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帝师-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江夏不忙着先整顿吏治,大家都很开心。
  然后土地。
  对于古今来说,土地其实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笔财富。特别是在古代,三亩良田足以传家的古代,土地的重要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普通老百姓都明白,有了银子要赶紧买地。这些当官的难道还不清楚?所以如果江夏一下从土地着手施政,那恐怕还是会有不少官员会遭殃。
  如今江夏一开始就问大明宝钞,说实话这样满朝文武对江夏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因为历代执政的官员,哪个不是从吏治和土地、赋税这三者着手的?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三者最是容易出政绩,也最快见成效。
  吏治一查,贪官一生的财富便被查抄,国库要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充盈。土地、赋税一改,那银子也是滚滚而来。
  杨一清看了江夏一眼,回答道:“回禀大人,如今大明宝钞已经不再发行,民间通兑,大约十五比一。”
  “十五比一?”江夏点了点头,其实这个数据他是知道的。
  十五文钱的大明宝钞,只能兑换到一文钱铜钱。而这样的兑率,民间还鲜少有人愿意兑换。
  当然,若是低于十五比一这个兑率,持有大明宝钞的人也不会愿意兑换,因为兑换下来没有什么意义。
  江夏想了一下后,点点头:“好,没什么事了。若是各位也没什么事,那今天的朝议就到此为止吧。”
  “是!”百官回应。
  然后江夏转身,面相朱载江。
  朱载江身旁的太监高声喊道:“退朝!”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江夏只是当着百官问了一句大明宝钞的事,然后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百官却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江夏很厚道。
  一项重大的施政举措,自然不可能是江夏一个脑袋一拍就开始推行的,而是得经过反复商议,论证,经过各方各部同意以后才能施行。
  江夏在朝上故意询问杨一清,其实就是在给朝中的文武百官递信,告诉他们他下一步准备拿大明宝钞做文章,让他们又一个心理准备。
  能够站在太和殿上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江夏如此明显的暗示,他们自然明白。
  百官退走以后,江夏他们六个人照着惯例自然得陪着朱载江一起到乾清宫议事。
  其实程序跟之前的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江夏的椅子变得宽大华丽了一些,同时位置摆在了朱载江那张龙案下面,位置乾清宫正殿的中间位置。
  将这的左手边坐着的是李东阳和杨一清,右手边则是杨廷和、王琼、夏渊明。
  大家先是十分快速的把方才早朝时没能决断的事决断下来,然后便等着江夏主动提及大明宝钞的事。
  果然,奏折批阅决断完毕以后,江夏开口说道:“各位,我准备重新发行大明宝钞,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大明宝钞已经废止,大人重提此事意欲重开,可是已经有了良策?”杨廷和问道,竟然出奇的没有反对。
  江夏还没来得及点头,倒是杨一清先反对了:“我不明白此事有何必要,这大明宝钞在百姓心中与废纸无异,重新开设也不会有人使用,开设何用?”
  江夏摇了摇头,说道:“我倒不这样想。”
  “首先我的计划是先以十兑一的通兑率,把民间的大明宝钞全都回收回来,加以销毁。然后重新印发新的大明宝钞。
  而新的大明宝钞,会在全国各地的县府里面开设分号,便于大明宝钞通兑。
  大明宝钞不设任何大额面值,暂时只设一百、五十、二十、十、五、一六种面值,便于流通。
  然后颁布律法,但凡是大明宝钞,永久在大明实行一比一的通兑率。各地分号,必须随时接受宝钞兑换。”
  “那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杨一清问。
  “建立新的经济体系,使国家富强。一旦大明宝钞开始正常流通,国家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印制大明宝钞,国家就不会存在国库空虚的状况。
  也许你们会说,宝钞印制过多,会引起宝钞贬值。那我承认,这是肯定的。所以为了缓解宝钞贬值,我们就得进行对外倾售宝钞。
  我准备等大明宝钞正式开始流通以后,开始在西北边关,福建沿海海岸,同时开通边市贸易。到时候贸易的主货币必须经我们调控为宝钞,这样宝钞就会倾售到外族手中。如此,宝钞也不会贬值,只有升值的可能。”
  江夏一说完,所有人都沉默了。其实他说的好多内容,在座的五个人都有些听不太懂。
  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成熟并且系统的金融体系,所以也就对江夏所说的内容没有一个完成的,系统的概念。
  沉默了好一会儿,杨廷和才说道:“说实话,大人有一些话下官并没有完全听懂,但是下官觉得可行。
  反正大人既然已经考虑妥当,那我们就先大胆尝试。在推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就立刻予以修正。如果事后证明此事不可推行,那大不了也就是再次废止而已,并无甚影响。”
  “什么无甚影响?”杨一清眉头一皱,道:“首辅大人不会不清楚,废止一次大明宝钞,老百姓会损失多少银子吧?大把大把的宝钞捏在手中,看起变成废纸,这不是影响?”
