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医匡九合-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象升一脸诧异之色,脱口而出道:“履约?”
张力用更低沉的声音,一字一句地道:“九台先生还记得京师往事乎?”
第416章代言人
卢象升脱口而出道:“京师往事?三掌之誓?!”旋即身子微微有些发抖,显然已经跟上了张力的节奏,思绪回到了一年前
张力神情严肃,竟然一字不差地说起了一年前的那段话:“力孑然一身,独处大风波患难之中,万死一生,为朝廷受任平乱之事。海内竟无一人同心应手者,唯见虚谈横议之徒!如有同心者,请自卢大人始!”
顿了一顿,张力长叹一声,道:“彼时我对朝廷还有一丝幻想,现在早已看得透透的了。不过三掌之誓我从未忘记来日卢大人如若陷入危局,本官虽千万里,亦必赶来救援!”
卢象升顿时感觉气血上涌,眼泪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一年前在自己北京的家中,确实与张力击掌为誓,后来也就淡忘了,只当是官场往来而已没想到,张力真的做到了!
他为什么不待在辽东,而要入关勤王,竟然是为了自己!
卢象升再也忍不住了,颤声抽泣道:“张大人高义,请受象升一拜!”
本来两人乃是坐在马车车厢的座椅之上,卢象升站了起来,跪倒在地,顿首一拜!张力连忙一把将他扶了起来,连连道:“九台先生无需如此!先生乃是真真正正的国之栋梁,力仰慕已久,岂敢不来相救?”
卢象升连忙道:“象升愧不敢当!”
至此,卢象升的心就算是铁打的,也彻底被张力征服了……
两人又说了一会话,卢象升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
张力掀开车帘,看了一眼马车后面若晨的车过后,才又重新拉上了车帘。其实张力入关勤王,除了卢象升的因素,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没有明说。
一是让麾下兵士以战带练,迅速成长;另外一点么,便是团山堡兵工厂的“大杀器”当时还没有量产。
前天收到团山堡快马来报。说是线膛枪已经生产出了一千把,可是由于工艺还在改进之中,合格品只有一半,也就是五百把。
从团山堡离开之时。张力有一百把线膛枪,这两个月团山堡兵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现在一共有六百把了。若是让木头挑选出六百名火铳好手来使用的话,应该在足可以一战了须知道,两军对垒。胶着之际,突然杀出六百人的线膛枪手,一定会收到奇效。
时间,缺的还是时间啊!
张力微微叹了口气,总归自己不能变戏法一般弄出几千支线膛枪来,还得慢慢等待生产才是……
团山军从古北口出关,“逃”回驻地宁远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到了京师。崇祯皇帝一听张力竟然“罔顾皇恩”,带头“跑路”,顿时暴跳如雷。
一连数日的朝议依然不痛不痒。对于手握重兵的武臣,朝中衮衮诸公们向来不轻易发表意见若是因为口诛笔伐导致武臣投敌或是谋反,这尼玛屎盆子可就扣到自个儿身上了。
这日午后,崇祯皇帝正在御书房中看着奏折,生着闷气,忽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禀报,说是英国公张之极求见。
崇祯皇帝眉头皱了起来,他将奏折放在御案上面,冷冷地道:“宣他进来!”
王承恩将英国公张之极带入御书房之后,便躬身立于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张之极一进御书房,就发现崇祯皇帝面色不善,故而心中也加了几分小心。山呼万岁,顿首跪拜之后,终于听到崇祯皇帝开口了:“英国公平身吧!英国公前来求见,所谓何事?”
英国公站了起来,直接开门见山:“启禀陛下,臣为辽东督师张力而来!”
崇祯皇帝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不过他很快便又按捺住性子,冷声道:“哼那张力真是罔顾皇恩,竟然带着大军回了宁远,又有什么好说!”
顿了一顿,崇祯皇帝接着道:“朕马上就下圣旨,撤他的职,严令锦衣卫前往辽东拿人!”
