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经的智慧-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诉讼就比较合乎《易经》的道理。

《易经》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化解问题的立场上提起诉讼,才能尽量避免两败俱伤。然而,如果想要达到“终吉”的结果,那么讼卦的卦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卦主是每个卦的主导,它统领其他五爻,起控制作用。那么讼卦的卦主是哪个爻呢?它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讼卦它的卦主实际上是九五,意思是说,这家公司只要总经理的观念正确,他认为设法务部是为了防止诉讼,而不是为了提起诉讼,就这么一念而已,整个公司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个总经理交代法务部: 有任何侵犯我们权益的,就要告,那法务部就会尽量地去找可以告的机会,到处去告,最后弄得公司内部人心惶惶,外部声名狼藉。

中国人的观念是说两个人要告到底,就是两个人都不对,要不然怎么会告到这个地步呢?我们常说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 ,凡是响的都是两个巴掌一起拍,不可能只有一个完全是错的。我们看到两个中国人吵架,那吵架的两人一定都有不对,不然怎么会吵架?中国人有个想法,就是说对错其实不用我们自己讲的,别人讲的才算,我们两个人讲的不算,这个就叫做公道自在人心 。这个公道自在人心是法律条文里面所没有办法规范的,但是在中国社会是非常管用的。

西方人是法官判了算,中国人是大家嘴巴说了算,所以我们看那个品字,三个口,就是众人都说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一个人要经得起人品,所以叫人品人品。“这个人人品不错”,就是大家众口一致说“这个人人品不错”,有人告他,那八成是别人乱告。中国人经常在法院没有宣判以前我们就心里有数,这也是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整个讼卦大家要注意的一个字,叫做惕。做一个君子,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想:我这样会挨告吗?会不会最后逼得我去告别人? 如果两个都不会,就再斟酌斟酌,然后才放手去做,这就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心想:管他的,做了再说,有人告我,我就告回去, 那就天下大乱了。

由此看来,不管结果如何,诉讼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极其繁杂拖累的事情。所以讼卦告诉我们,一定要力求免于诉讼,才能得到“终吉”的结果。那么,通过学习凝聚着中国古老智慧的《易经》,能否让我们化除讼累,得到双赢和吉祥的结果呢?

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治和法治分开来想,其实这是错误的。世界上没有绝对人治的国家,也没有绝对法治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法,家都有家法,公司还有公司法,国家怎么可能没有法呢?

《易经》的观念认为全世界只有两种国家:一种国家人治大于法治,一种国家法治大于人治。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们承认像美国那样的国家是法治大于人治,但是美国有信用很好的人,难道中国一个都没有吗?美国也有没有信用的人。有些人把美国信用很好的人跟中国信用很差的人去比,居心何在?我们要不要像西方人那样动不动就告,我没有意见,大家自己选择。只是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向是,打官司不是很必要的话,最好不要动这个脑筋,因为打官司总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如果哪一天法院传我们其中的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所谓吗?我不相信。

法院传你,你会觉得奇怪:怎么会传我呢?然后就开始忐忑不安,东打听,西打听,会做很多准备。因为基本上自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以来,我们对司法都是不相信的。造成我们这种民族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误解了亲疏有别。

亲疏有别是儒家的主张,但中国人误解了,用错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法院判别人家的人有罪,我们就说法院真是公平,公正,有眼;可是只要法官判我们自己家里的人有罪,没有一个人认为法官有眼,都觉得法官一定收了红包,腐败,不公正。

所以我有一些法官朋友,我都跟他们讲:你们实在很冤枉,你们再公正,人家还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你们,洗都洗不清。律师也是一样,我有很多律师朋友,他们的名片都不太敢印自己是律师。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印呢?他们说如果一起吃饭,然后我们把名片一发出去,大家一看是律师,很多人就不讲话了,大家心里想:是谁带来的?是不是准备告我的?影响大家吃饭的气氛,那何必呢?

其实当律师的,出去与朋友吃饭就用一般的名片,律师的专业名片,可以放在另外一个口袋,有必要时再拿出来。这样你的人际关系会非常好,只要大家不知道你有这种身份,他们在你面前就很自由,很自在。只要让大家知道你有这种身份,大家总是心里有疙瘩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法界人士的看法是扭曲的,让他们背了很重的黑锅。所以我们也借此机会,一方面澄清,一方面也说明。

中国的法要修改是非常难的。第一,如果要修改一个法,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前法跟后法,不知从何处切断。照理说,任何一部法都应该加上最后一条——本法到第二年某月某日自动终止。这个叫做日落法则。现在人家之所以不服就是一部法已经用了二十年了,还不修正,还在使用;可如果年年修正,人家也会怀疑:你干吗修正啊?你是不是想方便谁啊?

