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明-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林纯鸿心里高兴,对刘宗岱说道:“放心吧,鞑子动向已在掌控中,这次必不让鞑子如意。”

这话当然不会让刘宗岱满意,刘宗岱试探道:“蓟辽一线,兵力不足,再加上天津不稳,牵扯了大量兵力,鞑子正是看到了这点,才试图兴兵,不知侯爷有何方略?”

林纯鸿道:“天津不能老这样乱下去。回去转告洪督师,荆州方面不日将派遣雄威军团第一军至天津,请督师大人不必忧心天津。”

林纯鸿坦然相告自己的计算,让刘宗岱大吃一惊:荆州军要北上?看来江陵侯最终忍不住,要与朝廷摊牌了!

“这……”刘宗岱突然想到一种可能,出于好意,提醒道:“侯爷出兵天津,天津之乱自然不足为虑。只是,侯爷出兵的时机,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林纯鸿回道:“刘大人的好意,本候心领了。鞑子一旦兵临城下,必然生灵涂炭,本候于心不忍。”

“侯爷仁德,本官佩服!只是此举恐怕对侯爷风评不利。”

林纯鸿大笑道:“本候的骂名,已经够多了。再多一条,又有何妨?”

刘宗岱陡然明白:强者只要成功,总有办法自圆其说,区区骂名,还真不会放在眼里。

林纯鸿见刘宗岱颇为爽直,心里甚喜,索性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天津卫城太小,容不下太多军队。待雄威军团第一军北上结束天津乱局后,首要之事就是修筑军营。此后,第二军、第三军会陆续北上。另外,神卫军团业已移驻成都及重庆,虎啸军团不日将出川至天津。若两个军团还不能止戈,只能让龙虎军团再次北上了。”

刘宗岱仔细分析林纯鸿的兵力部署,陡然发现,无论是雄威军团,还是虎啸、龙虎军团,内部并无成建制的重装骑兵。林纯鸿的目标昭然若揭:以雄厚兵力不战而吓退鞑子之兵,继而以武力控制京师周边。

华北大地会兵连祸结吗?刘宗岱无法判断,只得带着万分疑惑,辞别林纯鸿,迅速返回蓟辽。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初八,大明江陵侯、前都督府都督、平贼将军林纯鸿在扬州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告之天下,满清鞑子厉兵秣马,以济尔哈朗为帅、多尔衮为副帅,携裹漠北蒙古,正兵共计七万余人,试图绕过山海关进攻蓟辽一线。

止戈为武,为了阻止满清鞑子入侵,朝廷应当迅速调回靖国、蓟辽两军团,充实蓟辽防线。

荆州方面业已令金吾军团集结在旅顺、复州,一旦鞑子兴兵,金吾军团将攻略盖州,使其不敢肆意南下。

与此同时,武卫军团将集结在乌兰察布一线,从西边对鞑子施加压力。

为了以防万一,雄威、虎啸两军团不日即将北上,协同蓟辽军队抵抗侵略。

就天津局势,林纯鸿第一次发声:天津混乱,对即将到来的大战极端不利。天津之商贾,虽然行为过激,但心存大明,其要求在合理范围之内,朝廷当采用安抚之策。

地方改制,于朝廷、于天下生民都有利,朝廷当以黎民福祉为念,将地方改制提上议事日程。

……

此文章一出,天下皆惊。

对山东、北直隶的百姓而言,崇祯十一年、十二年的记忆依然鲜活,现在鞑子居然又准备动兵,而且一口气动用了七万正兵!

当年,鞑子只派了五万正兵,就把北直隶和山东搅得一塌糊涂,林纯鸿调集二十余万精锐,以逸待劳,期间还使用了无数的计谋,方才将鞑子逐出关外。现在鞑子增了兵,仅靠这么点兵马够吗?

人心惶惶,山东、北直隶陷入恐慌之中。

至于荆州、朝廷双方的官僚,自动忽略了鞑子的威胁,反而将目光聚焦在天津。林纯鸿第一次表态,指责朝廷的意思非常明显,明显在拉偏架。

雄威、虎啸两军团从哪里北上?难道在天津登陆?若真如此,北京离荆州军的兵力仅仅相隔两百多里,这意味着什么?

