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帝国崛起-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英会控制不住。

第二十二章:近卫军

新书求推荐!求收藏!

——————————

李莲英身为慈溪的近臣,自然是深得慈溪的信任,慈溪在作出很大决定的时候,李莲英都在中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或是不发表任何意见,或是他的意见让慈溪改变了先前的看法,或者改变了主意等等。

甚至可以说,李莲英虽是汉人,但李莲英目前的地位要超过许多的满人,甚至连一些王公大臣也不敢轻易的得罪李莲英。

很显然,因为李莲英的煽风点火,慈溪心里的想法再一次的被改变了。

“既然你有让军队可以更强的方法,那袁世凯为何不向你索要?”

慈溪紧紧的盯着张野,张野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放过,他倒是要看看,这张野到底会不会说谎。

“回太后,本来按照约定,演练结束之后袁大人会任命我为督练处教官,届时将会按照我的方式来训练军队。

这不是荣大人正好去了天津,演练过程中就向袁大人提出了要把卑职带走的事情,后来袁大人也没有问我索要练兵方式。

但是袁大人却对外公布,卑职的一队脱离新军序列,新军不在承担一队的军饷以及所有的后勤补给。情急之下,卑职这就跟袁大人闹翻了。”

张野将约定好的说法说了出来,虽然袁世凯是故意这么做的,但他的做法未免也有点太绝情了。

有什么事咱可以商量着来,五千两银子连军费带公关费那也没什么,只要你说出来了,咱也不是那种不讲理的人。

可袁世凯偏偏不声不响,连带着将张野也给摆了一道,张野虽然是个好脾气,但也不是谁都能欺负的主,既然你无情,那就休怪我无义了。

表面上依旧与袁世凯合作,双方依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内心深处,自从袁世凯摆了张野一道的那一刻开始,张野就不在将袁世凯当做上级,现在他所努力的,都是为了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慈溪身居颐和园,自然不知道发生在天津的事情。直到听了张野说出这番话,慈溪这才疑惑的看向荣禄。

而荣禄就是从天津回来的,发生在那里的事情也只有他最清楚。

只见荣禄轻轻的点了点头,示意张野说的都是真的,他的确跟袁世凯闹翻了。

路上张野虽然没有提起这段事,但临走之前袁世凯可是亲自打了招呼的,而在他提出要把张野带走的时候,袁世凯还是一副不舍的表情,并且隐晦的表示希望荣禄可以照顾他。

有了这一前一后两件事的发生,即便是荣禄也不认为袁世凯会耍诈。

“这袁世凯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来呢?再怎么说也是大清的军队,又是新军里出来的队伍,怎能说断饷就断饷呢?”

慈溪皱着眉头,一脸不喜的念叨了句。

“太后,要不然奴才去跟袁世凯说一声,要他把欠下的军饷给补上?”

李莲英站出来说道。

一队人马的军饷能有多少?慈溪才不在乎这点钱呢,而李莲英也早就猜到慈溪的用意,所以故意这么说,目的就是为了让张野听的。

“那倒不必了,再怎么说也是国家的栋梁,既然来了,那欠下的军费就由哀家出了吧。还有,这大清国的国土这么大,只靠着袁世凯和张之洞二人督练南北新军是不行的,哀家命你组建一标兵力,驻守颐和园附近,具体地点你和荣禄商量着来,军费全部由哀家来出。”

慈禧直接挥了挥手,继续道。

袁世凯给张野开出了督练处教官兼营管带的职务,那么到了慈溪这里要想笼络住人心,就必须要给的再高一些,但是张野资历不够,给的太多了又容易出问题。

给的太少第一容易引起张野的不满,在一个,也不利于自己的安排。

按照慈禧的想法,张野目前仅是队官,给他一个营的话虽然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吃力,但想要控制部队还是没什么难度的。

队官去担任标统,越级管制,虽说不会引起部队的不满,因为全都是新人,也没人敢不满,但这也会让张野的精力过于分散,在训练部队的同时,不能很好的将部队抓在自己的手里。

而这,就有利于慈禧在背后操纵。张野一个新发掘出来的人,忠诚度还有待考验,慈禧即便再怎么傻,也不可能只见了一面就给张野这么厚的封赏。

“禀太后,卑职只是队官,管理经验上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学习,卑职斗胆请求,请太后派一位够资历的大人来担任这标统一职,卑职任副标统,主管部队训练就行了,不然一个标的事情太多,卑职也忙活不过来,即便太后觉得没什么,但卑职也不能拿着太后的信任去慢慢积累经验不是?”

