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它与鸭绿江成为高丽的重要门户。
这时曹利用又接到一些消息。
这次谈判暗中其实就是宋九授使的,因此准备充足,曹利用不仅带了一些随从过去,还带了一些精明强干的斥候,潜入高丽,打听消息。
原来渤海国在东北设置了一个长白山的东北部(割让给俄罗斯的沿海地区以及吉林东部地区)设置了许多府治辖当地,如安远府、安远府、定理府、率宾府,长白山东部又设龙原府,盖马高原又设南海府,名义上这些地区包括整个渤海国都属于唐朝营州平卢节度使羁縻。后来辽国崛起,攻下渤海国的长岭府(桦甸),渤海国灭亡,但沿海一带因为地广人稀,辽国仅是羁縻,并没有派兵讨伐。
这几个渤海故府大多仍保留着,包括率宾府(府城在海参崴上方的双城子),它的治辖区就包括如今零散的秽貊各部。
辽国强大后,秽貊各部向辽国诚服,因此其地域属于辽国(范围在兴凯湖以南,包括海参崴延吉以及曷懒甸,盖马高原)。
辽国许多豪强逃亡,西北逃向大漠,北方逃向室韦,辽东逃向高丽。
逃向高丽的豪强与精英有的人与秽貊各部酋长有些来往,于是在高丽人支持下,他们前去盖马高原策反各部,让他们向高丽倒戈。
曹利用来谈判,拖了一段时间,已经有一些部族表示向高丽人诚服了。于是高丽人无耻地说了一句,若没有我国牵制,贵国如何能灭掉辽国?
而且秽貊人主动来投,非是我国想要强行占领这些地方。
贵国难道为了这些山区要对秽貊人动武吗?
动武不值,论道义,我们高丽人也有功劳,你们宋朝吃了肉,总让我们喝点汤吧。不过这次汤有些浓儿,高丽人不仅索要盖马高原,还索要图们江所有流域与靺鞨池(牡丹江南侧)以南以东所有地方,包括东到大海。(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七章 好邻居(下)
面对这种达到无敌高度的无耻精神,即便铁公鸡曹利用也无辄了,只好返回。然而他在半路上看到高丽人继续在收留逃过来的原辽东百姓与豪强。
宋九听后叹了一口气:“我朝周边地区,要么冷,要么热,要么就是很难生存的戈壁沙漠等干旱地带或山区,因此中国自古以来,主流思想是反对开边的。”
曹利用点头。
其实就是所谓的高丽,宋朝也不大感兴趣,若不是辽国太强大,死死抓住宋朝的门户燕云不放,宋朝都不会这么大规模对辽国用兵。
包括大理,河湟,河西走廊,宋九尽管提出来了,然有许多大臣不赞成将来对他们用兵。
“这想法实际真的错了,包括辽东,用之,你可以拭目以待,再过几年,看看辽东还是不是苦冷之地?”
“就象岭南那样?”
