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纵饮,不知他念不念陛下?
不能说是假话,寇准虽大嘴巴,然而生性豪奢,喝酒狎妓,样样在行,可能确实会是这样。
赵匡义默然。
小寇坑了王显,坑了张逊,也坑了自己,还坑了西府。
四个宰执,整让他弄走了三,剩下的一个德操超级不行。
西府人选只好重新诠选,赵匡义思来想去,将枢密直学士刘昌言提拨上去,然而西府两个新人让赵匡义多少有些不放心,又将老臣柴禹锡重新召回西府,他的作用就象现在东府李昉一样,带一带吧。
柴禹锡能有什么能力,温仲舒也许有能力,可其人品行委实让人不放心,刘昌言也许有能力,可他才上位,肯定不能担当。
于是这几年最弱的西府出现。
要命的是马上就要刮风了……
要命的是小寇一闹,赵匡义对东府宰执也产生了怀疑……(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一章 走马灯
小寇在青州快不快乐,有一首诗,自古名高众毁归,又应身退是知机。林风惊断西窗梦,一夜愁声忆翠微。
好吧,别人毁你是你名高,你毁人不倦那就是应当的……
西府人换得差不多,赵匡义眼睛又盯向了东府。
恰巧又发生了一件事。
从七月起开始落雨,大雨哗哗地下,下个没完没了。然后京城开始在水上漂,特别是朱雀门与崇明门因为地势低洼,老百姓往来,只好临时扎小木筏子当小船渡。权贵人家往高处搬,老百姓又往哪里搬?只在呆在家中泡澡。人泡澡问题倒不大,正好天气热,权当在家中学习游泳吧。但房子问题来了,这个水一泡,泥巴一起泡得酥软起来,然后轰隆隆一起倒垮,多数老百姓有备,可总有一些人大意,便被倒垮的房屋压死。
人命关天,况且这是京城!
一个遥远倭岛核泄露,能让普通的盐价涨到几十块钱一斤,比宋朝巴蜀的盐还要贵,况且这样的灾害。京城物价随着水涨一分,它们涨十分。
京城乃是国家中心,官府要救,然而京城以外呢,这个天降大雨不是只对着开封落的,陈、颍、宋、亳全部受到水灾危害,商旅不行,有的百姓因为饥饿不得不做流盗,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赵匡义愤怒地将中书几个大佬一起喊到皇宫,责问道:“卿等用车子才能拉起你们的俸禄,可知野外有饿殍乎!”
劈头盖脸的骂。
贾黄中骂晕了,出来晕头转向说道:“当时但觉宇宙小一身大。恨不能入地尔。”
整个灾害过程中,只有大名府赵昌言表现出色。
他大炮乱放。比寇准还招人恨,包括宋九也不喜此人。于是重新贬到大名府。
但在大名府做得不错。先前一个豪民想图茭瓜之利,种茭瓜就得需要水,需要湖泊。因此诱奸人将河堤堀开,溢田为湖泊养茭瓜,被赵昌言识破,但抓不到证据,赵昌言也不好处罚,可他记在心中。
正好堤吏告急,赵昌言带着衙差一下子闯入此豪强家中。将他的仓积打开以供给用。豪强想要反抗,赵昌言冷冷道:“本官还没有治你坏堤之罪!”
豪民吓坏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昌言将他家中财货搬之一空。什么茭瓜之利,百年茭瓜所获得利也不够这次搬的。自此以后,大名府豪强再也不敢做类似作奸犯科之举。
大雨哗啦啦地下,昔日宋九与王明共开治河之举,王明去世了,宋九在治河上插手得少,现在河东更不会越权过问治河的事。但相对而言治了一部分。水患也比以前危害减轻了不少。
如这几年,黄河几乎就没有发生严重决堤事件。
但这一年水势太大了,于是黄河自澶州再度决堤,西北流入御河。涨侵到大名府城。看到城墙危急,赵昌言率先身先士卒,负土填塞。可因为人力不足,于是让屯兵助役。兵士偃蹇不进,赵昌言怒道:“府城将垫。人民由溺,汝辈食厚禄,想要坐视吗,敢不从命者立斩。”
由是兵士与百姓齐心协力,不用多长时间,便将城墙用泥巴填厚填高,危机渡过。
想想赵昌言当初是什么情形,那差一点是千人恨,万人骂,就是这样的大臣居然表现如此,再看看东府宰相呢?
