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7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位。。。。。。。集大成于一身,在他看来,凶煞之气都快从顶门冒出来了,这样煞星,说实话,他绝对不愿在其身边呆上哪怕片刻,离的越远越好。。。。。。。。。。。

    可惜,他还就不能离开此园半步,而且,这两日还要时时过来瞧瞧,他也只能在心里叹息一声,暗道自己修行不够,尘心未泯,不然的话,又怎么会上赶着来人家这里见上一面?

    这下可好,染了煞气不说,还和此人结下因果,也不知过后要念多少经文,才能消去此业了。

    这些鬼神之说到底有何依据先不去说,光就赵石本身而言,他这相术到也算精准。

    不过今天算是和尚倒霉,这位偶尔听到琴音流转,虽说断断续续,但深谙此道的他,却一听之下,就入了迷。。。。。。。。。

    直到琴音断绝,他才在心中肯定,操琴之人,定是此中国手。

    虽说修了多年的佛,但说起来,佛徒也有爱好,整日里痴迷于经文的那是少之又少。

    像老和尚,出口成章不是难事,琴棋书画也都难不住他,尤其是琴之一道,更是舍弃不了。

    如非寿安这里,位置有点尴尬,说不定,就能出上一位琴僧才对。

    他对这里极为熟悉,寻思了半天,心痒难耐之下,还是寻到了这边儿,也就是晋国公一行人暂居之处。

    正好碰到赵石在这里饮酒消磨时光,于是,老和尚也就只能暗叹出门前没拜过佛祖了。。。。。。。。。

    (再求点月票呗,冲进前二百,阿草依旧努力中。。。。。。。。)(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起意

    赵石也是闲着无事,心情又好,叫了和尚过来,瞅着和尚故作镇定的样子,有点好笑。

    遂把酒杯推了推,示意和尚喝酒。。。。。。。。。。。

    和尚嘴里有点发苦,不过还是摇头道:“多谢国公,贫僧从不饮酒。”

    赵石就笑,“我见过不少和尚,守清规戒律的可不多。。。。。。。。”

    这和尚确实多话,闻言,几乎没有思索,嘴上便答道:“我佛弟子,不饮酒,不食荤腥,无他,表虔诚之意尔,但有些大德僧人,不需口诵真言,不需默坐礼佛,心中自有佛祖真身,如此,便也不需守那世间清规戒律,但贫僧修持未够,若饮了酒,吃了肉,便是自远于佛,再称不得佛门弟子了。”

    这话听着像是歪理,诡辩之言,但人家和尚和读书人一样,都很有辩论的兴趣。

    读书人叫辩难,和尚这里就叫论法,打禅机。

    所以,这话也就不能从表面理解。

    人家说的真正的意思是,这些清规戒律不是佛祖定的,所以,佛祖没错,错的是世人而已。

    明着看,回答的有些似是而非,但实际上,机巧之处也就在这里,因为他看出了赵石对佛祖有着轻蔑之意。

    但这∝样含义艰深的对话,他算是找错人了。

    赵石笑笑,拿起杯子,饮了一口,笑容敛去,若是和尚饮了这杯酒,他即便心中有所鄙夷,但也就算了。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他显然更喜欢前者。

    但听了这狡辩之言。心里不喜,便要给和尚点刺激了。

    “和尚即守清规,但为何这座园林会在寺庙名下?你可别跟我说,和尚不贪财,只是给佛祖找个歇脚的地方啊。。。。。。。。”

    老僧还算沉得住气,不过心里是不是如表面那般镇定就只有他自己和佛祖知道了。

    “国公言重了,善信之纳,其意甚诚。不受则恐,受之则安,非我佛弟子贪图财货也。。。。。。。再之,此园不禁行人,不拒善信,往来皆宜,而国公一到,行人禁绝,诸人退避,如此说来。此园,如今乃国公之私产也。。。。。。。。”

