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巨浪-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美军肯定知道德意舰队赶了过来,不然他们没有拦截对象。在此情况下,判断出我们与德意舰队会合海域就不是一件多困难的事情。”说着,白佑彬用指挥棒在海图上的百慕大群岛东面点了一下。“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在直布罗陀补充了一次燃油,到达亚速尔群岛之后又补充了一次燃油,按照其续航力计算,在到达百慕大群岛时,其燃油剩余量不足总量的四分之一,因此必须在此进行第三次燃油补给作业。二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续航力也好不了多少,在直布罗陀补充了燃油之后,也要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进行第二次燃油补给。
  由此,美军完全可以推测出,我们将与德意舰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而且最有可能是在百慕大群岛东部海域会师。”
  “就算能够推测出来,也不可能知道准确的会合地点。”
  白佑彬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百慕大群岛距离美国本土不过一千多海里,而且美军在百慕大群岛部署了不少的小型舰艇。只要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就可以用小型舰艇执行侦察任务。只要发现了德意舰队,就能确定会合海域了。当然,在这个时候,要不要确定会合海域都不重要。”
  “你的意思是,美军会在此地拦截德意舰队?”
  “正是如此,这是美军唯一的机会。”白佑彬又用指挥棒在海图上点了一下。“虽然在我们转向之后,美军无法继续推测我们的行踪,但是在确定了拦截海域之后,美军肯定会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安排侦察力量。不出所料的话,此时就有很多美军舰艇在寻找我们的踪迹。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战场附近安排足够多的侦察兵力,只要我们出现,美军就会溜走。而从时间上计算,德意舰队最快在今天晚上,最迟在明天凌晨与美军舰队遭遇。”
  肖定邦与庞晋元立即沉默了下来,白佑彬的分析已经非常清楚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扮演好‘黄雀’这个角色。”白佑彬放下了手上的指挥棒。“遭到美军舰队袭击之后,德意舰队肯定会发出战报,到时候我们就能知道具体的交战地点。而我们要想干掉美军舰队,就必须避开其侦察舰艇,绕过去侦察警戒防线,发动一场突然袭击。至少,我们谁都不愿意打一场追击战。如果让美军舰队逃入其本土近海海域,我们还得对付成群结队的小型舰艇,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怎么才能绕过美军的侦察警戒防线呢?”
  “贴近百慕大群岛。”肖定邦摸了摸下巴,拿起了白佑彬刚刚放下的指挥棒。“我们的会合海域在百慕大群岛以东五百海里处,交战海域肯定就在这附近。这样一来,美军的侦察与警戒防线也该集中在这边。而小型舰艇的活动范围有限,且美军能够调动的兵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侦察警戒范围不可能超过二百五十海里,甚至不会超过一百五十海里。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从交战海域与百慕大群岛之间穿过去,绕到战场的北面。至少,美军会认为北面的危险最小,从而部署在北面的侦察力量最弱。从这个方向杀入战场,最容易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
  沉思了一阵,白佑彬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舱门被敲响了,接着一名通信参谋就送来了刚刚收到的电报。
  让通信参谋离开之后,庞晋元把电文送了过来。“德意舰队发来的,询问身份的电报。”
  “看样子,美军舰队已经到达战场了。”说着,白佑彬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不错嘛,才十一点,美军的行动确实很积极。”
  “那我们就尽快采取行动,不要错过这场好戏。”
  等白佑彬他们回到司令舰桥的时候,通信参谋又送来了二封内容基本上一样的询问电报。显然,只有在不明身份的舰队遭遇之后,德意舰队的指挥官才回发出询问身份的电报。而此时第四舰队距离战场还有几百海里呢,根本没有与德意舰队遭遇!