“那恐怕不行,岭南因为天气原因,一年可以三熟,辽东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不过岭南那边天气热,天冷不怕,棉花普及了,辽东也有许多石炭矿藏,大不了冬天多穿一些衣服,不出门便是。但是热怎么办?不能扒皮去热,而且因为炎热,蚊蝇密集,毒物遍布。因此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不过南方天气很恶劣,但胜在庄稼容易丰收,北方虽寒冷,但胜在土地肥沃,即便西部大漠地区,若是大家有意识的保护水土,定牧定耕,也不是不能定居之地。”
“高丽人敢这么做。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我朝不是辽国。正是因为主流思想反对开边,所以攻击力不强。高丽人不畏惧,第二个原因这个民族的顽强与无耻,大家都轻视了。”
曹利用大笑。
“第三个至今东北境内还有一些反抗力量,但征战快一年了,几乎动用了全国八成以上的禁兵,以及无数乡兵、厢兵与百姓,将士渐渐厌战,国家财政也到了承受范围的极致。相信高丽也清楚知道这一情报。高丽那边虽然国家小,甚至都城开京还不及我朝一个州城大。但大多数城池傍山而建,易守难攻。因此辽国动用了几十万军队,才攻破了开京城,最后面对高丽人的反抗,以及我朝的牵制,还不得不退兵,甚至裂土给他们。”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用之,错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朝开边政策的错误。因为文明种族的不同。打败他们难,征服他们并治理他们更难。但骨子里还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打败的方式。就象交趾,当时我因此而被罢官。实际那次罢官我并不怪太祖皇帝,然而却不认同太祖皇帝的想法。”
“自汉武用兵,国家困弊后。大家讲道义,对内讲道义那是为了治理。然而对外讲道义,能讲得通吗?如后来对匈奴讲道义。西晋亡国了。如对南诏讲道义,结果唐兵大败,巴蜀几十万百姓掳之一空。如对党项讲道义,差一点危害整个西北。如对交趾又开始讲道义了,虽然他们很老实,然而与南方生蛮配合,大肆购买我朝百姓做奴隶。若继续这样下去,相信交趾必危害南方边境。”
宋九忽然想到前世,中国讲道义啊,结果培养了许多好邻居,自己四面楚歌。
美帝不好啊,打得许多小国家国不象国,家不象家,可人家朋友就是多。
“其实这想法是错误的,汉武帝那样做不是错了,生生打出一个北方几百年的和平,他错就错在过份用兵,导致穷兵黜武。唐太宗也是如此,两征高句丽,用兵太重。然而适度地用兵呢?不求治理,只求催毁。就象我在岭南所做的那样,大肆掳掠财富,使得那次用兵军费得到保障,而且让南方许多蛮部震慑。迁移百姓,使岭南迅速进入开发发展阶段。至于掳掠过后的交趾是什么样子,与我朝有何干系?即便现在国家还有许多贫困百姓呢。自己的百姓都没有治好,还能管得外部百姓是死是活?再看看交趾如何?生生打出了几十年南方和平。若非候仁宝那次掉以轻心地用兵,导致白藤江兵败,交趾会更老实。”
“这就是内外有别。”
宋九想了想,觉得与曹利用谈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提醒他,然后思路清晰地回京禀报给赵恒。
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递向京城。
其实这还是他的适度用兵,不忘武备的思想,向美帝学来的。
不要说什么道义了,即便没有道义,没有出兵的理由,也能找出借口,没有借口也能创造借口。
一种浅攻战术发扬光大的适度攻击性的思想。
不过宋九马上就头痛了。
