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菲薄。

    滕中正找到了宋九:“宋公,你为何不进谏?”

    “普光,你权御史中丞,乃是言臣之首,你不进谏怎能让我来进谏?”

    “我说了,可陛下不听。唯有宋公说。陛下才能听进去。”

    “普光,我也想劝说啊,可朝中有两人支持蛊惑,我能劝得动吗?”

    滕中正叹息一声。

    “看来陛下是没用好人哪。”

    张齐贤架起小炮。小打宋琪,滕中正也听说了。

    如果宋九做了中书门下平章事,会不会发生这些事呢。

    滕中正默默离去,宋九叹息一声:“他们还不如一个厨子啊。”

    这个厨子是指赵匡义王府时的疱厨王延德。

    回鹘本来生活在大漠深处,后来突厥势弱,回鹘人将势力散布于几乎北方整个大漠,最后又因天灾内乱,被辖戛斯人所灭,余下的回鹘人分三支西迁到后来的甘肃新疆地区,成为维吾族与裕固族人的祖先。其中有一支从蒙古高原迁到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北庭),不久又越天山在高昌建立回鹘国,即西州回鹘。

    甘州回鹘不用说了,他们离中原王朝近,来往频繁。不过西州回鹘也多次派使觐见。太平兴国六年,高昌回鹘王宣布外甥阿厮兰汉为西州师子王。宋太宗想了想,咱也派一个使者去看一看吧。于是派供奉官王延德与殿前承旨白勋为首的一百多人出使高昌。

    王延德这一行一呆就是三年,不失大国礼仪,契丹曾派使者出使高昌,挑唆道,闻汉派使自鞑靼道而出王境,是诱王窥边(是指王延德自贺兰道居延海去高昌的,还有兰凉道,不过兰州有吐蕃人,凉甘有回鹘人,宋朝只能从居延海道用兵高昌,但宋朝脑子坏掉不成,不过那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若是师子王智慧不高,可能会相信),宜早送回鞑靼,无使久留。

    师子王不作声。

    辽使又直接说,汉使来觇王封域,将有异图,王当察之。

    王延德听说后,对师子王说道:“契丹已背叛宋朝,还敢来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我现在就去杀了他,以免后患。”

    师子王急了,他大爷的,你杀了他们快活了,我们以后那就倒大霉,劝了大半天才将王延德劝息。

    张骞与唐僧两人西行,那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前奏,代表着民族变得勇敢,开拓,王延德亦是如此,不能说赵匡义精神不好,关健就是岐沟关以及李继迁……

    而且王延德不怕危险,曾深入鞑靼境(北阻卜地区),后晋时,契丹掳走了许多汉人,散于辽国全境,还有一部分是避战难逃向北方的,北阻卜地区同样很多。看到宋使到来,相率遮迎,献饮食,问其乡里亲戚,意甚凄感,热情地将王延德留数十天不得去。

    回来后将消息汇报,宋九同样也是唏嘘不止。他也有亲人在北边……

    同时王延德还将这三年来见闻,写了一本《西州使程记》。

    所以宋九说李昉与宋琪还不如一个厨子。

    ……

    不要说赵匡义对西州回鹘没什么想法,宋九也没什么想法。应当来说唐朝也算是控制了葱岭以东吧,还设有戍兵屯田,但不能算是完全统治。

    这不是雄心不足,落后的交通造成的必然结果。

    相反的,西域与青海牵制了唐朝的主力军队。结果使安禄山扬长直入,势如破竹。但可能宋九对河西走廊与河湟会产生一些兴趣。但仅是兴趣。北方才是宋朝未来的最大边患呢。

    因此宋九坐在家中,画着西北地图,主要是南河套相关的地图,这里多是戈壁滩与沙漠,在宋九指示下,虽然西北派了斥候查看地形,但这里却不易察看。即便宋九陆续得到许多情报,然不能清晰地将南河套地形画出来。

    怜儿与窅娘说着话:“若现在,那边会很热吧。”

    “嗯。是很热,一年四季都热。”

    “比岭南还热?”

    “奴婢未去过岭南,不过应当比岭南更热吧。而且人也粗鲁,很多人都不穿衣服。”

    “官人,你还打算让孩子去哪里?”