  显然,与德意舰队遭遇的根本就不是第四舰队!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三十九章 … 迎头痛击
  到死,斯佩都没有完全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德意志”号的司令舰桥被击中前大概一分钟,斯佩还让通信参谋再次发出了询问电报,并且表明了身份,让第四舰队不要误伤友军。
  由此可见,当时德国海军确实缺乏优秀的舰队指挥官。
  不可否认,德国海军在大战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当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在马赛港外遭到重创,秦宝献阵亡之后,大西洋舰队彻底失去了进入大西洋作战的能力,只能龟缩在直布罗陀,并且不得不用水雷封锁直布罗陀海峡,并且用小型舰艇阻止英国大西洋舰队杀入地中海的时候,德国海军在北海上的积极活动起到了牵制英国海军,为帝国海军分担压力的重要作用。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德国海军严重缺乏舰队决战的经验。
  从战争爆发到现在,德国海军就没有像模像样的与敌人打过一次舰队决战。
  不管是战争初期,以“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为核心,用破交战的方式与英国海军交过几次手,还是到“俾斯麦”号服役,并且在北海与英国本土舰队打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海战,以及到后来,协同意大利海军杀出地中海,在比斯开湾遭到英国舰队重创,最终不得不退入港口。德国海军所参与的这些战斗,基本上都是零星的海战,根本算不上是舰队决战。
  别说与帝国海军同美国海军之间的海上决战相比,就连与帝国海军同日本海军的战斗都没得比。
  可以说,德国海军就是一支“破交型”海军。
  战争的这几年中,德国海军执行得最多的任务就是破交作战,几乎所有德国海军官兵都熟悉怎么执行破交任务,却不太明白该怎么打舰队决战。同样的,德国海军将领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暂且不说以邓尼茨为代表的那些破交舰队指挥官,就连斯佩这样的作战舰队指挥官也不太明白舰队决战的关键所在。不说别的,当初在比斯开湾遭到英国舰队的重创,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指挥作战的德国海军将领缺乏足够的经验。
  这个“经验”不仅仅是战术经验。更是一个将领对战场局势地直觉判断。
  战斗打响之后。“德意志”号战列舰首当其冲地遭到了八艘美军战列舰地集中炮击。不得不说。美军地运气确实好到了极点。在第一轮齐射中。八艘战列舰一共打出了八十八枚穿甲弹(有三艘战列舰地八门主炮出了小故障。没有参加齐射)。只有一枚炮弹命中了“德意志”号。且命中点就在司令舰桥地正上方。
  结果不言而寓。这枚十六英寸穿甲弹报销掉了德意舰队地指挥中枢。
  “德意志”号地设计几乎完全参照了“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上层建筑集中在了舰体中部。舰桥与烟连成一个整体。司令舰桥就在罗经舰桥地下方。位置相对偏高。这种布局有效地解决了在长度有限地舰体内安装三座主炮炮塔地问题。并且缩短了重点防护区域。减少了装甲用量。从而能够用较少地装甲获得较强地防护。可问题同样突出。即高大地上层建筑异常醒目。非常容易成为炮击对象。
  另外。集中部署地舰桥很容易被一枚穿甲弹全部报销。从而使战舰丧失指挥能力。
  正是这个问题。帝国海军后来地所有战列舰都放弃了这一设计方式。
  最要命的是,当时交战距离只有二万三千米左右,而在这个距离上,MK7型舰炮发射的十六英寸穿甲弹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打穿“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舰桥的正面装甲。如果考虑到为了减少成本,降低建造难度,以便采用更简单的工艺,“德意志”级战列舰没有像“皇帝”级乙型战列舰那样,采用向外倾斜的装甲,而是采用了垂直安装的装甲,那么其司令舰桥的实际防护能力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还要低一些,被十六英寸穿甲弹击穿的概率肯定不止百分之五十。
  这枚“运气弹”不但炸死了包括斯佩在内的数十名舰队司令部的军官,弹片还打穿了二层甲板,导致罗经舰桥与航海舰桥内的数十名官兵伤亡,其中就有“德意志”号战列舰的舰长与大副。
  显然,这个结果是灾难性的。
  舰长阵亡,大副受伤之后,“德意志”号暂时失去了指挥,只能继续按照原有的航向前进。而司令部的军官几乎全部阵亡之后,也就无法向后面的战舰发出转向的命令,结果在旗舰没有转向的情况下,“日耳曼”号,以及跟在后面的六艘战列舰都没有转向,仍然以原来的航向与航速前进。
  更重要的是,中弹部位在舰桥的正面。
  也就是说,“日耳曼”号上的了望员只看到了发生在“德意志”号舰桥位置的爆炸,而没有看清楚爆炸的准确位置。因此,在无法与“德意志”号联系上的时候,“日耳曼”号的舰长根本无法确定舰队司令官是否已经失去了指挥能力,也就不能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做出战术决策。
  此时,感到惊讶的肯定有美军指挥官米切尔中将。
  按理说,在已经交战之后,德意舰队必须转向。如果打算与美军舰队决战,就应该左转,进入到相同的航向上。如果不打算与美军舰队决战,则应该右转,拉开交战距离,然后继续右转,同时加速离开战场。
  可是,德意舰队既没有转向,也没有变速,仍然在向美军舰队逼近。
  更重要的是,在美军舰队打出了三轮急促齐射之后,德意舰队的八艘战列舰并没有开火还击。
  当然,米切尔不会手软。
  只是,美军的炮击命中率确实不敢恭维,除了第一轮齐射收获了一个“运气战果”之外,在接下来的二轮齐射中,竟然无一命中!