  “呃,杨大人教训的是,下官短见了。”杨廷和道。
  杨一清忍不住惊讶地看着杨廷和,心道这还是那个杨廷和吗?怎么突然就变成“应声虫”“点头狗”?
  杨一清不愿再跟杨廷和说什么,直接对江夏说道:“你给我一句实在话,这事儿你有没有把握?”
  大家都知道杨一清和江夏的关系,所以杨一清跟江夏说话随意一点,所有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江夏点了点头,道:“有把握。”
  杨一清听后沉吟了一会儿,点头道:“好,你小子做什么事就从来没有失败过。既然你说有把握,那咱们就做。”
  改变一个经济体系,推行纸币交易。
  其实江夏明白这里面困难很多,要遭受的挑战也很多。但是江夏却不得不从这里着手。
  如今的大明,就好像是用一块块积木砌成的一栋华丽房屋。其中有一些积木开始腐烂,长虫了,如果不把它抽出来,那么就会影响其他的积木,直至最后整栋房屋崩塌。
  但如果一抽,就抽那块最大,腐烂的最厉害的积木,那整栋房屋也容易崩塌。
  所以江夏现在只能是小心翼翼地抽出那么一块影响不大的积木,等把这块积木重新弄好以后,再放回去,换下一块积木。
  如此,等所有的积木都稳定了,这才能动那块最大的积木。
  要想改革大明的现状,一上台就整顿吏治,抓人杀人,抄家灭族是肯定不行的。
  这样要么就是会逼人造反,要么就是会和百官离心离德。
  仅仅靠江夏一个人,百官与他作对,他也不可能做的了什么。
  所以最好的办法,那就是让大家先给跟着他吃糖,然后在把那些光吃糖不做事儿,大家都讨厌的人干掉。
  接着再慢慢把那些不断抢别人糖,引的大家讨厌的人干掉。这样,江夏的目的在悄无声息之间就达成了。
  大明宝钞,全新的经济体系。这就是江夏在给他们制糖。
  到时候边关贸易开设,设立一部分为国营,允许官员蒙荫族亲参与其中,令他们光明正大的获得滚滚财源,自然而然他们会变成江夏的打手,杀手。
  而不管那些官员赚多少银子,最终控制权都在他的手中。他想让他们手中的银子变少,只需要多印一点儿大明宝钞就行了。
  既然大家都决定了开始重新发行大明宝钞,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首先是户部重启造币局,按照江夏的意思重新设计大明宝钞。
  为了防止宝钞假冒伪劣,江夏甚至让千门找来了造纸高手,按照他的意愿棉短绒造纸。
  要知道,之前的大明宝钞只不过是以桑穰为料制作而成的桑皮纸而已。论造价,完全不能和棉短绒相提并论。
  用棉短绒造出来的纸,质地光洁细腻,坚韧耐折,挺括平整,一般说不易损坏。
  至于负责印刷的宝钞颜料,江夏则请来了易螃蟹。经他放过几种特别的药材以后,颜料会有一种类似于麝香的味道,这样一来大明宝钞就不易出现伪造,也比较容易鉴别真伪。
  大明宝钞开始设计的同时,各省府县也开始在最兴旺的地方寻觅店铺,按照朝廷给出的设计图设计大明钱庄。
