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晋安大帝-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
路强的说话声中,又有无数军马向这边涌来,当先两员顶盔挂甲的老将正是郭铨和冯该。。。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大战之后
更新时间:2014…9…8 9:28:51 本章字数:3499
江陵一战,无疑是路强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眼色了。而这一战之后,桓家也将逐渐走向灭亡。
战场上的胜利只是一个点,它带来的效应却是无法估量的。
首先就是路强在这一战中,真正地成长起来,已经从那种只知冲杀型将领,逐步转变成可以统揽全局的统帅型,当然,这也只是开始而已。
另外路强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江陵上下均以能在他的治下为荣。而这场神奇的胜利无疑成了他的代表之战,路强的威名,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天下蔓延着。。。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得到消息的荆州治下、那些原本不肯听从江陵调度,又或是一直在观望的各郡县官员们,开始组团向江陵涌来。
这帮家伙可鬼着呢,谁都清楚,现在不去表决心、明确立场,等到江陵大军杀来,就什么都晚了。
这些事情路强不知道,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整编手中的这些人马。
桓伟的六万人马在这场大战中,真正战死的并不多,逃走一万多,其他则全部做了俘虏。
大战之后,路强的军队也急需补充和扩编,现在江陵原有军队,加上郭铨、冯该、司马刁的军队,再加上那些俘虏军,军队已经猛增至八万。
不过这样杂七杂八的军队显然不是路强想要的,兵贵精不贵多,另外军队也必须绝对控制在自己手中,象郭铨等老将,可以用,但不能再给他们那么大的自主权。
郭铨等人即已投靠路强,当然对他的决定没有任何异议。
这样,路强就开始了他的精兵计划。
首先就是裁撤老弱,然后将那些父子或是兄弟同在军中的,清退一人,同时向士兵宣布,江陵将施行募兵制,百姓从军拿饷银,从前的军户也将采取自愿的形势,可以不用再世代当兵了。
这项举措推行出来,路强原本是有些担心的,怕老将们反对,毕竟在这个时代,世兵制是一种主要的兵源。
不过很出乎他的意料,所有人都很赞同他的这个决定,这就让他的胆子更大起来。
一番裁撤下来,八万大军最后只剩四万,其他全部遣返回家种地。
桓伟这一路杀来,所过之处十室九空,农田也遭受极大破坏,所有大战之后,必须尽快回复生产,而这最需要的就是人。
路强现在虽然大军在握,但还不足以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士族豪门,不过桓伟却给了他这个机会,军队整编之后,他就将借着清剿桓家残余势力的名义,将桓家以及那些支持过桓家的士族豪门财产收缴上来,然后分配给普通百姓。
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很多事情都是急不来的。
路强又命人在江陵城外建南北两座大营,三万四千军队分驻其中。
南大营由老将郭铨和檀道济统领,北大营由赵伦文和老将冯该统领。
檀道济和赵伦文如两颗耀眼的将星,在江陵保卫战中冉冉升起,对他们的提升任命,没有任何人感到意外。
周奎虽然一直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路强是以他的人马起家的,所以也不能冷落了他。
有感骑兵的重要性,路强已经决定组建一只三千人的骑兵,就由周奎来统领,不过他也只是日常的管理,真正的统领是路强自己。
只是战马奇缺,把桓伟的家底和郭、冯等人军队中的战马加起来,也不过两千多匹,所以想办法弄到战马,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骑兵虽然还没组建起来,不过能担任骑都,却着实让周奎兴奋了好长时间。骑兵本身待遇就比普通士兵高,又是路强的近卫军,能担任这样的要职,他能不高兴吗?