    赵石扬了扬眉。还是那句话,论起言辞便给来,就算再来几个晋国公,可能也非是老僧对手。

    讲道理这事,只要不动拳头,你拳头再大,也是没用。

    赵石会抡拳头吗,显然不会,犯不上,别说他只是闲来无事,想逗弄下人,就算他想找个由头收拾人,也不会拿这个老和尚开刀。

    其实,老和尚说完了,也后悔了。

    他在寺庙里,辈分很高,但一天主持也没做过,就是因为他管不住自己这张嘴。

    较真起来,佛家五戒,他犯的就是妄语之戒。

    他也知道自己话多,但他天性如此,怎么也改不掉,年轻时,更曾有与年轻的读书人辩论佛法,让三个士子恼羞成怒,对他饱以老拳的经历。

    不过如今年岁老大,修行日久之下,已经没了多少年轻时的锐利。

    但临到有了对手的时候,还是有着多嘴的毛病。

    就像现在,这等反诘之语,几乎是脱口而出,这和他有点紧张不无关系。

    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在心里先念了遍佛,然后才忐忑的瞅了一眼眼前这位大秦权贵。

    让他心一下落下来的是,赵石轻轻点下了下头,还呵呵笑了起来。

    “老和尚说的到也不错,但事情不能这么说,你们有清规戒律,我辈中人也有一定之规,你们和尚喝点酒,吃点肉,最多最多也就是赶出佛门,不当和尚罢了,我这里的规矩要是乱了,那是要掉脑袋的。”

    赵石嘿嘿一笑,瞅着老和尚接着道:“就像现在,若是不禁行人,混进来一二欲要图谋不轨之人,怕是过后,即便我想网开一面,也是不成,你这佛门清净之地,就要成修罗鬼蜮了。。。。。。。。”

    老和尚立即赔笑,心底里却冒出了点寒气儿。

    不因为言语有多骇人,而是那眼神儿实在有点渗人。

    而老和尚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位可怕的大秦权贵,只有在兴致好的时候,才会偶尔逗弄一下不相干的人。

    因为赵石其人,从来不会认为言语上的威胁能够有多大威力,就像两军对持,不会有人想着先理论一番再开战,因为刀已出鞘,箭已在弦,什么道理在那个时候,都无任何意义,打过了,才知道道理在哪边儿。

    至于老和尚这样的小人物,更不会得到什么特殊的待遇。

    这就像小孩看到一只蚂蚁,来了兴致就上去拨弄几下,没了兴趣,转身也就走了,不过,更可能的是,兴趣比较特别,找到蚂蚁洞,往里面灌上一盆热水,看看能不能把蚂蚁都弄死。。。。。。。

    这其实就是大人物,古人都说伴君如伴虎,其实,像赵石这样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清楚的知道他在想什么,又会做什么呢?

    现在,老和尚就是那只蚂蚁,赵石就是那个来了兴致的孩子。

    刚才老和尚有一句不对,或者正值赵石心情不好,可能就会有一番风波。

    但实际上,赵石没当回事,老和尚回答虽然有点放肆,也没让赵石起了别的心思,不然的话,他寄身的那间小庙,还能不能存于世上,也就在赵石一念之间了。

    “明日我要启程西去,你收拾一下行装,随我一道启程,你可愿意?”

    老和尚明显愣了愣,不过随即就明白了过来,这是自家医术惹的祸,连忙道:“贫僧老矣,怕是。。。。。不耐旅途劳累。反而会给国公添麻烦。。。。。。”

    赵石没说话。老和尚根本不知道他的为人。这话既然说出来了,就不会收回去,一个和尚也远没那个让他收回成命的份量。

    老和尚心中大悔,这热闹凑的。。。。。估摸着佛祖也嫌他尘心未泯,才让他经此劫难了。

    不过老和尚能活到现在,没病没灾,身体硬朗,谈笑自如。少不了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转念间,这位就想到之前听到的琴音,若是能随行一路,总能遇见那位操琴之人,这么一来。。。。。。。旅途上的艰辛,以及那许多提心吊胆,好像到也不算什么了。

    “嗯。。。。。。我佛门中人,当存济世度人之心。。。。。贫僧这就回去收拾行囊,只是,贫僧老迈。国公可否允贫僧带上小徒,好在路上有点照应。”

    他这嘴啊。真的是管不住,这会儿了,还要啰嗦几句,听着着实有点可笑。

    赵石笑道:“好。。。。。。。也别不情不愿的,这次呢,若能保我夫人一路平安,我就送给你个机会。”

    老和尚心里重有安稳,这嘴巴又开始秃噜。

    “国公说笑了,贫僧已年逾五旬,年老体衰,又与世俗之人不同,如今也只想侍奉于我佛座前,不求来世如何,只求日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一游,除此之外,别无所求矣。”

    他能想象的到,这位大秦权贵口中的机会,定然不同凡响,但他年纪确实大了,就算去长安弘扬佛法,在那里争得一片立足之地,又有何用?

