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乞丐王-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大人,切莫义气用事,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刺客夜闯皇宫,诚然殿前司守卫不力,但老夫也听常公公说了,那刺客身手不凡,内卫几大高手,与殿前司数十名禁军全都命丧于宝文阁内。所以老夫认为,赵大人之过,情有可原。”范质连忙说道。

“不错,不错,老大人言之有理。”王溥在一边,抹着额头的汗水,连忙附和。他可被刚刚赵匡胤的辞官举动,吓得不轻。

“然功是功,过是过,赵大人夜闯进奏院之事,还得给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以及大周官员一个交代。”范质继续道。

交代?符太后慌乱不已,都这样了,还交代什么啊?少了赵匡胤,谁来给自己护卫皇宫?就凭韩通那个莽夫?

想到此,她连忙示意范质赶紧了结此事,这一晚上的动静,可吓得她们娘俩不轻。

范质见符太后的焦急的眼神,心下连连摇头,转而看了看王溥,见其双手一摊,同样无可奈何的表情,一时也想不出好的办法,既能平息赵匡胤的心情,又能对天下官员一个交代。

正待此时,他看到了一边安安静静,从进来到现在未发一言的枢密使魏仁浦,顿时醒悟过来,忙到:“老夫看魏大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一定早已有了决断,不知魏大人,对此事如何看?”

魏仁浦一听这话,差点将口中的茶给喷了出来。这范质只要是涉及军事方面的事,总喜欢拉上自己,尤其在韩通和赵匡胤发生冲突的时候。虽然他是个枢密使,和范质,王溥均封为同平章事,也算是宰相级别的人物。但事实上现在枢密使根本就是个光杆司令,给皇帝参谋参谋,做做样子而已。然而,此时见太后和小皇帝均看了过来,不由暗自摇了摇头,说道:“赵大人劳苦功高,但此事确实有点过了,不如闭门思过,也好安心的想下,往后宫里的护卫之事。”

此话一出,符太后长吁口气,连连点头,不待范质的意见,连忙道:“魏爱卿言之有理,此事就这么办吧。至于赵爱卿,也不必自责,抓住刺客才是上策。”

“臣惶恐,谢太后恩典。”

赵匡胤起身,面色不变,站到了一边,若有所思的看了眼大嚼着糕点的魏仁浦。

范质苦笑不已,这魏仁浦一向是一言不发的家伙,今个也只是随口一问,也没指望他能有什么高见,却没想到这家伙一改往日作风,还真正的提出了这么个“闭门思过”的烂主意,这罚和没罚有什么差别?原本,还想对赵匡胤罚点俸禄,降个爵位,以待今后立功,小皇帝和太后也能再行封赏,让其心怀圣恩。至于自己,反正也是半身入土之人了,若是赵匡胤怀恨,那就恨吧。

更无奈的是,太后似乎急于了结此事,张口就同意魏仁浦的意见。虽然自己出面,也能反驳回去。然而他这几个月来,可是一直在尽力维护着皇上和太后的威严,甚少有反驳之事,甚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故而现在也只能作罢。反而该想想,明日如何面对那些御史的弹劾奏折了。

“对了,今夜的刺客抓住了没有?”王溥见众人不说话,气氛尴尬,不由开口道。

赵匡胤摇了摇头。

“那可知刺客的身份?”

赵匡胤眉头微皱,略一停顿,最终还是再次摇了摇头。

然而,他的细微动作瞒过了所有人,却没有瞒过枢密使魏仁浦,只见一边端着茶杯的魏仁浦,右手微微一抖,又若无其事的放回了几案上。

“哦,那殿前司还得抓紧,这事关大周的威严,不可等闲置之。”王溥点了点头,又问道:“常公公,虽然说是刺客,但其并未夜闯坤宁宫,亦或福宁宫,却偏偏去了宝文阁,依老夫看,也许说是个贼更加恰当。不知宝文阁,可有丢失什么宝物?”

