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不敢强行用兵辽东。
这还是乌玄明不听宋九的话,否则当时耶律休哥伪退时,他不追击,固守咸州城,再加上高丽人策应,可能都真的动摇辽国的辽东。
赵匡义便道:“宋李二卿家不知兵事,卿勿要指责,以失朝仪。”
但有许多大臣心里想,这是宋琪与李昉自找的。
不比岁数,只比资历政绩能力,宋九远胜于李宋二人,但这段时间中书。特别是宋琪不断地给西府下绊子,就是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
况且宋九与曹光实关系一向不错。
宋九暴怒虽失了朝仪,也情在合理之中。
赵匡义又道:“以卿何计?”
“陛下。国家将来必用兵于北方,若西方有变,后方受到严重牵制,臣以为十分不妥,然南河套地域广大,兵力少,李继迁东窜西逃,不易擒拿。固臣以为当派六七万精兵,再诏府丰二州出兵相助。那么就能一举扫荡西北各部叛乱,让西北永安,国家可以专心用兵于北方了, 此乃百年之计也。”
“不妥,夏收在即……”李昉说着说着,声音弱了下去。
如今宋朝禁兵并没有扩张,依然是三十三四万人左右,前些年陆续地有些战斗,死了一些兵士。还有一些兵士自开国以来就加入禁兵,渐渐年老,陆续退役。
朝廷按照宋九制订的制度,于厢兵里挑选身强力壮者。或者从河北河东陕西的一些壮丁弓箭手中挑选一些兵源,继续补充。
总体兵力上下波动不大。
有人会可能拿北宋最高峰时八十万禁兵与之比较,但还是不同的。那时北宋人口达到一千多万户,几乎是现在的三倍有余。因此这时若再添加禁兵,朝廷负担必然变得很沉重。
所以宋九增加乡兵。还有一些大臣反对,他们不算是胡搅乱缠,国家承受能力比较有限的。
这三十多万禁兵,河东河北驻扎了十来万禁兵,另外还有西北从渭州到灵州到延州一线,也驻扎了近四万兵马,若无宋九提议,仅是勉强三万兵马。以及南方少量禁兵,主要是在荆湖地区,还有余下的近半兵马散于京畿附近各地区。
对此,宋九那次兵制改革也做了调整,陆续从南方补充了一些新兵,南兵轮戍南方,北兵轮戍于北方,以防水土不服,无辜死了许多士兵。这也是一次具体积极意义的改革。
史上称禁兵去荆湖轮戍,死者过半,虽夸大其词,确实因水土不服,天气炎热,导致了一些兵士死于轮戍。
后方的近半兵士也不全部在乡下屯田,京城还驻扎着数万禁兵,大约十一二万禁兵散于各地屯田。
一旦用兵于西北,马上夏收到了,收割的人力会变得很紧张。
不过这个理由不充分。
还有办法解决,如让家属代为抢收,或者雇民收割。毕竟兵士屯田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上战场打仗才是他们正业。
并且宋九挑明了,你们两个庸相……
李昉心中苦笑,这个梁子看来是化解不开了。
宋九果然冷笑一声,道:“陛下,此次用兵,臣还有一个想法。国家这几年承平了,里面有近半新兵,他们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西北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所,若不练,这些新兵到了战场,会很不适应。西北派驻这么多兵马,大约能解决了,可国家头号敌人,不是西北,而是北边……因此臣建议用兵于西北,一为后方安宁,二为练兵。请陛下三思。”
可是赵匡义仍犹豫不决。
若如宋九提议,向西北增派六七万兵马,西北本身大约可以抽出来两万兵马可以参战,再加上折王二家的兵力,那将会达到十万大军。一会用很多帛,二是用关云长青龙偃月刀去宰鸡了。可是将兵力克扣,可能又如宋九所说的那样,兵力少了,纵然将李继迁打败,但李继迁仗持着南河套地形的复杂与广大,到处逃窜,大军一退,又能死灰复燃。
甚至张齐贤在西府开了一个玩笑:“宋公,你说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乌玄明没有执行好,李继迁却很好地执行,难道他在西北也听到你这八字方策?”