    “窅娘。你不要说热,也要说一点好的吧。”

    “有好的。哪里有很多美丽的景色。特别是海边,有黄金一样的沙滩,大海蔚蓝无比,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海底下的珊瑚,与游动的各种古怪的鱼儿,有时还能看到一些海面上鱼儿会发光。就象点点星星一样。若不是雨水多,风儿大,呆在海边也不错。而且哪里的果子很甜……”

    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最少比起现在南河套大部分地区,要好得多了。

    主要现在迁徙的汉人仍很少,以当地土著人为主,因此缺少文明的气息,初来乍到,再加上当地闷热气候,会让人不习惯。就包括河谷,因为缺少相关的水利,汛时河水浩浩荡荡,旱时干涸得只剩下河床上一块块巨石。

    不过一旦迁徙的汉人多了,将哪里开发出来,还是好地方,甚至可以轻易地做到一年三熟。

    还有呢,若是羊毛利润大起来,那么可以将船航行到更远的地方,一直到大洋洲,在哪里可以开出一块块牧场,不用强行迁民,用利诱导就可以了。

    先将种子播洒下去。

    实际不仅是窅娘去了,还去了一些识字人,宋九又支持着,带去大量书籍,教导当地土著人学汉语。不求后世会紧密抱成团吧,但求不要再成为一个孤独的大国。

    宋九继续画着地图。

    潘怜儿与窅娘说着话,几个孩子好奇地坐在边上听。

    外雨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屋内却是极其温馨的一幕。

    忽然一个仆役喊道:“起火了。”

    宋九丢下地图,走到外面,看到仆役指着西北皇宫方向说道:“宋公,哪里着火了。”

    就在赵匡义万事俱备,即将准备起身去泰山时,五月二十八日,是日既夕,阴云四合,风雷暴作。若是真下雨还好,老天只在刮风打雷,不见一滴雨珠落下。

    一个雷电正好击中建筑物。

    实际京城水泥建筑物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为了正统,包括官服等等,继续保留原来的样子,皇宫里大多数宫殿还是木质结构。

    雷电的高温使这座建筑物燃了起来,扩散到大内的月华门,守门的兵士呆在门外,没有看到。

    大火又借助风势向稍北的西华门与更北的大殿蔓延。

    这时候兵士才尖叫起来,可来不及了,火势借助风势,越烧越快。

    第二天官员来早朝,皇宫不知道多少地方烧着了,包括上朝的乾元殿与文明殿也烧得一干二净。

    这该在哪里上早朝?

    而且发生了这件事,还能前去泰山封禅吗?

    滕中正看着宋琪,怒道:“奸臣误国!”

    宋九不打宋琪的脸,滕中正来打。

    如果没有宋九,宋琪那就发怒了。

    但中书能力弱,加上这场天灾,而且宋琪带头发起封禅。帝王是喜欢封禅的,不仅仅是威风,可以想一想,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帝王,权利最高,但规矩也更多,连上一个大臣家坐一坐都要考虑一番,哪里有机会到处看一看。然而作为清流大臣是不喜欢封禅的,会使帝王重虚名,会花很多钱,会劳烦百姓……

    相信滕中正不戒意将事情闹大,正好后面有一个大块头顶上。

    宋琪阴着脸,心想,我忍,我忍。(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二章 打脸(下)

    滕中正虽以刚直闻名,但还是威胁不了宋琪。

    赵匡义走过来。

    没有一个大臣敢拍马屁了。

    但清流大臣们同样不敢作声,那是找抽的。

    赵匡义阴着脸走来走去,脸上堆满了厚厚的乌云。

    这场封禅毫无疑问,将是一个笑话留名于史册了,因此来到宋九面前,冷声问道:“卿难道不说什么吗?”

    “陛下,木质易燃易导电,陛下若想这个悲剧不再上演,还是改成砖石建筑吧。”

    若是在平时,宋琪又要咬宋九了。这是皇宫,若是偏殿改成顺店那种样子无关紧要,但将正殿改成顺店那种样子,自古以来的传统还要不要了?难不成以后要穿着西装t恤上早朝?

    但现在一个人也不敢反驳。

    可这非是赵匡义本义,又道:“还有呢?”