辽东还有一大堆事,内部没有完全平定,况且平定后如何治理,也让人头痛万分,想治容易,想治好则很难很难。还有呢,在上阳府大家很高兴,万族来朝,但不是每一个部族都来朝的,有些部族对宋朝抱有着敌意,虽不多,但大多数部族对宋朝则是持着观望与怀疑的想法。
高丽又来生事了。
若听之任之,他们会拉拢更多的秽貊人,甚至长白山部(白池两侧,生活在长白山的部族),甚至卢毛朵部(长白山北部,敦化到延吉一带的部族)。
但想让他们听话,讲道义是不行了,必须用武力,然而现在宋朝如何用兵?辽东有驻兵,未来将会有多达十万以上的禁兵在此练兵,驻戍,以及震慑各部族。但发起征高丽的大会战,这点兵力仍然不够,不打痛了那还不如不打。
要命的在宋九计划当中,高丽十分重要,一旦疏浚混同江,使船只能航行到混同江,甚至鸭子河。高丽就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这道选择题比是否打压王钦若更难选择。
景德二年第一场雪到来时,宋九终于接到了赵恒的诏书。与高丽务必不得生事,即便是所谓的盖马大山。只要能与高丽和好,能让就让吧。
然而据传旨太监透露,曹利用前面离开高丽,高丽也派使者去了开封觐见,表示诚服,然后对宋朝统一北方讴歌颂德,大拍了赵恒马屁,这才提出请求,说得很婉转。
而且国家财政继续危机。这才有了这道诏书。
站在宋朝角度,能不放也能放,宋朝总体政策是虚外守内,对开疆拓土不是那么地渴望。
而鸭绿江畔长白山两侧山势苍茫,朝廷无法真正去治理,那怕宋九在东北都做不到。于其经营长白山,不如经营柳河西侧的滦河上游地区,还来得现实一点。
宋九对此不置与否,且不说高丽人会不会得寸进尺。还要慢慢侵袭辽东土地,就是翻开前世的记忆,他也不想将这个污点留名于史册。
不过暂时无法对高丽人用兵的。
宋九不表态,继续看着高丽人搬走辽东的百姓。继续侵袭长白山,以至王曙都看不下去了……
……
如果搬开两个时空宋朝的格局,即便将宋九捧上圣台。也不足以为过。
但在这个时空里,大家也没有轻视宋九的功劳。包括赵恒给宋九加了那么一长串的各种职官、阶官以及爵位食邑。实际就是对宋九功劳的承认。
然而宋九也有许多缺点。
例如他斗志不盛,所以导致缺少勇气改革种种宋朝的弊端。至少在政务上的改革还不及咸平之治时的赵恒有魄力。
这一点类似唐朝的姚崇,或者是史上的吕夷简,也就碎步式的改革,或者叫微调。
因此宋朝如今还有许多弊病存在。
其次便是宋九奢侈的生活。
按道理说,他奢侈不算过份的,如今宋九可谓是真正的富贵一品,然而大家都认为这是他应当得到的。
但这个富贵一品便是开了两个很不好的头,一是官员公开化行商,只能说在宋九带动下,士大夫虽行商,但开始慢慢交纳商税,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商税收入,然而士大夫经商,本身就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
其次生活比较奢侈,虽然与吕蒙正每天为了吃鸡舌头,得杀死几百只鸡,或者与寇准那种通霄达旦的娱乐化生活相比,宋九要好一点,然而宋九对生活也比较讲究的,如京城的“空调式”房屋,如每个女儿出嫁,十几万缗的嫁妆……
所以宋九、寇准这些名臣,正在将宋朝士大夫渐渐引入一个误区。
但与寇准相比,宋九也要稍好一点,该享乐时享乐,该吃苦时也能吃苦,甚至与民同乐,与兵同乐,就象在幽州路第一年,他几乎在外面跑了近十个月,走遍了幽州路各个地区。而且这种跑,并没有中止下来,可能维持到他这一任结束致仕之时,跑的过程里,那不是在各城之间跑,而是走遍各个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甚至来到老百姓家中同吃老百姓的粟米饭,或者与各族首领们围着火堆宰牛烤羊。
第一年到落雪,才勉强将各地的反抗镇压下去。
第二年冰雪还没有融化,宋九又开始跑。
要做的事很多,如安定各部,兴修城池,有了城才有了商业,才有了防御基地,才有了更高度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安定与开化当地百姓。
