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战略上,宋朝也要将西北纳入囊下。那怕是羁縻。但这种羁縻不仅仅是朝贡吧,最少派驻一些官员与官兵。不然那样与更西的回鹘人有何区别?

    因此李继迁没有错,宋朝也没有错。

    错的是后来的西夏。宋朝都给了大量岁币,那就学习契丹,大家和平相处吧。然而给了岁币,还要入侵。最后将宋朝拖下水了,西夏没有灭亡,然而最后元蒙来了,不是灭亡,而是灭族!而且他们也造成华夏历史上整个内治最清明,经济最发达的王朝。走向了削弱,走向了灭亡。

    可耻的不是李继迁,连李元昊都不那么可耻,真正可耻的是一个汉人女人,梁太后。

    这是很关健的一年,可惜宋九不知道这段详细的历史,否则提前数年布置,可能会取得更大的效果。

    ……

    咸州城下。

    两军一在城上,一在城下。相互惨战。

    耶律休哥是战神,但不是真的神,无所不能。

    如今咸州城墙修缮完毕,城墙高大。乌玄明又得到大量宋朝提供的武器,城中又准备了许多粮草,以及滚木檑石。

    再加上辽军不善长攻城。这一战耶律休哥打得很窝囊。

    甚至这边他在强攻咸州,那边还有许多渤海人源源不断地向乌玄明投靠。这就是宋九当初计策的妙用。不要将国号称为什么乌舍国,安定国。得重称为渤海。

    这时渤海国一些遗民还有很好的号召力。并且因为战事多,税务增加,所以随着乌玄明一度攻破辽国东京城,无数周边部族来投靠。

    耶律休哥也没办法制止。

    这时候萧燕燕下了命令,让他与耶律斜轸互换。

    宋九没有低估耶律休哥,还仍然低估了耶律斜轸。

    他虽在军事上未必及耶律休哥,但在政治上又远胜过耶律休哥。

    辽景宗死,他得到萧燕燕器重,知恩图报,于是仔细思想,与耶律休哥相比起来,自己与宋军作战,并没有可观的胜捷。辽东那边是恶疮,很痛,但暂时不会致命。

    燕云不同,弄不好它就会成为辽国的一剂最致命的毒药。

    因此主动请求互换。

    不过耶律斜轸暂时不会去东北,马上秋天就深了,也不是攻打乌玄明的好时候,皇帝驾崩,孤儿寡母的,有很多大事要处理,得等耶律休哥来幽州商议后,他才能去东北,明年春天会看情况用兵。

    耶律休哥一听只得怏怏不乐的准备撤兵。

    然而他忽视灵机一动,喊来手下,让他们放出风声,就说辽景宗死了,耶律休哥准备仓皇逃跑。

    几天后,他果真仓皇带着大军逃向南方,甚至因为焦急,都丢下许多辎重。

    但就起作用了。

    闻听后城中发生了争执。

    在宋九授意下,乌玄明也重着斥候,耶律休哥来了,乌玄明根据宋九建议,无论是耶律休哥或是耶律斜轸前来,免挂交战牌,据城而守。打得弹尽粮绝了,他们自己儿会主动撤兵。

    所以耶律休哥还未到,三军一起撤进了城池,一些百姓也撤到后方,甚至借机撤向忽汗川(牡丹江与松花江交界处的平原),增加大本营的实力。

    开始这个做法是对的,差一点就让耶律休哥无功而返。

    但现在开始发生错误。

    虽然不管什么原因,耶律休哥撤退了,也达到了目标。新渤海崛起速度太快,内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融合,现在要做的是巩固。以现在契丹的政治,以及乌玄明的能力,是不可能在东北出现一个大金国的。

    然而前面数次大胜,让一些女真大将变得骄傲起来,而且他们更善长马上作战,这种憋屈的城池防御战同样很不适应。因此听到耶律休哥散布出来半真半假的消息,又看到耶律休哥刻意营造出来狼狈而逃的假像,想要出城追击,大败辽军。

