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能也是高宗小皇帝为什么如此礼待杜充的原因所在。
遗憾的是,如今连这最后一点的希望都被破灭了。
南宋朝的国土上,死气沉沉,士无斗志,一片末代败亡之象。
正如《天下无贼》中黎叔所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结果是:金兵所到之处,要么就开门揖贼;要么就望风而逃,几乎没有人胆敢提出要与金兵对战。
抵抗金兵是无能为力了,但始终是汉夷有别,再加上多年的理学教育,绝大部分的南宋人还是羞于投降。
结果是,逃跑成了南宋大地上汉人的主旋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中有以下的记载:丁巳,金人破**县,又破临江军,守臣中奉大夫直秘阁吴将之遁去。将之,吴兴人也。
戊午,金人攻洪州,权知州事李积中以城降。
丁卯。金人攻吉州。知州事直龙图阁杨渊弃城去。
等等等等
对于杜充的投降。受伤害最深的其实是我们的高宗小皇帝。
当初宗泽病逝,小皇帝一意孤行,不听前方将士的一致意见,让宗泽的儿子宗颖接班,反而从大名府提拔上来一个名声极坏的杜充。
杜充的接任,固然是破坏了宗泽北上攻打金国的计划,但也直接摧毁了整个开封府汴梁城的防御体系。
如此一来,建炎小朝廷不但失去了开封府汴梁城这座在长江以北的桥头堡。而且随时面临着金兵的威胁。
这还不止,高宗皇帝屡次对杜充进行提拔:从大名府留守迁枢密直学士到开封府留守兼兼侍读召;然后升资政殿学士,寻知宣武军节度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最后调升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御营使。
这个过程,前后才用了不到区区两年的时间。
这样的提升速度,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破格提升”这句成语来形容了,分明就是高宗皇帝的偏心和溺爱,因此也带来朝廷里的各种非议。
可惜的是,杜充不是那种知恩图报的人。朝廷对他的种种恩宠,在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下。变得一文不值。
用句广州的俚语,高宗小皇帝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养狼狗咬春袋。”
对此,高宗皇帝唯有跟身边的大臣叹息道:“我对杜充已经仁至义尽了,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子呢?”
无奈之下,高宗只好削掉杜充的爵位,还把它留在京城中的子女们全部流放到岭南去。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充遂叛降金。事闻,高宗谓辅臣曰:“朕待充不薄,何乃至是哉?”下制削充爵,徙其子嵩岩{山昆}婿韩汝惟于广州。
完颜兀术占领了建康府,四下一看,附近竟然找不到任何宋朝抵抗的力量。于是乎,完颜兀术就顺势南下,朝高宗小皇帝行宫所在的杭州杀来。
杭州此时已经改名叫临安了。官方的说法,这是取“临时安家”之意,表示将来还要恢复中原领土的决心。
当然,在坊间还有另外一种传闻,说赵构之所以把杭州取名临安,是指这里已经“临近平安”了,安稳的日子快到了。
这个说法,或许更接近赵构当时的渴望。
但是,从字面分析,“临近平安”,就意味着平安还没有到来,因此,高宗皇帝再一次逃亡,似乎是上天一早已经安排好了。
中国文字的八面玲珑和博大精深,在此刻表露无遗。
既然要逃跑,如何逃跑?逃往何方?逃跑以后怎样安排?这些问题,全都放在了高宗皇帝的御案上,等待皇帝的决定逃跑也是是个技术活,也同样需要策略的。
有事问宰相,高宗于是对着吕颐浩问道:“事情紧迫,该怎么办?”
宰相大人的回答很有见地:“皇上圣驾出行,皇族后宫妃嫔百司官吏兵卫的家小都跟着,队伍庞大,行走不便,粮食难带。金人素来以骑兵取胜,一旦过江,就会派轻骑追袭。我觉得咱们不如弃车登舟,出海避敌。浙江地热,金人势不能久留。等他们一走,咱们就回来,光复国土。”
皇帝乘船出逃,浮国海上,这绝对是开创历史的壮举。
这么好的事情,高宗小皇帝当场拍板道:“就这么办吧。”
出海逃跑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实际执行起来,就遇上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中最让人困扰的就是船只不够。
虽然宰相吕颐浩一早已经预备好了二十多条大海船,但是小皇帝随行的人员实在是太多了些。
皇帝的后宫家属,皇帝的整个执政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们的家属,御林军诸班直卫,诸班直卫的家属们,等等。
对于船票不够的问题,宰相吕颐浩下了个命令:“因为船位不够,每个直卫只可以带两名家属上船。”
这个命令一出。整个御林军营地骂声一片。
御林军战士们怒火升腾。在半路上截住了吕颐浩。问再相大人:“我们有父母。有妻子,不知这两个名额给谁呢?”
