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枭雄-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基于这种计划,第十六师也是得到了补充,原先只有万人左右的第十六师一次性就是得到了六千名新兵的配属,此外还得到了一个炮兵营的补充,经过补充之后,这个第十六师单单从兵力和武器装备来说,已经上升到奉军二流部队的水平。
当然了,实际战斗力还是距离第一师之流有些差距的。
除了第十六师外,军方还有一个计划,那就是把第一混成旅扩编为师。
对于这该计划,孟恩远是大力支持,同时鲍贵卿虽然也是直系出身,但是他率领第一混成旅在一系列作战,尤其是在金陵战役里功劳不小,按照道理来说也是该晋升了,但是奉军里头暂时可没有空余的师长位置给他,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第一混成旅扩编为师,而鲍贵卿也就能够顺势升为师长了。
第一混成旅表现不俗,也就为自己争取到了扩编为师的机会。
五月三号,赵东云就是在正式下令,以第一混成旅为基础组建第十九师,鲍贵卿自然也是担任这个新成立的第十九师师长。
这个新成立的第十九师和之前成立的第十七师、第十八师不同,成立第十八师、第十七师单纯是为了增加在奉天、直隶的守备兵力,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力也是有限的。
然而第十九师以第一混成旅为基础,哪怕是刚成立其战斗力也是已经足以跻身奉军一线部队的行列,再陆续扩编增加兵力和武器装备之后,其战斗力有希望直追第三师这等主力部队。
随着第一混成旅扩编为师,也是体现了最近一年来奉军的扩军思路,那就是停止成立混成旅,甚至把混成旅撤编扩编为正规的步兵师。
第一混成旅扩编为师后,目前奉军内保留的混成旅已经不多了,只有第四混成旅、第五混成旅、第九混成旅、第十一混成旅这四支混成旅。
其他的三个混成旅第一混成旅、第七混成旅、第十混成旅已经是陆续扩编为师。
此外,第四混成旅由于在当涂战役里被打残,已经有呼声把这个混成旅直接撤销番号,残部补充到其他奉军部队里。
然而此举却是被赵东云阻挡了,尽管赵东云对第四混成旅的战败非常不满,也对第四混成旅的旅长林平雄不满,但是心中的感觉并不能代替他的理智。
先说林平雄这个人,他可是最早跟随赵东云起家的几个将领之一,虽然失误了一次,但是也不能抹杀他以往的功劳,再者他的能力还是有的,以往仗打的也也不错,当涂战役里面对第二混成旅的猛攻,兵力处于极大劣势之下战败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当涂一战中,第四混成旅虽然被击溃了,但是也成功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第二混成旅皖军士兵尸体,把第二混成旅也给打了个半残。
让第二混成旅后续抵达金陵后,已经缺乏足够的兵力对第十四师、第三师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同时孟恩远、林永权等几个人也是纷纷来电为林平雄求情,所以赵东云也不好顺着自己的感受把林平雄撤职。
林平雄不撤职,但是也不可能调到其他部队任职,毕竟他的军衔是少‘将加中‘将,级别摆在那里,就算是平调任职也得是混成旅旅长或者是师长,所以赵东云干脆就继续保留了第四混成旅。
这对于赵东云自身而言,算得上是一种冷处理,给林平雄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如果林平雄在后续战斗力还来一次惨败,那么就算是他奉军的早期将领,赵东云也是要把他彻底压下去,不给他翻身的机会的。
基于这种想法,第四混成旅也是得到了重建,第四混成旅由于在当涂一战中损失太过惨重,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以及军官们几乎死伤殆尽,为了避免重建后的第四混成旅沦为一支三流部队,所以军方也是从其他部队抽调了部分骨干老兵以及军官们用于补充该部,以尽管恢复第四混成旅的战斗力。
文官系统整顿江南地区的行政事务,军方进行扩编、休整。
