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君临战国-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坦率地说,汉武帝对战国与秦帝国时代的人民精神的强大与成熟,是深怀忌惮的,深感要使这样的人民驯服,必须采用长期的阴柔教化。于是,自告奋勇来教化人民的儒家,与汉武帝的选择一拍即合,才有了漫长而遥遥无期的文明衰变之路。
为了自己的长期统治,而使整个华夏民族的人性变得扭曲,是得还是失?
这个问题,让辰凌陷入了沉思,更对乐毅的目光和远见,感到一种深深的佩服。
因为后世自汉以后,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社会文明虽然随着历史潮流在前进,但是人们被朝廷提倡的片面儒家思想禁锢,对于儒家以外的自然科技、地理天文学、物理化学、机械加工等等,竟然统统视为淫工巧技,不值一提!
原来就腐朽到一定程度的王朝,无药可救了,还自诩天朝大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中国近代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落后,如果不是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这些儒生不知还要祸害国人思想到多么发指离谱的地步。
外国列强无耻行径固然可恨,但国人自己用腐朽的思想来麻痹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可悲可恨的事!
乐毅静静的看着专注沉思的燕王,看到了一种远远超越于年龄和阅历之上的成熟与博大,燕王的年纪,比他似乎还小着几岁,但仿佛生来就是做国君的,处变不惊,慧眼辨才,沉静深远。
对于寻常人而言,拥有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能成为人杰了,而燕王他,却如此出色的溶这些品质于一身,真正是令人叹服。
乐毅甚至感觉,与这个年轻的国君在一起,就像与山岳为伍,磅礴大气,令人胆气顿生,不知不觉,心中汹涌澎湃,热血翻腾,眼眶竟有些湿润了。
第0446章 变法开始
燕国新法,酝酿了数个月,终于在这日,千呼万唤始出来。
变法总纲、官制论、田地论、赋税论、军功论等齐出,清晨卯时,襄平城的四个城门口内墙处都粘贴了皇榜,力陈变法事宜。
燕国世族第一次感到了震惊,也感到了恐慌,奔走相告,议论纷纷。
与中原五国相比,燕国世族层的数量和势力都很小,财力和私家武装的规模更小;如果维持旧制,燕国世族对公室国府威胁很小,但是,燕国世族也有个特点,数百年来传承,极少有中途泯灭的家族,因此源远流长,根基很厚。
原因很简单,中原五国不断内乱,世族更迭,不断毁灭与再生,延续百年以上的真正旧世族几乎悉数淹没,代之而起的是新政变法中诞生的新世族,此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权力层大动荡。
燕国不然,久居东北苦寒之地,一直未变法,姬家传承了五六百年,很少与中原列国紧密溶通,国内也就很少发生政权动荡,许多老臣氏族都保留下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腐朽到骨子里,仍苟延残喘。
要不是燕国内乱,破坏了过半宗族,如今就更弱势了。
许多燕国流离失所的难民们,看到了皇榜新法,一传十,十传百,都欢呼起来,因为一旦新法施行,将对他们是一种极大的解脱,重新把难民编册入户,安置在新邑乡,按人口平分土地,老人和孩子可获得半个名额,头三年不交赋税,让民休养生息。
“新政体、新官职,朝廷国府要设置枢密院、政事堂、三司衙了,很多官爵发生了变化……”
“燕国土地没收归公,由国家重新分配,只要是燕国百姓,都有机会获得土地,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轻税薄徭,休整生息,燕国必强……”
“太好了,佃农、雇农可以有自己的土地了。”
“什么?士农工商,地位平等,工匠也能做官了?”
“燕国要建立新王城,名为燕京,并设‘燕京学府’,广招百家士子,任何学术的士子,都有做官机会了?”