慈禧直接给开出一个标,这倒是让张野有些震惊,本以为也就是一个营就顶天了,但张野可不敢就这么收下。

张野也知道,自己目前还没有得到慈禧的信任,独自带领一标部队,慈禧也不会放心的,况且驻地还是颐和园附近。

上层的人都喜欢玩这一手,但具体怎么玩,就看下级配不配合了,按照张野的想法,接下来慈溪肯定会安排一个标统,但那个标统肯定是她的亲信,本事不一定会有,但绝对忠诚。

他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监督张野,但对于军队的事情很有可能不会插手,只负责控制军饷以及后勤就行了,一旦张野不听话,便立即断了军饷。

“也是,你本是队官,中间还有一个营呢,直接接管一个标,的确难为你了。这样吧,荣禄,你就兼任着这一标的标统职务吧,抽空多教教张野,让他尽快的成长起来。”

慈溪笑了笑,也没拒绝,直接将标统的职位又安给了荣禄。

张野预料的不错,他能主动的把这个位置给让出来,慈溪岂能不知道张野的意思?而这个时候在派人去抢权,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索性就把荣禄给派过去。

张野是荣禄发掘出来的,对荣禄肯定抱有感激的心理,所以荣禄也比较容易控制住张野。再者,荣禄又是兵部尚书,这个资历也是足够的。

“老臣领命,谢太后赏赐。”

荣禄弓腰谢礼道。

本就一心想要得到兵权的荣禄,这一次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虽是兵部尚书,但荣禄除了自己的卫队以外却很少能够指挥动军队的。

虽然张野的这一标也未必会听他的,但怎么说自己也是标统,有这个实权的名头就足够了。

“启禀太后,卑职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太后可以答应。”

见慈禧果然如了自己的意,张野则继续提出了新的请求。

而一旁的李莲英则是连连暗示张野,赶紧走吧,别再要这个要那个了,待会太后生气了你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张野倒是直接无视了李莲英的提醒,反正自己提出的建议也是为了慈禧着想,不管怎样,慈禧都不会生气的,张野也正是有了这个把握,所以才敢继续提出来。

“说吧。”

慈禧果然有些不太高兴,但还是没有拒绝张野。

“太后,卑职觉得咱这一标应该有个名号才是,而目前的禁卫军成分有些杂乱,不利于作战,所以卑职恳请老太后赐下一个名号,并题写一幅字,以此来鼓励士兵们刻苦训练,报效太后。”

张野说道。

此时的禁卫军成分的确很混乱,驻守在北京城的所有军队统一被称之为禁卫军,守卫皇宫的侍卫,驻守北京的满族八旗禁旅,甚至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所辖的绿营部队都能被称之为禁卫军。

“嗯,的确该有个称号,就叫新编禁卫军吧。”

慈禧点了点头,而李莲英也直接前去拿笔墨。

刚松了口气的李莲英,却没料到张野竟然又开口了,这家伙还真是个吓死人不偿命的主,这么多要求太后都答应了,竟然还不满足?