第四百三十四章下一步战略重心
所以持续了多月的奉皖两军大战也算是暂时平静了下来,奉军要缓一口气,然后再以更猛烈的姿态继续南下,段祺瑞则是利用这个短暂的宝贵机会恢复实力,以迎接奉军后续更猛烈的进攻。
皖军在江南战役里损失并不是去年的江南战役少多少,第四师就是损失了一整个第四师补充旅,扯到湖州之后,第四师已经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左右,和巅峰时期的两万五千多人相比,损失可谓是极大的。
其他的两江省军就损失更多了,两江第一师、第七师、第九师、第十师都是被全歼,其他的几个师也是损失惨重。
皖军战前在长江一线部署的兵力高达十几万,现在推到湖州的皖军只剩下五万人不到,此外还有一个推到了嘉兴一带的两江第四师。
此外第二混成旅也是损失过半,现在已经是退往了芜湖一带。
此战中,皖军的兵力损失过半是肯定的,更加重要的还是大量火炮等技术兵器大量损失,这对皖军而言是更加致命的。
要想恢复实力抵抗奉军的下一步南下攻势,也不知道段祺瑞要愁白多少头发了。
段祺瑞有多苦逼,赵东云就有多开心。
拿下江南后,放眼望去,全国局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赵东云已经是看到了统一中国的曙光了。
尽管目前中国的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方向还处于其他人的掌控之中,但是赵东云有自信彻底打败了段祺瑞之后,其他人已经无法在军事上阻挡赵东云的统一步伐了。
而接下来的发展也的确证实了赵东云的预料,六月奉军在休整了将近一个月后,再一次在南方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攻势。
奉军汇集了三个主力师进攻湖州,段祺瑞再一次战败被迫退走,而后头的王占元更加干脆,人家捞足了钱财后,都没和奉军打一场,直接拍拍屁股就走了,直接退往浙南地区。
随后奉军又是对芜湖的第二混成旅发起了进攻,结果同样是毫无悬念的,第四混成旅和第九师一起,再一次把芜湖给夺了回来,皖军第二混成旅这一次是直接退往了宣城。
“目前我军在浙北的攻势还是比较顺利的,下一步我们除了继续在浙江发动攻势外,也是准备从江南地区抽调一部分兵力投入到皖南地区,进而拿下皖南,并配合第一师拿下安庆,进而直奔江西。”
作战处的石阳林如此说着:“后续的浙南地区,福建地区都是山地丘陵地区,就算我军行动顺利,要想拿下这两个地区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来说,皖南和江西的重要性对我们而言更加重要!”
赵东云道:“后续的战略重心转移到江西是可行的,但是也要考虑到湖北那边的南方联邦以及王士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后续进军江西的时候,在安徽保持一定兵力还是必要的!
石阳林道:“作战处已经做了这方面的考虑,所以在进军江西的同时,我们也建议派遣部队西进,配合王士珍进攻武汉三镇,彻底解决湖北问题,以掩护我们的侧翼!”
“和王士珍合作?”赵东云听罢后略微皱眉,王士珍现在表面上虽然宣布效忠共和政府,但他实际上以及于苏系之外,人家是自成派系。
如果和他合作拿下湖北后,没有了张之洞这个威胁,王士珍可就能够腾出手了,到时候掌控湖北的他估计又会成为自己的心腹之患。
前期赵东云一直避免让部队西进湖北,其实就是不想破坏湖北张之洞和王士珍的平衡,只要他们相互牵制,那么奉军才能够腾出手来收拾段祺瑞。
现在虽然段祺瑞已经退居浙南,但是皖军依旧还有十几万人呢,这一一拿下浙江和福建乃至广东,都是需要时间的。
这个时候如果贸然打破王士珍和张之洞的平衡,到时候和王士珍怎么相处?
这可是个大问题。
“如果不解决湖北问题,那么我们后续进军江西的时候,就一直需要面对张之洞和王士珍的双面威胁,为了应对他们的威胁,我们就需要在安徽部署重兵,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石阳林继续道:“如果进军湖北后,我们只要先王士珍控制武昌,那么就等于把王士珍困在了湖北北部。我们这样做的话,估计王士珍也是没有胆量反抗的!”