常欢微微一笑,对着王溥拱了拱手,道:“回王大人的话,事发后,宫里即刻清点了宝文阁内的宝物。却发现一个不少,也不知这贼人,到底想要什么东西。”

“这倒是颇为奇怪。”王溥摸着下巴,茫然不已。

殿内又回复了平静。

半响后,小皇帝柴忠训终于忍不住的打了个哈欠。符太后急于让众人散去,赶忙挥了挥手,开口道:“此事先这样,后续之事还要多多劳烦范爱卿了,都回吧。常欢,送送诸位大人。”

太后发了话,众人赶忙起身告退。

赵匡胤一马当先,出了坤宁殿,往殿前司赶去,韩旭等人可还在那里等他的消息呢。

范质和王溥这两个左右宰相,紧随其后,靠在一起小声的商谈着什么。

拖在最后的魏仁浦和常欢,两人似乎也不着急,笑呵呵的散着步子。

“魏大人真是深藏不露呐,轻易间就化解了太后和范大人的难题,杂家佩服,佩服。”常欢一甩拂尘,对着魏仁浦抱了抱拳,笑咪咪的说道。

“那里那里,老夫只不过是适逢其会,瞎猫撞上了死耗子而已。”魏仁浦连连摆手:“事实上,范大人早有主意,只不过借老夫口说出来而已。”

常欢呵呵一笑,道:“魏大人何必谦虚呢,依杂家看,范大人的主意并不见得比您高明呢。”

魏仁浦一听这话,停下脚步,扭头深深的看了眼笑咪咪的常欢,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两人就这样静静的对视了会,突然互相指着对方,同时大笑起来。

“你这老家伙,呵呵……”魏仁浦笑道,却没有说下去。自古深宫大院,藏污纳垢,而常欢竟然能稳稳的在大内总管的位子上坐了下去,不简单。

“范大人久居相位,更是深得先皇器重,对大周的忠心毋庸置疑,实乃大周第一人也。然而也正是如此,范大人才成了局中之人,做事自然顾虑多多。那像老夫,算是官场上的闲云野鹤,身在局外,自然看得更加明白些。”魏仁浦看了眼前面那两位步履匆匆的老大人,转而对着常欢笑道:“您老,想必看得更远吧?”

“哈哈哈。”

身手传来阵阵大笑,范质和王溥转头看了看勾肩搭背的魏仁浦和常欢,不由大摇其头。对于无所事事的大周枢密使魏仁浦,他们俩还真是无可奈何。

殿前司内,赵匡胤将坤宁宫之事一一告知了韩旭等人。众人顿时松了口气。现在殿前司即使没有赵匡胤在,就凭慕容延钊和石守信,也能做到万无一失。

然而此时,门口的侍卫匆忙赶了进来:“禀将军,常公公求见。”

赵匡胤一怔,挥手斥退不相干之人。忙到:“快请。”

韩旭紧了紧衣领,暗自揣测这常欢的来意。

没多久,常欢被领了进了殿前司大厅,眼神一扫,见到韩旭顿时愣了楞,疑惑的看着赵匡胤。

赵匡胤皱着眉头,盯着韩旭的脸上看了半天,终于点了点头。

对于这两人的动作,韩旭看这眼里,心里也猜测到了几分。果不其然,赵匡胤点头后,常欢对着自己抱了抱拳,笑了笑。这笑容和以往相比,更多了几分发至内心的诚意。他顿时明白了过来,大骇不已,大内总管常欢,竟然是赵匡胤的人。

“老常,这么晚来此到底何事?”赵匡胤急忙问道。若是小事,常欢绝对不会来寻自己,此时前来,自然非同小可。

常欢想了想,神秘道:“刚刚在坤宁宫,对于王大任的问话,杂家没说真话。”

“哦?”赵匡胤惊奇道:“你的意思是,宝文阁内丢了宝物?”

常欢深深的点了点头,正色道:“正是,而且丢了一件非同小可的宝物。”

“难道是?”赵匡胤大骇,颤抖的手,指着常欢说不出话来。

第103章得天子剑者,得天下

殿内一片寂静,唯有摇曳的烛火不时发出的“哔啵”声。

对于常欢和赵匡胤的一问一答,韩旭几人是一脸的茫然。但即便如此,众人也在他俩那凝重的脸色中,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所谓的宝物,在一般人看来,无非金银珠宝,亦或神兵利器,而这些显然还没达到让赵匡胤惊奇,甚至可以说是胆颤的地步。

到底是何物事呢?