在后世的天朝,人们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假如老婆和老妈同时掉落水中,我应该救谁才好?”
这个伦理问题,相传就是起源于这个时候。
与前几任的宰相不同,吕颐浩并不是京官出身,而是从地方提拔上来的干部,对宫廷中的潜规则有些不甚明白。如今见这些御林军如此无礼。于是雷霆大怒,要处理这帮触犯他威严的警卫员。
御林军们气疯了,当场拔出刀来就要砍了他。关键时刻,副宰相范宗尹出面,把吕颐浩拉进皇宫里。
上一次苗刘两人叛变的风波才被平息不久,人们心中的阴影仍在,行宫中的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
莫非又要再来一次兵变?
高宗小皇帝果然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经过了上一次的教训,他这次的应对平和沉稳,一派明君的作风。
小皇帝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给这些闹事的御林军警卫们写了一封御笔公函:告诉他们这件事情确实考虑欠妥,已经另有安排。一定不会让警卫们骨肉分离。大家放心吧,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少了谁都不行,等等。
皇宫的警卫们感觉很温馨,于是放心地散开了。
第二天,高宗小皇帝顶盔披甲,手持弓箭,亲自率领自己的贴身护卫和大将姚端,冲进了班直宿卫的营地。
惊恐中的直卫们有上房逃的,有跳墙跑的,可都没用,当时箭如雨下,敢动的全被射倒。高宗本人亲发两箭,从屋顶上射下来两人。
这连珠两箭,充分显露出了高宗小皇帝的勇武,以及此刻他心中的杀气。
皇帝亲自动手,把班直们吓坏了,他们集体投降。降了之后赵构心情仍然恶劣,他杀了领头的17个人,再把班直全体解散,分在各个部队之中。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帝自便殿御介胄,引伏兵出,弯弓手发二矢,中二人,坠于屋下。其众骇惧,悉就擒。
风波是被平息了。但是对于小皇帝的神勇,大臣们没有任何意见发表。
牵涉到御林军,就是属于宫闱内部的事情,谁碰谁倒霉。
建炎三年阴历十二月五日:宜出行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忌掘井安葬栽种作灶开市。
虽然这一天不算是黄道吉日,但战危势凶,也顾不得许多了。
高宗小皇帝和一众人等,冒雪出行,直接抵达了明州(现宁波市)港口。
明州是距离临安最近的一个大港口,在这里早已准备了二十多只大海船,改作御舟,供高宗皇帝一行使用。
终于,高宗小皇帝还是登上了大海船,施施然离开大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海逃避战祸的皇帝。
对于高宗皇帝的这一次主动战略转移,朝中有一些大臣表示高度的欣赏。
参知政事范宗尹自夸自赞道:“敌骑虽有百万之众,但我们弃陆乘舟,他们能奈我们何?
旁边的另一名朝臣引用南北朝英雄宗悫的话附和道:“从今日起,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矣。”
但是更多的官员默不作声,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远航。
大海茫茫,祸福难断。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谁都难以预测。
当之人之一的赵鼎,后来在他所写的《建炎笔录》有以下的记录:“士大夫去者有风涛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别殿门外,皆面无人色。”
确实,从当时的环境看,建炎小朝廷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理由。也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建炎小朝廷能够抵挡得住金兵的压力。
没有,一点也没有。
建炎小朝廷在做的,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希望金兵大发慈悲,法外开恩罢了。
高宗皇帝的想法,已经在之前的《致金国元帅乞哀书》中表露无遗。
设想一下,假如当时金国真的接受了高宗皇帝的投降请求,历史的进程又会是怎样一种境况?