既然赵匡义喜欢自虐,那么俺也来虐虐,张洎学习小寇等人,但非是虐赵匡义,而是指责赵匡义的用人,他上书说道:“昉因循保位,近霖霪百余日,陛下焦劳惕厉,忧形于色,昉居辅相之任职,在燮调阴阳,乖戾如此,而昉宴然自若,无归咎引退之意。矧中台仆射之重,百僚师长,右减于左,位望轻重不侔,因而授之,何以劝人臣之尽节。宜加黜削,以儆具臣。”
赵匡义看完疏折,缄默不语。
但最先离开相位的不是李大学士,而是张齐贤。
张齐贤有一个母亲,八十五岁了,在这时代这个寿命是一个奇迹。赵匡义听闻后还刻意派人将她接到宫中接见,随后大肆赏赐。
但老人家终是老了,张齐贤又要服侍老母,又要办公务,两头顾不过来,于是三天两头请假,请得赵匡义眉头竖起。别人不知道,可张豪男,你得清楚,国家灾害重,要赈灾,要安抚流民,这是东府的事务,今年还要刮风,也要提前安排,让你到东府,到时候东府同样要配合的。
孝敬是好事,可也得顾一顾国家吧。
然而孝为百善先,赵匡义又不大好说。
正好两件事齐齐发生,赵匡义的藩邸旧臣王延德与与李沆的亲家殿中丞朱贻业是好朋友,朝廷由宋九发起,魏羽规划,开始着重磨勘制度,想要上位,必须要在地方上有一段辉煌的履历。于是他托朱贻业求李沆让他补外官。
这是主动要求上山下乡,不是丑事,李沆转告张齐贤,张齐贤倒不是反对他上山下乡,而是认为不当找亲家帮助,公开提出来就是了,何必要走后门?便将这件事向赵匡义反映。
赵匡义也不悦了,你小德子可是朕的人,想要上山下乡,也不是进入两府,为什么不找朕来求,而兜了这么大圈子求李沆。于是将王延德与朱贻业喊来一顿痛骂。
这两人骂昏了头,于是矢口否认。
赵匡义便派人找张齐贤来对质,张齐贤是大宋第一豪爽男,你爱信不信,何必让我做小人状,对质公薄?
正好他老母死了,心情差,不相信俺的话啊,于是引咎自责,罢为尚书左丞,然后又以丁忧为名。主动要求外放,让俺到定州吧。哪里是前线,才是俺张大侠用武的好地方。
张大侠赵匡义都看不顺眼。就别说李大学士了,但他是老臣,当初让他上来主要是指导作用,赵匡义没有深责,罢守本官,但在制词里还是刻薄说了一句:久壅化源,深辜物望。
李昉下,赵匡义忽然盯向了温仲舒,小寇下去了很长时间。赵匡义仔细回味,终看察觉到小温在里面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你也下吧,接着李沆也跟着下。
一下整四个,赵匡义只好再度将吕蒙正召回来。又以苏易简与吕端参知政事,以前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赵熔与向敏中同知枢密院事。
换得差不多了,赵匡义又盯着了另一个人,老神童贾黄中。
有一个叫牟晖的京城百姓敲登闻鼓,这个鼓是用以申冤的。大案冤案要案,才可以敲他。登闻院官员一听它响起,匆匆忙忙地让牟晖报案。
原来是牟晖家奴将一头小公猪丢失了,他找了半天未找到。于是状着胆子敲响闻登鼓,看看登闻院的官员能不能替他找到这头猪。
几个官员一起傻了眼,这怎么办啊。难不成真派无数衙役不计成本,替他找猪?但不判也不好。便问赵匡义。
赵匡义差一点一口气未咽过来。
大半天才徐徐说道:“这种事还要告诉朕,并且让朕判决。真大可笑也。不过若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
找猪那是不可能了,于是赐一千钱偿其值,就当朝廷将你这头小公猪崽子买了下去。
关心百姓是好事,可赵匡义管事管到这种地步,贾黄中只好墨守陈规。论才学是他神童,才气惊人,论政绩,也与宋九一样转战多处,立下了许多功劳,论为人老贾比宋九还要厚道,论作为十分廉洁。然而他胆小怕事墨守陈规的结果,便是政务久拖不决,以至稽留的政事越来越多,百官意见很大,你不急,咱们各部司得等你老人家决出政策,发布命令才能做事啊,我们急啊。于是纷纷投诉贾黄中。
再度罢免贾黄中,贾黄中觉得很委屈,胆子大是专权,招人恨,胆子小是墨守陈规,听到罢免诏书,他差一点哭了,只能一个劲地向赵匡义认错。
老贾人还是不错的,赵匡义也觉得难过。可没有几天,他就对赵熔等人说道:“黄中等以循默守位,故罢,适垂泪敍谢,朕亦为之凄然。昔周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人臣事主,可不念此以保终始。古人尚欲立功名於乱世,况盛世乎?卿等宜各戮力,以副超擢。”
老贾是反面教材,你们不要学习他。
然而东府也缺少人手了,于是赵昌言重新上台。
但宋九在太原差一点真要哭了,写了一篇长奏,平庸的人那怕给他十年时间也不能出政绩,然而有才华的人不给他时间能出政绩吗?