奉军现在在国内独大,王士珍和吴凤岭等人不可能看不清楚现实,他们不会贸然和奉军翻脸的。
所以这种情况下,奉军如果西进湖北,那么有可能直接掌控长江以南的其他湖北地区。
不过赵东云还是谨慎的拒绝了作战处的提议,拿下湖北看似是好事,但是现在奉军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拿下皖军的其他地盘,至于湖北、湖南这些地方,能先不管就不管。
在奉军的指示下,奉军迅速调整了一系列的战略,原先部署在江南地区的大量部队被抽调到皖南,由于江苏地区非常非常重要,不可能说一支部队都不放的,所以就是把第十六师留下,主要布防于金陵、滁州一带。同时第四混成旅由于重建需要时间,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继续南下作战,所以就被部署到了镇江、苏州一带。
至于上海这个经济重镇,奉军直接留下了一个同样处于扩编之中的前第一混成旅,也就是现在的第十九师。
除了上述三支野战部队外,此外还有大量从安徽、河南抽调以及新成立的巡警步兵团,单单是在江苏一省,奉军就是部署了高达六个巡警步兵团,总兵力超过万人。
野战军和巡警部队加起来,奉军在江苏一地留守的兵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在京师周边地区的兵力。
除了留下重兵驻防江苏外,其余的部队则是被抽调用于浙江、皖南这两个方向的战事,负责浙江战事的乃是第二军,辖有第十师、第十五师。
而负责增援皖南,并后续进军江西的乃是孟恩远的第四军,该部目前辖有第三师、第九师、第十四师、第二骑兵旅以及第二重炮营、第一野战炮兵团。
至于卢永祥的第一军,虽然目前还会参与到安庆等皖南的工事,但实际上现在第一军兵力相当匮乏,第四混成旅被抽调驻防镇江一带后,第一军实际指挥的只剩下第一师而已,为了补充第一军的实力,赵东云抽调了原第三军的第八师进驻安徽,加入第一军的序列。
为了补充第八师被抽调走后的缺口,赵东云又调部署在石家庄的第十一混成旅南下河南加入第三军的作战序列,至于石家庄的防务,则是被交给了第五混成旅。
为了填补直隶防务的空缺,再加上暂时军费不太紧张,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看到了第十四师和第十五师的南下作战后表现良好,让赵东云打造主力师也是提起了更大的兴趣。
所以在奉军在继续南下后,他又是筹备全新组建一支主力部队,而按照目前奉军的序列番号,新组建的这支部队为第二十师。
同时也是加速了把混成旅改编为步兵师的计划,筹备把第五混成旅也是改编为师,而这个师的番号则是用来一直空缺的第十二师。
第十二师这个番号原本被直军用过,1907年奉军击败直军后,用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的残部重编为第十一师,这第十二师的番号就是空了下来,后续新编、招降的部队也是从第十三师开始编起,导致第十二师的番号一直空了下来。
第五混成旅扩编为第十二师,其过程和第七混成旅、第十混成旅的扩编一样,力度自然是不可能和全新组建第十四师、第十五师、第二十师的力度想比。
第十七师和第十八师扩编多月,到目前依旧没能满编呢,这第十二师的扩编过程也是会差不多。
奉军在持续多年的扩编后,终于是把中央陆军的番号扩编到了二十,当然了二十个中央师里头不可能都是奉军的部队,其第二师乃是吴凤岭的部队,第四师乃是皖军的部队,第六师乃是王士珍的部队。
别看北洋数大军阀都在相互交战,但实际上对于中央陆军的番号还是比较统一的,至少现在的段祺瑞麾下的第四师就一直保持着中央陆军第四师的番号。
如此算下来,苏系掌控的中央陆军部队就有十五个师,三个混成旅,两个骑兵旅,两个重炮营,一个野战炮团。至于那些巡警部队则是不归属中央陆军体系的,哪怕是那些当成野战部队使用的巡警骑兵营也不例外。
上述中央陆军部队中,一部分是满编制的,一部分则是少量缺编只有一万六千人左右,而还有一些则是只有一万人出头严重缺编的部队,所以哪怕是番号多了,但是奉军的规模也没有一下子就膨胀到四五十万了,目前来说有三十万人左右。
相对于上半年的二十万人左右,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的,奉军得以快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江南战役里缴获了大量的技术兵器,尤其是火炮和枪支,正是缴获的这些武器弹药才能够让奉军快速扩张。
而且由于缴获的日式武器较多,这也导致奉军里出现了多个纯粹的日械师,比如第一师、第八师、第十六师以及重建后的第四混成旅等部队,这可都是清一色的日械部队。
