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传奇-第3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承恩等人的安慰有一定的作用,可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流寇已经进入到北直隶,要知道这些流寇可不同于后金鞑子,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攻陷京城。

九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最为舒服的季节,可惜朱由检的心已经冰冻。

乾清宫,早朝已经结束,陪伴在朱由检身边的只有王承恩。

“王承恩,朕真的是想不明白啊,朕当初以为流寇是无家可归、害怕冻饿致死才造反的,朝廷剿灭流寇的时候,朕心怀怜悯,同意以安抚为主,对于各地灾荒大力抚恤,现如今这些流寇进攻北直隶,下一步就是进攻京城了,他们是想着要朕的命。”

王承恩面如止水,尽管内心很苦,但他不能够表现出来。

“皇上,奴婢以为流寇终是难成气候的,杨大人英勇,一定能够抵御流寇。。。”

这样安慰的话语,王承恩已经说的太多,自身都感觉到麻木,不过他还是要说。

“锦衣卫和东厂禀报,京城之内有很多人都想着造反,他们在公开场合无所顾忌的议论,那些议论的话语,让朕无地自容啊,王承恩,你说朕是不是要惩戒这些人。”

皇上说到的这件事情,王承恩是很清楚的,京城之内的大部分士大夫和读书人,包括朝廷之中部分的官吏,情绪表现很不正常,他们妄议朝政,诽谤朝廷,已经造成很不好的影响,锦衣卫和东厂控制了其中一部分人。

如何处置这些人,王承恩有不同的看法,时局混乱的时候,按说是应该痛下杀手的,坚决果断的制止非议,稳定局面,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一旦朝廷大开杀戒,表明上有可能强行压制住,暗流却无法阻止,甚至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反弹,一些人索性去投奔李自成了。

“皇上,奴婢以为,这些人是一时鬼迷心窍,还是以训诫为主。”

朱由检看了看王承恩,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王承恩,听见你说这些话,朕就想起刚刚登基的时候,朕也是这样的心态,不愿意杀人,不愿意牵连无辜,就连魏忠贤,朕都是令其自尽,朝中的文武大臣,磨刀霍霍,朕也没有准许,现在看来,朕当时的心慈,就是埋下巨大的隐患啊。”

王承恩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说皇上准备大开杀戒了。

“就依你所言,让锦衣卫和东厂将这些人全部都放了,朕还是不愿意多杀人,朕倒是想看看,这些人走出诏狱之后,还会说些什么。”

放眼整个的朝廷,能够真正劝得动朱由检的,也就是王承恩了。

接下来又是长时间的沉默,皇上虽然决定放了这些妄议朝政的人,可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朝中的文武大臣,因为流寇突然进攻北直隶,让这些文武大臣群情激昂,他们认为朝廷被李自成欺骗了,李自成已经被敕封为都督同知,不知道感激皇上和朝廷的恩典,反而背信弃义,大举进攻朝廷,这样的行径不能够容忍。

而造成这一切的局面的,无疑就是内阁首辅杨嗣昌了。

大规模弹劾杨嗣昌的苗头已经出现,以内阁首辅钱士升为首。

杨嗣昌正在保定府率领大军抗击流寇,如此关键的时刻,朝中若是有人大规模的弹劾,不知道身在保定府的杨嗣昌会是什么想法,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洪承畴。

一个接着一个的难题摆在朱由检的面前,让他不堪重负,让他愈发的心灰意冷。

第八百四十二章落井下石

崇祯十六年九月十五日,紫禁城,乾清宫,早朝。

内阁首辅钱士升率领诸多的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侍郎,以及都察院左右都御使等人,早早就等候在乾清宫的外面,他们站在最前面,身后是京城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

弹劾的奏折揣在钱士升的袖子里面,由内阁首辅出面弹劾,这在大明朝廷还是第一次,内阁是需要处理都察院或者其余文武大臣弹劾奏折的地方,此番却由内阁首辅亲自出面弹劾,看来这一次的弹劾非同一般。

辰时,朱由检准时出现在乾清宫,所不同的是,朱由检的身后跟随有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司礼监太监、提督京营曹化淳,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司礼监太监、东厂提督王德化,司礼监太监庞天寿、杜勋等人。

