上的地图,指点着说道:“那我军就马上做撤退的准备,从原路返回永昌休整待命。线提督,你看如何?”
线国安苦着脸直皱眉,看着地图想了一会儿,说道:“山高路险,我军伤病者众多,从原路返回怕是困难重重。如果绕路龙陵,远是远了些,路却好走得多。”
高黎贡山的险峻,丛林的雨季,狭窄的隘道,吸血的蚂蝗,要命的瘴疠……这些确实让张勇也感到头痛无比。就算是能够撤回永昌,估计现在营中的几千伤病也多半要变成山中的白骨。但张勇沉吟了片刻,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线提督,路险难行是没错,但敌人追击起来也是困难极大。”张勇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动,“而绕道龙陵,再走松山、惠仁渡,路途太远,我军有伤病拖累,速度也快不起来。敌人若是追击包抄,我军恐有覆灭之虞,岂不是更加危险?”
追击包抄?敌人有那么强的实力,能够连续作战吗?夸大敌势,那是给昆明方面听的,难道还真把自己给吓住了?
线国安这样想着,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张都督,咱们派出的那六千人马可都是精锐,虽然中了诡计被包围消灭,但敌人肯定也损失不小,连续作战恐怕力有未逮吧?如果再走一遍那该死的山路驿道,想来是敌人所希望的,不用他们动手,几千人就要白白地扔在山里。”
张勇也不知道腾冲城那边的具体战斗情况,对线国安的说法缺乏反驳的依据,但总觉得顺原路返回固然会再有损失,但和被敌人包抄围攻的风险相比,还是要保险一些。
两个人都是胡乱猜想,不了解腾冲的具体情况,也就都无法说服对方。说来辩去,虽然下令部队做撤退的准备,但一天的时间里就这么争论不下,举棋不定。
“竖子不足以谋。”张勇回到自己的帐篷中,不由得恨恨咒骂,“迟疑不决,心存侥幸,畏险路而无远虑,恐怕这大军便要葬送在这匹夫手中了。”
“都督,形势未必会有如此严重吧?”清军游击胡显策虽然是张勇的亲信将领,但也不认为目前的境况很危险。
张勇叹了口气,说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明军未大举行动,应该是在整顿兵马,毕竟要消灭我军的六千精锐,肯定也要付出不少的伤亡。但你想过没有,这次失败会让明军缴获很多的战马,机动速度已经大大提升。而我军呢,损失了这么多马匹,伤病者也日益增多,撤退的速度能有多快?不提早行动,岂不危险?”
胡显策听了张勇的分析,露出恍然之色,但还是有些迟疑地说道:“若是绕道龙陵呢,道路要顺畅得多。如果再走高黎贡山,那些伤病之兵怕是大半要丧命山中。”
“绕道龙陵,那些伤病之兵就能大半存活了?”张勇冷酷地一哂,“走高黎贡山虽然艰难,但处处险要可守,明军也不会穷追不舍;而道路顺畅,可时间难道不会拖长?明军依靠骑兵追击、包抄、迂回,种种手段尽可使用。哪怕就是衔尾不放,不断骚扰邀击,也足以使我军陷于困境,损失哪里就会小了?”
“都督考虑得细致周密,属下愚钝。”胡显策这才全明白过来,苦笑着叹了口气,说道:“线国安想是心存侥幸,认为明军也损失不小,守有余而攻不足,就盼着咱们撤兵罢战吧!”
“已经吃了大亏,还不长记性嘛?”张勇坐在椅子上,无力地抚着额头,喃喃地说道:“对面的明军将领到底是谁呢?怎么就让人猜不透,又好象咱们肚中的虫子,所思所想尽皆知晓。一步一步,牵着咱们走到了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唉,也是咱们大意了,轻视了这云南气候环境的恶劣。”
“是啊,这云南的瘴疠、丛林和雨季,还有那些该死的虫蚊——”胡显策身子拧了拧,好象正在蚊子、蚂蝗叮咬一般,好一会儿才苦着脸说道:“病的倒比伤亡的多,越拖下去越严重,这仗没法打了,最少不应该在这该死的雨季动兵。”
“借天地之威以御敌,未战便已经操三分胜算,对面的明军指挥官厉害呀!”张勇紧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猜测道:“会是那个伪宗室留守所为吗?倒是与其他明军将领不同,战术虚虚实实,真假难辨,十分的诡异。”
……………

第九十三章 三马来会
诡异,如果朱永兴听到了张勇的评价,不知该做何想?