争议并没有多久。
西北又传来一个糟糕的消息。
李继迁得到银州,等于将宋九这张网生生撕开一个口子。再加上各个堡砦并没有全部筑修成功,就是筑修成功,要商议屯兵与屯田,实际宋九也是有意地将屯兵屯田推迟。
所以各堡砦就是筑成了,还没有完全派兵士入驻。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在筑堡砦,修路,构成一张链状防御网络,朝廷仍以宋琪思路为主,招安为主,歼灭为辅。宋九开始发威,李继迁不知道的。
因此他带着一支轻骑自银州南下,跨过横山防线,并且催毁了两个堡砦,掳走数百民夫,又迅速南下,撕开环庆二州防线,跨过葫芦川,直抵会州。仅是眨眼功夫,便将不设防的会州拿下。后来秦州宋军迅速赶来营救,李继迁考虑到离银州与地斤泽太远,于是一把火将会州城烧得一干二净,城中数千吏民未来得及逃走,全部活活烧死。
赵匡义大怒,将几个宰相全部召集。
宋九说道:“陛下想制家俱,是用臣来制,还是有木工来制?东府两相如果写诗作赋,纵是臣也远远不及。但军事,非他们所长也。臣也不行,然而自信比他们更有远见。”
又打脸了。
李宋二人是首相唉,善长是写诗作赋,难道首相只会写诗作赋?
不但打脸了,说得还十分地粗暴,术有专攻, 你们不懂军事,整天乱叫什么?
吕蒙正问道:“宋公,会州离银州那么远,为何李贼用兵会州?”
“灵州也。”
“灵州?”连赵匡义也是不大明白了。
“去向灵州,庆州道,环州道,延州道,可必须翻越横山。拓跋李家在定难经营一百多年,不仅是四州八县,包括周边地区皆有威信,东北到地斤泽,东南到白马川、乐山, 甚至在灵州也有一定威信。若李继迁再连连获胜,诸羌会纷附其帐下。还有李继捧看到朝廷态度偏软,也变节了,李继迁叛变,杀官兵,占银州,李继捧却不顾事实,上书要求朝廷继续招安。招安?招到何时?难不成招到李继迁占据整个西北,尾大不掉时,朝廷不得不封一个西北王才为止?”
这句话赵匡义懂的。
国家无论是内政,或者是军事,必须要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因此李继迁用兵于会州,如让他得逞,庆环延三道皆被封锁,朝廷想援救灵州,只有两道,一是渭州葫芦川道,二是会州屈吴山道。不过这次用兵,可是李继迁过于仓促,拿下会州后感到不好,于是焚烧城池,返回银州。”
赵匡义脸色阴沉得怕人。
若是宋九所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正在构画一幅很不好的图画。
不用占据盐州、灵州与屈吴山,那怕李继迁重新拥有定难四州,也让朝廷头痛了。
……
翻看《杨家将》,有英雄,有奸臣。
奸臣是潘仁美,这就有些囧了。
还有一个人,王侁。
其实宋九也在注意着这个人,但结果让他很困惑。
不说平江南时的宣州之功,就说以后吧,因其人文武皆有才干,朝廷曾经准备让他讨伐梅山蛮,后来到了西北,立即向朝廷奏了一件事。朝廷在西北设置了诸将,节管各族。
但不可能大小事务皆由各将负责。
实际有的主将战功赫赫,可治理能力却不行。
因此各将用身边的牙兵协助,但时间长了,这些牙兵与边人交结,桀黠难制。王侁请求朝廷对这些牙兵同样要进行轮换。
赵匡义同意,可这些牙兵不乐意了,王侁挑选其中几个带头闹事的人,斩首示众。
这是在西北,真正的拳头为大,王侁这样做需要何等的魄力?
所以宋九产生一个怀疑,难道这个王侁也是一个好人,也是被冤枉了。
但宋九却忽视了一件事,所谓的奸臣,那一个不是能臣?