    “陛下,治国以仁为本,此乃天灾,火势燃起来后,兵士奋不顾身地扑救,不然烧的范围更大,望陛下不要追究兵士的责任。”

    建隆二年,内酒坊起火,那时宋朝才建立,加上各地叛乱,国家很穷,赵匡胤因此大怒,以大火时有酒匠想要侵入三司盗财物为名,准备将内酒坊五十名酒匠全部斩掉。经宰相再三劝谏后,赵匡胤仍杀掉了十二名酒匠。

    这次损失更大,所以宋九乘机劝了一劝。

    赵匡义有些失望。

    然而宋九再也没说一句话。

    赵匡义挥挥手:“诸卿回去吧。”

    几座正殿烧掉,但百司未烧掉,并不影响办公。

    滕中正追了几步,问宋九:“公为何不进言。”

    赵匡义连问两次,明显是动怒了,不是对宋九动怒。而是对宋琪等人动怒了,没他们蛊惑,就不会有封禅的提议,那么就是有了这场火,也不会让人浮想翩翩。

    但宋九两次回答皆无关痛痒。

    “言要实事求实,况且光武乎……”

    这些灾害管皇上与宰相神马事?

    再说光武大帝刘秀,那可是千古以来集文治武功与操守于一身的明君,但因为他是出自刘氏旁室,因此即位后大搞图谶祥瑞,为何。用此来证明他的正统。况且赵匡义。

    宋九几乎挑明了说。

    事实现在赵匡义在狂暴中,情绪不稳定,理智不清晰,自己说了未必管用,相反的会给赵匡义留下一个落井下石的坏印象。

    宋九又说了一句:“宰相要有容人之量也。”

    “老夫有愧。”

    “君是御史大夫。素以刚直闻名,就是要让你说话的。要敢于说话。何愧之有。”

    宋九留下站在哪里啼笑皆非的滕中正,回到了西府。

    西府还有很多事。

    宋九抽出一叠邸报,犹豫不决。

    王承美夫妇两次大捷,又得宋朝援助,于河东北广修砦堡,辽国人自然不能默视。因此让韩德让亲自出征,顺着阴山脚下,直扑夹山。中间隔着朔武应云数州,对此宋军肯定无奈了。否则宋九不会戒意让河东路出兵,将辽国这个大树砍倒。韩德让到了夹山,迅速扑灭了几个反叛的部落,催毁了几个正在修建的堡砦。在王家还没有反映过来之前,班兵回朝,俺们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回来了。

    可能韩德让这样做有点儿无耻,不过也不说没有功,这次出兵,震慑了许多夹山各部族,阻止了宋朝与王家影响力向东扩张。

    宋九接到前线情报后,也不是很失望,王家力量还是小了一点,朝廷又没有办法将力量往北延展,因此向东扩张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样的结局,可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辽国在用兵党项的同时,又用兵于阻卜。

    迅速将几个反叛部族镇压,但可能拘于四面八方在叛乱,宋辽对峙,辽国兵力财力有些力不从心,并没有阻止阻卜人与宋朝通商。阻卜人很高兴,一边向辽国大献忠心,一边继续与宋朝做生意捞取好处。

    但那能有这么好的事。

    沾上了就别想撇清。

    宋九接到消息后,又让斥候去前线陆续打听了许多消息。

    然后写了两份详细的奏折。

    首先是丰州,这个丰州不是唐朝的丰州,唐朝的丰州是在西阴山脚下的黄河边,北河套上。这个丰州是在府州与火山军的西侧,古长城外,若是以未来西夏与辽国的疆域来看,它虽与府州相连,但也能说孤悬于海外。

    丰州北边就是未来辽国的河清军,金肃军,东胜州,黄河几字右上角内外地区,再往上就是辽国的云内州与夹山、金溪山地区,也就是辽国的所说的西山。

    若是在宋九前世这一地区就是从呼和浩特西南到东胜这一片地域。

    这里所居住的最多是鞑靼人,但与阻卜等鞑靼人因为种族融合,或其他原因,风俗习惯略有些不同,因此又称为白达旦。他们越往北越多,往南白达旦人数量则是很少。

    其次是党项人,往北少,往南多,因此辽国号称西南征党项,不一定是王家折家与李家,也包括这部分的党项人。

    另外还有许多汉人,他们是第三种族。其次是吐谷浑人,少量吐蕃人,或者其他人种。

    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下控未来的西夏,以及宋朝的府州与河东,西控阴山,东指西京。