日械、德械以及国产武器,一同构成了目前奉军的主要装备,并为赵东云的统一大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百三十五章吴凤岭的郁闷
这个年代的南方联邦部队、皖军充分发挥了运输大队长的角色,当初南方联邦从两江、闽浙、广东等省溃退的时候,给皖军留下了十几二十万俘虏之余,同样给皖军留下了海量的步‘枪、火炮等武器弹药。
皖军从南方联邦手中缴获了诸多弹药以及俘虏后,这才短短半年内膨胀到十几万之众。
然而现在皖军从江南溃退,同样给奉军留下了好几万的俘虏外加数万只步‘枪、手枪,上百门的先进火炮,以及更具有战略价值的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
奉军依靠这些缴获,得以在江南战役后迅速扩张,重建第四混成旅、扩充第十六师、给第八师、第十一师、第十三师也才有这个可能。
奉军用着这些原来属于皖军的武器装备,快速扩充了至少十万人以上的部队,而奉军的整体兵力增加后,能够运用的兵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拥有充足兵力和武器弹药的奉军再一次发动南方攻势,不费吹灰之力就是拿下了浙北,算是彻底控制了长江三角这个税赋重地,随后奉军继续朝着浙南、皖南进军。
相对应的,段祺瑞也是被迫撤往了浙南,同时从福建、广东抽调兵力北上江西、浙南,试图抵挡住奉军的下一步攻势。
然而他们可以挡住吗?
别人怎么看赵东云不知道,但是在赵东云自己看来,皖军的抵抗已经是昨日黄花,接下来的南下作战并不可能遇上什么实际性的抵抗。
自从奉军拿下浙北和进军皖南后,赵东云的目光已经是把区区皖军身上转移到了全国范围里。
对于未来的苏系而来,包括皖系在内,其他的吴凤岭、王士珍、张之洞、王占元都是敌人。
皖系和张之洞不用说了,苏系和他们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皖系和苏系的战争并不仅仅是一场军阀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更是一场争夺北洋老大地位的战争,赵东云胜了,那么他就是名正言顺甚至是唯一的一个北洋体系继承人。段祺瑞和赵东云的这种矛盾甚至比当初王英楷和赵东云之间矛盾还要来的直接,激烈,除非段祺瑞和赵东云中的任何一方放弃争夺北洋老大的地位,放弃统一中国的机会和野心,要不然的话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
至于说苏系和南方联邦之间的矛盾,这乃是一种政治分歧上的矛盾,要知道现在的中国可是存在着两个政府,一个是北洋控制的中华共和国。而另外一个则是张之洞、端方等前清旧臣、南方汉族大地主集团控制的中华联邦帝国。
苏系和南方联邦的矛盾,扩大来说乃是北洋和南方联邦的矛盾,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倒下,不然的话没有任何可调和的可能性。
而这一点并不会因为北洋内部的那个派系掌控北洋所有改变,王英楷掌控北洋的时候,北洋和南方联邦是敌人,在打仗。现在赵东云掌控北洋,北洋和南方联邦同样在打仗,假设未来赵东云被击败了,段祺瑞或者吴凤岭等北洋人上台掌控北洋,那么北洋还是会和南方联邦打仗。
造成如今中国诸多军阀战争频发的原因有二:一个北洋的内部矛盾,一个则是北洋和南方联邦的矛盾。
只是对于赵东云来说,说什么原因都是扯淡的,他只知道,现在中国除了自己,其他全都他妈是自己的敌人,都得需要一个接着一个灭掉的,不管谁挡在自己统一中国的路上,都是需要消灭掉的。
对此,赵东云已经有了打遍全国的决心,哪怕是内战持续多年,民众死伤无数也在所不惜,不管如何,他都是需要统一中国的。
这不仅仅是他的私心,对权力的渴望,更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感。
人在不同阶段的时候,想法总是不一样的,1906年北洋起兵之初,他想要的是扩充更多的军队,占据更多的地盘,为了入关费劲了心思,那个时候他可从不会考虑过什么国家和民族,更加不会顾忌自己贸然入关的行为会彻底掀起北洋的内战,对整个北中国造无法挽回的财产以及生命的损失,这种状态持续到奉军南下江南都是不曾改变过的。
那个时候的赵东云从来不会考虑自己发起的内战会造成多少的民众死伤,多少个家庭破裂,更加不会关心自己和其他军阀持久化的战争,有可能造成中国实施上的分裂。
