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海经的智慧-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拧”在一起,爬行时4只猫相互挣脱,并因疼痛而嘶叫。陈某称,7月29日上午10时,母猫经过两天挣扎,异常难受地生出“连体猫”,现在6只小猫和猫妈妈的身体状况都很好。武汉大学环境科学院胡鸿兴教授分析,可能是猫胎在发育时,某个部分挨在了一起。也不排除受基因突变,或环境、营养等因素影响所致。”《武汉晚报》
以上所叙述的都是为了证明一个问题,就是基因突变是真实存在的,“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九尾四耳”“九头鸟”“两头蛇”这些都是极有可能存在过的,如果上面的例子还不够说服力的话,那么林景星博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现代生态地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的文章可以打消很多人的疑虑,具体可参见《自然之友通讯2001年第1期》“环境变化与生命和人群健康的关系”(自然之友的网站是http://。fon。org。cn)由于篇幅太长,所以在这里只引用林博士的一个例子。
“一个青蛙三条腿。199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河流和湿地里发现青蛙三条腿,严重畸形。开始争论很大,有人认为这是偶然现象,不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畸形青蛙,达10%。其中有一种叫雕蛙,畸形个体达75%,比例很高。这么高畸形的个体,有必然原因。后来明尼苏达州的研究人员把畸形青蛙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的瓜蛙作实验。结果证明在这种水里培养的瓜蛙100%的胚胎畸形。这说明不是个体的畸变,而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结果。这个是外国的情况,中国也有。”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无法再回避这种现实,动物的基因突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两头也好,九头也好,存在的可能性几乎是99%。
“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南山经)”“尧光山,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这两种动物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是这里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冬眠’,我们再次发现,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去夸大事实,只是因为他不了解什么是冬眠,所以才用了‘冬死而复生’这样的词语,让我们看来比较的奇怪和神化。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西山经)”我们知道鹤类、鹳类、鹭类、鹜类(所有涉类)睡觉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是‘金鸡独立’,这正好是夜晚鹤类睡觉的情景。
“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西山经)”从常理来推测,这是一条怪蛇,甚至是神化。但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不是怪蛇,而是昆虫!什么叫昆虫?从生物学常识的角度来说,有头胸腹,六足四翼,一对触角、骨包皮。古人没有这种概念,他们只是类似的归类,身子又细又长的叫蛇,那么体型差不多的都归到蛇类。我们要找一种和蛇类似的昆虫,我可以信手举两个,一个是蜻蜓、一个是竹节虫。你可能说蜻蜓太小了,实际上蜻蜓种类很多,最长的大约17厘米,不比蛇短很多;竹节虫则比较合适,身长约27厘米(马来半岛产)。竹节虫收着翅膀的确像僵死的蛇,就是身体太直了。
“带山,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余鸟),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北山经)”“亶爰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南山经)” 自为牝牡并不是很奇怪的事,黄蟮、蜗牛、蚂蟥、蚯蚓都是雌雄同体。大多数鱼类是雌雄异体,卵生。另外,还有少数鱼类为雌雄同体,如鮨属的多种鱼,能自体受精。黄鳝可产生性逆转,即生殖腺从胚胎到成体都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发育到成体产卵后的卵巢逐渐转化为精巢,产生精子,从而变成雄性。一般来说哺乳动物是没有雌雄同体的。但是科技日报 (2000…09…11)报道:科学家在北极附近的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发现,在当地生活的北极熊有部分呈现出雌雄同体的性征。科学家认为,这是环境日益恶化引起的后果。岛上约3000头北极熊中,已有1。2%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变异。中新社广州2001年12月15日电: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邓春华教授给十六岁的天生雌雄同体的“小叶“(经诊断为“假两性畸型……真男而假女型”,)
作了变性手术。海南日报2001年11月2日报道了一只雌雄同体的羊。诸如此类的雌雄同体的例子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也限于确凿证据就不一一列出了,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山海经的绝大部分描述,都是真实而客观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山经和海经的差异。

五藏山经概论(3)

“梁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北山经)”
