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医匡九合-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祖大寿轻轻捋须道:“唔,你与本都督想到一块儿去了。关内反正也要被抢,呃,不,反正也要遭建奴蹂躏,还不如多要些钱粮来广宁卫呢!大乐”
“末将在!”
祖大寿似乎下了决断:“八百里加急发往京师,连发三封告急文书。就说建奴召集北虏助战,眼瞅着是要攻打咱们广宁卫了!”
“末将遵命!”
祖大寿淡定地看了祖大乐一眼,小声地道:“本都督爱护百姓,掩护百姓入城躲避兵锋的事儿,也要重点说一说才是,免得朝廷不识本都督的博爱之心。”
第344章江城子
祖大乐连忙躬身一礼,笑着道:“末将明白。咱们广宁城战兵六万,本来粮饷就紧巴巴的,现在一下子涌入了一万百姓呃,不,十万!涌入了十万百姓,粮草那是大大地缺乏呀!”
祖大寿冷哼一声,“善意”地纠正道:“五万。前次入城躲避建奴兵锋的百姓就是五万,这才两年,百姓一下子翻倍,你就是现生也来不及呀!”
祖大乐倒吸一口凉气,自己竟然将这茬儿忘记了,连连自责道:“末将驽钝!嗯,就是五万了!”
祖大寿微微颔首,似乎有些不高兴地道:“五万百姓的口粮,有三万都被朝中那些文官君子们漂没了,咱们广宁卫也落不到几石粮食!唉,聊胜于无吧!”
这话祖大乐就不敢接了,非议文官左都督祖大寿可以,他祖大乐一个小小的总兵,可是不敢说文官老爷坏话的。
议定了城中一万百姓口粮之事,祖大乐忽然想起,还有一件事也必须说一下。祖大乐故作为难之色,小声问祖大寿道:“都督,若是建奴入寇,打到北京城下的话唔,如崇祯二年之故事,朝廷下旨勤王,咱们又该如何应对?”
祖大寿哈哈大笑,却不说话,这下可就搞得祖大乐有些没趣了。
过了好半晌,祖大寿才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广宁卫离京师可就太远了勤王之事嘛,让离得近的山海关吴总兵头痛去吧!”
……
战争的气氛越来越浓,整个团山堡已经高度动员了起来。将士们都知道即将出征自不用说,就连军医队的小妮子们也个个神经高度紧绷。
这日“校长”张力给军医队员们讲解了给伤员灭菌的正确方法,正要离开之际,齐英带着百灵等人将张力堵在了团山堡医馆教学大院的大门前。
齐英和百灵现在可是军医队中的副队长了,虽说队长紫苏资历老,奈何人家齐英和百灵男人给力,木头哥和朝鲁哥那都是升任千总了啧啧,这叫做“朝中有人”呀!
大门前张力有些头大。这些活泼的莺莺燕燕的声音让他没有丝毫的“歪念”,他心中一痛,想起了若晨。
虽然嘴上还在回答着军医队员们的提问,可是张力的心早已不在此处。
齐英是个有心眼的。一瞅张大人这精神状态,心知肚明,肯定是想起主母了……
齐英对还想提问的百灵等人道:“百灵,张大人事务繁忙,每月能来讲三次课已经很不错了唔。张大人讲课不是还有个提问环节吗,有什么问题咱们下次再问吧!”
百灵一听齐英这话,也知道她说得在理,便悻悻地收住了问话。
张力微微一笑,看了齐英一眼,道:“你们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汇总起来递一个书面材料给本……本校长。本校长会抽出空闲时间做解答的。”
齐英顿时大喜过望,连忙躬身福了一福:“多谢张大人!”
张力从团山堡医馆教学大院出来以后,径直往那高干病房走去。
来到病房之后,张力问了问侍卫长孑然一些若晨的情况。便示意孑然和一众护士退下。
张力走到若晨的病榻之前,轻轻地抓着若晨冰冷的小手,眼中全是关切之色。
虽然团山堡事务繁重,但是张力几乎天天都会来这里,来看望若晨。
近段时间通过天眼之术的检查,若晨脑部的淤血已经消散了约摸十分之一,按这个速度继续下去的话,也许再过三五年,若晨就能醒过来吧?