然而自从奉皖的江南大战分出了胜负,皖军大败,奉军占领了江南地区后,就是宣告了苏系已经具备统一中国的较大可能性。
如今的苏系已经彻底掌控了东三省,蒙古,直隶,山东,河南,皖北,江苏等省,同时浙北也在奉军的控制之下,皖南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加入苏系的大家庭,上述地区包括了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同时还包含了江南这个至关重要的赋税重地。
拥有上述地盘的苏系可以说已经掌控了大半个中国,不管是人口还是资源又或者是经济,都占据了国内的大部分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赵东云考虑的角度已经从单纯的扩军占领更多的地盘扩充到了统一全国上来。
尽管苏系目前只掌控了半个中国,但是并不能阻挡赵东云从全国的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种时候,赵东云就会考虑更多一些关于国家、民族利益的问题,因为这些是每一个统治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今中国四分五裂,可以说已经陷入实际性的分裂长达两年多,继续持续下去的话很容易陷入一种彻底分裂的局面,就算稍好也有可能形成后世民阀混战的局面。
而对于已经把整个中国都看成自己囊中之物的赵东云来说,未来可能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而这种想法你可以说是赵东云的私欲,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成是赵东云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
同样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考虑到要尽快的结束内战,以避免长久的内战造成国家的实际性分裂以及对国家的实力造成太大的打击,那么就要求苏系能够快速的统一中国。
要想达到快速统一中国,军事手段是必须的,但是一些政治上的手段也是需要使出来的,毕竟争霸天下也不只是靠打打杀杀,有时候耍耍嘴皮子也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
军事上,奉军持续对浙南、皖南地区发起进攻。
而政治上嘛,赵东云则是持续拉拢、安抚吴凤岭、王士珍,免的他们看见段祺瑞落败了就生出什么唇亡齿寒的心思,一旦他们有了这种心思,就难保他们不和段祺瑞、王占元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山西那边,军械弹药的供应还是要注意,不要多不要少,既不能让晋军被第十九镇打败,但是也不能让他们囤积过多的弹药反过来威胁我们!”赵东云继续道:“目前来说,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局势还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战略要求!”
山西的吴凤岭和陕甘的赵尔巽这两年来来来去去打了好多次,虽然战争的规模不如奉军南下和直军、皖军打的那么大,但是也是打了几场上万人规模的战役,吴凤岭在年初三月份的时候,亲自指挥其第二师全部、山西陆军的两个混成旅和赵尔巽的第十九镇以及其他部队火拼了一场,结果战役打了半个多月,双方都是没能取得太大的进展,于是乎各自死伤了好几千人后就是再一次被迫对持了起来。
这让吴凤岭很憋屈,他来山西的时间也不短了,然而现在麾下的部队依旧只有不足五万,能打的也就第二师这一万多号人,他发展的那么慢是有好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陕甘的赵尔巽不是个容易对付的家伙,搞出来的第十九镇愣是把吴凤岭的攻势给挡了下来。
其次山西本来就贫瘠,吴凤岭就算想要扩军也捞不到太多的钱,除非他和王占元一样不顾后果直接把山西的富商、地主们一股脑给抄家了,但是这山西可是他的基本地盘,不可能和王占元那样乱搞,相反,他还学着赵东云费了不小的心思以发展山西的经济,尤其是依托正太铁路,在太原那边扶持了不少纺织、面粉之类的工厂,甚至还筹划着建立太原兵工厂以生产子弹,不过奈何手中人钱两缺,根本就搞不起来,现在的太原兵工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