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学-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② 鲍中葵英译本作:“在我们的观念里不是自然地独立地必然的。”

……………………………………………………………………………………………………………………………
2 3
全 书 序 论

能激发起我们无法抵抗的那样强烈的情欲。
   一般内在界的观念和知觉的对象是否存在?这种对象是 否由主观意识创造的?主观意识把这种对象摆在自己面前省 视的方式是否符合对象的自在自为的实质?正是象上文已经 说过的,这种疑问和揣测引起了人们提出一个更高的科学要 求,这就是:纵然我们好象觉得一个对象是存在的,或是有 这么一个对象,我们还必须按照这个对象的必然性来把它加 以说明或证明。
   这种证明如果真正是按照科学方法作出的,就会同时回 答另一个问题:对象究竟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还不能详细剖 析这个道理,暂且指出以下几点。
   如果要说明我们的对象 (即艺术美)的必然性,我们就 必须证明艺术或美是某些前提或先行条件的结果,这些先行 条件,如果按照它们的真实概念来推演,就会以科学的必然 性生发出美的艺术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是从·艺·术、·艺·术·的 概念以及这概念的实在性出发,而不是从艺术概念按其本质 所必用为推演根据的先行条件出发,所以对于我们,艺术作 为一种特殊科学对象,须先有所假定,这个假定却不在我们 的研究范围之内,而是另一种科学的内容,属于另一个哲学 部门的。因此,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阙·疑·待·查·式
                                                        ① 地采 用艺术的概念。一切个别部门的哲学如果孤立地研究,都不 免有这种情形。只有全体哲学才是对宇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的知识,这整体是从它自己的概念中自生发出来的,并且由

① Lemmatisch,采用一个字,暂不问其本义,待将来查考。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3 3
于它的自对自的必然性,又还原到它自己而成为一个整体,这 样就把自己和自己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真实世界
①。在这种科
学必然性的花冠上面,每一个别部分都一方面是一个回到自 己的圆圈,另一方面也和其它部分有必然联系—— 这种必然 联系是一种向后的联系,从这向后的联系里它自己生发出来; 也是一种向前的联系,从这向前的联系,它自己推动自己 ② , 因为它很丰富多产地从它本身又产生出其它东西,这样就让 科学认识一直进展下去。因此,我们现在的目的不在证明我 们所用为出发点的美的概念,这就是说,不在说明这概念所 自生的娘胎,不是从它的假定,它的先行条件,按照它的必 然性把它推演出来。这种工作属于综合哲学及其各个部门的 百科大全式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美和艺术的概念是由哲 学系统供给我们的一个假定。我们现在既然不能讨论这个哲 学系统以及它和艺术的关系,我们就还不能以科学方式来认 识美的概念,我们所掌握的只是这个概念的一些因素和一些 方面,象现在和过去一般人对于美和艺术的观念所了解的。从

全体哲学把整个宇宙按照概念自生发的原则,把它的各部分各阶段说清 楚,然后再就所生发的各部分各阶段,按照必然的内在联系贯串起来,还 原到整个宇宙。按照黑格尔的哲学,这种生发和还原的辩证过程不仅在 人的思考里而且在现实界进行着,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自对自的必然 性”即宇宙整体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自己和自己结合在一起”即一个 整体中各对立面的统一,例如概念与现象的统一。这个看法肯定了思维 与存在的统一。
② 作者把宇宙整体的内在必然性的关系网比成一个花冠,其中每一部分既
独立自足,又与其它部分密切联系。向后的联系是来因,向前的联系是 去向。简单地说,科学的必然性前有所继承,后有所生发。


……………………………………………………………………………………………………………………………
4 3
全 书 序 论

这里出发,我们以后再对这些观念作较深刻的研究。这样做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首先可以对我们的对象得到一 种普泛的观念,其次借简短的批判,初步地认识到我们在下 文所要研究的一些较高的原则。这样办,我们的最后一部分 序论就会成为正式讨论本题的序曲,对本题的讨论可以揭示 一个大轮廓和方向。

A.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

我们所知道的流行的关于艺术作品的观念可分以下三
项: (1)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由人的活动所造成 的。
(2)它基本是·为人而作的,而且是诉之于人的感官的,多 少是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
(3)它本身有一个·目·的。

