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情有可愿的择人,有的心爱部下受伤残疾了,有的部下年老体衰,不适宜在军中。于是让他们退伍,养在家中做一个家丁,实际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时光。让他们老无所忧。

    张琼那是冤枉的,他就是想养。手中无钱可养。韩家有钱,因此养了几十人。有壮年的,也有年老体弱的,也有残疾受伤的。

    但老韩不是张琼,张琼铁面无私,宋九暗中指拨,张琼当耳边风,宋九给其钱凑股,张琼马上典当家产将钱补上,不领宋九的人情。老韩却处处结交人情,包括宋九也适当提醒,就想图一个未来的回报。

    他对宋九如此,对赵普更不敢得罪,于是两人命运发生了转折,赵普便不象张琼时,默不作声,甚至暗中下绊子,开口说道:“陛下,你必不会自率领亲兵禁卫,就要用一些人率之。若是重赟以谗言得诛,即人人惧罪,谁敢为陛下率将禁军?”

    赵匡胤仍怒不解,张琼就是死于这个亲兵部曲一案中,韩重赟居然置之不顾,继续用亲兵做部曲,赵普便反复苦劝。赵匡胤还是怒不可解,也不查证,就下诏将韩重赟罢军职,出为彰德节度使。又下诏,自此以后诸将皆不得擅养亲兵,要用家奴可以,雇佣平民百姓为奴,为傔客,或者养奴婢家妓,养一百个养妓都没关系。

    赵普见不杀韩重赟,也就不再劝。

    他走了出来,同样感到茫然不解。老韩与张琼不同,张琼尽做得罪人的事,于是个个落井下石。老韩很机灵,这是谁在进谗言?

    想到这里,他不由地看着开封府,若此,这位主所图谋太大了,但是可能吗?自己在,就是自己不在,他也争过他大哥?

    这样一想,他又想不通。

    老韩下去后面背景同样不小,老韩去的是相州,宋九也要路过相州。但宋九到相州时,老韩还没有动身,并且做了一件傻事情,他被罢职外放,也感到莫明其妙。

    我没有罪啊,怎么贬官了,派人一打听,打听出内幕,吓坏了,自己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不错,在皇袍加身中也立下大功,但这点恩情算什么?难道还能比得过张琼救命之恩?

    若没有赵普,自己这次死定了,于是带着礼物登门拜谢。赵普连角门都没有开,直接闭门不见。老韩开始叫门,叫了一会忽然醒悟,然后苦笑,带着礼物回去,匆匆忙忙离开京城赴任。得走快一点,一旦让赵匡义将自己划到赵普派系里,说是赵普的人,自己不是贬官到相州,而是流放到沙门岛!与冯瓒做伴。

    宋九在下面也听说了,那时他已在京东道境内。

    叹了一口气,甚至这时候他怀疑赵匡胤说不定真的是让诸将皇袍加身的。无他故,赵匡胤驭人之术不足道也。

    救命恩人不相信,结义兄弟不相信,一个胆小怕事怕到装哑巴的杨信反而相信。但大事来临,这些人可靠吗?勿要说杨信,就是自己也不可靠,傻啊,为赵大出头?出头可以,但事情成了,赵大疑心病这么重,指不准那一天也会成为第二个老韩与张琼。

    自己都这样想,况且其他人。

    张琼的死,老韩的冤枉下放,基本开始注定赵匡胤结局了。至少赵匡义能善待从龙功臣,自己再无可迟疑!想到这里,宋九微微吐了一口气,这个方向不明,会要人命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五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 上

    ()    宋九决定不是会投入,那他做不来的,毕竟赵匡胤对他不算恶。当然,自己对赵匡胤更不恶,做为一个臣子,自己做了很多,马上又要替宋朝做出贡献。

    他也不敢进入,这些猛人兄一个比一个狠,明面上看到的是数人倒下,这些都大大佬,倒下醒目,下面此起彼伏的人更多,甚至许多无名小卒因之而死。自己卷进去是送死的,而非是谋富贵的。

    所做的决定仅是旁观,不参与,不提醒,顺其自然发展。

    三月十四,宋九匆匆忙忙回到京城,再不回京城,丈母娘要找他算账了,马上潘惟固大婚,却找不到新郎,事儿就会闹大了。宋九带着一大堆图纸,文字记录,进了皇宫。

    赵匡胤看了,摇头,只能证明宋九有心了,他也没那细功夫慢慢翻看,于是说道:“你就禀报。”

    “喏,陛下,想要解决牛的问题,微臣想过,一是肉价便宜,多,价格下跌,否则以后国家发展,有钱的百姓越来越多,吃肉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牛肉只能越来越贵。这个贵,意味着宰牛的人也会多起来。其次就是让牛贵。”

    “让牛贵?”