    石普与杨延昭兄弟,皆参与了或间接参与了高梁河之战,知道耶律休哥凶名的。他们立即阻止。

    然而他们非是宋九,虽有些威信,可威信远不及宋九。

    加上如今兵强马壮。人口增加,又掳来大量财富。许多百姓来投奔,手中力量强大了。便有点不在乎宋朝那点援助。因此杨家兄弟没有劝动,乌玄明带着兵马随后追了下去。

    耶律休哥逃得更快,他逃得越快,后面追得越快。眼看接近辽国产银的银州,伏军忽然杀出,将乌玄明大军人马一切两半,耶律休哥亲自带头,调转大军,杀了过来。

    此役十分惨烈。虽然耶律休哥大捷,然而女真士兵战斗力太强大了,他部下牺牲同样惨重。不过乌玄明败得更惨,两万部下,只有近五千人逃了回去。大半折损于此地。耶律休哥随后反追击,紧紧咬住乌玄明,追到咸州城下。

    城中兵力空虚,乌玄明不得不丢下咸州城,逃向通州城。耶律休哥拿下咸州城。天气也冷了下来,他也想急着返回幽州。因此没有再攻打通州。这一战石普知道不妙,并没有让所带来的宋朝将士参与。但这次惨败造成了许多恶劣后果,辽东各部又重新意识到辽国的强大。乌玄明手下信心变得低落。就连后方一些本来就不大服气的部族又重新有了想法。

    但失去了咸州后,地形更险恶的通州还在乌玄明手中。局势还没那么糟糕,就看来年了。来年耶律斜轸如果做得好。耶律休哥就为他打好底子。如果做得不好,渤海国依然成为辽国长在胸口上的一个毒疮。

    ……

    近处戈壁滩上长着低矮而又稀蔬的野草。一匹匹战马正在艰难的啃着这些小草。远处秋风吹来,阵阵黄沙扑面。

    这就是地斤泽。

    宋九让西北驻兵派斥候打探拓跋消息。并且指名道姓说了李继迁三个字。

    此人是银州防御史李光俨的儿子,其高祖是拓跋思忠,也就是拓跋思恭弟弟,英勇善战,然而与朱温交战时,战死在东渭桥边。

    建隆四年,宋九刚来到宋朝的时候,李继迁出生于无定河畔。

    此人生来有异,据传他生而有齿,很小的时候就擅长骑射,有智慧。开宝七年,李继迁仅十一岁,率众出猎,在半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他不慌不忙,让随从退到松柏林中,他自己爬上一棵树,张弓搭箭,射中老虎的要害,老虎当场毙命。这件事在西北广为流传,定难节度使李克睿,也就是李继捧的父亲赏其才华,授予他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这些消息斥候打探到了。

    不过李继迁仍不是定难八州最重要的官员,而且他只是拓跋李家宗室远亲,宋九的命令执行得不严。

    时间也晚了,宋九下令,斥候前去打探,李继捧正在准备进京。按照规矩,李继捧缌麻一族(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以上的亲属增色应赴阙进京,李继迁也在入朝名单行列中。

    但李继迁反对李捧入朝献地,正好他此时在银州,而非夏州。于是诈言乳母死,替她安葬,然后将兵器葬在棺材里,带着数十名亲信逃出银州城。

    等到上面的将领反应过来,又加上宋九的亲点,于是派兵搜捕时,李继迁已经不知所踪。

    他所逃亡的地方便是荒凉的地斤泽。

    在这里,他利用风沙的掩护,以过去拓跋家的“恩德”以及昔日党项的荣光,网罗各族。

    今天是诸酋豪聚会的日子。

    风沙越来越大,一队队人马陆续到达,眼下还不是很多,然而这让李继迁喜出望外了,虽不多,但再也不是前些时间几十人逃亡在外的凄惨景象。

    看到天色渐暮,大约不会再有人来了,他拿出高祖拓跋思忠的画像,大声说道:“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

    实际赵匡义哪里想绝拓跋氏,只不过会插手一部分定难四州事务,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大权独掌了。然而这些酋豪哪里知道,加上李继迁一番舌出莲花般的蛊惑,于是纷纷响应。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诸人杀牛会盟。

    李继迁却用眼睛看着西南方向,哪里是党项大族野利部族,他脑海里在浮现出另一个计划,他要迎娶野利酋长的女儿……(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二章 包青天

    据传开封有一个包青天,日断阳,夜断阴。

    实际包拯在开封府尹上任职时间不长,只是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那时京城人口更多,许多权贵为了扩大府宅家园,将京城四条运河占有,导致夏秋汛期到来,水不得泄,城中多内涝,于是包拯带着衙役做了强拆队。第二件事将开封衙门外墙壁拿掉,公开审案,以示公正。

    可能不畏权贵吧。

    但不代表着他是宋朝最善长审案子的人。

    若真正与后世传说中的包青天相比,此时倒有两个人。

    一个就是赵匡义!