张力轻轻叹了口气,理智告诉自己。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即使淤血散尽,这种昏迷的症状,谁又敢保证若晨一定会醒来呢?
“若晨,我对不起你……”张力眼睛一红。泪水在眼眶中打着转儿。
“不行,我要发展工业,我要发展精密仪器,我要……我要给你做开颅手术!”
张力几乎是一声低吼,重重地用手捶打着额头!
然而很快他便沉默了下来,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道:“唉!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根本达不到啊!如之奈何?!”
穿越到大明朝两年之后,张力的言行举止,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时代,毕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经常也能说一些“之乎者也”的话,譬如这“如之奈何”,听着怎么也比“怎么办”高大上了许多……
张力一抬眼,看见了墙壁上挂的那张“回春堂初遇图”,心里像被钝刀子来回切割,撕扯一般……
还记得在晓月山庄之时,若晨曾经说过,有机会的话,希望自己画一幅画,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场面画下来。
张力对若晨的话一刻也没有忘记过,所以若晨刚刚住进病房,张力便找来“炭笔”,用后世的“素描”,画出了那“回春堂初遇”的景象。
张力在后世兴趣广泛,素描也是有一定功底的,区区一副素描图,还难不倒他。只是在团山堡找不到铅笔,张力也没功夫去四处搜罗打探,想必欧洲应该有吧?张力只能以炭笔代替,暂时将就用着。
这幅画,没有色彩,那种淡淡的忧伤力透纸背是的,一黑一白之间,正说出了张力的心事。
而那画纸上还写着一首苏轼的《江城子》,张力当初考会试之时,专门下苦功夫练习过“馆阁体”。纸上之字却写得浑圆方正,自有一番风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苏东坡的悼亡词,堪称千古绝唱。此刻张力低声吟诵了出来,似乎能够领略到苏轼当年的心境。
虽说若晨昏迷不醒只有短短数月,然而在张力心中,却早已超过了“十年”。
张力一词念罢,又开始伤感起来。屋子里只有他和若晨的呼吸声。若晨的呼吸很轻,可是在张力听来,那正是人间最美妙的天籁之音。
第345章迟到的消息
玄阳子松了口气,沉吟了片刻,将手一摊,道:“现在还不行,因为静萍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
张力一怔,原本按他的想法,既然玄阳子道长都收到信了,总会有静萍落脚点的消息吧?
“这信道长是怎么得来的?”张力一脸疑惑之色,开口问道
玄阳子眉头也皱了起来,沉声道:“是静萍通过日月阁呃,不,团山堡情报部送到真如居士手上的。”
张力连忙追问道:“送信的人呢?”
玄阳子微微一笑,道:“真如居士当然会追问,不过也只是知道一点点情况而已。”
顿了一顿,玄阳子接着道:“那信是从……从情报部苏州分部送来的,静萍先前应该是在苏州府。”
接下来玄阳子道长将这封信送到真如居士手上的每一个细节原原本本地说给张力听了,张力终于明白了始末。
自己的女儿,现在交由真如居士在南京安置,而静萍却已经离开了苏州。
按时间算来,静萍居然生产以后只休息了一个多月,便离开了自己的女儿。当然,真如居士是女儿的外祖母,交给她抚养倒也算是合情合理,无非就是请乳娘之类的小问题,不难解决。
“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静萍那么着急离开?静萍冰雪聪明,不是大事,她一定不会离开女儿的!”
显然,玄阳子道长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两人大眼瞪小眼,看了好半晌,张力最终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唉,静萍就是太有主见了。什么事情都不跟我说,难道还有我处理不了的事吗?”
玄阳子道长撇了撇嘴,也道:“谁说不是呢?唉,贫道这个女儿啊……跟她娘一样,太有主意了。”
忽然,玄阳子道长似乎想起了什么。急忙道:“张力,静萍曾经跟真如居士提过一个人的名字,说是要去找他。”
“啊?”张力一声惊呼,连忙追问:“道长。你怎么不早说?静萍要去找谁?”
“我也不认识,好像是叫什么汤若望……”
“汤若望!”张力眼睛露出了深邃的精光,原来是他!