司礼监太监参与早朝的格局早就形成,可如此整齐的阵形还是第一次,而且还是跟随皇上直接到乾清宫的,比起在乾清宫外面等候的诸多文武大臣来说,待遇高了很多。

天启年间的司礼监大太监魏忠贤,曾经权倾朝野,引发了朝廷的震动,现如今这样的格局,不禁让人再次想起了魏忠贤。

早朝开始,首先讨论的是粮食问题。

由于流寇入侵北直隶,占领了大名府,其势力已经侵入到河间府等地,导致漕运被迫中止,京城的粮食瞬间变得紧张起来了,京城内人口接近百万,一旦粮食供给不足,必将大乱,更加关键的是,山海关、宣府以及保定府等地的驻军。粮食也是必须要保证的。

至于说北直隶其他地方,内阁暂时没有考虑,或许认为这些地方不需要粮食。

这已经成为第一大问题,作为内阁首辅,钱士升不得不考虑。

讨论开始之后,争吵就出现了。一部分人认为漕运必须要恢复,漕运总督府必须要保证漕粮的供给,漕粮的安全也应该由漕运总督府直接负责,这个观点很是幼稚,谁都知道漕运总督府被郑勋睿直接掌控,漕运总督曹驰就是郑勋睿的心腹,人家愿不愿意提供漕粮都说不清楚,你还要人家保证漕粮的安全,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比较务实的观点是对粮食实施管制。同时在京城内找到诸多的士大夫募集粮食,要知道京城内不少的大户人家,存粮是不少的,若是能够募集到粮食,京城还是能够维持大半年以上时间的,至于说大半年之后怎么办,没有谁去想。

钱士升的观点是对粮食实施管制的措施,同时户部拿出来一定的银两。在京城购买粮食,保证供给。这个供给的主要对象,其一是朝中文武大臣,其二是宣府、山海关和保定府的大军,至于说寻常的百姓,根本没有考虑。

钱士升还提出来建议,给漕运总督府去函。要求他们不能够停止漕运,一旦北直隶的局势稳定下来,漕运立刻恢复。

钱士升的观点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赞同,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朝廷对待漕运总督府应该要强硬,不能够一味的示弱。不管北直隶遭遇到什么样的境况,漕运总督府都是要保证漕粮的调运,这样的观点不可能得到采纳和重视。

皇上一锤定音,采纳了钱士升的办法,命内阁票拟,司礼监起草圣旨。

其次讨论的是京城防御以及抵御流寇的事宜。

锦衣卫和东厂搜集到的情报,表明流寇已经占据北直隶的大同府,且占据了真定府与河间府的部分地方,山西大同边军正在与流寇激战,大概是感觉到短时间之内难以击溃大同边军,流寇已经撤离大同,朝着北直隶真定府的方向而来。

情报对流寇总人数的统计为八十万人。

这个数字让人凉飕飕的,朝廷目前能够调集的大军,包括山海关、宣府、大同以及保定等地,总数不过三十万左右,其中保定府十五万人,山海关十万人,宣府三万人,大同三万人左右,这其中山海关、宣府和大同的军队是不能够调动的,他们负责的都是边关,唯一能够与流寇作战的就是驻扎在保定府的十五万大军。

十五万对阵八十万,这样的战斗不知道该如何的进行。

看上去就是没有希望的战斗。

抵御流寇战斗的讨论刚刚开始,内阁首辅钱士升就拿出来弹劾奏折,当场高声宣读了。

这是弹劾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奏折,弹劾奏折上面,几乎所有的内阁大臣都署名了,弹劾的罪行是非常严重的,那就是杨嗣昌暗地里勾结流寇,让李自成获取到了都督同知的敕封,杨嗣昌率领的朝廷大军,根本就没有想着抵御流寇,而是想着投降流寇,朝廷大军本应该进入山西剿灭流寇,如今却退到了保定府,让流寇轻易占据了大名府等地。皇上要严惩杨嗣昌,削去其一切官职,投入到大牢之中,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抵御流寇。

弹劾奏折写的有些长,钱士升念得声情并茂。

整个的乾清宫都是静悄悄的,只有钱士升的声音回荡。

朱由检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了,钱士升准备弹劾杨嗣昌的事宜,他早就知道,也专门委托司礼监太监、内侍高起潜与钱士升交谈,劝说钱士升不要弹劾,如此关键时候,杨嗣昌正率领朝廷大军抵御流寇,朝廷内部需要的是团结一心。

