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弹劾郑勋睿的刘宗周等人,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刘宗周再次回到了南京,出任南京礼部尚书,甘学阔身为礼部右侍郎,本来是很有机会进入内阁的,可惜因为弹劾的事宜,入内阁的事情泡汤了,王铎依旧是留在南京,做右副都御使。
相反看看郑勋睿,二十二岁的年纪,成为了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可谓是走在金光大道上面,大家都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郑勋睿与东林党人之间的博弈,会越来越激烈,而最终落败的,也可能是东林党人。
这一切的情况,虽然没有谁说,但很多人都有此等的看法。
反过来看郑勋睿在淮安的大动作,里面的含义就耐人寻味了。
京城一处酒楼。
张溥、张采、吴伟业、杨彝、吴昌时、龚鼎孳等人正在举杯饮酒。
可惜酒宴的气氛不是很好,众人都有些沉默,好像都怀揣很大的心思。
张溥等人在京城的名气也是不小的,虽说他们的品阶都不是很高,但因为身份和地位不一般,倒也引发了众人的注意,加之张溥等人直接掌控复社和应社,集聚了大量的读书人在身边,所以他们爆发出来的力量,也让人不敢小觑。
张溥等人与郑勋睿有着直接的冲突和恩怨,可惜这些年过去,他们与郑勋睿之间的较量,没有一次能够获得胜利,反而因为数次的较量,凸显了郑勋睿的大气和睿智。
郑勋睿在淮安的动作,早就引发张溥等人的注意了,不仅仅是他们,身在苏州的钱谦益,以及内阁的钱士升和侯询等人,也都注意到了,可惜他们找不到弹劾的突破口,也不敢随便站出来弹劾,毕竟郑勋睿整治的是官吏的贪墨,以及依附漕运盘剥百姓的漕帮,这是光明正大的事宜,要是有人站出来弹劾,怕是会影响到自身的,轻者遭遇训斥,重者遭受惩戒,被归结为盘剥百姓的幕后之人,身败名裂。
郑勋睿端掉了十大漕帮,以及清理了诸多府州县衙门官吏之后,信函就如同雪片般的飞向了京城,张溥等人也收到了不少的信函,大都是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的信函,有些是抱怨的,有些是求救的,有些是要求朝廷想办法惩戒郑勋睿的。
个中含义,张溥等人当然清楚。
酒过三巡之后,张溥首先开口。
“郑勋睿在淮安动手,表面上看是整治漕运,实则是对准南方士大夫和商贾的,相信诸位也明白其中含义,我等是不能够坐视不理的,否则南直隶就会出现重大变化,到时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张溥开头之后,张采和杨彝等人表示同意,都认为必须想办法制止郑勋睿,虽说不能够公开弹劾郑勋睿,但总是要想办法找到郑勋睿的弱点,全力进攻,让郑勋睿不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不能够动摇东林党的根本。
龚鼎孳的态度是激烈的,甚至提议弹劾郑勋睿,他认为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的时间不长,如此短时间之内就大动干戈,不是为了朝廷,也不是为了百姓,明显是发泄私怨,挟私报复。
唯有吴伟业一直都没有表态。
张溥等人最终都看向了吴伟业,近一年多时间过去,他们都感觉到了,吴伟业和他们有些渐行渐远的意思了,每次的相聚,话语都很少,也不会提出什么意见建议。
张溥是吴伟业的老师,对吴伟业是非常了解的,吴伟业的性格有些倔强,表面上看起来是与人为善,实则内心有着自身的认识,一般人都难以动摇的,吴伟业的学识不凡,且做事情有自身的见识,不为他人的看法而动摇,到京城参加会试的时候,都带着青楼女子,没有什么顾忌,就是最好的说明。
“竣公,淮安的事情,你是什么看法。”
一直沉默不语的吴伟业没有想到,张溥直接征询他的意见了。
这么多年过去,吴伟业渐渐感觉到了,张溥等人的初衷已经改变,当初成立应社和复社,本意是想着聚集天下的读书人,抨击朝政中的**和僵化,同时集合读书人的力量,改变死气沉沉的局面,振兴大明王朝,可是复社和应社的发展趋势,明显不是这样了,特别是与东林书院联合之后,复社和应社变成了排挤读书人的工具,凡是不赞同东林党人理论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毫不留情的排挤。