王侁坑人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六章 枭雄的末落(下)
宋九想李靖李绩,但就是李靖李绩来到宋朝,也未必能完全将他们威力发挥。
实际宋朝这段时间也有许多大将还是能拿得出的,其中还有不少象曹光实这样能文能武的,就包括田仁朗。
宋九说得严重,赵匡义也不敢赌,万一成真,后果很不好,不但这两年多来的努力白废了,羊毛商路也失去了效果,甚至未来也少了一块战马基地。
虽宋军以兵步为主,可没了骑兵,那才是恶梦到来。
最后终于同意。
三军先发。
接着以田重进为主帅,杨业为前行,张齐贤为都监,带着诸将,包括杨延昭等人,发向西北。
宋九用田重进,大家能理解,那是开国老将。
宋九用张齐贤,大家能理解,赵匡义更能理解,那是让他上战场磨练,为以后西府首相做接班人的。
然而宋九用杨业,让很多人不明白。雁门关一役,杨业很勇敢,但实际只能说是一员虎将,而非起着一名名帅作用。
可这老小子,先是得到赵匡义器重,又得到宋九重视,并且宋九刻意载培杨业的两个儿子,不知让多少人眼红了。
六万兵马,十几员虎将,气势汹汹发向西北。
然而西北战役已经打响。
大军未达,赵匡义一令先下,让秦州田仁朗、闵门使王侁、副使董愿、宫苑使李继隆传檄会剿,并要求麟、府、夏等州以及日利、月利等部落配合作战。
田仁朗带兵来到绥州时,李继迁正在率兵攻打麟州西部的三族寨。
三族寨寨小。兵力更少,李继迁又许以丰州都监的空头支票。因此三族寨主折御乜杀死宋朝监军,举寨投降。
李继迁再次将大军率到抚宁寨下。
田仁朗大喜。
原因很简单。抚宁寨同样不大,可地形险恶,并且在宋九扩张西北寨堡时,还重新将抚宁寨翻修一遍,虽小,易守难攻。
李继迁想打,就让他打。
等他打累了,老子再收拾你。不然不大好办, 胜则进。败则走,往南河套大沙漠上一逃,即便朝廷发出六万大军来援助,也不易捉拿。兵力是不少,若是包括折家的,王家的,日利月利各部族的,几乎达到十一万兵马。可这么多兵马往南河套大沙漠上一散,又算什么?
所以等他打累了。先分伏兵断其后路,大军亲临,必能将李继迁生擒活捉。纵然不行,拖一拖。田重进主力军队到达,纵然李继迁逃跑了,因时间仓促。不容易做安排,大军后面杀到。也减少了平剿的难度。
将利害关系讲出来了,故意装作无能的样子。整天喝酒赌钱,刻意让李继迁探听到,迷惑李继迁在抚宁寨下继续玩命。
眼看田仁朗计策将要得逞,王侁出来了。
他向赵匡义进了快奏,说是田仁朗来到绥州,只顾享乐,畏敌不前,默视三族寨失守。
不要说赵匡义了,就是宋九也弄不清楚,将他召回京城询问,还好,宋九仔细地想了想,认为田仁朗说得有理,但那时战役已经打响,只好将田仁朗调向河北。
可能田仁朗计策会成功,那么王侁不是害死杨业那么简单了,可以说王侁都害死了北宋。
可能不会成功,但不管那个时空,皆无法证明了。
王侁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简单,上位啊。但他也不是吃素的。
顶替田仁朗后,马上扑向了李继迁。
李继迁一看宋军来真格的,立即撤退。然而王侁并不是扑向抚宁寨,而是将田仁朗的计策做了改进,按照田仁朗计策是决战于抚宁寨下,伏兵抄于后方。
王侁是佯攻抚宁寨方向,实际是集中所有兵力,抄向李继迁撤退的方向浊轮川。
两军相遇,李继迁大败,这是后来让人诟齿宋九的所在,就这个战斗力,何必出动十几万军队?
