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浪-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不管是第三方购进,还是走私,都不足以维持北方政权的稳定。
无奈之下,世宗皇帝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向南方政权妥协,要么主动进攻,在战争资源耗尽之前,占领南方的工业重镇,获取工业资源。
三月,北方军进攻扬州,第二次内战正式爆发。
四月,由南方政府控制的帝国南洋舰队北上,在刘公岛击败由北方政府指挥的北洋舰队,最终完成了封锁威海港的任务,成功打开了进入渤海湾的大门,并且于三个月之后进军秦皇岛,完成了从侧翼包抄北方集团的任务。
因为北方缺乏造船工业,也缺乏基础工业。
整个战争期间,南方集团的重点全放在海上,而北方集团的重点则放在陆地上。问题是,北方集团能够跨过长江吗?
扬州失守之后,新组建的东洋舰队逆江而上,迅速封锁了镇江与芜湖之间的江面。
从此开始,直到战争结束,北方军团都未能渡过长江,也就没有办法威胁到江南地区的工业中心。
相反,在海军的支持下,南方集团顺利开辟了第二战线,并且在明历一百五十八年(公元1526年),派军从威海出发,几乎横扫整个山东半岛,严重动摇了北方集团的基础。当时,山东是北方集团最重要的产粮地。
帝国第一支“海军陆战队”在此时诞生。只不过,当时用的并不是这个称呼。
到明历一百六十年(公元1528年),北方集团已经无力支撑庞大的战争消耗,内战进入了停停打打的阶段。
在此后的十年之中,南北双方一共进行了五次三十八轮和谈。
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打了上千次。虽然没有爆发内战初期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且交战双方都有所顾忌,但是十年的和谈给帝国带来的仍然是难以愈合的创伤。
也正是在这时年中,一些思想先进的资本家意识到,相对集中的皇权所产生的危害。
在第一次内战,也就是“宪政战争”之后,内阁府取代中央朝廷,可是皇权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内阁首辅是由皇帝任命的,如果皇帝愿意,随时可以解散内阁,由其亲信重新组阁。
只是,宪宗、孝宗、武宗三位皇帝都励精图治,且把重点放在了对外扩张上,需要资本家,商人的支持,对待内阁政府相对宽松。
问题是,谁能保证今后的所有皇帝都如同宪宗、孝宗与武宗?
不说今后,世宗皇帝就已经让资本家感到心寒了。
因此,削弱皇权,约束皇帝成为了当时所有有远见的资本家的共识。或者说,必须要确立一套新的政治体制,在该体制中,皇权是次要的,甚至没有任何影响力,同时政权必须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
内阁是理想的选择吗?
当然不是,如果内阁掌握了所有大权,那么内阁就将成为新的“皇帝”。毕竟,皇权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不是皇帝本人,而是高度集中的权力。
因此,新的政治体制中,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机构来限制皇帝与内阁的权力。
正是在此基础上,“议政”的设想出现了。
所谓“议政”,就是所有资本家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发表政治观点,并且建立政治基础的权利。这个权利并不是平均分散在每一个资本家手里的,而是由代表资本家的政客掌握。
另外,为了赋予“议政院”实质的权力,议政院必须具备监督内阁政府的能力。
随着“参政议政”思想的扩散,也就出现了篇首的那一幕。
内战结束前,控制着帝国工业命脉的五十多个大家族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自由与民主宣言》。并且迫使世宗皇帝接受了由五十个资本家族,以及代表帝国各行各业的数百名代表组成的“议政院”。
当时,“议政院”并不是后来的“议院”,因为议政院只有监督权,而没有立法权。
直到数十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思想的普及与发展,议政院才演变成了后来的议院,并且掌握了立法权。
当然,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议政院的出现,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从此开始,资本家真正获得了参政议政的实权。
明历一百七十一年(公元1539年),出身南方资本家庭的严嵩改组内阁,共设十八个部门。此举再度分散了内阁大臣的权力,并且细化了内阁部门的职责,实际上就削弱了皇帝对内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此举对资本主义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在严嵩内阁的三十六名正副部长中,有二十一人来自南方资本家集团,仅仅只有十五人来自北方地主集团。
到明历一百七十五年(公元1543年),内战的创伤基本上愈合,帝国国力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只是,在帝国沧桑剧变的二十年中,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五章 … 欧洲攻略
朝阳绚丽夺目的光辉下,一面金灿灿的腾龙旗从小土丘顶部的木杆上缓缓升起。
旗杆下,一名身着将服,神情肃穆的年轻将领将右手平举在胸前,朝着东面正在升起的红日敬上了庄严的军礼。在他四周,上千名统一着装的帝国军人也跟着行了最庄严的军礼。随即,象征着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嘹亮军号声响了起来。
“将军,巴迪安亲王来了!”