看看这两年,前年东府有吕蒙正,王沔,张齐贤,陈恕,西府有王显,张逊,寇温。几月后吕王陈三人齐被罢相,贾黄中与李沆上来。接着王显下去,张齐贤下去,吕端刘昌言与柴禹锡上来,然后二李与贾黄中齐下,苏易简与赵昌言上来。温仲舒再罢,向敏中上来。
前两年还保留一两个旧人,今天东西两府所有宰相全面轮换。
人事一换,政令必须更换。
这边在刮风,那边朝廷在抽后梯子,如何了得。
赵匡义也觉得玩得太过火了,讪讪写了封草诏给宋九,由朕居中策应,张齐贤在河北,大事可定也。
……
但张齐贤去了定州,倒是无形中给计划带来了新的变化。
入秋以后,宋军借助坚固的“l”形防线,多次反入侵骚扰山后辽国数州。特别是庄稼快要成熟之时,所过之处,能烧的尽数烧之。
若仅是烧,那么宋朝就失去民心了。
然而宋军还掳掠百姓,也不是真正掳掠,而是将这些百姓带到后方,让他们亲眼看到迁徙过去的山后百姓如今的生活状况,是如何的安居乐业。再将他们带回山后,让他们主动转告乡亲,不是俺们要烧你们的庄稼。
你们都是中原人的后代,如今朝廷来解救你们,然而你们生产粮食供辽军做军粮,你们子弟替辽军狙击宋军解放燕云,朝廷能不急吗?想要脱离这片苦海,来宋朝吧。
因此有人痛恨之,也有人心动之。
最少这让山后辽境内的闲田面积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山后的生产。
耶律斜轸不停地派出军队狙击,然而这次宋军进攻仅是浅攻,多是骑兵过来,若是大部队来了,立即撤回宋境,若是没有辽军来,继续骚扰,攻陷催毁辽国在边境所建筑的小堡小砦,以及焚烧庄稼,或者破坏拦截百姓逃向宋境的哨所关卡。
也有人中伏牺牲的,不多,那边辽国同样也陆续出现伤亡。
这是真正的以德报德,以牙还牙,将辽国以前的打草谷一起用在辽人身上,区别就是宋军不杀百姓。
张齐贤去了定州。
他不是那个去代州的张齐贤了,一度担任过国家真正的首相,这个职位连宋九还没有担任过呢。
而且又懂军事,从东府来,又知道后方朝廷的家底子,再加上陆续的战斗,各个能打的将领一一提拨任用,战场从山前转向山后,张齐贤完全能替代李继隆的职位了。
因此李继隆风尘朴朴地带着一支兵马,赶向河东,到了前线。
耶律斜轸这回真头痛了,看到宋朝真要对山后势在必得?不然怎能派出这样的猛将?
