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富贵-第2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指使,你想一想啊,李将军乃是李皇后的兄弟……”

    这中间又有很多弯弯绕绕。

    赵元佐“发疯”了两三年,一直没有废,关健是有一个人。李处耘之女李皇后。

    李皇后喜欢赵元佐有好几个原因,赵元佐机警,懂礼仪,仁爱。

    从他同情堂兄叔叔就能看出来,对李皇后更是尊重有加。

    赵元佐与赵元侃之母也姓李,符氏未死之前,一直无子,赵匡义纳了数名小妾,就包括赵元佐兄弟的母亲。

    一样的姓李,可能会更亲近一点。

    搞赵廷美的人是赵普。李皇后的父亲就是赵普陷害弄下去的,郁郁寡欢之下去世。赵元佐痛恨赵普,这一条能让李皇后与赵元佐走得更近。

    可是后来赵元僖用计,刺激赵元佐烧王宫,终于弄下去了。

    因此宫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赵元侃上位,这一派系就是李皇后派系。毕竟赵元侃与赵元佐的同母兄弟。

    还有一派系便是支持赵元杰的。

    至于赵元份。谁去管。

    并且李皇后曾有一子,可惜夭折,以后便无孩子了,于是将赵元佐的长子赵允升抱到宫中收养。

    不然为什么姚坦进谏,就迅速传到了宫中。

    这中间李皇后功不可没。

    官家,看看。这就是你要选择的接班人。还没有上位呢,若是上位了,还不知道怎么奢侈,剥削天下百姓。

    但现在李继隆从河北调到西北去。难免让刘娥想入非非。

    刘娥一提醒,张耆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喃喃道:“怎么办?”

    刘娥也在想。

    大半天后,“张指使,只有一个人。”

    “谁?”

    “宋公。”

    “不行啊。”张耆立即摇头。

    宋九虽不是首相,但地位超然,其影响力绝对可以与当初的赵普相当。

    只要他出面,不要说是赵元侃了,就是抚持老四,都可能将老四赵元份扶上来。

    然而宋九不欲生事,不要说赵元侃,当初赵元僖坐镇开封,人称贤王,其妻邀请潘怜儿前去做客,都让潘怜儿拒绝了。

    张耆是谁啊,刘娥是谁啊?

    “张指使,你让奴家想一想。”刘娥走来走去。

    “娘子,勿要异想天开,不要说服宋公了,即便见,你都见不到宋公。”

    “也未必!”

    刘娥提起笔,写下一行字:宋公忠公爱国,一生任劳任怨,妾身敬仰之。然智者百密一疏,今宋公同尔也,令妾身忧之。可否劳尊驾而屈贵体,容妾身一见而叙乎?

    然后将它封好,说道:“张指使,你派亲信将它送给宋公。”

    “管用?”

    “试一试吧。”

    张耆派家中管事将此函送到宋九府上。

    不久管事回来禀报:“大郎,大娘子,宋公将信函退回来了。”

    “我就说嘛。”

    刘娥也失望,盯着信函说道:“他说了什么?”

    “什么也没说。”

    “算了,你下去吧。”

    管事下去,刘娥拿下信函准备放在油灯上烧掉它,但忽然停下来,脸上露出惊喜。

    “娘子,为何高兴?”

    “看。”

    张耆盯着信看,上面除了用他名义的落款外,什么也没有。

    “你看封口啊。”

    “封口怎么啦?”

    封口上又让宋九用火漆封上了,但其他的还是什么也没有。

    “火漆。”

    “娘子,属下不懂。”

    “宋公为何用火漆重新封起它。”

    “也许未看。”

    “我在指使府上,当真宋公不知道,不管妾身身份如何卑微,总得过殿下的宠幸,宋公傲慢如此,看都不看?”

    “也是,但可能他怕泄密。”

    “若是怕泄密,烧掉它,让大管事带一句话回来,我们能怪罪他?”

    “难道……”

    “不管这点,再说我们送信过去,就是拒绝了,难道一句话都不回?”

