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巨浪-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这场对付驱逐舰地战斗彻底展示出了大型巡洋舰地强大战斗力。
  加速方面,“海龙”级大型巡洋舰比任何一种战列舰都要优秀得多。其零到三十节的加速时间只有十八分钟,而战列舰要完成同样地加速,至少需要二十五分钟。转向方面,“海龙”级的灵活性堪比轻巡洋舰,在二十四节时,转过九十度只需要四十五秒,而当时最灵敏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至少需要一分二十秒。
  火力方面更没得说,重巡洋舰至少需要用三到四枚二百毫米炮弹才能干掉一艘驱逐舰,“海龙”级只需要一枚。另外,其一百三十毫米速射炮的威力不亚于任何一种驱逐舰的主炮,而且在更大的舰体上,稳定性更好,炮击准确率也就高得多。
  可以说,当时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除了快速战列舰与少数战列巡洋舰之外,只有美国海军即将服役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战斗力能够与“海龙”级媲美,其他的所有战舰都不是“海龙”级的对手。不说别的,英国海军的“声望”号战列巡洋舰都不一定是“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的对手。
  有一点必须得承认,“海龙”级大型巡洋舰不是主力舰。
  也正是如此,白佑彬才不会白痴到拿这种不比战列巡洋舰强多少的战舰去与敌人的快速战列舰死拼。可以说,正是得到了正确的应用,“海龙”级,以及所代表的大型巡洋舰才没有步入战列巡洋舰的后尘,成为海军的“软肋”。
  大型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活跃表现也证明了一点:虽然战舰的性能很重要,但是能否得到正确的应用比战舰本身的性能更加重要。也就在三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虐杀”英国与西班牙的六艘驱逐舰的时候,双方战列舰的战斗也进入到了白热化状态。
  在遭到两支主力舰编队夹击的情况下,即便坎宁安再厉害,也难以挽回败局。
  第八卷 万里歼敌 第二十九章 … 绣花枕头
  欧洲联合舰队里面,最先遭殃的(按照战沉时间计算)是排在第四位的“西班牙”号战列舰。当时,“西班牙”号同时面对两个敌人,一是北面的“仁宗”号战列舰,二是南面的“英宗”号战列舰。
  可以说,即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也难以与两个敌人,特别是位于两舷方向上的两个敌人同时交战。首先是战列舰一般只有一套主要火力控制与指挥系统,因此在战斗中往往只能同时打击一个目标,如果需要打击另外一个目标,就得利用备用火力指挥系统,其炮击精度将大大降低。其次是战列舰的防御设置,特别是主炮炮塔的防御设置都是正面强,侧面弱,背面最弱。如果敌人来自炮塔的后方,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炮背面装甲都不可能挡住敌舰主炮的轰击。
  可以说,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工程师就不会考虑同时对付两侧的敌人。
  战斗中,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都会尽全力避免出现被敌人两面夹击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偶然性的战斗中,舰队是无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比如,现在欧洲联合舰队就遭到了第一舰队的两面夹击。
  九点四十七分到五十六分之间的十分钟里,“西班牙”号就遭到了第一轮痛揍。
  这轮“暴击”都是由“仁宗”号施加的。
  此时的“仁宗”号,已经不是“大东海战”时的“仁宗”号了。虽然还是那批官兵,但是在战场上磨练了一年多,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多场海战之后,“仁宗”号的官兵已经成为了帝国海军最优秀的舰队官兵。
  四十七分,第一枚穿甲弹就异常准确的打中了“西班牙”号的后桅杆。
  当时,“西班牙”号采用的还是美国海军战列舰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标准笼式桅杆,而不是更轻巧坚固的三脚桅!