  京师这边则统一招募了大明钱庄的各部官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训练。同时千门也将他们的祖上八代查了个遍,确认他们来历清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大明要重开大明宝钞。
  民间的百姓对这个自然是不信任的,所以一直在观望之中。不过江夏命户部以十比一的通兑率换回以往的大明宝钞,这倒是让百姓们连连赞叹不已。
  万事俱备,但是在正式重开大明宝钞之前,按照江夏的计划必须得先开福建等地方的海关贸易。
  可是这条政令还没有正式发出,福建省承宣布政使司倒是先上了折子到朝廷,折子里面言辞恳切的希望朝廷不要开海关贸易,而字里行间之中,江夏甚至隐隐嗅到了一股威胁的意味。


第四六五章 海外贸易之序

  海外贸易,这里面蕴含了多大的财富潜力,其实从西班牙、英国曾经相继获得“日不落帝国”之称就能看得出来。
  所谓日不落帝国,其意就是国土已经覆盖南北半球,无论太阳是落下还是升起,总会照耀到自己的领土。
  凭借着成为海上霸主,西班牙和英国国力发展速度远超一般国家,即便是在一战和二战中,两国遭受不少的损失,但也在事后凭借着强大的底蕴重新崛起,一直至今也算强盛。
  当然,当初西班牙和英国对于海上财富获取,使用的是武力侵略,大肆扩张殖民地,掠夺当地资源的手段。
  这样的手段可能更加直接有效,但势必容易引起反弹。
  所以相比之前,江夏即定的手段要更加温和一些。他以超脱于这个时代几百年的经济体系,资本手段来进行海外贸易,其结果必定能将其他国内的财富掠夺于无形无影之中。
  海外贸易和边关贸易,这在江夏看来是保证他大明宝钞,全新经济体系不会崩溃的根本。故而,海外贸易是势在必行的。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自己这边只不过还处于准备当中。什么都没开始做呢,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居然联名上了奏折,上至左右布政使,下至检校、理问,凡是七品以上官员,全都上了奏折。
  奏折里面无一例外,全都言辞恳切地希望江夏不要开放海外贸易。
  甚至在奏折之中他们要若有意,若无意的提及。
  福建沿岸倭寇肆掠横行,若不是全靠他们一方面拼死抵御倭寇,另一方面又和倭寇打好关系的话,福建恐怕早已经是倭寇的天下了。
  如果朝廷开放海外贸易,那么势必会有更多的倭寇登岸,届时他们恐怕将无力再抵御倭寇,如果因此出了什么问题,还望朝廷能够予以谅解。
  什么叫“届时恐怕将无力再抵御倭寇?”。
  如果是官员们正常说话,顶多会说开放海外贸易,会引至更多倭寇登岸。以福建先有实力,尚且不足抵御之后可能会当来的倭寇,所以希望朝廷早作打算,及早派兵增援云云。如此之类的,决计不会是什么“无力再抵抗,望朝廷能予以谅解。”
  这句话跟,“你如果开放海外贸易,我们就任凭倭寇横行,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的话,有何区别?
