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帝国崛起-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野既然那么喜欢打,我们倒不如成全他得了。依我看呐,我们应该招降张野,可一般的条件人家又看不上。倒不如直接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他,让他来打理好了。

我们训练的军队又不如人家,与其这么干耗着,还不如把钱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去。至于八旗子弟,那是大清的根基,待遇什么的不能减。依我看,养军队的这些钱,不如就从皇家的费用里面出得了。”

光绪冷飕飕的说着,其实这里面却是将矛头直指慈禧。

八旗每年需要消耗掉两千万两白银,这是大清税收的四分之一。皇室的开销又占去了大约四分之一,同样也是两千万两白银左右。而剩下的钱,则是官员们的工资福利之类的,以及一部分重要项目的预算。

其实光绪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削减慈禧的开销。皇室每年花掉那么多的钱,可这些钱都干了些什么?维护颐和园,不断的扩建扩建再扩建,加上慈禧每天的各种山珍海味,各种开销。

要是把太后的开销挪用一些放到北洋海军里面,也就不会是如今的这幅局面了。本来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愣是被慈禧一个人给搞垮了。这让光绪如何不生气?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自然不能错过,至于后果,管他呢,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第一四六章:乾清门政变

‘嘶……’

光绪的话不禁让满朝堂的大臣们倒吸一口冷气,甚至有些胆小者差点都被吓晕了过去。

太疯狂了,实在是太疯狂了。

这样的话都敢说出口?不少人都暗自为光绪捏了把汗,慈禧的强势难道你还不知道吗?干嘛非要去跟她顶缸啊?慈禧让你背这个黑锅,你背了就是,何必要把关系搞得这么僵?

“混账!国防大事,岂能交由一介贼首?你心里到底还有没有大清这个国家?你到底还是不是大清的皇帝?”

慈禧听了光绪的话之后,勃然大怒。直接站了起来,也不顾祖上立下来的规矩,直接掀开帘子走到了台前,指着光绪破口大骂道。

“哼,你还知道我是皇帝?在你心中,我是皇帝吗?我就是你手中的一副玩偶,任由你随意的去摆弄。如今这事哪件不是你搞出来的?现在却要我这个傀儡皇帝去背黑锅,你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呐。我要是皇帝的话,就按我说的办,我若不是皇帝,怎么办随你,我不管,也管不了。”

光绪同样情绪激动的还击着。

此时的光绪已经失去了理智,自己皇帝当的好好的,与慈禧之间也很平衡。虽然慈禧收回了二品以上官员任免的权利,这一点光绪也认了。毕竟他要发展自己,慈禧也要维持她的权利。

可是在没有出错的时候,慈禧却突然回来夺权。这让光绪失望透顶,同时也感到了绝望。他对于自己的未来变的更加模糊,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也看不到大清的未来。

光绪只知道,他不想再做傀儡了,之前自己好不容易想要去维新变法,也经过了慈禧太后的同意。可谁知道,变法才刚刚开始,慈禧就叫停了变法。

光绪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只能听从了慈禧的话,暂时叫停了变法,先把眼前的这一关过去再说。可谁又知道,叫停变法之后,慈禧便直接在次垂帘听政,这彻底的打破了光绪心中的那杆秤。

慈禧的做法使光绪无法继续平衡自己,避开慈禧的锋芒。再加上今日慈禧又一次的逼迫,光绪彻底的爆发了。

“你……”

慈禧指着光绪,你了半天也讲不出半句话来,更是被气的脸色发白,有些晕倒的趋势。看的站在慈禧身后的李莲英,不得不上前搀扶着慈禧。

“来人,把他给哀家关进瀛台,没有哀家的命令,不准踏出瀛台一步,否则格杀勿论。”

许久之后,慈禧终于缓过了一些劲儿,直接对着宫廷侍卫命令道。

光绪的做法已经打破了慈禧的底线,她觉得自己的权威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是她绝对不允许的。

而今日若是不能以强硬的态度处理,恐怕后面的情况将会更糟糕。毕竟皇帝已经亲自执政近十年的时间了,手中还是有一些人的。

眼下必须将光绪皇帝给关起来,然后尽快的处理那些帝党的人,免的以后再出什么大乱子。

“怎么?说中你的痛处了?要灭口了吗?我才是皇帝,你有什么权利把我关起来?太后乱政,扣押皇帝,这是意图谋反,我还没死呢你就敢这么干?真以为我不敢怎么你?”