东林党人完全与权势挂钩了,成为了朝廷之中党争的罪魁祸首了。
这是吴伟业深感痛心的事情。
吴伟业对郑勋睿的关注,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时时刻刻收集有关郑勋睿的事宜,包括郑勋睿在延绥、陕西等地的业绩,以及剿灭流寇的战斗、抗击后金鞑子的厮杀等等,渐渐的,他发现郑勋睿才是真正的闷头做实事的人,特别是郑勋睿多次面临东林党人攻击的时候,没有采取以牙还牙的姿态,而是巧妙的避开,不愿意为了个人的恩怨影响到朝局。
要是郑勋睿没有实力对付东林党人,那是不可能的,人家能够打败后金鞑子,能够让陕西彻底平稳下来,能够打的流寇魂飞胆丧,岂会畏惧东林党人。
吴伟业相信,郑勋睿不可能总是沉默,肯定会有回击东林党人的时候。
淮安的事宜,让吴伟业胆战心惊,他总算是明白了,郑勋睿要么不动手,要么就是动摇东林党人的根基,试想一下,东林党人若是失去了江南士大夫和商贾的支持,还能够怎么发展。
不过吴伟业觉得郑勋睿的做法是正确的。
面对张溥的提问,吴伟业必须要表明态度了,也许这次表明态度,会引发轩然大波。
“我觉得,郑大人在淮安所做的事宜,没有值得挑剔的地方,若是硬想鸡蛋里面挑骨头,恐怕是得不偿失的事情,皇上没有什么态度,内阁也没有风声,这说明郑大人早就考虑清楚一切了。。。”
吴伟业还没有说完,其他人的脸色就变化了,龚鼎孳忍不住站起身来,开始斥责吴伟业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吴伟业没有反驳,同样站起身来,抱拳告辞。
第三百二十八章抓重点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淮安剿灭漕帮的行动,被很多人形容为一场不见厮杀的激烈战斗,郑家军将士的行动是非常迅速和精准的。通过这次的行动,郑勋睿这个漕运总督,在淮北的威望迅速提升起来,畏惧他的不仅仅是漕帮和帮丁,还有各级官府的官吏,谁知道这位总督大人下一步会采取什么样的雷霆手段。
郑勋睿可没有心思关心那么多的议论和外界的反映,他将注意力集中到被擒获的山阴帮帮主的身上,若说其他被擒获的漕帮帮主,大都是五大三粗的江湖人物,山阴帮的帮主就不一样了,看上去很是文静,第一感觉就是读书人。
山阴帮的四个副帮主,除开被郑锦宏下令直接斩杀的毒龙,其余的厉虎、花豹和蝰蛇,看上去就是非常冷血的江湖人物,想要统领这些人做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看上去文静的读书人模样的帮主,是如何驾驭麾下凶神恶煞的副帮主的,这让郑勋睿很是好奇。
这样的人,用比较准确的话语形容,要么是枭雄,要么就是背后有不一般的关系。
已经过去好些天的时间,除开山阴帮的帮主,其余漕帮的帮主悉数都审讯了,郑锦宏和徐望华等人掌握的材料,已经堆砌老高了,那里面有无数的秘密,基本都是牵涉到江南的士大夫、商贾和诸多的官吏,甚至牵涉到京城的某些大人,这些材料,被精心挑选,其中可以公开的部分,放到了总督府刑房保管起来,同时刑房根据这些材料和文书。拟出如何处理的奏折,上奏朝廷,得到朝廷敕书之后,就可以采取相关措施了,不能够公开的部分,则是详细摘录要点之后。全部运送到郑家军的军营之内保管,任何人都不准开启。
为了力求掌握的材料精准,郑锦宏等人甚至反复进行了审讯和询问,某些不能够公开的文书,若是和需要上奏的文书有混合的地方,甚至采取了再一次审讯和画押的方式。
这些摘录的要点,全部都在郑勋睿的手里。
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巨大的财富,通过这些文书,基本掌控了江南最大的商贾。以及部分很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
唯独山阴帮的帮主,尚未审讯,因为郑勋睿准备亲自来审讯。
郑锦宏等人有些不理解,尽管说山阴帮是漕帮之中最大的帮派,从其银库之中缴获的黄金白银,接近千万两,可不管怎么说,山阴帮不过是一个漕运的帮派。其帮主也厉害不到哪里去,郑勋睿大可不必亲自出面审讯。
不过郑勋睿做出的决定。郑锦宏等人都是毫无条件的执行的,那些关押在大牢之中的官吏,经过初步的甄别,一些属于从属地位的官吏,已经被集中到郑家军的军营,等待郑勋睿训话之后。这些人就能够回去继续做事情了。
