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古社会和中古社会,人类生存环境恶劣,生育和抚养后代极其艰难和危险,自然灾害、战争威胁、疾病侵犯,死亡随时随地都会降临在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头上,人类与外界抗衡能力薄弱。如何才能在这险恶大环境中生存下去?尽量地生育,这是人类惟一的选择。因而,生育成了人类最大的美德,会生育的女人是有德的,尽职养育子女的丈夫是有德的,人们嘉奖那些为人类、种族、部落、家族、家庭繁衍了后代的人。这种情况即使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仍是如此。封建时代人口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志,大量的人口在和平时期可以保证国家税收,战争时期可以保证国家有足够的补充兵源,赢得战场上的胜利。总之,对于这个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乃至人类、国家、民族来说,人力是一切力量的核心,而人力在冷兵器时代以及自然经济状态下,又以人口数量为惟一标志,因此几乎所有封建统治阶级都鼓励民众生育。
当然,此一时期,人类的繁衍行为体现了人类整体求生存的冲动,人类在繁衍上的利益是一致的,为自己繁衍也就是为人类繁衍。从生物冲动的角度讲,生育的冲动是人类最大的本能之一。现代基因学研究已经证实,任何一种基因都有延续和繁衍自己的冲动,人类个体也有这种延续自己的基因的冲动。一个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像自己就会感到高兴,人们相互间看到对方的子女,会以〃你的儿子真像你〃等作为恭维话。为什么呢?每个人都希望带着自己特征的基因在这个世界上万代不变地遗传下去。正是这种人类个体的延续自己的冲动汇集成了人类总体的延续自己的冲动。当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冲动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个体的延续冲动和人类的延续冲动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个体的延续冲动和人类的总体利益是相冲突的,例如罪犯的延续自己的冲动,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宫刑的刑罚,就是剥夺罪犯生殖的权利,以便使他的某些特征在人类生活中绝迹;更出现过满门抄斩的刑罚,这种刑罚的思路是将和这个罪犯有同样基因的人全部从人类生活中剔除出去,从而彻底地将他的一切特征都从人类中剔除。
不过,从古代史来看,部族、民族之间的战争虽然极端残忍,但是,这种冲突还不是本质性的,并不是一定要彼此抑制对方才能获得生存。特别是在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战争,人口急剧减少之时,迅速地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会奖励生育,鼓励民众增加繁殖。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夺得战争的胜利,在国内鼓励国民生育以加强国力,弥补因战争而造成的人口下降,规定凡〃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俱有罪;孕妇将产,告于官,使医守之;生男赐壶酒一犬,生女赐壶酒一豚;生子三人,官养其二,生子二人,官养其一〃见《东周列国志》第81回,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这是历史上统治者直接操纵婚姻和生育的最典型的范例。
但是,20世纪以来,因为人类过度繁殖,人口爆炸,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倒转,人口膨胀的结果是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活资源日益枯竭和狭窄,进而出现了为了掠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种族大清洗的事件,某一部分人的生存必须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不生存的基础上。不同个体的、种族的、民族的、文化的人之间的生育冲动出现了互相冲突的局面。当然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孤立的第三帝国以日尔曼军国主义精神挑战全世界,希特勒在德国鼓励生育,号召繁育〃优秀〃的雅利安人种,同时禁止雅利安人和犹太人通婚,包括禁止其婚外性关系。(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第8章〃第三帝国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此一政策的目的就是通过抑制犹太人生育、鼓励雅利安人种的生育而达到压缩犹太人的生存空间,扩大雅利安人的生存空间,让雅利安人种在这个世界上占有更多的份额的目的。
如果假设这个世界的资源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越是会生育的民族,人口越是多的民族,理论上这个民族所占有的份额也就越多;越是会生育的家庭,理论上它通过其子女的数量在这个世界占有的份额也就越多;因而,如果不是外力干预在世界范围内,一个民族;在地区范围内,一个家庭为了达到多占有世界份额的目的,必然地会以多生育为手段。人类历史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民族的、家庭的文化都在不断地巩固着人们的生育信念,并将之当成了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在中国更是形成了多子多福、多生育光荣,绝育可耻、绝育无能的社会观念。生殖文化自然地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反生殖的文化成了人类社会的另类文化。马尔萨斯及其在中国的传人在〃文革〃中所受到的严厉批判就是一个例证。
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单身者在中国社会受到歧视,从反生殖这个角度看,他们和主流社会的传统观念的确构成了冲突。非婚意味着反生育,这是主流社会以及人类的主导性本能所不能接受的。当然,将婚姻家庭和生育联系起来,这是人类大多数国家的当代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低下,公民收入较低,绝大多数单身者难以以个人之力供养自己和子女,他们只有通过结婚,组成家庭进而达成一个养育子女的共同体才能承担其繁殖和养育的重担。因而为了生育人类就必须结婚组成家庭,进而家庭文化也成了人类主流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反家庭的文化就成了人类的另类文化。当然,婚姻家庭文化对控制社会暴力,以文明的方式将〃性〃平均主义地一对一地分配到个人也是有利的,这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比较有效的方式,它为人类分配〃性〃提供了非暴力的途径,以至于我们难以想像,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婚姻家庭,那么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将通过什么方式得到合理的分配,如何避免大规模的〃性〃掠夺、〃性〃暴力?