可惜事情没有朝着朱由检的意愿发展,钱士升在早朝的时候,公开弹劾杨嗣昌。

钱士升念完弹劾奏折之后,侯恂等内阁大臣也站出来,列举杨嗣昌的罪状。

文武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总体的意见是要惩戒杨嗣昌,派遣其他人掌控大军。

就在众人议论的时候,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开口说话了。

太监说话的声音有些奇特,可以用娘娘腔来形容。

王承恩开口的时候,乾清宫内迅速安静下来。

王承恩不同意对杨嗣昌的弹劾,有关杨嗣昌勾结流寇的事宜,王承恩斥之无稽之谈,当初杨嗣昌建议招抚李自成,让流寇进攻陕西,这件事情与他王承恩有着莫大的关系,乃是他王承恩与杨嗣昌直接商议的,至于说李自成为什么掉转身进攻朝廷大军,则有可能是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详细了解情况。

王承恩认为,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杨大人率领的大军正在保定府抵御流寇,且杨大人文武双全,朝廷之中暂时无人能够代替,撤回杨大人的举措,就是自毁长城。

王承恩还强调指出,朝廷处于多事之秋,此刻需要内部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

王承恩说完之后,高起潜也跟着开口了。

作为内侍,高起潜的身份也是不一般的,可以帮助皇上处理诸多的奏折。

高起潜开口,说及皇上敕封李自成的事宜,圣旨是他亲自起草的,并非是杨嗣昌做出的决定,杨嗣昌只不过是建议,锦衣卫和东厂侦查到的情报,流寇的确在潼关发动了进攻,此番流寇转头进攻朝廷大军,可能是在潼关遭遇到了惨败。

高起潜认为杨嗣昌率领大军撤离到保定府,那是部署的需要,绝非是退却,更不是勾结流寇的罪证。

在杨嗣昌的问题上面,司礼监与内阁产生了直接的对撞。

其实司礼监与内阁的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嘉靖和万历年间就表现的很是突出了,天启年间,司礼监完全压制了内阁,崇祯初年,内阁完全压制了司礼监,现在司礼监慢慢开始抬头,得到了皇上充分的信任,不说完全压制内阁,至少与内阁分庭抗礼了。

司礼监与内阁之间的争议,最终还是需要皇上拍板。

其实王承恩开口为杨嗣昌辩护的时候,众人就知道最终结局如何了,王承恩时刻都跟随在皇上的身边,其开口说出来的话语,肯定是代表了皇上的意思,如今的情况之下,内阁已经没有办法与司礼监抗衡了。

内阁首辅钱士升,几个月之前就失去了皇上彻底的信任,特别是杨嗣昌出任内阁次辅之后,而此番钱士升不遗余力的弹劾,怕也是想除去内阁之中的阻碍。

朱由检终于开口了,这一次他非常的干脆,毫不留情的驳斥了钱士升的弹劾,认为杨嗣昌忠心耿耿,完全值得信任,此番的弹劾乃是亲者痛仇者尽快的举措,日后不要提及。

朱由检还当场宣布,敕封杨嗣昌为太子太师,率领朝廷大军抗击流寇。

朱由检开口的时候,钱士升一直都是低着头,本来想着反驳的他,没有开口,不知道内心在想些什么。

早朝结束之后,朝中的议论很快出现,此番的议论对钱士升很是不利,众人认为皇上已经开始完全信任司礼监以及内阁次辅杨嗣昌,排斥内阁首辅钱士升,或许不长时间之后,内阁首辅就要调整人选了。

杨嗣昌面临的局势,也是非常不利的,以十五万大军抵御近百万的流寇,想要获取胜利太困难,能够让流寇知难而退,回到山西与河南去就很不错了。

没有人认为杨嗣昌能够真正获取战斗的胜利。

第八百四十三章大跌眼镜的战局

“朝廷大军没有那么容易垮掉,杨嗣昌一定能够获取重大的胜利。”

郑勋睿的这句话,让周延儒和郑锦宏等人不明白,在他们看来,杨嗣昌本就是文官出身,真正指挥打战的事情很少做,或者可以说没有直接做过,这样的人指挥生死攸关的战斗,想要获取胜利是不可能的,能够不被流寇全歼就算是不错了。

看见众人吃惊的神情,郑勋睿再次开口了。

“流寇的战斗力不强,诸位都是知道的,单单从战斗力方面来说,流寇是比不上朝廷大军的,只不过占据了人数上面的绝对优势,同时朝廷大军经历了松山之战的惨败之后,士气不振,故而普遍不被看好,不过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杨嗣昌的决心。”

