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火器局就是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宁愿看见诸多的器械烂掉,看见工匠没有任何的收入,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也不愿意让火器局搬迁到任何的地方。

杨廷枢感觉到了压力,不过这么多年的官场生涯,要是面对任何的困难,都表现出来退缩,那也就不是他杨廷枢了,当初敢于特立独行,毅然决然的退出应社,如今就敢于面对矛盾,而且这是郑勋睿一再强调的事情。

三月初,刘宗周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杨廷枢公开提出来,将火器局搬迁到淮安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杨廷枢做了充足的准备,强调南京户部无法维系火器局的开销,导致器械闲置,工匠的生活毫无着落,一些工匠甚至要沦落为乞丐了。

杨廷枢的提议,遭到了刘宗周和王铎的反对。

可两人提不出反对的理由,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杨廷枢也火了,据理力争,毫不相让,到了这个时候,他很清楚,自己和郑勋睿就是一体的,必须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面,为郑勋睿争取到利益,这没有什么值得回避的。

杨廷枢强硬的态度,让刘宗周很是吃惊。

刘宗周和王铎之所以反对,也是为了限制郑勋睿。

要说郑勋睿这个漕运总督,与南直隶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而且淮安府、扬州府、凤阳府、庐州府以及徐州、滁州与和州诸地,是郑勋睿直接管辖的,兼任这四府三州的巡抚,南京是不能够插手的,不过要说双方完全割裂开来,可能性也是不大的,毕竟每年在赋税方面,双方是需要协调的,四府三州需要上缴部分的赋税到南京户部。

如今的郑勋睿,被敕封为太子少保,有了这样的一层光环,做事情就霸气很多,就算是找寻各种各样的借口,不给南京户部上缴赋税,刘宗周等人也是没有多大办法的,而且郑勋睿上任之后,就着手清理漕帮,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清剿漕帮,这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如今杨廷枢坚持将火器局搬迁到淮安去,肯定是和郑勋睿商议好的。

刘宗周和王铎正是考虑到这一层,故而坚决表示了反对。

火器局搬迁的事宜,遭受到阻力,杨廷枢将这里的情况告知了郑勋睿。

很快,刘宗周第二次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杨廷枢再次提出搬迁火器局的建议,但这一次不仅仅提到搬迁火器局,还提到了不搬迁火器局也可以,那就要开始真正让火器局运转起来,每年需要拨付给火器局十余万两白银。

杨廷枢的态度更加的坚决,既然不同意搬迁火器局,那么户部就肯定会支出这样的一笔开销,维持火器局的正常运转。

户部缺银子的事情,众人都是知道的,杨廷枢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压缩南京六部、都察院、镇守衙门、守备衙门以及各级官府的开销,节约出来这十万两的银子,用于火器局的日常开销,而且这一步必须实施,一旦讨论不能够通过,杨廷枢将直接给皇上和内阁写出奏折,建议如此实施。

杨廷枢的这个建议,让刘宗周和王铎猝不及防。

火器局之重要,这是谁都知道的,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有些重要的部门,因为缺银子的事宜,被忽略了,朝廷的事情,忽略了无所谓,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谁也不会提出来,可一旦有人站出来了,那么以往忽略的事情,肯定会引发皇上和内阁的注意。

真的要这样操作了,刘宗周这个南京兵部尚书将成为众矢之的。

各级衙门的费用被压下来了,那就是众多的官吏叫苦,一旦这些官吏知道,是因为火器局的开销,压缩了衙门的支出,愤怒的情绪很快就会爆发,谁都知道,官吏靠着那点俸禄是无法生活的,南京绝大部分的衙门,都是清水衙门,几乎没有外来的收入,唯有在衙门的日常开销里面挤出来银子,这些银子进入到官吏的腰包之中,用以维持日常的生活。

刘宗周和王铎都拿过这些银子。

这笔银子减下来了,南京马上就要闹翻天,而一旦南京各部门从衙门日常开销之中获取银子补贴生活的事情传开,遭遇到朝廷责罚的可能就是很多的官吏了,甚至前任的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都会牵连其中。