与传统私有制财产观念背离
葛红兵 胡榴明
婚姻家庭是保障私有财产的最好的方式。〃一夫一妻制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财产战胜原始的自然生长的共有财产的胜利为基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第2章《家族》,生活书店,1945。的确如此,婚姻家庭的诞生,为人类确保私有财产提供了更好的形式。婚姻家庭的存在还是人类个体为了保有其私有财产而创造的生活形式。难以想像,如果没有婚姻家庭人类是否还会有集聚财产并将财产传之后人的冲动。王室世家希望将天下传于子女,贫民百姓也试图将一生的心血传给后代。古代部族首领禅让是因为他们没有个人婚姻家庭,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儿子;封建王朝子承天下,他们希望江山万代都是属于自己及子孙的。想像人类的殉葬制度,一个没有子嗣的人,他将把多少东西带进坟墓?他的女人、奴婢、家产,一切他都将作为殉葬品带走;而一个父亲,则会将大多数财产都留给他的儿子。
婚姻发展史一旦和私有制发展史联系起来,必然会获得不懈的生命力,它的基础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生殖本能〃,还有〃维护财产私有制的最可行措施〃。自从私有制诞生以后,维护财产私有已经成了家庭存在的前提和结果,进而也成了家庭存在的目的。为了将财产保有下去,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有后嗣。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国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在这些或是真实或是虚构的故事中都牵涉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关于财产继承和权力继承的问题,而这其中子嗣是关键。至今,〃财产继承权〃已经是人类社会规则中最重要的一条了。
私有制社会中的单身者的生活方式与上述主流社会生活方式相逆反,拒绝婚姻、拒绝生育、拒绝财产继承,使得他们与社会主流的思维方式相对立。他们和大众心理不一样,对家族、家庭甚至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延续漠不关心,例如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小葛朗台对于父亲及丈夫给她留下的大笔遗产持一种相对冷漠的态度。受主流文化教育唆使的大众总是习惯性地排斥与自己不一样的人和事物,这是大众的平庸的本能,从这个角度说,单身者即使没有干涉别人的利益,没有对他人生活造成任何的影响,但是只要他们保持了自我,这就已经形成了受大众排斥的具象的条件。
与一夫一妻制性格局的背离
葛红兵 胡榴明
现代社会的单身个体和单身群体与传统社会的单身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单身者是禁欲主义的实施者和倡导者,但是现代单身者大多都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单身而不独身,这也是现代单身者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之一。
婚姻家庭制实行到今天,似乎形成了一个不可变动的构架。这源起于私有制的婚姻家庭体制,因为私有制的观念至今仍在人类社会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恩格斯说:〃从一夫一妻制开始,就给了它一种特殊的性质,使它只是对妇女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即使到了今天它还保存着这种特性。〃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社会要求妻子对丈夫的忠诚从实质上来说仅仅只是因为财产继承这一目的只有纯正的血统才能保证财产继承得到真正的实现,也只有妇女对丈夫绝对地忠诚,才能保证丈夫对妻子绝对地行使其将妻子作为财产而单独占有的目的。经过数次妇女解放运动,当代妇女由衷拥护一夫一妻制婚姻,认为这是比一夫多妻制更为平等合理的家庭体制,妇女地位也因此获得了提高,她们认为这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占有的关系。
一夫一妻制,一个男人占有着一个女人,同时一个女人也占有着一个男人,以至于使妇女感到,家庭的〃性〃占有在将忠诚从妇女对丈夫的单方面义务,转化为丈夫对妻子以及妻子对丈夫的双方面义务之后已经变成了平等的相互关系。就此,她们认为一夫一妻制婚姻是约束丈夫的最好的手段,以前单纯由丈夫严格监视着妻子,现在改变为夫妻双方相互严密监视婚姻家庭生活的男女之间高度警惕地相互防范,形成了20世纪末的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现代一夫一妻制的夫妻忠诚关系,从古代家庭关系到私有财产的继承财产要求,演变为男女双方纯个人的心理上的占有关系。
这也就是说,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不仅仅是生殖和财产继承的婚姻关系,而且还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实现相互〃性〃占有的婚姻关系,它是一种现代化了的〃性〃分配模式。在平等、公平的现代社会这种模式成为主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人类之间的性分配从当初的依靠暴力、金钱,转化为依靠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每个人只能拥有一个性对象,这就是平均的现代社会。这种性分配的均等不是依靠法律,例如法律就不主张惩罚通奸,这种性分配的均等,其得以存续的监督体制来源于每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实上每一个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性分配的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性监督的单位,家庭中夫妻双方互相监督,从而为社会完成了对性的监控。但是单身者以及单身群落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均衡和监控。