另外路强还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城防军,交给王镇恶统领,这支人马的职责就是守护城池,维护城内治安。
罗颂的斥候营也扩编到五百人,他们目前的职责还主要在军事方面,路强已经想好,一旦刘嗣女那边有了进展,就将以罗颂为主,刘嗣女为副,组建一支庞大的情报网络,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为他所用。
随着一道道命令从府衙发出,荆州大地也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路强现在几乎可以用脚不沾地这个词来形容他的忙碌,每天要处理军队方面的事物,还要接见各郡县的官员。要不是他年轻精力充沛,估计早累趴下了,这也让他越发感到人才对的重要。
刚刚处理了一批公文,侍卫来报,陶渊明大人求见。
对于这位陶大人,路强也终于想起,后世那首脍炙人口的“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写的,却没想到这位大神不但诗写得好,处理内政也很有一手。
在这次江陵保卫战中,他安定城内民心,组织后勤供应等等方面做得都很到位,所以路强打算重用他,由他担任江陵太守。
原来路强只占据江陵一城,也无法给陶渊明和王镇恶太大的官职,随着荆州各郡县官员的到来,他们也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职责了。
王镇恶已经被路强任命为荆州司马,就象路强要任命陶渊明为江陵太守一样,这两个官职正常情况下都应是由朝廷任命的,不过在路强心中,他自己就是朝廷,想任命谁就任命谁。
而对于路强的这些做法,文武官员们也没觉出什么不对来,因为其他拥兵自重的封疆大吏们也是这么干的。
今天陶渊明不来,路强本也是要找他的,不过也不全是任命他为江陵太守的事。吩咐人传见。
陶渊明很快走进来,躬身施礼道:“见过大人”
“元亮来的正好,我正准备让人去请你呢!先坐下”
路强命人给陶渊明上了茶水,放下手中的公文,从书案后走出,来到陶渊明身旁坐下。
路强身上威势日盛,陶渊明可不敢同他并坐,忙要站起来,却又被路强拉着坐下。
“不用这么拘束,先说你来找我干什么?”
陶渊明是个很有性格的人,说话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再加之他是庶族出身,所以尽管才华横溢,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要不是他碰到路强,现在还不定干什么呢!
“大人请恕属下直言,大人在处理司马刁的事上,有些轻率了”
听了陶渊明的话,路强不由皱了皱眉头,司马刁阵斩桓伟,说得好听是将功赎罪,可一个连自己主公都能杀的人,路强又怎敢用他?所以在拆散他的军队之后,就将他闲置起来。
却不知道陶渊明怎么跑来替他说话了?
“他去找你了?”
其实陶渊明不是要替司马刁说话,他也十分不齿司马刁的为人,只是觉得路强在处理这个人的手法上有问题。
摇摇头道:“大人应该命他带着桓伟的人头去建康”
可不是怎么地?
路强不由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以请赏的名义派司马刁去建康,即给了司马刁颜面,也可让他昔日的手下安心。而司马刁显然也明白他在江陵不受待见,估计这一走就不会回来了。
这么好的办法,怎么早没想起来?
想到就办,路强立刻命人给司马刁传令,让他带上桓伟的人头代替自己去建康请赏。
陶渊明最欣赏的也是路强这股雷厉风行、做事不拖泥带水的劲,他其实也很忙,提醒了路强之后,就准备走了,却被路强拦住了。
告诉了陶渊明要任命他为江陵太守的决定后,又道:“元亮啊!你也知道,现在政务越来越多,我们的人手不够啊!可否给我推荐几个人才?”
在路强想来,陶渊明能流传千古,应该是当代大儒,身边一定有很多志同道和的人,随便找出两个来,就可以帮到自己了吧!
陶渊明点点头道:“属下有一至交好友,人品才学皆为上上之选,只是家境贫寒,始终得不大中正大人的品评,不知大人可肯用他?”
听了陶渊明的话,路强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站起身,负手望着庭院中那颗枝繁叶茂的古树,好半天才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元亮,你知道我是多么痛恨这项制度吗?只是还不是时候啊!”
陈墨羽不在路强身边,不然听到这话,非得被吓到不可,这项制度已经施行几百年,那里选官不是这么选的?你路强敢质疑这项制度,就不怕全天下的士族门阀都来反对你吗?
