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神话三国-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经过六年前那场黄巾起义,州郡拥有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换言之,黄巾起义给了山东集团一个机会,让他们重新武装起来,现在才能一呼百应。

黄巾起义的范围与现在袁氏起兵的范围大致相同,那么,黄巾起义会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的一个预演。张角和袁绍等人是不是一脉相承,只不过袁绍层次更高,声望更响,实力更强?

刘辩惊出一身冷汗。

……

贾诩迎来了一个神秘的客人:阎忠。

阎忠可能算是贾诩的伯乐。正是阎忠对贾诩的高度评价,让贾诩有机会被推荐为孝廉,来到洛阳,虽然没能因此走上仕途,也算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并且给两代天子留下了印象。如今,贾诩身为天子近臣,虽然官职不高,却前途广大。面对阎忠这个伯乐,贾诩自然是感激不尽。

“公孝先生,怎么又和左将军走到一处了?”

阎忠微微一笑:“不谋而合罢了。文和,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贾诩沉吟片刻:“荆山之玉。”

阎忠眉头一挑,以贾诩的为人,对天子有这样的评价,让他很意外。

“经验不足,见识过人。心性坚定,朴质少文。”

阎忠若有所思,缓缓点头,捻着胡须道:“这么说,是个高祖一般的开拓之雄,而不是光武一般的守成之君?”

“庶几近乎。”

“那我就放心了。”阎忠看看贾诩,开门见山的说道:“我这次随左将军来洛阳,不仅是为了助天子击退袁氏,守住洛阳,还有一件大事。你知道是什么吗?”

贾诩笑笑,不假思索的说道:“迁都长安。”

阎忠放声大笑:“文和,我没看错你。你看,你是去前线,还是留在洛阳?我们联手,让那些山东人看看,山西不仅出将,同样也能出相。”

贾诩沉吟片刻:“先生智计出众,又有山东为官的经历,对那些人的手段比较熟悉,留守洛阳比较合适。我山西人欲得天子信任,不可锋头太劲,功高震主,可不是什么好事。就让我陪天子去前线,你与左将军镇守洛阳吧。”

“甚善。”阎忠一口答应,两人相视而笑。

……

“臣愿陛下为高祖。”皇甫嵩拱拱手,诚恳的说道:“山东兵不足惧,袁氏兄弟不足惧,然大汉至今四百余年,光武至今亦有两百余年,当有更化。愿陛下为更化之主。”

刘辩不太自信。皇甫嵩的建议让他很意外。皇甫嵩率领三万精锐赶到洛阳助阵,却不是想自己去前线作战立功,而是要将精锐交给他,让他御驾亲征,他自己镇守洛阳。

这不能不让他有所疑惑。一方面是疑惑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是疑惑皇甫嵩的用心。

但是,他不得不说,皇甫嵩的理由很充足。

山东兵虽众,但是袁绍兄弟都是贵戚子弟,根本没有打过仗,张邈、刘岱等人也没什么作战经验,御驾亲征,看起来很危险,其实危险有限,成功了,却可以一战成名,对他坐镇江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大有帮助。

皇甫嵩还说了,山东起兵,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最多只是经济上的打击,军事上的打击有限,动摇不了大汉的江山。刘辩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西北。有可能倾覆大汉江山的人不在东南,而在西北。中原动乱,西北草原上的民族趁虚而入,才是最大的威胁。要想彻底解除这个威胁,就要一改东汉尚文的弊端,重树尚武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更化。

而天子学习高祖皇帝刘邦,亲临战场,就是尚武精神最直接的示范。从另一个角度说,天子亲自掌握最精锐的武力,也可以避免大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刘辩明白皇甫嵩的意思,他大概因为黄巾之后被朝廷猜忌的搞怕了,不敢再立大功,重蹈覆辙,干脆明哲保身,交出大军,自己甘作幕后英雄,退居二线。

经过仔细权衡,刘辩欣然同意了皇甫嵩的建议,随即任命皇甫嵩为太傅,复爵槐里侯,食邑三千户。

第056章 明争暗斗

太傅是上三公,位尊而无权,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天子。对于不想再受猜忌的皇甫嵩来说,这个位置非常合适。

袁隗做太傅时,其实没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那时候的刘辩也没心思学习。现在情况不同了,刘辩“脱胎换骨”,知道自己面临困境,不努力,就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敢混日子。皇甫嵩将军权交给他,希望他能成为刘邦式的开国雄主,他也要自己争气才行。