当然,经过了这一场的风波,这些人的把柄被漕运总督府掌握,不管他们内心是不是特别的情愿,至少在今后做事情的时候。一定是绝对遵从总督大人的要求了。
这些人被集中到郑家军军营之后,待遇有所改变,每天有专人告诉他们日后应该做些什么,告诉他们以前错在什么地方等等,这样的话语,已经让这些官吏明白,他们恐怕没有什么事情了,马上就可以重见天日了。
到了十月中旬,集中到郑家军军营的官吏,已经接近五百人。
继续关押在大牢的官吏,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有关如何处置他们的奏折,早就送到京城去了,仅仅是等候吏部和刑部备案,总督府就可以动手了,四品以上的官员需要押解到京城,除非是特殊的情况,否则总督府衙还是不能够随便处置的。
十月十二日,第三批五十万石漕粮,分别从杭州、苏州、淮安、淮阴等地启运,运往京城,这一次漕运一百万石粮食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这件最大的事情完成,预示郑勋睿这个漕运总督完成了第一件最大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真正腾出手来了,开始重点解决漕运黑幕事宜了。
来到郑家军军营之前,郑勋睿已经知道了大运河所经过地方官府的情况,几乎都是郑家军在暂时维持,吏部的敕书还没有下来,继任的知府、知州和知县暂时没有到位,除开尽力筹措漕粮,官府几乎无法做其他的事情。
这样的情形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郑家军有自身的任务。
郑勋睿就任漕运总督,并非是想着彻底解决**贪墨的问题,但他需要通过抓官吏贪墨树立起来一些新的规矩,让所有人都遵守规矩,所以他必须给绝大部分人下马威,让众人敬畏漕运总督府,执行漕运总督府的命令。
水至清则无鱼,牵涉到漕运的官吏人数太多了,不可能完全都惩处,那样官府倒是清廉了,可也没有人做事情了,俗话说得好,千里做官只为财,大明给与官吏的俸禄少得可怜,郑勋睿这个堂堂的二品大员,每月的俸禄不足三十两银子,七品的知县,每月能够拿到手的银子,零零碎碎的全部算起来,也就是五两银子,依靠这点银子维持生活,那绝大部分的官吏都要饿死。
火耗与淋尖踢斛是地方官员额外的收入,冰敬与炭敬是京官的额外收入,但这些收入,只有主官才能够得到,地方官府之中,也就是知府、知州和知县等少数官员能够得到,其他官吏是难以得到的,故而官吏没有其他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
这是大明一直存在的矛盾,开国皇帝朱元璋好像是痛恨官吏,确定下来的官吏的俸禄低得可怜,说的不客气一些,勉强能够让官吏维持温饱,甚至无法养活家人,如此情况之下,要求官吏清廉,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了,官吏自己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清廉,根本做不到。
郑勋睿知道这里面的矛盾,如今的粮食价格大幅度的上涨,官吏的俸禄原地不动,原来依靠那点俸禄,还可以勉强度日,如今怕是无法过日子了。
解决这方面的矛盾,首要一点就是大幅度提高官吏的俸禄,可惜这是朝廷掌握在手里的事情,郑勋睿暂时无法做到,除非他在淮北的根子硬了,才能够想办法解决。
另外一个方面,郑勋睿的打击面决不能够过大,过低的俸禄,让官吏无法生活,所以不贪墨的官吏是不存在的,若是真正动手去清理和查处,那只能够让官府成为空楼,所以他需要团结大多数,打击极少数。
郑家军军营,郑锦宏、徐望华、杨贺、刘泽清等人,早就在这里等候了。
郑勋睿没有啰嗦,径直来到了操场。
近五百的官吏,早就在操场等候,郑勋睿走过来的时候,硕大的操场上面,鸦雀无声。
郑勋睿的神情很是严肃,走到了点军台上面。
“总督府衙此次的行动,想必你们都知道了,也亲身体验到了,本官到淮安上任,就有了这么大的动作,若说你们内心没有想法,那是不现实的。”
“本官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们都是清楚的,本官不想多说,你们都是府州县衙门的官吏,助纣为虐,损害百姓利益,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你们也无法推脱。”