年轻将领回过了身来,目光迅即落到了山丘下方,正喘着粗气爬上来的那个西方人身上。
陈渊洋,历史上,自郑和、马欢、王景弘之后,第一位留名史册,并且得到了公认的海军名将。同时,他也是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创始人。
获得第一次重大胜利之后,他才三十二岁!
在那名西方人爬上来之前,陈渊洋的副官已经搬出了桌椅,准备好了笔墨,并且将拟定好的文件放在了桌子上。
与其说是和谈,还不如说是和约签字仪式。
仅仅只是走过场而已,五分钟不到,代表西班牙王国的巴迪安亲王就在和约上签了字,并且盖上了西班牙王室的印章。同时,陈渊洋也代表大明帝国在和约上签字,盖上了远征军统帅印章。
至此,西班牙王室正式将直布罗陀半岛“永久”租借给大明帝国。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明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打下了一颗重要的钉子,并且借助这颗“钉子”,在未来数百年之中,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同样的,陈渊洋也因此一战成名。
只不过,胜利并不是唾手而来的,也不是在一天之内获得的。一切,还得从明历一百九十八年(公元1566年)爆发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说起。
尼德兰,在英语中为“低地”的意思。泛指莱茵河、马斯河、斯还尔德河下游,以及北海沿岸一带,相当于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北部地区。
公元1516年时,查理一世继承西班牙王位,在此之前,查理从其父亲手里继承了尼德兰。因此,在查理一世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尼德兰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班牙的属地,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
当时,尼德兰的航海业非常发达,并且控制着北海,以及从欧洲到大明帝国的海上航线,并且有着“海上马车夫”的称誉。
正是因为航海业的高度发达,并且频繁与大明帝国接触,所以尼德兰的资本主义经济非常发达,资本主义思想也非常先进,甚至超过了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王国。
因为在美洲大陆扩张失利,以及尼德兰的海商严重威胁到了西班牙商人的利益,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查理一世,以及继位的腓力二世用各种方式,大肆收刮尼德兰的财富,比如对尼德兰商人课以重税,滥发纸币,设立宗教裁判所等等。到公元1566年,四十年间,尼德兰的海上贸易锐减八成以上,大量资本家破产,资本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而此时,大明帝国的“立宪战争”已经结束了二十三年,在严嵩内阁的推动下,帝国经济蒸蒸日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见到了大明帝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之后,尼德兰的资本家萌发了革命与独立的念头。
当时,与资产阶级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奥伦治亲王威廉联合其他开明贵族组成的“贵族同盟”在推动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公元1565年,威廉曾派代表前往觐见腓力二世,要求改变专制政策。次年,他又派代表去布鲁塞尔向西班牙总督请愿,反对西班牙的宗教迫害与政治压迫,同时表示将继续效忠国王,却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也就是说,威廉代表的开明贵族采取的温和方式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当年,在安德卫普、海牙、乌特勒支等地,连续爆发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群众手持斧头、铁锤、木棍涌向天主教教堂与修道院,砸毁圣像与十字架,没收教会财产,焚烧教会债券与地契等。