    但在辽国与宋朝,西夏三国未鼎立起来之前,大家都忽视了这个地方。虽然这里名义上是辽国的羁縻地带,可现在这里的形势与巴蜀南面与大理交界的地方很相似,若是大理稍稍北扩,宋朝不会戒意,宋朝稍稍南扩,大理也不会理会,除非对方有雄心一口气将这个缓冲地带吃下。

    辽国没有将它放在心上,可赵匡义心中也有忌惮。

    哪里以王家为首。赵匡义担心会形成新的辖居力量。

    在史上,王家最后让西夏灭掉。

    不过没西夏,一切皆不大好说,宋九也担心。毕竟不是府州折家,他们离宋境过于遥远。

    然而宋九思考了良久。

    国家决策那有百分之百的好处呢,得择轻重选择。

    与王家可能会形成的危害性相比,宋朝头号强敌还是辽国。一旦得到燕云,中原不会有危险了,可以释放出更多兵力。甚至可以调节,让辽国与王家发生冲突。控制王家力量的强壮。

    因此此时不能顾虑得那么多。

    并不需要朝廷花费多少钱帛,宋九也不想浪费,只是没人知道西夏未来危害罢了。

    一是将羊毛商路向丰州北部扩大,甚至可以通过夹山,将辽国的皮革贩运过来。宋朝的出产贩运出去,在宋辽僵持状态下。形成一条走私商路。那么这个利益纽带形成。会使各部族渐渐完全倒向宋朝。其次是青盐,宋朝盐贵,不是制盐成本高,而是因为榷盐,使得盐价贵。辽国东部也产盐,这导致了整个河北地区因辽盐冲击。只好实施通商法。但这些盐因为成本无法运向夹山。

    因此宋九提议,开通一些道路,改良运输车辆,使得青盐幅射到更广大的地区。因中原战乱。许多百姓逃向这里避难,仅向王承美投降的就达到七万多帐,一帐就是一户人家,可以想像这里的百姓数量。

    一旦青盐道扩大,定难四州会受益,王家会受益,夹山各部族会受益,同时还减少了盐池附近各党项豪族的怨怼,朝廷所需的仅是起一个推动作用,就能将这一地区与中原紧密联连在一起。

    辽国就会头痛了,强行征服,各部叛心更重,不征服,他们又不能提供足够的利益拉拢人心。

    阻卜那边还是如此。

    萧燕燕想清静无为,对羊毛商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若是阻卜将马匹大肆向宋朝贩运呢。

    党项马就是河套马,高大,爆发力强。阻卜那边的马相对要矮小一点,它们就是后来的蒙古马,可这些马更能吃苦耐劳,成吉思汗远征欧洲,用的可不是河套马,而是清一色的蒙古马。

    只要一动马,辽国肯定坐不下去。但他们怎么办,若出兵镇压,各部怨气会越来越重,那么再稍做引导,就能发生大规模的叛乱。或者禁商,那更行不通,漠外地域广大,人烟稀少,从哪儿能禁得起来。

    而宋朝所做的不过是派几百名商人。

    如果是原来,宋琪必然又要上眼药了。但他现在哪里能顾得上?

    ……

    沉默了几天,赵匡义冷静下来。

    连颁了两道诏书,既延灾于正殿,可能是朕做错了,如果刑赏有愆,措置乖当,或近习屏蔽,至物情壅塞,赋调未得均一,贤良多所论,中外群臣,各期无隐。

    天下幕职,州县官,或知民俗利害,政令否臧,并许于本州附传置以闻,所言可采,必行旌赏,若无所取,亦不加罪。

    让天下老百姓一起来说话吧。

    朕做错了,或者百官做错了,或者政令失误,或者刑赏不当,或者赋税不均,或者好的大臣朕没有用,都可以向朕反应。

    宋琪便说了一句:“狂瞽之人,当置严辞。”

    可能他做贼心虚,后又又补了一句:“但刍荛不弃,以开言路,上圣之德也。”

    有没有人真的听信赵匡义的话进言,宋九不在东府,不得而知。按照惯例,所有进言, 除了与刑案有关的,都必须送到东府。

    但到了七月初,赵匡义终于下了诏书,封禅之已久,今时和年丰,行之固其宜矣,然正殿被灾,遂举大事,或未符天意,且炎暑方炽,深虑劳人,徐图之,亦未为晚。他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停封禅,只于冬至举行南郊祭礼。

