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金主-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在永乐时期编纂《大典》的时候,就面临一个检索问题。当时《永乐大典》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按照时人修建藏的习惯,用的也是这种。
  徐元佐考虑到日后书籍数量越来越多,有些书名一样,但是内容却完全不一样,比如丘长春真人的《西游记》和吴老的《西游记》。这种韵字分类就会导致书籍存放混乱,不利于泛读海选的作者,也不利于学者写论文找资料——这并不是徐元佐的脑洞大开,他早就有了综合性大学的规划,一旦有了大学,论文也就不远了。
  “按照内容分类。以诸子百家分类,创立两个大类。人文,自然。”徐元佐简单分析了一下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又在人文之下细分了哲学、史学、文学、地理、法学等一级科目。哲学之下再进一步细分儒、释、道、法,史学下面有各朝官史、史学理论等等,文学分了时文和古文,古文之下又按照断代、国别、体裁细分,时文下面也有程墨、话本、传奇。
  这一项项展开之后,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不过徐元佐无论后面说得多么令人惊叹,众人却始终怀着一个巨大的疑惑:儒家归于哲学并没有问题,本来儒家经典就都是孔门十哲等先贤编撰、讲解、传承下来的。然而这种分类,岂不是将儒家与释家、道家、甚至法家并列了么!
  终于有人打断了徐元佐的讲解:“敬琏,恕罪则个:阁下将孔圣置于何地?”
  徐元佐微笑站在前面,并不急着说话。
  他还要众人继续酝酿一下情绪。如果有人愿意站出来说,孔子应当回归诸子,那他当然是十分乐意的。虽说王学也是儒学,但是泰州学派在提出人人可为尧舜的时候,其实已经等于推翻了“孔圣”的圣人资格,将他回归于万世师表的伟大老师地位。其实只要细细思考一下“人人可为尧舜”这句话。就能看出其中的“野心”——人们只需要一位引路的老师,而不需要主掌真理的圣人。只有人缺乏成为尧舜这等圣人的资质,才需要通过膜拜圣人来获得补全。
  这其实也应该是真正儒生的认识,是哲学与宗教的分野。学识未深的人,总是因为敬畏而神化偶像,硬生生创造出了一个儒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儒教就像是一根纠缠在一起绳索,相互交织、缠裹、支持、冲击,无法以片面的肯定和否定而下结论。
  显然以徐元佐的精神和物质立场,让孔子回归诸子,让儒学压倒儒教,乃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才会有了今天的“瞒天过海”。结果却被政治敏感度极高的广粤儒生叫破了,说不定在江南就能混过去了。
  徐元佐等了一等,见所有人都站在对面。只好笑道:“其实是小弟的一些小小疑惑。圣门以四书五经为提纲,这当然是没说的。那么圣人之下,韩柳欧范先贤,周程朱陆诸子,乃至于本朝的硕儒宗师,他们的著述应该与经典同放,还是与诸子并列呢?”
  众人一时释然:原来是自己着急了,徐敬琏还没说到圣门的经典安排呢。他们可没想到自己的小师弟。竟然还是个王学余孽,而且还是王学余孽之中的奇葩。
  徐元佐道:“我想在书库之外。设以‘经’部,专门存放名教元典。天地不变不易之真言方能谓之经,选入其中怕是需要一些门槛。此地是为了读书所建,终不能陷入口舌官司之中。”
  众人微微点头,私下纷纷议论。
  徐元佐静静等他们说完,方才道:“好在现在时间宽裕。诸位师兄可以细细讨论。我也会请教恩师,看恩师的意见。”
  “该当有老师决断。”众人纷纷应道。
  徐元佐很快重掌节奏,继续往下介绍。到了自然科学,规模就远不能跟前面的人文社科相比了,不过数学和天文学还是很给面子。能撑得起来,生物学十分长脸——得益于发达的中医药典籍,至于物理化学就全靠徐元佐了。
  徐元佐本来担心天文有些敏感,到底在唐朝时候“私习天文”和“偷渡关”是两条罪在不赦的重罪,宋人也没有用明确的法律文件将天文和天命解绑,不过私学天文者并非没有。蒙元没有这种讲究,反倒是激发了天文的学习和传承。到了明朝,法律上已经不禁止民间私学天文,但是因为与天命纠缠太久,还是有些敏感。
  不过眼下的广东士子们显然离朝廷太远。他们对于儒学的地位很敏感,但是对于天命的问题就很麻木了。这也是国家承平太久,朝廷的合法性已经深入人心,谁会质疑一个两百年的朝廷是否有天命呢。