    “让属下打开它。”

    张耆小心打开火漆。

    信还是那个信,不过后面又加了一句话:某不知疏于何处,娘子若赐,某闻开封寺塔东有伏牛峰,峰峭陡拨,罕有人迹。然别具风景,后日某值假,当于峰顶一叙。

    “这个字真不怎的……”

    “娘子,人家才华非是字啊。”张耆说话声音都颤抖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

    有戏了。

    ……

    “官人,你当真会这个贱婢!”潘怜儿说道。

    非是她看不起刘娥曾经的伎子身份,主要是替她死去妹妹打抱不平的。当初赵元侃在迎娶小潘氏之前,还藏污纳垢,若非赵匡义下令,说不定妹妹还要“退居二线”。

    后来赵元侃将刘娥送给了张耆,没有人管她了。刘娥终是妾婢身份。送给了张耆,那就成了张耆的小妾,从此再与赵元侃有关系。

    “怜儿,你不懂,当真这个刘氏成了张耆的人?”

    “难道不是吗?”

    “不是。不但不是,这些年刘氏藏于张耆家中。一直在读书写字。至少那笔字写得比我还要好了。至于在张耆府上,张耆明为收留,实际将她当成了主母。”

    但宋九也好奇啊。

    平时赵匡义盯得紧,赵元侃也不敢再与刘娥相会。这么年下来,这个小娥娥生理需要怎么解决的?

    “就象宋宝,我若不让他下去磨砺。他与其他人家二世祖有何区别?昔年此女胆大包天,居然能迫使龚美放弃其妻,与其出逃到京城,不仅是美丽了。还有房中术,以及心术。”

    “那更要不得。”

    “又错了,你以为个个都是武则天吗?武则天心狠手辣,乃是身世使然,从小随其母漂泊到四川,然后遭到兄长压迫。母妹先后故去。然后得唐高宗宠爱后,又与宫中萧妃王皇后恶斗。在册立皇后时,又遭到群臣反对。她一直在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兄长斗,与大臣斗,与后宫斗。因此对权利渴望,手段毒辣。但此女非是。虽胆大包天,到京城也经历了一段时间苦难,然让殿下看中,到了张耆府上,张耆对她尊敬有加。因此经历的不同,不会造就第二个武则天。但这些经历,将会成为她最宝贵的一段经验,然后在张府上苦读近十载,知识又带给她智慧。”

    “妾身懂了,但是……”

    “你是指我不当与她相见吗?”

    潘怜儿点头。

    以宋九身份,何必与此女相见。

    不见,就算此女如丈夫所说,有了实行的社会经验,有了知识智慧,若是三皇子得掌大位,还会得宠。可有这个必要尊重她吗?反而相见后,若传出去,会对丈夫很不利。

    “怜儿,你又不懂。以前我与赵元佐不来往,那是他在与赵普隐形恶斗,并且他那些做法,我也看不好。二皇子上位后,我仍不相互来往,是未定也。二皇子带着几个殿下与大皇子说了什么,你知道吗?”

    潘怜儿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道。但说了什么话,能将大皇子激怒到那种地步?背后有没有人唆使?再比如二皇子,当真一个小妾敢将主母毒死?并且李娘子等于是太子妃。”

    最后赵匡义处死了张氏,就没有再查了,也无法查下去,越查麻烦越多。

    “陛下这次调动李继隆,大约有了决定。为什么有这个决定,要知道前段时间因为上书,要求陛下扶立东宫人选,陛下还处罚过数名大臣。这意味着陛下的身体……”

    “龙体欠安,这回无论谁上来,变动可能性极小。我可以置身事外,不过随着新君登基,我又有威信,打压是避免不了的。大不了我致仕,不过那样终是不美。因此我这一回要站队了。”

    “站队?”

    “干嘛不站队?”宋九道。

    刘娥他还是知道的。

    应当还是不错吧,甚至若无这个女子,丁谓等权臣在位,可能被世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仁爱的那个小皇帝连帝位也未必能保住。

    所以他出了一道思考题。

    猜出来,那么现在就可以直接投资。猜不出来,无意中看到了,也是她的气运。

    无论那两条,也值得去谈一谈!(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动如山

    “刘娘子,你认为陛下与唐太宗相比,谁高谁低?”宋九看着眼前的俏丽小娘子,不等她说什么百密一疏,直接问。

    “两相相几吧。”刘娥先是一愣,然后答道。

    “若此,我们就谈不下去了。”

    “妾身错了,若相比,陛下比唐太宗还稍逊一筹了。”

    宋九脸色这才舒缓过来。

    宋九开始掺一脚了,可这一脚也不是那么可掺和的,以后这个小女子本领可不小,先斗小寇,后斗权术高妙的丁谓,就差来一个改朝换代了。但凡人有一个成长过程,天知道她现在有没有成长起来?若没有成长起来,合作会很危险的。

    这就是逼刘娥说真话。

    连两位皇帝高低都不敢评价,下面还怎么交谈?