一时间各城门口聚集了很多人,都在围绕着皇榜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的不识字,则旁听着士子学士们朗读,还有皇榜边,有官吏正耐心解读。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都是出自旧贵族、老宗族的人,嚷嚷着反对变法,言称违反古礼,废除原制,对祖宗大不敬。
此时辰凌化身的燕王,正与选拔出来参加变法的青年官吏、士子们在一起,竟有好几百人,聚集在王宫内的宗社祠堂前小广场上。
这些士子里面,有应试过后成绩优异者,被挑选出来;也有燕国境内的一些青年才俊。
另外有十几人惹人眼目,就是范雎他们,自从那日当场见过燕王会见众士子后,对燕国抱有很大希望。
于是在两日后,他们等大都统辰凌现身城外营地时,这些士子尴尬地向辰凌辞行,想要趁机加入燕国行列,辰凌闻言顺其自然,让他们放手去做。
此刻,辰凌上完香火,祭奠了姬氏社稷宗庙的列祖列宗,然后对着广场上数百人威严道:“今日是燕国变法之日,也是强国之路的第一步,未来燕国的希望,就要交付在诸位的手上,要随寡人,富国强兵,打造一个全新的燕国,你们功不可没,日后位居高爵,荣华富贵,出人头地,指日可待,将来寡人要在宗庙旁,建立一座凌烟阁,专门记录燕国功臣的不世功绩,接受后代君王的敬拜……”
这时所有官员士子们全都震惊了,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功绩高者,会被记录在凌烟阁内,有一席之位,被后世历代燕王亲自祭奠,这是何等的荣耀,不是王公,却贵越王公,几乎与大燕不朽。
只要大燕不灭,被记录者功劳就能永世传播下去,士子们要参政议政,一展胸中所学,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建功立业,名动天下,被世人铭记吗?
因此,众人全都激动起来,血液沸腾,热情高沸,对燕国情谊更深了。
辰凌借着宣读了新官员名单,九卿位官员保留不变,权力有所缩减,苏秦为政事堂丞相,剧辛为枢密院指挥使,苏代为御史台御史大夫,范雎为户部司使,尚方俊为度支司使、周玉邦为盐铁司使,而乐毅为亚卿,特殊时期的一种职位,专门为推行变法而立,统筹变法之权。
其余参加测试的各国士子,全都破格提拔为郡丞、县令、县丞、县司马、县司空和国府官署的实权官吏,燕国一共有五郡,分别为辽东郡、辽西郡、渔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
上谷郡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中山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燕地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三十六县。
宣布完后,这些外国士子,几乎都位居郡县实权,参与这次变革,身先士卒。
这一诏令发出后,燕国上下震惊,朝野一片哗然,都看出燕王如此大力气,重用招揽过来的人才,真的要大干一场了,使得燕国老宗族顿时惊慌失措,这一大手笔太厉害了,安排了自上而下的掌权要员,为变法打造条件。
不过让世族元老们沉住了一些气的,那就是燕王对招贤馆士子们只授了官,而没有授爵,在一个老牌国家,有官无爵的实际含义是临时任职,尚未进入真正的上层世族,一旦罢免,即为平民。
到了此时此刻,老宗族他们还在用出身地位、爵位高低来衡量,殊不知,官爵这些讲究,对于燕王来说,只是一种旧符号,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了。
就在诏令颁布的两天之后,燕王在招贤院设宴,为新任青年要员们送任饯行。
酒席间,辰凌郑重叮嘱,要精读新法,然后与当地官吏配合,推行新政,先对土地分配,一旦遇到问题,立即逐级汇报,不得强拆民意,不得擅自独断,违反朝廷旨意,一切按照王喻进行,与朝廷同进退,等饯行结束,士子们便各赴任所了。
第0447章 辰氏商会入燕
就在这日,从魏国驶来一批马车队伍,浩浩荡荡,有几十大车,辰家的商会队伍到了。
燕王易容之后,化身辰凌,来到城中,与辰家队伍见面。
程素儿、杨幂、曲柔柔、邱莫歌、黎雪五女都在车行队伍中,来到襄平城,寻了一家大客栈住下,光护送车队的人就要五百精兵,还有五百壮夫家丁,把数十辆大车放在客栈后院空地处。
辰凌来见诸女,相互见面,自是一番欢喜。
“相公,你领军出战了吗?”程素儿见到自己男人,笑靥如花问道。
“还没有出征,燕军在边戍正与叛军对峙,最后时刻,燕王会御驾亲征,到那时,我会随行。”辰凌微笑道。
程素儿又道:“一路过来,想不到燕国贫瘠冷清,连王都襄平城,都如此冷冷淡淡,市坊不兴,咱们在这经商,会不会受到影响?”
辰凌笑道:“放心吧,我已经与燕王说好了,由咱们自己选地段,在这先盖一个府邸宅院和作坊,等两年后新王都建起,到那里建立一个大府邸,比咱们在大梁那个家还要大。”
“相公,你不会要留在燕国吧?”