    “陛下,牛再贵,养的人还是养,不养的人还是不养,现在不是牛贵贱的问题,而是阻止百姓宰割,使牛数量增加,就象琉璃一样,才出来很少,于是贵,贵得我都无法想像,我售出一件器皿是五十贯,眨眼就变成一千多贯。蔬菜我是一斤四百文左右售出来的,市上还不知变成几贯钱一斤。无他,太少了。牛价未起来,是朝廷在控制调控,而且朝廷以它计税,或者将百姓财富增加达到增税用意,饲养的人积极xìng不高。所以牛价未起来。若是牛肉价格是五十文钱一斤,牛价是七八缗钱一头,朝廷又不用它来增税,会将是如何?”

    “这个很难。”

    “是难,所以它成了千古以来未解决的课题,朝廷所能做到的只是下禁令不让百姓杀牛,死牛让里正做证明。于是中原一直缺少耕牛。而且微臣又想到一件事。马价很贵,为何马又不多?”

    “说说看。”

    “这是微臣看马监用意,朝廷饲养马成本很高,尽管有了牧场,大麦需要购买,还有其他饲料也要购买。大麦便宜。但从产地运到牧监,官吏再捞一点,就变得不便宜了,中间还役使了百姓,若将这个人力也计入成本,成本更高。反过来若是百姓饲养呢?一天只要几升大麦,大麦就种在地里。成本只要几文钱。一年不足两缗钱成本,至于牧草,可以让孩童放牧,或者割草回去过冬,这又不可计入成本。为何没有多少百姓养马呢?微臣到处看了一下,很少有百姓养马,一是马太贵了,尽管它比牛作用更大。能拉东西,能跑,能耕地。而且马又计入财产征税,本是五等户,一匹马出来,马上变成四等户,相差一个等级。征的税务截然不同。因此这个马在民间也有,要么象微臣这样的,不缺这几个钱,平时又用到马。于是养上几匹。要么就是用它来拉货物,或者拉车子载客。但这种用马,都是城镇用马,皆需要昂贵的成本。因此马虽贵,得养马人不多!”

    “有理。”

    这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

    说牛贱,又征税,杀是不敢杀,所以养的人不多,那么马呢。

    有了它就可以证论若是将牛价提上来,免去税,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养牛。

    宋九又说道:“牧监也有许多不妥,首先地利的影响。唐朝养马西起兰州凉州秦州,内达泾宁岐处,东接银夏南河套与楼烦(山西西北部)。我朝养马主要在开封、郑州、洛阳、大名、滑州、卫州、澶州,利用几万顷荒田作为牧监。这就是第一个问题。陛下,周边良马有三,一是青海马,青海马以青海湖一带为佳,洮岷处又多是矮小之马。西北马以凉州马与河套马为佳,府州马也为良马,往内陆来则次之,包括河东马。三是契丹马。”

    “契丹马不佳。”

    “陛下,微臣以为佳,特别是契丹西北乌古敌烈等部所产的马,虽奔跑速度不快,但它们能吃苦耐劳,能适合远征,长途跋涉,持久力长,能入平原低洼地带,能入雪域寒城。”

    “就算它佳,”赵匡胤一笑,居然退步,主要他想听宋九往下继续说。

    “最好的是青海马,这是唐朝的说法,但它们有一个显著缺点,与吐蕃人一样,适合在高原缺氧环境中奔跑作战,到了低洼平原区或者炎热区也不行,故吐蕃一直对大理虎视眈眈,只拨掉大理临近高原西部地区,而不能南下深入。西北马最好,跑得快,能高能低,故为唐朝牧监场所。但陛下,你来看地图。”

    宋九指着地图详解。

    青海湖产良马,可在赤山以西,更高更冷,天气更凉爽。

    凉州与南河套产良马,但也有一条线,陇山(六盘山)到兜岭到横山一线以北以西地区,与青海湖一个道理,天气更冷更凉爽。乌古敌烈产良马,也是一个道理,金山(大兴安岭)以西,水汽不足,虽冷天气干爽。