汤若望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应该属于张力老朋友德国的容克什先生的上级也就是说,他也是个传教士。
当然。这个年代“德国”应该叫做“普鲁士”。只是张力后世在德国留学,故而也不用纠正叫法。反正“德国”也好,“普鲁士”也罢,大明都没人知道具体是在哪。大明此时将西欧人都称作“佛朗机人”,亦或者“西洋人”,并不对具体的国家做区分。
汤若望是利玛窦来中国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天主教布道者。这位的履历非常丰富,也不便细表。不过张力知道两件事,一是汤若望与徐光启关系极好,二是汤若望乃是一个科技全才。特别擅长铸炮。
“静萍妹子此前答应徐光启帮他传播天主教……”
张力喃喃自语地说道,很快,他惊呼了一声:“呀!原来如此!”
有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张力猛然间想到了静萍妹子的打算。
她为了救自己,不得不答应帮父亲传播天主教。然则传教这事儿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找个人来帮她。只要她大力支持那个人传教,那么也就没有违背承诺。
汤若望,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对天主教的忠诚自不必说,只是苦于无权无势,传教举步维艰。若是静萍找到他。由静萍来出钱支持他传教的话,静萍岂不是可以抽身事外了?
张力脸上浮现出了淡淡的笑容……
玄阳子看得一头雾水,小声问道:“张力,你想到什么了?”
张力微微一笑。道:“道长且宽心,静萍没事,她是去找一个高级打工仔呢!”
玄阳子道长脸上疑惑的“雾水”变成了“雾霾”:“大公子?什么大公子?哪家的大公子?不能吧……张力,你不要污我女儿清白!”
张力脸上挂满黑线,这位“可爱”的道长听岔了了……
“呃,这个嘛。我说错了反正静萍应该很快就能和我们团聚,我有信心!”
玄阳子道长长出了一口气,显然张力既然说静萍很快能回来团聚,那么就一定是了。这段时间以来,张力“领袖”的气质彰显无遗,早已不是当初蓬莱县、南京城那个“吴下阿蒙”了!
……
这几日京师中忽然变得喧嚣热闹起来,因为万寿节到来了。
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在古代,“万寿节”堪比春节,因为皇帝又大了一岁。
金碧辉煌的大明皇宫率先响起了第一声鞭炮,而后,整座京城,乃至整个大明天下,鞭炮声一起噼里啪啦,此起彼落地争相响起……
无论天下局势如何,皇帝的生日总是要过的。到了万寿节这一天,除了一部分实在已经无力存活的人家在忍饥挨饿的“等死”之外,只要勉强可以凑活度日的人家,总要“喜庆”一番,以示对皇帝的忠心,对大明朝的忠心。
甚至,这是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因为这不是一个节日,这是一个政治态度。升斗小民们不懂太高深的道理,但是对皇帝不敬那可是要满门抄斩的。
在大明皇宫中,不管国家的财政再怎么困难,民间的经济多么萧条,百姓的生活多么痛苦,也绝不会减少了供应。光是为了“万寿庆典”这件事儿,偌大的皇宫早从一个多月前就已经调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先把皇宫中看起来有些损坏、陈旧的地方重新修缮了一番,再把整个紫禁城全面粉刷、油漆了一次。这么以来,每个地方都看起来“焕然一新”了。
皇帝又年长了一岁嘛,自然要除旧布新了……
为了“万寿庆典”所准备的各种器具、装饰品,也花了大把的银子来置备。皇宫里的人,从皇帝、皇后、皇贵妃到皇子公主们都添置了各式新衣新帽新鞋新袜乃至于新饰物,连平日里稍微得宠的宫女、太监们,也赏了新衣
这样,用民脂民膏所营造出来的大明皇宫,呈现出了一番“普天同庆”、“欢欣鼓舞”的假象……
第345章迟到的消息
玄阳子松了口气,沉吟了片刻,将手一摊,道:“现在还不行,因为静萍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
张力一怔,原本按他的想法,既然玄阳子道长都收到信了,总会有静萍落脚点的消息吧?
“这信道长是怎么得来的?”张力一脸疑惑之色,开口问道
玄阳子眉头也皱了起来,沉声道:“是静萍通过日月阁呃,不,团山堡情报部送到真如居士手上的。”
张力连忙追问道:“送信的人呢?”