真到了这样的程度,刘宗周将遭遇到痛骂,不仅仅是无法在南直隶立足的问题了。

杨廷枢抓住了关键。

这一次的商议,没有出现多少的争论,刘宗周权衡再三,同意了杨廷枢的提议,将火器局版权到淮安去,只是自此之后,南京户部不再承担火器局一钱银子的开销。

其他人也没有反对,他们很清楚,杨廷枢是豁出去了,若是不搬迁火器局,那么杨廷枢真的压缩各级衙门的开销,将压缩下来的银子用于火器局的支出,南京很快就会乱成一锅粥,最终承担责任的,是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而兵部尚书刘宗周首当其冲。

刘宗周等人同意搬迁火器局,这让杨廷枢大大松了一口气,也暗自佩服郑勋睿出的注意,这是真正的抓住了关键,让刘宗周等人不得不就范。

第三百八十三章祭拜河神

刘宗周和王铎没有想到,杨廷枢更是没有想到,搬迁火器局的决定下来,奏折甚至还没有送到京城去的时候,郑勋睿已经派郑家军将士抵达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南京距离淮安五百多里地,应该说运输是很不方便的,而且火器局有很多的大型器械,更是影响到了运输,可搬迁的队伍之中,汤若望和薄玉等人都是专家和高手,很快就将诸多的器械拆卸打包,装上了马车,整个的搬迁事宜,三天全部做完,南京火器局只剩下孤零零的房子了。

到了这个时候,刘宗周和王铎等人就是想着为难,也没有机会了,他们送往京城的奏折也失去了意义,不管朝廷是什么态度,火器局里面的所有器械都搬迁走了。

火器局所辖的全部工匠,一样跟着到淮安去,这些工匠是绝不会拒绝的,很简单,每名工匠每月至少有二两银子的工钱,不管是有事情做还是没有事情做,有了这些工钱,工匠至少能够让自身和家人活命。

淮安的房屋早就准备好了,基本都是新修的房屋,有些作坊还是薄玉等人亲自指点修建的,必须要符合规定。

搬迁之前,汤若望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就将材料全部看完,而且不止看一遍,给郑勋睿禀报的时候,汤若望一脸的激动,说材料上面标注出来的东西,是绝对的高人,而得知这些标注是郑勋睿亲自写出来的时候,汤若望连连说不可能。

不过和郑勋睿交谈了大半天的时间之后,汤若望真正的服气了,惊呼郑勋睿为天人,竟然懂得那么多的东西,其中一些关键的知识。对于汤若望来说,有着醍醐灌顶的作用。

接下来,汤若望与薄玉两人也进行了接触,一番交谈之后,对于郑勋睿做出的安排更是顶礼膜拜了。

汤若望是理论方面的专家,薄玉是实际操作方面的专家。两人的联合可谓是珠联璧合,能够发挥出来最大的能力,这也是郑勋睿经过认真思索之后做出的决定。

此外还有毕懋康,毕懋康的情况又不一样,既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的经验,毕竟刚刚发明燧发枪的时间不长,故而汤若望和薄玉两人进行充分的交谈和磋商之后,一同和毕懋康交换意见。那就能够想出更多新颖的点子,一旦这些点子付诸到实践之中,火器和火炮将得到大幅度的改进与进步。

实际情况与郑勋睿预料的差不多。

汤若望得知薄玉正在招徕工匠的时候,马上请求郑勋睿,他还有几个精通火器的同伴,是不是也一同招徕到淮安来,这些人有的在京城,有的尚在广东一带。应该说这些人的生活也都不是很如意。

郑勋睿没有拒绝汤若望的请求,他很清楚。汤若望的这些伙伴悉数都是到大明来传教的,汤若望内心的愿望是不会磨灭的,那就是到大明来传播天主教教义,这方面不是郑勋睿几句话就可以打灭的,一个人有着坚定的理想和追求,这是好事情。没有必要粗暴的拒绝,再说大明是读书人的天下,儒家思想主导社会,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被儒家教义左右认识和生活。天主教想在这里拓展,难度很大。

时间到了三月中旬,总督府已经是一片忙碌。

漕运即将开始,第一批五十万石粮食,必须在一个月时间之内运抵北方,还有三十万石粮食需要运送到陕西、蓬莱和复州等地,码头上已经变得异常热闹。

阿炳已经加入到洪门,成为洪门之中统管漕运船只的一名堂主,也就是在春节休沐的时间,阿炳终于成家了,而且是在码头安家,漕运总督郑勋睿都专门表示了祝贺,这让阿炳异常的激动,做事情也更加的卖命了。