而且,林纯鸿公然要求朝廷力推地方改制,看来林纯鸿对入主中枢,已经迫不及待了。

朝堂之上,一片惊惶。原因自然不是因为鞑子,而是林纯鸿试图派遣兵力北上。

朱由检几乎气晕,不待与群臣商议,便即下旨,严厉斥责林纯鸿居心叵测,欲借鞑子入侵,达到胁迫朝廷的目的。

朱由检还算冷静,没有称林纯鸿为反贼。

与此同时,朱由检急令曹变姣繆力进攻天津,试图斩断林纯鸿在北方的落脚点。

曹变姣早已抵达天津周边,将天津卫城围得水泄不通,但就是不攻城。

明面上的理由,自然是天津卫城火炮太多,贸然进攻,损失必然惨重。实质上,曹变姣接到了洪承畴的授意,围而不攻。

现在皇帝陛下下了狠心,曹变姣只好令全军鼓噪进兵,开始攻城。

攻城的阵仗闹得非常大,双方隔得老远,仅用火炮进行交流。只见火炮轰鸣,烟雾弥漫,至于人员伤亡,微乎其微。

双方正战得火热时,忽然接到紧急军报:鞑子先锋鳌拜业已抵达喜峰口,正与白广恩部鏖战不休,白广恩兵力吃紧,已然不支。

显然,皇太极情报有点滞后,还不知道林纯鸿已经将他的出兵计划公告天下。

周延儒大惊,顾不得天津民变,征得朱由检同意后,令曹变姣留下少量兵力监视天津,即刻率领大部往蓟州猛赶。

就在曹变姣离开天津周边两日后,雄威军团第一军乘坐海舟抵达天津。

第692章 参军联席署

岭北四部仓皇逃遁,精锐民兵们自然不肯放弃此等良机,如同群狼一般,从四面聚集而来,伺机斩下侵略者的头颅,换成手头上的大圆。

四大首领被手雷吓破了胆,就如脊髓被敲断一般,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丝毫不敢停留,一直跑到三娘子城附近,方才止住逃奔的步伐。

此战,武卫军共消耗手雷一万两千多枚,几乎将朔州储存的手雷消耗了一半,让盛坤山有点恼火:

“整个荆州军中,唯有朔州拥有手雷,也不过两万五千多枚,仅仅一场烈度并不高的战斗,就消耗一半,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可惜!可惜!”

张凤仪浑不在意,笑道:“有什么可惜的?要不是手雷,岭北四部能吃这么大的亏?”

张凤仪的态度,激怒了盛坤山,他提高音量,斥道:“你可知晓,一枚手雷的成本几何?千里迢迢运到朔州后,成本又是几何?本指挥告诉你!一枚手雷的成本大约一个大圆!手雷运输不便,需要万分小心,运到朔州后,几乎值两个大圆!一万两千枚手雷,就是两万五千圆!”

张凤仪倒吸一口凉气,惊道:“这么贵?”

盛坤山喘了一口粗气,不再理会张凤仪。

倒是黄渤接着给张凤仪算了一笔账:“张指挥,一万两千枚手雷,致使岭北四部折损两千余人,也就是说,杀死一个鞑子,耗费十个大圆左右。而我们给民兵开出的悬赏,一枚首级值五圆,单单从这点看,用手雷的效费比还不如多征召一些民兵!”

张凤仪知道黄渤有开玩笑的意思,也知道帐不能这么算,所以,她也不反驳,只是嘀咕了一声:“犯得着为他省钱么?反正他有的是钱!”

张凤仪的声音虽然轻,但黄渤和盛坤山却听得清清楚楚,一时间,两人表情丰富,不知该如何措辞。

沉默片刻,盛坤山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说道:“岭北四部折损四成以上,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目前,除了朔州正面的土默特部八千余轻骑及鳌拜亲率的两千余重骑外,阿济格正率领三千余重骑业已抵达抵达岱海,正往朔州靠近。我估计,孙传庭被执后,宣大防线一片混乱,鞑子在朔州占不到便宜,很可能将目标瞄准宣府和大同!”

黄渤凝眉思索片刻,犹豫道:“按照都督的说法,朔州乃鞑子的眼中钉,鞑子非得处心积虑地敲掉我们伸入草原的触手不可。若鞑子将目标瞄准宣府和大同,我们与草原的联系立即可以恢复,鞑子这么做,无异于默认了战略上的失败。从这点看,我觉得鞑子不会轻易放弃朔州,很可能主力继续对朔州施压,阻隔商路。另一方面,宣府和大同一片混乱,鞑子性贪,必不肯放弃劫掠的大好机会,所以,很可能会派出偏师劫掠宣大一线。”

“主力继续驻扎在清水河畔,只派出偏师袭击宣大防线?”涉及到大的战略,盛坤山听得有点头晕,疑惑地问道:“这么说来,鳌拜从河曲召回岭北四部,就是打着这个主意?”