玄阳子微微一笑,道:“真如居士当然会追问,不过也只是知道一点点情况而已。”
顿了一顿,玄阳子接着道:“那信是从……从情报部苏州分部送来的,静萍先前应该是在苏州府。”
接下来玄阳子道长将这封信送到真如居士手上的每一个细节原原本本地说给张力听了,张力终于明白了始末。
自己的女儿,现在交由真如居士在南京安置,而静萍却已经离开了苏州。
按时间算来,静萍居然生产以后只休息了一个多月,便离开了自己的女儿。当然,真如居士是女儿的外祖母,交给她抚养倒也算是合情合理,无非就是请乳娘之类的小问题,不难解决。
“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静萍那么着急离开?静萍冰雪聪明,不是大事,她一定不会离开女儿的!”
显然,玄阳子道长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两人大眼瞪小眼,看了好半晌,张力最终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唉,静萍就是太有主见了。什么事情都不跟我说,难道还有我处理不了的事吗?”
玄阳子道长撇了撇嘴,也道:“谁说不是呢?唉,贫道这个女儿啊……跟她娘一样,太有主意了。”
忽然,玄阳子道长似乎想起了什么。急忙道:“张力,静萍曾经跟真如居士提过一个人的名字,说是要去找他。”
“啊?”张力一声惊呼,连忙追问:“道长。你怎么不早说?静萍要去找谁?”
“我也不认识,好像是叫什么汤若望……”
“汤若望!”张力眼睛露出了深邃的精光,原来是他!
汤若望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应该属于张力老朋友德国的容克什先生的上级也就是说,他也是个传教士。
当然。这个年代“德国”应该叫做“普鲁士”。只是张力后世在德国留学,故而也不用纠正叫法。反正“德国”也好,“普鲁士”也罢,大明都没人知道具体是在哪。大明此时将西欧人都称作“佛朗机人”,亦或者“西洋人”,并不对具体的国家做区分。
汤若望是利玛窦来中国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天主教布道者。这位的履历非常丰富,也不便细表。不过张力知道两件事,一是汤若望与徐光启关系极好,二是汤若望乃是一个科技全才。特别擅长铸炮。
“静萍妹子此前答应徐光启帮他传播天主教……”
张力喃喃自语地说道,很快,他惊呼了一声:“呀!原来如此!”
有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张力猛然间想到了静萍妹子的打算。
她为了救自己,不得不答应帮父亲传播天主教。然则传教这事儿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找个人来帮她。只要她大力支持那个人传教,那么也就没有违背承诺。
汤若望,正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对天主教的忠诚自不必说,只是苦于无权无势,传教举步维艰。若是静萍找到他。由静萍来出钱支持他传教的话,静萍岂不是可以抽身事外了?
张力脸上浮现出了淡淡的笑容……
玄阳子看得一头雾水,小声问道:“张力,你想到什么了?”
张力微微一笑。道:“道长且宽心,静萍没事,她是去找一个高级打工仔呢!”
玄阳子道长脸上疑惑的“雾水”变成了“雾霾”:“大公子?什么大公子?哪家的大公子?不能吧……张力,你不要污我女儿清白!”
张力脸上挂满黑线,这位“可爱”的道长听岔了了……
“呃,这个嘛。我说错了反正静萍应该很快就能和我们团聚,我有信心!”
玄阳子道长长出了一口气,显然张力既然说静萍很快能回来团聚,那么就一定是了。这段时间以来,张力“领袖”的气质彰显无遗,早已不是当初蓬莱县、南京城那个“吴下阿蒙”了!