    宋九又说道:“桔子在南方为桔,在北方为枳。我朝的马仅有一小部分是从契丹私贩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回鹘那边得来的,大部分还是来自西北马,是良马。可在我朝饲养若干年后,开始变异,到下一代马力会更弱。甚至到了北方战场上不适应那种寒冷天气,眨眼就能冻死。我还做了比试,去了府州地界,未与折知府的大姐发生冲突之前,与一个牧民比试马力。微臣养的马不差,但牧民的马眨眼之间便将微臣的马丢下。只是朝廷还一直未用骑军直接与契丹或者西北羌人发生冲撞,大家皆不得而知。”

    “继续说。”

    “这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其次是人,马的饲料是规订数量的,一匹马吃多少,上下浮动不大,想多报。三司也不会同意。一些官吏想要贪墨,于是克扣马的饲料,马养不好,甚至发生许多马死亡现象。再说地,牧监所占的地虽是荒地,多是水草丰美之所,这些地适合用牧监也适合耕种。现在人口不多。一旦国家安定,人口数量增加,必然会侵地。”宋九忽然想到以前他不知在哪里看到的一组数据,说王安石推广保马法是迫不得己,宋朝一年仅是养马费用就达到了五十多万缗钱,还不计买马成本一百多万贯。一年所出马只有一千来匹,真正能供骑马当战马的只有两百来匹,一匹战马成本达到两千贯!汗血宝马!

    “那你说怎么办?”赵匡胤愠怒道,但在心中说道,这个问题得派更多官吏下去查一查,若真的是如此,事情可不小。

    “陛下是想要南唐那样的温顺百姓。还是要唐初、战国时秦朝,或者汉文景汉武时的开拓进取之百姓?”

    “与马有何关系?”

    “租马。”

    “租马,如何租法?”

    “必须派良吏主持此事,到各牧监将一些矮小,受伤残疾的马剔出来,这些马也不能养,早晚得让小吏养死,将它们分成公母租给各大户人家。无论死活。不管不问,一户人家一雄二雌,十年后交适当齿龄马两匹,二十年后复交两匹,以后朝廷不会再让他们交马,也勿需交纳任何税务。让他们饲养耕地,繁育。”

    “二十年……”赵匡胤犹豫不决。算是百分之五年利息,二十年下来也不止四匹马,况且还有三匹本马。

    “陛下,不给百姓还是会死。将这些马挑出来,牧监因为小吏贪污或者管理不善,依然继续死马,不如交给百姓,百姓养马的人多了,会骑马的人也多了,若是鼓励百姓业余之时练练武艺,到用兵时就是没有禁兵,也能挑出一些jīng兵出来。唐朝府兵制败坏,主要原因是均田制败坏,府兵制原先不是不好,培养了大量战斗力极强的兵士。微臣不是鼓励恢复府兵制,而是择其jīng华,让民间出现大量可用的兵源,说不定还能刺激禁兵平时的训练。同时藏马于民间,非是藏马于西北,西北全部是羌人,蕃人,陛下认为他们可靠吗?唐太宗乃是千古一帝,他一生最后悔的是征伐高丽,微臣以为非是征伐高丽,其过错一是嫁文成公主,和亲不提,反而送去几万工匠,由是吐蕃强大,自毁长城。二是迁各族胡人散于西北幽州,这些本是中原的篱笆,现在到处是一片胡音,说不定将来就成为我朝一大害。”

    “藏马于民?”

    “是啊,并且也没有那么简单,若不派良吏,想来领养的大户人家未必能得到,得到的说不定非是育期马,而是将要老死之马。或者一些有关系的大户人家,小吏将能上战场的壮马当弱马馈赠。或者将一些严重残伤或者病得奄奄一息的马强行摊派给百姓。那非是藏马于民,而成了国家的弊政,严重忧民。”

    实际也不大好,交给百姓,百姓一定用来拉车耕地,马一拉重,而不是经常奔跑,到了战场上还是息菜,但总比现在诸牧监胡乱养马要好。宋九此议非是为战马,还是解决耕地问题,以及使国内马数量增加起来。

    “这与牛有何关系?”