  虽然这枚炮弹没有让“西班牙”号失去战斗力,但是后桅杆上地几名了望员,还有桅杆顶部的备用火力指挥中心内的十多名官兵死得不明不白。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美国的船舶设计工程师。
  上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班牙海军就提出了建造新式战列舰地要求。只是苦于没有自己地工程师队伍。以及西班牙地造船厂难以承建大型战舰。几个主要盟国又都忙着在为自己地战舰更新换代。所以西班牙海军建造新式战列舰地想法只能是想法。根本不可能立即付诸实施。
  直到《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条约签署之后。西班牙与法国获得了建造一批战列舰地“特权”。西班牙海军才重启了新式战列舰地设计与建造计划。当然。这个时候。西班牙仍然没有足够地工程师可以完成新式战列舰地设计。
  在此情况下。美国伸出了援手。
  当时英国在忙着开发“纳尔逊”级战列舰。法国则在设计“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意大利海军也在忙着弄自己地“维内托”级战列舰。西班牙又不太喜欢英国与法国战舰地前卫设计思想。意大利地“维内托”级在防护上存在严重问题。结果。只有美国能够帮助西班牙设计新式战列舰。
  按照当时双方达成地协议。美国不但要帮助西班牙设计战列舰。还帮助西班牙完成前两艘战列舰地基础建造工作。只是在完成了大部分舾装之后。才返回西班牙地造船厂。进行最后地建造与调试工作。
  进行基础设计地时候。美国工程师大量借鉴了“标准战列舰”地设计思想。
  而所谓的“标准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提出的,在基本上相同的舰体上安装不同的设备,形成不同级别的战列舰,以此来简化设计工作,并且提高战舰地建造效率。其第二代“标准战列舰”的第一级为“宾夕法尼亚”级。随后又有“新墨西哥”级、“田纳西”级与“科罗拉多”级。由此可见,美国工程师采用的基础设计思想是比较旧的,根本没有用上当时美国的最新技术。
  当然,为了满足西班牙海军的战术要求,美国工程师还是动了很多脑筋。
  比如,重新设计了舰体的水下线条,减小了航行阻力;采用原本为快速战列舰研制的动力设备,使输出功率达到了十万轴马力,最终使其航速达到了三十节;为了提速。战列舰的防御能力比“科罗拉多”级有所降低,另外放弃了很多用来提高生存能力地设计方案,主要就是减重;采用与“科罗拉多”级一样的主炮配制,只是换用了由法国开发的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美国海军的十六英寸主炮。
  如此一来,“西班牙”级成了一种“四不像”战列舰。
  其基本设计来源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采用了为“北卡罗来纳”级研制的,而且还不算太成熟的动力设备,主炮却是法国货。生存能力向意大利战列舰看齐(当时意大利海军的战列舰被公认为生存能力最差的战列舰)。
  由此可见。就算西班牙海军宣称“西班牙”级战列舰是标准的快速战列舰,也最多只是空有其表。除了速度之外,火力、防护与生存力都达不到快速战列舰地标准,战斗力更是比美国与帝国海军地快速战列舰差多了。
  对付这种“绣花枕头”,帝国海军的四百毫米穿甲弹游刃有余。四十九分,两枚穿甲弹几乎同时打中了“西班牙”号地C炮塔与D炮塔。虽然两枚穿甲弹都在穿透了炮塔顶部装甲之后,在炮塔内发生爆炸,没有能够进入到下方的弹药库内,但是这两枚穿甲弹一下就打掉了“西班牙”号一半的主炮火力。
  五十分,第四枚穿甲弹命中了“西班牙”号的航海舰桥。
  据战后调查,正是这枚炮弹产生的一枚弹片在穿过了航海舰桥与罗经舰桥两层甲板之后,将司令舰桥内的卡洛斯上将切成了两截。当时,司令舰桥内的二十多名军官,除了卡洛斯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受伤!
  显然,卡洛斯的太“命薄”了。同样可以看出,“西班牙”级的防护设计有多么糟糕!
  五十三分,连续三枚穿甲弹打中了“西班牙”号。
  命中点分别位于前烟囱左侧的主装甲带上方,C炮塔的炮座与两具烟囱之间的左侧四号副炮炮位。三枚穿甲弹都撕开了“西班牙”号的装甲,进入舰体爆炸。其中第一枚穿甲弹让“西班牙”号的一号与三号锅炉舱同时报废;第二枚穿甲弹进入了C炮塔的弹药库;第三枚穿甲弹则直接炸飞了附近的三个副炮炮位,并且引爆了数十枚六英寸副炮炮弹。
  对“西班牙”号上的官兵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C炮塔已经报废,为了防止弹药库被引爆,枪炮长已经下令向弹药库注水。不然的话,第二枚穿甲弹肯定会引爆弹药库内的炮弹与发射药,将整艘战舰,以及战舰上的上千名官兵送上西天。
  五十六分,第八枚穿甲弹击中了“西班牙”号。
  命中点在B炮塔的正面装甲上。因为入射角太大,加上炮塔正面装甲有一定的坡度,所以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进入炮塔,而是顺势砸中了战舰左舷的水平装甲,并且在砸穿了水平装甲之后,还砸穿了两层甲板,最终在B炮塔左侧的主装甲带后方爆炸,硬是在舰体上撕开了一条五米长的裂缝,并且导致该部位附近十多个舱室进水。
  打到这个时候,“西班牙”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能力。
  即便其A炮塔还在继续开火,却没能打中“仁宗”号一枚炮弹。可以说,“西班牙”号与“仁宗”号之间的战斗,是当时战场上打得最为悬殊的一次决斗。
  “仁宗”号用七轮齐射打中了八枚穿甲弹,命中率超过了百分之十二!