南宋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面积比较大的附庸属国,岳飞不再出现了,因为没有了抗金的需要;同样的理由,秦桧也不出现了……
女真人统治全中国的局面提早出现了。
金国没有南方战事的拖累,就可以腾出绝大部分的兵力,全心全意对付北方大漠的蒙古人,分而治之。
蒙古没有立国,党项人就不会灭绝,中原和欧洲也不会出现数以亿计的死亡。
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蒙古人对欧洲版图的冲击,当时欧洲中世纪的那种黑暗的统治体系就不会被打散打乱,欧洲文艺复兴可能也要拖后……
没有文艺复兴?嗯,这玩笑开的有些大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横断江山大大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六十章老乡见老乡

完颜兀术率领大军向临安府高歌猛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
临安府西北方向处有一座山叫天目山,天目山有一座险要关隘,名独松关,是通往临安府的必经之路。
隋唐年间,杜伏威手下有一员猛将叫王雄诞,就曾经在此地大显神威,以五百人马大破李子通的十万大军,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为了顺利通过此关,兀术在来的路上做足了功课,设计了数种攻坚方案,把所有会遇到的困难都想过了,还在军队中接连做了好几次思想动员。
然而,最终兀术“大失所望”。宋军竟然根本没有在此安置一兵一卒。
兀术过关回望,寒风正劲,正是: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遂不无遗憾地叫嚷道:“宋朝实在是没有可用之人啊,如果他们在此布置几百军兵,我辈岂能如此从容穿越?!”
这个时候的完颜兀术,已经开始体会到独孤无敌时的那种孤寂。
难怪唐代诗人杜甫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完颜兀术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在独松关发出了这番感慨之后,很快就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对手………岳飞和韩世忠。
这就叫做“天遂人愿。”
建康府句容县(现江苏句容)郊外,大约两三千宋军聚成了一团,手握长短兵器。十分紧张地看着外面。
而在宋军的外围。有几队的金国骑兵在慢慢地遛马踱步。朝宋军指指点掉,还不时哈哈大笑。
很明显,这是一支金兵的千人骑兵队伍,已经把宋军困住颇长一段时间了。
看上去,这些宋军步兵的弓箭已经用完,在旷野遇上金人的骑兵,唯有集结成堆,靠人多来抵御。方有一线的生机。
假如金兵硬要冲杀上来,宋军固然抵挡不住,但金兵的伤亡也不会少。
金宋两国交战多年,金人也知晓这些宋兵的用意。
这里是郊外,既没粮食又没饮水,所以金兵也不去主动进攻,竟然要这些宋军活生生困死。
冬天的太阳下山早,申时刚过,天色已经开始暗了下来。
圈中的宋兵们心中暗喜。原来他们是打算等天黑突围的。
突然间,金兵不知从那里运来了很多柴草。堆在了外围,还大声对宋军喊道:“天黑了你们也是逃不出去的。再不投降,你们就等死吧。”
计谋被识穿,宋军阵中一阵的骚动。
这时候,阵中一个统制模样的军官站了出来,一挺手中的大枪,大声喝道:“我们西北军从来只有断头的勇士,没有投降的将军。兄弟们,横竖是个死,随我冲出去,杀个够本。”
这些宋兵们大为感动,一起举起手中的兵器,跟着那名统制官的后面,一边呐喊一边往外冲锋。
宋军的速度并不快。
在这种地势平坦的旷野上,人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马匹的速度,还不如慢慢走,留些力气来与金兵拼命。
宋军一动,金兵也随之而动了。
金兵没有使用弓箭。因为长箭虽然能杀死杀伤宋军,却也能变成宋军手中的武器;宋军的箭肯定已经用完了,但是他们手中还有硬弓。
女真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征服契丹辽人,又用了超过三年的时间来攻打宋朝。多番抢掠之下,连普通的士兵如今都已经薄有家产,也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性命,不会再如当年在来流水起义时那样,冲锋在前,奋不顾身了。
无论是多么强悍,多么勇不惧死之人,只要有了钱,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也就是说:勇气和自身所拥有的财富是成反比的。