半响后,赵匡胤一声叹息,喃喃道:“宝文阁内的物件乃大周的天子的珍藏,历朝历代的古玩,孤本,数不胜数。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一把剑。”

说到这,他顿了顿,见众人一副不解之色,一字一顿道:“天……子……剑。”

韩旭颇觉无趣,暗道:“天子剑?不就是尚方宝剑嘛!这玩意有啥稀奇?自已不也有一把,最后还不是干脆送给了赵芸。”转而目光从几人脸上掠过,石守信和慕容延钊同样也是大松口气,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而赵普却低着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是那把剑?”赵普抬起头,讶然道。

“恩。”赵匡胤点了点头。

赵普缓缓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不一会,长吁口气,缓缓道:“相传“天子剑”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乃一个叫虞公的铸剑师所铸。意为天下一统,镇慑四方归心。然而周天子却无能受用此剑,被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得到。中间几易人手,历经七国战乱,最终被秦王嬴政所得,随一统天下……秦末,楚霸王项羽灭秦,得此剑,而最后却又用此剑自刎于乌江。

经此,再也没有了天子剑的消息,世人皆认为此剑掉落乌江。汉高祖刘邦几次派人入江寻求,最后也是无果而终。直到大唐初立,突然有一天一个叫虞贡的人,将此剑献给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高兴,整日剑不离身。而后天子剑也就成了大唐宫中所藏。据说无论是安禄山,还是黄巢那个老匹夫,攻陷长安后的第一件是,就是寻找这天子剑,然而却不为其所得。即便朱温篡唐,翻遍大明宫,亦未寻得此剑。”

韩旭大讶,没想到这“天子剑”竟然如同传国玉玺般,是历代皇帝苦求的身份象征。

“不错,天子剑就是皇位的象征,每逢天下大乱,就会有天子剑问世的消息。“得此剑者,得天下。”赵匡胤拍案而起,道:“当年后汉隐帝欲夺周太祖郭威兵权,太祖疑虑重重,始终下不了反叛的决心。正在此时,太祖却无意间得到此剑,随领兵入朝,逼隐帝退位,建立了大周。而后,天子剑就被供奉在了宝文阁内,知道此事的除了太祖自己,就只有其身边最亲近的五人。柴皇后,太祖女婿张永德,太祖外甥李重进,先皇世忠,以及负责宝文阁守卫的大内总管常欢。”

此言一出,众人均面露奇怪之色,看着赵匡胤和常欢,难道他们两那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这老常也太有眼光了点吧,太祖时期,赵匡胤可只是禁军中一个小小的伍长啊。

赵匡胤一见众人的脸色,就知道这些家伙的想歪了。于是,挥了挥手,略一平复心中的波澜,面带回忆之色,喃喃道:“当年太祖传位给先皇,恰好我又在高平之战立了点小功劳。于是,先皇命张永德将军和我组件殿前司。平定淮南后,先皇兴奋得带着我入了宝文阁,指着那供奉着的天子剑,信誓旦旦的发誓:“扫平宇内,一通天下,君臣百年。”

说到此,他突然双膝一软,面朝福宁宫,跪了下去,痛哭道:“微臣,愧对先皇啊。”

赵匡胤的情绪失去了控制,想起柴荣当年的提携,两人战场上的指点江山,不由痛哭流涕。

众人手足无措,慌乱间将赵匡胤扶起,好一番安抚后,赵匡胤才停止了抽泣,坐回椅子,呆呆的不知其所想。

“李重进联合了北汉,南唐,再加上他淮南的边军,实力大增。”赵普皱眉道:“而此时,他又费尽心思,偷到了“天子剑”。依我看,他是铁了心的要造反了,等他一回到扬州,估计就是其起兵之时。”

“今夜他刚出汴梁城,不如我们立刻派快马去追,半路截住他,让其回不了扬州。”石守信拍案而起,狠声道。

慕容延钊立刻摇了摇头,否决道:“不妥。既然李重进敢私回都城,入宫偷剑,那他一定做了万准备,我们仓促行事,只会无功而返。况且他是骑马走陆路,还是坐船经汴水,入淮河回扬州,我们亦未得知。”

“若是走水路,这冬日西北风,顺风顺水,一日千里,数十日定然能回到扬州,我们追是追不上的。”常欢补充道。

“那这可如何是好?”石守信揉了揉脑袋,郁闷道。

众人将目光再次转到赵匡胤身上,却见其抬头望着屋顶,安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彷佛现在讨论的事,和他完全没有关系一般。

赵普无奈的摇了摇头,苦笑道:“韩旭你有何想法。”

韩旭一怔,抬起头,见赵普此话一出,众人的眼光都投向了自己,并且安坐在椅子上的赵匡胤身子也微微动了动。于是,想了想,说道:“既然已经挡不住李重进造反的脚步,那就没必要在再其身上浪费时间,随他去吧。”

“随他去?我们什么都不做?就等着他带着南唐,北汉打过来?”石守信目瞪口呆的望着韩旭。

韩旭嘿嘿一笑:“是石守信的淮南兵打过来。而不是南唐,北汉打过来。”