“咳咳”王承恩干咳了一声,提醒了一下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猛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像张力这种人已经不是朝廷轻易可以控制的了,故而冷哼了一声,用刀子一般的目光瞪着英国公张之极。
张之极心中暗暗叫苦,女婿张力不去顺义“游击战”,而是带着大军回了宁远当初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是大吃一惊,直到张力派人带来口信……
英国公收敛起心思,似乎并未听见刚才皇帝说的那些话儿,一脸肃容地道:“臣启陛下,辽东督师张力并不是带军逃跑,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策,以解顺义之围!”
“围魏救赵?”崇祯皇帝一愣,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开来。
张之极上前两步,恭声道:“陛下应该知道,张力的团山军只有两万余人,前往顺义与建奴野战,恐怕胜算很小。”
“唔”崇祯皇帝的思路渐渐跟上了英国公张之极的节奏。张之极趁热打铁,接着道:“团山军虽说只有两万余人,不过个个都是精锐,战力强悍。建奴眼下围着蓟辽军,坐等粮尽。而张力却另辟蹊径,直接从辽东打开局面,攻敌之必救!不光会解除顺义之围,还要让建奴回师辽东,并且还要复土!”
解蓟辽军的围,让建奴从大明腹地滚蛋,再收复失地,这三个目标越来越高,连崇祯皇帝听了都不免有些心动若真是如此,张力可就成了此次鞑子入寇的最大功臣。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狐疑之色,缓缓地道:“英国公,张力所言属实?”
张之极原本也不怎么相信张力有如此能耐,不过这一次他已经将前前后后想透彻了,必须紧抱女婿的大腿,与他共进退。说白了,张力就算失败,作为国公爷最多挨几句责罚之词而已,也夺不走自己的爵位。可是,如果张力成功了,那自己的好处可就太多太多!
所以,张之极决定要赌一把成与不成,就看张力的能力了!
这一天,张之极在御书房中与崇祯皇帝足足议了一个时辰,才离开紫禁城……
第417章更重要的事
宋应星负责改良土豆和玉米的品种,张力对此也非常关心,于是开口问道:“宋经历,那玉米和土豆选种育种情况如何?产量可有提高?”
宋应星原本以为张力会询问团山堡兵工厂的事情,没想到张力问这个,略一沉吟之后,便朗声应道:“回禀张大人,土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都在四个月左右,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
顿了一顿,宋应星眉头皱了起来,接着道:“玉米这一期长势不好,属下琢磨着应该是辽东苦寒,气候太冷……”
张力神情也严峻了起来,虽说后世他并不是学习农业的,不过却也大概知道,玉米是喜温的农作物,生长期一般要求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为宜在小冰河期的辽东,恐怕一年中只有夏季能够种植一期而已。
不过,张力知道土豆却是喜凉的农作物,故而不由得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宋经历,那土豆的情况又如何呢?”
宋应星微微颔首,朗声道:“土豆从西洋传入我大明也有百十年了,在江南山区也有不少人种植,不过产量都不太高。咱们团山堡这一期种植的土豆,有一部分茎块明显大过其它的,属下已经组织人选种,现在第二期已经种植了月余,眼瞅着就要出苗了。”
张力点了点头,心知农作物选种育种的事儿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再心急也不可能去拔苗助长,只能徐徐等待。
目前辽东种植的粮食主要是粟和一部分小麦金州卫有一些地区种植有小麦,至于大米那是全靠找商人购买,粮食安全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张力沉吟了片刻,又鼓励了众人几句,要他们将粮食生产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陈正操在一旁若有所思,辽东督师张大人如此重视粮食的生产,而不是指望朝廷的粮饷,这个中缘由。他细细思之,也能猜出一二。
陈正操脸色有些潮红,昔年太祖皇帝朱元璋起事的时候,奉行的可不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么?!
张力恐怕是要
顾有风先前一直在听张力和团山堡文臣的议事,冷不丁一转头,发现好友陈正操神色有些奇怪,不由得也多长了一个心眼。
顾有风虽说性子比较率直。可也不是笨人,很快就“品”出了味道这尼玛以后可就是属于“从龙之臣”了呀!