  三轮齐射,一共发射了二百七十余枚穿甲弹,结果只有一枚命中!
  连百分只零点五都不到的命中率,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夸奖的。在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换成以前的美军舰队,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一,甚至会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左右;如果换成帝国海军第四舰队,命中率肯定在百分之三以上,甚至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左右。
  千万别小看这百分之几的差距。
  如果命中率达到了百分之二,则至少有五枚炮弹命中“德意志”号,结果是“德意志”号遭到重创。如果运气再好点,打中了“德意志”号的关键部位,那么这艘庞大的战列舰就很有可能被击沉。
  直到十一点二十五分,美军准备第四轮齐射的时候,“德意志”号才仓促开火还击。
  当时,“德意志”号的二副还没有站到指挥岗位上去,还击行动是炮手自发的。虽然这有背德国海军的军法,但是这些炮手的自发行动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随着“德意志”号开火,已经错开了队列的“日耳曼”号也开火了。
  只是,二艘德军战列舰的还击并不猛烈,甚至没有多少章法。“德意志”号瞄准的是美军一号主力舰,而向右错开的“日耳曼”号瞄准的则是距离其最近的美军四号主力舰。另外,跟在后面的“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因为射界受到阻挡,且其主炮的远程交战能力并不怎么样,也就没有参加炮战。落在更后面的四艘意大利战列舰更是“无动于衷”,当时意大利战列舰上的炮手恐怕连敌人在哪里都没有看清楚呢。
  面对开火还击的德国战舰,美军第四轮齐射的效果稍微好了一点。
  从二号主力舰,即“康涅狄格”号(BB90,与第二批次的“南达科他”级首舰,即BB65战列舰同名)上打出的一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A炮塔的正面装甲,并且发生了爆炸。
  万幸的是,“德意志”号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厚达四百八十毫米,且有一定的倾角。这个厚度甚至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还多了三十毫米,而且采用的是德国生产的高强度装甲钢。
  最初的时候,这一设计变动完全是根据德国海军以往的实战经验做出的。
  毕竟,在近距离炮战中,主炮炮塔是首要打击对象,而主炮炮塔正面装甲中弹的概率比其他部位高出了许多。加强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就提高了主炮炮塔的生存机会,也就提高了战舰的战斗力。
  结果,厚达四百八十毫米的高强度装甲钢硬是扛住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的轰击。
  炮塔内的数十名官兵中,只有距离命中点最近的二人阵亡,其他都只负了点轻伤。另外,炮塔的主要机构没有受损,距离命中点最远的左侧主炮还能继续使用,另外二门主炮也在进行紧急抢修之后投入了战斗。
  打出了第四轮齐射之后,米切尔迅速调整了交战秩序。
  现在,有二艘德军战列舰投入了战斗,且美军已经判断出了其具体型号。在此情况下,八艘美军战列舰分成了二个战队,分别对付二艘威胁最大的“德意志”级战列舰。按照最常规的战术,只要打掉了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收拾另外六艘战列舰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至少,米切尔很清楚谁的威胁大,谁的威胁小。
  第十四卷 双管齐下 第四十章 … 半斤八两
  战斗打到十一点三十分的时候。德意舰队已经露出了败相。