“未雨绸缪罢了,在大梁固然风光无限,但是很多人欲知我于死地,在燕国先布置后路,如果有一天在魏国呆不下去,还可以到这里来。”
程素儿紧张点头,觉得这个办法很稳妥安全,便不追问了。
“公子,明日我们就去选地段吗?”
辰凌摇头笑道:“不必了,我已经提前选好了,一会让荆鹏带你们过去,那里有一些居住区,被迁走了一批,你们把车子安顿到那,让家丁和工匠们开始动手,垒筑房舍,建筑楼阁,装潢门面,修建作坊等。”
黎雪问道:“公子,一进城就听说燕国要变法了,而且新奇古怪,能成功吗?”
辰凌哈哈一笑道:“能,我对燕国有信心!”
诸女见他对燕国竟然这么有自信,都有些摸不到头脑,当下辰凌又问起白家何时派车马行过来,得知前脚后脚,不日就到,心中甚为满意,然后安排诸女和武将们去休息了。
程素儿拉着辰凌的手,低声道:“夫君,今晚你宿在哪里,素儿能陪你吗?”
辰凌一揽住素儿的腰肢,呵呵笑道:“素儿宿在哪里,我就宿在哪里,今晚同床喽——”
房舍长廊拐角处,探出了四个女子小脑瓜,远远看着辰公子与素儿的亲密,幽幽一叹:“什么时候,也能轮到咱们姐妹侍寝呢?”
“小妮子,你发春了呀!”
“呵呵,你们不想吗,是谁梦里总喊着公子的名字来……”
“柔柔你说谁,看姐饶你不?”
四个女子追闹了起来,满脸的春思,柔美的身段,洋溢着青春的火辣曲线。
……
燕朝廷变法檄文下发之后,就像一道道霹雳闪电,新法令震动了燕国的大地,郡县城堡,乡野农间!
上至卿大夫,下至隶农村民,在数日后,各地百姓都听闻了变法之事,很多人认为这是匪夷所思的大变,会搅得燕国鸡犬不宁,人人别扭;也有人说,这是老燕起死回生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将要走向富强。
拥护变法的当属下层民众和因内乱造成的难民们,他们本来就一无所有,房子被烧,土地荒芜,无家可归,都在城外救济,这次国令一出,《土地论》中,包涵了很多条款。
如农耕奖励法、难民安定法、分封土地法、农具租赁法、三年免租法、青苗法、救济粮发放法等等,一系列措施,可以使耕农们,得到朝廷的救济粮,直到秋收时,打下粮食,换上救济,其余都留给百姓,直到三年后,民户家里储备充裕了,才开始每年上交地税、粮税等。
乡里村舍统一由朝廷下隶属的地方县丞来规划乡舍位置,然后组织乡勇搭建村庄与房舍,让百姓有房可住,先安居才能后乐业。
十论发出后,燕国子民应接不暇,好在其它一些条令,针对的人群不同,九成的乡野农民并不太关心,他们只关注分封土地,重建家园,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戴,新法很快就深入人群大众中。
与秦国商鞅变法相比,燕国有个优势,那就是西秦地处戎狄包围之中,秦民凶猛彪悍,私斗不断,仇杀不止,自古以来,西秦的民间风习便凶野好战,动辄为一件小事,便在田间地头打得头破血流,进而引起家族斗殴、村落打斗,甚或部族仇杀。
蔓延日久,村落、部族、家族间极少没有血仇者;这些相互仇恨的部族子弟在军旅中,甚或在战场上,也经常寻衅私斗,宁可为了义气和仇恨帮助私斗的敌人,也不愿在战场上救援勇敢杀敌的兄弟。还有与西部戎狄部族杂居的老秦人,就更是剽悍凶野,只认热血义气,从来不知“规矩律法”为何物?