张力在一旁将二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却也不道破:有些时候,给手下人一些所谓的“期待感”,会让他们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至于规章制度的建设,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过目前关于“贪腐”二字,自己是毫不手软的。
这一日的会议进行得非常紧凑,很多事情都在张力的安排下开始推行。团山堡的内政方面也算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
世上如果有后悔药可吃的话,英国公张之极肯定想吃一颗,不过眼下他与张力的关系慢慢地在修复中,倒也可以省下一颗来。锦州城中现在最想吃后悔药的,非齐英的父亲齐老爹莫属。
齐老爹有一手还算不错的铁匠手艺,以前在宁远卫城中便是靠此谋生。
顺带一提,大明朝的匠人按照朱元璋的规矩,那就一定是匠户,与军户差不多,必须世世代代为匠人。可是到了万历以后。匠户、军户逃亡都极多,天启崇祯以来,匠户军户制度至少在辽东已经名存实亡,很多民户的百姓也有靠当匠人谋生的。
前不久宁远卫城姓“张”以后。女儿齐英便介绍他进了团山堡兵工厂锦州分厂做了一名普通铁匠。
对于齐英的好意,齐老爹就算脸皮再厚,也有些不好意思,原因么,自然是先前逼过婚……
现在是午休时间,齐老爹正在工坊宿舍中一个人枯坐着生闷气。他嘴里纵然不说。心里却是肠子都悔青了。
自己的女婿唔,虽然女儿还没出嫁,不过齐老爹已经迫不及待地改变称呼了木头,短短一年时间竟然已经从一个小兵升为了副将!
副将乃是总兵官高元良高大人之下最高的官职了,也不知木头那小子是不是关二爷附体,居然能混到副将的职位……
齐老爹喝了一口已经有些温吞的茶水,而后发出了一声叹息,重重地将茶杯放在了身前的桌子上。
齐老爹扫视了一眼这“工人宿舍”,乃是一张通铺,平时住着四个人。眼下其余三人都趁着午休时间加班加点干活,可是齐老爹对于加班却一点儿兴趣也提不起来。
可不是么,团山堡工坊中的工人们的薪资都是计件,若是能抽出闲暇时间多打造出几根铳管之类的,这个月工钱便会多出许多。
然则,些许工钱,又岂能与女儿齐英和“准女婿”副将木头大人的婚事相提并论?
若是女儿真的嫁给了木头,自己一辈子还用愁吃穿?还用在这工坊的炉子前打什么铁?
齐老爹当然知道木头带着大军跟总兵官高元良去打海州卫,而女儿齐英作为护士队长也一同随军出征,现在想这些事情都是扯淡可是他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脑子,不得不想。
因为在大军出征之前,张大人已经许诺,此战结束之后要让军中一些将官成家,好像是说团山军的将官们老是打光棍也不合适……
齐老爹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毕竟先前自己将木头得罪得太狠了,也不知他还记不记仇?
若是可能,就算上门去给木头大人赔礼道歉也是可以的,就怕人家现在不准自己进门……更为棘手的是,女儿齐英虽说帮自己在团山堡工坊谋了一份差事,不过平常言语却也不冷不热,似乎自己先前也让她失望透顶。
齐老爹一时间有些不忿,古往今来都讲究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他也听宁远的读书人说过那“三从四德”,女子就该“在家从父”,可是眼下张大人颁布的法令里却不管这一套啊!
第417章更重要的事
宋应星负责改良土豆和玉米的品种,张力对此也非常关心,于是开口问道:“宋经历,那玉米和土豆选种育种情况如何?产量可有提高?”
宋应星原本以为张力会询问团山堡兵工厂的事情,没想到张力问这个,略一沉吟之后,便朗声应道:“回禀张大人,土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都在四个月左右,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
顿了一顿,宋应星眉头皱了起来,接着道:“玉米这一期长势不好,属下琢磨着应该是辽东苦寒,气候太冷……”
张力神情也严峻了起来,虽说后世他并不是学习农业的,不过却也大概知道,玉米是喜温的农作物,生长期一般要求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为宜在小冰河期的辽东,恐怕一年中只有夏季能够种植一期而已。
不过,张力知道土豆却是喜凉的农作物,故而不由得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宋经历,那土豆的情况又如何呢?”