  当时。“日耳曼”号在距离美军五号主力舰大概二万米左右的时候挨了第一枚穿甲弹。
  炮弹落在了舰桥的顶部。摧毁了主光学测距仪与火力指挥中心之后。改变弹道方向。击中了后方的烟囱。并且发生了爆炸。
  万幸的是。穿甲弹没有在烟囱里面发生爆炸。
  因为建造时间晚。且在定型前。“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参加了多场海战。很多设计缺陷都暴露了出来。所以“德意志”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针对这些缺陷做了重大改进。其中就包括为烟囱敷设与司令塔相同厚度的防护装甲。
  可以说。烟囱一直是“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的最大弊病。
  采用单烟囱的设计方式。好处是可以缩短舰体长度。并且可以通过将烟囱与舰桥合并在一起而减小上层建筑占用的甲板面积。可坏处却更加明显。受烟道限制。所有锅炉都的集中部署在烟囱下方的狭窄舰体内。另外烟囱被摧毁之后。锅炉就无法正常排烟。战舰的航行速度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为改变烟囱设计。除了要占用更多的甲板面积。加长舰体之外。还会因为改变烟道的布置。从而对舰体内部结构。特别是舱室布置进行大改。最终导致设计工作严重超标。且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改善这一问题的最简单办法是为烟囱敷设一层足够厚的装甲。以提高烟囱的抗打击能力。
  后来。即便是采用了双烟囱的战列舰也都为烟囱提供了足够的防护。
  可以说。“德意志”级战列舰在这一点上就做的比较好。其敷设在烟囱外的装甲厚度直接向司令塔看齐。当然。“德意志”级战列舰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为了减轻水线上部位的重量。保证战舰的稳定性。“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内部结构要比“皇帝”级乙型战列舰简单的多。很多甲板装甲也被拆掉了。
  而这些改进的最直接结果是。穿甲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很有可能连续穿透数层甲板。导致官兵大量伤亡。
  在“日耳曼”号中弹后不到半分钟。“德意志”号挨了第三枚穿甲弹。
  这枚穿甲弹是从一万八千米外的美军三号主力舰。即“阿肯色”号(BB91)上打来的。命中点在A炮塔后方,B炮塔的正面装甲与炮座之间。
  同样幸运的是。这枚十六英寸穿甲弹首先打中了炮塔正面装甲的下沿。然后改变方向击中了炮座。结果不但没有能够穿透厚达三百五十毫米的装甲。还没有发生爆炸!可能正是弹道路径发生了变化。导致原本就不太灵敏的穿甲弹引信没能正常启动。也就没有能够引爆装填在穿甲弹内的高能炸药。
  直到此时。二艘德国战列舰都没有能够击中对手。
  十一点三十二分。“德意志”号的二副接过了战舰的指挥权。并且下令左转七十度。并且将航速降低到了十八节。
  当时。“德意志”号的通信设备还没有完全修复。所以无法直接联络后方的战舰。
  只是。按照德国海军的作战条令。在“德意志”号左转之后。紧随其后的“日耳曼”号也做了同样的转向。随后的“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则没有立即转向。意大利舰队则跟随在“提尔皮茨”号的后面。继续向西前进。
  打到这个时候。德意舰队才稍微有点章法。
  发现二艘德国战列舰转向之后。美军的炮击更加猛烈了。
  作为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且指挥过数次舰队决战的米切尔来说。德国战列舰向左转向。表明德意舰队做出了决战的决定。另外六艘战列舰没有急着转向。足以说明那六艘“条约型战列舰”的远程交战能力很差。难以在二万米左右的距离上威胁到“蒙大拿”级战列舰。在此情况下。首先干掉“德意志”号与“日耳曼”号。才能继续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也才能避免与德意舰队进行近距离炮战。
