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佛教"建筑-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来应聘,要求较高的工资,但声明,在雕成之后,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个缺点,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请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评论,大家啧啧称赞,无人指出缺点。那师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个小孩高声说:“大石佛的指头那么大,而鼻孔那么小,怎么能伸进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这个缺点。要找石匠评说时,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实这只是笑谈。
  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唐朝铸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钟声洪亮,几里路外还可听见。关于这口大钟的铸造,也有一段故事:传说当年寺内僧人为铸这口钟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妇,诚心地把仅有的一枝铜钗捐献出来,-个乞丐也把仅有的一枚用钱捐献出来,僧人虽然笑纳,却视为无关轻重,将其弃置一旁。大钟出炉时,钟面有一个小小圆窟窿和一条小裂痕,经过几次重新浇铸,这两个缺点依然存在。后来住持僧想起了那铜钗和铜钱,拿来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来。至今大钟上的铜钱和铜钗痕迹犹存,这故事隐喻着一个哲理。
  石佛阁的右邻是德星堂,俗称官房,原是供来客住宿的。1930~1931年间,陶铸任闽南特委书记时曾住在这里,特委机关就在这寺内领导革命。
  大雄宝殿后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经阁,内珍藏六十厨经文,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岩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僧融(一说雄)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黄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时受破坏,仅存残页。还有光绪帝御赐的《藏经》,即贝叶经,也是少有的珍贵文物。阁中还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纯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洁如玉,被称为玉佛。据查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莲法师从缅甸募化而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后人改建为祠,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
  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金娘当年的闺房。但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已90多岁)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称“五祖楼”,所谓“小姐楼”乃是讹称,并从而讹为“姑娘楼”。
  金娘小姐削发为尼之后,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在致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号),为游客所瞻仰。
  大石佛、白玉佛、大钟、血书《严华经》、御赐《致经》(贝叶经)合称南山寺五宝。
  南山寺选此佳址而建,名山、名寺、名僧长相辉映,使这里成为海南的第一大福地。


第十章  最古最大——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
  五台山塔院寺与显通寺紧相毗邻。其实,历史上,塔院寺附属於显通寺,仅是显通寺的一个塔院;十六世纪明万历年间对寺宇进行改建时,塔院才和显通寺分开,独立成寺。
  显通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颇似佛祖说法的云鹫山,故名「大孚灵鹫寺」。显通寺相传始建於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六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略晚於洛阳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唐朝武则天称为「大华严寺」;明朝重修时朱元璋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年改为「永明寺」;清康熙改名为「大显通寺」,沿用至今。
  全寺占地面积为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存殿堂楼房四百馀间,大多为明清时的建筑。在五台山诸寺院中,显通寺历来地位最崇。宋朝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朝在寺设「僧纲司」,统辖全山僧寺;清朝又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今天的五台山佛教协会也设於此。显通寺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建筑样式多带宫廷色彩,堪称明清寺院建筑典型。
  入寺前,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下层为石镟洞,上层建筑为木构的高大钟楼。钟楼为两层三檐,上承十字顶,十字交叉的脊的四端有四个龙头,两两相对。通体望去,廊柱排排,後面配以大白塔,确是秀雅。石洞门楣上刻有「震悟大千」四个遒劲大字,意谓浑厚悠久的钟声,能把大千世界众生震彻醒悟过来。钟楼上悬吊大铜钟叫「幽冥钟」,也叫「长鸣钟」,铸造於明朝天启年间(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钟身高八尺,最大外径五尺,厚三寸,钟口边缘成莲花瓣形状,外壁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有一万馀字。这口铜钟是五台山寺院中最大的钟,据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五斤。
