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丧失主体的品格而降低到物的地位。同时也区分了异化的社会事实(例如工人同所有制异化,同生产手段监督异化)

    ,和由这种事实产生的意识形态假象(商品拜物教和歪曲的意识形态等等)

    ①。

    异化这一概念在现代哲学社会学著作和专门学科著作中都广泛使用。国际社会学学会甚至设有专门的异化研究委员会。

    但是,把一个哲学范畴变为一个社会学分析的工作术语,必须进一步明确和分清与异化现象有关的一些问题:一、异化的主体是什么,是谁异化还是什么同谁异化?

    是指个别个人,社会阶级还是整个人类而言?

    ①关于“异化”概念的内容详见奥伊泽尔曼,T。。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U形成》,莫斯科,1974;拉宾,H。。

    :《青年马克思》,莫斯科,1976。

    U

…… 163

    自 我 论951

    二、异化的客体是什么,是什么异化还是主体同什么异化?这既可能是劳动产品,又可能是权力、社会准则、价值以及活动的主观意义。

    三、异化是说明事物的客观状况还是主观情感和体验?

    四、异化是说明过程还是现状?在前一种情况下异化的前提是原来具有某种品格或可能性而后来丧失,研究者的任务则是弄清何时丧失和为什么丧失。在后一种情况下“异化”一词是指事物的当前状况,不说明它的起源。

    五、异化是由什么还是由谁造成的?是主体自己同什么关系、准则、价值异化抑或相反,即这些关系或事物同主体异化?在前一种情况下必须首先弄清主体的定势即对有关现象的态度,在后一种情况下必须首先弄清客观的社会过程。

    六、异化的一般前提是什么?一般生存条件、具体社会条件(私有制、社会分工)和个体心理因素在异化的产生上起什么作用?

    七、克服异化的可能性和途径是什么?

    在触及异化问题的哲学社会学著作中,注意的重点是宏观社会过程:劳动过程导致人的贫困和空虚,人的活动本身异化;同劳动条件和劳动成果异化;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社会机构和准则同劳动者异化(官僚制度)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生活异化。从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异化问题的主观方面、亦即个体如何看待和体验这些社会过程也很重要。美国社会学家西曼提出了六种社会心理异化形态:无奈——觉得自己无力监督事态;茫然——觉得个人和社会事物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离经叛道——必须用社会不赞可的手段达到自己

…… 164

    061自 我 论

    的目的;文化隔离——否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公认的价值;自我隔离——参与不能使人满足和被视为“外在必然性”的活动;社会孤立——觉得自己为周围的人们所拒绝、所排斥①。

    西方社会学家的经验调查表明,在劳动领域中人们最常感到无奈、迷茫和自我异化。失意即希望工作有趣和容许发挥主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劳动道德和劳动生产力乃至劳动者的整个心理自觉和自尊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柯恩等人经过大量调查获得了很有价值的材料②。

    1964年,他们采访了从事不同职业的3100位美国人(包括高级行政人员和专家,经理和中等雇主,机关职员和技师,熟练工人、半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十年后即1974年,对这批人中的687人和其中一部分人的妻子——269名职业妇女进行了重访。重访的任务是了解社会阶级身分和具体劳动条件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功能有什么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个体在企业等级结构中所占的位置和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工作者的自主程度和责任大小,外界监督的性质——监督是经常性的还是仅仅检查劳动结果,工作程序的固定程度,等等)

    ,以及其它各种客观因素,通过统计数字同被试的价值取向、思考过程的灵活性、自尊

    ①西曼,M。

    :《异化实验研究概论》,载吉耶,R。

    F。和斯柯维特杰,D。

    R。

    ,等:《异化论》,莱顿,1976,第268页。

    ②柯恩,M。

    L。

    和史库勒,C。

    :《劳动与人格——社会分层化动力调查》,诺沃德,1983。

…… 165

    自 我 论161

    和心情等等作出对比。柯恩等人经过十年间隔对同一些人进行再试,记录了被试十年来在地位、观点和心理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他们没有单纯追求获得统计学上的比较材料,而是力求同时看出因果联系。

    这些调查表明,劳动性质同个人的价值取向、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有密切联系。人们很重视自主性,也就是自己作出重要决定的可能性。这可以从人们对社会、对自己和对子女所采取的方针上看出。具体劳动条件也很重要:比较复杂和自主的工作有利于发展比较灵活的思维和对自己、对社会的自主态度;反之,死板的劳动限制劳动者的自主性,使他的思维也比较死板,并且促使他对自己、对社会采取从众的态度。