“嘶……你的意思是?”赵普坐直了身体,揣测道。

赵匡胤动了,抬着的头放了下来,转过身,盯着墙上的山河图。

韩旭解释道:“李重进起兵,也就在这个把月之内,挡是挡不住了。既然挡不住,那就削去其两个臂膀。南唐被大周打怕了,国主李景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失去了进取之心,一心想保南唐的半壁江山,所以这事也不难办。再有数日,不就过年了吗,以圣上的名义派人带些礼物去慰问下南唐,南唐隔三差五的送些金银珠宝什么的,咱大周也礼尚往来嘛。一来,让其感怀大周的恩德,二来嘛顺便敲打敲打,依我看,李景十有八九是不会听李从善的。

“至于北汉那边,我想刘思汉早已将消息传了回去,所以和南唐一样,同样派人过去。但是,最另我担心的反而是汴梁城内,所以要尽快解决韩通和刘思汉。”

“不如……”石守信点了点头,右手做了一个砍杀的姿势。

“不妥。”赵普立马出口道:“旭哥儿说的没错,南唐那边就按旭哥儿说的办。但北汉没有这可能,大周是推翻了他们才建立起来的,北汉和大周实乃生死之敌,没有谈判的可能性。至于汴梁城内的韩通和刘思汉,现在也不是动手的时候,若现在动手,一是没有借口,李重进的反叛,除了我们几个,皇宫内可没人知道。二是,现在动手,反而会有打草惊蛇的风险。”

对于赵普的话,韩旭想了想,还是点了点头,姜还是老的辣,一点没错。

“若是解决了南唐,没有南唐的支援,即使李重进起兵,大周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至于北汉,若是他们来了,最多也只是麻烦点,就凭他北汉刘崇的那点兵力,没有了契丹人的支持,他早就成了大周的一个州了。”慕容延钊附和道。

众人一番讨论,又补充了点细节,最终将目光转向了书桌后的赵匡胤,等待着他的定夺。

赵匡胤背对着众人,呆呆的望着地图。

好一阵沉默后,开口道:“则平你拟个折子,直接让延钊明日递到中书省,亲手交给范大人,以范大人的为人,这事不成问题,但派去南唐的人选,你们再参谋参谋。韩通的事,先放放。北汉那边,延钊你刚从北边回来,用殿前司名义发个公文,请邢州安**节度使李继勋,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密切注意北汉的动向,严防其南下。至于韩通和刘思汉,在汴梁城里,他们翻不起大浪。”

慕容延钊点了点头,问道:“以殿前司的名义给边军节度使发公文,是否不太妥当,毕竟他们名义上可并不归殿前司管辖。”

“不错,这倒是我欠考虑了。那就以殿前司的名义向枢密院发公文,请枢密院使魏仁浦,魏大人署名,再以枢密院的名义,发给李继勋和李筠。”赵匡胤说道。

“他魏仁浦会听咱们殿前司的吗?”石守信疑惑道。

赵匡胤想起今日在坤宁殿内魏仁浦的为自己开脱,嘴角扯出个弧度,微笑道:“他一定会的。”

“大哥,李重进跑了,那刺客之事如何结尾,毕竟这事现在满城都传开了。”石守信忙问道。

“呵呵。”赵匡胤转过身来,微微一笑道:“我现在可是闭门思过,殿前司的事由延钊暂代,至于怎么做,是你们的事。忙了这么多年,难得休息一回,我得回家好好陪陪芸儿去了。哦,对了,再有几日就过年了……没错,正好。”说罢,淡笑着若有意味的看了韩旭一眼,抬脚就往门外走去。

众人面面相觑,赵匡胤竟然在这时候,当了甩手掌柜。

赵匡胤一走,慕容延钊和赵普赶紧去忙其交代之事,转身入了内室。

“行了,事情已经,忙活了一晚上,杂家也该回去眯一会了,天一亮还得早起,真是苦命之人呐。”常欢自嘲般的摇了摇头,出了殿前司。

“喂喂,啥意思,这都走了。”石守信嘟囔着,眼见韩旭也要走,忙上前拉住,笑道:“韩兄弟,哥哥待你不错吧,你看啊,哥哥可替你瞒着白衣女子之事,若不是赵普那老人精问起,哥哥我可是绝对不会说的。”

韩旭一见他的样子,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于是赶紧摇了摇右手,将包的粽子似的右手递到石守信面前,没好气道:“你还说,若不是你来跟乌龟似的来得那么慢,我会被李重进那老不死的砍伤吗?”说罢,抬脚就走,留下一脸呆滞的石守信。

刚刚越过门槛,韩旭想了想,怎么说人家石守信也算是救了自己,对白衣女子之事也是尽量隐瞒,对自己还是没得说的。石守信人并不笨,只不过太追求完美,有些事反而想得多了点。

于是,韩旭停下脚步,回身提醒道:“殿前司都指挥使是谁?”