陶渊明可不这么想,对九品中正这项陋习,他是感触最深、也最是痛恨的。而路强若真能破除这项陋习,无疑让天下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也必将得到他们的绝对拥护。
双眼放光地向路强深施一礼,有些激动地道:“得遇明公是元亮之幸,元亮代天下寒门学子谢过大人”
路强摇摇头:“不用谢我,即便没有我,这项陋习也早晚会被割除,你先去吧!让你的好友来见我,先任我府中长史,干一段时间再外放出去”
长史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太守府衙中也有长史,所以这主要取决你给什么人当长史。不过这个官职却非常重要,相当于幕僚或是秘书长一类,可以说是长官的近臣。
陈墨羽干得也是秘书的活,不过陶渊明知道,路强用他,主要还是为了陈家,而自己这个朋友就不一样了,那可是有真才实学的。
忙高兴地答应一声,转身出去了。
对陶渊明推荐来的人,路强是完全相信的,现在荆州大战之后百废待兴,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其实他最想的是搞一场科举之类的考试,可以他目前的身份和影响力,显然达不到他想要的效果。
如果我能有更大的权利就好了。
透过庭院中的大树,路强的思绪不由飞向了建康。
“兄弟,你那怎么样了?”
正文 第七十九章 新皇旨意
更新时间:2014…9…8 9:28:51 本章字数:3494
江陵大捷的消息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建康传递着,而此时建康的权利之争,也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琅琊王司马德文在刘裕的重兵保护下回京了。
这个消息还不算震惊,令人震惊的是琅琊王手中竟然握有传国玉玺,更有先帝主理朝政的遗言。
玉玺当然是路强从桓玄手中抢来交给司马德文的。
虽然没人能分辨遗言的真假,可玉玺是做不了假的。如此一来,让一心想要另立新君的刘毅有些手足无措,可他岂肯轻易就范?立刻返回军营居住,学在刘裕的样子,在朝中找了个代言人,随时把朝廷里的消息报告给他。
要说刘毅现在也是不得了,身边笼络了一大票朝廷重臣,那个王谧也重新投靠在他身边,所以很有话语权。
而琅琊王即回,刘裕也没那么多耐性了,直接派兵进城,硬生生从刘毅手中抢过一半的建康管制权。
所以建康现在有两支驻军,而这两支人马虽然都是同出北府,却泾渭分明,甚至偶尔还会打上一架,不过因为没有上官的命令,倒也始终没爆发大规模冲突。
刘裕力主司马德文继皇帝位,尽快平息朝政。
这个结果司马德文已经想过,而且在同哥哥商量过后,他也知道这是替兄长守住皇位的最好办法,所以就答应下来。
若没有刘毅大军在外,一切都会很顺利,但现在刘毅不吐口答应,事情就僵在这里。
如果不搭理刘毅,直接让琅琊王登基,谁敢保证他不会率大军杀进来?所以在这之前必须先搞定他。
可刘毅现在身边也有近十万大军,同刘裕不相上下,真要动起手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现在的形势可谓势均力敌,刘毅控制百官为他所用。刘裕有琅琊王和玉玺这个硬件,大义在他这一方。照此下去,恐怕唯有开战了。
司马德文却有个好主意,那就是即位之后,让刘毅和刘裕同时入朝,这样既可让他们继续掐下去,同时也起到保持平衡的作用。
只是办法虽好,他现在还属于在刘裕的保护下,这个想法若提出来,刘裕能高兴才怪。
就在两方人马的僵持中,路强江陵大破十万桓军的消息传入了建康。
刘毅坐不住了,刘裕也坐不住了。谁能想到当初只以三千人马起家的路强,竟然会在这么短时间内平定荆州?
刘毅后悔派路强去追桓玄。刘裕则后悔怎么没在桓伟围攻江陵的时候,插上一杠子,不然荆州说不定就是他的了。
两人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地,却同时想到了如果他们再这么无休止的争斗下去,最后恐怕是给别人做了嫁衣。所以目前最好就是先互相妥协,平稳朝政,坐下来分享朝政大权这块诱人的大蛋糕。
至于今后是人脑打成狗脑,还是坐在一起哥俩好?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不过这二人虽觉出路强不会是个消停主,可也没觉出他会威胁到他们。同他们这些老家伙比起来,路强这个小新丁,还嫩得很。
刘裕命刘穆之去见刘毅,而刘毅这边也派出王谧来找刘裕。
刘裕的底线很明确,就是遵循正统,以琅琊王即皇帝位。其他一切好说,这不得不说是刘裕的聪明之处,我是没有要官职,可老子的十万大军不是空气,我支持你琅琊王上位,你琅琊王总不会一点意思都没有吧?
反观刘毅就有些落下乘了,谁当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朝中担任什么官职?