  十点不到,“英宗”号也加入了对付“西班牙”号的战斗。
  在两艘战列舰的夹击之下,“西班牙”号不但迅速失去了反击能力,最终还失去了生还的希望。十点过十分之前,“英宗”号与“仁宗”号的两轮齐射就打掉了“西班牙”号最后的两座炮塔,使其彻底失去了还手能力。
  随即,两艘战列舰将炮口对准了“西班牙”号舰体水线部位。
  到十点二十五分的时候,“西班牙”号至少又挨了近二十枚穿甲弹,其中至少有十四枚是“仁宗”好“贡献”的,“英宗”号的战绩确实比“老练”的“仁宗”号差得多。
  随着“西班牙”号开始下沉,“仁宗”号掉转了炮口,开始支援后面的“宣宗”号。
  白佑彬没有让“英宗”号转移目标,而是继续炮击露天甲板几乎快要被海水淹没的“西班牙”号。也许,当时白佑彬想让“英宗”号上的炮手尽快找到感觉,尽快熟悉战斗,才会让“英宗”号继续炮击与靶舰无异的“西班牙”号吧。
  炮击持续到了十点四十五分。
  最终,“西班牙”号在向左倾覆之后,迅速与空气“诀别”。
  幸亏“西班牙”号的代理舰长在十点过五分的时候就下达了弃舰令,大部分没有受伤的官兵都逃了出来。不然,肯定有更多的西班牙海军官兵跟随以他们国家的名字命名的战舰一同沉入大海。
  第八卷 万里歼敌 第三十章 … 实力为证
  紧随“西班牙”号后尘的是欧洲联合舰队主力编队中的二号舰,也就是自由法国海军的,“黎塞留”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让·巴尔”号。
  该舰最先对阵的是第11…2主力编队里的首舰“太宗”号。
  如果说“仁宗”号在经历了一年的战斗磨练之后,成为了帝国海军战斗力最强大的战舰之一,那么从担任快速战斗群的旗舰那一天开始,“太宗”号就是帝国海军中战斗力最强悍的快速战斗舰,并且在多场海战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碰上“太宗”号,也算“让·巴尔”号倒了八辈子的大霉。
  实际上,“让·巴尔”号在这次战斗中的运气本来就不好。
  早在八点二十五分左右,“让·巴尔”号就被第11…2主力舰队里的一艘战列舰打中了后舰桥(后来调查,这枚穿甲弹也极有可能是“太宗”号的杰作,只是帝国海军将这个战果算成了第11…2主力编队的集体战果)。结果,在只剩一部大型光学测距仪的情况下,“让·巴尔”号上的副炮几乎成了摆设。
  九点四十五分,就在“西班牙”号挨第一枚炮弹之前两分钟,“让·巴尔”号再次尝到了从“太宗”号上打来的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滋味。当时,双方的交战距离大概为一万九千米。
  这枚穿甲弹打得极为精准,几乎点中了“让·巴尔”号的死穴。
  炮弹不偏不倚的砸中了B炮塔的正面装甲,而且弹着点就在二号炮与三号炮之间!虽然这枚穿甲弹没能打穿厚达四百三十毫米的炮塔正面装甲,也没有让炮塔彻底损毁,但是结果等同于打掉了“让·巴尔”号一半的火力。因为,直到战沉,“让·巴尔”号的B炮塔都没能再打出一枚炮弹!