“犲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东山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看了这些话可能吓了一跳,因为前后矛盾,北山经和东山经是比较朴实和简陋的,并没有把‘夸父’神化,只不过稍微提及了一下,与常见动物无贰;但是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则比较神化夸父,而且记载实在有嫌详细丰满并且不可思议,这和山经作者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见山经与海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山经在尽力的描述山水金玉、动物植物形象及用途,祭祀方法及山神。海经则彻底放弃了对地理、矿产、动植物、祭祀方法的描述。它的叙事方式类似于记载掌故、佚文一般,再也没有实用的态度了,如“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海外南经)” 再如“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海内东经)”诸如此类,这种神化的描述,使得整部《山海经》的可信性大大下降了,但是我们不妨抛开那些故意神化的词语,直接探求那个年代的真实。(关于海荒经的真实性,容后文详述。)
综上所述,五藏山经对于鸟兽的描述基本上是真实的,但是由于词汇的缺乏,造成了大量的拼凑概念,“鸱目蛇尾”、“人舌能言”、“人面鱼身”“一首十身”诸如此类,都是可以理解的。举一个例子,一个人身上长了些类似鳞片的东西(这不是不可能的事件),你来描述这个人,你最需要的词语是‘鳞片’,但是你不能用这词(那时候还没有产生这个词,或者这个词还不普及),你只好用已知的动物来类比,你可能选择‘龙’‘鱼’‘蛇’这些有鳞片的动物,所以你的答案不外乎“人首龙身”“人首鱼身”“人首蛇身”,《山海经》中的大多类比都是这样产生的,只因为一个词语‘鳞片’,你就把一个稍有点奇怪的人描述成了古怪的动物。而且我们发现“三首”“九头”“九尾”“四首十六足”这些非常莫名其妙的动物,我们身边就可以制造,其中环境污染导致的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如果政府开放禁令,生物学家打乱基因重组,几乎可以产生任何古怪的动物。至于‘六足四翼’、‘一足’这类的怪异多是初民概念不清或者观察不仔细造成的,那更谈不上荒诞。
当然,也有一些怪兽是我们无法解释的,这些无需避讳,例如,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水中兽,状如雕,有角,食人,是为蛊雕。我的生物学记忆中没有有角的动物吃人。比如说非洲野牛,异常凶猛,能撕碎狮子,但它是吃草的。讲个故事吧,法国18世纪有个古生物学家叫居维叶,一天晚上,月光满地,居维叶在睡觉,一个学生装扮成有蹄有角的动物发出怪叫来吓唬他,居维叶看了一眼,“你有角有蹄子,你是吃草的。”说完了又接着睡。这样的怪兽我们就很难解释,只能暂且存疑了。
二、残破的地图
这更是一个艰难的问题,海内外学者关于《山海经》的地理研究众说纷纭。有“云南圈”、“两河流域圈”、“中国圈”、“亚洲圈”、“世界圈”等多种说法。“《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说的寿麻国,正是今非洲赤道沙漠人的形象。《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见日月所出之山六,恰是今南北美洲的地理情状。” 徐显之《山海经探源》。“《山海经》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理书”宫玉海《与世界文化之谜》。“《山海经》我怀疑它是两河流域地理书。”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屈原评传》。“《山海经》记载的是云南远古时期的地理和历史。”林永发《神话的新发现一《山海经》地理考》。他们各执一词,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随便举一个例子,《山经》中列举了大量流入海洋的河流,有的流入东海,有的流入北海,有的流入南海,可是竟然有的河流向西流入西海,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有几条是向西流的呢?中国只有一条倒淌河向西流入青海湖。而《山海经》中丝毫不认为向西流入西海有什么异常。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南山经)”
“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西山经)”
“騩山,是錞于西海,氵妻水出焉,西流注于海。(西山经)”
诸如此类,在《山海经》中河流向西注入大海很平常,不可思议的还在后边,检索一下西山经,‘西流’出现了十余次,检索一下中山经,‘西流’出现了五次,也就是说,有数十条河流是向西流的!再如北山经中的王屋山,(氵联水)向西北流入泰泽。(向西北流的河流山海经记载也很多)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河流怎么会西流呢?骗子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骗子必须说一些你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说你未来能发大财,或者某某海外有仙山,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他才能有欺骗你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对你说长江向西流,我相信你一定会怀疑他神经有问题。但是《山海经》的作者并没有遵循这个欺骗原则,他言之凿凿的说,王屋山有河向西北流。
非常奇怪,河流西向的年代太遥远了,5000万年前的长江是向西流入地中海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小河是向西流的,例如山东的大汶河。这是一个谜团,还没有办法解释,但毫无疑问的,《山海经》中记载的西向河流不是故意编造出来的,因为小孩子都可以戳穿他的骗局,他没必要冒这种风险。
根据现有的地理学常识,最近的地质变迁年代恐怕也要几万年前,如台湾海峡,在4万年前东海大陆架是一片滨海平原,在3。3万年前后,大陆架被海水淹没,又过了3000年,发生海退,经过1。5万年的变迁,海平面到最低点,比现在低130~160米,随后海平面再次上升,在7000年前,海平面接近了现在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万五千多年前的海岸线比现在偏东600多公里。如果《山经》记载的是真实的话,那么它记载的绝不可能是在7000年前,而是更久远的以前,一次地质变迁导致了我们查无对证!