光绪也不甘示弱,指着慈禧恶狠狠的骂道。

好歹也当了十年的皇帝,这宫廷侍卫虽然有不少慈禧太后的人,但里面大多数也还是光绪皇帝的人,慈禧安排进去的人数并不多。

其主要目的就是监视皇帝,同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控制皇帝。但是有一点慈禧却忽略了,她忘了光绪是皇帝,愿意为皇帝效忠的人那是大有人在。

今日光绪已经决定了要跟慈禧闹到底,双方也已经撕破了脸面,只要光绪下的去这个狠心,那么慈禧是绝对逃不掉的。

“好,很好。哀家这辈子辛辛苦苦将你带大,以前念你年幼,无法支撑大清,故而替你分忧。后来你长大了,哀家便还权于你,孤身到颐和园去念经诵佛。如今这大清出了事,你拿不定主意,哀家好心回来帮你,你却如此不知好歹。也罢,既然你如此不承情,那哀家就重回颐和园去养老,以后这大清的大大小小事,哀家也绝不再管。”

慈禧太后心中一愣,旋即才明白过来,自己是被气昏了头了。

在这朝堂上跟皇帝闹的这么僵,对她可是没一点好处的。而且这宫廷侍卫也未必会控制住光绪,若他一心要反抗,最终反倒是自己有可能被控制。

想到这里,慈禧直接服软了。光绪皇帝是他带大的,所以她很清楚光绪皇帝的性子。只要自己把所有的权利都交出来了,安全的离开这紫禁城还是没问题的。

只要自己一旦离开了紫禁城,便有绝对的把握把皇帝关起来。到时候看你还怎么嘴硬。

“慢着,谋反之事已是事实,而且还在这朝堂之上,今日若是不做出个决断,让朕的脸面放在何处?来人,太后谋反,当诛九族,朕念在太后对大清的功劳,只诛其一人便可。不必推出午门,就在这大殿上行刑,以此来告诫列祖列宗太后的行为。”

光绪皇帝见慈禧服软,心中一喜。不过却没有放过她的打算,慈禧很了解光绪,光绪同样的也很了解慈禧。

他很清楚现在并不是心软的时候,要知道慈禧的心肠可是比光绪硬的多,一旦今日放慈禧离开,恐怕自己也不会活过明天吧?

反正现在已经没有了退路,要做就做的更彻底一些,杀了慈禧,重新夺回权利,然后专心打理朝政,使大清再次强大起来。

变法的事情光绪可是很有信心的,而且他也相信,只要变法能够成功,大清一定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他也很清楚,变法之中,阻碍最大的还是太后。

所以,不管是考虑到自己的地位,或者是日后的变法,都必须要铲除慈禧。至于什么恶名,那些都无所谓了,只要能够铲除慈禧,并且将大清变的更加强大,那么今天的这段事将会成为美谈。

自己的行为也将被后代敬仰,慈禧将会变成那个万人唾骂,乱政夺权的太后。同时,光绪也很清楚,拼死一搏,以后则有可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若是放走慈禧,等待着他的也只有;两个结果,不是被囚禁就是被杀,没有第三个选择。

光绪身为皇帝,身边不乏敢死之士,这些人都是光绪这些年来秘密安排在身边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而这个时候,光绪的话音刚落,两名带刀侍卫一个闪身,快速的朝前跑着,边跑边抽出自己腰间的宝刀。

手起刀落,未等那些慈禧安排在光绪身边的人有所反应,两人便一人将刀直插入慈禧的胸膛,另一人则挥刀将其的脑袋砍掉。

顿时血染乾清门,慈禧太后的人头更是直接跌落在地面上,满朝大臣纷纷跪倒在地,有哭泣的,也有担忧的,更有兴奋的,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被吓的瑟瑟发抖的。

今日光绪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慈禧给砍了的,这对于那些后党的人来说,打击可是巨大的。