天底下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人例外;而这些例外的人群中,出现英雄的比例非常高。
当然,眼前这群金兵之所以没有使用弓箭,也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玩更有趣的武器………飞铊和绳套。
飞铊和绳套短的有五六丈远,长的超过十丈,算上马匹的冲力,在近处击打宋军,一打一个准;再加上金兵都是自幼在马背上长大,这些器械玩得滑不溜秋,宋军哪里还没有还手的能力。
一小队金兵从宋阵边上快速奔驰,口哨声一响,若干条绳索飞出,或是拖走几个宋兵,或是抓断了几条手臂。
一小队金兵离开了,紧接着又有一对过来。
如此种种,这些金兵分开十几支小队,围着宋兵团团飞转。仿佛是一群恶狼在围着一群野牛,逐渐蚕食。
金兵队伍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此刻他们的心情,绝对是一种游戏的心态。
不知道什么时候,从远处传来了急速的马蹄声。
那些金兵根本不用抬头看,就知道有自己人靠近。因为宋兵只有步兵,而骑兵少之又少,属于奢侈品的存在。
“靠,又来了一帮抢功劳的。”金兵的领队校尉徒单锦骂了一声,催促属下加快攻打宋军的节奏。
如今宋军不多见了,胆敢反抗宁死不降的宋军更是稀少。金兵的功劳是按人头来计算的,所以强抢功劳的事情时有发生。
特别是象徒单锦这样的小姓小族,更是其他大族抢掠的目标。
马蹄声已经非常靠近了,听声音,距离自己已经不到两百米,但是对方丝毫没有止步的迹象。
徒单锦方才抬头一看,却猛然一惊,来的并不是金人。而是宋军的骑兵大队。队伍中还扛着一面旗帜。上面绣着斗大的一个“岳”字。
原来是岳飞的队伍及时赶来了。
徒单锦正要下令迎敌。弓弦的响声已经传了过来。
一阵箭雨过后,徒单锦的千人骑兵大队折损了百多号人马。
渡江以来,都是只有金兵攻打宋兵,而宋兵只有望风而逃的份。眼前的这批宋兵竟然胆敢向金兵发起冲锋,不要命了是吧?
包括徒单锦在内的这些金国骑兵全都变得怒气冲天义愤填膺,勒转马头,举起手中的兵器,向着岳飞的部队迎了过上去。
徒单锦可是个从七品上的忠勇校尉。作为这支千人大队的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要身先士卒,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很快就与宋兵交上了手。
宋军冲在最前面的是个黑大个,呆头呆脑的,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手中的兵器是一对四楞镔铁锏,比起徒单锦的狼牙棒可是短了一大截。
来人正是岳飞的好兄弟牛皋。
牛皋这些年来跟着岳飞修炼华山心法,精气内敛,把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给化解掉,没有丝毫高手的风度。就更容易欺骗敌人了。
对于眼前这样的普通宋兵,这些年来不知道有多少死在他狼牙棒下。徒单锦也不多想。抡起手中的长柄狼牙大棒,横着朝牛皋打去。
少林疯魔杖法:横扫千军。
这一招没有其他的诀窍,就是要力气大。正所谓“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什么招式都是浮云。对于力气孱弱的宋人而言,特别有效。
因此,这一招成了徒单锦的最爱。
徒单锦正等待着黑大个被狼牙棒击中时所发出的那声惨叫,突然间,眼前一花,那个黑大个明明还在一丈开外,也不知用了什么身法,竟然连人带马,抢进圈内,与徒单锦面面相觑。
徒单锦还没来得及有所反应,一道黑光闪过,头颅一炸,便永远失去了知觉,临死前还隐约听见一句话:“砸你的头”。
春秋大刀刀法中的白马亮蹄加上牛皋家传的牛三招,象徒单锦这种级别的将领又如何能够抵挡。
岳飞的两千五百精锐骑兵对上一支普通的金国千人骑兵大队,力量对比太过悬殊了,战斗很快就结束。
只不过,在岳飞他们刻意要保护对方战马的情况下,倒是让这些金兵逃脱了一部分,殊为可惜。
原先的那两千多宋军已经瘫坐在地下,甚至有部分人直接酣然入睡了。
被金兵困住了许久,全凭一口气支撑着;如今终于盼来了救兵,稍微放松,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
牛皋他们上前一看,这些倒地的宋兵竟然是熟人。
为首的两个统制官,一个叫刘经,一个叫扈成,原先是种师中部下的西北军。种师中兵败后,在黄河流域流荡,后来被宗泽所收留,成为开封府留守禁军中的一员。
在马家渡战败溃散后,刘经他们不愿为寇,便打算往南走,向临安府靠拢,去找高宗小皇帝。
岂料还没走出建康府地界,便遇上了金兵。
听了刘经述说的情况,岳飞他们也是唏嘘不已。
当初岳飞的队伍被宋军的逃兵包裹住,随大流退到了钟山。到了第二天出来一打听,建康府已经沦陷。
用两千五百骑兵去攻打建康府显然是不可能的,岳飞便四处寻找杜充,探子回报的居然是杜充投降的消息。