宋应星微微颔首,朗声道:“土豆从西洋传入我大明也有百十年了,在江南山区也有不少人种植,不过产量都不太高。咱们团山堡这一期种植的土豆,有一部分茎块明显大过其它的,属下已经组织人选种,现在第二期已经种植了月余,眼瞅着就要出苗了。”
张力点了点头,心知农作物选种育种的事儿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再心急也不可能去拔苗助长,只能徐徐等待。
目前辽东种植的粮食主要是粟和一部分小麦金州卫有一些地区种植有小麦,至于大米那是全靠找商人购买,粮食安全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张力沉吟了片刻,又鼓励了众人几句,要他们将粮食生产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陈正操在一旁若有所思,辽东督师张大人如此重视粮食的生产,而不是指望朝廷的粮饷,这个中缘由。他细细思之,也能猜出一二。
陈正操脸色有些潮红,昔年太祖皇帝朱元璋起事的时候,奉行的可不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么?!
张力恐怕是要
顾有风先前一直在听张力和团山堡文臣的议事,冷不丁一转头,发现好友陈正操神色有些奇怪,不由得也多长了一个心眼。
顾有风虽说性子比较率直。可也不是笨人,很快就“品”出了味道这尼玛以后可就是属于“从龙之臣”了呀!
张力在一旁将二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却也不道破:有些时候,给手下人一些所谓的“期待感”,会让他们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至于规章制度的建设,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过目前关于“贪腐”二字,自己是毫不手软的。
这一日的会议进行得非常紧凑,很多事情都在张力的安排下开始推行。团山堡的内政方面也算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
世上如果有后悔药可吃的话,英国公张之极肯定想吃一颗,不过眼下他与张力的关系慢慢地在修复中,倒也可以省下一颗来。锦州城中现在最想吃后悔药的,非齐英的父亲齐老爹莫属。
齐老爹有一手还算不错的铁匠手艺,以前在宁远卫城中便是靠此谋生。
顺带一提,大明朝的匠人按照朱元璋的规矩,那就一定是匠户,与军户差不多,必须世世代代为匠人。可是到了万历以后。匠户、军户逃亡都极多,天启崇祯以来,匠户军户制度至少在辽东已经名存实亡,很多民户的百姓也有靠当匠人谋生的。
前不久宁远卫城姓“张”以后。女儿齐英便介绍他进了团山堡兵工厂锦州分厂做了一名普通铁匠。
对于齐英的好意,齐老爹就算脸皮再厚,也有些不好意思,原因么,自然是先前逼过婚……
现在是午休时间,齐老爹正在工坊宿舍中一个人枯坐着生闷气。他嘴里纵然不说。心里却是肠子都悔青了。
自己的女婿唔,虽然女儿还没出嫁,不过齐老爹已经迫不及待地改变称呼了木头,短短一年时间竟然已经从一个小兵升为了副将!
副将乃是总兵官高元良高大人之下最高的官职了,也不知木头那小子是不是关二爷附体,居然能混到副将的职位……
齐老爹喝了一口已经有些温吞的茶水,而后发出了一声叹息,重重地将茶杯放在了身前的桌子上。
齐老爹扫视了一眼这“工人宿舍”,乃是一张通铺,平时住着四个人。眼下其余三人都趁着午休时间加班加点干活,可是齐老爹对于加班却一点儿兴趣也提不起来。
可不是么,团山堡工坊中的工人们的薪资都是计件,若是能抽出闲暇时间多打造出几根铳管之类的,这个月工钱便会多出许多。
然则,些许工钱,又岂能与女儿齐英和“准女婿”副将木头大人的婚事相提并论?
若是女儿真的嫁给了木头,自己一辈子还用愁吃穿?还用在这工坊的炉子前打什么铁?
齐老爹当然知道木头带着大军跟总兵官高元良去打海州卫,而女儿齐英作为护士队长也一同随军出征,现在想这些事情都是扯淡可是他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脑子,不得不想。
因为在大军出征之前,张大人已经许诺,此战结束之后要让军中一些将官成家,好像是说团山军的将官们老是打光棍也不合适……
齐老爹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毕竟先前自己将木头得罪得太狠了,也不知他还记不记仇?