黄渤道:“十有八九是这样。我们在朔州的兵力,并不能随意挪往宣大。”

盛坤山三边出生,深悉鞑子劫掠时老百姓的苦楚,自然想为巩固宣大防线尽一份力,但黄渤的推断有理,让他颇有点烦躁。

他万分不甘心地说道:“孙传庭被执,陕兵不稳;王继谟新任,平生未历一场战事,宣大防线堪忧。若真让鞑子在宣大一线打开缺口,偏师随时可得到增援,变为主力,真要是如此,我们就被动了!”

黄渤叹了口气,怅然道:“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宣大防线坚持的时间长点,损失少点。我们在宣府和大同插不上手,只能这样了!”

正说着,忽然接到了林纯鸿的密信。

林纯鸿在密信中言道,孙传庭近期很可能有牢狱之灾,即便朝廷马上任命宣大总督,宣大的实力也会被极大削弱。

大敌当前,却祸起萧墙,宣大处于危险之中。朔州方面,可向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许定国及陕兵将领左勷、郑嘉栋处处派人联络,以协调诸军行动为名誉,组建参军联席署。

林纯鸿在密信中明确告知黄渤和盛坤山,组建参军联席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让朔州方面主导整个宣大的防务。

至于如何操作,林纯鸿提了几个要点,一方面,朔州方面情报来源更为及时,可向诸军共享情报;另一方面,诸军若有困难,可量力支援;最后,无论朔州、宣大面临的战事是大是小,皆通过参军联席署拟定作战计划、发号施令,尽力使诸军形成听联席署号令行事的习惯。

末了,林纯鸿更是在密信中写道:“……参军联席署,乃荆州军在整合大明军队方面的重大举措,慎之!慎之!”

……

看完密信,黄渤似乎沉醉其中,连声大叫道:“妙!妙!妙!”

一连三个妙字,惹得张凤仪好奇万分,忍不住问道:“末将可否一观?”

盛坤山将密信递给张凤仪,道:“自然可以!”

就在张凤仪看密信时,黄渤喜形于色,兴奋地说道:“都督此计,当前之窘境,可谓迎刃而解。更为关键的是,都督着眼长远,恐怕数载之后,盛将军号令宣大一线,诸将莫敢不从!”

盛坤山亦兴奋异常,扳着指头说道:“王朴、杨国柱、许定国皆酒囊饭桶,若估计不差,他们对参军联席署兴趣寥寥,最多派一不太重要的参军参加……至于郑嘉栋、左勷,被孙传庭提拔于行伍之间,作战是行家里手,现在正值他们猜忌朝廷,咱们可趁虚而入,先行拉拢两员悍将!”

黄渤道:“王继谟虽初至宣大,又是战场雏儿,但是,他好歹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宣大总督。我担心,王朴等三总兵会将此事推到王继谟身上。不如这样,我们双管齐下,一方面从王继谟着手,尽力说服王继谟设立参军联席署;另一方面,以情报共享为诱饵,先将诸军聚拢在一起再说!”

……

三人商议至深夜,最终定下具体行动方案,就待明日践于行。

王继谟,陕西府谷县人,字显我。崇祯十年底,蓟辽一线被鞑子攻破后,被朱由检火线提拔为密云巡抚。后来,孙传庭下了诏狱,又被朱由检一纸调令,调任宣大总督。

密云,近在京师咫尺,京师里发生了何事,孙传庭因何下诏狱,王继谟自然一清二楚。从内心而言,王继谟绝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担任劳什子的宣大总督。

王继谟估计,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塞外聚集的数万鞑子。鞑子虽然在武卫军的打击下吃了亏,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趁着临阵换帅的时机到宣大一线晃荡?

而且,王继谟深知,朱由检让他担任宣大总督,还希望他在维护宣大防线的同时,缪力推广银票!

大敌当前,骠骑军和武卫军在一侧虎视眈眈,要推广银票谈何容易!

更何况,宣大一线内,还有孙传庭一手一脚带出的万把多陕兵。现在,孙传庭被执,陕兵会不会犯上作乱,还在两可之间。

这个时候的宣大总督,怎么看都是烫手的山芋!

不过,王继谟没有拒绝的权力。按照朱由检的习惯,看中一人,不行也得行!