  可以说,这枚炮弹正好把“黎塞留”级战列舰最大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黎塞留”级战列舰主炮地配制结合了英国海军“纳尔逊”级战列舰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两个“特点”,或者说是两个缺点。即所有主炮都置于舰首方向上,并且采用了两座四联装主炮炮塔。
  最要命地是。法国人突发奇想。其四联装炮塔与“乔治五世”级地炮塔完全不一样。
  四门口径为十五英寸地主炮分成了两组双炮室。中间用一块防弹片装甲隔开。看上去。这能够提高主炮地生存能力。即任何一侧地另外两门主炮被毁。都不会影响到另外一侧地两门主炮。实际上。这一设计没有任何意义。
  除去背后挨炮地偶然因素之外。主炮炮塔被毁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被打穿了正面装甲。二是被打穿了顶部装甲。前一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近距离海战之中。而后一种情况则主要出现在远距离海战之中。可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穿甲弹撕开了炮塔地装甲。在进入炮塔内部之后都会发生爆炸。炮塔本身是密闭空间。爆炸产生地高温高压气体根本泄不出去。中间地防弹片装甲隔板再坚固。也没有四周地装甲坚固吧。如此一来。在爆炸冲击波地巨大压力下。装甲隔板形同虚设。如果被震碎地话。其产生地弹片还将对炮塔内地炮手构成致命地威胁。就算没有被震碎。甚至没有被震垮。巨大地冲击波也会使两个炮室内地炮手伤亡殆尽。根本不可能继续作战。
  毫无疑问。这样地设计不但是多余地。还是有害地。
  另外。四门主炮放在一座炮塔上。一枚穿甲弹就能报销掉其一半地主炮火力。使其丧失继续作战地能力。这个设计缺陷几乎是无法接受地。
  数十年后。一支法国地探险队找到了沉没在巴拿马湾南部海域地“让·巴尔”号战列舰。经过仔细勘察。最终确定了当时“让·巴尔”号受到地打击有多么严重。或者说从“太宗”号上打来地那枚穿甲弹有多么“凑巧”。
  穿甲弹首先砸中了仰起三号炮管(从左向右数的第三根炮管),然后改变方向。在炮衣上划出了一道长约两米,深越五公分的弹痕,顺势砸中了炮塔的正面装甲。也正是如此,这枚穿甲弹没能打穿炮塔的正面装甲,并且在撞上之后就发生了爆炸。
  导致“让·巴尔”号炮塔丧失战斗力的直接原因正是其防弹片装甲隔板。爆炸之后,装甲隔板被彻底震碎,被震飞的装甲碎片不但杀死杀伤了炮塔内地炮手,还打坏了控制炮管俯仰角度的液压马达,提升弹药的扬弹机。如此一来。即便更换炮组。该炮塔也无法继续使用。
  从这也能看出,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威力有多么惊人。
  另外。导致这一严重损伤的原因不仅仅只是设计上的缺陷,还有建造过程中留下的致命隐患。
  法国战败时,“让·巴尔”号名义上已经建成服役了,实际上还有一些建造工作没有到位。结果,在逃到英国之后,英国海军帮助自由法国完成了相关的建造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为“让·巴尔”号安装主炮的液压马达。结果,因为马达型号对不上,所以无法安装到位,只能设法塞进了炮塔里面。
  结果明显是致命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地液压马达很容易遭到破坏。
  当然,从根本上讲,“让·巴尔”号这艘“半成品”战列舰压根就不是“太宗”号的对手。除了速度与“太宗”号持平之外,不管是火力、防护、生存力与火控设备都远远比不上“太宗”号。就算“让·巴尔”号没有这么多地隐患,结果也只是在战场上多停留一些时间,最终肯定会被“太宗”号干掉。如果考虑到随后投入战斗的“宪宗”号战列舰,“让·巴尔”号的结局更是死路一条。
  在“宪宗”号投入战斗之前,“太宗”号已经在八轮齐射中用十一枚穿甲弹把“让·巴尔”号打趴下了。在这八轮齐射中,“太宗”号的命中率超过了百分之十六!