起义很快就席卷了尼德兰十七个省中的十二个省,参加者逾数百万之众。
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独立战争就此爆发。
毫无疑问,西班牙王室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金饽饽”。当时,尼德兰上缴的赋税占到了西班牙王室收入的一半以上。另外,腓力二世在继承王位的同时,还继承了查理一世的巨额债务。如果尼德兰独立的话,他将无力偿还债务,甚至无力维持其奢侈的生活。
面对尼德兰狂风骤雨般的革命浪潮,腓力二世采取了两项政策。
一是停止宗教裁判所在尼德兰的活动,以此平息尼德兰的民愤,并且暂时缓解紧张的局面。当然,最重要的是,以此麻痹那些在幕后推动革命的尼德兰资本家。
与此同时,腓力二世拨款在尼德兰增建军队,并且派老将阿尔法公爵前去镇压。
公元1567年,阿尔法公爵率领一万八千人到达尼德兰,并且立即设立了“除暴委员会”,以血腥和恐怖手段大肆搜捕革命群众。期间,一万余人被无辜烧死,斩首,或者处以绞刑。
主导革命的威廉兄弟在阿尔法公爵到达之前就以逃到德意志。
面对阿尔法公爵的残酷镇压,威廉兄弟不得不采取更多的应对措施。
威廉留在了欧洲,负责在德意志组建雇佣军,以抗击西班牙军队。同时,威廉的弟弟路易秘密前往大不列颠王国,然后达成商船前往大明帝国,请求大明帝国的支持。
当时,大明帝国内部环境已经稳定了下来,正在全力向外扩张。
而帝国主要的扩张方向就是非洲与美洲大陆,而当时,除了由大不列颠王国控制的北美东海岸地区之外,西班牙是大明帝国在非洲与美洲大陆上的主要对手之一。早在数年之前,帝国的殖民者就与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北部(现哥伦比亚),以及非洲东南部(现刚果)地区发生过武装冲突。
毫无疑问,对大明帝国来说,尼德兰革命是打击西班牙的重要机会。
没有任何耽搁,路易到达北京后不到一个月,帝国远征军成立,担任远征军统帅的正是年仅二十八岁的陈渊洋。
与以往一样,帝国远征军的规模并不庞大。
总共就三十二艘战船,一万五千余名官兵,其中还包括了八千多名海员。只不过,帝国远征军的装备却极为先进,而且战斗力远在当时的欧洲军团之上。
次年,即明历二百年(公元1568年)底,远征军到达佛得角群岛。
路易先行返回尼德兰,而此时,由威廉指挥的雇佣军已经被阿尔法公爵的西班牙军团击溃,活跃在战场上的是尼德兰百姓自建的游击队。
弄清楚情况后,次年初,陈渊洋率领远征军离开佛得角,奔赴战场。
因为远征军兵力有限,投入尼德兰战场的意义不大,所以从一开始,陈渊洋就确定了“避敌锋芒,击敌软肋”的策略。
参战后,远征舰队首先炮轰了西班牙大西洋舰队的母港加的斯,随即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沿途炮轰了马加拉、卡塔赫纳、阿利坎特、巴伦西亚、塔拉戈纳、巴塞罗那等港口,并且派遣随舰作战官兵上岸,焚毁了港口的造船与修船设施。
一路下来,陈渊洋用微小的代价摧毁了西班牙海军几乎所有母港。
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战斗中,陈渊洋逐渐总结出了“以海制陆”的战法,并且数次实施登陆作战行动,并且提出了“海军陆战队”的概念。
正在尼德兰执行封锁任务的西班牙大西洋舰队闻讯而回,并且在阿尔赫西拉斯湾,等待着返航的帝国远征舰队。
陈渊洋并没有急于返航,或者说,早就料到西班牙舰队会在直布罗陀海峡守株待兔。
当时,远征舰队的弹药物资已经所剩无几,若贸然交战,结果必然对远征舰队不利。
也正是如此,陈渊洋率领舰队继续向东航行,并且到达了北非的亚历山大港。在用重金买通了奥斯曼帝国在当地的总督之后,远征舰队获得了宝贵的给养,特别是当时最为紧缺的炮弹与火药。
完成补给之后,远征舰队开赴直布罗陀海峡。
此时,西班牙大西洋舰队根本就不知道,大明帝国的远征舰队已经重新具备了战斗力,而且将士也得到了休整。
当战斗在阿尔赫西拉斯湾外面打响的时候,局势从一开始就对西班牙大西洋舰队极为不利。
数量上的劣势并没有让陈渊洋畏首畏尾。
远征舰队利用夜色靠近港湾的出口,并且布好了阵列。陈渊洋将十二艘活力强大的“宝舰”(即后来的战列舰)部署在了中央,二十艘相对弱小的“战船”(相当于后来的巡洋舰)则分两部分,部署在了舰队的首尾,并且更加靠近港湾。
当第一轮炮击打破了拂晓的平静之后,西班牙大西洋舰队的指挥官才知道,敌人就在门外!