李继迁损失五千多人,部下折御乜等人或战死、被俘,或降宋。
李继迁不敢回银州,径直逃向夏州北部,与岌伽、罗腻等部,又与吴移、越移等部合兵。王侁率兵出击,击杀“代州刺史”折罗遇与弟弟折埋乞。再由开光谷西趋杏子坪,败保寺、保香诸族首领埋乜已,又破保洗二族,俘三千人,降五十五族。三族豪酋折八军三千余人派使献马谢罪。那么多折,不错,他们确实折家子弟,但不是直系的折家子弟。
郭守文又破岌伽罗腻二族。
李继迁无奈,再度逃向茫茫的大沙漠。
这时候他做了一件让宋九又后怕又侥幸的事,屡战屡败,让李继迁终于清醒过来,派使向契丹请降。
但就在这时,宋朝主力军队终于到了。
……
大里河水滚滚东流,清澈的河水从河石上经过,发出叮咚的清脆响声。
天还没亮,一层层雾气腾了上来。
河北不远就是野利族。
其实宋朝做了那么多,这么长时间下来,是朋友是敌人,一目了然了。若这样,依然不臣服,那就如张齐贤所说的那样,除非供在太庙里。
只不过宋朝一直招安哪招安,削弱了这一政策的成果。
就象赵普与宋九斗,不会有几人响应宋九,相反的响应赵普的人却有很多,就是赵普下去了,宋琪与李昉还禀程着赵普的宗旨,不时给宋九上眼药。最奇怪的这两人皆被赵普敲打过。
说到底,这就是以德服人的下场。
有点儿悲哀,如宋九,赵承宗担任潭州知州时政绩还是不错的,赵普下台后,宋九还是很老实地说了一句。赵承宗能算是良吏,因此赵承宗仕途没有受阻。
然而呢。也未必有多少朋友,相反的敌人却有很多。
西北也是如此。李继迁造反,朝廷数次出高官厚爵招安,反正忠于宋朝的与造反宋朝的没区别,何必要忠于宋朝,最少我能首鼠两端吧。
野利族就是如此。
尹宪送回野利氏,示意让她改嫁,野利族不听。
他们没有谋反,然而与李继迁一直眉来眼去,早上了宋九的黑名单。并且宋九记得的历史虽不多,却正好记住了这个野利族出了野利皇后,出了野利仁荣等西夏名将,成为西夏崛起中的最重要的动力。
于是有了这次行动。
地平线上终于露出一丝红线,提为绥州团练使的杨延昭喝道:“杀。”
六千宋兵从山岭上杀出来,踏过大里河,冲向野利族。
仅是数天时间,野利族大部被灭,杨延昭分出一部分兵士押着百姓。将他们迁向河南关中河东等地。然后缴令周边各族,配合宋军,扫荡野利族余部,但是族中的财富与百姓将作为战利品。由他们瓜分。
鲜血与鲜花合在一起,才能换来忠诚。
若大的野利族眨眼就消灭了,各部震恐。纷纷配合。没有多少天,野利族在横山的这一支彻底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远方更大的军事行动方方开始。
杨延昭灭掉野利族后。率军北上,自宥州进入白池城。再北上到骆驼河,王侁、李继隆自黄羊平兵发地斤泽,折家与尹宪自府麟二州向地斤泽合围,王承美夫妇也出动八千铁骑,杀入了大漠。
田重进率兵军沿着黑水河,在后方扫荡,没有附从李继迁反叛的部族留下不动,只要附从的,那怕投降了,也要迁往内地。至于还在反抗的各部族,则是歼灭后全部打散,先送到后方修堡砦修道路,再送向大后方,散于太原以南到河南等地区。
这次镇压,一直持续了近四个月时间,斩杀三万余敌人,向后方送去安置的俘虏达到四万多户。
以至逼得李继迁中途一度派出使者向宋朝请降。
降书送到京城,宋九不同意,坚决镇压,以震慑整个西北。
而且这次手段极其残忍,于古长城外作战,供给太困难了,因此宋军采纳了宋九的策略,就食。
镇压各部,百姓先分男女老幼,妇孺先行送向后方,壮丁留下修堡路,各部粮食牛羊则是一起留下,以做军食。
这一政策引起很多反对声音,宋九用大非川一役做了反驳。
薛仁贵一生不知杀了多少人,可在大非川犯了迷惑,弄了王者之师,后勤一起从后方运输过来的,以示安抚大非川吐谷浑人。结果呢,在论钦陵带领下,用郭待封与薛仁贵不和,用粮草,以及这些薛仁贵想安抚的吐谷浑人联手,五万唐军,五万民夫,全部沦落,一代名将,耻辱地求饶逃了回来。
西汉击败了匈奴,匈奴人连在东汉都十分温顺,但那是打服的。
这也不对。
不过已打到这份上,大家也无可奈何了。
九月初,在宋朝五路大军反复缴杀下,特别是最强丰州王家与府州折家的加入,他们对南河套地形熟悉,再加上河套上少数对李继迁不满部族的倒戈,李继迁终于在大沙漠里呆不住了。能呆住,可手下要吃要喝,现在宋军几乎让整个地斤泽周边近千里方圆坚壁清野,连百姓都没了,上哪儿吃喝去?