“太后,禁卫军的禁字虽然听起来很有威严,但却给人一种疏远的感觉,卑职觉得改为远近的近比较合适,这也符合太后母仪天下的形象。”

张野继续道。

虽然这个动作看起来很冒险,但他就是要这么做,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尽快的取得慈禧的信任,尽快的将大权交给他。

虽然历史证明这是有一定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张野就是不信。

现在距离八国联军也就只有四年不到的时间了,他必须要在这四年内将军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然后御敌于国门之外。

也只有这样,张野才能在那一战之后一跃而起,将自己的威名铺满整个华夏,为以后做准备。

而八国联军事件,慈禧必然不同意打,张野若是要打,也必然要与慈禧决裂,四年的时间看似很长,但要做的事也很多。

最终,张野终于拿到了由慈禧亲自题写的近卫军三个字,至于关防印信,这个荣禄自然会去替他办好,接下来张野的任务就是去征兵。

第二十三章:三个月

征兵对于张野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顶着近卫军的名头,开着新军的军饷,招兵的队伍每到一处地方,报名的人更是排起了长龙,络绎不绝。

若不是有人数限制的话,即便是招募个一两万人也不在话下。

毕竟这年头日子也不好过,百姓们挣钱也不容易,更别提养家糊口了,新军的军饷高,又不拖欠军饷,特别是有北洋新军的例子在先,所以这一次的征兵任务极为顺利。

考虑到部队未来扩充等因素,所以第一次的征兵张野并没有以快为主,张野将征兵区域划分的很大,北京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五地全都是征兵的地点。

每个地方招募七百人,多出来的三百人以杂兵的名义进行安置。

现在每个部队都有杂兵,只不过是或多或少而已,有的部队杂兵跟部队的数量一样多。

而有的地方杂兵就是干杂活的,到了战时则直接扩充入一线部队进行作战,这样的话部队的战力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近卫军中,杂兵虽然也干杂活,但杂活却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这些虽然顶着杂兵名义的士兵,也要照样参与日常的训练,拿着的军饷也跟其他士兵一样。

说白了就是顶着杂兵名义的正规军,如此以来,张野的近卫军一标也就有了三千五百人之多,将近一个标的兵力了。

武器,依然是令张野最为头疼的事情,不过张野却也知道该怎么省事,直接把武器的任务丢给了荣禄。

而荣禄顶着近卫军标统的名头,又是兵部尚书,自然不可能不出一点力,但是户部也没钱给荣禄拿来添置装备。

无奈之下,最终还是慈禧下令户部挤一挤,先凑活着搞出三千五百条枪再说。

有了慈禧的支持,张野的经济压力陡然而降,威廉那边的进展也还不错,已经通过德国驻清使馆开办了一家工厂。

规模虽然不大,但每月也可生产大约一万块香皂,一块按照五两银子计算的话,就是五万两银子,除去各种费用等等,威廉能够拿到手里的分成大约有将近四千两银子,而张野这边则是四万多两。

这还只是初期的收入,等几个月之后,工人的熟练度上去了,产量自然也就可以增加,届时在推出更高档的产品,收入自然会再多一些。

而张野也开始抽空研究新产品,牙膏。

金属软管目前国内还没有,进口的话费用又有点高,所以张野想到的办法是用那些精致的木盒子,每盒的容量并不大。

因为容量大的话,后期容易干,形成块状,不易使用。再者,量多了购买的次数就少了,那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呐。

最终,张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研究成功了牙膏的制作方法。≮更多好书请访问:。。≯

每一盒牙膏只能用十至十五天,一盒新的可以保存四至五个月,启封之后可以保存二十天。得出这组数据之后,着实让张野兴奋了好几天。

一块香皂一个人差不多可以用一个月,而一盒牙膏则每月至少要用两盒,而且用的人数也同样不少,如此以来,每个月的销售额将会高出几个档次。

而牙膏的售价同样也是一两银子,虽然还没有开始,但张野已经对此充满了希望。

三个月的时间,通过分成,张野手里已经有了十三万左右的银子,而威廉也赚了一万多两银子,换算成马克的话就是五万多马克,而且这还只是三个月的时间,这更是让威廉看到了希望,干劲儿更加十足。

十三万两银子,看起来很多,但却很少,目前军队一个月差不多就要花费三四万两银子,十三万顶多也就够三个月花费的。

而张野必须要尽快的收拢更多的资金,至少要保证打起仗来,他手里的资金足够支撑个一两年,否则必败无疑。

将牙膏的流程交给威廉之后,张野便返回了军营,生产方面的事情有威廉坐镇张野自然不用操心。

第一个月,部队出去招募新兵,第二个月和第三个月,部队开始进行最基本的训练,也就是新兵训练,本该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期,愣是被张野给缩减为两个月。