    他在开封府多年,积累了许多断案经验,因此做了皇帝后,继续断决许多案子,而且做得很公平,并且还偏向弱势群体,非是齐人,齐人那是人人平等,但在赵匡义手里,若是权贵与穷人发生了冲突,那么一定偏向穷人。

    还有一个人,萧燕燕!

    燕燕是字,名字叫萧绰,其父萧思温是辽穆宗的亲信,辽穆宗遇刺时,萧思温做了一个大大的政治投机,一面封锁消息,一面连夜通报耶律贤,耶律贤带着一千铁甲奔赴黑山,于是得以成为皇帝。为了感谢萧思温,征召他女儿萧绰入宫,这时萧绰才十五六岁,不久赐为贵妃,仅过了五个月就成了皇后。

    然而这个辽国史上著名的明君身体却很虚弱,就连马鞍子都骑不住,因此萧绰渐渐替耶律贤处理一些军国大政。但在第二年,她父亲也遇刺身亡。不过父亲的死不但没有吓到萧燕燕,反而意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因此耶律贤对萧燕燕倚赖性更重。

    她的这段历史颇让人眼熟,不错。与武则天上位很相似。

    不过扪心自问,抛开武则天是汉人唯一的大一统国家女皇帝外,与萧燕燕相比,差得太远了。

    至于她为什么相信韩德让,确实也不大好说,萧思温在成为辽穆宗亲信前,一直担任着南京留守的重任,韩家在契丹南京幽州地位很重要,两家必然会相互来往。两人打小就认识。至于会不会产生青梅竹马般的青涩爱情,只有他们两人心中清楚了。

    两家的交情,打小相识,韩德让在幽州保卫战中出色的表现,以及他的才干,这才是萧燕燕重用韩德让的原因。

    因为对萧绰的才干欣赏,前几年辽景宗曾传谕史馆学士,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联’暨‘予’”。并“著为定式”。

    正是这道命令,使得辽景宗死后,萧燕燕权掌天下,有了大义所在。

    辽景宗死。萧燕燕一面封锁消息,特别是不放心宋朝。

    一面大胆改革,重用韩德让。律法上规定民族平等与人人平等,赵普喊出了齐人。还没有喊出齐族,宋九什么口号没有喊。不过在推广一些齐族政策。但宋九的思想意识是来自一千多年后的,两相比较,可见萧燕燕在政治上的远见。

    实际执行过程中,她也严格执行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曾经处斩了杀死逃亡奴隶的贵族,又制订了上诉制度,派专人巡查各地,清理陈年冤案,洗雪冤屈,又废除了连坐的法律,即便是谋反,不知情的家属也会免于处罚。同时还有一些人性化举措,如取消暴尸三日的做法,实行科举制度,平等选拨人才。以至一段时间内,南京及易平等地以狱空闻。

    这才是真正的包青天。

    想一想后来宋朝出现的所谓刑不上士大夫的说法,与赵匡义、萧燕燕相比,晏殊、韩琦、欧阳修等人好回家洗洗睡了。

    不过与萧燕燕相比,赵匡义却多了一份做秀的味道。

    有人说宋朝软弱,赵匡义无能。

    可能两次北征,因赵匡义与曹彬断送了宋朝大好崛起的机会。

    然而不能说宋朝军队无能,若抛开两次北征失败,两国在边境上战事结果是什么情况?

    难道宋朝兵力多吗?