而刚刚到了中和的马宝等人,得到了怀仁侯吴子圣的迎候,听到了腾冲大捷的消息后,却是诧异和震惊,还有那么几分庆幸。
“清军已经无力再战,撤兵只是时间问题。”怀仁侯吴子圣笑着解说道:“赵王已经率骑兵前出,不使清军轻松退去。其中,蜀王世子刘震最是积极,想要再立战功,岷殿下已经说定了他袭爵的事情,等到论功行赏之时,一个郡王是跑不了的。”
“岷殿下真乃宽厚,刘震若得封郡王,足慰蜀王殿下了。”马惟兴向着腾冲方向拱了拱手,表示对宗室留守的尊敬。
汉阳王马进忠已经病死,其子马自德徬徨伤痛之际,正好接到马宝和马惟兴的书信,再加上郑昭仁的巧舌说服,便率领残军一起来腾冲相投。一路上冒雨跋涉,翻山渡河,损失了不少人马,也吃了不少苦。但此时一听刘震有袭爵之望,不由得精神一振。
“侯爷,不知吾等还有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马自德到底还是年轻,立刻拱手问道:“虽然士兵远道疲弊,但为了朝廷,为了大明中兴,我部也堪驱驰。”
马宝微微皱了皱眉,对这小辈的急切和失礼有些不满,但毕竟是同路而来,也不好当着众人说些什么。不过,他也感到庆幸,庆幸听了马惟兴的话,远路跋涉,前来投效,这份忠诚应该会让岷殿下铭记在心吧!
“杀敌立功的机会多的是,也不急在这一时。”怀仁侯却是不以为意地微笑回应,“岷殿下知道各位辛苦,也感念各位的忠诚之心,特命吾来迎候犒劳,请诸位安置好将士,先休养整顿。”
“多谢殿下体恤。”马宝也拱手致谢,原本对宗室留守还心存几分轻视,现在也尽皆收起。
“岷殿下请诸位前去腾冲,要设宴款待,还各有封赏。”怀仁侯吴子圣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了爵位最高的马宝,说道:“其余兵将便在中和扎营休整,吾带来的这些人都熟悉岷殿下所定的各种规范措施。嗯,这些规范措施甚为有效,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大明又会增加数千精兵强将啊!”
马宝稍一迟疑,马惟兴便看了出来,赶忙抢着说道:“岷殿下有召,末将等敢不从命。等到了中和,我等便去腾冲拜见留守殿下。”
“如此甚好。”怀仁侯吴子圣点头微笑,又象是感慨地说道:“上天佑助,明祚不绝啊!岷殿下神授天纵,睿智英武,岂是可欺之辈?可笑清军竟敢轻率动兵,如今想全身而退怕是难了。”
马宝心头一震,这话象是感慨赞扬,又象是敲打警醒,看到马惟兴看过来的眼神,他似有所悟,笑道:“正是,正是,吴侯所说正是我等所想。岷殿下初入滇省,便大破清军,又有种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不是神授天助,有谁能够相信呢?”
宜川伯高启隆爵位最低,所以一直没有插言,只是微笑倾听,心中却是翻腾不止。岷世子已得先前投效的众将拥戴,大胜之后声威暴涨,再借着他们远道跋涉,需要休整的机会,这便要收拢他们的人马,进行重新整合了。尽管心中有些芥蒂,但高启隆却觉得没有什么反抗的手段,因为朱永兴的理由合情合理,根本没有给他们提供反对的借口。
况且马宝等人的军队远来疲弊,没有举旗反叛的力量,粮草供应也握在朱永兴手里。对于朱永兴的命令,他们好象只能听从。
除了马自德这个满脑子想着尽快立功,尽快袭爵的年轻人以外,马宝、马惟兴、高启隆都觉察到了朱永兴的大概意图,但又感到无力反对。这就是阳谋,借着大义名分,借着马宝等人兵将疲弊,施展出来,便无法破解。
“说起来这也成了习惯。”怀仁侯吴子圣和几个人谦让一番落座之后,继续说道:“岷殿下初入滇省之时,只有猛山克族的两三千精壮卫护,接着是从永昌和腾越州的逃难民众中挑选兵丁,然后是本侯和广昌侯、定朔将军带着疲兵撤至此地,以后呢,又有几支军队赶来会合。和诸位差不多,兵将都很疲弊,伤病者众多。”
“边荒之地,瘴疠丛生,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马宝轻轻点了点头,附和着说道。
“是啊!”吴子圣表示赞同,说道:“岷殿下心忧情急,焚告上天,遂得救治之法,使伤病者大多得治。恰逢此时,清军来犯,岷殿下决意迎战,便只能分批抽调病愈伤好的士卒。这样一来,原来各将所属的军队便被打散了。到了现在,又补充进两千多俘虏兵,士卒的组成便更难以区分原来所属了。”
“可惜我等来得迟了,未能助殿下一臂之力。”马惟兴象是颇有遗憾地连连摇头,望着吴子圣说道:“不比吴侯爷,始终与殿下并肩作战,这论功行赏,也要再高升一步吧!”
“微末功劳,不值一提。”吴子圣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别的不敢奢望,只要岷殿下准我同去安南,便心愿已足矣。”
“岷殿下欲去安南?”马宝吃了一惊,瞪大了眼睛。
“皇上巡狩缅甸,岷殿下也要弃国……”马自德嘴快,话脱口而出,旋即又觉得不妥,赶忙闭紧了嘴巴。
“非是弃国,而是立足安南,进取广西。”吴子圣郑重地说道:“另开辟战场,这也是陛下之意。安南郑阮两氏……”
云南由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主持,慢慢恢复实力,以牵制清军;东进安南,讨伐不义,夺地以为根据,然后进取广西,伺机夺取出海口,打通与其他抗清武装的联络……
令人意想不到的布置计划,但理由和根据却又条理分明,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钦佩备至。听着吴子圣复述朱永兴的分析判断,马宝等人脸色各异,心绪翻腾。

第九十四章 思考方法
战争中,心存侥幸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作为指挥官,更不能只根据自己的猜测,押上千万士兵的生死。但侥幸却又是每个人心中难以革除的弱点,谁没有过这样的心理呢?