    劳动活动相对自主的人不受繁文缛节的外部管束干扰,对自己劳动的内在意义和人的价值有较好的感受和认识。反之,不分巨细的外部监督使劳动者感到自己无能,这种无能感往往又外推于整个社会,有时还会引起神经和心理失调。

    上述因素对个人的心理也发生影响(不论什么人——工人、职员、工程师)。人在劳动中愈少可能发挥主动性,他在其它生命活动领域中也愈容易取向于外界权威,愈容易觉得自己岌岌可危,因此出现各种情绪不佳的概率也最大。

    在劳动中形成的各种品质,也会在业余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劳动比较复杂和自主的人,其业余生活也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和智力性)

    ,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劳动比较自主和具有较大心理灵活性的人比较注重子女的自主性,并且以相应的方式教育子女)。还有反向的联系:认知的复杂性、灵活性和自主性会提高个体对自己劳动的内容和条件的要求。

…… 166

    261自 我 论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联系在中小学生们那里也可以看到:比较自主和内容深刻的教学活动同智力灵活性较高的学生相适应。换句话说,学习也是同样性质的劳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来说,这些具体社会学调查的结果可以说是尽在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劳动活动是个人发展的最主要领域,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还强调,劳动活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在亚多夫主持下,一些苏联社会学家研究了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在劳动与业余两个领域中的相互联系(对一组列宁格勒工程师进行测验,把他们的劳动活动的内容复杂性和自主性同他们的业余生活的积极性和选择性加以对比)

    ,结果显示了一系列相似的依从关系,这种依从关系构成人与人的风格差异。

    西方社会学家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不仅是、也不主要是受直接劳动条件制约的。柯恩承认“主要劳动条件植根于更一般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但是他只字不提在资本主义企业的范围内是否可能解放劳动。关于宏观社会因素在劳动异化中起决定作用的问题,马克思早已作了令人信服的证明,他深刻分析了劳动活动的结构,深刻分析了与劳动者不能监督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关联的异化根源。直接劳动条件虽然也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是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有变化的。比如就说自主这个概念吧。

    一个传统的私人业主受市场自发性和其它无法控制的因素支配,甚至可能超过现代资本主义公司的一个职员。

    但是,传统的私人业主主观上能够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生产者,他

…… 167

    自 我 论361

    的活动由他自己计划和规定,他根据经营结果评价自己的成败。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公司制资本主义。一个官员即使地位很高,也只是一部官僚机器的一个“螺丝钉”

    ,某一无人称性整体的一个“代表”

    ,别人评价他的活动的标准以及他在这一角色中的自我评价标准,不是实际做了什么,而是他的活动在长官眼里看来怎样。活动的取向不是实在结果,而是造成的印象,因此活动必然从对象性活动变为假象性活动,并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特性作过准确惊人的分析。

    一方面,官僚机构夸大自己的现实可能性。

    “对官僚说来,世界不过是他活动的对象。”

    另一方面,官僚机构维持功能的基本原则是“盲目服从……对权威的信赖……例行公事、成规、成见和传统的机械作用”

    ①,这个基本原则破坏了官员等级结构各个环节之间的反向联系,实际上使官员等级结构变得收效甚微。上级了解某一部门的工作情况必须去找主管这个部门的官员。但是,对于这个官员来说,“在他的辖区内是否一切都很顺利,这首先是他是否把这个地区治理得很好的问题”。一般说来,他在这个问题上是绝不怀疑自己的,至少也是从不承认有什么问题的。

    “由于这一切,一方面,他就会认为情况远不是那样糟糕,另一方面,即使他认为情况确实很糟糕,他也只会在他的治理范围之外去寻找糟糕的原因——一部分是自然现象,这决不取于人的意志,一部分是个人生活条件,这不取决于行政当局,一部分是偶然性,这不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03页。

…… 168

    461自 我 论

    取决于任何人。“

    ①

    结果,“国家的任务成了例行公事,或者例行公事成了国家的任务……上级要了解一切具体情况都得依靠下级,下级在理解一切全局性的问题上都得相信上级,结果,上级和下级就互相使对方陷入迷误……就官僚本人来说,国家的目的就变成了他的个人目的,变成了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手段。”

    ②

    用在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上,这就意味着,一个不属于官员等级结构的人,面对这架庞大的、精心装配的和冷酷无情的资产阶级官僚机器,必然感到自己是渺小的、软弱的。而由于这架机器实际上是在那里空转,从而整个社会的忙忙碌碌以及个人的奔波周旋也都变成了愚蠢的、荒谬的。卡夫卡对这种心理状态有过精采的描写。决定个人存在意义的那种实际自主性,已经根本无从说起。至于官员们自己,则恰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所说,他们“只顾谨小慎微地运用烦琐精细的规章,而顾不得考虑他们的行动目的本身了”

