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烈明-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黄旗,升为内大臣,负责将汉军八旗麾下的汉军营以及各路降清的人马,包括顺军和明军降卒统一整编为绿营。以绿龙旗为旗号,下设四名总督,分别为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其下又包括八大提督,包括了汉军八旗的统领沈志祥、鲍承先、孙得功等人,还包括降清的姜瓖、白广恩等降将。四名总督乃是虚衔,具体的指挥权却是操纵在八位提督的手中,另有满人文臣监军节制。但实质的兵权却是握在兵部手中,满清的兵部尚书如今是正黄旗的索尼,张存仁也挂了一个兵部侍郎的缺。真要说起来,却是这两人掌握了绿营的大权!”

    听到这里,朱平安的眉毛一挑,满脸都是诧异的神色。想不到在康熙执政时期才会出现的绿营却是提早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不过,想一想,也是难怪。

    康熙执政初期,三藩起兵造反。满八旗各部当时的战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平叛的需要,这也使得,满清实际的执政者,也就是孝庄太后大玉儿不得不依仗汉臣和汉军。这才使得绿营应运而生。四十万绿营兵和汉军将领的参战才使胜利的天平最终倒向满清。现如今的状况,也是逼得满清的决策者不得不扩大麾下的汉军部队了。

    朱平安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两年来,满清入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招揽的降卒少说也有几十万之众,只不过对于汉人的极度不信任,才使得满清不敢放手使用这些降卒。如今两面作战,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战事规模,满清不得不扩充汉军,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难道说,湖广那边,清军动用的便是绿营兵,而多铎不过是一个旗号而已吗?

    那不就是说,满清凭空多了至少二十万的兵力可用吗?

    朱平安不禁悚然而惊,霍然从椅子上站起来。这大玉儿和多尔衮还真不是易与之辈,举手投足间,便弥补了清军兵力不足的问题。朱平安也很清楚这些所谓绿营兵的战力。遇见清军,他们或许是不堪一击,但就在跟随清军南下的时候开始,这些曾经所谓的败军却忽然爆发出极端恐怖的战力,历史上的南明各股势力,不正是死在了他们的手中吗?

    这么说来,多尔衮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攻势?答案显然是绝对的。

    手中凭空多了这么多的兵力,多尔衮一定会将他们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不会吧?”卢象昇都有些怀疑。“满清便信得过那些降卒和降将吗?让他们自成一军,独立作战?再者说,那些降军便甘愿为鞑虏前驱卖命吗?”

    朱平安苦笑,历朝历代都不缺乏这样的人,如今这个时期更是如此。这些降军的威力,比之满清八旗毫不逊色,尤其是在南下作战中,他们的危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派咱们的人手,打探清楚绿营兵的所在,同时急递南京和郑芝龙,让他们千万小心!”(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四章 特使

    凭心而论,朱平安的判断总算是及时,南京的朱聿键也没有将他的提醒等闲视之,立刻传旨至郑芝龙以及袁继咸、何腾蛟军中,但南路明军的实际掌控者郑芝龙却不会做如此之想。

    郑芝龙大军攻陷枣阳、宜城,对襄阳形成包夹的态势,而攻入勋阳府的打着豫亲王多铎旗号的清军则止步于谷城的襄水以西。荆州的白旺所部在寡不敌众被逼后撤之后,已经退到襄阳以北的山庙镇,为襄阳的李过所部保存着退往河南的唯一通道。

    襄阳,是湖广河流交汇的所在,郑家水师也因此得以大显身手。顺军毫无水师作战的经验,麾下也尽是步卒和马队,面对着来势汹汹的郑军水师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依靠坚城据守。

    郑军遍布白河、淳河、滚河、蛮水附近的江面和陆地,联营数十里,将近二十万大军汇集于襄阳城下。到了晚间,舟船、灯火扶摇于江面之上,简直如同一个热闹的水上城池。

    郑芝龙的中军设在淳河鹿门山一线,就在晚间的时分,攻取承天府的长子郑森也率军前来会和。此役,郑森干净利落的拿下承天府,阵斩顺军悍将裴德钟,也让郑芝龙老怀大慰。

    已尽初秋,正是草长鹰飞、天高云淡的好时节。剿灭顺军残部就在指日之间,郑芝龙志得意满。

    对于南京和朱平安的提醒,郑芝龙有些嗤之以鼻。郑芝龙不时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对于清军,他也保持着相当高的警惕性。虽然没有和这些来自于关外的鞑虏打过交道,但他也知道这些人是绝对靠不住的。

