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天商议无果。

    于是广征博引。群策群力。下面的官员同样没有办法,只好提议征十万百姓修补河道。

    赵普将这些意见转交给赵匡义。

    赵匡义很不满意,由宋九开始,朝廷也渐渐采纳了用工代赈。不过因为官吏贪墨。发生了种种矛盾。若是小范围用还可以,但是十万灾民用工代赈,准得出大事情不可。而且上哪去立即征来十万灾民。或者征十万民夫来堵塞决口?万一处理得不好,百姓本来因为受灾了,心情不满,发动暴乱,那就会出更大的大事。

    因此赵匡义冷声说了一句:“从前韩村河决,征民没起到作用,反而严重扰民。”

    于是他发十万军队治理河道,甚至为了表达治河的决心,所用钱帛全部自内库调派,不动用三司国库钱帛。

    赵匡义朝时赵普与赵匡胤朝的赵普终是两回事,若是那时,赵普认准了宋九打压,宋九会更悲催的,因此赵普同意了。然后二人商议,得选人领头。选来选去,选了郭守文护其役。

    再看郭守文阅历,潘美活捉刘鋹,曾派其进京献捷,宋九也与此人在那时打过交道,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会拍马屁。

    李煜进京时,郭守文劝其不要轻生。

    安抚过西北。

    太平兴国三年,郭守文曾率宋亳二州四千五百丁塞汴水决口。

    应当赵普推荐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

    郭守文去了前方。

    他没有偷工减料,全部用埽填堤。

    想要牢固的堤坝,最好是石头水泥坝,现在水泥出来了,可成本太高。还有史上后来发明的鱼鳞塘,这个也让宋九提前弄出来,它代价同样不菲。另外就是钱氏在钱塘江推出的笼石法,这个成本也不低。还有便宜的方法,最便宜的就是硬是用泥土填,这个只要人力成本。要么后世都常见的用沙包加固堤坝。

    但在宋朝想要质量好,最常见的便是这种埽。

    先用大量编织芦苇绳和超大超长的竹索,芦苇绳用来捆绑加固“埽”,充当编织袋的作用;竹索用来贯穿“埽”,充当纤绳,以便人力将“埽”拽拉牵引到指定区域。

    再于宽广平坦的地上密布芦苇绳,接着在绳上铺一层厚树枝与厚芦苇,再在芦苇上倒泥土以及碎石块,接下来按照这个制作次序反复操作,待填充物外形高约十米、长约数十米时,最后用芦苇绳紧紧捆扎,用来堵河的“埽”就这样完成了。

    实际它的原理与笼石法、鱼鳞塘、水泥坝是一个性质,就是用这些绳索将整个河堤变成一个整体,增加其牢固。

    郭守文没偷工减料,十万呆在京城的大军也不敢偷懒,场面很壮观。

    到处是黑压压的兵士,将一个个“埽”拖到决口边缘,栓在巨桩上,然后投河堵决。

    可是这一年雨水特别厉害,河水始终如奔马一般汹涌而来。

    无论投入多少劳力,还是投入多少石头与大“埽”,皆眨眼之间被河水冲得无踪无影。

    不但如此,陕西,河北多处地区同样受到涝灾。

    而郭守文从五月折腾到九月,这个决口还没有填上,无论他如何折腾,河水依然向东直入淮河,导致广大的灾区春秋两季颗粒无收。

    不能说赵匡义做错了,若是水势能在中途稍小一点,让郭守文堵上,将灾害降低,花费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没有堵上,那就是一个笑话。

    当然,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至少赵匡义想做为,也想不扰民,用心肯定是好的。

    郭守文在滑州无功,都不敢回京城。

    赵匡义也不怪他,痛定思痛,这样临时抱佛脚肯定不是办法,既然今年无辄了,就不让它下回再发生吧。

    因此就想到了古代的一个办法。遥堤。

    何谓遥堤,就是距离河堤两三里开外,再筑一道大堤,若是汛期凶猛,就可以打开陡门,将水放于这个缓冲区蓄洪泄洪,而且第一道河堤若是破掉,它可以做为第二道大堤拱卫后方。

    赵匡义便派两批官员出发,柴成务与葛彦恭顺着黄河北岸,赵孚与郭载缘顺着黄河南岸。西自河阳。东到大海,察看古代遥堤情况。

    不久赵孚便上书,是有遥堤,是那一朝建的赵孚也不知道了。但所剩百不过一二。现在重修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不知得用多少钱帛与人力,工程量太大了。其次遥堤与河堤之间的滩地肥沃,以此为生的农户特别密集。一旦滩地用作防洪区,将有多少民户面临迁徙,他们迁到何处,如何谋生,国家将损失多少税赋?