    宋九额首。

    “准确地说,只是稍逊一筹。”

    刘娥狐疑,若比文治武功,那不是稍逊一筹了,差得也不知是十万八千里。

    “我只说两件事,首先是太祖驾崩,权利交替过渡,国家有没有平稳?”

    刘娥沉思。

    这就是赵匡义了不起的地方。

    勿要说毒辣,李世民也毒辣,杀大哥兄弟,逼老子强行退位,而且李建成几个儿子也未捞到好下场,甚至连女人都接受过来了。

    区别就是在李世民是大半胡人,敢做敢为,对史官说,记,不用避讳,俺就干了这么多事。赵匡义做了,却不敢承认。一个是真小人。一个是伪君子,一个是东方不败。一个是岳不群,大家会喜欢谁?

    用人上也差不多。不要说李世民用人不疑,他所用的敌人真正能拿得出来的只有魏征,其他人,看看有几人不是原秦王府的老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足够李世民挑剔,所以相比起来,李世民“敢用人”。然而为什么将胡人迁于边境,又给突厥两大可汗赐王?牵制啊。用胡人来牵制李靖李绩等功臣,然后往下祸害,安史之乱,五代更替,西夏……

    真正拿得出来的,是武功。

    论武功,不要说赵匡义了,赵匡胤也不知差了多少。

    但也不能完全怪赵匡义,李世民手下能拿得出来的超级打手太多了。赵匡义手下有几个超级打手?

    实际若不看赵匡义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一些亮点。

    如这个权利平稳过渡。

    翻翻南北朝晚唐或者五代十国历史,象赵匡义这样来历不正的交接,天下能不能平安?或者说那是王朝衰落国家分裂之时。但赵二接手的宋朝。未必是强大的王朝,吴越与闽国北汉仍在割据,定难是国中国。北方有强大敌人威胁,各个精兵猛将手中仍有许多厢兵。赵匡胤在军中威信很高,而赵匡义自己在军中几乎没什么影响。一度还是一个小丑……

    况且就是盛唐,翻看史书,那一任皇帝接位,不是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风?这个政权的平稳交接,得要有多少智慧?

    “我再说一件事,刘娘子,我说我朝用兵兵费是唐朝用兵的十倍,你信不信?”

    刘娥点头。

    唐朝是府兵制,也就是役兵制,宋朝是募兵制,也就是雇兵制度。如果将养兵的费用加上去,何止十倍,百倍也有了。

    “太祖征战天下,先是内乱,但那两年国家有些苦,以至扬州有灾,太祖都没有能力去救济,差一点不管不问。后来平荆南湖南巴蜀南汉与南唐,多是以战养战,而且每次皆是休息两三年,百姓稍稍恢复后才行征伐,因此民不苦。唐太宗用兵吐谷浑、东西突厥,多是凭借敏锐的直觉,抓住最好的时机,手下又有一群悍将,故每次以少胜多,又有一些牛羊掳获,用做供给赏赐,由是民也不苦也。但用兵高丽不同了,两次用兵高丽,只能说没成功,还不能说是失败,国家财帛用之一空,百姓怨苦,以至唐太宗本人十分后悔。但陛下呢?陛下与强大的辽国对峙数十年之久,几乎每年战事未断过,还有高梁河与岐沟关大败,灾年又胜于唐太宗之时,虽然经费紧张时,也曾让百姓困苦过,然而时间不长,国家就恢复过来了。贞观之治,前有房杜,后有魏征王珪等名臣辅助。但陛下呢,莫要说房杜,连赵普都不算房杜。真正决事的不是东府宰相,而是陛下本人。文治上,两相比较,孰高孰低?”