疏通河流,修道路,兴商业,推广先进的种植方式……
以及新的绿色长城,从馒头山、永安山开始,到松山,到柳河,接炭山古长城。
它非同古长城,虽然古长城毁坏很多,然而许多城墙基础还在,至少在各个关隘修一修,以宋朝财力还是能办到的。
但要重修一条长达七八百里路的新长城,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因此重新修绿色长城。
于这长达近八百里的漫长分隔线上,大肆植树造林,而且基础也很好,辽河下游因为汉人种植,许多森林被砍伐,导致辽河河水略有些浑浊,不过上京一带森林破坏得还不严重,包括这一线,因为地广人稀,许多地区本来就存在着密集的山林。
宋朝要做的仅是拨出一笔款子,将这些山林联在一起,然后在里面再种上一些长满棘刺的灌木与爬藤植物,再于各处关隘设关卡,那么既然与大漠相互来往,通商,以及沟通,也能起到防御作用。
而且未来这条宽达几十里,长达七八里的密集丛林地带,也能很好地保护着未来中平府的水土。
甚至阴山森林成形,可能以后幽州都不会出现沙尘暴。
当然,没几人那样想,关健要的还是它的防御作用。
不过才开始规模不是很大,现在需要是东北人心安定,必须要轻徭薄敛,包括徭役。
明年才能规模更大一点,可能要持继到宋九离开东北四五年后才能结束。
秋天渐渐到来了。
宋九先到了沈阳,带阳的州城很多,沈州又变成了沈阳。
东阳府依然以东阳城为中心,不过在宋九有意引导下,中心渐渐向沈阳偏移,因为它是去吕阳、长春以及高丽的交通枢纽,而且在水路上东阳府有东梁河,沈州有西梁河,大家彼此彼此。
于是幽州路第二个书院出现,第一个书院是在幽州,在辽国南京城国子监基础上改造的,赵恒车驾在幽州里扩建,并且赵恒亲自题字,沈阳乃是第二个书院。
未来还有,上阳府,吕阳府,与中平府、长春府将会陆续建设四个书院,教导各族子弟读书识字,包括各个羁縻部族也可以派子弟前来读书,甚至教导经义礼仪儒学的,还可以推举其中优秀子弟来京城参加科举。
宋九主办了揭幕礼,又去了沈州郊外,哪里有一样好东西快成熟了。
不过因为它又招来一个好邻居……(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
原来辽国要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耕种文明,一个是游牧文明,如果说将两个文明融合在一起,辽国做得算是比较不错了。
而且宋九认真地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辽国的模糊化治理。
他们潜意识地诱导百姓定居耕种,但从来不强迫,这才是辽国两种文明成功的内在原因。
因此自幽云开始,一直到中京上京辽东一带,多是耕种文明,但不完全是耕种文明,幽州几乎是彻底的耕种文明,到了山后渐渐开始出现一些半耕半牧现象。
越往北方去半牧比例越重,不过辽国击败了渤海国后,有意将渤海百姓迁徙,造成了文明断档。这就象史上的宋金对峙,江淮因战乱,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种方式。
因此原先生女真各部文明越来越落后与封闭,于是耕作方式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也变得落后,在耕种不能保持温饱的情况下,又因为地形天气等原因,不能大规模的游牧,于是女真各部也学习更北方的室韦人,半耕半牧半渔。
而且作物也有些不同。
如今还是暖冬,总之天气比较暖和,因此幽州南部甚至还可以种植水稻,只是产量有些低。
到了北方则完全是麦、粟与豆。
甚至到了女真人哪里,麦占的比例都不大了,以豆粟为主。
直到宋九去了辽东,有意让乌玄明引进辽国的一些优良春麦种子过来,渐渐种麦的百姓才多了。
但这还不行。
为什么宋朝麦价与米价相差了三倍多?难道面食如此难吃?