    他会在这片园林之中,其实,一来是因有人求了上门,二来呢,好奇心作祟,也想见见这位闻名天下的大秦名将,三来呢,如果机会合适,其人又好说话的话,他会出口相劝几句,也算为天下生民谋福了。。。。。。。。。。。

    要说能从中谋得多少好处,他还真没想过。

    赵石笑笑,放下酒杯,默然半晌,手指在石桌上有一下没一下的弹动,熟悉的人就会知道,他正在思索大事,而能让大将军沉思的事情,定然所谋不小。

    赵石幽幽的目光,无意识的在老和尚身上流转,让老和尚心里再次忐忑了起来,他都怀疑,这么折腾两回,不用路途上的风风雨雨作怪,自己怕是很快就能见到佛祖了。

    赵石终于开了口,“吐蕃听没听过?”

    老和尚哪里会没听过吐蕃?点着光头道:“吐蕃也曾强盛一时,贫僧自然听过,好像,如今吐蕃已为大秦臣属。。。。。。。”

    赵石打断老和尚的唠叨,道:“去年,我去了一趟吐蕃,分吐蕃为数国而治之,蕃人崇佛,却与中原佛教迥异,不过你也应该知道,中原佛教始于何处,应该是天竺佛国传教入吐蕃,再入中原,我说的没错吧?”

    老僧有点不愿意,但还是点了头,“追根寻源,我中土佛门,确实应奉天竺为正朔,佛祖释迦摩尼,前世正是化身天竺王子,教导世人从佛。。。。。。。。。”

    赵石再次打断了他的话头,“不用说那么多,我对佛祖没兴趣,但吐蕃强盛时,不光传教入中原,而且,他们在西域也曾盛极一时,只是时过境迁,西域之地,可能已非当年模样了。”

    “嗯,直接说了吧,我看你谈吐不俗,极有辩才。。。。。。先随我入长安,我在长安郊外给你盖间寺庙。。。。。扬名之事,你一个人肯定不成,寿安的和尚这么多,过后你选几个德高望重,又聪明的一起过去。”

    “放心,就你这年纪,不会让你去西边受苦,你也受不起,过后我会派些年轻人剃了光头随你等学佛,你们用心点,至于之后如何,我想。。。。。你不会想知道,也不会去乱说什么吧?”

    这纯粹是临时起意,至于为何突然有了这样的念头,只能说老和尚起了那么点作用了。

    当然,这样的长远谋划,肯定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上嘴皮子碰碰下嘴皮子就琢磨出来了。。。。。。。。。。。

    这个念头在吐蕃时,赵石就有了,只不过,直到现在,他才碰到了一位看上去有那么几分高僧模样的老光头而已。

    而他的计划还很模糊,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事情做着做着就清晰起来了,就像当年的国武监,包括他自己,谁也不曾想到只不过用了十几年,国武监就已经出了那么多的将军。

    而这些光头日后到底能有什么用,他还需要琢磨一下,在他心目中,最少最少,应该能培养出一些精通佛法以及西域吐蕃语言的谍探才对。

    其实,寿安这里的和尚,并不太符合他的心意。

    像了然和尚那样的僧人,才是谍探的好材料,如果少林寺不是和他想象的差距太大,那里的僧人会更合适一些。

    不过,老和尚算是彻底听懵了。

    这是个什么意思?想在长安城外盖间寺庙,是秦人权贵有向佛之心呢?还是这位国公大人本就是佛祖座下金刚转世,以弘扬佛法为己任?

    但怎么还要派些年轻人到寺中学佛?