一时间,岳飞也没了主意。
幸亏随军还有从李成处抢来的大量物资,部队还能维持住。
再后来,听说完颜兀术带领大军离开建康,要去临安抓拿小皇帝。于是岳飞也带领着自己的部属,朝着金兵行走的方向前进,然后在句容县的地界就发现了这场战斗。
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番诉说交流之后,岳飞等人就地搭起了临时营帐,两支部队算是合并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三牛aa大大月影莎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六十一章:岳家军成

两支开封府留守司的旧部只合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分道扬镳了。
分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另外一个统制官扈成不愿接受岳飞的节制,想要带领自己的部属渡过长江,会西北老家去。
人各有志,岳飞也不好勉强,便送了一些粮食给扈成,让他自行离开。
扈成带领他的一千部属渡过了长江之后,很快就遇到了开封府留守司的另外一支禁军旧部。
这支旧部的统制官叫做戚方。不过戚方没有岳飞那么大方,给扈成送米送粮;戚方只送给了扈成一把刀。
准确地说,应该是戚方把短刀捅进了扈成的腹部,结果了他的性命。
扈成身死,一千部下尽归戚方麾下。
时逢乱世,麾下的兵力越多,代表着手中的筹码越多。
如果要上山落草为寇,就能够多占些地盘;假如投靠金国或是建炎小朝廷,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高的职位。
所以宋军那些溃散了的部队,相互之间也在不停地进行火拼。
扈成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岳飞和刘经的部队合并在一起,一路南下,途中又接连打了六仗,救出了六批不愿降金的宋兵,到达了广德境内的钟村,方才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岳飞的部属增加到了五千人《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道: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斩首一千二百一十六级。擒女真漠儿王权等二十四人。
岳飞再也走不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皇帝逃亡出海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皇帝出逃。意味着南宋的土地上百姓无主,全国人民彷徨无计,失去了方向。岳飞当然也不例外,只有暂时停留在钟村。
岳飞的五千兵马驻扎在钟村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名声大振了。
岳飞的出名不是因为他钱粮充足。
事实上,之前从李成处缴获来的物资,岳飞部下的五千多张大嘴只用了十来天就消耗完毕。逼得岳飞只好派人到金兵的营寨和已经降金的官府中去抢,不足的部分自掏腰包来补够。
岳飞几年前在汴梁城和大名府积赚下来的银子。如今派上了用场。
《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道:驻于广德之锺村,是时粮食罄匮,先臣资粮于敌,且发家赀以助之,与士卒最下者同食。
岳飞出名的原因在于这支部队的纪律格外的严明,能做到不扰民,不去侵犯普通民众的利益。
相传王贵帐下有士兵私自拿百姓的稻草喂马,被岳飞得知,大怒之下,立刻把那名士兵斩首。
这还不算。岳飞命人把王贵拿来,狠狠打了一百军棍。
岳飞对于自己部队纪律的严格执行。已经到了残酷无情的程度。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种铁血的纪律制度,让岳飞的部队得到迅猛发展。
当时南宋朝的形势是:皇帝跑了,外族的金兵到处烧杀抢掠。原先的官吏非逃即降,官兵各自为政;盗贼多如牛毛,官匪不分,等等。
结果是:金兵在抢,强盗在抢,官兵也在抢,只要手中有武器的都在抢。
在这种情况下,岳飞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但得到了附近百姓民众的拥戴和支持,还有很多的散兵游勇前来降附投靠。
这种情况,跟当年红军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几乎如出一辙。
就这样,岳飞的队伍很快就超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