这并不是最离奇的,前文说过,在东山经中明确的记载了这样一种动物,它叫犰狳,“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翻译过来就是这种动物体型像兔子,像鸟一样的长喙,圆眼睛细长的尾巴,看见人就一动不动。如果你看见过美洲犰狳的话,你就绝不会怀疑山海经的描述,美洲犰狳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和小兔子一样楚楚可怜,为什么像兔子?他不但体型像,而且那对长耳朵更像!犰狳还有个习惯,遇见危险就会像穿山甲一样缩成一团,当然就一动不动了。穿山甲不像兔子,一点都也不像,它也没有那对长耳朵。
这就是说!在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美洲特有的动物,它在亚洲根本就不存在,是我们的祖先千里迢迢去了美洲考察?还是美洲、亚洲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山海经的普查者?

五藏山经概论(4)

必须承认这很荒诞,因为它违背了我们的常识,但它不是唯一的,2004年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格拉德?迈尔是德国法兰克福森肯贝格研究所的昆虫学家,他发现了3000万年前蜂鸟的化石,地点在德国海德堡南部的弗劳恩维尔。令人惊奇吗?当然,近代蜂鸟只生存于在美洲,即便美洲蜂鸟最早的化石也不过才100多万年。迈尔说,“3000万年前的蜂鸟和现在的蜂鸟在结构上基本相同。”这意味着美洲蜂鸟和欧洲蜂鸟同宗!
蜂鸟怎么能从欧洲迁徙到美洲?或者从美洲迁徙到欧洲?你千万别以为那么小的小家伙能飞越大西洋,那种假设太疯狂了。你可以笑嘻嘻的给我一种假设,“也许被飓风吹过去的也说不定。”其实我认为既然飓风能把蜂鸟从欧洲吹到美洲,那么一样可以把那小家伙吹到亚洲。
我们的常识是,2亿年前盘古大陆就已经分裂了,但无论是山海经还是格拉德?迈尔都在向这个盘古大陆分裂时间表发起了诘难,我们的地质学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学界为了维护这个‘错误’的盘古大陆分裂时间表,不惜假设出种种‘陆桥’的传说,例如阿瑟?格雷提问到,“为什么亚洲东部的植物种类与远隔太平洋的北美西部植物十分相似,而北美东部植物与北美西部植物的相似程度反而不及前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再如鬣蜥科在亚洲南部和大洋洲最丰富,非洲和欧洲则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对应的成员,也有一些非常独特的类型。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长鬣蜥与美洲鬣蜥亚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所以学者们只好假设出亚洲、大洋洲与美洲之间存在陆桥。陆桥成了学者们的救命稻草。
但中国、日本和北美等地都产有相同的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淡水鱼化石。淡水鱼当然不能横渡太平洋。(例子还有很多,容后文详述)
蜂鸟、淡水鱼、犰狳、鬣蜥、植物等这些证据,已经对盘古大陆分裂的时间表提出了强烈质疑,否则我们就接受蜂鸟横渡大西洋、淡水鱼横跨大西洋、中国人几千年前就去过美洲、美洲东部植物的种子飞到了亚洲却飞不到美洲东部。真的,盘古大陆的分裂年表很荒诞。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景象,南山经记载,柢山,多水无草木;亶爰山,多水无草木;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有山有水却无草木?这是什么原因?柢山有鱼,擅爰山有兽,也就是说食物链必然是完整的,生态环境还能继续维持,但是怎么会没有草木呢?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山海经》中大量记载了这样有水有鸟兽却没有草木的地区,在排除干旱和严寒的原因之后,我们陷入了困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为什么大地一片荒凉,是化学污染还是大爆炸?
南山经记载,‘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我在渤海附近生活了十余年,我怎么就不知道什么山有水有兽却没有草木呢?