    宋朝禁兵只有三十来万,辽国能调动的兵力也接近这一数字。宋朝可以征调民夫,弓箭手,辽国人人皆兵,能征召的兵力更多。

    数量上宋朝不占优势。

    但再看军队种类呢,宋朝九成以上是步兵,辽国正好反过来了,若是正常情况,可以说一个骑兵能挡五个步兵,结果呢,所以说宋军战斗力超过了宋九的想像。

    只可惜赵匡义很悲催,他遇到了萧燕燕、韩德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李继迁。

    不过萧燕燕也在犯错误。

    宋朝骑兵占的比例不多,可作用巨大,宋九过了很久才看到这一点。萧燕燕却很早就看出来了,前年逼迫府丰二州不得向宋朝献马,还出兵丰州掳获了一些百姓恫吓,甚至三路大军南下,一路就是兵指府州,一次是未起作用,一次是小挫而回。

    这次萧燕燕又在犯错误,她不敢再攻打宋朝了,辽东那边冷了,只有明年解决。

    于是出兵丰州。

    之所以如此,一是丰州产马,二是丰州首领王承美的父亲曾投降契丹,开宝二年,看到宋朝强大,于是弃辽投宋。

    这次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丰州有王承美,还有一个同样牛逼的女人,折二……

    ……

    宋朝向夏州派了两个官员。

    第一个是尹宪,乃是赵匡义藩邸旧臣,但这个人同样很有能力。赵匡义即位,对西北也重视,让尹宪为延州保安军使。伐北汉时,拓跋李家出兵,但那是做样子的。府州折家出兵才是真出兵,因为尹宪在西北呆了一段时间,于是让他护府州屯兵,与鄜州三族攻岚州,破敌千余众。擒岚州知州马延忠,拨缘河诸砦。赵匡义伐幽州。他为了侧应赵匡义,孤军入朔州界。破宁武军,杀其军使,获人马器甲无数。又改夏州兵,杀戳丑奴庄、岌伽罗腻叶十四族,及诱其渠帅。

    对西北熟悉,战功显赫,也有震慑力。

    无疑是知夏州的最佳人选。

    同时又派了一名大将前去驻兵,曹光实,也就是向王全斌献地图报仇的那个四川雅州大将。

    这个人更不能小视。

    巴蜀平定后。曹光实进京叙职,说境内初定,请求将原来召集的乡军放回家耕种。赵匡胤十分欣赏,又问其战绩,赞其为蜀中俊杰。

    曹光实回去后,以家乡百丈产的茶与西侧蕃人交易马匹,宋九说了多次恩威并用,软了就被人欺,然而硬了更不行。必须有软有硬,正是这个茶马交易,加上宋朝的军威,由是周边各蕃族纷纷来附。朝廷看似未得到好处。不过附比不附好,至少附了就不会来入侵来抢掠。

    赵匡义平河东,曹光实要求率一旅奋锐先登。赵匡义道,资金粮事重。亦足宣力也,让他继续配合宋九管后勤工作。河东平。命为汾辽石沁四州都巡检使。在雁门大捷中,曹光实也立下大功。

    于是此次赵匡义让曹光实为银夏绥麟府丰宥七州都巡检使,随尹宪入驻夏州。

    此人更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大将,而且在民族事务上很有一手。

    可以说赵匡义在此次用人绝对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七州都巡检使更是英明之举,有了这个职务,若是夏州有变,兵力不足,那么曹光实就可以抽调七州兵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叛变镇压下去。

    而且这两人与宋九不恶。

    首先是尹宪。

    说尹宪就说到宋九对赵匡义的功劳。当年明处是赵匡义支持宋九,获得大量财富,这些财富对赵匡义起了重要帮助。但没人注意,这是赵匡义投资的侥幸回报。不分给赵匡义,也要分给其他人,宋九能有什么功劳?

    然而实际玉苹暗中又抽出好几回钱帛,支持了赵匡义。这一明一暗,使赵匡义得以渡过最艰难的时光。

    再者,涿州城,宋九安定诸将,没有使大家将赵德昭扶持上位。还有呢,又派杨业前去营救赵匡义。

    但如果宋九卖这个功,赵匡义肯定不欢喜。如寇准,在澶州城下,寇准那是立了大功。

    然而他唯我独尊的性格,回京城天天卖这个功劳,宋真宗怎么想?

    实际澶州之战前夕,宋真宗也是主战派!当真寇准敢将宋真宗绑架到前线,宋真宗此时十分不弱,从小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曾得赵匡胤夸奖。

    而且宋朝他治下出现宋朝最好的内治,咸平之治。还有一条,赵匡义手中户数史上只有四百来万,到了宋真宗时接近九百万,二十余年,就番了一倍以余。宋仁宗千古仁君,四十多年,才使人口增加了三百万户。

    后来他拜神仙,部分是他得了严重的神经病,不是精神病,而是神经上的毛病,风疾,据考证,它就是脑血检脑出血之类的重病,宋神宗同样如此,征西大败,宋神宗受到刺激,才英年早逝。宋真宗想不死啊,在古代只好求神仙了,但求神仙另一个用意也在掩饰澶渊城下之盟。然而寇准天天在卖,卖得最后连史官都认为是寇准将宋真宗强行推到前线的。宋真宗怎么想?