尽管身份不一样了,可阿炳还是亲自参与到漕运之中,依旧是漕运船上面的一名尖丁,但他的威望和之前大不一样了,说话一言九鼎。

洪门的规矩是很明确的,漕船到每一个码头,与当地洪门取得联系,只要手续方面没有任何的问题,都能够畅行无阻,运河里面的其他船只,以前都是欺凌漕船的,现如今可不敢这样做了,毕竟每一艘漕船上面,都挂着一面大大的旗帜,上面绣着一个洪字,这就表示是洪门,谁不知道洪门是得到总督府衙支持的。

特别是郑家军打败了后金鞑子,占领了复州、金州和旅顺等地的消息,传遍淮北之后,众人都知道了总督大人的厉害,这个时候若是想着逞强,那等于是找死,人家总督大人已经被敕封为太子少保,尊贵的不得了,灭你几艘运河上的船只,那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阿炳担任尖丁的漕船为首,第一批漕船两百艘,运送十万石粮食到北方去。

三月十五是出发日子。

阿炳带领所有漕船的尖丁,在码头拜祭河神,期盼一路平安。

漕船上的帮丁不直接参与拜祭,但必须按照要求站立在四周。

码头上几千人,共同拜见河神,这个规模可不一般。

这样的情形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以前大大小小的漕帮林立,每艘漕船依靠不同的漕帮,自然是不可能一起拜祭河神的,就算是一起出发,也是各自拜祭,如今情况不一样了,运河上只有洪门一家,所有漕船都是洪门管理,故而大家可以一起拜祭河神。

作为洪门的堂主、漕船的尖丁,老资格的水手,阿炳当仁不让的主持拜祭仪式。

卯时,三声锣响,阿炳带着所有尖丁,出现在码头上。

几千的帮丁早就肃立在码头上,等候拜祭仪式的开始。

漕运的头柱香是最为重要的,谁点燃头柱香,就会成为日后漕运的统领。

阿炳早就坚持过了,这头柱香必须是洪门门主洪明成点燃,他可不敢点头柱香。

阿炳带领诸多尖丁站好之后,大声开口了。

“恭迎洪门洪明成门主。”

“恭迎洪门洪明成门主。。。”

众人都跟着呼喊了,就连在四周观的百姓,也受到影响,一同跟着呼喊。

众人的目光集中到码头的南面,洪明成应该是从那里走出来的。

南面走出一行人之后,码头上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众人大概以为是看错了。

阿炳激动的身体都在颤抖了。

走在最前面的赫然就是漕运总督郑勋睿大人,洪明成等人跟随在郑勋睿的后面。

阿炳很快反应过来了,大声喊出口了。

“漕船尖丁、帮丁恭迎总督大人。”

阿炳喊出来之后,迅速跪下了。

漕船很多的尖丁和帮丁不认识郑勋睿,可郑勋睿的大名他们都知道,这位总督大人了不得,在众人的心目之中都成为神仙了。

“恭迎总督大人。。。”

所有人都跟着跪下了,包括在一边看热闹的老百姓,郑勋睿的神奇,在老百姓那里传的更加的玄乎。

郑勋睿脸上带着笑容,慢慢走向了祭台。

阿炳迅速站起身来,从祭台的旁边拿出头柱香,恭恭敬敬的递给了郑勋睿。

郑勋睿点燃了头柱香,他手持点燃的香,对着祭台开口了。

“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郑勋睿,今日在此祭拜河神,祈求河神保佑漕运顺利,漕船顺风顺水,漕船之上水手平平安安,河神若是接受了本官的祭拜,日后本官只要担任漕运总督,每年都会专门来这里祭拜,河神若是拒绝本官的恳求,本官绝不善罢甘休,就算是到玉皇大帝那里,也要与你河神斗个高低。”

“漕船上之水手,都是本官之兄弟,他们辛辛苦苦,风里来雨里去,为的是要养活家小,他们的要求不高,河神保佑他们,乃是顺应天意之事情。”

“本官今日之祭拜,所说话语,斩钉截铁,河神若是不满意,尽管冲着本官来,本官欣然接受,若是冲着漕船水手发怒,本官自此之后鄙视你河神。”