他可是两次轻易击败耶律休哥的猛人,这样的强将来到山后,自己要怎样应付?(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二章 前戏(上)
李继隆去了河东,耶律休哥压力轻了,耶律斜轸头却痛了。
李继隆很藐视地将军队带到神武城北面的荞麦川与小道坞,严格来说这里乃是神武城与岚州的中路要冲,耶律斜轸与萧排押反攻神武城与偏关不果后,就是从这条道路撤回朔州。它离神武城有八十来里路,但离朔州仅有六十里地。
宋九当初也想在这里设堡垒,考虑到它有很广大的平川地带,一个大堡不能形成有效防御,必须有几个副堡相互配合,才能拱卫神武城中路。那样建堡砦不计成本,也需要大量人力,时间来不及,以后也造成分兵严重。于是索性将中路放弃,直接将战场放在神武城下。
数万宋朝军队在此大摇大摆操练。
耶律斜轸很头痛。
李继隆意思很明显,来打啊,打俺啊。
但真打……天知道此子想要干什么?
耶律斜轸六神无主。
如果是去年冬天的时候,他手中有十几万大军,那么就打一打。
虽然山后现在全面警备,但以辽国力量不可能一直在山后聚结十几万大军防御。他暂时还没有看穿李继隆用意,看不穿就不敢动用手中可怜的兵力。
然而李继隆蹭鼻子上脸了。
考课院官吏说河东第一。
河东路政绩就是第一!
未打之前,宋九将军务交给了前线诸将,主要就是打探情报,训练军队。修筑城堡,再加上以前潘美的布置。他没必须掺杂进去。
于是就在河东到处跑。
有一种做官方式,那就是惊人的才智。如吕夷简李沆,房杜,人家呆在家中就知道天下事了。有一种做官,如姚崇,他只将大事拎好了,天下事自然平定。有一种做官,如魏征小寇宋璟,敢说敢做,天下官员不敢询私。官场风气一好,事务也就处理好了。
但还有一种做官方式,如诸葛亮或者宋九。
他们十分谦虚,于是事必躬亲,这样很累,然而他们的小才,弥补了才智的不足,好的更好,不好的也会变好。
宋九就喜欢到处跑。
广南。江州,眼下再到河东。
跑得整个河东官员心惊胆战,不过还好,真做得不好。与宋九协商,宋九反而喜欢,然而真太过份了。那么不好意思,回家去吧。宋九跑了几次,因他上奏罢免了近十名官员。但做得好,立即向赵匡义推荐,提拨上位。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天堂虽苦一点,但很美丽,如何选择?
他跑一次河东官场风气便好一分。
这也是不可复制的,换别人来没那威信,赵匡义也未必相信。
官场风气变好了,实际在这时代问题便解决了一大半。
然后又与百姓官员一道商议水利,种植养殖,商业作坊,特别是水利,又掳来许多百姓,有了民,有了水利,今年河东涝灾又不大严重。于是两年时间下来,河东大治,五谷丰登,甚至整个河东粮食出现积余。
有了粮食就好办了。
宋九随着对军事的思考,居然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即便拿下幽州,宋朝边境问题也多多。别说山后,当然山后不及幽州重要,可就是拿下幽州,若是不重视山后,随时敌人还能从山后对幽州发起进攻,进一步威胁中原。但想保护山后,以及南方的河套与陕西,还必须要经营北河套,以阴山为长城。
这个兵力始终不能减少。
但随着人口增加,若不将兵力增加到恐怖的八十万禁军,不超过四十万之数,再加上养兵成本下降,那么以宋朝财政收入,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有点儿远,就是眼下,也必须要增兵。
于是这几年陆续将禁兵数量增加到三十**万之巨。
兵力虽增加,新兵比例也在增加。
正好因为灾害,粮价有些贵,秋收结束后,朝廷调出八万禁兵赶赴太原。基本都是新兵,权当去太原就食的,除上交外,余下他们所得粮食又可以让他们家属拿出来变卖,增加家中一笔收入。
八万禁兵徐徐到了太原,又从太原城带着大量粮草来到神武城,又从神武城到达荞麦川,就在宋辽交界的这片平川上操练。
练着练着,李继隆看到耶律斜轸龟缩在云州,沉不住气。于是率领十一万禁兵出了古长城口,进入辽界。并没有深入,而是顺着边境,将辽国所建筑的堡砦全部催毁,然后从野猪岭川地返回神武城,坐看辽国的动静。
河东大军刚刚停息,河西那边又开始折腾,折王两家,以及五六万驻扎在西北的官兵,两三万各族蕃羌乡兵,全部在河西平川是结集,兵力同样几乎接近了十万兵马,尹宪、杨琼与折御卿以及王承美练着练着,也过了河,将河东辽国诸堡砦催毁后,再度返回河西。
但他们并没有离开,仍在胜州地界。
可能会再度向山后发起进攻,莫说天气冷了,最少西北这些蕃兵不会怕冷的。
再观两处,若有可能,还能增加数万河东官兵乡兵进行增援,士兵数量已经早就超过了当初岐沟关之战的宋军东路军兵力。
将也是宋朝一流名将,李继隆,尹继伦,杨业,杨嗣,杨琼,尹宪……还有两个党项杀星,折御卿与王承美。
帅是宋朝最强宰相,当初有人劝萧燕燕释放玉苹,萧燕燕评价一句,宋九当抵五十万大军,不是宋九会打仗,而是他那一身学问,以及做官的才干。岐沟关宋九逃出生天后,萧燕燕仍念念不忘,说了一句,若此人归降我朝。即便授第二个于越又有何妨。
能说宋朝不想经营山后吗?