王谧是当朝大太保,一品高官,可同样被刘毅当狗一样使唤,让他去找刘裕,也算是表明刘毅的态度了。
经过一翻讨价还价,刘毅同意司马德文当皇帝,而他则出任大司马一职,总领全国军队。
听上去够吓人的,究竟能指挥动多少军队,怕谁也不好说,不过这个官职在武将中是排第一位的,他再插手军队中的事物,也就名正言顺了。
刘裕当然也不能白忙活,以尚书令左仆射总理朝政,同时加大将军衔。
朝廷其他官员也皆有封赏,一时间倒也皆大欢喜,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选定良辰吉日,司马德文率群臣祭告祖先天地,然后在百官的朝拜下,正式登基为帝。
这一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建康城中到处披红挂彩,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不用打仗了,皇位也有了着落,百姓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此时金銮殿上的文武官员们也正等着他们的希望。
新帝登基,自然是要封赏地,而封赏的名单也早已经制定好,甚至都没用皇帝同意。
各项仪式后,在王谧的授意下,侍中象征性地询问了一下面带微笑坐在那的司马德文,然后就高声宣读起来。
其实包括刘毅和刘裕在内的很多官员都有些纳闷,司马德文怎么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这些旨意明明不是他拟定的,他不过是一个牌子而已,有什么可高兴的?
为什么高兴?当然只有司马德文自己知道了。
“皇兄说的一点没错,这些乱臣贼子的眼中,那还有一点尽忠我司马氏之心?都封了官使劲的高兴吧!待我皇兄大军杀回来,看你们还能不能笑得出来?”
过了好一会,那道长长的封赏诏书才宣读完,群臣在刘毅、刘裕的带领下,正准备磕头谢恩,高坐在上的司马德文突然说话了。
“爱卿,是不是诏书上漏了一个人啊?”
侍中并不只负责宣读诏书,听皇帝这么一说,不由吓了一跳,忙把手中的诏书展开仔细看了一遍,确认自己没少念一个人后,摇头道:“回陛下,都念到了”
司马德文也摇了摇头道:“不对,一定是少了一个人,记得朕被桓贼所困的时候,是路爱卿不顾生死地将朕救出来,这样有大恩于朕的人,怎能不封赏?算了,也不要起草什么诏书了,朕现在就宣布对他的封赏”
刘毅和刘裕不由对视了一眼,其实不是他们忘了路强,而是故意没加上去的,这小子太不消停,是必须尽早除去的。
在他们想来,路强自持救了琅琊王,有大功于朝廷,朝廷一定会重重的封赏,可现在朝廷不封赏他,那他会不会心有不忿,甚而起兵造反呢?
而即便路强没有起兵造反,待朝廷消停一些,他们也会给他安个造反的罪名,然后兴兵讨伐的。
这条计策不可谓不毒辣,只可惜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路强的真正身份。
这时司马德文的声音仿佛自天外传来:“加封路强为荆、江刺史,开府仪同三司,都荆、江、宁、广、交五州军事”
“哗。。。”
司马德文的声音刚落,金殿内就仿佛炸营了一般,这道旨意无疑一道突发而至的闷雷,雷得官员们晕头转向。
“这小子谁啊?以前怎么没听过?他凭什么得到这么大的封赏。。。”
“你没听陛下说,那个叫路强的小子救过驾吗?”
“就是救驾也不能一步蹬天啊!还让不让我们这些老臣活了。。。”
各种各样的声音仿佛苍蝇一般在金殿内嗡嗡着,只有高高在上的司马德文面含冷笑地坐在那一言不发。
刘毅大喝一声:“肃静,金殿之上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说罢躬身向司马德文施礼道:“陛下这道旨意实在有待商榷,老臣知道路强其人,要说他的功劳或许有一些,但年轻浮躁,根本不足担此大任,还请陛下守回成命,待臣等商议之后,再另行封赏”
刘毅的话音一落,群臣象商量好似的,一齐道:“请陛下收回成命”
司马德文缓缓站起身,面无表情地道:“是你们做皇帝,还是朕做皇帝?朕的话即是圣旨,你们想要做那抗旨不遵的乱臣贼子吗?”