    ③。这也影响他们的心理特性。沃纳归纳了对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一次大型调查,他写道:“联邦领导人虽然完全有能力成为行动倡议者,但是他更喜欢对局势作出反应,而不愿主动形成局势,尤其是当他遇到需要个人采取行动的任务时。在同他人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他会感到更能轻松自如地显示主动,一般说来,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25—226页。

    ②参见同上,第302页。

    ③布劳,P。

    M。

    :《现代社会的官僚制度》,纽约,1956,第15页。

…… 169

    自 我 论561

    他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大于被动。“

    ①

    资产阶级社会的官僚化招致了从众主义和非个性化在社会生活一切层次上的增长。这也反映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传统形态和个人概念本身的危机上。在我国的著作中,对这一过程的社会政治侧面和意识形态侧面都已作过广泛的阐述,这里需要着重谈的只有一个侧面——“单子论”的“自我性”观念、亦即神圣、单一和独立的“自我”这一观念的破灭。

    神圣“自我”的破灭

    小金鱼对海国女王说:“我老听说有海,可是海是什么,海在哪里,我却不知道。”海国女王回答说:“你就在海里生息游动,海在你身外,也在你身内。你是海生的,你死后还要被海吞没。海就是你的存在。”

    东方寓言

    通过长篇小说阶段发展史这面三棱镜,可以明显看出欧洲近代个人范式的演变②。

    在流浪小说中,主人公还整个局限在自己的行动中,他的个人轨迹是用他的活动轨迹来衡量的。

    ①沃纳,W。

    L。

    等:《美国联邦政府高级文武官员社会与个人特性研究》,纽黑文—伦敦,1963,第195页。

    ②参见巴赫京,M。M。

    :《语文创作美学》,第18—198页。

…… 170

    61自 我 论

    在苦难小说中,主人公的主要人格是他能保持自己的本色,亦即他的认定性的牢固性。传记小说把主人公的生活道路个体化,但是主人公的内在世界依旧一成不变。在教育小说中(18世纪——19世纪初)

    ,主人公的个人形成初露端倪;它通过主人公的感受来表现主人公的生活事件,从事件对主人公内在世界的影响来说明事件。

    外部描写与内部描写相辅相成,孕育了19世纪的心理小说。

    如果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一开始是描述主人公的认定性,然后是描述主人公行动着的、存在的“自我”

    ,继之是描述主人公的性格形成,最后是描述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反思的“自我”。但是,透视角度的更换也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

    对于心理小说来说,独立、自觉的个人的存在是一个公理。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主要是对人作出历史和社会的解释(当然是用艺术手段)

    ,与之相适应的是一般决定论观念。可是,如果行动与动机不一致,例如高尚的行动出自卑鄙的动机,或者卑鄙的行动出自高尚的动机,这又怎么办呢?艺术探索的对象已经不是行动而是行动者,行动者的心理个性比他从中显示心理个性的环境更重要。

    主观因素被提到首位,主体本身也已经不是铁板一块,因而也已经不是无结构的主体,而是复杂、多面和多维的主体。

    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个人行为怎样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个人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是什么?

    主人公自己怎样感受和评价自己?

    巴赫京写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重要的不在于主人公是世界的一个什么,重要的首先在于他对世界是一个什么,他自己对自己是一个什么……因此,构成主人公形象的要素不是现实——主

…… 171

    自 我 论761

    人公本身及其生活环境——的特征,而是这些特征对他本身、对他的自我意识的意义。“

    ①

    因此,理解补充甚至部分地取代了解释。但是,反思是多义的,因而也是不能用一维的方式来表达的。艺术对反思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打破了“自我”本体论统一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意识流”

    (普鲁斯特、乔伊斯)

    ,意识流只有一小部分是容许系统思考和解释的。

    “独立的自我”一方面消失、溶化于多级的反思之中,一方面消失、溶化于无数的角色和面具之中。

    文学史家第聂伯罗夫结合普鲁斯特的作品对这一演变作了贴切的说明。

    19世纪现实主义的心理主义“追踪个人的制约性,解释现实的利益、情况和目的如何转换为内心体验和动机的语言,捕捉个性形成的紧要关头。这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主观。”

    ②与此相反,普鲁斯特的心理主义,就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而言,是“从主观的角度观察主观。世界的起点就在于此,就在主观活动中,就在作为存在本源的自我意识的活动中。生命的长河由此发源,这里是生命的上游。”