“本官不是食古不化之人,也清楚你们的苦楚,你们也是为了家人能够体面的生活,迫不得已伸手,本官也不是迂腐之人,会让你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那样你们怕也不想当官了。”
“今日之后,你们回到府州县衙门去做事,以往的事情,一笔勾销,不过你们记住一点,今后凡是总督衙门发出的文书,你们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否则休怪本官无情,新帐老账一起算了。”
“府州县衙门必须正常运转,凡是知府、知州和知县暂时未到位的,一律由同知、县丞暂时主持衙门的事宜,等候新任的主官到位,这段时间之内,你们必须尽心竭力,做好份内的事宜,要比以前做的更好,总督府衙会时刻考校你们署理政务的情况,做得好的官吏奖励和举荐,做得不好的官吏会弹劾乃至于裁撤。”
“本官相信你们,能够很好的署理政务,配合漕运总督府,彻底清除漕运之中存在的弊端。”
。。。
郑勋睿注意到,站在操场的所有官吏,脸上的神情都是放松的。
宽严相济,才能够让官吏服服帖帖,更是能够老老实实的做事情。
通过这一手,郑勋睿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整合了大运河苏州至夏镇的官府和官吏,相信从这一刻开始,没有谁敢疏忽漕运总督府的号令,当然,下一步郑勋睿还要采取更多的手段,提拔一批有能力、做事勤勉的官吏,清除一部分不作为的官吏,这才能够真正的树立起来官府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整治的第一步基本完成了,效果如何,就要看这些官吏回去之后,表现究竟如何了。
第三百二十九章徐佛家的拜访
(感谢黄弦歌、斌斌琦琦、稻草人投出了宝贵的月票,谢谢了。)
第一步顺利完成,郑勋睿来不及松口气,下一步他就要直接审讯山阴帮帮主了,当然这不是他心血来潮,通过对诸多材料的分析,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山阴帮好像是漕帮认定的大本营,其他漕帮之间有着不少的争斗甚至是暗地里的厮杀,都是为了争取地盘和利益等等,这些矛盾基本都是山阴帮出面协调的,而且协调成功的效率很高,若是有漕帮敢于直接和山阴帮叫板,结局往往都很惨。
此外就是山阴帮与官府、士大夫和商贾之间的联系非常的紧密,尽管说其他的漕帮同样和官府、士大夫与商贾联系,但很少有直接和总督府衙联系的,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山阴帮在做,而且有声望的士大夫以及大商贾,基本都是直接与山阴帮联系的。
通过材料之中反应出来的这些情况,郑勋睿敏感的意识到,漕运的黑幕运行多年,有着自身的防御系统,或者说固定的规矩,官吏、士大夫和商贾也是谨慎小心的,绝不会泛泛的去联系所有漕帮的人员,他们的利益只会通过极少数的人得以实现。
山阴帮是关键,一旦打开这个突破口,就能够真正掌控南方的士大夫和商贾了。
山阴帮的帮主是读书人,而且是有功名的读书人,是淮安府的生员,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一个有功名的读书人,居然愿意去做漕帮的帮主,甘愿自降身价。背后绝不简单。
所以郑勋睿要亲自审讯山阴帮的帮主,他要撬开此人的嘴,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过程,也许是很复杂的,需要智慧和耐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郑勋睿没有急着去审讯山阴帮帮主。
杨爱珍进入东林书屋的时候,脸上的神情有些奇怪。
杨爱珍同样不会遭遇到阻拦,守候在门外的亲兵看见杨爱珍来了之后,早就闪到一边去了,人家是总督大人的家眷,要是还傻乎乎的出面询问,那就是脑袋不对劲了。
郑勋睿不反对家人到东林书屋来找他,他可没有某些人那么死板,什么家人不能够进入到他办公的地方。什么不准过问总督府的事宜等等。
看见杨爱珍奇怪的神情,郑勋睿也奇怪了。
“爱珍,有什么事情吗。”
“夫君,妈妈到淮安来了。”
郑勋睿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愣了一会,才明白杨爱珍说的话了,也明白杨爱珍的神色为什么那样的奇怪了。