所以,皇甫嵩这个太傅可是名符其实的太傅,他要负责教导刘辩用兵,将这几万大军实实在在的抓在手里,而不是做做样子。

皇甫嵩带来的三万精锐与并州军、凉州军不同,虽然这里面有大量的并州人、凉州人,但是他们不是边军出身,而是禁军或者郡兵出身,又曾经跟着皇甫嵩征战数年,不论是军纪还是战斗素养,抑或是对朝廷的尊敬,都要比凉州军、并州军高上一截。

这是真正的大汉精锐,相比之下,董卓、吕布的人马有点像雇佣兵,战斗能力不错,军纪比较散漫,不太好管束。

皇甫嵩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刘辩以他为太傅,向他学习用兵之道,对皇甫嵩麾下的将士来说,他们和刘辩之间除了君臣关系,又多了一层袍泽的联系,自然不会排斥刘辩,更不会觉得刘辩是夺皇甫嵩的权,相反更加亲近。

为了进一步补偿皇甫嵩,刘辩任命其子皇甫坚寿为侍中,随侍左右;其侄皇甫郦为羽林中郎将,统领羽林骑,并将张绣、张辽统领的一千并凉精骑也划入其中,建立了一支共两千人的骑兵,作为天子亲卫骑。

接下来的十几天,刘辩就在平乐观承皇甫嵩学习,白天演练军阵,晚上学习兵法,听皇甫嵩讲解他一生的征战故事,听他评点史上的名将征战得失。刘辩像一块海绵,极尽全力的吸收着皇甫嵩传授的点点滴滴。

和皇甫嵩一起讲课的还有阎忠。刘辩对阎忠这个人没有太多的印象,似乎听说过,但不是很熟,也没有太在意。皇甫嵩讲军事,阎忠则穿插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他做过地方官,对政治有相当不错的见解。

刘辩不是一个人听讲,陪读的同学除了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皇甫郦,还有张辽、张绣、贾诩等近臣。这其中表现最好的就是张辽同学,他听得非常认真,是除了刘辩之外,唯一坚持做课后作业的好学生。

经过十几天的密集学习之后,刘辩决定调剂一下,回城放松放松,给刚死不久的太后老妈上个香。因为形势紧张,他不能按制守孝,甚至不能常在灵前,抽个时间,到灵前汇报一下学习成绩总是应该的。

虎贲中郎将杨彪率领虎贲郎,护卫刘辩回城。半路上,疲惫的刘辩倚着车厢,看着越来越近的洛阳城,一时出神。

“陛下……”杨彪快步走了过来,抚着车障,看了一眼刘辩。

刘辩扫了他一眼:“杨卿有话要对朕说?”

“唯。”杨彪说道:“陛下这些天在平乐观练兵,进步喜人,臣甚为陛下欢喜。”

刘辩微微一笑,杨彪特地跑来,不可能是为了夸他两句。“杨卿,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朕这些天脑子累,有点转不过弯来。”

“陛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你应该注意休息。来日方长,又岂在一朝一夕啊。”

刘辩沉吟片刻,明白了杨彪的意思。杨彪是说他太注重于武事,没有同时进修文业。这倒是没错,现在他身边的人大多是武人,就算贾诩、阎忠等人有才学,也不以文学见长。

“杨卿,山东乱起,洛阳危急,朕此刻就是想学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不然。”杨彪摇摇头:“学习乃是积累之道,重在坚持。日诵一篇固然最好,若是不能,日诵一章,甚至是一句,长年累月的坚持,也会有所长进。臣不是要陛下皓首穷经,做个大儒,只是希望陛下文武并进,德业双修,方是致太平之道。”

刘辩眼珠一转,明白了:“杨卿,有什么合适的俊才推荐么?”

“臣拟了一份名单。”杨彪取出一份奏疏,双手奉给刘辩。“请陛下酌情录用,以安民心。”

刘辩接过来,打开看了一遍,上面都是一些或听过,或没有听过的年青才俊。其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杨彪的儿子杨修。

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神童,刘辩自然表示欢迎。虽然他是袁术的外甥,但杨家是山西集团中的文化领袖,是能和袁家抗衡的世家代表,他需要借重杨家的名声,以示人心还在朝廷。正如杨彪所说,他要通过这样的举动安抚人心,当然也包括杨彪本人的心。

“令郎年庚几何?”