  徐元佐没有见到阻碍,大大松了口气。只要现在没问题,以后也不会有问题。万历年间欧洲人带来了数学和天文新知识,士大夫阶层可不在意官学还是私学,各个都很起劲。到了崇祯年间修历书,朝廷甚至设立了三个机构同时修订:钦天监以传统历法修订;徐光启主持西法修订;还有一个民间科学家号称自己的方法准确性远胜钦天监和西法历,所以崇祯同意他享受同样待遇,修订一版。最后择优而用。
  可见历史的车轮只要滚入万历时代,就算有人螳臂当车,也是抵挡不了大明开明开放的天文热潮的。
  “愚兄听说过《化经》,却不知这‘化学’是否出于此书?若是本乎道家经典,为何放在自然之中,而不归于诸子呢?”坐在前排的举人师兄问道。
  徐元佐笑道:“此化学与道家《化经》并无干系。唔,为了叫诸位师兄有个直观的概念,小弟做个实验,举个例子。”他之前没有准备,就想了个最简单的:点火。
  一小截蜡烛,点燃之后拿小手炉覆盖。手炉里氧气烧完了,蜡烛自然就灭了。
  这事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见过。
  “这就是化学。”徐元佐道。
  众人哑然。
  如果这就是化学,那化学简直就什么都不是!
  “或者说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徐元佐道:“火从何来?因何而燃?又为何而灭?我们日夜呼吸的天地之间,清浊之气比例几何?是清气助燃,还是浊气助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化学。”
  “可这,又有何用呢?”有人问道。
  徐元佐深吸了口气:你们这么做实在太为难文科生了!
  好在他虽然是文科生,理化素养越是这些人能比的。他略作思索,道:“上古之世,燧人氏取火,因此开创了华夏之基。可以说,没有火,人与猿猴并无二致,一样茹毛饮血,能算人么?时至今日,取火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从最初取来的橙红色火焰,我们已经能够通过风箱、暖室、九层丹塔,取出更加灼热的火焰。诸位师兄,从粗陶到精瓷,正是用火的进步!这还能说是无用么?”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纷纷颌首。他们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是对于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影响也十分认同——如果真的将技术视作“奇技淫巧”,何必花费成本去挖国家墙角,雇佣隐匿官府的匠户呢!如果说华夏有人对技术手段最为敏感,肯定就是这些能够利用技术来生财的人了。
  别的不说,潮州作为沿海要地,海商们的重要进货市场,一个粗陶碗跟一个精品瓷的价格差距,他们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不知古人可有论述?”有人问道。
  徐元佐笑了笑:“师兄,何必事事都指望古人替咱们做好?小弟这些年写了点粗浅文字,若是师兄有兴趣,还请斧正。”
  众人一片哗然:这话分明就在说自己乃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吧?是这个意思吧?
  若不是同门师兄弟,恐怕真有人会高喊一声:将这狂徒赶出去!


第380章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已经让许多读书人对古籍有了极深的依赖,好像随便什么问题,古人肯定都已经解决了,只要翻书就能得到需要的答案。然而世界永远在变化,而且绝大部分的华夏知识并不会通过书籍来传承——父子师徒的口口相传才是主流。
  如果说物理方面的知识,或许还有人能够从冷门的古籍之中翻出一些只言片语——宋人倒是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爱好者,比如沈括。可是化学就实在太年轻了,整个地球上连一个知道自己呼吸的是什么气体的人都没有,大量化学实验只存在于炼金术师和炼丹士们的神秘小屋里,谈什么化学呢?
  徐元佐手里没有显微镜,在松江的时候倒是勉强用石蕊做了一些试剂,此刻却是远水解决不了近渴,只能用无处不在的氧化反应来举例子。但是这些内容在师兄们的见解里,更多还被视作“假想”,完全没办法实证:你说是氧气干的,他说是神仙干的,关键就在于怎么证明呀!
  可恶的实证主义思想!