法界人士难就难在这里。老办法一直用的话,大家会骂:怎么不知道改一改啊?明明不合时宜了还不改?一改,所有人都睁大眼睛看:你想处理谁,想方便谁?

看了讼卦以后,我们觉得不要走诉讼的路子比较好,我们能够有不同的路子走,那才是我们的福气。

我们除了诉讼以外,有没有别的路走?看《易经》就好了,屯、蒙、需、讼,下面有两个卦:一个师,一个比,就是说我们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就是干到底,最后兴师动众;一条路就是大家好好谈,可以妥协,可以协调,然后大家将心比心,结成同盟,原来诉讼的,也从此和好如初了。可见,比会有比较快乐的前景,而师是令人很忧愁,不知道如何善了的。所以,我们下一集就要来谈谈:师忧比乐。

第十八集 师忧比乐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发生争讼也是很难避免的,那么当不幸陷入争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告诉我们,对待争讼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走师卦,另一种是走比卦,那么师卦和比卦有什么不同?我们应该依据什么作出选择?在作选择时又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这句话怎么理解?就是《易经》的道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民族性里面的不可改变的DNA。很多人一直骂中国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其实我最起码观察了40年,当这件事情跟他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时候,那他讲的头头是道,完全在理,可是一旦发现这件事情跟他的利害关系是结合在一起的,他马上变成另外一个人,几乎是毫不讲理的。我读了《易经》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不能怪他。

所以跟中国人讲话,与跟外国人讲话的前后次序是不一样的。外国人可以直截了当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对方也不会怎么样;中国人只要一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后果不堪设想。其实中国人同意跟不同意是一样的,同意也只是同意合理的那一部分,不合理的那一部分照样是不同意的。

任何事情一定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先搞清楚,“我同意”跟“我不同意”完全一样,既然如此为什么讲“我不同意”?这就表示我给你脸色看,我心中没有你,你能把我怎么样?那就糟糕了。我们只要有这样情绪化的用语,对方也马上作出情绪化的反应,那双方就干起来了。不妨先说“我同意,但有些地方可以稍微改一下”,这样他就能接受了。

因此,《大学》才一直告诉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同样的话只要先后次序弄错了,就完全不一样。

《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不可能没有条件。讼有讼的条件,因为人一多,意见就多,而且全世界我们中国人的主见最深。什么叫主见?主见就是对于自己的主张很坚持。中国人很讲情,很重视人情,所以就有一些比较不理性的地方,比较容易情绪化。从春秋开始,我们就争讼不断,搞得孔子都很伤脑筋,最后只好写《春秋》。写《春秋》其实就是讼,孔子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要讼,一方面还是不得不讼。用这样的思维来了解中国人,应该比较合乎《易经》的要求。

《孙子兵法》提出两个字——不战。外国人很难接受,说你们嘴上说着不要战,最后还是打仗了,孙武一辈子都在打仗,怎么可能不战呢?其实战就是为了不战,站在不战的立场来战,才不会乱战,这有什么不对?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好与《易经》中讼卦的宗旨相合。讼卦的用意,在于消除争端、减少诉讼;倘若不能和解,也要站在不讼的立场来讼,才不致乱讼!然而人类社会中,不平不均的情况不免发生,争讼也就不断,那么一旦发生争讼,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争讼不断,大家把体力精力都消耗掉,这样当然不好。那怎么办?我们就开始想了,人类最早也是跟动物一样的,是斗力,后来才知道斗力的话连老虎都打不过,连牛也打不过,甚至连狗都怕。我们就慢慢觉悟到人类不可以斗力,斗力是下下策,我们就把斗力提升到斗智。中国人很会斗智,斗智就是动脑筋,动脑筋自然就会有些人去动歪脑筋,我们要去接受这种情况,然后慢慢把它导正。所以《易经》很重视“教化”这两个字,就是说当我们碰到坏人坏事的时候,我们先要忍耐,然后慢慢想办法去导正,其实这也叫做师卦。

可是我们在师卦里面,我们更强调的是劳师动众,武力解决,这是师卦的要义。因此师卦的卦象就是上面是地,下面是水,叫做地中有水。

走师卦我们总觉得死伤累累,很可怕,于是就想到有一个比卦。比卦跟师卦正好是综卦,把师卦倒过来看,它就变成地上有水,也就是比卦。我们想想看,地上有水跟地中有水到底有什么不同:水在地上,它会流散的;水在地中,它是很凝聚的。所以中国人只有打仗的时候,才会团结一致,因为如果平常大家都那么团结,有意见也不能讲,那怎么沟通?可见,战时不管什么事情,要一致对外,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三心两意,所有人都会骂他。