“杨嗣昌建议让流寇攻打陕西,结果未能得逞,按照以前的处置办法,杨嗣昌必定遭遇到数不清的弹劾,轻者丢官罢爵,重者被投入到大牢之中,不过现如今杨嗣昌依旧指挥大军作战,什么事情都没有,而且还被敕封为太子太师,如此情况之下,杨嗣昌岂会不拼死效命,主帅拿出来非同一般的勇气,下面的军士自然是受到鼓励的。”

“杨嗣昌麾下的左良玉和贺人龙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骁将,多次与流寇作战,既有重大的胜利,也有惨不忍睹的失败,他们知道流寇的弱点是什么,必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发挥出来最大的能力。”

“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役大败,瓦剌的也先擒获了英宗皇帝,那个时候朝廷大军的精锐全部在战斗之中被消灭。也先逼近京城的时候,面对的是老弱妇孺,名相于谦站出来了,组织城内的老弱妇孺,硬是打败了强悍的也先,当时的京城保卫战。恐怕没有谁认为于谦能够获取胜利,偏偏战斗结局出乎了所有人预料。”

“京城保卫战的关键,就是于谦的勇气和胆识,当年于谦面对的局势,和如今的杨嗣昌面对的局势有些相似,只要杨嗣昌拿出来足够的勇气,这场战斗结局真的不好说。”

郑勋睿的分析有理有据,让众人信服,不过众人也感觉到奇怪。郑勋睿之前不是说过,朝廷必然面临失败的局面,北方必将陷入到大乱的局面之中,郑家军正在整合之中,准备开进北方收拾残局了,为什么又说杨嗣昌能够获取重大的胜利。

如此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郑勋睿没有解释其中的缘由,流寇的势力进入到河间府,漕运已经停止。京城和北方已经陷入到缺粮的境地,北直隶惨遭后金鞑子的蹂躏。秋收季节根本没有收获到什么粮食,山西与河南等地的粮食,悉数被流寇得到,朝廷缺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缺粮必将导致京城的大变,杨嗣昌不管如何的勇猛,也许能够稳住一时的局面。但不可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朝廷。

还有一件事情,让郑勋睿感受到了老天的捉弄,那就是皇太极还是好生生的,没有任何的问题,八月份已经过去。其没有暴病身亡。

稍稍停顿了一下,郑勋睿再次开口了。

“福建的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徐望华呕心沥血,大致稳定了局面,郑芝龙麾下水师的整编也基本完成,我看徐望华还是要回到南京来了,凤阳巡抚之职务撤销之后,史可法回到了南京,我看就让史可法出任福建巡抚。”

郑勋睿考虑的是实际情况,徐望华责任重大,不可能总是兼任福建巡抚,按照郑家军整合的安排,福建、广东和广西为一片,郑家军一万将士重点驻扎在福建和广东两地,其地方上的稳定是不存在多大问题的。

郑勋睿预测的北方的大乱即将出现,南京六部已经陷入到一片忙碌之中,很多的事情需要筹备,户部又是特别重要的部门,户部左侍郎熊文灿虽说也有能力,但在南京的影响力不足,不可能与徐望华的威望比较,郑勋睿自身需要统筹考虑所有事情,不可能长期兼顾户部的事宜,故而徐望华必须要尽快回到南京。

史可法很有能力,早就体现出来了,出任福建巡抚没有任何的问题。

李自成亲率大军逼近了保定府城,其麾下义军总是达到了三十万人。

在李自成看来,此番战斗获取胜利没有任何的悬念,朝廷大军士气不振,从真定府匆忙退往保定府,本就是无心恋战,义军已经占领了真定府、大名府以及河间府部分的地方,接下来就是乘胜前进,打败杨嗣昌及其麾下的朝廷大军,兵锋直指京城了。

得到斥候禀报,说是朝廷大军在保定府城之外排兵布阵的时候,李自成仰头哈哈大笑了,他早就听说杨嗣昌只是文官,虽说在战术部署方面有着很不错的能力,可从来都没有上过战场,如今看来果不其然,杨嗣昌若是率领朝廷大军死守保定府城,义军想要攻克保定府城,尚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付出较大的代价,现在杨嗣昌抛却了占据的优势,与义军面对面厮杀,如此岂不是给与了义军机会。