    清军以支援策应的名义进入湖广之后,曾经连续派遣使者向郑芝龙示好,说明此次清军只是出动六万余人。对顺军进行夹攻,目的是为了策应郑芝龙大军的攻势。等消灭了顺军余孽,清军便会立刻退回陕西,绝不染指湖广的一分土地。

    郑芝龙也不是轻信人言的傻子。早已经派出大批侦骑潜伏到清军驻扎的区域,将清军的一举一动都掌握起来。万一清军有何异动,郑芝龙也好早作防范。

    关于朱平安所说的大股绿营兵力逼近湖广的消息。郑芝龙却是完全不能相信。清军有多少兵力,都是明明白白的摆在了桌案上,就算收纳了一众顺军和明军的降卒,战力能有几何。再者说,多尔衮是吃错了药不成,难道会在这江河纵横的地域上和郑军决战吗?大规模调动的兵力总要有蛛丝马迹可循,但眼下却是没有一点消息加以证明。

    郑芝龙盘算了许久,满清攻略北地,现在也就差山东和河南两省未曾攻陷。偏偏这两处地方却是靠近京畿,就如同是横在满清脖子上的两把匕首。多尔衮能放着眼前的威胁不去处理,偏偏要将战略中心移往南面吗?

    这许多的疑问,让郑芝龙根本不能相信朱平安的判断。他甚至怀疑,这不过是朱平安打算将祸水南移的阴谋而已。抑或者是,朱平安唯恐郑家立下不世之功,为二皇子朱琳源登上储君之位增加助力,所以这才玩出这么一手来。想要拖慢郑军进攻的速度。

    郑家各路将领齐聚襄阳城下,郑芝龙也不打算拖延时日。就在这三日之内,便准备向襄阳发起总攻。连日的征战,歼灭顺军十万之众,大批的降卒和军需物资让一众郑军将领喜上眉梢,郑芝龙也打算犒劳一下麾下的将领,因此在中军大帐摆开宴席。同时犒赏三军将士。一时之间,联营欢声雷动。

    郑军这方面的举动转瞬间便传到了襄水北岸符家集的清军大营。吴三桂就站在帅旗的下面,抬头仰望随风飞扬的金色龙旗,又回身看看空荡荡的中军大帐,一时之间有些恍惚。

    攻入湖广的所谓多铎所部的确是个幌子。这一点。也只有吴三桂和几名心腹将领心知肚明。整个六万人的大军中,清军八旗精兵不过两千多人,其中还是以伤兵居多,在这军中不过是起到障眼法的作用。这六万人的兵马以关宁军为主力,其余的则都是前明降将的部队。

    满清的主力早已抽调到了河北一线防御朱平安了。

    多尔衮如此的布置,吴三桂隐隐约约猜到了一些,但还是不能确定。这些天以来,他也一直在等待京师的消息。

    寒风皱起,没戴头盔的吴三桂的脑门不由得有些发亮,下意识的摸摸光光的前额,吴三桂情不自禁的苦笑起来。

    脚步声轻轻响起,不用问,吴三桂也知道这是自己身边的心腹谋臣方光琛到了。

    “王爷!”方光琛轻声说道。

    “有什么消息吗?”

    “探马来报,朝廷特使张存仁大人奉旨前来劳军,距离我中军大营不过二十里了!”

    吴三桂一愣,朝廷特使进入湖广的消息早已经得知,不足为奇。可却是没想到来的却是张存仁。这个人在满清朝廷中素有直名,但却不为世俗所容,因此一直被压制,想不到这次,朝廷居然派了他前来军中。所谓的劳军应该只是一个幌子,其实“监军”才是真。

    但派一个汉臣来监军,多尔衮就这么放心他吴三桂吗?

    最近的情势着实是有些不对劲。清廷匆匆的建立绿营,听说八旗反对的声浪不小,但顺治皇帝,也可以说是如今的太后却一力坚持,多尔衮在深思熟虑之后,也默认了这样的情况。绿营成立,汉军将领得到提拔重用。四大总督、八大提督,还有数不胜数的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汉人在清军中势力一瞬间得到了迅猛的增长。

    这样的情形让吴三桂也有些心惊肉跳。满人对于汉人的忌惮,吴三桂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骤然间,清廷却开始大肆任用汉官和汉将,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眼下却是个机会啊!”方光琛那悠长的声音却适时的响起。“王爷,朝廷下了诏旨成立绿营,咱们呢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充势力。目下,云南、广西、贵州诸省兵力空虚,王爷大可以……!”