    但也不能这样说,赵匡义之所以做得不错,也是柴荣与赵匡胤打下的底子,不能将功劳往赵匡义一人身上加。

    不过总的来说,内治上赵匡义做得不错。

    宋九说这番话意思并不是为了评价赵匡义,只是警告刘娥,赵匡义不简单,莫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刘娥沉默。

    久久说道:“不过奴家……”

    她有些软了,才开始自称妾身的。

    “你是三殿下的人,还是称妾身吧。”宋九挥了挥手。

    俺是不要跟你混了,可是子孙还得靠你老人家啦。

    “不过妾身还有一言。宋公一生公忠爱国,为社稷多次出生入死,让妾身钦佩有加。然而皇储久悬,终非国家幸事……”

    “这就是我的疏?”

    “不是宋公的疏吗?”

    “那么你接下来是否想说,四殿下与五殿下远不及三殿下?”

    “难道不是吗?”

    “知道为何陛下仅赐姚坦督教五殿下之权,并没有加官拜爵?”

    “妾身不知。”

    “皇储未决,五殿下又正好在巴蜀盗贼遍野时有蜀王之爵。当时殿下修假山,实际当真有那么严重么?”

    不用说别的,就是赵昌言临行时,赵匡义的赏赐。也足以让赵元杰修数座假山。

    “若是姚坦足够机灵,他是殿下的王府大臣。那么就应当说明那时的利害关系,趁机教导殿下向善。然而姚坦却没有想到。反而强硬阻拦,以至事情闹大,成为五殿下严重的污点。你说陛下当赏不当赏?”

    “原来……”刘娥感到苦涩,自认为很聪明了,实际自己差得还很远哪。

    宋九笑了笑。

    不能将以后的刘娥往现在的刘娥身上搬,也不能以现在的刘娥往以后的刘娥身上想。人是在慢慢成长的,就象赵匡义青年时连一个禁兵都管不住,但现在呢,天下英雄豪杰皆乖乖地成了他走狗。

    “刘娘子。如果臣将利害关系说出来,再力挺五殿下,然后请正人君子为五殿下的幕僚,你说陛下是爱五殿下多一点,还是爱三殿下多一点?五殿下以后会不会是一个明主?”

    刘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起来。

    久久后才问:“宋公又为何来此见妾身?”

    “问得好啊,我有些好奇行么?”不过宋九立即改口,这样说,多少就有些轻佻了,那么未做了好事。还成了坏事,若是让这个小女子记了仇,大事不妙,于是改口:“是啊。我干嘛来呢?难道真的是听闻你的一些事迹,心中感到有些感触,担心你会做错事。才来的吗?”

    刘娥肯定不相信。

    但她也有点不明白。

    若说荣华富贵,宋九早就有了。除非东府首相,不是当不上。而是他主动多次委拒了皇上的任命。

    因此她才试图用百密一疏,说服宋九与她相见,再用国家大义说服宋九出面。

    不过宋九也没有再卖关子,直接说:“刘娘子,陛下英明(话外音,还超级多疑),任何举措都瞒不了他的法眼,做不如不做。姚坦无心举动,使三殿下占据优势。也还好,当年三殿下收留娘子,乃是少年之时,若是前几年,又不妙了。”

    “……”

    “所以刘娘子勿要有什么举措,特别象今天与我相见的事就更不能做了,那么新错旧错加在一起,三殿下再无翻身之日。并且相比较起来,三殿下品德也胜过了五殿下。所以我今天才来与你相见,非是为我,也非是为你,乃是为国家也。若问我,我只说一句,佛家云,不动如山。”

    “就这样啊?”

    “若要做,三殿下只要殷切时常地探望陛下与皇后,至于你,你们最好勿要来往,以免陛下动怒。”

    “学唐高宗?”

    “正是。”

    刘娥沉思。

    “还有,若无意外,殿下必先为开封府尹,也勿要学习二殿下那样,与大臣来往,少说话,低调做事,认真随开封官员学习,多看多听多想,继续孝顺陛下与皇后,大事可定,国家也继续稳定也。”

    “宋公明见,不过妾身还有一事不明,为何陛下诏李继隆将军去西北?”