若是可能,就算上门去给木头大人赔礼道歉也是可以的,就怕人家现在不准自己进门……更为棘手的是,女儿齐英虽说帮自己在团山堡工坊谋了一份差事,不过平常言语却也不冷不热,似乎自己先前也让她失望透顶。
齐老爹一时间有些不忿,古往今来都讲究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他也听宁远的读书人说过那“三从四德”,女子就该“在家从父”,可是眼下张大人颁布的法令里却不管这一套啊!
第419章困境一♂
辽东督师张力在控制金州、宁远、广宁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当然,明面上不能说是法律,否则放着好好的《大明律》不用,你张力捣鼓一个新律法出来,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督师大人给这些法令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屯田御寇暂行条例》,反正老百姓也听不懂,读书人绕来绕去,明面上没有“律”这个字眼就行。
关于封建礼教中最核心的部分“等级”,张力并没有直接提出反对,而是开了一个后门: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对于家长、族长、官吏等等决定的事情,都可以向团山堡民事部门提出申诉。
这一条实在是一把软刀子,父亲逼迫子女婚嫁的,子女一申诉,负责管理民事的王奇峰便站在子女一方。几个案例判罚下来,无形中团山堡老百姓的风气已经开始慢慢改变了。
譬如现在齐老爹下意识里便接受了不可强迫女儿婚嫁,否则铁山堡挖矿大军便会多自己一个的事实。
齐老爹只是一个缩影,他并没有意识到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
团山军三路进攻最先传回捷报的没有什么悬念,正是万治的金州军。复州卫主要包括后世大连管辖的普兰店市和瓦房店市,在明代金州卫也就是后世的大连,辖区还没有后世那么大。
复州卫的鞑子本来就是残军,城墙年久失修,万治的金州军甚至都没有正面攻城,只是对着城墙齐射了几轮炮弹,鞑子守军便弃城北逃了。
万治带着金州军第一时间入复州卫城弹压地方治安,并没有派军追击。一则金州军人数本来就不多,二则鞑子往北逃窜,而复州卫北边正是盖州卫,那里有卢象升的一万人马等着收拾他们。
又过了数日,张力终于收到卢象升的战报盖州卫城已经攻下。团山军伤亡两千余人,歼灭敌军也是两千左右。
显然一比一的战损对于攻城战来说,已经可以称之为大胜了,张力也变不出飞机坦克导弹来。没法做到米帝惯用的什么超视距战争……
然而进攻东北方向海州卫的高元良却遇到了麻烦,迟迟打不开局面。
张力严令万治和卢象升立即带军向海州卫城集结,而他自己也是带着大量军备物资,从锦州城出发,前往海州卫城。
高元良将前敌指挥部设置在海州卫城以西四里地的牛庄驿。眼下团山军一共集结了三万人来攻海州卫城。
牛庄驿中军大帐,张力神情严峻,端坐在帅位之上。左手高元良,右手卢象升分领一众将官分列左右,个个也都是表情肃穆。
张力首先瞥了一眼高元良,只见他眼窝深陷,才短短数日时间,似乎就憔悴了一大截似的。而且,三路大军进攻鞑子三个地方,另两路都大获全胜。唯独高元良这一路迟迟打不开局面,他心中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一直以来,高元良都是团山军除了张力之外的头号人物,现在攻不下城池,实在很没有面子。
张力首先开口了:“元良,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你还未失败,只是没有攻下城池罢了,无需自责。”
高元良正内心惭愧之际,一听张力这暖洋洋的话语。登时险些落下泪来。他上前两步,行了一个军礼,沉声道:“末将辜负大人的期望了!”
张力摇了摇头,缓缓地道:“海州卫城城防坚固。火炮众多,并不容易攻克,远非复州和盖州卫城可比。元良,我知道你是不愿意手下儿郎蚁附攻城,顶着重大伤亡攻下城池……”
高元良只道自己的心思无人知晓,谁知张力一句话就揭开了谜底。心中那块压得他无法呼吸的大石头终于放了下来。高元良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