因此商鞅变法之初,为了禁止私斗,曾在一次春耕时平乱私斗中,一次性斩杀七八百人,都是因土地灌溉,抢占水利发生的村落群斗,商鞅为了震慑国人,维护国法,把但凡参与那场私斗的人,一次性全部斩首,血腥手段震惊六国,这才止住私斗之风。
燕国乃周族一支,周武王时期就分封的贵族子弟,建立了姬燕,属于周朝皇族血统的诸侯国,的确比其他六大战国都要正统,这也是老燕傲然之处,六百年一直遵循周礼,上层卿大夫及国人都有些迂腐,斗狠不足,但知廉耻与公义,这也是燕国为何是战国之末,却又没有被分裂被取代的原因,世承了六百年仍巍然耸立。
这使变法遭到的阻力,要远小于秦国,不过辰凌却要激发东北燕国人的血性,这里的老燕人‘安于现状’的落后心态有些严重,很多人都胸无大志,平日懒散,缺乏一种凝聚力和爆发力。
《民俗论》中,就颁发了一系列措施,吸纳诸子百家的精华论点,提高燕人的积极向前、奋进勃发的思想,改变故步自封,守旧落后的习俗。
乐毅接手变法之后,协调枢密院、政事堂、三司、刑部狱司等各政部门,把《爵位论》《军功论》《律法论》《度量衡论》推下去,特别是律法中,国宪法、刑事法、诉讼法、民事法等,把律法分得很清晰,使得燕国法律集大成。
虽然自商周开始,就有了法三千条,也分了轻法、重罚等,但都是对犯法者的一种惩治法,基本从鞭打开始,一直到各种大刑、残忍炮烙、沸煮、凌迟等等手段,后来魏、楚、秦变法也都是规定各种处罚,没有监狱监禁的功能,尤其是秦国酷法,但凡触动法律者,不是割面、割耳、挖骨等刑罚,使得国人身体都残缺了,受罚者心里也阴暗了,监狱的功能,就是保护身体的处罚,进行自由软禁。
追究古代监狱和律法始末,据说还是汉初张良和陈平提出,张良提出监狱看管说,避开秦国那种严厉的残罚,陈平提出一系列监管、惩罚的条款,比暴秦时的酷刑减弱很多,因此汉朝社会民风还稳定下来。
第0448章 幕后帝王术
自从三月下旬,新法开始实施之后,辰凌作为燕王,开始深居简出,一直在内殿书轩翻阅典籍,查看各地送来的情报,对于变法并不干预插手了,全权交给了乐毅,他则退居二线,在幕后冷冷看着当前燕国的时局。
新法推行十天,各郡县乡里,开始安置流民,普查户口,编辑入册,量地划田,有些安定的县邑乡里,少有贵族高爵在,没有没收老宗族土地的阻碍,都已经开始按户口家庭分封田地了。
那些村民很高兴地恢复了自由身,不再是租赁县邑的佃农、雇农、贫农,有了自己的几亩耕地,关系近的农户,开始商量着几家合作耕种,谷雨时节到了,壮力扶犁耕田,妇女和老人播种田苗,高高兴兴下田地,盼望有个好收成。
一片春景山村乡郭,犁牛遍地,哞哞地叫着,老人、少年、妇人、壮丁都在田地里春耕。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田园风光,无限美好,各地许多县邑乡里,都恢复了生产,稳定地春忙。
不过有些地方,有老宗族和旧贵族,他们拥有上百顷的土地,有一些是祖上高官贵爵分封下的土地,福荫后代,加上平日里用各种手段,兼并很多农民土地,变成了封建大地主势力,小族数百人嫡系,大族上千人,拒不交出土地。
一些新上任的士子们,出任县丞,带着护卫来到这些大族小族,开始游说,朝廷用钱补偿一些损失,土地归公,这是燕国新法,再说,爵位论提出,已经废除了历代爵位继承,三代内没有子孙对国做出贡献,取消其爵位特权,成为庶民。
这里的贵族分为好几种,最大势力是宗室贵族,就是国君所在的姬氏部族。
按照千百年来的传统,这种人是天生的贵族,做事不做事,立功不立功,都照样是世袭的高等级爵位,从国库中领取极为优厚的俸禄,享受包括高车骏马、大片府邸在内的各种特权待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因为他们是王公贵族,他们的享受是无法被剥夺的。
可是,军功论、爵位法先后横空出世,赫然规定:取缔世袭爵位制!