  徐元佐越讲越多,但是需要做的实验也就越来越多。师兄们一口咬死要看到实证,各个都像是科学家附身——有如此坚定的实证主义思想,竟然都没把大明推进蒸汽时代,绝对是明朝皇帝太渣的缘故!
  徐元佐直说得口舌发干,外面天色渐晚,总算后面的内容也不多了。他道:“诸位师兄,若是各位真心想一窥此究竟。且容小弟在这广东置办一些器皿,咱们一一验证。”
  众人已经被徐元佐挑起了兴趣,尤其是几个家中有产业的师兄。纷纷上来与徐元佐见礼,主动提供帮助。他们已经从刚才的问答之中看到了一座金山,对金钱的敏锐度丝毫不逊于徐元佐。
  林克鸣在一旁一一介绍,自然很乐见这位结义小弟打开人脉。这些人都是林氏门人中的中坚力量——简单来说就是有钱。广东的广州早在唐朝就是阿拉伯人的汇聚地,经济思想深入骨髓。中原人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他们自己却知道这是偏见。到了明朝,朝廷进行海禁。广州却是对外窗口,每年还有广交会——葡萄牙人入城采买各类外贸货物。这里浓郁的重商思想,甚至冲淡了他们对功名的渴求。
  许多人中了举人之后。就懒得再北上参加会试了。以举人的身份在乡间置办产业,从事商业活动,获取大量的海外白银,然后置地买田。扩大生产。如果说江南的织户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广东早就成了外贸公司的大本营。
  徐元佐了解了这些师兄们的家族产业,也是十分高兴。这些人家都有自己的铁厂、磁窑。这也是广东外销的重头产品,尤其是广东的铁厂,每年生产出来生铁数量占据了大明全国铁产量的大半,若是放开说,更是世界铁都——英国要两百年后才能追上此时的广东一省。
  然而广东铁产量虽然高,但是精铁却是出自芜湖,价格上有明显的落差。虽然铁厂厂主们意识不到是材料和工艺的问题。但其中必有原因。而徐元佐今天所提到的化学,让他们发现了一扇找出这种原因的大门。
  徐元佐简单介绍了一下燃料的问题。有的地方用煤炭。有的地方用木炭,有的地方用焦炭,不同的燃料直接影响铁的品质。比如山西的潞铁,产量也不小,但是用的硫铁矿,加上煤里的杂质多,所以练出来的潞铁只能打造民用的铁锅,勉强用来做农具,根本无法冶炼成兵器。不过这点倒是为大明国防做了贡献,这些被走私、贩卖给蒙古人的铁锅,不可能被重铸成铁器再被蒙古人用来入寇。
  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秘密,也有人早就知道了,可是出于成本考虑并不会特意进行改进。因为财主是绝不会对技术感兴趣的,他们只会对财富感兴趣。没有充足的利益驱动,任凭你拿出天顶星技术,他们也无动于衷。
  至于开磁窑的师兄们,则想了解炉火温度的问题。陶与瓷的区别,说穿了就是温度。而价格是谁都知道的,陶碗只能用来压仓,瓷器却是被丝绸包裹,小心翼翼地供着。
  徐元佐略略吐了一些知识出来,让他们回去试验。同时也索要了不少的帮助,一方面是他在此地没有根脚,许诺出去的银子一时无法兑现,而林老师家其实只有个面子,真要拿银子同样很困难,所以得先问这些师兄借些现银,方便周转。等他派回去运“银子”船队来了,自然就能还了——当然,他如果真把银子运到广东来,那可就成了脑残。同样的运量,明显是运江南江北的商货过来销售,更加核算。
  这些师兄对这种手段当然也是门清,当即表示不要还银子,直接用商货抵价就行。两边都是熟人,自然信得过,所以这笔生意很快就敲定了。
  徐元佐接下来便是要请这些师兄帮忙收罗广东的造船师,以及为葡萄牙人修过船的工匠。眼看着航海图就要打开了,没有足够好的船可不行。明船还没有专门的战舰概念——恐怕欧洲也没有,基本都是武装帆船,所以集合各地能工巧匠,研发自己专门的海军大吨位战舰,这就尤其有必要了。
  要进行海贸,却不控制海权,这简直是不可理解的。
  “除了工匠,还有便是要请师兄们帮忙找一些作物了。”徐元佐道:“这些作物都在西班牙人手中,若是有必要,我也愿意亲自去一趟吕宋。”
  众人颇为好奇,是什么作物这般值得徐元佐上心。
  自然是高产作物三大宝:番薯、土豆、玉米。
  现在土豆还被当做观赏植物,玉米也只是落户欧洲。在没有经过育种之前并不能算是高产。甚至不能直接拿到辽东去开挂,因为这些物种极有可能耐不住那么寒。先在江南播种,然后逐渐北推。等到山东可以广泛种植的时候,便可以放心地在沈阳、辽阳开种了。这个过程如果不人为干涉,恐怕要走一百多年,但是有心挑选之下,大概五年也就够了。
  现如今番薯倒是已经成名了。
  作为高产、易种、可以作为口粮的农产品,番薯在东南亚很受重视。按照西班牙人的法律,这种作物不允许被带出吕宋岛。
  林克鸣并不知道徐元佐的广阔蓝图。只是单纯出于对结义兄弟的支持,出主意道:“就不能偷偷运回来么?”