    “这个啊,你就不要操心了。”宋九微微一笑。

    李继隆在自己推动下,相信远胜过了史上那个李继隆。

    他与自己一文一武,成为宋朝的巨擘,赵匡义在自然无事,赵匡义不在,他也担心儿子掌控不住。正好耶律休哥去世,辽国征辽东损失惨重,北方没有大的边患,宋朝暂时也没经济继续用兵,所以以后李继隆乖乖地待在西北了。然后接下来到自己。

    但赵匡义也不是害自己与李继隆。

    李太后是站在赵元侃一方的,赵元侃第一任妻子是自己小姨子,一旦赵元侃顺利完成权利交接,还可以重用自己两人。这是变相的李世民用李绩。

    他又说道:“刘娘子,你只要记好了我的话,能传到三殿下耳朵里,三殿下能执行,国家就可以稳定。至于李将军,你勿要担心。并且不久我也要外放。”

    “不可能。”

    “不是陛下让我外放,是我自己主动外放。”

    “不可能。”刘娥坚定地说。

    “山人自有妙计,但你要明白,国家制度在一步步成形,我们现在怎么做,以后后人就会用它来做法案。我在两府,权利淡泊,然而后人做了法案,就会有权臣误国事情发生了。因此我所做的是榜样。若是赵普在,赵普也会如此……”

    宋九说得光明磊落,但刘娥终于听出来了,不由地叹息一声。

    宋九继续说道:“之所以我未下去,是因为我还在等一个人。”(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章 不杀

    “谁?”

    “不久你便知道了,这个人回来对三殿下会很有利,但切记,你莫要再自做聪明,与他联系,否则他担心让陛下得知,失去公正之心,反而会支持五殿下。”

    “他是谁?”

    “天机不可泄露。”宋九笑了笑,走下山去。

    刘娥看着宋九背影,发了许久的呆,心中想到,这才是智人哪,自己在张府看了许多书,认为自己很聪明了,今天一谈,才知道自己原来是坐井观天。

    若是宋九知道她的想法,一定会开怀大笑,实际宋九已经在大笑了。

    当初他拒绝了赵匡义的好意,很多人不理解,实际听到李继隆调到西北后,宋九庆幸万分。

    情况不同,想法就会不同。

    当初回来时,巴蜀整个都乱了,国家经济困难,又担心萧燕燕报复,正是内忧外患之时,赵匡义哪里还顾得了其他,因此渴望自己将摊子接过来。

    现在不同了,经济一步步好转。

    巴蜀义军这头老虎戳破了,彻底证明他们是一头纸老虎,不足惧哉,尽管让朝廷很受伤。毕竟巴蜀几十万户人口,一年要为国家带来无数收入的,这一闹几年收入就不指望了。然而他们动摇不了朝廷的安全。

    辽国那边石普带来消息,暂时不会报复,耶律休哥去世。

    内忧外患一起去除,赵匡义还会是春天时的想法?

    若是自己真呆在东府首相位置上,又挟借大功呆上去的,如今准备扶持新皇储上位。那自己真会成为赵匡义眼中钉,肉中刺。

    当然。下也可以。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嘛。是宋朝的主题曲。很猥琐,事实宋朝的官制本来就是很猥琐,与那个一样。

    但下,主动权必须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能带一身莫须有的脏水下去。

    然而宋九心中还是有些不甘心。

    小娥娥找上门,今天交谈还可以,所以宋九大乐。

    赵匡义千防万防,绝对没有防到一个小艺伎身上,第一口最浓的汤水让自己喝下去了。就静等未来摘果子吧。

    ……

    背嵬军渐渐进入战场前,张咏正与王继恩斗智斗法。

    他刚到益州时,就听到一件事,城中粮食仅够三万驻军吃上半个月,城内军心动摇。与此同时,陕西同样如此,无数百姓被征去运粮食,从陕西将粮食运到四川……想想那些悬在崖壁上的栈道吧。连带着陕西百姓也苦逼了。

    但没有办法。

    为什么会起义,西川旱灾。导致起义大爆发的。所以包括宋九在内,都只想到了从陕西调粮的办法。

    然而张咏仔细一查,非是如此。

    巴蜀用布帛代税,粮食却不是税务。至少非是运向朝廷的税务,百姓只交纳少量粮食,供官员以及驻兵消耗。或者其他当地用粮外,余下就不征了。因此就是去年西川旱灾。巴蜀仍有余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