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金刚经说什么-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共五种语,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实语、真语,都容易了解,但什么是如语呢?不可说不可说,闭口不言,其声如雷,这个就是如语。如者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所以佛是如语者。
全部的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了半天,他又说他说法四十九年,一个字都没有说,这就是如语,是不可说不可说。
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我们把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典拿来看,两样话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细研究,他只说过一个东西,没有说过两样,这一个东西说了四十九年还说不清楚。所以佛说他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如语。在这部经典,佛为什么要像赌咒一样,怕人们不相信,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老实的话呢?这是教我们信心清净,要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这个佛法是什么样子?
无实亦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真正的佛法就是这一句话,佛把彻底的消息都告诉我们了。有一个东西可得吗?得到个什么?如果买一个萝卜,买一个南瓜,还有个东西可以带回来;但是得道得一个什么都没有!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著相、不执著,放下万缘。
放下就对了吗?放下的也不对!所以马祖告诉弟子们,放不下就提起来!提起来,心有所住;心有住,即为非住,提也提不起来。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个同学来问:老师啊,我现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说:那你不是成佛了吗?我要向你磕头了,你已经到了无实无虚嘛!这个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闹情绪,闷在那里,那就不对了。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无实无虚,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这样简单。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无实无虚”,佛讲这一句好严重!他先向我们赌了一个咒:我一辈子没有说过谎话,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你们要相信啊!你们听我的啊!我告诉你,此法无实无虚。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还是我的,就是这个话。你要懂得当然是你的嘛!他说的都是老实话。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他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著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著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随便举一个例子,许多学佛修道的人,都说:唉!我万缘放下了。问他:那你现在干什么?他说:现在就是修道呀!对不住,一点都没有放下。学佛修道不是万缘里头的一缘吗?难道是万缘以外的一缘吗?这就是说,你是有所为修,有形象去做,这是菩萨心住于法而行,这个人永远不会见道。
等于人闭上眼睛,到了一个黑暗的房间,他看不见了,永远摸不出来。假使真想明心见性、见道,“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无所住,这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放下,此人绝对可以见道。等于这个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阳底下,当然万象森罗,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无量无边的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阿弥陀佛!我们跟佛客气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对我们太好了。他告诉须菩提,“当来之世”,将来的时代,或者一个善男子,或者一个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行,甚至深入义趣的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这句话多严重啊!所以我说,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当。应该我们念到这里,要加一两句话,佛啊,对不起你老人家,实在不敢当。他说,真能够这样即同如来。
但是佛的话,为什么讲的那么客气?那么严重?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这样的人,了解他对于金刚经般若智慧如此透彻,这样的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篇的一个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结论偈子:
第十四品偈颂
优昙花发实还无 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 污泥香里养灵珠
“优昙花发实还无”,优昙花就是昙花,佛经上经常引用。在中国内地难得开花,在台湾都看过昙花,色、香都好,但却非常短暂,所谓昙花一现。当昙花开到最香的时候,就是它凋落的时候,所以佛经经常用昙花来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类的历史,几千万亿年的时间,也只是昙花一现。大家活了几十年,回头一看,几十年像昙花一现,非实非虚,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修持佛法有没有真成就的?绝对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实非虚。所以,像优昙花开了,当时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马上没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说空了是没有吗?不是没有!尘尘刹刹,这是用佛学名辞,物质世间就是尘,刹代表一切土地。
“尘刹今吾非故吾”,这个物质世间现在的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来生的我,这个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来的那个生命。离开这个现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来常乐我净的那个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里找呢?