单身者拒绝婚姻家庭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类以家庭婚姻为核心的性分配制度提出了挑战,性生活作风自由的单身者,他们实际上是摆脱了婚姻家庭对性的限制和监控,而为自己的性活动寻找到了自由的空间。这样,这些单身者实际上就越出了主流社会对性的监控和驾驭,她们挑战了主流社会对性的分配和监控,使得主流社会不便管理和驾驭。报载某驻上海的日资公司负责人(日本人),宣布他提升下属职务的标准,除了工作能力和学历、资历外的重要一条就是绝不提升未婚职员(即单身者)。这位负责人这样解释他的用人哲学:〃一个有家庭的人才是一个尽责的人,一个人如果连家庭婚姻的责任和义务都抛弃,那么他绝对无力胜任公司工作,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他的说法代表了东方传统主流文化的思想观念。世界上有很多不负责任的已婚者,也有很多极端负责的单身者,单身者在负责方面并不比已婚者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任职期间单身)和奥尔布莱特、世界级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美国著名电影演员阿尔柏西奴,他们辉煌的事业不仅代表了他们的天资也代表他们的敬业。终身过着单身生活的名人和伟人还有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著名的作家简·奥斯丁、安徒生、萧伯纳、卡夫卡。用婚否来鉴别一个人的事业心、责任感是非常愚蠢的。
但是,从上述日资公司负责人的观念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主流社会对单身者的一般看法:主流社会对单身者以及单身群体怀有精神上的恐惧。
为什么呢?单身者在什么方面侵犯了主流社会的利益?性。这是惟一的答案。于是在中国,单身者往往被视为既有家庭的潜在破坏者。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本书的第三章中介绍过了。
单身者的性活动,脱离主流社会一人一性的均等原则,进而脱离了主流社会对性的监控,这是主流社会对单身者所感到的最大的恐惧。如果单身者占有了更多的性就可能显示主流社会成员占有了更少的性,从而造成了单身者和主流社会成员之间在性上的不平等,尽管单身者的性可能绝大多数不来自主流社会,而是来自和他们自己一样的单身者。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这种不平等面前是以其结果来看原因的。主流社会的观点是:你占有得多了就会损害占有得少的人的利益;因为你占有得多了就会使占有得少了的人失去心理平衡,进而造成社会不稳定。不能容忍单身者的现代人,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潜意识在作祟。
尽管,主流社会之中也存在这种性多占的情形,以〃第三者〃、〃二奶〃、〃金丝雀〃、〃小蜜〃、〃情人〃来实现性的多占,其形式可能更为荒谬和不合理,但是人们依然更为关注单身者的性多占。 上面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性分配、生殖、财产继承等方面分析了主流社会对单身者、单身群落之看法形成的历史,探讨了主流社会对单身者、单身群落之看法形成的逻辑。此处,我们无意对此作出价值判断,我们客观描述主流社会对单身者和单身群体的评价,只是提供读者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比结论更重要。事物是发展的,就婚姻家庭而言,从男人对女人的占有形式到男女相互占有的形式是一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婚姻家庭的进步意义不能抹煞。但是,已经进步了的事物也在退步之中,人类也许会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男女关系的方式,婚姻家庭关系会有更大的发展也未可知,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单身者及其生活方式能够给予婚姻家庭生活一定的启发,这是绝对有可能的。就如怀疑论哲学总是给决定论哲学以启发,反面的势力总是会激发正面势力的奋发图强,其道理于单身者和已婚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是一样的。
认同者的语言
葛红兵 胡榴明
只要人类社会仍然保持着一夫一妻婚姻家庭的主流体制,另外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不可能真正地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但是现代社会毕竟不是中世纪,没有宗教裁判所,也不再有火刑。21世纪已经来临,人类对自由的渴求更为强烈,而对奴役的反对也更为决绝,在政治的领域是如此,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也是如此。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人们充分领受了自由所带来的舒畅感觉,因而也分外地珍惜自由,许多人已经充分地意识到保护自己所反对的人的发言权利就是保护自己发言的权利,理解和尊重少数者的生活方式是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他们将这些理念当成了自由的最为宝贵的理念。因而,当代中国,单身者也逐渐地获得了言说自己的机会、实践自己生活理念的机会。虽然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有不赞同的观点,有不认可的看法,有反对的意见,甚至出现了集团式攻击,但是,单身者的思维和行为毕竟被允许表现了,并且受到主流社会的容忍这也是事实。