  九点四十八分,第二枚穿甲弹打掉了“让·巴尔”号的左舷副炮。
  九点五十分。第三枚穿甲弹打在了“让·巴尔”号两座舰桥之间的救生艇上,并且砸穿了只有一百七十毫米厚的水平装甲,将下面的通信中心炸毁,并且导致速射炮弹药库发生大爆炸。紧接着到达地第四枚穿甲弹打掉了“让·巴尔”号尾部左舷的两座速射炮炮塔,并且导致舵舱受损,使“让·巴尔”号的航线向右偏移了大概五度。
  九点五十二分。第五枚穿甲弹与第六枚穿甲弹都落在了“让·巴尔”号的舰桥上。前者打掉了其主光学测距仪,使其丧失了指挥主炮的能力;后者打中了下面的航海舰桥,并且在撞上了航海舰桥右侧地舱壁后发生爆炸,炸死了里面十多名官兵。
  九点五十五分,第七枚穿甲弹炸掉了“让·巴尔”号的舰首。第八枚穿甲弹打中了A炮塔前的防浪板之后进入舰体爆炸,使其前端主装甲隔板被震脱,这算得上是致命伤了。第九枚穿甲弹则打中了左舷B炮塔与舰桥之间的主装甲带,只是没能穿透。
  九点五十七分,第十枚穿甲弹再次打中“让·巴尔”号的舰桥。第十一枚穿甲弹则落在了A炮塔顶部左侧。并且穿透了一百七十毫米厚的顶部装甲,彻底摧毁了“让·巴尔”号最后的还击能力。这枚穿甲弹再次证明,“黎塞留”级战列舰主炮炮塔内的防弹片装甲隔板歌本没有任何作用。
  从这十多分钟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可以看出。“黎塞留”级战列舰确实存在着严重地设计缺陷,可也同时能够证明,“黎塞留”级战列舰是法国海军的“杰作”,其防护能力与生存能力比西班牙海军的“西班牙”级战列舰好得多。
  “西班牙”号挨了八枚穿甲弹之后,不但彻底丧失了战斗力,还注定要战沉。“让·巴尔”号挨了十一枚穿甲弹,却没有战沉地迹象。
  另外,九点五十分的时候,也就是在其主光学测距仪被摧毁之前。“让·巴尔”号还在还击中让“太宗”号尝到了十五英寸穿甲弹的滋味。因此,“太宗”号也成为了第一舰队内第一艘被敌舰主炮穿甲弹打中的战列舰。
  只是,这枚穿甲弹打在了“太宗”号左舷二号烟囱的根部。因为下面就是战列舰上的二号与四号锅炉舱,所以该部位是战列舰上防御最强的地点之一,十五英寸穿甲弹根本无法击穿三层总厚度达到了二百一十毫米的水平装甲。
  十点过,“宪宗”号战列舰追了上来。
  “让·巴尔”号的足迹也走到了尽头。到十点半地时候,“太宗”号与“宪宗”号总共打中“让·巴尔”号至少二十八枚穿甲弹,其中十九枚记在了“太宗”号的身上,而这些穿甲弹中。至少有十四枚打中了“让·巴尔”号舰体水线附近。
  十一点十四分,“让·巴尔”号在大爆炸中沉没。
  虽然在第一舰队的战斗报告中,“让·巴尔”号是在弹药库大爆炸之后沉没的,但是当时“太宗”号与“宪宗”号都已转移了炮击目标,没有再继续对付“让·巴尔”号。直到数十年后,那支法国探险队才证实,最终击沉“让·巴尔”号的竟然是一条西班牙海军生产的鱼雷!
  显然,这艘战列舰的运气确实糟糕到了极点。
  第八卷 万里歼敌 第三十一章 … 将错就错
  第三个遭殃的是排欧洲联合舰队主力编队末位的“阿方索十三世”号。
  该舰是“西班牙”级战列舰的第二艘,同样在美国建造。当时,“阿方索十三世”号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第11…2主力编队末位的“宣宗”号战列舰。
  比起三艘姊妹舰来说,“宣宗”号一直显得有点平庸,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
  因为要加快“仁宗”号的建造速度,所以“宣宗”号的服役时间比预期的延迟了三个月,所以没有能够参加“大东海战”。随后在“萨兰加尼与巴西兰海战”中,“宣宗”号的表现也只能用合格来形容,远比不上当时唱主角的“太宗”号与“太祖”号。编入第11舰队后,“宣宗”号一直在相模湾活动,结果因为第12舰队表现得太出色,在“扇岛海战”中第11舰队没能唱上主角,“宣宗”号错过了第三次表现机会。到了“关岛海战”时,“宣宗”号有了一次绝佳的发挥机会,可是却因为过早的损失了一座炮塔,结果在战斗中仅仅打伤了美国海军的“科罗拉多”号战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