王继谟万分不情愿地至宣大赴任。初一至阳和,便宣布孙传庭之罪状,由锦衣卫将孙传庭押解至京师。郑嘉栋、左勷等将不服,就要拍案而起之时,幸亏孙传庭深明大义,及时喝止诸将,方才未酿成大祸。

如此一来,王继谟用脚趾头也能想到,往后,郑嘉栋和左勷会以何种态度来对付他。

至于王朴等三总兵,以王继谟官场历练半辈子的经历,哪里会看不出这帮混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

王继谟只觉得自己举步维艰,日夜苦思,不得计,一时恼怒之下,恨不得挂冠归去。

想来想去,王继谟认为,应付眼前的数万鞑子才是当务之急。联想到孙传庭因不知鞑子的目标在朔州,方才惹来牢狱之灾,王继谟从未像现在一般渴望获取真实的情报。

要得到最新、最真的情报,捷径当然在朔州方面。

王继谟顾不得维护官威,正准备派人至朔州联络时,忽然接报:黄渤抵达阳和,递拜帖求见。

正所谓想睡觉,就有人递来枕头,王继谟大喜,令人将黄渤带进来。

两人客气一番之后,黄渤历数宣大边军因情报滞后、协调不够而遭致重大损失的过往,最终,黄渤提议,在大同设立参军联席署,以共享情报、协调诸军之间的行动。

王继谟怦然心动,不由得感慨,这天上,真还有掉馅饼的事,黄渤共享情报的提议,不正好解了他的心结么?

不过,王继谟为官多年,深悉欲擒故纵之道,哼哼唧唧地就是不表态,而且还在言语中不停地套问鞑子最近动向。

黄渤虽不知王继谟的真实态度如何,但好歹知道,手中的最新情报,就是最大的凭仗,哪里肯露半点口风?

他翻来覆去地说一句话:“督师大人,待参军联席署设立,一切自然知晓,何必急在这一时?”

两人玩心眼,一时居然陷入僵局之中。

第693章 闻令而动

孙应元、周遇吉接到了田楚云的信函,这才突然明白:鞑子退兵之后,大明朝廷的命令恐怕已经出不了北京城了。

孙应元、周遇吉虽然后知后觉,现在也不得不思考禁卫军团的将来。

稍微有点能力的武将、或者率兵打过仗的武将,都是清醒的现实派。孙应元、周遇吉当然知道,朝廷绝无与林纯鸿对抗的实力。

而且,像孙应元、周遇吉这样有追求的武将,无时不刻都期望着遇到一名英明神武的统帅,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给他们带来一场又一场胜利,最终立下赫赫战功,光彪史册。从这点出发,两人希望朝廷来统帅他们,还是希望林纯鸿来统帅他们,不言自明。

然而,孙应元和周遇吉两人忠心耿耿,让他们两个公然背叛朝廷,甚至反身与朝廷作战,这个显然不可能。

对两人而言,最好的结果便是:皇上依然是皇上,朝廷大策却由林纯鸿来主导。

这些心思,若用来处理田楚云信函一事,关键点就落在了朝廷是否认可田楚云的做法上。

孙应元和周遇吉不能决,最终决定由监军陈奎来定策。陈奎本就是皇帝的代表,有谁能比陈奎更适合决定此事?

陈奎没有像孙应元和周遇吉这么犹豫,爽快地决定: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接到信函后,当然不敢擅自决定,不约而同地将球踢到了洪承畴脚下。

洪承畴混了半辈子的官场,他的政治敏感性只会比陈奎更强。像洪承畴这样的人,心思灵敏,为人圆滑,既不像卢象升一般满脑子忠君为国的思想,也不像孙传庭一般视功名利禄为粪土。

洪承畴奋战沙场十多年,吃了无数的苦,操了无数的心,当然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先。若能顺带着光彪史册,那就更完美了。

朝廷岌岌可危,即便能延续,也无法继续提供追求功名利禄的舞台!