“笑指白莲闲处看”,所以佛经上叫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尤其佛重白色的莲花,八叶巨莲,莲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长,愈脏愈烂的泥巴里头,莲花愈开得茂盛。
“污泥香里养灵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凉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最难的布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忆劫。以身布施。】
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的习惯。印度这个民族不太注重历史,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记那么清楚干什么?对于数字一个两个,一万个两万个,开口就是八万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个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佛经上讲时间,一天分三时,就是三个阶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天。
以身布施很难啊!譬如我们现在输血给人家,或者把眼角膜捐给人家了,有人受伤,需要一块皮去补,把自己身上割一块去帮他等等,都是身布施。另外妈妈生孩子,父母带孩子也可以说是身布施,不过看不出来,还布施得很愿意,很高兴呢!劳碌一辈子,最后被儿女骂一顿,说你这个落伍的老头子,愈骂愈高兴,这就是做父母的布施。其实严格讲起来,这不算布施,因为父母的爱儿女,是基于自己私心的爱。又如你爱一个人,愿意为他服务,算不算布施呢?这是布施的行为而已。实际上,这是你的疑心,贪嗔疑慢疑的疑,愚疑的疑。我们常常引用龚定庵的两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种自我牺牲。譬如说只有砍掉我的膀子,才能够治好你,我愿意砍掉给你,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是布施。所以以身布施,非常难。
为什么这里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情最难布施,第一件是钱财。我们常听四川朋友讲一句笑话,“钱、钱、钱,命相连”,那个钱真是与生命一样要紧;所以钱财最难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时候,绝对慷慨的把钱财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
第二件是身布施难。最难布施的是“我”。佛现在讲,假使有一个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什么是恒河沙等身布施?我们一个身子牺牲了,算是一个身体布施,自己死了以后,再来投胎,那个身子再来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来布施,牺牲自己,为社会为众生,这是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来作布施,这个是讲数量之多;牺牲不只一次,牺牲像恒河沙那么多次数,这是讲生命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其次讲时间,连续的布施,投胎再来,又来还是为众生再布施,再来还是布施,经过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劫数,都是以身布施,行菩萨道,这个功德你说有多大?所以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佛教,我说我什么都不“叫”(教叫谐音),为什么呢?我没有资格当佛教徒,因为我没有办法以身布施。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所行的真是菩萨道。曾告诉大家,二三十年前,我在基隆的时候,一条船在海上碰到了台风,那是海军拍卖掉的旧船,快翻了。一个有肺病的人在船上,水手拿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看见一个女的抱著一个小孩,在喊救命,就把救生圈套上了母子俩个,自己就不要了。那个船员一上来看到,急得不得了,东找西找又找一个救生圈丢给他;他一转身,看到一个年轻人在找板子东找西找,很危急的时候,他又把这个救生圈给这个年轻人了。他说你年轻还有用,我又老又病,没得用了,最后他牺牲了。这个就是菩萨,在危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
所以我说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谈一下,我就不高兴了,心想怎么搞的,尽讲,我都累死了。这就是不肯以身布施,对不对?假使有人家要你帮忙,多跑一点路,唉呀!我那么大年纪,还给你跑,这也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学佛,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布施两个字不可以轻易谈,你说这里出十块钱,那里出一百块钱,是布施吗?你是算过的,这一百块钱拿出来,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还有八千一万在身上;那不算布施。只有自我牺牲去助人救人,才算是真布施,所以真正的布施之难,这一点须要注意。至于有些人布施了一点钱,还希望留下一个名字,走过来看看,啊!我都布施了,怎么还没有名字?那个不是布施,而是施布了,布施倒过来了。所以学佛要了解布施之难,真布施须要真放下。这里谈布施没有提到钱财,只说以身布施,这样一个人,无始劫来以身布施,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是佛又说了:
信心不逆的福报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假使有一个人,拿自己的生命布施,经过无穷无数的时间,只有布施,不要求收回来,这个人福报很大。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学了金刚经的法门以后,做到“信心不逆”,这一点是重点,彻底相信金刚般若波罗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信得过自心自性;光信还不行,信心不逆,没有违背,这个人的福德超过前面以身布施的福德。
信心不逆是很难的,许多人佛学的道理了解很多,但在行为上,做人做事上,都与佛法相反,都是违逆。譬如说劝人家劝的比唱的还好听,唉呀,放下,看开一点……他自己放不放得开?你马上逗他一下,他就看不开了。这就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不逆,不是理论而是绝对的信心,这样去修行,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超过前面所讲的专门以布施为功德的人。更何况还有人对金刚经的佛法,广事宣扬,乃至古代没有印刷,只有抄写,受持,接受了,照这样修持,每天读诵,为人家解说这个道理;这个福报比前面的还要大。