杨爱珍嫁给郑勋睿之后,身份已经彻底改变。名字都改了,应该说与秦淮河没有任何的关系了。再说任何一个从秦淮河出来的青楼女子,一旦摆脱了原来的身份,对过去都是绝口不提的,不愿意让任何人知道,一方面是害怕自身遭遇他人的轻视,另外一方面也是不愿意给夫家抹黑。而且郑勋睿的身份不一样了,已经是朝廷二品的高官,堂堂的漕运总督,要是让外人知道其夫人之中,有人以前是青楼女子。这影响肯定是不好的。
想清楚了这些,郑勋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对这样的事情,倒不是很在意,一个人不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至于那些喜欢在背后议论之人,要么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要么就是迂腐的读书人,这些人的看法不用特别在乎。
“哦,徐妈妈来了,已经到后院了吗。”
杨爱珍点点头,神情变得放松了,她从郑勋睿的态度之中,没有看出丝毫轻视和嫌弃的意思,这是让她最为放心的。
“徐妈妈来了,就是家里的贵客。”
郑勋睿一边说一边站起身,收拾了桌上的文书,准备离开书屋了。
“夫君还是忙完了公务,再到后院去吧,妈妈能够等候的。”
“爱珍,这可不是待客之道,徐妈妈远道而来,与你我之间有着不一般的渊源,若是怠慢了,那就是我的不对了。”
徐佛家正在杨爱珍的房间里面等候。
好几年的时间过去了,郑勋睿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已经是朝廷高官了,手握重权,徐佛家这次来拜访,内心是忐忑的,毕竟她只是一个青楼女子,表面说起来是盛泽归家院的掌柜,但这个身份在官场不光彩,她以前收养过杨爱珍,虽说将杨爱珍送给郑勋睿的时候,没有收一钱银子,算是人情,可这本就是人家忌讳的事情,需要保密的。
徐佛家这次来拜访,也是迫不得已,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见到郑勋睿,来到淮安府城是保密的,没有让任何人知道,在淮安府城住了三天时间,才找寻到机会,联系到杨爱珍。
杨爱珍再次出现在卧房的时候,徐佛家的脸色有些发白,不过看见杨爱珍的表情,她就知道能够见到郑勋睿了。
“妈妈随我来,夫君正在书房等候。”
“这、如此的唐突,是不是耽误了大人的事情。”
“妈妈不要想这么多了,夫君听闻妈妈来了,马上就回到后院了。”
进入书房,徐佛家是小心翼翼的,看见郑勋睿面对笑容,脸上总算是有了血色。
“徐妈妈是贵客啊,怎么到淮安来,也不提前招呼。”
“奴家不敢,奴家叨扰大人了。”
杨爱珍泡茶之后,转身离开了书房,冰雪聪明的杨爱珍很清楚,徐佛家专门来拜访,肯定是有事情需要商议的,自己还是要回避一下,若是事情不大,徐佛家会直接和她说的,但一直都没有说,可见是需要找到郑勋睿的。
杨爱珍离开书房之后,郑勋睿脸色稍微严肃了一些。
“无事不登三宝殿,徐妈妈不会轻易到淮安来的,此番前来,肯定是有什么事情的,不妨开诚布公说出来,若是我能够帮忙,一定不遗余力。”
郑勋睿之所以严肃了一些,也是控制自己的心思,几年不见,徐佛家展现出来的风韵更加的成熟,这种成熟的气息是文曼珊等人所不具备的,这是见过沧海的气息,对男人有着更加强烈的诱惑力。
徐佛家稍微愣了一下,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大人如此说,奴家就不客气了,奴家来就是想着为一个人说情的。”
郑勋睿点点头,没有说话,其实他隐隐猜到了,从南京到淮安,四百多里地,没有特别的事情,徐佛家绝不会轻易来的,徐佛家是聪明人,这个时候回避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公开的前来拜访。
“奴家是为漕帮的一个人说情的,这个人就是山阴帮的帮主徐吉匡。”
郑勋睿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他万万想不到,徐佛家居然为山阴帮帮主徐吉匡说情。
“哦,徐妈妈和徐吉匡之间是什么关系啊,若是方便,就请说说。”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