有慈禧的时候,他们可以只手遮天,而一旦慈禧不在了,那么也就是他们的末日。没人给他们撑腰,皇帝则可以一个接着一个的去收拾。

而他们一旦敢反抗,那就是谋反,是要诛九族的。所以很多时候,那些犯了事的大臣,不是暗中让家人迁徙的,就是暗中找皇帝谈一谈。怎么处理他都可以,但是要放他的家属离开。

而大多数皇帝的选择也很明智,只处理一些职位较高的大臣,打击一些中等级别的官员,低级别的官员采取拉拢的方式。

慈禧被砍,这下可是让那些帝党的人兴奋不已。这意味着他们的春天终于要来了,而这些帝党的人也一点都不甘示弱,宫廷侍卫直接将那些已经暴漏身份的慈禧耳目拿下,等待着皇帝的发落。

“太后乱政,意图谋反,今日已经伏法。以往的事情朕也不想在去追究了,庆亲王,由你负责组织一批粮食和一百万两白银给张野送去。同时告诉他,这仗让他安心的打,粮饷方面朕会为他筹措,只要打赢了日本人,以后大清的军事便交予他打理。”

乾清门,光绪看着下面的庆亲王亦劻,意气风发的命令着。

慈禧已死,现在整个大清终于落在他头上了。光绪也很清楚,自己的这种做法很冒险,除了身边有不少后党余孽以外,同时还有一些潜伏在暗处的人,这些人说不定什么时候都会要了自己的命。

为了保命,光绪只能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不追究任何人,至少先把这一关过去再说,其他的等日后慢慢算账。

至于军事方面,满人已经显示出了他们的无能。光绪可以容忍八旗每年两千万的消耗,但却不能容忍军事方面一而再再而三的软弱被人欺。

以如此优厚的条件招揽张野,只要他同意了,那以后的事情就好说了。至少可以保住大清,虽然到了那时张野若是相反,将会无人可当。

但光绪也很清楚,张野是很在意名望和百姓的,自己示好张野,给予他权利,他若是再反,恐怕会引起百姓的不满。至于光绪为什么会有这种信心,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接下来的变法。

第一四七章:身在局中

慈禧死了,光绪皇帝再一次焕发了光芒。在慈禧被杀之后,光绪接连出手,将之前慈禧的心腹打压的打压,罢官的罢官。

虽然动作很大,但其实也还是在接受范围之内的。比如那些重要的大臣,职位比较高的。光绪也只是降官一级,将他们手中的权利收回一部分而已。

至于那些级别不高的官员,则采取了杀一批,拉拢一批的做法。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登上了至高的权利巅峰,光绪也知道慈禧背后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毕竟慈禧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时间,根本就不是他一个皇帝短时间内可以消灭的势力。所以,对于清除慈禧余党,这个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有一点,这并不妨碍光绪目前的权威。

作为唯一的皇帝,法律和道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光绪更是在第一时间内重用了梁启超,康有为等年轻改革派,同时也重用了翁同龢这个一直呆在自己身边的老臣。

除此之外,光绪还再次启用了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老将。因为李鸿章的身体问题,所以早些年便被召回京城做官,前段时间接替王文韶的荣禄,在直隶那边也是搞的一塌糊涂。

所以,重掌大权的光绪皇帝,直接将荣禄召回京城,改由李鸿章再次担任直隶总督。同时,在李鸿章的建议下,也将闲敷在家的袁世凯再次召回到直隶辅助李鸿章。

对于这一做法,光绪也大概的猜到了李鸿章的想法。随着身体状况愈来愈下,李鸿章虽然再次出任直隶总督,但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做这么高强度的工作。

所以,李鸿章必须要找一个助手,为了以防万一,他必须要尽快把这个助手培养起来,万一发生了什么不测,那么这个助手就可以接替直隶总督的职位。

虽然有点天方夜谭,一个助手接任直隶总督这种重要位置。但现在是光绪执政,不是慈禧。他没有慈禧的那么多顾虑,更没有慈禧的保守。

甲午一战已经彻底的让光绪疯狂了起来,这些年来一直谋求着改革,但却在慈禧的干预下一次又一次的不告而终。

现在的光绪只有一个想法,改革,必须要改革,而且力度还必须要大。所以,启用一批年轻人也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他们的顾虑比较少,不会像老人那样,前怕狼后怕虎的。