  “将番薯藤裹在缆绳里可以不?”徐元佐出主意道。这也是番薯第一次偷渡中国用的法子。
  那几位师兄不好因为这么简单的事拒绝徐元佐,纷纷承诺回去就找人去吕宋。现在吕宋岛上西班牙人不多。但是对自己的地盘看顾很紧,大批量带回来不现实,小批量的偷运一些应该并不困难。
  徐元佐因此放下心来,与师兄们约定之后。再不管这些杂务。专心培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后世,图书馆学是专门的专业,不过现在并不需要拔那么高,只要有高中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能够保证流程中不产生问题就足够了。
  罗振权却在徐元佐忙碌的时候,突然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他本来就不甚显眼——并不是说他的身材不够突出,而是因为他不是读书人,自然而然地就被人无视了。等他再次回到徐元佐身边的时候。人们也没有什么意外,好像真的如同空气一般。
  “佐哥儿。船在港里,还不走么?”罗振权一回来就神秘兮兮地向徐元佐说了暗语。
  徐元佐还要等吕宋的消息,微微摇头,道:“顺利么?”
  “十分顺利。”罗振权道:“没人发现,但是再在这儿逗留些许日子,恐怕就要被有心人注意到了。”他是真心赶着回去发年终奖了,隆庆四年的年终奖还没有发,整个松江肯定都盼着徐元佐回去啊!
  罗振权又道:“他还带来了啪啪。”
  徐元佐一扭头:“他有啪啪!?”
  “有!”罗振权道:“他们手里没有番薯,但是有几盆啪啪。至于佐哥儿要的玉米,他说那东西应该也能在马尼拉找到,如果不够,明年从新西班牙来的船也会带的。”
  啪啪就是土豆的本名,来自南美的音译,西班牙人拼写作“papa”。考虑到那人的身份,身边有几盆这种观赏植物也并不突兀。
  徐元佐因为土豆,兴致大涨,道:“走,上船,我去跟他聊聊。”
  当天晚上,月黑风高,两个身穿斗篷的男人用兜帽遮住了大半张脸,跳上了一艘停泊已久的大楼船。这两人自然就是徐元佐与罗振权,楼船也是他们此次闽粤之行的旗舰。之所以不想让人看见,只是单纯因为楼船上有一位不为人知的客人。
  一旦这位客人日后活着回到澳门,这次的行动就会自然被东西方历史书所记录。
  因为他是一位耶稣会会士,信仰上帝的神职人员。如果一切顺利,他将是第一位进入大明的天主教传教人员,揭开东西方文化交流大幕的重要人士。
  徐元佐知道耶稣会成员都是西方社会的精英,对此人颇有些期望。两人在船舱中见了面,徐元佐脱下斗篷,郑重地与这位留着圈口胡的传教士对面而坐。两人不需要说话,已经从对方的眼睛中读出了同一句话:这尼玛也太年轻了吧!
  “很荣幸见到您。”年轻的修士用浓郁口音的汉语与徐元佐打了招呼,并报上了自己的姓名。他的汉语是那么糟糕,以至于徐元佐一时都没听清他在说什么。
  ——这跟基本人设有些不符啊!