正好辽国派侍中萧特里持诏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继冲为副使。
萧特里看到不妙,在他规劝下,李继迁带着余部冲向顺化渡,想渡过黄河,从阴山逃向契丹。
正好被王承美派出的斥候得知,王承美与丰州大首领黄罗率军将他截住,李继隆又率两千轻骑从后方杀来。
李继迁父子,张浦,李大信,破丑重遇贵全部生擒活捉,只有李继冲与萧特里杀出重围,逃到了辽国。
赵匡义听从宋九建议,将李继迁等人押到夏州,就在夏州削首示众。
随后一系列诏书下到西北,因为得到大量战俘,战事结束后,这些堡砦与道路也全部修好了。手段依然很残酷,在士兵押管下,几乎没天没夜的抢工。一度发生了三起暴乱,先后被镇压。
现在施工结束了,朝廷下诏,让各族返回故里,国家免其三年徭役,再加上以前免其赋税,几乎所有税务一起免去。
同时鼓励蕃汉联亲,北周的民族制度不好照搬了,不过也有办法,若是当地蕃汉百姓有相互联亲者,国家赏赐五匹绢,五斤棉,五斤茶叶,宋九这也是有些恶搞,上书时索性称为三五制度。
又让各族盟约,制订简易条法,不是根据宋朝的律法处理纠纷、案件,毕竟情况不一,而是制订适合于西北的约法,以它来做标准断案判案。然后再划分地盘,勒令各族不得仇杀。
再将岚州、石州、忻州、代州、府麟、渭州、原州、环庆、鄜州、丹州划出来,允其青白盐用通商法销售,朝廷仅征少许商税。
但是这一战,动用了十几万军队,花了无数钱帛,还有那些百姓,是安置,不是屠杀,物资一起留给前线将士了,几乎赤条条地送到后方,这批安置费用同样不菲。
似乎李继迁那么弱,宋九兴师动众,死了五千多名战士,花了天文数字的钱帛,是不是过份了一点?
还好,抓住了李继迁时,搜出了辽国诏书,多少给了宋九台阶下。
再加上宋九及时派了张齐贤去前方安抚,张齐贤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可他的能力实际也未必有多高明,不过他是枢密副使身份去前线的,能镇住大家,虽张齐贤远不及吕蒙正,但比普通的大臣能力肯定要高明得多,在前方安抚得不错。这也给宋九加了分。
然而就是这样,还有不少大臣弹劾。
张齐贤在前方未回来,这一下去,最少呆上数年了,但这也是一种磨勘。
不过在枢密院里,宋九并没有因为许多大臣攻击而气恼,相反的,他眉头舒展开来,喃喃地说了一句:“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篇章。”(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七章 自作聪明(上)
善战者无赫赫战功。
不要多,只要再推迟十年,李继迁羽翼丰满,也成长起来,即便宋九,对李继迁也没有多少办法。
值不值?
如果对照历史,那简直太值了。
庆历年间打了三四年,认真说,战事规模还不大,那时候赵祯为帝,吏政皆健康,财政更健康,结果三四年打下来,国库打空了不算,为了支持前方作战,苛征厚敛,全国发生多次起义。仅是那几年,国家就为西北用费多达两亿多。
或者换一句话来说,若无西夏,以赵祯的仁,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若无西夏的牵制,以宋朝的发展,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让宋九及时地将这个威胁扼杀在萌芽中。
但有谁知道?
相反的,许多人抱怨。
还有一个人,史上的李沆,他准确地预测出西夏的走向,甚至刘娥、寇准、王旦、丁谓、王钦若等人以后的作为。在他死后,包括宋真宗都认为他是圣人,俺不是,将李沆做为敬仰的目标。可在他生前,谁相信呢?
相比于李沆,宋九要幸运得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