  江夏看完所有从福建呈来的奏折以后,最终将奏折一收,眼神变得有些冰冷。
  他没想到,时至今时今日,竟然还有人胆敢如此跟他说话。
  江夏潜心考虑了一下,此事该当如何应对。
  区区几个福建官员,最大的不过从二品而已,他要弄死他们再简单容易不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在。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既然敢向朝廷发出这样的奏折,那么他们肯定是有所依仗的。
  如今现在江夏将他们里面的谁进行调任,或者是抓捕。很可能整个福建会出现变故。
  倒也还真别说,这福建若是出了变故江夏还真会有些头疼。
  福建临海,而官员们说不定又和盘踞在福建的各个倭寇团伙有勾结。如果他们联合造反,朝廷即便是发兵平乱,他们也大可坐着船先出海。
  等到朝廷大军回撤,他们又坐船回来,再度祸害福建。
  如此,江夏也拿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想到这里,江夏倒是觉得此事需要好生处理了。毕竟开设海外贸易,是他改变大明经济体系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福建的官员会反对开设海外贸易。
  其实联合起大明的历史,这就很好理解了。
  与大明的边关贸易一样,大明的海外贸易也是政治色彩,远远大过于经济贸易的。
  从明初开设,大明就实行了海禁,严禁民间私下进行海外贸易。
  但是大明历朝历代的皇帝又认为四海仰慕,遣使来朝,是“盛世”的标志,皇帝们一向将其视作自己的荣耀。
  所以大明的皇帝不仅仅对边关推行的是“朝贡贸易”政策,对海外诸国亦是如此。
  为了吸引海外诸国遣使来华,大明在中外贸易中从来都只重政治效果,而不重经济实惠。
  以往的大明不但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钱接待外国贡使,而且对其带来的贡品一律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价值更高的大明礼品,例如锦缎、纱罗、金银、铜币等。
  在大明优惠政策的招徕下,太祖时期就有东洋、南洋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华通好,并进行贸易。
  当然,他们全都是冲着大明要“薄来厚往”的“朝贡贸易”政策而来,怀的是占便宜的心思。
  不过那个时候大明国力日渐昌盛,所以也没在意这些。
  但偏偏咱们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弄了一个“郑和下西洋”。
  其实抛开历史意义和文化礼仪的意义来说,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一个白痴到无聊的行为。
  同样是船队出海,寻访海外国家。
  人家西班牙和英国就是武力掠夺,大肆发展殖民地,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而咱们大明呢,则是运送着数额巨大的大明物品,走到一个地方就赠送一个地方,压根儿没想过要武力掠夺的事儿。
  当然,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彰显了咱们大中华民族是善良的,爱好和平的,文明的种族。。。。。。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行径跟现如今那些土大款赚了钱,走到夜场便胡乱给服务生发小费,以彰显炫耀自己的财力,似乎区别也不大。
  永乐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广泛外交活动,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大到西亚及非洲东海岸,前来进贡通好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数十个,朝贡贸易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由于只重政治而轻经济,明初政府从朝贡贸易中所得经济好处有限,而财政负担却不小。
  贡使前来,不仅口岸及进京沿途的地方官府都要负责接待、护送,到京师后的接待及赏赐礼物也花费巨大。
  尤其郑和下西洋以后,随着各国贡船及附舶商队人数大量增加,明朝廷每年接待贡使的花费也不断增大,且有应接不暇之感。
  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时起,大明便渐对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实行认定资格,颁给“勘合”的制度。
  “勘合制度”即发给允许来华朝贡的国家或地区特许凭证,没有这种凭证的外国船只不许入口。
  到了明中期以后,大明更对贡期、贡船数目、随船人数、进境路线及停泊口岸等也都做出限制性规定。
  如日本,定例十年才能一贡,人数不能超过过三百,舟不能超过三艘。
  大明这也做,海外诸国自然朝贡的热情消退。
  但是众所皆知,中原的丝绸、瓷器、香料等物品一直在清朝以前都是很吸引外国人的。
  那些海外国家只需要购入大明的丝绸、瓷器,运回自己国家转手就能以十倍的高价卖出去。
  鉴于这样大的利润,所以大明一直都存在着私下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么多年,私下的海外贸易早已经运行成熟,在福建形成了一条完正的利益链条。
  福建的官员们和当地富商相互勾结,控制整个私下的海外贸易。一些小的,外来的势力如果想要分一杯羹。他们就指使倭寇去杀人夺财,而官员们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富商们把贸易所得的巨大利润和官员们分摊,官员们得到银子以后就往上头打点,希望上头不要把他们调离福建。
  长此以往,福建的官员们在福建根基威固,势力根深蒂固。朝廷若是调离一些福建官员,派新的官员去管理。
  不出半月,必定福建会出大乱子。倭寇多多少少会联合攻打一次福建。新的官员多半会被杀,然后朝廷迫不得已,只能又把调离的官员调回去,让他们去稳定住局势。
  可以说嘉靖年轻,倭寇的势力会发展那么大,祸害宁波、福建、广州沿岸那么严重,其根本原因就在此处。
  所以福建的官员说什么也不会愿意朝廷开放海外贸易,那等同于朝廷把原本属于他们一些人吃的一锅饭给端走了,然后分给了很多人吃。
  江夏想了想以后,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他立刻出了皇宫,到千门总坛找到了耿中秋。
  江夏先写了一封信,然后写下一个名字递给耿中秋,道:“耿叔,早点替我找到这个人的下落,然后把我这封信交给他。”
  耿中秋接过那名字看了看,忍不住问道:“这是名字吗?不是咱们中原人吧?”