这是时代的进步,这样的进步,即使是很小一点,也是非常宝贵的。
宽松的空间
葛红兵 胡榴明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单身个体是孤立的、封闭的、禁欲主义的,社会主流对他们的态度是改造他们,将他们纳入婚姻家庭的大社会、大圈子中来,或者彻底地将他们抛弃到社会的最底层。在那样一个时代,单身者如果想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更加封闭地与社会隔绝,过一种近似苦行僧的独居生活。
80年代之后,随着离婚潮的兴起,单身阵营迅速壮大。从婚姻家庭中分裂而出的一大批单身个体,加上原来就潜存于主流社会之中的单身者,汇合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他们走出了传统的封闭自守的禁欲主义(也就是独身主义),发展成现代的追求个性、生活开放的自由主义单身者。社会自由理念在他们那里和生活自由理念最先结合起来,这不仅仅对于中国单身个体、群体史具有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社会史、中国公共生活史都具有潜在的意义。自由的因子在这里显示了它丰富的内涵和对生活的微妙力量。
根据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SSLC)进行的《90年代独身女人的公众调查》报告,关于独身女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行为方式的理解度的调查结果,依次为大专48%,高中38%,初中以下的13。72%,在如何看待独身女人的情感依托上,被调查人显示学历愈高者对于独身女人这一社会现象理解的程度也就愈高。另外一组数据:被调查人中有84。48%的人不认为独身女人只能从自己的父母和亲属那里得到安慰;对待独身女人是否可以享受性生活的态度,赞成的24。25%,同情的24%,说不清的24。13%,不赞成的16%。上述资料说明,对于独身者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情感方式的选择、性方式的选择,公众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持理解态度的,特别是对于单身者是否可以享有性的权利这一问题的回答,赞成加同情的是多数,反对的是少数。
社会对单身群体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尽管这种宽容不等于欢迎,但是比之于轻视和鄙视这到底是进步。中国民众正逐步适应开放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专家认为,这是一个转型时期,竞争更加激烈,形势更加复杂,主流文化再也不可能具备60年代和70年代那种强硬的倚靠和悠闲的心态去寻找挑起事端的对手当时经济发展滞后,文化生活单调,没有社会竞争,舆论一统,民众无所事事,具备悠闲心态寻找异己者,借用主流文化意识,利用多数人力量去攻击对方,以达到一种近乎变态的娱乐心理。,主流文化本身也必须在社会竞争中寻求自己的道路;主流社会中的民众也不再是中世纪在火刑场上围观,一边看热闹,一边往捆绑在施刑台上的异端分子投掷石块的民众,现代民众对单身者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了一定的容纳力。
专制环境下对人的异议可以由有形的社会力量干预而变成人身排斥,而在开放社会中异样思想和行为仍然有可能被允许存在这就是〃容纳〃的含义。台湾歌手林志炫2000年的新歌《单身情歌》,被宣传为在娱乐界刮起了〃单身〃的旋风,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了爱孤军奋斗,早就吃够爱情的苦,最终失落的人到处有,而我是其中一个。〃它体现了单身者的感情和情绪,它被允许公然传唱,而且为听者所欣赏接受,可以说明现代社会的文化包容。
《我是中国的单身女性》一书的作者调查了一系列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中国女性,将她们的个人状况简单地统计如下:主动不结婚者:63%;被动不结婚:37%;大专以下文化程度:2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3%;有异性伴侣:30%;有同性伴侣:10%;指与被调查总人数之比。
被调查者中,有一人出家皈依宗教。书中还有关于她们生活、工作、爱情和性爱的比较详细的谈话记录,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单身者虽然人生道路坎坷,但是她们仍然能够在她们所在的环境里生存下去,甚至还有可能生活得更好,单是这一点,也说明她们在社会上所受的压力减轻了。
这本书的写作始于2000年6月,两年间(至2002年11月)单身者的生活现状有了飞跃的进步,在我们这部书的前面几章已经有详细叙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调查中我们也听到一些单身者抱怨生活压力,但他们遇到的最大压力来自于内心的寂寞,而不是社会歧视。虽然,这并不等于歧视已经消失,但是比较而言社会歧视已经不是现代单身者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了。
单身亚文化的扩散
葛红兵 胡榴明
单身文化正通过单身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向主流文化扩散,单身者群体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