。。。

阿炳等人感动的热泪盈眶,郑勋睿这种祭拜的方式,他们是第一次看见和听见,尽管总督大人的话语,很有可能得罪河神,但所有的尖丁和帮丁,没有一人感觉不妥,相反他们对总督大人感激涕零,人家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身份无比尊贵,居然愿意为漕船上的水手承担灾难,就冲着这份情义,漕船上的水手拼死也要完成漕运之任务。

祭拜仪式结束,漕船正式启运。

尖丁、帮丁以及卫漕兵丁悉数上船。

郑勋睿带领众人,一直站在码头上面,目送漕船缓缓而去,漕船消失在河道之中,郑勋睿才转身离开。

周遭的百姓同样没有离开,他们看向郑勋睿的眼神完全不一样,那是敬畏和崇拜,看看人家总督大人,为了漕船上的水手,愿意承担灾难,这可是难得的好官。

早就有百姓小声议论,一些人说到总督大人剿灭漕帮,废除了诸多规矩,特别是严禁各级官府借着征收漕粮的时机盘剥百姓,不少人以为这是做做样子,之后还是维持原来的样子,可看见今日的事情之后,大家相信,总督大人是真正为百姓考虑的。

第三百八十四章淮安火器局

三月十六日,漕船刚刚出发,淮安火器局在一片喧嚣声中默默挂牌成立了。

火器局归属兵器局直接管辖。

管辖兵器局的上级部门挺多的,按照规矩来说,兵部是直接管辖兵器局的,兵器局所辖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匠户,军户和匠户的户籍,悉数都是兵部直接管辖,故而兵器局也直接归兵部管辖,但南京的情况有所不同,兵部尚书因为参赞机务,掌握了实际权力,需要管辖全面的事宜,包括了军事、行政、后勤保障等等诸多的事宜,从嘉靖年间来说,兵器局就归户部尚书直接统管,当时的原因是倭寇肆掠,南京兵器局承担繁重的火器研制事宜,需要大量的钱粮,户部尚书直接统管,便于钱粮上面的调度。

作为兵部尚书或者是户部尚书,直接管理具体事情的时间是很少的,毕竟下面有一大帮的官吏,具体事情都是下面的官吏去做,嘉靖之后,南京兵器局依旧是户部尚书直接管辖,可兵部因为主官匠户的原因,故而兵部同样可以插手兵器局的事宜,这就导致兵器局有了户部和兵部同时管辖。

多年以来,因为兵器局缺乏银两,无法研制和制造火器和其他作战需要的冷兵器,渐渐的不为人所重视,兵部和户部悉数都不过问兵器局的事宜,礼部右侍郎毕懋康利用兵器局的器械,研制燧发枪,都是依靠个人的官职和影响,找到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讨要到一定的银两之后,才能够研制。

郑勋睿派遣郑家军将士,将兵器局中火器局的所有器械都搬走了,心有不甘的刘宗周。还是提出了要求,火器局必须服从兵部和户部的管辖,服从兵器局的管辖,这次不过是将火器局搬迁到淮安去,但隶属关系是不会变化的,也就是说兵部和户部可以直接插手火器局的任何事宜。兵器局更是可以直接干涉火器局的事宜。

郑勋睿当然不会理睬刘宗周的要求,开什么玩笑,火器局搬迁到淮安来了,一切的开销都是漕运总督府负责,南京的兵部和户部不出钱不出力,凭什么插手火器局的事宜。

更加关键的是,郑勋睿对火器局是寄予厚望的,此后的一段时间,他的主要精力将投入到火器局。研制新型的火器,他脑海中的很多先进的理念,就在火器研制的过程之中,发挥出来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如此情况之下,南京兵部和户部想着插手火器局的事宜,岂不是笑话了。

兵器局最为关键的是需要保密,不管是京城的兵器局。还是南京的兵器局,哪怕处于停滞的状态。其内部所有的器械和图纸等等,都是绝密,不能够泄漏出去的,不管是兵器还是火器,都被视为利器,轻易不能够示人。要知道朝廷军队面对后金鞑子的时候,在火器上面面前占据一定的优势,若是火器研制的秘密也泄漏出去了,那朝廷大军面对后金鞑子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优势。