“犬子今年十五,粗通文墨。”

刘辩笑笑,心道杨彪你太谦虚了。杨修哪怕是十五岁,也不能是粗通文墨这么简单。真要是粗通文墨,你敢往上写?“朕身边正缺少一个侍奉笔墨的人,欲委屈令郎,杨卿可愿割爱?”

杨彪松了一口气。天子这么说,是表示对他杨彪没有猜忌之心,否则不会让他的儿子随侍左右。他连忙躬身领命:“陛下有诏,臣焉敢不从。臣明天就将他送来,供陛下驱策。”

……

皇宫一角,年青人脸色通红,有点气急败坏:“山西人心怀不轨,有意误导陛下,坏祖宗成法,乱大汉纲纪。陛下不察,皇妃岂能坐视旁观,视臣策如无物?”

唐瑛不屑一顾:“你既然着急,何不自已去说?”

“我……”年青人欲言又止,一张俊脸憋得通红。

“陛下今天要回宫,妾身要去梳妆一番,没空听你胡说八道。”唐瑛笑嘻嘻的说道:“你说山西人心怀不轨,也许没错。可是你们山东人就是忠臣吗?别忘了,袁氏兄弟正起兵讨汉,集结了二十多万大军围攻洛阳,要再创新朝呢。要说心怀不轨,山东人可比山西人更不轨。”

唐瑛说完,扬长而去。年轻人愣了半晌,长叹一声,神色颓丧,脸色和身上的素缟孝衣一样白。

第057章 戾气

刘辩回到宫里的时候,唐瑛刚刚走进来,脚步匆匆,脸色阴沉,若有所思。刘辩很诧异:“英子,你怎么了?”

唐瑛欲言又止,强笑道:“没什么,陛下回宫,臣妾迎接来迟,还请陛下恕罪。”

刘辩哈哈一笑:“来,让朕亲一个,朕就原谅你了。”一边说着,一边张开双臂,将唐瑛搂在怀中,撅起嘴凑了过去。在平乐观十几天,可把他寂寞坏了。一门心思学习的时候还好,回到宫里,看到一身孝服,俊俏可人的唐瑛,某个部位顿时苏醒过来,一团小火苗在心里燃烧。

“陛下,还在服丧期间呢。”唐瑛双手推开刘辩,提醒道:“切莫逾礼,要不然,又多一条不孝的罪状。”

唐瑛的话像一盆冷水,从刘辩头上浇到脚,浇了他一个透心凉。

没错,大汉以孝道立国,以德政化民,他是天子,当然要以身作则。就算因为特殊原因,他不能守孝三年,可是折月为日,守孝二十七天是不容商量的。从太后死的那一天开始,唐瑛就没让他近过身,甚至没化过妆。宫里也是素缟一片,谁也不敢穿漂亮一点的衣服。

刘辩遗憾的吸了吸鼻子,鼻端忽然飘来一股淡淡的香气。他用力嗅了嗅,诧异的目光最后落在唐瑛脸上:“英子,你带了香囊?”

唐瑛也吸了吸鼻子,脸色忽然大变,她向后退了一步,连连摇头:“没有,没有。”

刘辩的脸色沉了下来,唐瑛的神态明显不对,她怎么看起来这么慌乱?“英子,你有事……瞒着朕?你一定有事瞒着朕。”

唐瑛脸色发白。她咬着嘴唇,迟疑了片刻:“没有,臣妾岂能欺瞒陛下。只是……”

“只是什么?”

“时机未到,臣妾不便告知陛下。”唐瑛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以后会明白的。”

刘辩很不高兴。他一直把唐瑛当心腹,唐瑛却对他有所隐瞒,这让他很生气。而且唐瑛身上明明有香气,却不承认,神态又这么诡异,不能不让他疑心大起。他沉下了脸,盯着唐瑛:“唐妃,朕要你现在就告诉朕。”

唐瑛吃了一惊,仰起脸,看着刘辩冰冷的脸,一时愕然。刘辩从来没有这么严厉的对她说话。今天这是怎么了?这种威势是如此之重,简直让人无法呼吸。站在她眼前的这个人虽然没有穿皇袍,却比以前穿着皇袍的他还要威严,说出的话也是如此的不容置疑,如同圣旨。

看来这短短的十几天军营生活,又让他有了不小的进度。他更像一个皇帝,更像一个男人了。

唐瑛又惊又喜,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她咬着牙想了想,一跺脚:“陛下,请随臣妾来。”

“去哪儿?”