    “有,马多了,又是用来耕地的,保护牛还不是用来耕地的?并且养的马多了,就会有马老死,它也是肉食,也能取皮革。当然,它是微臣附带的想法。主要还是使肉类价格下降。因此真正的办法是养,大规模的养。我朝牧监几万顷,几百万亩,养了多少马,一百亩地只能养一匹马。而且是一等一的好地方。若是这些地方种紫苜蓿,一亩地能收干草近两千斤,能养四匹马。悬差是四百倍!”(未完待续。(qidian。)。)

第二百零六章 简单如何演绎成复杂 下

    ()    “朕有些明白了。”

    “微臣那有本事遮住陛下法眼,微臣也下去看过许多地方。许多地方因为过度砍伐或放牧,都成了荒山野岭,但它们水土真的很恶吗?非也,许多地方邻近河流,若是建造大筒车与引水渠,可以将水引到十几丈高的地方,对这些土山进行灌溉。它比平地利用面积会增加两到三倍。虽然这些地会恶,实际产量不会少于平原产量。肥粪又可以作为牧草肥料,或者种一些杂粮,当成补充饲料,人也可以食之。猪也是如此,微臣仔细问过,有些会养的人喂食一些苦麻菜、菊苣、胡萝卜,这也可以人工种植,甚至与庄稼套养,与鱼套养。种种方法,以及微臣想法,这里多有记录。”宋九指了他带回来的一叠文件说道。

    实际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游牧根本不适宜中原,宋九记得前世还看过一部美国西部片,说游牧者与定牧者发生冲突,最后游牧者为zì yóu杀死了定牧者。若在中国中原地区也来那个zì yóu,整个中原会崩溃掉。

    zì yóu的未必那么重要,你zì yóu了,其他人怎么办?实际定牧者,会节约大量资源,收益也会更高。若说苦,也许定牧者更苦,牛羊要管理,牧草要灌溉施肥收割,然而游牧者岂不同样也苦,居无定所,若遇到大灾大寒天气,牛羊完完,一家人也完完。

    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就是各种猪瘟牛瘟羊瘟,在这时代根本研究不出来疫苗,只能注意温室、湿度与通风还有卫生,这要必须慢慢试验摸索,才能将技术推广开来。因此宋九又说道:“陛下也不用急,包括涨牛价,推行藏马于民,不征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大牲畜税务。微臣河洲那边收入不低,明年拨出一部分,陛下可以交给陛下几十处地点,微臣雇人试验,无论盈亏,一些技术一定要摸索出来。然后再做考虑。”

    “你为何打听居延海道?”

    “这个也重要,一是为牛考虑的。二是为国家考虑的。微臣未与折家细说,心中打算是在西北选择一个接受地点,从阻卜将牛羊运来,于府州宰割,西北产盐,盐价贱。腌成咸肉,就可以长时间保存,向中原贩运,补充肉食的需求。”

    “这是一个好主意。”

    “陛下,但这个过程是组织商人进入,朝廷切莫主持。否则就成关中贩木之弊。”

    这件事赵匡胤记忆犹新,赵普贩木材赚了很多钱。赚多少无人知道,关中渭水两岸官员一起看红了眼。有的商人缺钱用,于是向官府借贷,各个长吏利息十取一。非是高利贷,年息百分之六十才算真正的高利贷。

    开始这是好事,后来官吏看到有利可图,强迫不缺钱的商人借贷。只有张美在同州不放,有的郡县未得利。于是唆使商人到京城告状。赵匡胤让长吏将利息一起返回。说放了几万缗出去,一年得利几千缗,不多,但这只是查出来退还的,实际数字可能是其十倍。可惜史上王安石未注意这段记录,否则他主持青苗法时会很小心,那是百分之二十的利!

    然后赵匡胤将他调到沧州。看中了一个张姓妹妹,强取回来做了小妾,又略富户钱四千缗。两人也跑到京城打官司,赵匡胤便亲自召见询问。你们在沧州张美未来可安否,说不安。那么来了如何。说来了无复兵寇。赵匡胤便狡辩道:“既然张美存沧州百姓之命,是其大。虽取你女,你安得怨?你让我黜张美,我何爱也,是爱你沧州百姓。我会诫告张美,下次不会做这样的事,你女儿值多少钱?”说五百缗钱。赵匡胤啼笑皆非,五百缗钱能在京城买一个象样的行首了,大事化小,不计较了,给了这人五百缗钱。又对张美母亲说,若缺钱向朕要,不能索取百姓。给其母一万缗钱。张美感动,自此成为良吏。

    宋九听后不由摇头。

    就象康延泽处理一样,都没有按照规矩来,当然他不会管的,只是用这件事来做例子,得的是肉,不是马,朝廷千万不能插手,一插手那就乱了套。

    “宋九,你对官吏信心不足啊。”

    “不瞒陛下,微臣是不大足,特别是经济,万不得己,官吏经营,若是能避开,最好避开官吏。”

    赵匡胤咽住。

    “陛下,国用足即可,取之于民最终还是用之于民。”

    “是啊,国库足即可,象杨广那样藏足天下六十年之食又有何用?”

