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武器研发上,一直很缓慢。主要宋九对武器不了解,无奈之了。然而宋九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比如冶炼业与开矿业,去年数量是最高峰。铁课量达到三千多万斤,但还是真正的铁产量。民间开始出现许多私人高炉,导致大部分钢铁流向民间了。据三司估计,去年全国铁产量可能达到五六千万斤。

    宋九未当一回事,那也只有三万吨钢铁,并不算多。

    然而与以前相比,这个产量十分惊人。

    其他的金属产量同样皆提高了两到五倍以上,仅是去年一年,就铸钱三百七十多万缗钱。

    又因宋九的推动,虽然避免不了,一部分铜钱外流。不过金银开始出现盈余,特别是来自倭国的银子,这使得银价开始下跌,但它也解决了部分钱荒问题。

    它是矿业,冶炼业与贸易,宋九带给宋朝的变化。

    还有种植业,养殖业,水利,圩围田。

    这些变化使是百姓更富裕。粮食产量也在渐渐提高,并且棉花在北方逐步普及,因为那个新式纺织机器还没有研发起来,所以没有带来棉布的影响。但北方出现了棉衣棉被。

    正是这些变化,提高了百姓收入,也提高了国家收入。因为宋九的调控,轻税薄敛。国家盈余不是很多,但给百姓带来深远的影响。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逐渐激增。

    这让两国国力悬差更大。

    “固臣以为国力对比如伐,中国分裂已久,百姓饱受苦难,因此吴越漳泉回归,京城百姓欢呼一片,民心可伐,为了国家门户也必伐。然而……”

    “然而什么?”

    “臣以为伐河东易,收幽云难。非是幽云不能收,但不可轻视,从军队战斗力来说,我朝仍不及契丹,想要收幽云,必须采取先帝之想法,进行持久战,用国力耗之。或者学习孙子伐楚,先慢慢将楚国削弱,最后一举平定。”

    “宋卿多虑了,”赵匡义一乐道。

    太原还没拿下来呢,想什么幽云十六州。

    ……

    “朝廷要用兵河东了?”潘怜儿问道。

    宋九未说,可这是大事件,想瞒也瞒不住。

    “是啊。”

    “官人,为什么你不大高兴?”

    朝廷用兵河东宋九不担心,他担心的是后续的事。

    主要他记得的历史知识不多,赵匡义两伐幽州是记得的,潘美冤枉也是知道的,然而具体的就不知道了,甚至未来宋朝之前,还以为宋朝军队战斗力很差,杨业军事能力远远超过了潘美。

    所以能让他利用的金手指不多。

    但正因为知道赵匡义伐北汉后又伐契丹,所以他才担心,因为这次似乎是惨败。

    若是按照宋九的想法,先不急伐幽州,而是再等一等,先让乌舍国得到大量的武器,这些武器必增加了乌舍国的力量,那么他们必然向南发展,辽东南部地区多是女真人,现在说法是熟女真,渤海人,以燕颇的能力,就是得到这些武器也颠覆不了契丹,但会严重削弱契丹的实力,起到牵制作用,就象后来的西夏牵制了北宋一样。

    还有纺织机械,所有人都轻视了它,但宋九没有轻视。阻卜人的力量不可小视,主要他们太贫困了,纺织机械的改进,不但可以织棉布,也可以织羊毛制品,那么皮毛业就会为阻卜人带来庞大的财富,一旦与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东一西牵制,就是宋朝不用兵,契丹也会头痛了。

    那时候才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间。

    然而赵匡义十分强势,例如处理政务,处理政务最多的不是卢多逊,也不是宋九,而是赵匡义。

    现在宋九能给赵匡义带来影响,赵匡义也看重宋九,但还不能够让赵匡义全部认同他的想法。

    宋九喝着茶,坐在哪里沉思。

    “走,到你家去。”宋九道。

    “我也要去,”宋玉在边上闹道。

    “那就一起去吧。”

    夫妻俩带着一群小家伙来到潘美府上。

    潘美家也有一群小家伙,潘怜儿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以及潘惟德与惟固的孩子,一大群小孩子在玩耍。田氏站在边上微笑,这是两家人丁兴旺的表现。

    宋九却在与潘美认真的谈话。

    “丈人,若陛下拿下太原,又连伐幽州。你认为胜算几何?”