  “不是。”
  耿中秋见信没有打漆封,这证明他是可以看的。于是他好奇地抽出信看了看,忍不住抬头对江夏道:“大人,这是信吗?怎么像鬼画符?”
  江夏笑了笑道:“你放心吧,只要你把这封信交给我要找的那个人,他自然会明白的。
  事情要赶快,这人可能多半在福建、宁波或者广州沿岸,找到了就立刻通知我。另外,去吏部把有关福建官员的所有资料都拿给我看看。”


第四六六章 福建来人了

  江夏明白,福建官员最大的依仗,其实还是他们手里的银子,以及和倭寇之间的合作关系。
  要想彻底扭转福建的局面,那么如何控制住福建的倭寇,这是一个重中之重。
  江夏让耿中秋找的,其实就是当初在鞑靼有过一面之缘的平志龙一郎。
  平志龙一郎是阴流元香剑术流派的弟子,若是江夏猜测没错的话,这个时候平志龙一郎他们到大明来,其实是背负着使命的。
  此时的日本恰好处于幕府将军、守护大名以及庄园领主、贵族之前的相互混战的战国时代。
  此时的日本军阀割据,国内打成一片。
  像阴流元香、上泉移香斋这些剑术流派,历来都是各方势力争相笼络的对象。
  而上泉移香斋在和神道流的对抗中,损失惨重。为了保存实力,所以他们分裂出了阴流元香,以及东海道伊两个流派。
  按照江夏的记忆,上泉移香斋此刻应该支持的是足利氏第九代将军足利信源。
  足利信源是足利义政的小儿子,他算得上是日本幕府时代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幕府将军。
  如果江夏估计没有错的话,现在的足利信源应该情形并不算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维持幕府的军队运转开支,他们不得不派人离开日本来到其他国家寻觅财富。
  平志龙一郎本是阴流元香弟子,他如此高贵的身份,既然甘愿在大明给人当杀手,那么自然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为国内的上泉移香斋筹集军费开支,这是最合理的一个解释。
  所以江夏想找到他,试图通过他,打开控制倭寇的缺口。
  只不过耿中秋还没有传回平志龙一郎的消息,江夏到是先遇到了一个人来找到自己。
  此时正值正午,江夏陪着易螃蟹在给崔如霜和崔念奴把脉,检测肚子里的胎儿是否安好。
  两个人都已经有了六个月的身孕,肚子都挺了出来。
  看着如霜和念奴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江夏心里还是很高兴的。虽然他有的时候会觉得孩子吵闹着有些烦,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意味着生命的传承,血脉的延续。
  即便孩子还在肚子里,江夏也能够感觉到一股血脉相连的亲切感。
  就在易螃蟹确认为两人的胎儿都很安好以后,江夏撅着屁股准备去听一听二女的肚子,看看孩子会不会有什么动静。
  而就在此时,门房来报,说是有一个自称是从福建来的华先生求见。
  江夏最近正在关注福建的事,如今一听此人是福建来的,顿时觉得有些奇怪。他靠了一下后点点头,道:“让他进来吧,请他到偏厅等候,我立刻出来。”
  “是。”门房应了一声后退下。
  江夏在房间换了一身衣服,然后往偏厅走去。
  刚刚到偏厅外的坝子,透过偏厅敞开着的大门江夏看见的是一个有些瘦弱的男子。
  男子一袭白色布衣,年纪大约四十三四岁左右,看上去斯斯文文,有点儿老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