“陛下不是要臣推荐人才吗?臣妾现在就推荐一个人才给陛下,一个王佐之才。”

“谁?”

“臣妾从姐之子,颍川荀家的荀彧。”

刘辩大吃一惊,连忙跟着唐瑛向前走去。

……

远处,蔡琰隐身墙角,看着匆匆走过的刘辩,吃了一惊。刘辩的脸色不好,但是更让人心惊的是他身上的戾气。这股戾气让人见而心惊,仿佛看到了一头猛兽,和往常温和可亲的刘辩大相径庭。

她没敢出声,下意识的向后缩了缩,直到刘辩和唐瑛消失在远处,才慢慢的走了出来。她想了想,转身回到了东观的住处。刚刚走进门,她就看到了站在窗前,一动不动的蔡邕,不由得叫了一声:“阿爹。”

“你都看到了,是不是被他身上的戾气吓住了?”

回想到刚才看到了的一幕,蔡琰心有余悸的点了点头,眼中有泪光闪现。

“唉——”蔡邕长长的叹了一口气:“琰儿,这是意料之中的事。龙,本来就是一种多疑、残暴的凶物,抚之不得其道,又久处兵营之中,沾染的戾气自然会重一些。”

“可是……”蔡琰抽泣道:“我们这么做,不怕将来有报应吗?”

“报应?”蔡邕仰起头,看着漆黑的天空,看着那冰冷得没有一丝热度的星光,不由自主的裹紧了身上的貂裘:“自从知道命格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会遭报应。只是……”他转过头,怜惜的看着蔡琰:“琰儿,我不该带你来洛阳,将你留在泰山羊家,和你母亲、弟妹在一起,才是你最好的归宿。过些日子,我想办法送你回去吧。”

蔡琰摇了摇头,动作很轻,神情很坚决。

第058章 大局

荀彧不知道刘辨正在唐瑛的带领下去找他,他和唐瑛分手之后,就悄悄的出宫,离开了洛阳城。

虽然是非常时期,洛阳城已经戒严,但是他早有准备,出城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站在洛水旁,回头看向洛阳城,看着那个残破的朱雀阙,想起城头那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荀彧的嘴角掠过一抹落寞的笑容。几代人的谋划,几百年的经营,现在终于到了最后收宫的时候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有些不安,似乎还有点不舍。

雒阳城,你就是一个大局啊,现在终于到了要揭开面纱的时候。可是,谁能保证揭开面纱之后,看到的会是一种什么景象。

袁家,真是我们的希望吗?

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荀彧警惕的藏到树后,看着马蹄声传来的方向。一辆马车从他面前急急驰过。风吹起车帷,露出荀攸略显焦虑的脸。车帷翻卷着,一个暗花印记若隐若现。

“公达……”

“吁——”车夫应声拉住了缰绳,马车慢慢停了下来。荀彧快步跟了上去,车门打开,荀攸伸出手,将荀彧拉上车。车门重新关闭,马车重新起动。

“阿叔,为什么突然要离开洛阳?”荀攸不解的问道。

“不知道,就是一种感觉。”荀彧淡淡的说道:“再不走,我怕就走不掉了。”

荀攸吃了一惊:“被天子发现了?”

“不是。”荀彧眉头微挑,随即又恢复了平静:“我心里有些不安,想到山东去看看。”

“看看袁绍?”

“嗯。大军集结这么多天了,他们怎么还没动静?”荀彧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柳树,眼中是化不开的忧虑。“兵贵胜而不贵久,二十万大军,日费数千金,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都不知道吗?”

荀攸没有回答。他也在为这件事不解。袁绍身边有很多谋士,其中不乏智慧过人之辈,据说不仅汝颍的郭图、辛评等人赶到了袁绍的军中,田丰、沮授等河北名士也被袁绍招揽到了帐下,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些人应该明白,可是为什么袁绍到现在还没有发动攻击?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是这些人笨,而是他们另有心思。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心思,在这种时候,犯这样的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荀彧因此不安,他同样也因此不安。

“皇甫嵩放弃了兵权,将大军交给朝廷。”荀攸换了一个话题,“阿叔,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山西人志向不小,而且杀伐果断,不像那些人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荀彧轻声说道:“我担心……会功亏一篑,不仅谋划无法实现,反而会将百年来的成果毁于一旦。”

荀攸闻言,心有同感的长叹一声。过了片刻,他又问道:“那……我们怎么办?”