    “若那样……”潘美认真的想了想说道:“如果陛下真有此意,必须速度快。”

    “为何?”

    “幽州多是汉人。我朝大军亲临,百姓必然夹道欢迎。况且幽州留守韩德让乃是一个孺毛小子,因此必须快,抢在契丹反应过来之前,大军抵达幽州城下,那么就有八成把握拿下幽州。若是速度慢,就成了五五之数。”

    若没有金手指,宋九一定认为潘美说得有道理。

    但是宋九知道没那么简单,特别是这个韩德让,那可是汉朝的萧何。要命的还有一个韩信!

    从宋朝国力来讲,应当总体国力更强大了,百姓多了,财富多了,它们也是国力。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有财政与一定的人口数量以及面积,特别是农耕国家,没有充足的经济与人口数量,根本难以打败游牧国家。就是唐初那么强大。李世民军事能力还远在赵匡胤之上,手下猛将更胜过了宋朝,依然对突厥人隐忍许多年,直到国家平稳以后。才对突厥人动手,而且每次都挑好时机才动手击败突厥人的。至于西汉隐忍的时间更长,经过漫长的文景之治后。才造就了汉武大帝。

    隋朝的不算,那是在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国家身上的寄生胎。

    因此。现在宋九了解得更多,更佩服后来的那个皇帝朱元璋。虽然他十分残暴,可他才算是真正的大帝,武功远胜过了赵匡胤。

    这是国力。

    军事上宋朝没有衰落,除了总指挥赵匡义差了外,精兵猛将大多数还保留下来,因此南方的统一,这些年的恢复,总体军事力量还在开国之初之上。

    但契丹那边更强大了。

    并且越来越强大,这个强大有四个人,辽景宗耶律贤,让宋九恨得咬牙切齿的萧燕燕,韩德让,耶律休哥!

    然而岳父说他是孺毛小子。

    轻敌啊。

    宋九郁闷地回到家,想了想,又来到书院转了转。

    如今书院比以前更繁荣,挤满了数千学子,然而宋九悲哀地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武学的末落。

    才开始成立时,因为许多名将来讲学,武学最受学子欢迎。也走出了许多学子,进入枢密院或者让各节度使收召,造成武学一直生机勃勃。然而自从朝廷将节度使权利全部收回去后,这些做书吏的学子多转为各州县胥吏,学习武学的学子也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征兆。

    宋九想了半天,心中默念道:“再看看吧。”

    宋九愁肠百结,其他人却不清楚。

    不久朝廷下诏以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其城东面,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城南面,桂州观察使曹翰城西面,彰信节度使刘遇城北面。

    原来因为曹翰职位最低,仅是观察使,由他来负责攻打太原城难度最小的北城,但他不服气,盯着了刘遇,说道,你不行,让我来攻打西城。太原城西离北汉宫城近,防御力量最强,由是曹翰吃定了刘遇。

    刘遇大怒,谁怕谁啊,他同样是一员猛将,皖江口一战,吃掉南唐十万兵马。

    两相争吵起来。宋九看着他们吵,有些挠头,若是从将领能力上来看,真的不错,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田钦祚,郭进,皆是拿得出手的名将。为什么会惨败呢?

    没有人知道宋九的心情,敢抢功是好事,并且是争着抢攻打难度最高的太原西城,说明大家有信心有勇气,但不能让他们一直吵下去。最后赵匡义看了看,比起曹翰这个屠夫,刘遇终是底气弱了,于是将他们互换。

    接着以八作使郝守濬充西面壕寨都监,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充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西上合门使郭守文、判四方馆事顺州团练使梁逈监其军。

    米信是奚人,生性残暴,可同样是一员虎将。郭守文也不弱,曾随潘美平灭南汉,多立战功。田重进同样也不错,郝守浚差了一点,但也有过辉煌的表现,采石矶那座浮桥就是他搭的,梁逈最差,然而做为监军问题也不大。

    接着再诏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西上合门使田仁朗、合门祗候供奉官刘绪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田仁朗与刘绪又是能拿出手的将领。

    再以祠部郎中刘保勋为行在转运使,右补阙高继申副之。

    宋九忽然说道:“陛下,这个转运使由臣来担任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七章 必死(上)

    刘保勋急了,道:“宋公,你政绩赫赫,御驾亲征,必须由你来留守京城。”

    巴蜀灭了,南唐灭了,南汉灭了,荆湖拿下了,吴越与闽国归降,只有晋燕了,幽云十六州大家暂时还没什么想法,唯独功劳就是北汉,又是御驾亲征,这是大好的立功机会,刘保勋能不急吗?