    因此建遥堤不是办法,想要解决,只有分水,南北岸仿佼汴水,各开一个陡门,北入王莽河(山东宁津胡苏河)以通于海,南入灵河以通于淮。

    甚至也说了宋九所说的若是分水,会使在水势平缓时更为平缓,导致泥沙沉淀更快的弊端,那就是用陡门调节,仿照朝廷依宋九的提议,于汴黄交界处再置一蓄沙湖之举,水势小的时候关闭陡门,水势大的时候从蓄沙湖泄水于扩疏后的王莽河与灵河,使河水迅速进入大海。同时还能通舟运,灌溉农田。

    不管这个提议对不对,可是让赵普尴尬了。

    不是分水那么简单。

    想要分水,必须扩滩王莽河与灵河,特别是灵河那一段,还要浚通济水,以及从梁山泊通向彭城六七百里长的桓沟水。

    钱呢?

    本来可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赵匡义还是将所有重臣喊到政事堂,看着大家,特别是狠狠地盯着赵普,最后盯着宋九说道:“修防决塞,盖不获己,而秋霖荐降,役民滋苦,难道是朕寡德?”

    宋九有些晕。

    这个黄河越往后越难治了。记得前世一个帖子,说南宋能屹立,还亏得黄河,正是黄河多次泛滥,将金国害苦了,没能力一鼓作气将南宋拿下。这肯定不通,金国崛起时什么样的家底子?最少比那时候强吧。不过也说明了北宋以后的黄河情况。

    没办法治。

    有办法也没有这个国力去治。

    赵普在边上说道:“尧水汤旱,时运使然,陛下劳谦勤恤,过自刻责,下臣恐惧所措,望少宽宸虑,以竣天灾弥息。”

    “赵卿,还有诸卿,勿要藏拙也。”赵匡义又不满地看了宋九一眼。

    在座的谁对水利最精通,宋九,他就是水利起家的。

    宋九只好站起来说道:“陛下,黄河渐成悬河,如何治,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国力无法实现。若陛下只图五十年之计,臣都有一个办法。”

    “五十年啊。”

    “能保证五十年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如今人口还不算多,若是五十年后以这十几年的人口增涨速度,可能人口数量会番上三倍。那么这些大决堤,可能会出更大的事情,淹死更多的百姓。”

    “但是五十年……”

    “陛下,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如今国力还是有限,况且还有燕云未平。所以得分清先后,先举应付五十年的办法,五十年后,燕云收回,国家更强,可能会有更好办法解决它。”

    “那你就说这个五十年之策吧。”

    “臣先说堤,朝廷有人说遥堤,实际还有辅助堤,如月堤,格堤,缕堤。若再分,还有越堤,子堤,撑堤。”

    “恩?”赵匡义茫然。

    其他人也一起发愣。

    大多数是后世发明的名词,一起不了解。

    “实际除了临时抢险的子堤外,真正分起来,只有两种,一是内辅助堤,二是外辅助堤。内辅助堤就是遥堤。余下都是外辅助堤。”

    “外辅助堤?”

    “就是在河堤修建的辅助堤,如缕堤,于河边再筑形如丝缕的小堤,它有两个作用,水小时束河,使之河水不会平缓下来,那么河沙便不会沉淀。其次是汛期时,它能替主堤抵挡第一波攻击力,从受力原理来分析,有了缕堤,主堤受压会减轻。月堤与之有些类似,但是两道主堤,于险要河段将主堤缩退,在后方再筑一道半月形主堤,那么不用兴师动众的建千里遥堤,就可以将决堤事故下降一半。格堤也与缕堤类似,但不是呈丝缕状,而是呈一个个不规则格状,它主要用在很长的平直河段,之所以决堤,多是水流动产生的冲击力。但现在主堤外有一个个格堤,那么临近主堤下面的河水便不易产生流动,这就很好地保护了主堤。越堤与月堤性质差不多,但呈相反方向,是于河道一侧筑长主堤,使水绕道而过,不直接冲击主堤。撑堤则是于主堤外直接加梯堤,使主堤下方河道加固,抗击水压与冲力。子堤则是抢险时用的,若是汛水凶猛,来不及从后方挑来泥石加高堤坝,那么直接于主堤内侧取泥加高,这个若不懂水利,最好少用为妙。”

    “卿为何不说?”