可是,太晚了!
西班牙大西洋舰队仓皇冲出海湾的时候,立即遭到了十二艘战列舰的集中炮轰。虽然当时的实心炮弹难以击沉战舰,但是陈渊洋并没有打算放过任何一艘敌人的战舰。那些被战列舰轰毁的西班牙战舰立即遭到了来自巡洋舰的攻击。
随着巡洋舰上的官兵杀上来,西班牙战舰很快就变成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
战斗从清晨打到傍晚,是役,西班牙大西洋舰队一百多艘战舰中,八十二艘被击沉,或者被焚毁,三十四艘在遭到重创后搁浅,二十一艘投降,只有三艘速度快的小船趁乱逃出了阿尔赫西拉斯湾。
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的,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
这也是海军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海战。直到现在,“阿尔赫西拉斯湾海战”仍然保留在各国海军的教材里面,被当作海军经典战役,为各国海军数十代官兵所推崇与敬仰。
同样的,陈渊洋也一战成名。
更重要的是,大明帝国海军的实力得到了印证,之后两百多年内,再无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敢于挑战大明帝国的海上霸权。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暗中支持西班牙王室的法兰西等国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慑。
说白了,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在马欢掀起的“大航海时代”中获得了好处,特别是西欧的几个国家,都通过对外扩张,从海外殖民地掠夺了大批财富。其中,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在欧洲国家中首屈一指。
连强大的西班牙舰队都不是大明帝国远征舰队的对手,其他国家的舰队更不值一提。
也就是说,只要陈渊洋的远征舰队还在欧洲海域活动,欧洲国家的舰队就得老老实实的呆在港口里面。
正是如此,完胜西班牙大西洋舰队之后,陈渊洋开始了在欧洲海域的“巡洋”活动。
与此同时,大批运载着先进武器,战争物资的商船陆续抵达尼德兰,向尼德兰革命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
这也正是帝国推行的“以夷治夷”方针的具体表现。
具体来讲,除了海上军事行动之外,帝国并不直接介入欧洲的地面战争,只是通过输送武器,战争资源的方式来资助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种方针的效果是明显的。
一来可以避免旷日持久的地面战争,减少帝国的投入。二来可以减弱欧洲国家与帝国的敌对情绪。三来可以通过贩卖军械的方式获得高额利润。四来在长期的地面战争中消耗欧洲国家的国力。
实际上,帝国的目的确实达到了。
到明历二百零五年(公元1573年),西班牙首先向帝国乞和。
经过不到半年的谈判,西班牙与大明帝国首先达成和解。按照签署的条约,西班牙将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直布罗陀半岛永久租借给大明帝国,而大明帝国则撤除对西班牙的海上封锁。
同年,尼德兰北方各省先后宣布独立。
三年之后,既公元1576年,尼德兰南方再次爆发革命。因为从海外殖民地获得了大量资源,实力逐步恢复,西班牙迅速镇压了新的革命。
就次,尼德兰分成了南北两派。
到公元1579年的时候,南方地区组建“阿拉斯同盟”,宣布继续效忠腓力二世。十多天后,北方各省组成“乌特勒支同盟”,宣布永不分裂,并且制定共同的军事与外交政策,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到公元1609年的时候,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正式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因荷兰省经济最为发达,所以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又被称为荷兰共和国。