只能说宋朝在宋九带领下,变得很小心。但说宋朝对山后不产生想法,谁相信?
耶律斜轸只好苦逼下令。让边境百姓往后挪,闲田就闲田吧,反正边境的百姓不想离开辽国的,多转移到山后的深处,留下的百姓一半人在宋朝蛊惑政策影响下,继续想逃向宋朝,过那种传说中的天堂生活。
这也逼迫宋军将战场放在山后深处,一旦深度达到了,地利人和是在自己这一边。即便宋朝名将如云,耶律斜轸也敢战上一战。
它是耶律斜轸的优点,行军作战漏洞很少,然而过于求稳,还未打,首先想的就是立不败之地,因此让宋军钻了空子,让边境一步步地在恶化。
然后耶律斜轸将情况禀报萧燕燕。
……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正是你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才使得后方安定,千家万户过着团圆幸福的生活。”
“我为你们骄傲,正是你们高呼着国辱君辱臣当死的口号,用鲜血铸就了大宋的荣光。陛下的尊严。”
“我为你们骄傲,正是你们从南海转战到大漠,从河北平川转战到河东丘陵山地。重新书写了中国二字的伟大与自尊。”
宋九一字一顿地说道。
传令兵将他的话传达下去。
十万大军齐声欢呼:“陛下万岁万万岁,大宋万岁万万岁。”
其实宋九也不能说对军事一点也不懂。不过最好还是交给最懂的人决定辅助。
更不是一无是处,只要他呆在军中。都知道他会与三军共存亡,士气就会高昂,去年正是他站在大旗下,让耶律斜轸无功而返。
宋九大声喝道:“出发。”
耶律斜轸担心的事终于发生。
宋军不顾天气冷下来,在西沟口结集,兵出马安山,十万大军迅速抵达朔州城下。
耶律斜轸重新收回朔州后,将朔州城墙修葺了一番。
但它非是幽州城太原城。
十万宋军轮流攻打了四天后,朔州城又再次被攻破。守城主将耶律瓜奴虽然勇敢,可寡不敌众,在击杀数名宋兵之后,带着手下狼狈逃向寰州。
宋军分出一部留守朔州,此时城中也没得破坏了,于是用火药将城墙炸倒,连城墙都不给辽国留下。
余下继续尾随耶律瓜奴追向寰州。
耶律斜轸在云州大同,手中有兵,可他这个兵却不知道怎么调动,原因很简单,随着宋军再次攻破朔州城,河西大军徐徐渡过黄河,兵锋欲再度指向云州。
耶律斜轸只好吩咐寰州守将务必死战。不能再丢失下去了,这次一次次地丢失,士兵沮丧,军民得不到安全保障,最终会全部向宋朝倒戈,那才是最可怕的。
于是又向萧燕燕搬救兵。
实际当初宋九让赵匡义请和,赵匡义一度十分不愿意。
现在就看到了效果,首先士气悲愤。
其次是大胜后的请和,要求也不过份,我不想收回燕云,你们辽国最少将易州还给我们吧,然而萧燕燕不答应,并且讨要关南十县。这就让朝中以和为贵的大臣闭上嘴巴。
上下不统一,前线将士如何打?
还有一个作用,它也渐渐显示出来。宋朝这边意见仍不统一,不过最少没有人敢公开说以和为贵。
辽国那边意见却开始不统一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