    但宋九不同,没有他,在史上赵匡义也做了皇帝,在幽州也平安回来了,因此根本没那功劳的想法。这让赵匡义很欢喜。

    现在赵匡义最需要的是赵普,然而刻意在保护宋九,顶多宋九做得“过份”时,他呵斥几句,也是因为这一点。

    做为赵匡义藩邸旧臣,与赵匡义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而且他们也能知道一些内幕。

    不少人上位了,各怀鬼胎,但还有不少赵匡义的藩邸旧臣因为这一层关系,对宋九抱有好感的。包括尹宪。

    至于曹光实更不用说,宋九在巴蜀做法,让他敬佩,后来征河东时两人合作过,至少不是敌人。

    两人到了夏州,虽然李继迁逃跑了,但很好地执行了宋九的命令。

    于是得到准确情报,立即将情报送到京城。

    宋九打开一看,上面说了两件事,地斤泽诸族会盟,还有李继迁迎娶党项最有名气豪族野族酋首的女儿。并且因为两人重视,斥候打听得很仔细,唐末时西北六大府族,野利族独据其三,后来渐渐末落,变成两处,一处是在灵州,一处是在横山。横山这一族不及灵州那一处族帐多,然而生活在山区,子民更勇敢。

    李继迁迎娶的妻子就是这一族长的女儿!(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三章 原因

    不但这条消息,还有许多其他的消息,有的有用,有的没用。

    宋九将这些隔情报整理出来,首先得找出李继迁能成势的原因,不仅是李继迁军事能力,还有各族为什么如此拼命支持他。这不是在辽东,整个后方都是女真人,又是极度落后的所在。定难四州文明开化了,还有许多汉人,吐谷浑人,吐蕃人,以及其他种族的羌人,这些种族互相不团结,即便是党项人也不团结。

    所以得找出真正的原因,这才能开药。

    他将手里事务放下,整整呆在枢密院看了两天,最后终于理出来一些头绪。

    还有呢,如何开这个药剂。

    又想了两天,宋九在政事堂将这两份情报抛出来。

    宋九再将定难的历史讲了一遍,唐朝与五代时未讲,那是过去式。也不是讲他们的历史,而是讲心态与对错。

    赵匡胤继位,李彝殷来降,避讳改名,是否李彝兴如此忠诚于宋朝?不是,他所做的仅是希望得到中原王朝对他在夏州政权的承认,好捞取好处。效果也不错,赵匡胤承认了他在定难的治理权,并且官拜太尉,在宋初能得到这个职位的,除了李彝兴只有一个人,赵普。

    赵普也在坐,冷声说道:“宋九,当时朝廷有何能力西顾?”

    “是啊,可我没有说先帝做得不对,我讲的这段历史,是从历史上找出李继迁能聚集诸族反叛的原因。”

    赵普没有再作声了。

    这段时间他损失有些惨重,新亲家高怀德死了。这门亲事带来的影响力渐渐下降。战友老王溥也死了,影响更大。

    于是赵普派人扬言。说是王溥被宋九气死的。

    宋九听到传言后仅说了一句话:“若是王溥被我气死,只能说明他做贼心虚。未做亏心事,何怕半夜鬼敲门,若是没做亏心事,我又凭什么能气死他?对错不谈,用死人做文章可耻也。”

    赵普是阴谋,宋九是阳谋,打了一个旗鼓相当。

    但在军事上赵普不大敢插手,这不是他所长,弄不好会自取其辱。因此缄默不语。

    宋九还有一个上司。按道理曹彬是一号西府首相,他只是二号首相。不过曹彬这时候心情不大好,自己几个月前还说过,定难八州不会反叛,话音未落便反了,好说什么?

    宋九继续往下说。

    不管怎么说,李彝兴做得还可以,但赵匡胤待他也不差。

    继续勾心斗角,宋九以前献了计策。赵匡胤未采纳,不是不重视西北,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