全世界最服从、最团结的是日本人。因为它地方很小,不能不团结,台风、地震、火山爆发什么都有,它所有的房子都是紧紧靠在一起的。日本人只要下午5点钟一到,有人不见了,全村的成年人都会提着灯笼去找那个人,我们大概不会。日本人只要村里面有一个人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全村人都不跟他讲话,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不必要求这种事情,因为中国人亲疏有别——你们都可以不跟他讲话,但是我欠他很多人情,我还得要照顾他,没办法。这两种态度无关对错。

日本的自然生态使日本人非常团结,中国的自然生态会使我们应该团结时团结,不应该团结的时候我们是不团结的。日本人头上围一条白布,他一定写“必胜”,东方必胜;中国人如果弄个白布不会写“必胜”,他会写“不败”。一个东方必胜,一个东方不败,就是日本跟中国不同的地方。我们是不求胜的,求胜是傻瓜,就算今天胜了,对方不会服气,就开始报复你了,你就天天提心吊胆。中国人打人不会马上打中要害,一击就打中要害,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太残暴了,我们都是点到为止,比划比划,我们是不能分输赢的,因为我们认为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这才是智慧的。否则不可以打也打,那就是自取其辱,整个人耗掉了,做无谓的牺牲。中国人不怕死,但是不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易经》给我们的启示。

《易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古时曾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然而现代的中国人,却很少学过《易经》。即使如此,《易经》的思维方式,仍然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行为里。那么“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经》对我们行为方式的影响都表现在哪里呢?

了解了中国人不做无畏的牺牲的特征,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小孩在外面跟人家打架,搞得凄凄惨惨地回来后,我们一巴掌就打过去了:打不过还跟人家打?意思就是打得过才打,打不过就逃回来。这种话听起来虽然很奇怪,但我们要了解到这是因为我们的想法不同。中国人打架,先看自己打不打得过对方,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这没有什么丢脸的。

从三国开始,当然以前也是这样,打仗时喊“杀”,就杀过去了,然后一看不对,“撤”。我们叫“撤”不叫“退”,中国人是从来不退的。现在更聪明了,“向前进,转一个方向再向前进”,“撤退”这两个字我们是不讲的,从这里我们应该好好去想一想。

师是高度危险的,因为兵器是不长眼睛的,所以中国人都是尽量以不战为主,要战也不去破坏人家,要全国。全国就是保全对方的国家,不要让它受到伤害。因此我们武艺高强的人出手点到为止,让对方知道输就好了,自己不会再继续。赢的人要装没赢,输的人要硬撑,装没输,那才是最高境界。

在中国社会,只要让一个中国人感觉到所有人都看到他输了,他就没有面子,就会报复。可是我们如果没有让他感觉到我们赢了,他不服气,但不会报复。黄忠跟关羽就是这样交成朋友的。黄忠跟关羽交战,最后摔在马下,黄忠知道完了,就把脖子一伸,意思就是让关羽刺死算了。关羽比了一下,没有刺死黄忠,黄忠就万分感激。第二天,黄忠的老板命令他射箭,说他箭法神准,让他把关羽射死。黄忠无奈只好答应,但是他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关羽,因为他不忍心:人家可以致我于死命,却放我一马,我又怎么忍心一箭就把他射死呢?所以他的老板就怀疑他:关羽可以杀你,他不杀;你可以射死关羽,你不射;你们两个一定是有勾结的,拖出去斩。这样的案例我们在历史上看得太多了。

所以要出师而又不生后患,是高度困难的,打到人家不想报复,打到人家最后还会归心,这个是值得好好去研究的。

据统计,在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五千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一万五千多次战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国主张尽量以不战为主。然而《易经》的师卦,却认为也有不得已而用兵的情况!那么此时,如何做到出师而不生后患?从师卦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示呢?

师卦有一个目标,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叫除暴安良。只要不是为了除暴安良而兴师动众,那就是不对的。师就是现在的战争,大家觉得战争好不好?如果《易经》读到这里还说“战争很好”,那是笑话;如果还说“战争不好”,那也是笑话。战争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的?战争没有好坏,关键看人怎么打。现在有很多像联合国这样的组织,把战争化于无形,因为总会有冲突,总会有你看不顺眼我,我看不顺眼你,总会我告你,你告我,但是能将其化解掉,功莫大焉。这也是《易经》的道理。

我们现在的“师”慢慢转化成“老师”,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各行各业都有老师,师卦也可以来讲这个——只要各行各业都有好的指导者,就可以化争斗于无形,然后大家都走比卦的路,也可以。老师是干什么的?韩愈《师说》中解释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现在的老师有一种新的定义叫做考试的引导者——你上我的课,我给你猜题,然后你去考试,得高分,你要感谢我。现在老师变成这样子。我们长期以来都是考试在引导教育,使得我们做学生的也是这样。我从小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出来先问考不考,不考就不看,要考才背,不懂也背。这样算什么教育,这样算什么师呢?