    越往深了想,老和尚越是不寒而栗。

    唐时种种秘闻,纷纷浮现在他脑海之中。。。。。。。。。

    但转念一想,又好像有点不对,这又干吐蕃和西域什么事儿了?

    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之处,因为他们在大人物面前,总逃不脱棋子的命运。

    眼界上的差距,让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会掺和进怎样一件事当中,就更别提什么反抗了。。。。。。。。

    实际上,赵石这番话,更像是自言自语,而非是对和尚解释其中关节。

    最终,赵石摆了摆手,结束了这场谈话。

    云山雾绕的老和尚告辞离去,心思烦乱无比,却还有点不舍的忘了不远处的居所几眼,直到走的远了,这才收拾心情,开始想着该准备些什么,以备路上所需,寺中又是哪个弟子机灵,又不像自己这么多话,陪在身边合适一些。

    仙翁仙翁的琴声又隐约作响,老和尚已经听不到了,赵石却听的真切。

    不过,琴声再是美妙,对于赵石来说,也没多少触动。

    艺术这东西,是给那些会欣赏的人准备的,能够雅俗共赏的东西,那就不叫艺术。。。。。。。。。。。。(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风陵

    大秦成五七年六月末,潼关东,风陵渡口。

    如今的风陵渡口与当年秦军北上河中时相比,已不可容日而语。

    这里可以说是河中,河洛,以及秦川交汇之所在,不说南来北往的客商,都会在此处歇脚。

    就说大秦粮草转运,此处也是必经之所在。

    因其位置重要,风陵渡口所在的黄河两岸,设有两座禁军军营,隔河相对。

    两军一部为潼关所辖,一部则为河中宣抚使治下。

    而且,两边皆设有数座粮仓,一半属于军粮,自然在军人控制之下,另外一半,则为地方所有,河东河中的赋税,都要经过几个大仓厘定,才能继续上路。

    这么一来,风陵渡口两岸,想不繁华都不成了。

    就像如今,风陵渡口南边,房舍连绵,店铺林立,俨然已经出现了一座不小的市镇。

    当然,在此处定居之人,多数都是秦军中退下来的军人和他们的家眷。

    其中以出身潼关守军的居多,之所以他们会选择留在这里,看重的就是此处水陆之便利,再加上他们在军中多~3有交游,定居此处,活计不难找,也比回乡要好的多。

    等到这里渐具规模后,许多北边退下来,又不愿回乡的兵士,也就都愿意留下来。

    在这里娶妻生子,安生度日了。

    所以,风陵渡南边,风陵镇上的人们,家家都极为富裕。这还不算。蔚为奇观的是。缺胳膊少腿的人随处可见。

    有了他们,风陵镇的风格和气氛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年下来,这个越来越大的镇子就多了几分肃杀之气。

    镇子上的老兵,很多都是征尘未去,杀气犹存的主儿,看人一眼,胆小儿的都得哆嗦半天。

    当然。风陵镇的治安那也是没的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有点过,但敢在镇上闹事偷盗的,真没几个。

    这些抱团的镇民,可着实不好惹。

    但要在镇子当中居住,你也就会知道,这些随着镇民和房舍越来越多,风陵渡的居民们也分出了派别。

    东边靠近潼关方向的,不用问了,那边是潼关守军出身的镇民的聚居所在。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处。

    而风陵渡口这边轻省一些的活计,一多半儿都落在他们手中。他们生活的也最为安闲平和,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也最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一旦相处的熟了,潼关左近的事情,做起来也就方便的多了。

    镇子正中住的是原住民,他们大多都是艄公,人数最少,也没什么依仗,当年在后周治下的时候,他们吃的就是水边的这碗饭。

    打鱼度日,有的则冒着风险,给偷渡之人摆船,在后周和金人还有秦人的夹缝中生存,家无恒产,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但秦人来到后,这些年来,他们也就不愁吃穿了,很多有船的人成了宝贝。

    秦人不尚徭役,干什么活给什么钱,让他们很快就降顺之民中最先得到好处的那一部分人,而且,其中不少都顺势加入了秦人的“水军”,还是能子承父业的那种。

    后来,风陵渡这里还建了个船坊,得到甜头的也是这群原住民。

    这个群体,也从原来的十几户人家,变成了现在的几十户,各个都以秦人自居,再不愿回到后周治下了。

    如今,在他们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实就是和周围那些人家通婚,谁家姑娘嫁的好,谁家说话的声音就要大上几分。