还真难吃。
原因就是脱壳技术。麦因脱壳技术不行,里面有许多麦麸。所以在宋朝米比麦贵得多。麦如此,就不要说高梁小米了。
至于豆类倒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在中国当食物的历史更古老,几乎与高梁一样的古老,至于麦与稻米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不过天天吃黄豆,也不用天天吃黄豆了,就是天天吃红薯,也会让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气。
那就是稻。
要感谢架空小说,让他无意中看到东北水稻的历史,那就是从倭国那么引进过来的耐寒稻种,这才揭开了东北农业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辽东。回到宋朝后,宋九看也看到了,听也听到了,便在心中构想东北的种种治理情况。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说出来,否则会让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问题,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亲,融合。平等,尊重。
汉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准番人凌驾于汉人之上,特别有惩于史上同治回乱。宋九又提出了对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与风俗习惯,可以去影响,但不可以去侮辱。实际往后去,汉人情况很惨的。一次又一次被异族屠杀……然而顾全大局,不能将另一个时空汉人的历史代入到这时候来。只是宋九在中书里提议。甚至让赵恒公开颁发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么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几条,一不得谋反,二不得鱼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别一些蛮族与番族杀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传扬带攻击性的教义,特别是什么“圣战”之类的,不管什么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现。
然后又露草,若是不违反这四条前提,不触犯大宋律法情况下,因岐视对方而产生纠纷,无论什么种族,一律追究岐视者的责任。
正是因为这道诏书,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几乎可以与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为朝廷力量还没有达到西侧与河州哪里,依然贵种(指看重个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种族,在宋朝有两个种族因仰慕汉人而出现借种现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与宋朝没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们血脉中带的汉人比例比较多,大多数是汉人蕃化,因此对汉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来自倭国的水稻。
当时想到了,可是水稻与麦粟不同的,它是一种高产作物,宋九只是想一想,并没有将水稻传播给辽东,害怕因此使辽国进一步强大。
直到去年大凌河一战结束后,宋九才让一些海商去倭国,带来许多优质稻种。
并且又聘请了一些有经验的河北百姓过来,同时各个屯田因为许多兵士多是农民出身,平时也耕作,于是在辽东各州府成立一些试验点,汉人耕种,让辽东百姓观看学习。
来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时候都自动遗忘掉前世那种高产。
辽东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进的耕种方式,几乎所有试验点里的庄稼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特别是水稻。
宋九让小吏认真丈量田亩,然后下令收割。
来观看的人不少,有王曙与东阳府诸官员,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
这种稻子自开始结穗起,就起来许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产量。
它仅是试验田,在深沈州这里只有两百亩,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热的百姓也过来帮忙,第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晒干,第三天就将稻谷打下来了。
然后称重量,居然达到一亩近四石半的高产。
“东北可定了,”王曙说道。
这个重量还不是标准重量,要继续晒去水份,还要扬去稗子杂粒与灰尘,但不管怎么说三石半产量有了,当然它是试验田,推广后产量必然会下降。然而与棉花一样,随着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与进一步进化,若是官员主动教导大家选种,以后产量又会慢慢上升。
想一想东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数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员曾经大约估算一下。若是东北全部开发出来,可以获得近三百万顷以上的优良耕地。
一亩三石。一顷三百石,三百顷三亿石,仅是这个产量便能养活五千万人口,八百多万户百姓,然而如今东北才多少人口,户籍上只有三十几万户,实际也不过五十几万户。
民以食为天,能吃饱,那个百姓。不管他来自那个种族,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反?
宋九点点头,账不能这样算的,虽是黑土地,但必须开垦出来才算是黑土地,但这个产量没有让他失望,又说道:“可以通知各州府,这种稻子不得作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来。到来年选种时一律用浓盐水浸泡,选用其饱和稻谷做种子,向东北所有百姓发放。”
小吏准备写露草。
宋九忽然补充了一句:“不过想换这种稻谷,必须让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来交换。”
“这没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为了平辽与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钱帛了,但没必要在乎这可能二三十万石的稻种成本。算算账不过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钱,用来收买人心多好啊。
“不贵不足以珍惜。”宋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这就是人心。
王曙啼笑皆非。
“这是一件好消息。必须向陛下禀报。”
“可以禀报,但不能夸大其词。能不能成功,还要等明年实际推广后再说。但可以让一些商人放出风声,向中原百姓说明东北地广人稀,轻徭薄敛的政策,以及这种水稻的产量……”
那就是移民。
这也是必须的,第一个东北汉人数量太少了,不说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过多是渤海人,女真人,先后建立过国家,这总让人有些不放心。第二东北太过空旷,这对治理也不利。
不过不能强行移民,那样会造成许多民怨,因此这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政策,让北方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