……
这几日京师中忽然变得喧嚣热闹起来,因为万寿节到来了。
万寿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在古代,“万寿节”堪比春节,因为皇帝又大了一岁。
金碧辉煌的大明皇宫率先响起了第一声鞭炮,而后,整座京城,乃至整个大明天下,鞭炮声一起噼里啪啦,此起彼落地争相响起……
无论天下局势如何,皇帝的生日总是要过的。到了万寿节这一天,除了一部分实在已经无力存活的人家在忍饥挨饿的“等死”之外,只要勉强可以凑活度日的人家,总要“喜庆”一番,以示对皇帝的忠心,对大明朝的忠心。
甚至,这是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因为这不是一个节日,这是一个政治态度。升斗小民们不懂太高深的道理,但是对皇帝不敬那可是要满门抄斩的。
在大明皇宫中,不管国家的财政再怎么困难,民间的经济多么萧条,百姓的生活多么痛苦,也绝不会减少了供应。光是为了“万寿庆典”这件事儿,偌大的皇宫早从一个多月前就已经调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先把皇宫中看起来有些损坏、陈旧的地方重新修缮了一番,再把整个紫禁城全面粉刷、油漆了一次。这么以来,每个地方都看起来“焕然一新”了。
皇帝又年长了一岁嘛,自然要除旧布新了……
为了“万寿庆典”所准备的各种器具、装饰品,也花了大把的银子来置备。皇宫里的人,从皇帝、皇后、皇贵妃到皇子公主们都添置了各式新衣新帽新鞋新袜乃至于新饰物,连平日里稍微得宠的宫女、太监们,也赏了新衣
这样,用民脂民膏所营造出来的大明皇宫,呈现出了一番“普天同庆”、“欢欣鼓舞”的假象……
第347章万寿庆典一♂
到了万寿节这一日的朝贺大典上,所需要花费的费用又更多了大明朝有一套已经沿用了二百多年“万寿庆典”的繁文缛节。在万寿节这一天,满朝的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在太极殿上向皇帝跪拜朝贺。
这套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的讲究、琐碎,过程又非常的冗长。
重要的是,这一套仪式举行下来的费用,可以支付大明九边所有边军一个月的军饷……
朝廷再没钱,万寿节那也是绝壁不能省的,否则岂不是折损了万岁爷的颜面?!即使全国的军民都已因为贫穷而快要活活饿死了,还是没有任何一个大臣给建议停止或者删减部分经费举行这个只有表面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典礼。
更何况,崇祯皇帝本人非常热衷举行这种让他高高在上地接受别人跪拜的仪式
典礼一次要举行好几个时辰,皇帝升殿、击鼓鸣钟、奏乐、礼官宣唱各种赞词,而后文武百官跪拜,山呼万岁。
至始至终,崇祯皇帝必须头戴外观华丽,重达十多斤的冠冕,身穿以金丝织成的又重又硬的龙袍,纹风不动地高坐龙椅,保持一副“尊贵”的面貌。
此刻,内阁首辅温体仁正笑眯眯地打量着崇祯,脸上涌起了无限的得意之色……
这一次万寿节,最大的赢家不是崇祯皇帝,而正是首辅温体仁。
皇帝的内帑有多少银子,温体仁不知道,但是这些年皇上一次又一次地被逼着“发内帑”,不说仓库空空如也,反正所余也不多了。
崇祯发疯了一般想捞钱,然则他的手段远远不如他爷爷万历,更加上本朝历任首辅周延儒、温体仁都是老奸巨猾之辈,崇祯被玩得团团转,内帑是一发再发。
譬如这次万寿节之前,最要面子的皇上竟然囊中羞涩。一赌气竟然三日没有上朝。大臣们个个心知肚明,皇上找户部要钱办“生日派对”,可惜户部尚书侯恂表示,户部仓库里除了老鼠屎。什么也没有……
皇上当时龙颜大怒,可惜然并卵,没人搭理他。在这个皇上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首辅温大人出手了。
温体仁决定要送一个大大的红包给皇上,以便自己“卒于任”……
可是大臣给皇帝送红包。总归有些不好办,需要一些特殊的“管道”才行。
最接近皇帝的莫过于太监与宠妃,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而太监的这条管道温大人早已建立起来,运用自如了。然则万寿节“送礼”却不方便用太监的渠道,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有更重要的作用,最主要的是曹公公的老奸巨猾程度不弱于温体仁,温大人不放心将红包托他转呈。
可不是么,温大人自个儿收了钱不办事的时候那也是常有的,要转呈皇帝。太监太奸猾信不过。
剩下的另一条渠道便是宠妃,这条管道虽然比较困难,却也不是毫无办法,温大人自然想到了一条终南捷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