  当然。米切尔也不敢低估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实力。
  在太平洋战场上。帝国海军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就曾经让“衣阿华”级与“罗得岛”级战列舰尝够了苦头。特别是在配备了复合穿甲弹之后。更是火力凶猛。当时。美国情报部门并不知道。“德意志”级采用的是无法使用复合穿甲弹的六十七年型舰炮。同时帝国也没有向德国出售复合穿甲弹。
  另外。米切尔此时也断定德军舰队一号主力舰就是舰队旗舰。
  这下。“德意志”号成为了重点照顾对象。
  在其进行转向的时候。又有二枚穿甲弹击中了“德意志”号。
  这并不是美军炮手的素质提高了。或者说吸取了经验。而是随着交战距离缩短。进入了美军火控雷达的理想照射距离。同时也进入了MK7型舰炮的理想炮击距离。炮击命中率自然随之提高。
  击中“德意志”号的第四枚穿甲弹落在了战舰右舷距离舰首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的舰体上。因为入射角太大。且有一定的偏角。所以十六英寸穿甲弹没有能够打穿厚度仅有三百五十毫米的主装甲(以穿甲弹的入射角计算。实际防护效果相当于七百毫米厚的垂直装甲)。仅仅炸坏了一块装甲板。
  第五枚穿甲弹落在了烟囱后面的副杆根部。在连续穿透了二层装甲之后。最终在后舰桥的左侧发生了爆炸。弹片打穿了附近二座副炮与速射炮炮塔的装甲。杀死了十多名炮手。并没有对战舰造成太大的损失。相对而言。副杆上的火控雷达因为电缆线被打断。从而失去了作用。对“德意志”号战列舰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日耳曼”号也在此时挨了第二枚炮弹。
  穿甲弹落在了战舰C炮塔右侧露天甲板上。在连续打穿了露天装甲与水平装甲之后。击中了包裹着主炮弹药库的装甲盒。并且发生爆炸。最终在战舰的舰体上炸出了一个直径数米的大窟窿。同时。因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震坏了附近的液压设备。导致C炮塔只能在三十度范围内旋转。从而导致“日耳曼”号在完成了转向之后。其C炮塔的三门主炮只能瞄准美军的二号与三号主力舰。无法向其他美军战舰开火。
  十一点三十七分。在完成转向之后。二艘德国战列舰终于收获了第一个战果。
  根据了望员观察到的情况。从“德意志”号战列舰炮塔打出的一枚穿甲弹落在了美军一号主力舰舰桥的左侧。而且爆炸点就在航海舰桥下方大概十米处。只是。爆炸产生的焰很快就熄灭了。所以了望员没有能够判断出穿甲弹是否击穿了舰桥的装甲。也没有能够判断出是否重创了美军一号主力舰。
  这时。“日耳曼”号也将炮口对准了美军二号主力舰。
  当时。“日耳曼”号的主光学测距仪。以及主火力指挥中心已经被摧毁。只能依靠火控雷达与副光学测距仪提供瞄准数据。并且由副火力指挥中心向三座主炮炮塔传输炮击参数。在C炮塔只能向美军二主力舰与三号主力舰开火的情况下。“日耳曼”号的舰长不得不转移目标。放弃了之前一直在对付的美军四号主力舰。
  这一变更。导致“日耳曼”号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都没有收获战果。
  十一点四十分。当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五千米左右的时候。美军战列舰上的副炮首先开火。随即。二艘_德意志”级战列舰上的副炮也投入了战斗。
  此时。继续向西突击的“俾斯麦”号距离美军战列线已经不到一万五千米了。
  排在队列最后面的意大利海军的“帝国”号战列舰距离美军战列线也只有二万一千米左右。
  如果情况不发生太大的变化。“俾斯麦”号将在十分钟之内左转。向一万二千米外的美军战列舰开火。而六艘战列舰只需要大概十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编队转向。全部投入战斗。在此情况下。即便是“蒙大拿”级战列舰。也不见的能够扛住六艘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