可以说,尼德兰革命是大明帝国在欧洲事务中第一次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大明帝国第一次以武装力量干涉欧洲内部事务。
从此开始,大明帝国与欧洲走上了既截然不同,又相互利用,更相互对立的发展道路。
序 不一样的历史 第六章 … 议政体制
宫廷外,人头攒动,京城的居民早早就赶了过来。
似乎,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将在今天发生。
宫廷内,高位正坐的神宗皇帝根本抬不起头来,面对着三十多名内阁大臣,年幼的神宗皇帝并没有意识到,即将发生的事情不但会改变皇室的命运,还将改变整个帝国的面貌,甚至改变帝国的未来。
坐在神宗皇帝侧后方的李太后却非常清楚。
对李太后来讲,短短六年时间,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作为北方大地主家庭出身,并且嫁入皇宫,最终得成“正果”的李太后来说,从进入皇宫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注定与其他人不一样。
世宗驾崩之后,穆宗即位。
穆宗在位仅六年,算不上有作为的皇帝。前三年,由严嵩为首的内阁府把持国家大权,后三年,以海瑞为首的内阁仍然凌驾于皇权之上。在此情况下,碌碌无为的穆宗反而是帝国保持稳定的关键。
穆宗驾崩之后,传位于年仅十岁的儿子,也就是神宗皇帝。
对一个十岁的少年来说,根本不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神宗也注定是一名碌碌无为,且在位至少数十年的皇帝。问题是,意外偏偏发生了。
明历二百零四年(公元1572年),也就是神宗即位的那一年,内阁首辅海瑞病逝。
接替海瑞的是时任内政大臣的高拱,半年后,高拱卸职,由时任商贸大臣的张居正接替,并且重组内阁。
毫无疑问,内阁府的频繁变动必然引发祸乱。
特别是,还有一个居心叵测,受到大地主阶级控制的皇后在一旁窥视的时候,帝国内阁府的动荡带来的只是新的乱局。
也就在张居正就职的次月,李太后在数名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内阁官员的支持下,以亲政的方式出现在内阁府,开始干预内阁政务。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变动并没有引发新的内战。
说白了,当时的大地主阶级没有打内战的资本。“立宪战争”结束后,三十四年间,世宗与穆宗皇帝都很少干预政务,在严嵩与海瑞两位内阁首辅的领导下,帝国的政治改革已经初显成效。
张居正上台的时候,内阁三十六名大臣中,只有七人来自地主阶层。
同时,帝国军队也完成了改革,不但全部换装新式火器,还全面效忠内阁,而不是帝国皇帝。
也就是说,通过政治与军事改革,由资本家把持的帝国内阁府已经掌握了帝国的政治与军事大权,再加上掌握在资本家阶层手里的经济大权,残留的大地主阶层根本无法与资本家阶层抗衡。
只是,严嵩与海瑞的改革并不彻底。
或者说,他们没有来得及完成改革就先后病逝了。
当时,帝国政治体制中最大的漏洞就是缺乏监管体系。而当时,根本没人知道该怎么监管权力庞大的内阁府。
李太后正是以监管内阁府为由,参与内阁政务。
面对地主阶层的反扑,张居正没有采取强硬手段,毕竟保持稳定是资产阶层的共同目的,也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因素。
最重要的是,张居正也意识到,如果内阁缺乏监管,缺乏约束的话,内阁迟早会变质。
接下来的六年中,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开明派”与被李太后控制的内阁“守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争斗,直到现在,即明历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政治斗争才有了最终的结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