    吴三桂手一扬,阻止了方光琛继续说下去。方光琛是前明吏部尚书方一藻之子,与吴三桂交情莫逆,曾是廪生的身份,却因为朝廷党政被人陷害罢黜,之后便一直跟随在吴三桂的身边,因为其人积善谋略,因此便成为吴三桂身边最重要也是最为信任的谋臣。

    方光琛的意思很明了,时值乱世,天下纷争,吴三桂坐拥兵马数万,完全可以自成一体,割据一方。方光琛极为了解吴三桂,做满洲人的奴才,绝对不是吴三桂内心的真实想法,他的野心,他的才干,都不允许他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应该说,方光琛的想法很有见地。清军兵力有限,如今占据京畿、河北、山陕、甘宁已经是倾尽全力,再要对南方用兵,便必须要依赖汉人。这个时候,如果吴三桂趁势而起,未必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

    但眼下的情势真的是最佳的时机吗?

    不大会的功夫,亲卫便来禀报,朝廷的特使张存仁已经到了大营。

    吴三桂便暂时压下了心头的纷乱,带着方光琛和心腹将领将张存仁一行接到中军大帐。

    一进大帐,张存仁身后的两名裹着厚厚大氅,带着风帽的人便将一身装束脱下,这让吴三桂等人大吃一惊。

    这两人却是元忠和洪承畴。

    张存仁没有理会众人的吃惊,而是自顾自的说道:“本官奉陛下圣旨以及摄政王钧旨,到湖广营中监军,今后,便请平西王多多看顾了!”说完一拱手,竟是直接退到了一边。

    元忠则笑嘻嘻的上前来,从怀中取出圣旨,“王爷勿惊,奴才才是宣旨的使者,因为事关机密,所以才借用了张大人的名头,以为遮掩!”

    吴三桂连称不敢,将元忠让到帐中居中的位置,众人则翻身拜倒,一起聆听旨意。

    但听完之后,众人却是面面相觑,吴三桂意味深长的看看身边的方光琛,发现他和自己一样,也是满头的冷汗。

    旨意的内容很简单。绿营成立之后,各部已经相继向湖广和陕西边境集结,总兵力达到空前的十八万之众,后续还将有兵马陆续赶到。

    朝廷的意思则是,郑芝龙攻略襄阳的同时,清军也将大举南下。主力便是绿营兵马。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平西王吴三桂为主将,西路则以洪承畴为主帅,两军齐头并进,突袭郑芝龙大军,务求一战消灭郑军主力。

    击败郑芝龙之后,吴三桂将率军攻入南直隶,开始清军的江南攻略。而洪承畴则转道向西,直扑四川,目标是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所部,而清军的八旗主力则将固守河北、京畿之地,严防朱平安的兵马。

    直到现在,吴三桂才明白多尔衮这是在下多么庞大的一盘棋。

    洪承畴自从归降清廷以来,一直被闲置到如今。虽然吴三桂直到如今也不知道,令洪承畴归降的原因是不是当今的太后大玉儿。但根据吴三桂所知,洪承畴如今却是死心塌地的在为大玉儿效力、出谋划策。包括福临登基,洪承畴都在其中功不可没。

    现在看来,所谓的重用汉官、汉将,也是满清朝廷不得已之下的一种策略。但大玉儿却是也在防范着汉人的做大,张存仁、洪承畴之流都是不折不扣、忠心不二的奴才,有这两人坐镇军中。绿营又能生出什么乱子来呢?(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五章 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残月如勾,整个襄阳城一片静寂,两天前,军粮已经告罄,白旺的使者来了一个又一个,但李过却是仍旧不为所动。

    前几天,当李自成在五峰山被杀的消息传来,李过便已经知道,大顺朝完了。仅剩的各部人马人心浮动,将领们各有各的打算,不少人已经在开始预备自己的后路。襄阳,彻底变成了一座孤城。