如来说给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最要紧的一句话,金刚经这个经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议”,想像不到,“不可称量”,没有办法去量一下有几斤重,或者多长。总而言之,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可是你们注意下面两句话啊!这个功德那么大,大家都研究了,大家都带一个功德回去吗?都没有带走,为什么?因为此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一个经典的内涵,是为了真正发大乘心,大菩萨道的人说的,也是为最上上乘,不是普通智慧的人,而说的经典。他说假使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当然,我们不一定是上上智,可是,能够接受,读诵研究这个经典,“广为人说”,普遍向人家宣扬的话,“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佛,完全知道这个人。佛可以给你证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见,完全可以了解这个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他说,这样的人,不久的将来,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什么理由呢?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说这样的人,他就等于佛,他有责任感,把佛法的这个担子挑起来;所以,他就有这样大的智慧,这样大的福德。只要你发这样大的心,肯挑这样大的担子,就有这个功德,有这个智慧。荷担什么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普通话叫做大彻大悟。他说挑负了这个担子,自然有一天会大彻大悟。
你喜欢小法吗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在楞伽经里,把人的根性分类五种,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欢修小乘法。你教他修大乘菩萨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无法接受。等于学校的学生,很多人只能够到某种程度,因为他的智商不够,只能受最低的教育。学佛法也是一样,虽不是智商的问题,但是他的根器发心,喜欢走小的路子,弄点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里看到光啊,听个声音啊,那里气跳啊,今天脸色又发光,明天脚又发热,指甲发亮啊等等。这些就是所谓乐小法者。这种人的观念思想,已经落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们一切只是为“我”,希望在人中做个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长寿健康,希望自己不死;至于大乘的法门,如何见性成佛,朝闻道夕死可也,他们根本不予理会。所以,佛说这些乐小法的人,对于这个经典所讲的真义,没有办法听受,没有办法读诵,更不会弘扬,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佛说的这一本经,始终讲这个经怎么重要怎么重要,现在告诉须菩提,在在处处,随便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这本经典所在,不管世间的人,乃至天上的神,乃至阿修罗,魔王,魔鬼,都自然应该供养这个经典。有这本经摆在那个地方,等于有个佛塔在那里,大家自然都应该供养,应该恭敬,顶礼,乃至拿香花供养它。
我们说一句对佛不太恭敬的笑话,佛好像宣传广告作的非常好一样!这一本经啊,完全运用广告的手法,说这个般若法门怎么重要怎么好,大家如果念经念到这里,很可能会产生这个感觉,里头好像没有讲到什么东西。可是里头是不是讲了东西呢?这就是金刚经翻译的特殊,说法特殊。他讲的第一重点,请大家注意,“信心不逆”,他讲一切相不住,一切心放下,就可以到家。可是人信不过,做不到;尽管嘴里讲可以放下,事情到来一点都看不开,更放不下。
所以我常常讲的几个字,我自己号称十二字真言,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信心有逆。第二个重点就是敢为佛法挑担子,荷担如来正法,挑大乘法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滔滔浊世中,要有这样的精神。要顶天立地的站起来,为人类的文化,为众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奋斗。这样的精神需要无比的忍辱,无比的牺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这就是重点。佛并不是只作广告,把这两个重点抓出来,再读这一品,就知道它的意义所在了。偈子如下:
第十五品偈颂
跃马投鞭星斗横 一呼百诺作雷鸣
江山无恙渔翁老 何似灵山补衲轻
“跃马投鞭星斗横”,这是拿世间法来比方,英雄人物出来,像汉高祖、唐太宗、朱元璋这一类人等,骑在马背上。投鞭是用秦王苻坚的典故,他带兵打仗,几十万大军,自称投鞭断流,部队那么多,马鞭一丢,连河水都可以塞住不流了。星斗横,天上的星星都被他震动了的样子,威风惊天动地。
“一呼百诺作雷鸣”,一个人当了帝王那个威风,福报是太大了,随便叫一声,下面多少人答应,好像上天打雷一样,这是说人世间作了皇帝,福报是最大的;所以人人都想当皇帝,但是这个不是真的福报,真的福报在那里呢?
“江山无恙渔翁老,何似灵山补衲轻”。天下太平,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无是非,都过著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自己又懂得了佛法。穿一件百纳衣,破袈裟,从前和尚穿的百衲衣,现在很少看到,过去大陆上,许多专门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说上画的那个济公活佛的衣服一样,叫做粪扫衣。就是垃圾堆捡来的破布,一块一块把它缝起来,一针一针都把它密密缝起来,破了又缝,一身都是线的样子,也叫做补衲衣,衲衣就是和尚穿的衣服。人生真正的福报,还是清福最难,如何享到这种清福呢?发上乘心大乘心,由担当如来家业发起,这一个大心发起,就有真正的福报。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个大问题啊!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楣,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的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楣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作好事,结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