    “从内部”展示主人公形象的意图排斥了分析和解释,但是在这当中“个人被分成了碎片,主体同情绪合流,个体丧失了确定性,尽自在跌宕起伏、穿流不息的心境中漂流。”

    ③

    ①巴赫京,M。

    M。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一些问题》,莫斯科,1974,第54、55页。

    ②第聂伯罗夫,B。

    :《时间观念和时间形态》,列宁格勒,1980,第389页。

    ③同上,第390、402页。

…… 172

    861自 我 论

    在20世纪艺术中颇为流行的“自我”与面具的辩证法,揭示了同样的个人分裂、个人“独立自我”的分裂,只不过是从“外部”行为的角度来揭示而已。

    “自我”与面具的辩证法以两者完全绝对的区分为前提:“面具”不是“自我”

    ,而是与我无关的东西。戴面具是为了隐蔽,不露真相,给自己加上一副别人的、非自己的面目。面具可以使人不必再去反复察言观色,考虑威望、社会约束和迎合他人。假面舞会就是自由,就是欢乐,就是直率。人们以为面具容易戴也容易摘,摘下面具我又是我。但是,真是这样吗?

    面具不单纯是一块彩绘的纸片或纸板,而是一定的模型即行为类型,它对“自我”是不能采取中立的。人选择面具不完全是随意的。面具必须补偿个人不是的东西(根据他的自我评价)和个人需要的东西(从表面看来)。忙忙碌碌的人不必表示“忙碌”

    ,奴颜卑膝的人无须故做顺从,活泼开朗的人不用戴乐天派的面具。正因为自己心目中的“真实的自我”同面具有差异,所以才说面具是外在的、外加的、非自出的。

    但是,内外之差是相对的。

    “强加”的行为方式不断重复就会习以为常。在马塞。马尔索的一部哑剧中,主人公在众目睽睽之下接二连三地改换面具。他很开心。但是,笑剧忽然变为悲剧:面具长在脸上了。他浑身抽搐,竭尽全力,面具还是摘不下来,面具代替了脸,成为他的新嘴脸!

    这是偶然的吗?

    说不定个人自以为是面具的那个东西,其实就是他个人的一个侧面,只是他往往意识不到而已?

    日本作家安部公房在《旁人的脸》中深刻挖掘了这一主

…… 173

    自 我 论961

    题。一位科学家的脸由于烧伤而变形,丑相使他同周围的人疏远。他很痛苦,于是做了一副面具,与正常人的脸几乎一般无二。他以为面具能够给他自由。面具如衣服一样可以减轻个体差异,使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比较相近和自然。面具隐蔽人的面目,可以使人觉得摆脱了真面目,也摆脱了他与别人一起承受的精神负担。

    但是,面具带来的解放纯属子虚乌有。正如马尔索哑剧中的情况一样,面具是会硬化的。面具会从抵御外界的手段变成一座冲不破的牢笼。面具把自己的行动方式、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主人公。主人公的人格双重化了,就连同最亲近者——妻子——的交流也不仅没有变得更随心,反而变得不可能了。主人公大失所望地发现,面具上的相貌根本不是他“真实的自我”的相貌。可是木已成舟,他只好如此自我安慰:失容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这恐怕是“现代人的共同命运”。主人公后来终于醒悟;面具就是他的真实面目。

    “……

    我曾打算做一副面具,但是我并没有做成,而这竟成了我的真实面目。我过去认为是真实面目的那个东西,原来倒真是面具……“

    ①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主人公“真实的自我”

    ,读者和主人公自己全都一无所知。它消融在层出不穷的自我反思之中。妻子对他说:“无声无息躺在橱柜里的那个东西,那不是面具,那就是你自己……当初你是想利用面具来恢复你自己,可是后来你已经把它当作逃避自己的隐形帽了。所以

    ①安部公房:《〈砂中的女人〉、〈旁人的脸〉》,莫斯科,1969,第345页。

…… 174

    071自 我 论

    它已经不是面具,而是你自己的另一副真面目。“

    ①可悲的不是外貌的丑陋,而是无法与人亲近的内心空虚。妻子说:“你不需要我,你需要一面镜子。随便什么人对你都是一面照你的镜子。我不要再回到这个遍地是镜子的沙漠里来。”

    ②与人隔绝固然意味着丧失自己;可是一个人如果逢人都是他的一面镜子,那他甚至会连自己的映像都看不到了(霍夫曼短篇小说的主人公埃拉兹姆。斯皮克尔就是这样)。

    安部公房的象征处理是多义的。

    “面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