李自成马上命令斥候告知在河间府的刘宗敏,率领大军速速赶赴保定府。

义军在人数上面有着绝对的优势,打败朝廷大军只在眨眼之间。

杨嗣昌的确是拼了。

京城之中发生的事情,他都是知道的,内阁首辅钱士升带头弹劾,被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挡下了,且皇上敕封他杨嗣昌为太子太师,这是皇上的绝对信任。

肩负重任的杨嗣昌,内心是有愧的,两次给皇上出主意,结果两次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一次是要求郑家军剿灭流寇张献忠,结果郑家军趁机占据了四川与湖广两地,这一次诱使流寇进攻陕西,结果流寇调转枪头对准了朝廷大军。

皇上敕封李自成为都督同知的圣旨,同样成为了笑话,这等于是**裸的打脸。

如此的情况之下,杨嗣昌不管提出这些建议是什么想法,都不能够免却罪过,但皇上根本就没有责罚,而是完全信任,让他继续掌控大军,抵御流寇的进攻。

这等的信任,一般人怎么可能得到。

在杨嗣昌看来,他若是不能够彻底打败流寇,就无颜面对皇上,甚至无颜面对天下人了。

李自成亲率流寇前往保定府城的时候,杨嗣昌神色严肃的与军中游击将军以上的军官谈话,他的态度非常明确,此番的战斗已经是破釜沉舟,一旦失败,所有人都不要想着能够幸免,特别是这些将军,其亲人日后也要遭遇到流寇的蹂躏,这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斗厮杀,这是一场关乎所有人身家性命的战斗厮杀。

战斗部署方面,杨嗣昌坚决反对固守城池,那样十余万的大军就失去了活动的空间,将被流寇死死的困在保定府城,他们没有增援,没有补给的粮食,最终流寇不需要耗费多大的气力,城池之中的大军就要彻底崩溃。

杨嗣昌要求朝廷大军摆好阵势,与流寇面对面厮杀,他甚至拿出了郑家军的常用语狭路相逢勇者胜,来鼓励诸多的军官。

当然杨嗣昌做的最为决断的一件事情,就是亲自参与战斗厮杀,而且他在队伍的最前面。

要知道杨嗣昌是内阁次辅、太子太师,兵部尚书,这样的身份是根本不需要上战场的,完全可以在保定府城之内指挥战斗,可杨嗣昌坚决参与战斗厮杀。

当杨嗣昌身穿铠甲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谁不知道杨嗣昌是文官,且已经是五十五岁的年纪,精力和体力远远比不上年轻人,如此关键时刻,能够带头厮杀,其余人还有什么话好说。

武将之中,以总兵左良玉与贺人龙为代表,都在杨嗣昌面前明确表态,要求成为先锋,建议杨嗣昌在中军指挥战斗就可以了,不过杨嗣昌根本不同意,坚持自己担任先锋官。

杨嗣昌身穿铠甲巡查军队的时候,引发了更大的震撼。

很多军士以为看错了,他们平日里根本没有机会与杨嗣昌见面。

在得知杨嗣昌大人为先锋官,左良玉与贺人龙为副将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气氛在大军之中蔓延,这是沉默的士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军士的士气随时都能够爆发,就看指挥官如何了,既然太子太师、内阁次辅、兵部尚书杨嗣昌大人都承担了先锋官的任务了,下面的军官军士还有什么好说的,拼命厮杀就可以了。

率军前来的李自成,哪里知道这样的情形,他甚至来不及等候刘宗敏率领大军前来会和,也没有听从顾君恩的建议等候,就率领大军扑向了保定府城。

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是朝中文武双全的名帅,还不是一样被义军斩杀了,李自成认为,杨嗣昌走的就是这些人的老路,既然机会就在眼前了,李自成是绝不会错过的,这一次他要亲手斩杀杨嗣昌,要知道杨嗣昌可是内阁次辅、太子太师、兵部尚书。

第八百四十四章难得的大胜

战场的局势,让李自成惊呆了,他以为自己看错了。

面对官军的阵形,义军毫不犹豫的发动了冲锋,李自成早就用单筒望远镜观察了官军的阵形,他发现官军很沉默,不少人的脸上甚至没有什么表情,看上去有些麻木,这样的情形让李自成欣喜若狂,他清楚记得自己当年率领的义军,脸上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