    “陛下英明也。”

    “你再说说为国家,哪里很麻烦。”

    “麻烦的是马,微臣说过,中原养不出良马,也不想经营马,只要不大肆从阻卜营马,契丹不会动怒。微臣第二个想法是阻卜哪里缺的是铁器,布帛,茶叶与部分瓷器。特别是布帛。陛下,派刺探到南汉引进草棉子。”

    “草棉子,西域也有,中原不宜种。”

    “陛下,这种植物据先生说原产自天竺还有更西南的大陆上,后来被人们渐渐带到岭南与西域。西域的草棉子更好,不过它的种籽适应了西域那种一年四季皆是晴天的气候。中原多雨水,种植不起来。只有岭南种子才能在中原引种,经过几年种植适应后,就能推广。而且它产量很高,一亩地能产五六十斤棉纱,十斤棉纱能纺一匹棉布。”宋九说得很含蓄,就算适应了,在这时代一亩地也不过产五六十斤皮棉,想两百斤三百斤那永远不可能的,况且还是劣质的粗绒棉。

    “大食那种布?”赵匡胤紧张地问。

    这个布他知道,很贵,因为少,比绢还要贵上四五倍。但账不能这样算的,若那样就是产五匹棉布,那还了得,一亩地毛收入能达到二十多缗,那不是种地,是抢钱。一旦大肆种植。它会很便宜,能跌到麻布价钱。

    宋九点了点头,又说道:“但将它变成棉布会十分麻烦,微臣必须要研究一种机器,不仅是棉布,羊毛也可以织出上佳暖和的布料。还有微臣那种牛nǎi黄油,夏天不便运输。若是在阻卜设点,教他们冷藏,冬天运过来,到京城又是一个好价钱。陛下,契丹不会jǐng戒,然而因为利益的关系。阻止就会渐渐与我朝绞在一起。它当抵一万jīng兵。”

    “若如你所说,岂止一万jīng兵,当抵五万jīng兵。”赵匡胤踱来踱去,忽然笑起来:“如此复杂?”

    “陛下,如此复杂,也未必能对牛问题产生重大突破。但若这样还不行,无药可医了。”

    “你有心了。”

    “陛下。臣最后进一言,虽是折知府姐姐,仅是一介女流之辈,潘家兄弟实际身手也不错的,数合之间便将他们挑落马下,此女心存犹豫,否则不用十合,不是挑落马下。而能将潘家兄弟刺死。一叶知秋,可想党项人的凶悍。折家不用怕,他们在夹缝里生存,只能倚仗我朝。微臣担心的是拓跋李家,他们势力庞大,又是党项族中的王姓,号召力为西北之首。北有契丹。若党项再危害。我朝必为难矣。故微臣认为应在盐州、灵州扶持三到四家,让他们互相掣肘,而不成一家独大之害。前朝也有例,六诏崛起。正是唐朝目光短视,扶持皮罗阁统一南诏,最后唐军蒙受羞辱,特别是文宗时代,攻陷成都,大掠男女与百工几十万百姓而去,使本来衰退的唐朝遭到巨大创伤。此乃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你说李家会反?”

    “现在他们不敢反,但后代若有枭雄出现,就敢反。而且我朝多是步兵,缺少铁骑。他们所在是南河套,许多地区成了戈壁滩与沙漠,供给运输困难,大军前进不易,难以剿灭。反复无功,我朝损失就会惨重,最后看其壮大而无奈。于其那时为难,不如现在未雨绸缪,扶持几家壮大,又不需要多大成本。再加上府州折家,麟州杨家,丰州王家,庆州姚家,绥州高家,环州慕容家等等。那么拓跋就无法一统党项诸族。远的可以拉拢分化,使其不能凝聚,近的拢其归顺朝廷,渐渐化为朝廷真正领土。此乃不战而收西北之策也。”

    但两人层次不一样,考虑问题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