    而且宋九功劳够多了,这事儿与你无关,何必凑热闹。

    宋九说道:“刘郎中,陛下亲征,十数万大军,无数民夫,后勤尤关重要,若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我所以请行,非是邀功也。”

    刘保勋无语了。

    宋九没有老百姓眼中想的那么伟大,但在大家眼中,同样是文武全能,不但在赵匡胤亲征太原时担任转运使出色,还与何继筠取得石岭关大捷,虽那一战何继筠为主导,但是宋九献过有用的计策,更不要说是广南与交趾。

    要阅历有阅历,要战功有战功,要地位有地位,刘保勋拿什么争。

    而且宋九对刘保勋十分欣赏,说他是一个纯善官员,大约正是宋九提起,所以皇上才让他担任行在转运使。

    他想了好一会,对赵匡义说道:“陛下亲征太原,京城却是根本所在,离不开宋公。”

    “陛下,京城有薛公,沈公在,大不必忧也,自世宗与先帝屡征太原无功,此行不能再无功也,固臣请命随行。”

    实际宋九真不想争这个功劳。

    现在赵匡义肯定没有产生收复幽州的想法。

    薛居正反对,不是他保守,或者与赵普一样的想法。即便与赵普一样的想法,也是先南后北。现在南边解决了,难道不北吗?主要一旦无功。十几万大军随行,几个月耗下来,即便不败,也会用掉许多钱帛。

    然而赵匡义不会这样想,彼弱我强,能用兵了。而且赵匡义十分渴望证明自己。

    柴荣未拿下太原,赵匡胤未拿下太原,但在赵匡义手中将太原拿下了,是否代表着赵匡义胜过了大哥。

    但拿下太原。赵匡义会不会产生另外的想法,柴荣与大哥只夺下三关与易州东南部分地区,而自己将幽州再拿下,是否全面超过大哥,若那样,无论大哥是怎么死的,全国上下臣民会心服口服。

    所以一旦拿下太原,赵匡义必会又亲征幽州。

    然而那样宋军会必败。

    现在宋九说什么也不管用,又不大好说。难不成对赵匡义说陛下,你武功不行哪。即便能委婉的进劝,也必须让赵匡义尝到苦头后才能进劝。

    宋九要请行,是想将失败损失看有没有方法减少。同时尝试能不能学到一些经验。想出扭转的办法。

    现在宋九手中有权,可以办很多事情,然而必须要实际。想法多,最好将倭国灭掉。但可能吗。最好将回鹘、辽东、甚至吐蕃与外蒙一起收回来,提前做到真正的大一统。但可能吗?

    首先交通落后造成的管理不便,就让这想法不切实际。如果物格学发展到将交通落后的状况改善的地步,那么不要说外蒙,都能将兵力延到到葱岭以西,再度到达河中,控制河中!

    所以宋九第一个想法,是宋辽之战,宋朝渐渐占据上风,迫逼那个萧燕燕将玉苹释放回来。

    第二个想法就是将幽云十六州拿下。

    只要拿下了,北宋就没有危机了。几百年后,谁能想到几百年后?