    “臣西府事务繁忙,况且是越职的事,只是看到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臣抽空骑马到黄河边又仔细转了转,才想出来的。”

    赵匡义闷哼一声。

    如果不是朕今天逼了你两回,恐怕你还不会说。(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 礼物

    实际刚才赵匡义说话有潜台词的,为什么会如此呢,难道是我品行不好,上天惩罚吗。

    看看这两年,那么多灾害,偏偏又发生自己打压老三之时,能不让人误会吗。所以赵普你得替朕扛着。

    赵普更狡猾,尧时都有大水,汤时都有大旱,况且你我。

    赵匡义要倒。出了这么多灾害,老子在皇宫里都不安,你还能泰然处之,让老子耐心等待,这是那门子道理?

    只可惜宋九未听出来。

    于是赵匡义又逼了一下宋九,事实也不大高兴,你是爱民的,难道为了斗赵普,当真不管了。

    这时他权然忘记了赵普打压他时那种心情。

    但他却是误会了宋九,宋九确实在想方法,一时未注意他们的话外之音。他又详细地讲解了这几种辅堤。

    然后说道:“赵孚所言对也不对,若是于河中起修南北两道遥堤,以现在的国力同样不切实际。但于王莽河与灵河分水同样没有效果,原因很简单,不说巨大的用度,黄河下游多是山区,唯有孟澶滑这几处两边皆低洼,水往低处流,因此多在这一段河面或强行冲向南或强行冲向北,分流所在离这一段河面太远,分水效果不好。”

    “卿所言中的也。”

    “但赵孚也有一些想法可以实施,不过要改一改,也不用遥堤蓄水,更不用于东边分水,可以于两河寻一些低洼场所。最好多是盐碱地带,后方单独建大月堤,汛期水势不大,百姓耕种,水势若大,及时将百姓疏散,放水泄洪,水势消退时将水排掉,沉淀的淤泥又可以改善土壤,弥补百姓损失。”

    这是一个办法。

    但也很麻烦。那是家园。到时候放水泄洪时,有几个百姓愿意离开家园?

    不过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最少比现在滚滚河东一直流向彭州的强。而且平时可以做一些补贴,例如免减税务等等做补偿。这就看朝廷怎么想。当地官员怎么想了。

    宋九又说道:“现在还有一些办法。毕竟人烟不是太稠密。就是未必会麻烦。因此想要五十年不那么频繁出事,只有下面一个办法,筑外辅助堤。它不占民田。也不用迁徙百姓,安置百姓,若是合理,还会起到一些束水冲沙的作用。”

    “于河外筑堤,成本更高。”宋琪道。

    “陛下,臣认为以后西府宰相必须有一段军旅经历,方可胜任,东府宰相必须担任过三个州府长吏旅历才可以胜任,不然易闭门造车,贻误国事。”

    宋九讥讽道。

    宋琪虽年龄很高了,但他以前多是副职,只是曾经因为担任开封判官时却与赵普相善,让赵匡义怒出于陇州,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官员的经历。

    事实也没有宋琪想的那么复杂,这些外辅堤主要是减少主堤下方的水压,因此可以于水小时从河中取泥,或者于堤内取泥,筑起浅滩,再于浅滩上筑堤。当真在河中筑堤,现在有这个能力么?

    “它也要不少劳力与钱帛的。”王明老实地说道。

    “嗯,但它不用那么急,可以量国力而行,非是要求一朝一夕之功,不过以我想,还是今年施工最好,先将一些险要河段抢修起来。”

    “何故?”