    又改匦院为登闻检院,东延恩匦为崇仁检,南招谏匦为思谏检,西申寃匦为申明检,北通玄匦为招贤检。

    这四个机构类似后世的信访机构。但比信访机构更复杂,包括冤案,国家政策,计策,民生,以及对官员的不满,都可以向这几个机构投诉。

    那么大家就一起献计策吧。

    各种五花八门的进言纷纷递给了赵匡义。

    可没有多久,赵匡义就烦躁了,对宋琪说道:“朕下诏访民间利病,然上封事者多不知朝廷次第,所言孟浪,不切机会。朕本想下情上达,庶事无壅,故虽狂迅,亦与容纳。自古人臣谏君,固是好事,然须言当其理。国家擢任,亦须平允之人。如卖直沽名,侥求升进,悉非良善。”

    说中了宋琪内心。

    可边上坐着宋九,宋琪不能说陛下,你说得好啊,于是说道:“小臣章疏,陛下尽与披详,善恶贤愚,莫逃天鉴。苟百事之中一二可采,国家之利也。”

    听着他们的对话,宋九卟哧乐了。

    “你笑什么?”

    “陛下,臣少年时何为,陛下是知道的,那时臣与诸衙内多打交道,又读了一些诗书,可陛下一直说臣轻狂。非是臣本性轻狂,不经风雨,如何见彩虹。不经磨砺,如何知国家次第。陛下欲广开言路,何用如此麻烦?”

    “哦。”

    “陛下,国家大小朝政,颁于邸报,送达各地官员手中,以便官员了解国家大事。为何不鼓励百姓自发办一些刊物,只要不是十恶之罪内的言论,让他们自由书写,那么中间有好的策略,自当会有大臣看到,向陛下推荐。何必由陛下一一过目?国家那么多事务,就是两府宰执,都需要许多官员协助,况且陛下一人?以——诚——待——天下也,天下当以诚待天子。”

    其他几个大臣一起低下头,想笑,赵匡义老脸一红。

    这是宋九讥讽他与宋琪二人虚伪的。

    然而赵匡义没有采纳。

    真如宋九所说,办类似报纸的刊物,无所节制,可能都会有胆大的人说他帝位不正。

    但不久田锡上一书,陛下混一天下,有功劳,左右奉诚谄媚,陛下说东,近臣说东,陛下说西,近臣说西。陛下要封禅,左右说能封禅。火起禁中,陛下反醒了,诏下海内,求大家进言。可臣在这之前连上两书,陛下都没有理睬。

    这几年政令繁琐,朝令夕改,如前年敕下,令近州府互差司理判官,今年又敕下,令本州仍旧差置。等等。这篇奏折很长,达数千字。最后才点明,尚书曰, 临下以简, 得师者王。

    什么叫临下以简呢,实际就是简政。何谓得师者王,就是得到好的宰执,国家政令才能变好。

    后面又再点了一句,今宰臣若贤,愿陛下信而用之,宰相非贤,愿陛下择可用而任之,何以置之为具臣,而疑之若众人也。

    宰相是你挑选的,那么就信任用吧。可你又不放心,那么你就换一个宰相吧。

    明面上田锡是批评赵匡义主意不定。

    实际是指宰相不好,不能担当,不能理政,只会谄媚巴结。换宰相吧!

    又打脸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三章 持续性的打脸(上)

    田锡这份奏折来得有些晚。

    可能宋琪也动了手脚,田锡不是老百姓,他是以右补阙的身份知睦州,有言事权,宋琪不敢克扣这份奏折。但他也好办,只要扣留一段时间,风头过去,再将它呈上,对宋琪便构成不了危胁。

    宋琪精心算计。

    实际他何必如此。

    即便他现在主动退出相位,宋九也不想进入东府。

    西北的那盘棋还未收起来呢,宋九会离开西府么?

    继续。

    李继迁从夏州逃回地斤泽后,看到宋朝又对他不管不问,于是时不时带着兵马,从地斤泽出来,到银夏逛一逛。

    赵匡义忍无可忍,派田钦祚与袁继忠二人带兵巡护夏州与银州,李继迁在葭芦川与三岔口连吃了两回败仗,又灰溜溜地逃回地斤泽。

    但也不是没好处,这证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