    但暂时第一个想法都不能实现,不过想实现,就必须要认真去思考,认真去观察。

    因此宋九必须要亲行。

    赵匡义想不到宋九的内心想法,最后笑了笑道:“刘卿,你就勿必争了,这样吧,以宋九为行在转运使,你与高卿同为副使。”

    那也行,刘保勋道:“臣遵旨。”

    再诏,以命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副之。

    这份诏书颇有含味,留守的不是薛居正,而是沈义伦,其实原因很简单,薛居正与赵普关系友善,赵匡义之外,还有赵德昭,赵廷美,天知道呆在京城的赵普会弄出什么妖蛾子。

    因此赵匡义对受过赵普陷害的沈义伦反而更放心。

    至于王仁赡陈从信更不用说了。

    原先赵光义想用赵廷美为东京留守,是想,未下诏书,赵廷美信以为真,但与他相善的开封府判官吕端进谏,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大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

    若赵匡义真的想以赵廷美为东京留守,诏书早就下达了,这是假仁假义,做给其他人看的,你不能当真。赵廷美醒悟,请从行,果真赵匡义马上就同意他请行。

    但赵匡义仍对京城不放心,以他的心腹石熙载签署枢密院事,再诏书河北转运使侯陟与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分掌太原东、西路转运事。

    大军隆隆而发。

    赵匡义出发前,将潘美诸将与大臣们召到长春殿宫宴,刘鋹及淮海王俶、武宁节度使陈洪进等皆与。

    刘鋹上前说道:“朝廷威灵及远,四方皆四方僭窃之主,今日尽在坐中。旦夕平太原,刘继元又至,臣率先来朝,愿得执梃,为诸国降王长。”

    赵匡义大笑。

    卢多逊摇头:“第二个安乐公也。”

    “安乐公很聪明。”宋九低声道。

    刘鋹是与刘禅一样的不要脸,但这是明智之举,李煜倒是聪明,可现在他在哪里?

    车驾始发。

    契丹闻讯大惊失色,连忙派耶律拽刺梅里为使,匆匆来到宋朝。在临城县撞到赵匡义,问赵匡义:“何名而伐汉?”

    他们让柴荣与赵匡胤打蒙了头。这时候还没有找到自信心,因此虽不满。仅是询问。

    赵匡义答道:“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赵二杀气腾腾,将耶律拽刺梅里吓了一大跳,逃回了契丹。

    宋九正好坐在下首,看到赵匡义信心满满。神色古怪。

    赵匡义问道:“宋卿,你想说什么?”

    “陛下,臣以为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战术上却要重视敌人。”

    宋九想了许久,一直想不明白挽救的办法,而且他内心对耶律休哥很害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待拿下太原后。得知赵匡义的下一步军事计划,再与潘美商议。

    大军渡河,有官员呼道旁,自言献封事。赵匡义命黄门接过来看,乃临河主薄宋捷,敢情他想学张齐贤。自赵匡义毛遂自荐,自我推销。封事上说得乱七八糟。可是赵匡义看到他的名字,宋捷。十分欢喜,好兆头。

    这就象赵匡胤看到宋九的名字一样,宋九,宋久。宋捷,岂不是宋军大捷?立即授予太仆寺丞之职。这是半路搞笑的一幕,但赵匡义继续在调兵遣将,以刘保勋为北面转运使,解晖与折彦赟攻打隆州。又闻听北汉依险筑城,再命尹勋攻隆州,三面围敌。再调齐延琛与候美攻孟县。

    一路行驶,一路不停地增加兵力。

    另一场大战却已打响了。

    大军未发之前,赵匡义诏郭进与田钦祚率军先赴石岭关。

    从这一点来看,赵匡义就不如赵匡胤。

    宋朝欲攻太原,契丹必然会派兵来援,赵匡胤是等到契丹军队到来时,才派何继筠反击。但现在大军未发,赵匡义就先派孤军深入石岭关。

    这中间的区别就象巴西踢国足,会不会派人来看录像,拳来拳挡,脚来脚踢,然而国足踢巴西,就必须要先看录像,先派兵布阵。正是因为没有把握,所以赵匡义才先调兵去石岭关。

    非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赵匡胤干过,赵匡义想学,但肯定学不好。可就是赵匡胤运筹运帷,那也是对付巴蜀南汉,不敢用在契丹人身上。

    兵法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同样的却月阵,史上只用过一次,同样的背水一战,韩信用是大胜,若是赵匡义用那将会是三军全没。