同时,洪承畴惧怕身后之骂名,不敢对朝廷公然不利。

左右考虑之下,洪承畴答复三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唐通、白广恩、曹变姣都是粗人,十有八九不明白洪承畴的意思。不过,他们手下都有捉笔的师爷,一番解读之后,三将不约而同地下令:以打探消息的名义,派出一名参军至破虏行营。

田楚云见四将都派出了参军,大喜。

军议时,田楚云稍稍摆出了点商议的样子,随后便直接公布了作战计划:

辽东半岛上,金吾军团向耀州(今营口)施加压力。实质上,早在满清鞑子大军南下之前,郑福林就关闭了旅顺、复州周边的贸易,兴兵向北。

郑福林的攻势甚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盖州,三日之后破城,进入盖州。

盖州以北,地形开阔,适合骑兵纵横驰骋。皇太极令多铎率领七千重骑兵与郑福林周旋于平原之上,双方你来我往,互相厮杀得不亦乐乎。

宣府、乌兰察布一线,田楚云令禁卫军团押送五千石粮草至沽源,汇合武卫军团及草原弓兵,以张凤仪为统帅,两部互为犄角,协同进兵,从西边伺机攻击鞑子后路。

蓟辽一线,令唐通、曹变姣、白广恩谨守防线,令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分别从龙井关、墙子岭出防线,以营为单位展开运动战,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鞑子有生力量、破坏补给为目标。

洪承畴率先得知了田楚云的作战计划,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非不想,实无力也!”

洪承畴打的仗可比田楚云多得多,他当然知道凭借关墙防守满清鞑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满清鞑子手头火炮众多,关墙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除了延长鞑子进攻的准备时间及让守军在地形上占据一定优势外,已经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的防守措施当然是在运动中进行大范围穿插,为消灭鞑子创造战机。

洪承畴想得到这点,却不敢付诸实践。他怀疑,一旦命令手下的军队进行穿插作战,恐怕不等鞑子来攻,自己都要把队伍跑散。

田楚云显然对雄威军团的情报、体力、指挥体系有着相当的自信,而且,洪承畴认为,雄威军团的确有这样的能力。

田楚云能派兵出边墙直面鞑子,而且还把后路交给他,洪承畴当然没有反对的必要,遂令属下放开龙井关及墙子岭,让雄威军团北上。

孙应元知悉田楚云的计划后,正纳闷粮草从何而来时,忽然黄渤派人求见,说五千石粮草已经准备完善,就在宣府城中,让孙应元尽快派兵搬取。

孙应元大惊,派人一看,发现黄渤早就通过商人在宣府囤积了将近万石粮草。孙应元放下心来,令禁卫军团押送粮草向沽源靠近,等待张凤仪抵近沽源。

雄威军团穿越洪承畴的防线,显然在济尔哈朗的意料之外,猝不及防下,吃了大亏。待济尔哈朗醒过身来,派遣重兵围剿雄威军团时,雄威军团却与鞑子在崇山峻岭内兜圈。

雄威军团的前身雄威营,兵员来源于巴东的崇山峻岭中,有着良好的山地作战传统。后来雄威军团抵达仙霞关后,又时时展开山地战训练。而且,他们的统帅田楚信本就是长途奔袭和打运动战的高手。

鞑子如何是雄威军团的对手,在雄威军团营级建制的持续调动下,疲于奔命。雄威军团又创造了数次战机,给予鞑子毁灭性的打击。

济尔哈朗无法,只好令鳌拜和准塔暂时退兵,与边墙脱离了接触。

与此同时,张凤仪率领武卫军团,协同禁卫军团,互为犄角,越过沽源,从西边压来,隐隐有威胁鞑子后路之势。

济尔哈朗飞报皇太极,皇太极令济尔哈朗退兵。

自此,济尔哈朗将蓟辽周边抢掠一空后,迅速退回辽东。

鞑子退兵,算得上崇祯十五年的开门红,然而,朝堂之上一片愁云惨雾,没有丝毫庆贺的意思。

形势依然严峻。鞑子退兵后,雄威军团第一军、第二军回撤,分别停在了龙井关和墙子岭,第三军则驻扎在蓟州城外,没有挪窝的意思。

虎啸军团借遮护粮道之机,驻扎在香河、宝坻、三河等地。京师的百姓,甚至能隐隐约约听到虎啸军团的马嘶人吼。

朝廷当然可以下令下属军队进攻荆州军。姑且不论能否打得过,这帮军队是否听令还值得商榷。

也难怪朝廷会产生这样的怀疑,毕竟,这些军队前段时间没有接到朝廷命令,就与田楚云配合密切,还取得了不少的战功。

正当朝廷一筹莫展时,杨一仁再次提出了参军联席署的议案。

此参军联席署非彼参军联席署。以前,杨一仁仅仅着眼于抵抗鞑子入侵,这次,杨一仁着眼的是整个大明!

杨一仁将整个大明的陆上武装力量分为三级。

最低层、最基础的,当然是遍布每个角落的弓兵。弓兵来源于最低层的百姓,农闲时训练、巡逻,维持乡村治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为其余武装力量提供优秀兵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