  大显通寺山门气魄雄伟,在五台山所有寺院中首屈一指。山门两旁,各树一通石碑,分为大草「龙」、「虎」二字,一气呵成,字形具有龙虎形象,为雷雨居士所书。据说,佛寺建址请求风水,除靠山之外,总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佳,显通寺山门两侧无山,故立此二碑为补,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遗物,弥足珍贵;佛寺一般以吼狮镇门,以龙虎碑来作门神堪称奇观。看来,这里把中国民间风水信仰中的青龙、白虎都杂糅了进来。
  显通寺为七进殿宇,分别是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
  文殊殿内,供奉著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是大智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前面的五位是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子需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神态各具。人们的美好的德行赋予文殊菩萨的多种化身上。殿外两座碑亭的石碑也颇有来历,一边是清康熙帝的御笔亲题,一边却是一通体无片字的无字碑。据说,康熙题完左边那通石碑之後,一时才思枯竭,便无字可题,留下右边这空空的石碑-无字碑,一直到今天。
  显通寺无量殿为一座砖砌建筑,殿内供奉的毗卢大佛,寓佛法无量之意,故称「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也称「无梁殿」。殿高二十.三米,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殿内无梁无柱,殿外无廊无檐,这种奇特的建制,在五台山众寺中独一无二,在中国亦不多见。此殿,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後开讲《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因此又称「七处九会殿」,以示纪念;殿前正门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砖雕匾额。唐朝清凉国师德宗建中四年(七三三年)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钞》;清凉国师本名澄观,为七朝九帝之师,也在殿内写作达四年之久。
  殿内,席地而坐的是五百铁罗汉,形态各异,生动传神。铁罗汉是明代的精品,原有四百九十九尊,现有只有二百三十三尊了;传说明末崇祯时,五台山玉花池的住持和尚云游四方,化缘造像。老和尚行脚至江南,手中所得的布施能够造一尊罗汉时,就在该地请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不知过了多少年月,老和尚终於完成了铸造五百尊罗汉的宏愿。可是,怎麽把这些罗汉运回五台山呢?老和尚心里犯愁,无奈地对这五百罗汉说∶「老僧年迈体弱,无力送诸位回山,请诸位自去五台山华清池吧。」说完径直回山。老和尚回寺之後,第二天起来一看,罗汉台上已满满地做著一群罗汉。後来,经过清点,发现只有四百九十九尊,少了一尊。原来,那是一尊拐脚罗汉,在半途掉了队,向一位老人打听离五台山还有多远。老人回答说∶「还远著呢,别说你是个拐子,就算是天上的罗汉也到不了。」那拐脚罗汉被无意点出了身份,而失去了道力,便再也不能动了。後来,人们只好在山下为他另建小庙,华清池就永远只有四百九十九尊罗汉。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华清池的殿宇被拆毁,二百多尊铁罗汉遭劫,只有二百二十三尊幸存,寄居在显通寺无量殿里。
  无量殿後是千钵殿,内供明代铸千钵文殊铜像而得名,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六苹手,其中两手捧著金钵,钵内坐著释迦牟尼佛,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苹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全称为五顶五智尊千臂千手千钵千佛释迦曼殊室利菩萨像。铜塔为第一层次,铜殿为第二层次。
  铜殿建造於明代万历三十四年(一六○六年),宽三米,深约二.七米,高三.三米多,外观两层,内为一室,是我国现存四铜殿之一(其他三铜殿为北京和园万寿铜殿、湖北武当山铜殿、昆明鸣凤山铜殿儿)。中格的内壁铸有重重叠叠的佛像,号称万尊。格扇外壁铸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犀牛望月、鱼跃龙门等各种图案和各种花卉鸟兽,共计三十六幅。如此精湛入微的铜铸艺术品,堪称国宝。它是由明代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集全国十三省布施,用五万公斤铜铸成。妙峰法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在江苏南京宝华山,一在四川峨眉山,一在山西五台山,规格样式完全一样。可惜前两者已经失传,显通寺铜殿便是独一无二的了。铜殿前的左右两侧,各矗立著一座铜塔,每塔高约七米,十三层,塔身铸满了大小佛像和各种图案。本来铜塔一共是五座,象徵五座塔顶,另三座竟被日本人盗走,只留下空空的塔基。
  殿前原有同期铸成五座铜塔,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合五座以顶。可惜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寇掠去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十三层,层各八面,高八米,直径两尺,塔身铸满佛像、图案和各种铭文。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西搭下层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土地像。相传康熙见其特别小而感叹道:「好大的土地!」谁知话音刚落,土地连忙叩头,感谢皇上的赐封,从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
  目前位於铜殿两边的铜塔地层西南角,有一个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铜铸土地神像,大如豆粒。据说,五台山寺僧日增,求佛拜菩萨的人也很多,却把当地的土地神冷落在一旁。妙峰法师铸塔时,为了给土地神留点地位,就把他安排在一个很小的铜庙里。後来,清康熙帝进山时,看到铜庙里这麽定丁点大的土地神,觉得有趣,便顺口说道∶「好大的土地!」不料,话音刚落,土地神就跳出铜庙,向康熙帝跪叩谢恩,於是成了山西大土地爷。有趣的传说吸引了前来五台山的游客,每个人都想一睹这位土地爷的尊容。
  显通寺藏经楼内陈列著众多文物。其中有北魏的铜铸旃檀佛,南北朝时期的石雕观音菩萨,北宋印刷的雷峰塔藏经,宋末元初赵子昂夫妇《马头观音菩萨》,明代丁云鹏在菩萨树叶上画的十八罗汉等重要佛教文物。最为名贵的则是「华严经字塔」.这是在一幅长六米、宽二米的黄绫和百绫上,用小楷写上长达六十万零四十三字的《华严经》,组成了一座字塔,这件清康熙年间苏州德心居士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匠心和苦心!