    这种提前调派,马上会让赵匡义,宋真宗两人吃上大亏。

    然而这次赵匡义误打误撞,却是调对了。

    正好北汉将兵力压缩在几个关健地方,郭进几乎畅通无阻地来到石岭关下,在这里北汉布下一个大营,郭进到达后,马上下令进攻,毙敌无数,仅是战俘就抓了一千多个。

    但不能称为大战,北汉兵一出太原,什么也不是。

    然而郭进也没有想到这次契丹派兵这么快,前面得到石岭关,后面就听到契丹派南院宰相耶律沙为主帅,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又派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为侧应,左千牛大将军韩讬、大同节度使耶律善补为本路军南援,三路庞大的兵马,都胜过了那次赵匡胤来伐太原时契丹援救的兵力数量,互有援助,向太原层层推进。

    郭进想了想,让田钦祚留守石岭关,他主动带着大军出石岭关一路夺向东北。来到石岭关东北一百多里白龙山下,这里都是胡汉交界处了,与契丹军队碰撞在一起。

    两军隔着一条大涧相望,耶律沙观察到这支宋军阵型整齐,杀气凛然,隐约感到不好对付。于是犹豫不决,这是明确的做法,再等一等,另一个狡猾的大将耶律斜轸来了,战争可能会是另一种走势。然而监军耶律敌烈狂傲无比,强烈要求耶律沙出击,并且带头冲向大涧。

    那只好战。

    等的就是这一刻。

    郭进等到契丹人半渡时,发起了进攻。只是一会儿,契丹大军崩溃。

    几万逃兵散于满山遍野,郭进在后面猛追不舍。幸好耶律斜轸赶上,将大军放开几个豁口,让败军撤到后方,又于前线组织兵士放箭,不让宋军挟着大胜之势杀进来。

    郭进犹豫了一下,这才下令撤军回去。

    一旦三军崩溃,那种惨况不堪想像,若是其他人,早让逃兵将阵型冲散了,那种后果可能让郭进将数万契丹兵马全部吃下。但眼前这个大将不仅没有让败军将阵型冲散,还及时的组织了防御,不简单。

    耶律斜轸……郭进记住了,然而,然而他最后却没有将这个消息带回去……然后惨剧发生。

    这一战宋军击毙了一万多名真正的契丹将士,包括耶律敌烈,耶律沙的儿子,数位上将军。

    郭进徐徐撤回,但刚回到石岭关,就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郭进出击,北汉也来反攻石岭关,田钦祚闭寨自守,不敢出战。随后契丹大败,北汉兵也仓皇撤退,田钦祚还是不敢追击。这还能用田钦祚手中的兵力少做借口,然而田钦祚非但没有心思作战,反而用将士的薪酬军粮谋利。

    大捷报于赵匡义,赵匡义大喜。也同时将田钦祚的做法报于赵匡义,赵匡义贬田钦祚为睦州团练使,但继续让他做护军。

    宋九隐隐感到这份处罚有些不妥,可没有太在意。

    宋军开始攻打太原城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 必死(下)

    赵匡义先让兵士剑舞。

    宋九虽佩服那几百名舞剑的兵士,这玩意儿真是技术活,一个不小心未接好剑,就会当场死亡。

    然后下令攻城。

    为了彰显他武功不比大哥差,赵匡义亲披盔甲,冒着箭雨在前线指挥,大臣进劝,赵匡义说道:“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能坐视之。”

    不管怎么说,让他这一折腾,所有大兵脑门上全部在冒热血,不要命的往城头上猛攻。

    同时数万箭雨向黑去一般飞入城中。

    后勤是属于宋九管理的,这些年课铁产量稳步上升,与宋初课铁量相比,那是惊人的数字。充足的钢铁,以及良好的经济,使得这些年制造了无数盔甲武器。

    宋九随赵匡义来攻打太原时,兵士一半还继续穿着各种布甲皮甲与纸甲,但现在九成以上皆是铁甲,七成换上了新盔甲。此行带的武器同样惊人,几千万支箭矢,几百万支专门用于伏虏弩所用的强弩,几千台虎炮,因此赵匡义大手一挥,每次进攻都发放几百万支箭,但这几百万支箭眨眼之间就射完了。

    甚至还动用了火药。

    然而在北汉坚守下,太原城仍坚守不倒。倒是从城头上撤下来的宋军带来几个俘虏,从他们嘴中得到一件事,刘继元在城中出十钱换一箭,已经收集了几百万支箭。

    赵匡义大笑道:“为朕所贮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