1.艺术作品作为人的活动的产品

第一个论点,即艺术作品是人的活动的产品,产生了以 下几种看法:
   a)这种活动既然是产生一种外在对象的·有·意·识·的创作, 它就可以·认·识和·说·明,就可以由旁人学习和仿效。因为一个 人所做的,另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做的方法,好象也就可做或 是跟着做(摹仿),一般人只要知道了艺术创作的规则,他们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5 3
就都可以随意依样画葫芦,制造出艺术作品来。上文所说到 的那些制定规则的理论以及它们为实际摹仿所开的方剂都是 从这种想法产生出来的。但是凡是按照这种指示作出来的东 西只能是拘泥形式的,机械的。因为这样只关外表的东西只 能是机械的,要了解它和应用它,只消有完全空洞的意志力 和熟练技巧就行了,不需要具体的东西,或是一般规则所不 能规定的东西来补定。如果把这种方剂不只用在外表的和机 械的方面,而且还扩充到真正艺术的意蕴和丰富的心灵活动 方面去,这里所说的道理就最为明显了。在这方面,规则只 包括一些含糊的空泛的话,例如说,“主题应该是有趣的,每 个人物说话,都应该符合他的地位,年龄,性别和情况”之 类。如果规则在这里能适用的话,它所开的方剂就应该十分 明确,不消用什么心灵活动,只要完全按照这些规则所规定 的办法去办就行了。但是这种规则在内容方面既是抽象的,它 们就完全不能象人们所吹嘘的那样,可以支配艺术家的意识, 因为艺术创作并不是按照这些规定而进行的形式的活动;作 为心灵的活动,它就必须由它本身生发,把抽象规则所无法 支配的那些更丰富的内容和范围更广的个别艺术形象拿到心 眼前观照。如果这种规则是明确的,它们固然也有一些实用, 但是至多也只适用于艺术作品的外表方面。
   b)因此,人们就完全放弃了上面所说的方向,而走到另 一极端。艺术作品不是看作一种·尽·人·皆·有·的活动的产品,而 是看作完全是资禀特异的心灵的创作。这种心灵·只·消听任它 的特殊天赋力量的特质,不但完全无须服从普遍规律,无须 让有意识的思考渗入它的本能的创作过程,而且还应该防备

……………………………………………………………………………………………………………………………
6 3
全 书 序 论

这些,因为这种意识对它的创作只能发生污染和歪曲的作用。 根据这个看法,人们把艺术作品看作·才·能或·天·才的产品,特 别强调才能和天才的自然方面 ① 。这个看法也有一部分真理, 因为才能是某个别方面的能力,天才是普遍的能力,都不是 人单靠自觉的活动所能得到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将来还要 更详细地讨论。
   这里我们只要指出这个看法的错误方向,就是以为在艺 术创作中一切对于自己的活动的意识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 有害的。天才和才能的创作过程好象只是一种·状·态,或是说 得更确切一点,灵感状态。据说天才有时可以由一个对象激 发到这种状态,有时又可以凭意志达到这种状态,例如酒的 作用也没有被人忘掉。在德国,这个看法流行于所谓“天才 时代”,这是由歌德的早期诗篇开始而后又由席勒的作品推波 助澜的。这两位诗人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 ② 抛开了过去制造 的一切规则,故意破坏那些规则,一切都重新开始,而成绩 却远远超过了旁人。我不准备更详细讨论过去盛行的关于灵 感和天才两概念以及现在还盛行的单靠灵感就可以解决一切 的看法所造成的一些混乱。我们只要紧紧抓住一个真正重要 的看法:那就是艺术家的才能和天才虽然确实包含有自然的 因素,这种才能和天才却要靠思考,靠对创造的方式进行思 索,靠实际创作中的练习和熟练技巧来培养。因为除才能和