对于发生在京城的事情,远在临沂的张野很快便接到了密报。看完之后,就连张野也不得不感叹光绪的手段。

历史上再过几个月光绪就将会被囚禁于瀛台,直到死都没能走出瀛台一步。而现在,历史竟然出现了惊人的相似。

慈禧竟然还是要把光绪囚禁在瀛台,可是这一次,慈禧失算了。在上朝的时候就下令将光绪囚禁瀛台,她只觉得自己的权利很大,在大清无人敢违抗自己的命令。

但是她却忘了一点,光绪才是皇帝,哪怕只是个傀儡皇帝,他的手下也有一批忠心之士。而上朝的时候,光绪又怎会不安排自己人在身边保护?

或许是感觉到了这一次进了瀛台就别想再出来了,所以,光绪才会铤而走险,就在乾清门发起了政变。

对于光绪,张野了解的并不多,主要还是因为这个皇帝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丰功伟绩,而且张野又一向看不起清朝,故而也没有深入的去了解。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真的能成功吗?若是放在以前,张野绝对可以肯定,这个变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暂且不说慈禧那边的阻力,要变法,就必须要威胁到一些人的利益,他们愿意吗?

历史上其实也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并不在意,只觉得皇帝想玩,那就让他去玩。只是后来事情越闹越大,慈禧才不得不出面强势镇压,这其中也许是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

只是现在,慈禧没了,一切都成了未知数。一心想要变法的光绪,这一次算是脱开了枷锁的束缚,终于可以大展身手。

没了慈禧,对于满族人来说或许是个悲痛,但光绪并没有触碰到他们的利益,每年的两千万白银还是一分不少的给他们。

“想不到光绪也会被逼的走到这一步,实在是让人惊讶呐。”

拿着京城送来的密报,张野苦笑着摇头道。

说实话,张野是有些不能接受这种结果的,他实在是想不出来,光绪接手之后的满清会是什么样子?历史,已经彻底的改变,张野那仅有的历史先知条件,也瞬间荡然无存。

“兔子急了还能咬人,何况光绪还是一个皇帝?做出这种事情,也不足为奇。”

徐世昌摇了摇头,否定了张野的看法。

在他看来,反正他们都是要造反的,谁当皇帝谁掌权都一样,到头来还是要给他们做嫁妆。

“卜五大哥,这个皇帝可是不一般呐,以前我们可都被他的软弱给蒙蔽了。看看吧,光绪就是因为这件事才跟太后闹翻的,现在没了太后,光绪就可以肆无忌禅的去做了。”

张野说着,将手中的密报递给了徐世昌。

徐世昌接过密报,看了许久,深深的皱着眉头。光绪这一手玩的的确很漂亮,而且也算是抓住了张野的命脉,让他们左右为难。想了许久,徐世昌也没能想出个主意,只能道:

“这还真是个头疼事。”

“谁不说是呢,打了这么久,我们的粮食的确也不多了,现在距离秋收也还有一段时间,到外面去收购粮食也没什么效果。光绪这一手钱,一手粮的,着实让人很难拒绝啊。”

张野点头道。

光绪这一次的确是抓住了自己的命脉,由于手下四地实施了新的粮税制,所以官府这边的存粮是很少的。除了纳粮税以外,张野还命人不停的去收粮,将百姓手中的余粮按照平价给收回来。

但是效果却依然不是很理想,这年头的百姓们都是饿怕了,手里握着一两银子,倒不如握着一斤粮食来的实在。

现在的农垦大多都是靠天吃饭的,谁也不敢保证明年的天气会怎样,所以,许多百姓都在家中囤积了至少一年以上的余粮。如果再有多的,才会选择性的卖一部分补贴家用。

“那你的最终目的改变了吗?”

徐世昌笑着看向张野,问道。

最终目的?张野愣了下,不过还是很快的做出了回答:“当然没有,满清的**并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想彻底的改变,只有改朝换代。毕竟谁也不敢保证以后会不会出来一个其他的太后干政。”

“这样的话就更简单了,光绪既然愿意,那就送多少收多少。他愿意把全国的军事都交给我们打理,那我们就接着。到时候全国范围内征兵,一旦部队到了一定的规模,直接胁迫光绪退位。”

徐世昌呵呵一笑,直言道。

“这恐怕不好吧?也不知道光绪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他们眼中,我们本就是反贼,把军事交给我们,想想都觉得不可能。况且有军队的时候光绪还要头疼呢,这若是没了军队,他岂不是更头疼?”