    然而,众人皆可降,他李过却是不能降。自幼追随李自成起兵,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未曾轻言放弃。更何况,他还是李自成的义子,现在,张鼐下落不明,生死不知,他便是明军和清军两路大敌的眼中钉肉中刺,更是可居的奇货。

    天下之大,已无处容身,他李过不想死,但如今却是非死不可了。

    城外郑家大军的联营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连日的攻城,已经让襄阳城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李过不知道还能坚守多久,但却清楚,距离最后的时间将越来越近。

    自己麾下部属的家眷,已经开始向山庙镇的白旺所部转移,但城中仅剩的万余名士卒包括伤兵在内,却是无一人愿意离开襄阳。此时,李过心中唯一还有的遗憾和愧疚便是对于他们了。

    李过长长的叹息一声,手默默的按上了佩刀的刀柄,眼神投向城垣下满身烟尘,却在嘶鸣不已的坐骑。城中断粮两日,眼下也只有宰杀战马充饥了,但此时,李过却是难以硬下自己的心肠。

    “将军!”一名亲兵气喘吁吁的跑上城头,身后却是跟着几个樵夫、猎户打扮的汉子。

    “杨翻!”借着依稀的月光和城下的火光,李过一眼便认出了为首的汉子。

    杨翻穿着一身猎户的短打扮,肩头还披着一身看不清楚毛色的兽皮。脸上满是灰泥,虽然倦容满面,但看到李过活生生、毫无大碍的站在眼前,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再度见到故人,让李过又惊又喜,但随即便想到一件事情。“是林泉兄让你来的?”

    杨翻给李过行了一个礼,接过李过亲兵递过来的海碗,咕咚咚牛饮一碗水,这才喘着粗气说道:“指挥使收到消息,鞑子聚集大军转眼间就要南下,所以才命我星夜兼程,送信给将军您以及白将军,请你们即刻向北靠拢,咱们沿途派兵接应。”

    “指挥使?”李过一愣。

    杨翻却是呵呵一笑。“将军还不知道,指挥使便是俺家制将军,现在已经投奔山东军。制将军任山东军河南总督杨大人麾下忠贞营指挥使,总领一军,都是原先咱们后营的兄弟,现在秣马厉兵,就等着和鞑子大干一场呢!”

    听到李岩投奔了朱平安,李过的心中不禁有些苦涩难言。明明是大顺朝首屈一指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却被逼得无路可走,直到投奔到对手的麾下。这不能不说是自己的义父李自成的失败之处。

    可李岩能够如此,自己能放得开手吗?朱平安毕竟是大明的王爷,大顺却是亲手将大明推进深渊的罪魁祸首,就连自己,手上沾染的大明宗室的鲜血也已经是不计其数。朱平安能够真心接纳自己这些顺军的将领和士卒吗?

    看到李过的犹豫,杨翻连忙说道:“指挥使清楚将军目前的出境。特意交待,请将军不要有过多的顾虑。睿王有言在先,‘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无论明顺,都是炎黄华夏一脉。我汉人遭逢百年来未有之大变,须当戮力同心、共抗鞑虏,山东军不才,邀请将军共赴国难!”

    李过身子一颤,“朱……,睿王他真是这么说的?”

    杨翻重重的点头。

    “度尽劫波同根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李过念叨着这两句话,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传我将令!襄阳诸军,连同本将在内,俱遵照杨翻将军安排,星夜撤往山庙镇一线,与白旺将军所部会和!”

    ……

    翌日清晨,都能够郑军上下全力以赴的发动最后的猛攻时,大批士卒轻而易举的登上了襄阳城头,这才发现,原来偌大的襄阳城早已是人去楼空。李过的万余残兵借着夜色的掩护,早已经由襄阳城北的水门偷偷逃出城去,应该是向着山庙镇撤退而去。

    这让郑芝龙很是失落。襄阳是湖广中心,天下雄城,自崇祯十五年白旺东征时便落入大顺军值守,此次攻克襄阳的意义对于刚刚成立的隆武朝廷来说非比寻常,更是郑家扬名天下的最好时机。

    如今,却是轻松异常的进入到襄阳城中,事先准备好的所谓众军用命、血战连场、阵斩敌酋等告捷言语竟是一个也用不上了。更何况,还有那李自成义子李过也被逃脱,他可是如今顺军仅存的极具分量的大将,其首级可是价值千金,更是最值得炫耀的战利品。但是,现在在郑芝龙手中的却是一座空空如也的城池。