清军还没有动静?赵王白文选听了咸阳侯和广昌侯的报告,陷入了沉思。是贼心不死,准备再战;还是因为撤退的路线有分歧,而举棋不定?
“据侦察刺探,清军似乎做了撤退的准备。”咸阳侯祁三升继续说道:“一队清军带着辅兵顺原路返回,想是要加强后路防范,并为大军撤退作接应。但清军还加强了东面的哨探,不知道是不是有向龙陵撤退的意图。”
“这么说,清军就是要撤退,只是还没有确定最后的路线。”白文选抬头望着咸阳侯,得到了赞同的表示后,又想了想,说道:“敌人举棋不定,那就别逼着他们选择,磨一天就多损失一天,咱们拖得起。清军显然还不知道咱们的兵力得到了加强,只看到了你们这两千兵马,那就继续让他们以为咱们也战损不小,只有这些机动兵力。”
“那是不是停止侦察和骚扰,让清军的压力小一些。”广昌侯建议道。
“不,之前怎么做的,现在还照旧。”白文选很快做出了决定,“还要更积极一些,让清军觉得我们是在虚张声势,用威吓逼迫他们撤兵。那个,岷殿下是怎么说的来着,要象一只会打洞的小动物,钻进敌人的脑袋里,捕捉对方的思维方式,仔细倾听——”
“仔细倾听脑波的声音,沿着敌人的思维轨迹一路追寻下去。或者完全把自己当成敌人,要替敌人想得周到细致,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敌人的行动趋势,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蜀世子刘震将朱永兴的话复述了一遍,尽管其中有不少新名词他也是理解得模模糊糊。
“哈哈。”白文选和咸阳侯、广昌侯都不由得笑了起来,白文选点头赞扬道:“到底是年轻人啊,这记性就是好。”
“赵殿下过奖了。”刘震有些不好意思地摸着头盔,嗫嚅道:“死记硬背罢了,其中有很多不懂的词儿呢!”
“那就多向岷殿下讨教。”白文选以长辈的口吻训导着刘震,“到了安南更应该多学多问,日后才能前程远大。切莫以为袭了爵便沾沾自喜,骄狂放纵。”
“岷殿下要让我跟随去安南?”刘震心中一阵狂喜。
白文选却不再说了,而是和咸阳侯、广昌侯认真商议了一番,把计划又加以完善,方才各自离去,分头行动。
……………
半个时辰的雷暴雨过后,乌云变淡,显出了云后灰蒙蒙的太阳。路旁的树木丛林比平时更加青绿,一阵风吹过,水珠就象一阵骤雨似的从树叶上落下来。
马蹄声由远而近,几十骑人马奔驰而来,溅起了无数的泥浆水花。
马宝有意放慢了速度,与马惟兴并骑而行,马惟兴知道他有话说,也不吭声,只是靠近了一些。
“岷殿下——”马宝斟酌了下字眼,说道:“睿智聪慧,整合各军的手段十分高明啊!”
“嗯,那营寨扎得甚有章法。”马惟兴并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地说道:“厕所就有好几个,伤病隔离,医药得当,又干净整洁,想必休整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吧?”
马宝淡淡一笑,说道:“确实如此,伤病得医,军心稍定,倒也是你我之愿,只是以后做事可要仔细小心啦!”
“岷殿下倒似个仁厚的性子,俘虏大多不杀,又让刘震袭爵,颇能收拢人心。”马惟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不过,马兄所言甚是,岷殿下甚为精明,不是可欺之辈啊!”
“呵呵。”马宝自失地一笑,说道:“皇明宗室终是出了位有担当的、有气魄的人物,我倒是有喜有忧,真是好笑。”
马惟兴沉吟了一下,压低声音说道:“这也不足为奇,原来的兵将许是另有安排,你我等人日后的前程就要看岷殿下是否赏识了。若是得他看重,定然会再与兵马;若是他不满意,就只好顶着空爵混日子了。”
马宝点了点头,这有些无奈,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只能是态度恭谨,好好表现了。
“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马兄素有猛将之名,当无忧也。”马惟兴劝慰了一句,又说道:“岷殿下欲去安南,我等若能随行,建功立业当不在话下。听怀仁侯所言,岷殿下似也有此意。”
“此正与我意相合。”马宝笑了起来,和马惟兴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在朱永兴的计划中,云南将由晋王李定国和赵王白文选主持大局,而有封赏权利的朱永兴自然成了香饽饽。为了整个抗清大局着想,他自然想把那些与李定国或白文选有些芥蒂的将领带走,比如广国公贺九义,汝阳王马宝等人。还有就是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