司马德文这话可是太重了,尽管谁都知道皇帝就是个摆设,但知道归知道,谁若真敢当面忤逆皇帝,保管就会被扣上一顶佞臣的大帽子。
随着司马德文的话音,群臣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哄然道:“臣等不敢”
刘裕也象第一次认识司马德文一样,心说这小子够能装的?在我军营的时候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怎么刚坐上那个位置就变样了?就不怕我能把你捧上去,再把你拉下来吗?
司马德文连看都不看刘裕一眼,心中的痛快简直无法形容,他知道,如果没有皇兄统兵在外,自己那有底气同这些乱臣喊话?
此时刘裕和刘毅心中都有些明悟,估计这皇帝是要在外面培植一股势力,以抗衡他们这些朝中大佬。
哼!想得也太简单了吧?
刘裕还未等说话,司马德文又开口了。
“朕意已决,众卿无需多言,有司即刻传朕的旨意去江陵”
司马德文说罢,不待众臣有什么反应,一摔袍袖,转身大步离去,把文武群臣丢在金殿上不管了。
“嗡。。。”
文武百官们再次乱了起来,在他们的记忆中,还从没有那个皇帝这么强硬过。
刘毅看了看刘裕,道:“旨意决不能发出去”其实他还有话没说,那就是、看你挑的什么破皇帝?还没怎么地呢!就开始不听话了。
刘裕也阴沉着脸,他当然明白刘毅的意思,可事到如今,还说那些有什么用?他也知道不能把这个官职给路强,可皇帝已经发话,这个消息一定会传出去。除非皇帝自己把旨意收回来,不然他们抗旨的消息也会传出去。那样他不也成了桓玄之流?虽然他也很想那么干,可毕竟还不到时候。
刘裕的首席智囊刘穆之不在,所以他一时没想出什么好主意来。干脆也不说话了,学着司马德文的样子,袍袖一甩,大步而去。
正文 第八十章 八面来风
更新时间:2014…9…8 9:28:51 本章字数:3533
刘裕府内。
听了事情经过之后,刘穆之也很意外,他也认识路强,当初只是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与众不同,将来或许会很有出息,却没想到短短时间内,他不但独立出去,而且还搞出这么大动静来。
当初记得路强曾对何无忌他们说过,说他是建康富商家的子弟,为此不论是刘裕还是刘毅,都曾派人明查暗访地找过,却根本没听过一个姓路的人家,他的身世也越发的有些神秘。
后来因为两派夺权,闹得风声鹤唳,刘毅和刘裕把心思都用在了这上面,这件事也就搁置下来,现在这个路强忽然被皇帝提起来,才让他重新回到刘裕等人的视线中。
看了看脸色阴沉的刘裕,已经心有定计的刘穆之忽地一笑,道:“其实明公无需为此烦恼,属下略施小计,准保让他乖乖地束手就擒”
“哦!计将安出?”
刘裕正为这事烦恼呢!却没想到刘穆之竟说的如此简单,连忙问道。
刘穆之身材欣长,长相清雅,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而且智谋出众,深得刘裕信赖。平时手中都会拿一把羽扇,热不热也要搧几下,很是骚包的样子。
在很多人眼中,刘穆之很有点传说中的诸葛孔明的影子,而他自己也是这么想和这么做地。
羽扇轻摇,一副智珠在握的表情,道:“既然受了皇封,总该进京面圣,领旨谢恩吧?”
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不是说刘裕脑瓜不好使,而是刚刚他一直想着怎么不让路强得到这个官职,却忽略了进京面圣这个重要的环节,按照朝廷的规矩,担当了这么大的封疆大吏,是必须来京城向皇帝谢恩的。
而只要他进了京城,不论是自己还是刘毅,能再让他离开吗?如果他不来就更好办了,抗旨不遵、藐视圣上、意图不轨。。。想给他安什么罪名不行啊?
想到这,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点头笑道:“多亏道和提醒我,明天上朝,我就支持皇帝下旨”
刘裕说到这,眉头又皱了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司马德文一直都是温文尔雅,还从未见他这么强势过,道和你觉得他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大的转变?”
这也正是刘穆之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沉吟片刻,才答非所问地道:“大将军,何将军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刘裕正在考虑司马德文的事,却没想到刘穆之怎么突然拐到何无忌那边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