    但也是无可奈何,李过曾经放出豪言壮语,要与襄阳共存亡,郑芝龙也误以为他会坚守至死,但却是没想到这家伙竟然也是个言不由衷的角色,竟然丢下了襄阳重镇仓皇北逃了。

    郑芝龙意兴阑珊的率部进入襄阳,占据了之前李过曾居住的襄王王府,王府之内一片萧条,原先的亭台楼阁却是都便成了李过身边亲兵的驻兵之所,分明便是一座座军帐,让郑芝龙暗骂这大顺军将领果真都是一堆暴殄天物的泥腿子。

    郑军各部将领一入城,不约而同的便盯上了城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兵马留守司、总兵府等衙门的司库。所谓的“湖广熟、天下足”可不是凭空说出来的白话,这襄阳又是湖广的治所和襄王的藩属之地,自然更是富庶无比。虽说早年曾经过了张献忠的洗劫,但那大西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不至于将襄阳翻一个底朝天。再者说,郑家大军云集襄阳。眼看就要平定整个湖广,此时不弄些私货来填充一下自己的腰包,这也不符合郑家兵马的传统啊!

    于是乎,郑家大军各部海盗出身的将领们便如同闻到了腥味的野兽,一入襄阳便开始了搜刮的行动。

    郑鸿逵却是有些忧虑,因此急忙求见郑芝龙。请求郑芝龙下令约束各部,整顿军纪,毕竟目前大战还没有结束,李过和白旺正退守最后的据点,此时正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不给顺军以喘息之机,全力扫平顺军余孽。

    但郑芝龙却是不以为然,换上一身家居常服,多日来在军中的乏味生活也让他感觉到有些疲倦。

    “曰渐不必担忧。李过与白旺合兵一处。在湖广已成瓮中之鳖。河南的流贼刘汝奎、刘洪起死战不降,和朱平安的部将高杰、郭从宽打的不亦乐乎,哪儿有余力救援于他。眼下已经到了扫尾收拾的阶段,李自成在五峰山丢了性命,他麾下的将领树倒猢狲散,如田见秀、袁宗第、刘芳亮之流便想托庇咱们的门下,已经派了人递来了请降的书信。我也在想,接下来的战事。便交给他们去打,当做是投名状也好。晋身之资也好,以贼剿贼,不必费一兵一卒,何乐而不为呢?”

    “那襄水那边的东军呢?”郑鸿逵还是忍不住要提醒郑芝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定要对满清保持着格外的警惕。

    郑芝龙嗤笑一声。“不过六万兵马,在湖广能掀起什么乱子。何腾蛟在辰州、常州两府收编了顺军王进才、马进忠、张先壁、黄朝宣、刘承胤、曹志健、王允成、卢鼎等部,兵马扩充了数万之众。袁继咸的江西兵马也已经到达安化一带,还有赣南巡抚万元吉的人马,加起来足有三十万之众。东军还要兼顾山东、河南方面的威胁,如何能够对抗?”

    一番话说的郑鸿逵哑口无言,只能奉劝郑芝龙“骄兵必败”诸如此类的谏言,郑芝龙却是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说话的当口,清军的使者杨士聪却是再度来访。听禀报的亲兵言及,杨士聪此次来却是声势浩大,仅是装满了犒赏军资的牛车马车便有数百辆之多。

    杨士聪见到郑芝龙的时候,也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一见面便是恭贺郑芝龙立下平贼的不世之功,足可成为大明的中兴名臣。

    没等郑芝龙发问,杨士聪便送上了多铎的敬贺之意,并直接说明,湖广大战即将结束,剿灭顺军余孽不过是时间问题,清军将按照之前和郑家的约定,退回陕西。

    杨思聪一脸郑重的说道:“不过,还请侯爷遵守之前的承诺,归我两家以湖广为分界线,各守边界。即日起,我八旗劲旅将向山东和河南展开全面进攻,为侯爷肃清朱平安这个心腹大患,同时也是为了我大清扫清一大劲敌。”

    郑芝龙不置可否的点点头,并没有表态。

    杨士聪也不追问,而是直接命人带上来几名奇装异服的女子。“侯爷日理万机,为国事操劳,我家王爷特命下官献上这数名蒙古美人,于军帐之中服侍左右。姿色自然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