凡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或其他大功,不得取得爵位;三代内无军功者,除去贵族籍;一旦除籍,贵族就是庶民,原由国家提供的各种特权一律剥夺,享受的国库物资一律没收,附属仆佣一律归官府,其家人与其他人口,不得在府邸、田产、车马、衣食各方面享受原来贵族待遇。
这些贵族哪受得了,土地就是他们笼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没有了大量土地,坐吃山空,巨大家族就不能那样逍遥自在,依靠剥削贫农维持正常开销了,这些大族公然反对。
县令、县丞们把这些阻碍写成文书,快马送至郡守,郡守又派人快马送往襄平城国府,递呈给亚卿乐毅。
乐毅只回了几句话,简单而果断:“依法办事,但凡有触动新法者,不论权势大小,贵族出处,一律依法镇压!”
这手令一回,各地县丞联合县尉,调动兵马把老宗族包围,进行强攻,破门而入,反抗者一律缉拿,开始了‘斗地主’的土地改革。
在三十六城邑内,一些工匠、商贾、市人和农夫等,因此新法对这些人的地位给与了肯定,都热血高涨,拥护办法,但是赋税法一出,商贾、手工作坊等的税率要渊源高于平民、农户,另外有一条惩疲,就是惩治懒惰懈怠和不务正业的游手好闲分子。
《周礼》称这种人为“疲民”,所以惩治这种人的法令便称为“惩疲”。卫鞅颁布的奖励军功、奖励农耕的法令中同时规定,对这种“疲民”给予严厉惩罚:无论农工商人,凡是因为懒惰、懈怠而贫困者,将会被剥夺燕国户籍,不享受国人的权利,沦为官府奴隶。
凡是有业不操而游手好闲者,一律罚为官府奴隶,这些人将会被强迫带到边戍,修筑长城,十年为限,进行劳改,以杜绝有人好吃懒做,懒散成性,在城里游手好闲,坑蒙拐骗,成为社会小混混,不安定因素。
一时间,各地有埋怨声,痛恨新法声,也有欢呼声,拥护新法令的热潮,由于农民户口太多了,各地县邑乡村,逐渐稳定下来,只要民众稳定,拥戴新法,宗室庙堂的贵族作祟势力再大,也翻不了大船。
燕王深居宫廷,但对燕国动向了如指掌,这就是锦衫卫的作用,淳于臻成立了锦衫卫组织司衙后,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密探经过各种身份的伪装,三教九流的涉及,从各个角度打探着情报,源源不断汇聚回来,被锦衫卫司衙分析人员统一分析,逐条筛选整理后,保存在相应类信息铜匣内。
燕王不再对国事发出任何命令,变成了幕后观望者,抽身出来,因才用人,着手总体布局,这也使襄平城内宗室贵族元老勋臣们,对新燕王目前意图纷纷猜测,疑惑不定,都不敢妄动发难了,如此延迟和淡化所有可能的上层骚乱。
这就是帝王之术的一种,政治如同用兵,有时候也是一种“诡道”,崇尚权谋机变,胜利是唯一的目标。
关键时刻制造扑朔迷离的局面,从而迷惑潜在的敌人,是度过危机的高明谋略;但是,制造扑朔迷离的权力拥有者,自己却需要极度的清醒,头脑冷静,有自主的思想,绝不能陷入自己制造的迷雾之中,混淆视听,被小人蒙蔽,那就成昏君了。
归根结底,政治的胜负是需要实力和胆量、睿智、魄力的较量!
辰凌相信乐毅的能力,但也不会过度信赖于历史的评价,所以他深居简出,要在背后仔细看一看,乐毅如何判断目下的大势,如何推进变法,毕竟现在的战国,可不是历史原封不动的战国,极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就拿法令而言,就完全与历史上燕昭王变法走形了。
如果乐毅没有统筹全局、处理普遍危机的能力,辰凌倒是愿意早日得到证明,以免在更大的危机来临时,因信任错失而造成灭顶之灾,毕竟,乐毅还没有过大权在握的实际经验,掌权之后能否还象历史上记载的一样深彻明晰,还需要得到验证。
第0449章 局势平稳
燕国变法沸沸腾腾地进行了一个月,中间各地虽偶有小冲突,但都是贵族与公室之间,并没有农民百姓参与,可见这种新法,对于草根民众,还是很有动力的,都热情拥戴。
一些老宗族因触犯新法,有一些主犯者,被斩首示众,许多老宗小族都老实下来,接受这种变法了,土地被朝廷公府没收,给与一定的资金赎买,然后按照老宗贵族各家的人口重新分配。
这样的结局,并没有想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