“自然”在西文中有 “天生的”意思。
① ② 这个时代即浪漫主义的初期的“狂飚突进”时代,其中重要的作品是歌
德的 《葛兹·封·伯利兴根》(1773)和席勒的 《强盗》(1781)。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7 3
天才以外,艺术创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艺术外表的工 作,因为艺术作品有一个纯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于手工 业;这一方面在建筑和雕刻中最为重要,在图画和音乐中次 之,在诗歌中又次之。这种熟练技巧不是从灵感来的,它完 全要靠思索、勤勉和练习。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这种熟练技 巧,才可以驾御外在的材料,不至因为它们不听命而受到妨 碍。
   还不仅此,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 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而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 望而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沉浸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 探索,才能认识到。所以还是要通过·学·习,艺术家才能认识 到这种内容,才能获得他运思所凭借的材料和内容。
   各种艺术需要有意识地掌握内容的程度当然彼此不同。 例如音乐,它所要做的只是用好象不参杂思想的那种情感的 音调,去表现很游离恍惚的内在心灵的动态,所以不很需要 或完全不需要意识到什么心灵性的内容。因此,音乐的才能 往往在头脑空洞、心情还未很发动的幼年就已显现,甚至在 心灵和生活都还没有什么经验的时候,就已达到很显著的高 度;我们常看到在作曲和演奏方面都达到高度熟练的音乐家 在心灵和性格方面却非常凡庸贫乏。在诗歌方面,情形却不 如此。诗歌要靠内容,要靠对于人,人的深心愿望,以及鼓 动人的种种力量,作出内容充实意义丰富的表现,所以理智 和情绪本身都必须经过生活经验和思考的锻炼,经过丰富化 和深湛化,然后天才才可以创造出成熟的,内容丰富的,完 善的作品。歌德和席勒的早年作品就有些不成熟,甚至有些

……………………………………………………………………………………………………………………………
8 3
全 书 序 论

生硬粗野,不免令人生厌。这些早年尝试大部分简直是干燥 无味的,有时是很平凡呆板的。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灵感与 少年热情不可分的看法是错误的。只有当他们成熟的年龄,歌 德和席勒这两位天才才替德国创造出第一流诗歌,才成为德 国的民族诗人,才拿出他们的深刻的,纯正的,真正出于灵 感而形式又完美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德国人民。荷马也 是到了老年才作出他的不朽诗篇的。
   b) 还有一种第三个看法也把艺术作品看作人的活动的 产品。这个看法特别着重艺术作品和自然中外在现象的关系。 在这方面一般人认为人的艺术作品要低于自然的产品,因为 艺术作品本身没有什么情感,不是一种通体贯注着生命的东 西,作为一种外在事物看,它是死的。我们通常把活的东西 看得比死的东西高。我们当然应该承认:艺术作品本身没有 生命,不能运动。自然界活的东西在内外一切大小部分都形 成一种有机的组织,而艺术作品只是在外表才有生气的显现, 至于内部却是普通的石头,木料或画布,或是象在诗里,只 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观念。但是这外在的方面并不足以 使一个作品成为美的艺术作品,只有从心灵生发的,仍继续 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东西,只有符合心灵 的创造品,才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抓住事件、个别人物以 及行动的转变和结局所具有的人的旨趣和精神价值,把它表 现出来,这就比起原来非艺术的现实世界所能体现的,更为 纯粹,也更为鲜明。因此,艺术作品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 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例如一幅风景画是根据艺术家的情感 和识见描绘出来的,因此,这样出自心灵的作品就要高于本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3
来的自然风景。一切心灵性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产品。此外, 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这却是任何自然事物所不能做到 的。
   心灵不仅能把它的内在生活纳入艺术作品,它还能使纳 入艺术作品的东西,作为一种外在事物,能具有·永·久·性。个 别的有生命的自然事物总不免转变消逝,在外形方面显得不 稳定,而艺术作品却是经久的—— 尽管艺术作品所以真正优 于自然界实在事物的并不单靠它的永久性,而且还要靠心灵 所灌注给它的生气。
   但是一般人还有一种反对把艺术作品摆在较高地位的看 法。据说自然和它的产品都是神的作品,是按照神的美德和 智慧而创造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却·只·是一种凡人的作品,是 用人手按照人的见识而制造出来的。这是把自然事物看作神 的创造,把人的活动看作只是有限的东西,又把它们二者对 立起来,这种看法是由于一种误解,以为神的活动范围只限 于自然,他·不·是就在人身上而且凭借人来施行他的威力。我 们如果想深入了解艺术的真正概念,就必须抛弃这个错误的 见解,而且坚信与此相反的论点,那就是:从心灵所创造的 东西,比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神还能得到更高的光 荣。因为不仅人有神性,而且神性在人身上比在自然中所取 的活动形式也更高,更符合于神的本质。神就是心灵,只有 在人身上,神性所由运行的媒介才具有自生自发的有意识的 心灵形式,而在自然中,这种媒介却只是无意识的,感性的, 外在的,这在价值上就远逊于意识。在艺术作品中,神的活 动方式是和在自然现象中一模一样的,但是在艺术作品中所