张野犹豫了下,说道。

现在的局势是越来越奇妙了,反正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是肯定不会这么做的。只有傻子才会把军事交给一个外人来管理,这不是摆明了把武器交给别人,什么时候想杀人就看拿武器人的意思了吗?

“清朝不想灭亡,就必须要大力的进行改革,可是改革之后呢?没了军队,满人凭什么继续坐拥江山?满朝的文武大臣有凭什么继续听令于他?所以啊,我猜测光绪这是想趁着这把劲儿大力的进行改革,在民间和国际上留下一个明君的印象。

事成之后他可以继续掌权打理政务,而我们若是想动他的话,就要考虑考虑了。或者说,一旦改革完成之后,他就学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躲到幕后去,虽然权利没了,但却可以保证他爱新觉罗家的皇位不倒。

而我们的目的又很明确,就是要干倒他爱新觉罗家。所以,不管他怎么做都无济于事。想找麻烦的人,是永远都不会缺少理由的。至于名声,那是最没用的东西,只要你事成之后好生对待百姓,名声自然就出来了。”

徐世昌细细的讲道,先前是不敢确定张野的目的有没有变动,所以他也不好说那么多。现在既然已经确定了,那也就没什么好隐瞒的了。

古往今来,那一个皇帝不是从前朝皇帝手下慢慢发展起来的?要是都因为前朝皇帝做点什么事就不反了,估计到现在华夏也只能是夏朝,而没有后来的那么多朝代。

其实张野就是身在局中不知迷罢了,只要徐世昌点明问题所在,以张野的聪明劲儿,很快就能想通这一点。而徐世昌身为谋臣,他的思考方法也与常人有着不同,更多的时候,他还是更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看的更清楚。

第一四八章:建设兵团

清廷的效率依旧是低下的代言词,尽管慈禧没了,光绪掌权,再也没有人可以干预光绪的命令了。可清廷依旧还是跟以前一样。

各个势力早已是根深蒂固,不是说你打压一下这个,杀一下那个就可以解决的。那些势力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若是没有牵扯到他们的利益,那么或许还会配合一下你。

可是现在,光绪下令组织一批粮食给张野的复汉军送去,这可就动了那些人的利益了。要知道每年给朝廷上缴的税赋那是定额的。

该给多少,他们可是一分钱也不会多给的。而多余的钱,就是他们的额外收入。朝廷如今也没有多少钱了,白银或许还可以挤一挤,可这粮食,就必须要从下面去取了。

取粮最佳的地点便是官仓,可全国官仓有那么多,取哪个?不取哪个?京城的官仓肯定是不会取的,那么就只能从各地的官仓取粮。

庆亲王奉旨下令各地官仓拿出一定的粮食,但这个时候却到了官仓哭穷得到时候。结果事情一拖半个月,愣是没能凑够要给复汉军的粮食。

而张野,对此也没抱太大的希望。反正目前自己的官仓内的粮食还够吃上一两个月,到时候秋收已经下来了。

夏收的时候百姓们存了不少的粮食,等到秋收的时候,也完全没必要继续存了。而那个时候,张野也就可以收买大量的粮食以备过冬。

时间飞逝,转眼便到了七月中旬,原本计划在六月下旬就要完成的战斗,一直拖了半个月才算是勉强完成任务。

这一战,部队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战斗,几乎拖垮了整支部队。前前后后一共投入一万二千人战斗部队,如今还活着的,也只剩下六千人不到,而且还个个带伤。

尽管如此,若是将他们的战果拿出来的话,那也算是足以令人骄傲的了。全歼日军两万余人,自身阵亡不过六千余人。这若是敢放到清廷那边,恐怕又该被那帮不要脸的大肆鼓吹了。

战斗结束之后,前线部队急忙将日军尸体焚烧掉。还好先前已经把不少尸体都交给了日军来处理,否则的话单单这两万人的尸体,就要处理上好几天。

而随着这一战,日军又彻底的损失了两个师团的部队。

临沂,参加海州战斗的部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