    “陛下用禁兵堵缺,不用百姓,现在大水茫茫,家园淹没,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若是不组织好,百姓积怨,恐生变端。但再过一段时间,河水就要消退了。一旦河水消退,人心便会渐渐安定起来。可是那么多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河北陕州洛阳都有许多百姓因内涝,颗粒无收。朝廷能不赈济吗?这时就可以用工代赈了。因此秋后水势消退之时,施工成本最低。”

    大家都在低头思考宋九之策的可行性。

    赵孚嘴张了张,最后未说话。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用钱多少不谈,但一听就知道宋九的办法比他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宋琪却不服气,便说了一句:“陛下,灾害连连,国库紧张,若是再动工,请陛下将西北诸工停下。且臣以为仅是对付一流盗,国家用费钜万,颇是不值。”

    表面上看这句话说得也有道理。

    李继迁不就是一个流寇么,能成什么大气候。

    宋九太小题大作了。

    现在两选一,一是河工,二是西北,河工才是最要紧的。

    事实这句话很恶毒。

    若是西北停下,那代表着朝廷默认宋九是一个笑话,可为了这个笑话,花了多少钱下去。

    若不停,是因为西北造成经费紧张,而使河工不得开工,宋九这是不识大体。

    宋九眼睛终于冒起寒光。

    奶奶的,俺与你宋琪有仇啊?

    但宋琪也是没办法,如果再让宋九放光彩,他隐隐感到很不妙了。赵普一倒,宋九还能容忍他吗?这是逼上架子要斗宋九了。

    宋九转过头,喊来一名太监,让他去西府将王明给他的那样东西拿来。

    咱们用事实说话。

    一会儿小黄门将那份账册从西府里取来,宋九递给赵匡义:“陛下,请看。”

    这就是王明给他的礼物。

    西府不过问出纳的,但三司在宋九完善下,账册渐渐变得很清楚。因此从三司能得到太平兴国三年国家军费支出。

    宋九在翻看账册时,王明又让小吏将去年六月到今年六月国家军费出纳统计,给了宋九。不过现在宋九手中的是“更新版”,乃是去年八月到今年八月的军费。

    这个军费包括兵士薪饷赏赐抚恤,武器开支。以及前线筑堡等其他与军事有关的费用,也包括对辽东的援助费用。

    似乎这一年宋九花掉了不少钱,西北筑堡修路,对丰州的部分补助,对辽东的援助,以及增加的三万乡兵,河北河东也新增了一些堡砦……

    但在三司统计后,事实与太平兴国三年军费相比,不但没有增加,相反的还减少了五十来万。

    赵匡义看后很愕然。

    不过随后细想就明白了。太平兴国三年军费不少。因为准备征伐北汉,甚至想收回燕云,宋朝扩军到了三十多万。

    现在前线轮戍的兵士增加了,赏赐抚恤增加了。可实际从去年夏天后前线并没有大的战事。因此赏赐抚恤几乎忽略不计。是增加了许多表面的支出。但暗下里养兵费用在急剧下降。

    因为宋九的调节,不仅后方禁兵七成化为农村驻兵,前线也在大肆营田。甚至养猪养羊。

    许多地区屯兵供给若无大战来临,几乎做到自给自足。在前线节约一石粮食,可能相当于在后方节约十石粮食!特别往后,宋仁宗时甚至在后方价值几文钱一斗粟运到前线能值上千文。

    史上种世衡开始于西北营田得功,不过后来因为多是城市兵,史载纨绔子弟,实际让城市兵如何做好耕种?正是宋九将城市兵向农村兵,特别是后来征召的士兵一起屯于农村,他们平时就是农民,习惯耕种,因此到了前方营田,迅速得功。

    这也是一复古。

    宋九的办法就是唐朝在青海等地的营田改进版。

    但在唐朝很苦逼的,没有轮戍,没有多少补贴。但这是经济造成的结果,若是象宋朝这样玩,顶盛时一年军费可能用达一亿多,那么唐朝早就完蛋了。

    说来不新奇,可是节约的费用是惊人的。

    为此宋九仍在西府不断地调节,替朝廷进一步的减少不必要的军费开支。

    因此造成一个结果,看似这一年来宋九花掉不少钱,实际并没有花去多少。

    宋九将它献上来非是邀功,他的功劳太多了,不必须邀功来让赵匡义反感。只是宋九用它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个统计会有误差,但不会差距两百万,那一年军费未必少用,可是国库盈余多少?现在又盈余多少?不要说赈灾,堵缺的费用是来到内库,赈灾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下去,若是有当年的盈余,即便有这场大灾,军费没有过份透支,也足以平安度过。

    非是西府多用了钱,而是东府出大事了。

    宋九递上去,什么都不说。

    西北解释了不知多少遍,至于河工,自从郭贽下去后,东府成了赵普的私宅,自己说了能执行吗?