  徐元佐打量着这个年轻人,道:“我就是此行的主持者,你可以称呼我敬琏或者佐哥儿。”
  年轻人面露疑惑的表情。既没有理解徐元佐的自我介绍,也没有理解为何会有两个名字。
  徐元佐看出了两人之间的隔阂:“你在哪里学的中文?学了多久?”
  “我跟随沙勿略神父学习中文。从成为他的随从,直至他去世。”年轻人显然被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反应快了许多。
  徐元佐按捺住自己的不满——通过打消明显过高的期望值。他道:“你的汉名叫什么?”
  “汉名?”年轻人疑惑道:“我是葡萄牙人。”
  “你要进入大明传教。却没有一个汉人的名字?”徐元佐嘴角抽了抽:“你的汉语也这么糟糕,你们就没有一个汉语好些的神父?”
  年轻人面色红润,显然是受到了打击:“真抱歉。我们之中,我的汉语,算是很好的了。”
  徐元佐几乎跳了起来:“你知道你前往大明的意义么?这是东方和西方文明第一次直接地交流,是注定要写入史册的,你却什么准备都没有!连起码的语言都不具备。你告诉我,我冒着极大风险带你偷渡,为的是什么!”
  年轻的传教士拘谨起来。变得益发结巴:“真抱歉,对不起!不过我只是个探路的人,我们急需了解大明……我就是那只带回橄榄枝的鸽子……”
  “不管你是什么鸟,都得会说汉语。”徐元佐冷然道:“你还有什么学术背景?在大明许多人眼中。泰西是一片荒芜之地。你如果不想给人留下极差的印象。最好表现得像个文明人。”
  “我是文明人。”年轻人急忙表态:“我曾在巴黎的圣巴尔贝学院学习,我擅长文学、法学和神学。”
  徐元佐轻轻扶额:传教士之中还有比这更废的技能加点么?
  “起码一百年内,你的文学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意义。”徐元佐冷声道:“而一旦你无法证明自己是个文明人,那么你们的神学也就和野蛮人的巫术一样了。”
  年轻修士胀红了脸,叫道:“你是受了吾主启示的人,你不该说这些。”
  徐元佐撇了撇嘴:“我是想帮助你们,但是你们浪费了我的好意。我现在希望你回去告诉你的神父,换一个精通数学、博物、地理、或者绘图、艺术的传教士。否则即便到了大明。也只能被视作野蛮人,无法与人交流沟通。”
  年轻修士掐着手指算了一下澳门的所有传教士。苦着脸道:“先生,恐怕仍旧只有我能走一趟。其他的神父或是身负重任,或是年事已高。”
  “重任?还有哪里比大明更重要的市场……我是说国家!”徐元佐几乎都要吼起来了。
  这些传教士完全搞不懂状况啊!
  “日本……”年轻修士怯怯道:“虽然沙勿略神父认为东方的大明很伟大,是更应该接受福音的地方,但是现在澳门的许多神父,更希望能在日本传播福音。”
  徐元佐磨了磨后槽牙,重重从鼻孔里吐出一口气,道:“好吧,你赚大发了!我会带你进入大明,让历史打那群蠢猪神父的脸,但是你们错过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恐怕连利玛窦都被你们坑了!”
  年轻修士几乎没听懂徐元佐的话。一半是因为徐元佐口吻不善,一半是因为语速太快。他只是怯怯地点了点头,知道自己这趟行程似乎能够完成任务。
  徐元佐甩袖子而出,留下一句命令:“现在开始,只要你在大明境内,就得记住自己的名字:安得旺。”
  年轻修士呆呆坐在船舱里,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知道自己被这个强势的少年强行赋予了一个名字,但是完全不知道这个名字代表的意义。他想找老罗——他这几天接触过的憨厚中年人问问清楚,但是那位老罗显然是这个少年人的随从,也跟着飞快地离开了。
  “吾主会照耀我前行的路……”幽暗的船舱里,年轻修士握住随身的十字架,给自己鼓劲。


第381章 返航
  尊敬的阁下:
  我遵从阁下和我们的主人的命令,搭乘受到吾主启示的明国江南商人的帆船,前往从未有欧洲人踏足的世界。这令我对此次旅行充满了为吾主效力的愉悦,同时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