“先去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然后再做计较。”荀彧靠着车厢,闭上了眼睛。荀攸欲言又止,他知道荀彧的心情不好,只得把满腹的疑惑藏在心里,暗暗咀嚼、揣摩。

有些事,荀彧不告诉他,他就不能问。这就是世家的规矩。

第059章 借题发挥

看着空荡荡的庐舍,刘辩无名火起。他转身回了宫,自顾自的坐下,怒视着紧随而来的唐瑛。

唐瑛噤若寒蝉,在刘辩阴冷目光的逼视下,下意识的跪了下来。

“如果你能早点告诉朕,而不是自作主张,朕岂能容他如此轻易的离开洛阳?朕就算用不了他,还能杀不了他?现在他跑了,朕将多一劲敌,你知不知道?”

“陛下,臣妾知错了。”唐瑛后悔莫及,泣不成声。她知道荀彧的能力,当然也知道刘辩说的一点也不错。荀彧离开洛阳,肯定会成为刘辩的一个劲敌,不知道要给刘辩带来多大的麻烦。她的自以为是也许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一想到此,她不禁后悔莫及。“陛下,是臣妾糊涂,请陛下责罚。”

“你是错了,却不仅仅是这件事。”刘辩一动不动,“放走了荀彧,朕只不过多了一个敌人。朕有那么多敌人,再多一个,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你作为朕最亲近的人,最信任的人,却在欺骗朕,自行其事,你知道这会给朕带来多坏的影响?”

刘辩的声音高了起来,厉形于色:“那些人瞒着朕,不相信朕的能力,可以说是别有用心,故意诬蔑。你也这么做,别人会如何看待朕?朕如果能宫里的事都处理不好,还有人相信朕能治理好国事吗?”

“你只知道袁绍想取朕而代之,你知不知道皇甫嵩是虬龙命?有人劝他自立,却被他拒绝了。朕相信他是忠臣,可是,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朕愚不可及,我不知道他的忠心能维持到什么时候。”

“现在袁氏起兵,大汉土崩在即,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改主意。”刘辩苦笑了一声,喘了两口粗气,接着说道:“为了让他相信大汉还没有瓦解,我每天都要端着,装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斟酌,既不能说错了,更不能露出任何胆怯……”

“我走路要昂首挺胸,我坐着要挺直腰杆。即使没有人的时候,我都要保持正襟危坐的姿势,因为我不知道身边的人哪一个是奸细,哪一个嘴不严……”

“为了让人觉得我有帝王之相,我哪怕是再累,也要练习凤仪。我想像袁隗那样有气势……”

“和皇甫嵩学习兵法,我不敢有任何放松,生怕被皇甫嵩当成废物,当成不可雕的朽木,生出轻视之心……”

刘辩越说越动气。想起这些天来强颜欢笑,走到哪儿都要装出一副领袖的样子,再看看眼前自作聪明的唐瑛,他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积累多时的怒气一下子全爆发出来。皇帝是那么好当的么,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生怕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记在历史上,被人笑话也就罢了,他现在考虑不到那么远,被人轻视了,那才是麻烦。

皇甫嵩有虬龙命,为什么不反?一方面,是他有臣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大汉还有信心。如果他觉得大汉已经没希望了,他还能这么死心塌地吗?大汉的希望在哪儿?就在他的肩上。如果他不能让皇甫嵩看到希望,不能让这些将士觉得大汉还没有亡,这些人随时可能反戈一击。

他要端着,他不能有丝毫松懈,哪怕他再绝望,他也要一脸自信。

走路要端着,坐着要端着,连睡觉的时候都不敢大意,生怕自己说了梦话,泄露了自己虚弱的表象。为了能早点掌握用兵之道,他刻苦学习,哪怕是囫囵吞枣的背,他也要把皇甫嵩讲的兵法记下来。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有帝王之相,哪怕是再累,他也要练习凤仪,让自己看起来有堂堂之相。

装一天容易,装两天也容易,一连装十几天,没有片刻喘息,这是一个艰巨的考验,即使他曾经受过专业训练,也有些支撑不住。皇甫嵩、阎忠、贾诩,张绣、张辽、皇甫郦,哪一个是普通人?在一群人才面前装逼,真他妈的累啊。他快要崩溃了,这才用回城拜祭太后为借口,要逃离那个杀气腾腾的军营一晚。他想见见亲人,他想见见万年公主,见见唐瑛。他想在亲情的港湾里躲一躲,休息片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