    而最好的联姻对象,其实不在镇子东边,而在北边儿。

    那边住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伤残的占了一大半儿。

    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都还算年轻。

    他们家乡大多在京兆,小部分在延州,其他地方的也有,不过少的很,总的来说,都是清一水的秦川儿郎。

    他们有的来自禁军,有的来自镇军,有的则是京军,来历极杂,但人们在他们口中听到最多的,则是他们曾隶属猛虎武胜军,京军一部。

    开始的时候,这些陆续南归的军人没有人留下,他们都有军功在身,回乡之后,叙功得到的田产,足以让他们平安富足的过好下半辈子。

    但当第一次太原之战过后,大批伤残军兵南归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年轻军兵选择留在已经有点规模的风陵镇。

    对于这些有功之人,大秦官府向来优容有加,文书什么的都好说,即便他少了一只胳膊,腿也瘸了,但一个大将军门生的帽子,可是实打实戴在头上。

    做过猛虎武胜军队正,在长安国武监学过兵法韬略,又有军功在身,想要在风陵镇安居,那是镇中官吏求之不得之事。

    所以,不但发下几亩薄田,而且,起的屋宅也是镇里数一数二的,还不用花自己一分银两。

    年轻人在黄河边上向北方拜了拜,便指定了镇北最靠近黄河的地方作为自己安身之处,于是,风陵镇后来便多了这么一个人。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南归的军人陆续留下,在镇北占据了大片的土地。

    这些人普遍很年轻,没有家室拖累,让他们留下来的最大的原因,不是家乡没有记挂之人,而是身体上有了残缺,不愿回乡被人指指点点。

    这里正好,周围居住之人,都是自家同袍,谁也别笑话谁,而且,因为离开军旅的时间还短,那种孤独陌生的感觉时刻困扰着他们,于是,聚居于一处,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的选择。

    这里少有良田,但他们身上的银两却不少。

    于是,酒楼茶肆什么的,就都开了起来。

    说起来。随着他们人数渐多。霸道之处也就显了出来。弄了些营生出来后,除了他们自己人,便不许旁人在这里立足了。

    一旦有人仿效,立马就会闹上门儿来,不弄的你鸡飞狗跳,绝不干休。

    开始的时候,潼关守军出身的人还 忍着,后来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冲突了起来。

    但这些家伙可不白给,别看一个个都有伤残在身,抱团闹起事来,谁也拦不住,潼关出来的兵士,被人家打的抱头鼠窜。

    回去告状吧,这些家伙也不白给,军中同袍不比你少不说,而且,人家认识的那些位。各个都有军职在身,传话到潼关这里。你光想护着自家人,那绝对不成。

    这么闹了几次,终于风陵镇出现了第一桩命案,而且死的还不只一个。

    于是。。。。。。。。都消停了。。。。。。

    杀人偿命,秦人律法不是闹着玩儿的。

    最终,两人人头落地,六个人发配充入罪役。

    两个死的,一个出身潼关守军,一个出自殿前司禁军,两边各出一人。

    但发配的,潼关守军这边儿五个,剩下的一个才是那边儿的人,而且这位服罪役就在黄河岸边儿,也不用干活儿,就在渡口这里守着。

    高下立判,风陵镇一下就安静了下来,镇子东边的人再也没人愿跟北边的人较劲儿了,在自家地盘上吃了这么大的亏,北边儿的人哪里还能招惹?

    但北边的家伙们也闹不起来了,因为一位回京述职的猛虎武胜军都尉“恰巧”路过这里,将这些家伙骂了个狗血喷头。

    这位脾气暴躁的都尉,最后抡起巴掌来,挨个的抽,那响动,好像全镇都能听见。

    过后的一些日子,北边这些年轻人都是鼻青脸肿,很少有在外边晃荡的了。

    最后,两边带头的凑到一起,商量了一下,镇里设了些巡役,两边各出人手,却要保证风陵镇的安宁。

    这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