郑勋睿的那些理念。即将贯彻到火器研制过程之中,一旦先进的火器研制出来,产生的震撼力是巨大的,而且肯定会对社会的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进程,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局限在大明,而且会改变世界。

火器的研制是绝对保密的,不管是古代还是几百年之后,先进的武器往往代表着称霸,代表着可以征服世界、引领世界的潮流。

从这个程度上面来说,火器局承担的重任是巨大的,是需要绝对保密的,故而火器局的选址,郑勋睿是非常谨慎的,火器局紧靠着郑家军的军营,周遭五百米的范围之内,没有任何的住户,在寸土寸金的淮安,找寻到这样的地方,郑勋睿是耗费了极大气力,也是花费了无数心思的,好在这个时代的搬迁,不比几百年之后,漕运总督府下达的搬迁命令,谁都是要不折不扣执行的。

搬迁的过程之中,漕运总督府拿出来相当数量的银子,保证搬迁的住户能够找到新的地方建房居住,官府做到了这一点,百姓基本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淮安火器局正式成立,其管理体制非常简单。

淮安府衙不准干涉火器局的任何事宜,总督府之中,郑勋睿直接管辖火器局,徐望华为火器局的参议,郑家军之中,郑锦宏为火器局的名誉负责人,主要负责为火器局提供足够的钱粮,也就是说,郑勋睿身边的人,唯有郑锦宏和徐望华可以牵涉到火器局内部的事宜,其余人都不能够干涉。

当然总督府的兵房,为火器局的直接上级部门。

总督府的兵房,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兵房,管理的事情很多,包括协调郑家军的事宜。

火器局内部的管理也是很简单的,总负责人为汤若望,汤若望的副手为薄玉,两人的分工也很明确,汤若望主要负责火器的研发等事宜,薄玉主要负责火器的制造等事宜,三百余名工匠以及招徕的精通制造术的人员,悉数由薄玉负责调配。

督催御史赵单羽抽调到火器局,负责全面协调事宜。

赵单羽的职责非常明确,一是代表郑勋睿全面管辖火器局,二是协调火器局之中的具体事宜,汤若望和薄玉等人,都是技术性的人才,他们的精力不能够分散到火器局的管理事宜上面,故而这些协调的事宜,全部都是赵单羽来做。

再说火器局一旦开始了研发火器的事宜,必然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牵涉到的相关部门等等,有赵单羽出面协调,大家都是买账的,这也让火器局的日常运转会很正常,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尽管说徐望华也关心火器局的相关事宜,可徐望华的事情太多,不可能专门关心火器局的事宜,让赵单羽出面具体协调,效率会高很多。

赵单羽必须要服从汤若望和薄玉的管理,根据汤若望和薄玉提出的要求做事情,这是因为火器的研发是精深的事情,外行决不能够领导内行,只能够为内行做好服务,而且是按照内行的要求来做好服务。

火器局一旦开始运作,需要大量的银子支撑。

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火器研制一直都处于摸索的阶段,不可能说某一次的试验就能够有成果出现,或许十次甚至更多次的失败之后,才能够有成功的希望,这个过程之中,消耗的银两是很多的,几百年之后对武器研发的评价,就是烧钱,如今也是一样。

可以说大明朝廷之中,除开郑勋睿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舍得投入银子,其余的任何人都舍不得投入大量的银子进行火器研发的,就算是皇上都是如此,宁愿从荷兰以及葡萄牙等地方购进红夷大炮,也不愿意真正的开始研发威力更大的火炮。

郑勋睿可不是这样的任务,吸取他人的经验是必须的,可更加重要的是自行研制,掌握了真正的核心技术,才能够真正走在时代的前列,否则抄袭他人的成果,从长远看是难以有什么出息的。

郑家军在与后金鞑子的数次战斗之中,获取了大量的钱财,除掉必要的开销,存储的银子总数接近三千万两白银,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多的存储,郑勋睿才下定决心开始火器的研发,在火器局刚刚成立的时候,郑锦宏直接拨付了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先期的投入。

郑勋睿的要求,令郑锦宏都感觉到诧异,郑勋睿要求火器局每月的开销,保证在四十到五十万两白银,特别是刚开始起步研制火器和火炮的时候,这样的银两开销必须要保证,这让郑锦宏吃惊,火器局的开销,甚至超过了郑家军将士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