  在显通寺还有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一代通儒毕沅巡抚陕西,路经五台山时,也特地朝拜了这座古老而神奇的大显通寺。毕沅向寺的长老问道∶「敢问和尚是否常读经书?」长老答道∶「贫僧们每日晨曦念经事佛。」毕沅又问∶「敢问和尚,一部《法华经》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这下可把长老和尚问住了,心想∶「毕大人你才高八斗,能文善诗,世人皆知,可也用不著跑到深山老林里,来刁难我们出家人呀!」於是灵机一动,恭敬作答∶「荒庵老衲,深愧钝根。大人乃天上文星,自有夙悟,不知大人熟读的一部四书,其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一听,哈哈大笑,连说∶「好,对的好!真是显灵通达,显通寺果然是名不虚传呀!」他便吩咐随从,重金布施,以鼎新寺庙。後来,有好事者将此载入书中,并且广为流传。


第十一章  第一圣迹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这里,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塔院寺五圣迹”(亦称“塔院寺五景”)。即:佛舍利塔(大白塔)、佛足牌、文殊发塔、杂花园、般若泉。
  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从产便简称其为舍利塔,或者习惯地称这为五台山白塔。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当做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六百平方米。全寺有殿堂、房舍一百二十余间,大体上可以分为左、中、右三个院落。入口有两处,一处是万佛阁旁的南正门,一处是显通寺钟楼下面的东门。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白塔、藏经楼,以及禅堂院、文殊发塔院和山海楼、伽蓝殿、祖师殿等。天王殿内供着观音菩萨像,背后立着一座法令碑,再后才是护法神韦驮像。两旁是四大天王的塑像。大雄宝殿又叫大慈延寿宝殿,殿中供着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像,两旁是十八罗汉像。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景标清汉”匾、乾隆皇帝写的“揽妙曼云”匾、嘉庆皇帝写的“尊胜法幢”匾,均挂在大雄宝殿内。
  舍利塔,外形为藏式,高50米,塔基为正方形。建塔时,砖缝全部用米浆、石灰搅拦后砌筑而成。塔面呈白色,举目爷观,高高钻入云天,白塔形如藻瓶,塔利、露盘、宝珠,都是用铜铸成的精致装饰品。白塔上,风磨铜宝瓶高1丈6尺,复盘7尺,系以垂带,悬以铜铃,风吹铃动,252个铜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回荡在台怀上空。白塔下层,建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和尚塑像,木雕刘海戏金蟾像。白塔旁,东面还有一座小塔,取名为文殊发塔。这座塔高约两丈,雕饰精致,小巧玲珑。
  塔院寺内,还有大雄宝殿五间,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白塔位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塔周围,有廊房围绕。塔院寺东部,有布局完整的禅院。
  塔院寺门前,有三门木牌坊一座。这一木牌坊斗拱雕工精美,顶饰典雅兴,大方。所有木制构件都经过精工雕饰,用工精细,是明代留给塔院寺的珍贵木雕作品。
  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信任地弼时东渡黄河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经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方丈院寺方丈院内住过。


第十二章  菩萨顶
  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全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暑,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菩萨顶的寺名叫“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其实,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


第十三章  万佛阁与龙王殿
  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位于奉城镇北街,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国公汤和大将军督筑奉城城墙,将原是乡间小庵的万佛阁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因此,当地有“先有万佛阁,后有奉城镇”之说。
  万佛阁(俗称五爷庙)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明代的万佛阁,气度不凡,环垣踞堞,面山枕流,胜境之妙,冠于诸刹。后历经乾隆二十二年及民国六年的二次修缮,佛阁更增添了大殿三楹,东西禅室各二楹,后有地藏殿,前有弥勒殿,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万佛阁几经历史兴衰,于文革期间被毁,一九八九年重建。如今的万佛阁由万佛楼、钟楼与鼓楼组成,阁内装置电梯,形成殿中有殿的格局,庄严气派,佛韵悠长。
  万佛阁的建筑很有特色,依城傍水,由低渐高,尤为特别是后法堂楼阁建在古城墙上,别具一格。大殿的钳状套式梁木结构镶接缜密,浑然一体,堪称古建筑的一绝,被定为奉贤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