比怎么样呢?比就是我仿效你,你仿效我,大家互相学习借鉴,彼此能不能完全相同?不可能。天底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但是我比较你,你比较我,做到差不多就好了,不必太苛求。大家找到一个共同点,叫做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一个的关键,尤其是在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人,既然有那么多的资讯,几乎全世界资讯我们大概都知道了以后,我们就应该好好去衡量,去比来比去,然后找出一条我们应该走的路。这才是我们这次讲《易经》解卦的主要的意图。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便有其深刻含意:无论是人还是事物,诞生之后(屯)就要找准方向、受到启蒙(蒙),进而明白人有需求(需),需求难以平衡就会发生争讼(讼),而对待争讼的态度有两个,一是打起来(师),一是求同存异(比),那么师卦和比卦所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人类又该选择怎样的未来生活呢?

人类的未来,大家很清楚,走比卦就叫和平发展,才是大家的福气,如果走师卦,就是共同毁灭了。因为现在武器都很厉害,而且是按钮式的,更何况现在一切都很透明化,一有动作都知道了,那一方动了,导弹还没到,另一方先按下按钮,两边同归于尽。我们一定要从蒙卦回头来,才有办法保证人类的未来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现在只有专业训练,我们所谓的大学其实是不够资格叫大学的,因为大学之所以叫大学,就是要教出一个全人来,而不是教出一个专业人来,我们现在只有专人没有全人,全人教化已经不见了。

我们从乾卦一直看到现在,应该有个觉悟,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三个字而已,叫做正乾坤。只有正乾坤,才有办法走比的路,而撇开师的路。我们可以看出来,从屯卦开始,屯、蒙、需、讼、师、比的卦象中,全部都有水。这就证明人类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刚开始跟其它动物一样都是靠水,可是人类慢慢地摆脱了这个危险,会找到一条可以生活得更好的路子,那就叫做比。

《易经》虽然古老,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来源,对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而所谓的“师忧比乐”,其现代意义便是早日把竞争(师)的观念,改变为互助(比)的观念,转化干戈为玉帛,人类才能在和平中发展!而按照《易经》的思维方式,任何事情要想往好的方向发展,必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么比卦是不是就都好?限制它的条件又有哪些呢?

比也有一阴一阳,小人看到比就会结党营私;君子为了公义而结合,叫做志同道合。所以我们在说明师卦跟比卦之前,我们要说一句话: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一个人自身很洁身自爱,很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这个人来读《易经》是有好处的。如果一个人不重视品德,否定良心,这个人又来读《易经》,那就糟糕了,歪脑子一大堆,错误的点子随时都可以找得到,这样社会上就会多一个小人。所以,要读《易经》我们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确保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社会公义,不是为私人,否则《易经》也不会帮忙的。

比卦卦辞里有四个字,叫做不宁方来。就是某个地方的人不安宁才会跑到我们这儿来,如果那个地方安宁了,他们就不会跑到我们这儿来了,那我们要收容他们了。现在很多国家都是只收容那些有钱的,有专业的。你看某个国家发生大灾难的时候,一心想到美国去,美国就把整个国家围起来,不让人进去,我们也不能说美国错,因为如果让人都进去了它就惨了,后面问题都要它去承受的。但是以前的中国不是这样的,以前中国是先把自己弄好,不安宁的人向往我们的安宁,就会来,而只要愿意来的,我们都开门欢迎。

有资料证明:二战期间,全世界许多国家都不肯收留犹太人,只有中国打开了大门。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在贫穷落后时曾多次挨打,但是在中国强大昌盛时,却不曾侵略过任何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很多欧洲人就问我,郑和真的到过马来西亚吗?我说有郑和的纪念堂为证,还用怀疑吗?他不相信。他说如果郑和真的到过马来西亚,你们为什么不把马来西亚当做殖民地管起来呢?我说那是你们西方人的思路,我们不会,我们会与周遭国家友好相处,它们可以派使团到我们国家来朝贡,朝贡就是互相打个招呼。可是后来它们一年派来朝贡的人数,朝贡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吃不消了。因为我们中国人做法是,对于来朝贡来示好的人,我们的回礼会多一倍,所以来朝贡的人越来越多,次数越来越多,我们吃不消了,就跟周遭国家讲,一年朝贡一次,而且一次要限定人数,不然我们吃不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