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留下了地面核辐射的严重隐患。人们惊讶地发现,爆炸中心的周围区域,动植物几近绝迹,惟独竹子活了下来!(摘引自《北京青年报》 2003年4月29日)
我翻闲书的时候发现另一个证据,大江健三郎的《广岛札记》,我当初有个疑问,核爆炸后幸存的生物不会很多,如老鼠蟑螂自然可以存活,但是我不明白鱼能不能幸免。大江健三郎收集的回忆信件提到了这个问题,“在浅野泉邸的水池里,在死尸的中间,还有活着的鲤鱼在水中游。”、“烧掉羽毛的燕子,已不能在天空飞翔,只能一蹦一蹦地在地面上走。”
答案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是摧毁一切的力量,纯粹是一场灾异,干旱可以植物大面积死亡,另一种便是洪水或大爆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强烈的干旱过后,植物会慢慢复生;洪水、大爆炸过后也是这样的,植物会生长的更加茂盛。那么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山海经记载的是什么年代,难道它的记载真是在一场大洪水、大爆炸过后的世界?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篇幅详细讨论。
三、山经社会状况分析
这是一个极宽泛的题目,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山经本身便是极度庞杂的,以至于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要我来伪造《聊斋志异》的话,十年便已经足够,倘若想伪造《山经》,没有三五十年的精研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就从山经庞杂而且只鳞片爪的描述中来浏览一下当时的社会概貌。
1、山经描述的是一个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大踏步挺进的时期。
首先山经叙述的范围相当广大,除了未提及南海以外,东海、西海、北海、渤海都在尽述之中,那么如此广大的地域,会不会存在多民族的问题?比如解放前的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各种民族语言、方言不计其数,经济状况也不均衡,社会结构也参差不齐。山经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描述呢?
很显然,山经没有任何民族观念,完全是依据地域来划分的,例如北山经,神、民生食不火之物,很明显,这描述的是一个野蛮而且落后的地区,非常有可能是一个边远民族。
以水族为例,56年以来在广西来宾县的麒麟洞、柳江县新兴农场的通天岩发现了‘麒麟山人’、‘柳江人’的化石,这些化石面部低矮、鼻梁下塌、颧骨较高、下巴微突,与现在壮侗语族的人们基本类似,这些化石都属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同时出土的还有大熊猫、箭猪、剑齿象、中国犀等化石,这是关键所在,山经所记载的是一个人类与犀象共舞的年代,(不同的是山经记载的犀象、兕牦牛共同出现的地方是在北山经、南山经,都在北方。而广西是南方)(摘选自《水族简史》《侗族简史》《壮族简史》)
另外这些化石都是在山洞中发现的,这是他们的住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穴居’。而山经中记载了一个怪物就是西王母,同样是穴居。胡编乱造并不难,难得是编造得合情合理并禁得住推敲。

五藏山经概论(5)

三个疑点,一、不会使用火;二、与犀象共舞;三、穴居。这只能是原始社会才存在的特征,所以说山经的作者要么是真实的记述,要么他对原始社会的理解博大而精深,至少比生活信息时代的我强太多,那太不可思议了。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这个‘穴居’的现象,这是一个孤零零的例子,倘若那个世界的人都是穴居的话,那么没有必要特别的记述‘穴居’,或者‘穴居’应该更普遍的被记述才对。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大部分人已经会‘巢居’或者盖房子了,只有少数的边远地区、民族还那么落后,仍然住着山洞。
如鄂伦春族,《北史》记载有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等五个部落,北室韦居土穴,还是‘穴居’;钵室韦则用‘桦皮盖屋’,这已经很进步了(摘自《鄂伦春族简史》)。也就是说这种历史演化的痕迹在南北朝时期还存在,发展不均衡、文明与落后共存,才是山经的真实面貌,这不可能狭窄地域、或者交通发达地域的特征。
山经的社会面貌很复杂,生产方式多种并存,例如狩猎、捕鱼、采集、农耕,在中山经(也可能就是中原)农耕是相当发达的,对野兽的记述相对较少,而其他经文则非常详尽的记述了禽兽的类别,这对于捕猎是相当有帮助的。
有趣的是,鄂伦春族的猎手特别喜爱地图,他们对山川、河流、猎物、植物了如指掌,他们狩猎经常外出几百里,却绝不迷路,出发前还绘出简单的地图,他们学会满文以后,还在山川上标上名称,这几乎就是《山经》的地区实用版本。
鄂伦春的经济长期停留在狩猎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阶段,因为狩猎是朝不保夕的。在山经中频繁的提到‘食之’,这就是狩猎经济的明证,同时植物采集也很重要,对于农作物的描述中山经更丰富一些,其他地区相对薄弱,这是一个漫长的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的时期。
祭祀是一个最能体现当时生产水平的活动,祭祀讲究的是尽其所能,他有馒头不会用窝头,有精米不会用粗粮,例如纳西族的东巴祭祀,祭品很丰富,有五谷、酥油、家畜,他们祭祀是量力而行,有能力的多供一点,没能力的只需烧香就行。这种祭祀是以村寨为单位的,那么山经的祭祀活动以什么为单位呢?大约是以山脉来划分,每次山经都有特定的祭祀方法,特殊的山还要特殊的祭。
以南山经为例,“南山首经,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禾余】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简单的解释一下,毛指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