“延钊啊。”石守信立马回道,随后一愣神,疑惑道:“你是说?”

“既然殿前司都指挥使是慕容将军,那你费个啥劲?”韩旭摇头不已,说罢就往外走去。这天都快亮了,一晚上的闹腾,估计秦雨山他们一定派人在皇城门口等他的消息,得尽快去报个平安。今个是回不去了,等下在殿前司眯一会,早上还得去文德殿陪小皇帝,顺便偷听点消息。

石守信茫然望着韩旭的背影,喃喃嘀咕:“这也行?”

第104章御史台的弹劾

翌日,天刚蒙蒙亮。

城北一处大院内,陈进言颤抖的手,提笔写下了最后一个字,彷佛用尽了全身气力般,瘫坐在椅子上。身边伺候的年轻小妾,赶紧将一直准备着的毛巾,沾了沾冷水,拧干,小心翼翼的替他擦着额头的上的汗水。

昨晚,大周的禁军闹了一夜,据说还冲了进奏院,围了太尉府,搞得她是胆战心惊。然而,令她不解的是,她的相公陈老爷,听到消息后,却兴奋异常,一晚上的手舞足蹈,这和往日那病怏怏,时常长吁短叹的老爷,简直判若两人。

冷毛巾擦过陈进言的额头,他顿时一个激灵,惊醒过来,暗自感叹:“没想到这短短的一会,自己竟然睡着了,看样子年纪大了,精力也不比年轻之时了。”想当年,他学有所成,初为御史,意气风发。拉着往日的那些不得志的同窗,通宵达旦,豪情壮语,指点江山,势必要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看着同窗们一个个羡慕的眼神,他陈进言也不由得暗自得意。

然而随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代代的朝廷更替,那些以武立国的皇帝们,更欣赏的反而是那些粗鲁的武夫,他们这些心高气傲的文人哪能受得了。凭着御史台的威名,他们联合起来四处弹劾那些犯了过错的骄兵悍将,但往往那些武皇帝,拿着他们的奏折只是淡淡一笑,最多也就是对武将们呵斥几句,下一刻那些奏折就不知道扔进了哪个废物堆里。

直到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的出现,这两位英明的皇帝对文人才开始重视了起来,御史台迎来了春天,陈进言也恰如其名一样,一封封的奏折,不断的进言。虽然这两位大周的皇帝对武将的约束仅仅只是比往朝高了几分,但御史台和他们这些御史的地位却明显的提高了,而自己也因此官至御史中丞,离那空置多年的御史大夫之位,只有一步之遥,甚至连他自己都认为,御史大夫的位子非他莫属。

然而冥冥中似乎注定他人生得意之后,接着而来的就是更大的失落。先帝柴荣任命郦希亮出任御史大夫,掌管御史台,而他陈进言莫名其妙的成了御史台第二人,俗话说“挡人官路,如杀人父母”。

虽然对于柴荣的任命不满,但他陈进言可不敢多言。另外郦希亮是什么人?祖上乃唐末大司空郦宏,郦宏仗义执言,被朱温所杀。随后的郦家子孙,多次任职御史大夫,中丞等职位,算是一门忠烈,御史台血统。

让陈进言不满的是,凭什么郦希亮就能成为御史大夫,就凭他郦家的一门忠烈?就凭他是高官之后?更甚的是,他感觉郦希亮似乎处处与他作对,自古以来文人的高傲使得他们不屑与武夫为伍,但郦希亮偏偏和武人,尤其是赵匡胤打成一片,对他们这些人文置若罔闻。长久的憋屈和不满终于让他变得颓废起来,对于郦希亮的愤恨也暗自埋在了心底。

昨夜赵匡胤的行径,让他找到了机会,找到了一个打击武夫,顺便牵扯郦希亮的机会。

兴奋了一晚上的他,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片弹劾赵匡胤枉法,以及郦希亮渎职的奏折。搬到了郦希亮,他就能在残烛之年,登上那日思夜想的御史大夫之位,名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