主要还是因为这时代的人训练起来特别卖力,早在一个半月的时候就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而就在同时,张野又亲自组织了一期军官培训,一标有三营,十二队,三十六排,正副军官加一块共有一百零二人。

每天晚上训练结束之后,由张野亲自上阵,为这些军官们讲解军事知识,以及陆军的指挥技术等等,之前一队一百五十余人,目前只有五十人还没有得到提拔,不过也就是早晚的事。

大规模的提拔,军官的素质必然会下降不少,所以军官的培训任务也是很繁重的,白天士兵们站军姿训练或者其他训练,不用人一直盯着的时候,以前的军官就会给手下讲解一些基础知识。

如此两面开工,经过了两个月的努力,军官方面终于算是有点起色了,但距离合格还差的太远。

而张野也有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就是用一年的时间来给这些新提拔的军官讲课,没办法,现在要人没人,要啥没啥的,张野也就只能亲自操刀上阵了。

不过因为军官的问题,部队的战力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好在他们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可以慢慢的来磨练。

接下来的任务就很简单了,就是先前他们训练的那一套,具体的流程这帮人早就已经很熟悉了,按照当初张野训练他们的方式去训练这些新兵,而且比以前还更加严格。

而张野也趁机跟这些军官讲解一些其他环境的作战方式,等野战训练完成之后,就可以立即转入下一个训练计划,如果一切训练的话,一年半成军还是没问题的,但这只是成军一半,而不是完全成军。

他们还需要一场战争的洗练才能成为真正的军人。

战争,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之前,华夏基本上没有什么战争,若说有的话,那就只剩下义和团了,但是对义和团,张野又不敢下狠手。

毕竟他们是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子,真若是对这些人下狠手了,日后百姓肯定会对自己施加阻挠,不管做什么事,遇到的阻力都会被增加。

这就是袁世凯当时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为什么那么好的原因,起初袁世凯只是劝说,后来还是因为义和团在袁世凯的眼皮子底下杀了洋人,丝毫不顾袁世凯的警告,无奈之下这才下狠手。

但即便如此,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袁世凯的名声也不是很好,至于什么窃国大贼,这才是彻头彻尾的胡扯。

众所周知,推翻清朝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袁世凯逼宫才造成的,清朝再怎么弱,也不是那帮只会动嘴的革命党能推翻的。

若是他们有实力,孙文为什么会向袁世凯屈服?屈服之后为什么又要去诋毁袁世凯?尽管袁世凯是推翻清朝的主力,但他依然被戴上了窃国大盗的帽子,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名声不好,再加上孙文等人有意的宣传诋毁。

假若张野也这么做了,估计孙文诋毁的就该是他张野,而不是袁世凯了。

战争,只通过演练是达不到目的的,现在国家相对较为平稳,也不需要剿匪。

“哎,走一步说一步吧,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只能多组织几次演练了。”

张野苦恼的摇了摇头。

近卫军的训练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每天的训练任务由下面的人自己去定,张野只给他们规定一个期限内要完成的目标,并且不定时的抽查就行了。

至于在军中树立威信,这个不需要,也用不上,张野在一队里那可是有着绝对的威望,而目前这些军官又全都是张野的手下,他们在训练士兵的时候,自然会对他们宣传张野的形象。

所以,即便张野不亲自出去,也依然能在士兵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反之荣禄,虽然地位比较高,又为近卫军购买了三千多支步枪以及数量众多的子弹,但士兵们都是汉人,早就对满人有所不满了,所以也不会对荣禄有什么感恩戴德的想法。

甚至将原本应该属于荣禄的威望,一股脑的全都塞给了张野,大家甚至都以为,若不是张野,荣禄才不会购买这些装备呢,而且这里面他克扣了多少银两也没人知道。

荣禄自以为自己在军中也树立了一定的威望,但却不知这次他着实是吃了个哑巴亏,而且还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哑巴亏。