……………………………………………………………………………………………………………………………
0 4
全 书 序 论

见出的神性,因为是从心灵产生的,却替它的存在获得了一 种符合它本性的显现,至于自然界无意识的感性的客观存在 却不是一种符合神性的显现形式。
   c)如果把艺术作品看作人的心灵的产品,我们为着要从 上文的话得出更深刻的结论,最后还要问:是什么需要使得 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从一方面看,艺术创造可以看成一种 可有可无的偶然事件和幻想的游戏,因为艺术所要达到的目 的还有其它较好的手段可以去达到,而且人也还有比艺术所 能满足的更高更重要的旨趣。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艺术又好 象出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 要,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 代与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关于 艺术的需要不是偶然的而是绝对的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还 不能详答,因为它比我们在现阶段所能回答的较为具体。所 以目前我们只能提出以下几点。
   就它的形式方面 ① 来说,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 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就是说,他由自己而且·为·自·己 造成他自己是什么,和一切是什么。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 ·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 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 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人以两种 方式获得这种对自己的意识:第一是以·认·识的方式,他必须

① “即从一般来看,不涉及个别艺术家的愿望乃至于私人的目的。”(鲍中葵
英译本注)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1 4
在内心里意识到他自己,意识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 么在动荡和起作用,观照自己,形成对于自己的观念,把思 考所发见为本质的东西凝定下来,而且在从他本身召唤出来 的东西和从外在世界接受过来的东西之中,都只认出他自己。 其次,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 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 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 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见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 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分,去消除外在 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 自己的外在现实 ① 。儿童的最早的冲动就有要以这种实践活 动去改变外在事物的意味。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 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 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 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 中进行自我创造(或创造自己)。不仅对外在事物人是这样办 的,就是对他自己,他自己的自然形态,他也不是听其自然, 而要有意地加以改变。一切装饰打扮的动机就在此,尽管它 可以是很野蛮的,丑陋的,简直毁坏形体的,甚至很有害的, 例如中国妇女缠足或是穿耳穿唇之类。只有到了有教养的人, 形状举止以及外表一切样式的改变才都是从精神文化出来

① 外在事物的形状只是他自己实践活动的结果,所以可以看成他自己的外
在现实,在这里面他可以认识到自己。

……………………………………………………………………………………………………………………………
2 4
全 书 序 论

的。 艺术表现的普遍需要所以也是理性的需要,人要把内在 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 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当他一方面把凡是存在的东西在内 心里化成“为他自己的”(自己可以认识的),另一方面也把 这“自为的存在”实现于外在世界 ① ,因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 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旁人,化 成观照和认识的对象时,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灵自由的需 要。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 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② 。关于拿艺术比政治的和道德的行为, 比宗教观念和科学知识,艺术所以异于它们的那种特殊需要 是什么,我们待将来再讨论。
2.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 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

   以上我们讨论艺术作品,专就它是人所造作的那一方面 来说,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来讨论第二方面:它是为人的·感·官 而造作的,因此它多少要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
a)这个想法引起了这样一个考虑: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

“自为的存在”即客观世界在意识里的反映,亦即思想。把思想实现于外 在世界,就是实践,也就是黑格尔所谓 “自我复现”,或 “自我创造”。
② 这一节的要义在证明艺术的需要是理性的,不仅是情感的。艺术对于认
识和实践的意义在这里很明确地指出来了。可以参较马克思、恩格斯和 毛主席关于认识与实践所说的话。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3 4
起情感,说得更确切一点,引起适合我们的那种情感,即快 感。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们把关于美的艺术的研究变为关于 情感的研究,并且追问:哪些情感才是艺术所应该引起的,例 如恐惧和哀怜;这些情感怎么能成为快感?例如看到灾祸怎 么能使人满意?特别是从摩西·曼德尔生 ① 以来,这种想法 就已流行,人们在曼德尔生的著作里就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 论调。但是这种研究是走不到多远的,因为情感是心灵中的 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所感到的情感只是蒙在一种最抽 象的个人的主观感觉里,因此情感之中的分别也只是很抽象 的,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分别。例如恐惧,焦急,忧虑和惊惶 都是同一类型的情感所现的各种变化,一部分只是深浅程度 的差别,一部分只是无关内容的形式上的差别。例如在恐惧 里,现前有一种事物是当事人所感到兴趣的,但是同时他看 到有一种反面的东西临近了,势将消灭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