    赵匡义叹了一口气。

    一山不容二虎,自己当年怎么就与赵普容了那么多年?

    看到是到了选择的时候。

    于是说道:“散吧。”

    陈从信道:“陛下,那河工……”

    “再议。”

    宋九心中一声叹息,还枉他冒着大雨,顺着黄河看了两天,但看样子又不了了之了。

    大家退下,陈从信忽然从后面追上来,在宋九耳边低声说道:“如此大灾,首相有失啊,不对,与你无关,乃东府有失也。”

    宋九盯了他一眼,随着微笑地摇摇头。

    这个人是赵匡义的心腹,赵普的政敌,但不是自己的战友。

    他用心也不良。

    按理说这两年灾害连连,特别这样的大灾,稍稍用一点手腕,赵普要负责任的,那怕自己讲了天气原理,可包括自己否认神灵存在么?天人感应还是这时代的主流。

    不过自己不能说。

    一是自己说了,会让赵匡义反感。

    二是若往歪处上想,为什么有灾害,赵普与赵匡义搞的那些妖蛾子,但有赵普的份,也有赵匡义的份。

    实际民间开始在议论,自己说出来会有什么好下场?

    但宋九不知道赵匡义开始逼宫了,只隔了几天,赵匡义将赵普喊来训话:“我视万民如子,念其耕稼之勤苦,军国用度所出,恨不能全部免掉也。因此令两税三月交税限期特意延长一个月,可官吏不体朝旨,个个如狼似虎,对民捶挞如家常便饭一般,此事尤伤和气,应下诏让地方官吏严格执行。”

    赵普立即去写草诏书。

    前面诏书写完,赵匡义又将他喊来,骂道:“你派出的赈灾官员都在做什么,听说一个个都赖在京城不离开,他们不去地方,百姓税赋减免怎么落实?地方官吏耽搁了缴税怎么办?”

    赵普头上冒汗了。

    诏书下达,赵匡义又将赵普喊来,呵责道:“荆湖江浙淮南诸州,每年上供钱帛,但这些官吏怎么想的,看到那个百姓有钱,便让他押运钱粮进京。他们个个老实愚鲁,无御下之术,而篙工船夫,皆顽猾之辈,这些高户如何是他们对手,这让多少百姓因此破产,真是人间悲剧啊。”

    赵普一听整傻了眼。

    这几个地区非是广南,实行了免役法,按照宋朝役法,皆是三等以上户担任差役,不让他们押,让谁来押运?

    但知道赵匡义是在鸡蛋里挑刺儿,只好含糊地写了一道诏书,诏自今直遣牙吏,勿复扰民。牙吏还不是高户担任的?

    然而赵匡义也急了,老先生,非得让朕将话说白了你才走了。

    因此刻意将所有大臣留下来,当着大家的面说道:“国家事不能以大小相待,都有利害,朕近来比阅,看到削藤者每条削去十之七八(指运到京城做家俱的税藤与贡藤),但藤只产于南方,从七八千里外运到京城,多么的不容易!朕又看到作坊制兵器,铁仅用了一半。如果只上交贡藤条可用的那部分,如果将铁打造成兵器再上交,岂不是减少了百姓的劳役?天下无限利害,官吏却不能替朕经度。此固小事,当有大于此者,卿等思之。”

    话外之音,你这个宰相怎么当的?

    赵普,你还不明白吗?

    赵匡义要吐血了,话说到这份上,赵普还是不肯递交辞相书。(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 好人

    “宋卿,可有增财之法?”赵匡义在枢密院问宋九。

    “陛下问臣河工之策,臣也说了,代价并不高,虽不是治本良策,但也算是用最小的代价来治标,争取缓冲时间。滑州房村韩村堤决,千里之地,皆成汪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百姓苦难,国家也遭到重创。”

    “是啊。”

    赵匡义心道,所以朕才着急啊,你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