三个月的时间,荣禄只来过近卫军三次,前两次是查看训练的情况,再看了一会儿之后便走了,队列训练等基础训练,荣禄也没心思继续看,第三次则是送枪,而张野也顺便给荣禄塞过去了一张一千两的银票。

现在小金库越来越丰富,张野送礼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手畏脚。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十四章:世道不太平

1896年10月,北京的天已经渐渐的寒冷了起来,再过一两个月,温度差不多也要降到零度以下。

不少达官贵人纷纷开始闭门不出,以此来迎接寒冷的冬天,特别是那些女眷们,除了购物以外,便是几家女人坐在一起闲聊八卦,日子可谓舒坦的不能行。

而这一个月以来,俄国人不仅一次的像清政府施加压力,甚至企图直接对清出兵。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便是因为一个中俄密约,这个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便达到割据东北的目的。

刚开始那两个月俄国人倒还老老实实的,但是紧接着,俄国人在远东地区便开始动作不断,清政府无心再战,部队也实在是不堪一击,被寄予厚望的新军还未整训完成,而这,也是迫使清政府去跟俄国人签下条约的原因之一。

月初的时候,俄国人再一次提出要派兵进驻东北,但却被慈禧给拒绝了。

别的地方倒是好说,给他们也就给了,但这个东北却不行,那里毕竟是满族起家的地方,丢了哪也不能丢了老家。

甲午战争的时候,清政府急于谈判,甚至不惜签订卖国条约也要赶紧解决战事,无疑就是为了保住奉天。

原本还以为跟俄国人签订了中俄密约,日本人就不敢窥视东北了,结果没想到,日本人非但没有放弃东北,清朝甚至还给了俄国人一个干涉东北事物的理由。

这下清政府骑虎难下,朝堂上下到处都是唉声叹气之声,但却没有更好的方法。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表现,加上荣禄以及李莲英不断的在慈禧耳旁说张野的好话,并且说张野是如何如何的忠诚等等,现在慈禧已经多少对张野有些信任了。

张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却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三个月内平均每隔半个月就会给李莲英送去一千两银子,荣禄这边也差不多。单单是花在他们两人身上的就已经一万多两银子。

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好歹李莲英和荣禄并没有忘记这个道理。

今日慈禧听李莲英说近卫军已经完成了新兵训练,马上就要进入正式的训练了。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李莲英却把近卫军给说的天花乱坠,什么只用了两个月训练出来的士兵,看起来就要比整个京城的士兵还要精锐。

其实也就是这样,军队的容貌是靠队列以及气质表现出来的,现在部队的气质已经出来了,唯独少了点血气,当然了,这只是列队情况下,真到了战场上,近卫军依然不堪一击。

反正听李莲英吹的那么厉害,慈禧也就那么以为了,而近日慈禧正被俄国的事情给搞的头晕本来就打算找几个人问问,看能不能找到点处理的方式。

李莲英这么一提,慈禧顺带着也就把张野给召了进来。荣禄虽是兵部尚书,但却没有一个让人放心的战略眼光,用来守家还可以,对付外国人,荣禄显然有些不太够格。

慈禧倒是也想听一听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南门外,小太监将张野领进去,这是张野第二次进颐和园,相比较上一次而言,这一次张野倒是更大方了些,直接给了领路的小太监五十两银子。

这倒是让小太监高兴的合不拢嘴,也暗暗的责怪自己,上次张野给的少,说不定人家那时候是真的穷呢?现在发达了,给的小费也增加了五倍。

一路上小太监不停的跟张野聊着天,说着最近颐和园内发生的事,并且叮嘱张野该注意哪些方面等等。

到了排云殿下,小太监更是将张野安排进了屋内,茶水伺候着。

大约一刻钟之后,李莲英下来了,一见面便很是热情的跟张野打着招呼,虽然李莲英的级别要比张野高无数个等级,一个是正四品,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