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亲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声音中带着一丝可怜的祈求,让曾毅心中忍不住发酸。

“好。”

曾毅点了点头,更加用力的抱着韵儿,仿佛是要融入自己体内一般,可却不在动手动脚了。

第118章早朝

春节,自古以来是中华大地最为重要的节日,举家团圆、走亲访友,其乐融融,哪怕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也是能得到几个铜板的压岁钱的。

而且,春节,不论日子过的怎么清贫,总是要准备些许肉食的,哪怕很少,也是要准备的,这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了。

是以,春节,有了孩子们的到处乱跑、乱笑,却是最主要的气氛了。

现如今这个时代,交通没有后世发达,走亲访友,远的,却是根本没法去的,尤其是现在外面这天气,今年京城及河南两地的春节,怕是过的算是最没意思的了。

春节过后,初六,是各行各业买卖开张的日子,这天,也是朝臣们休息结束,重新办公的起始。

早朝上,仍旧是一番山呼万岁,震耳欲聋,算算时间,曾毅也上朝有数月了,是以,现如今,也算是适应了早朝了,并不在像以前那样,上朝的时候,总是昏昏沉沉的发困。

而且,曾毅现在也适应了早朝的气氛,其他朝代的早朝,曾毅是不知道具体如何的,但是,本朝的早朝,却并不如曾毅所想的那么压抑。

除去有重大事情的时候,一般而言,朝堂的气氛还算是轻松的,且,就算是官员们到处乱看,也是没什么的,并不如曾毅之前所想的那样,只能是低着头,不能乱看,不能看皇帝,等等。

只不过,站在朝班的最后面,距离太远,曾毅就算是想看皇帝,也是看不清楚的,只能看个模糊的轮廓罢了。

“陛下,寒天已过,前几日,河南发来奏折,说是以有多处的降雪停止,且烈日当空,怕是这次的雪灾,已经是要过去了。”

春节过后的第一个早朝,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就像弘治送来了这个算的上是喜讯的消息了。

“奏折呈上来。”

春节这几天,除非是紧急情况,若不然,就连皇帝是也不在批阅奏折的,各府衙也是贴了封条休息的,这个消息,还是除夕那天收到的,一直留到现在,才上奏的。

只是打开奏折看了几眼,弘治就哈哈大笑了起来,心情显然是好多了,毕竟,河南的大灾,可是一直压在他身上的,尤其是河南现如今的情况,更是不稳,现如今,灾情缓解,其余的,也就好说了。

只要等到灾情过去,万物复苏,民心安定,到时候,白莲教无人心可用,河南也就不必那么让人牵挂了。

“不错,不错。”

弘治把奏折合上,递给了旁边站着的萧敬,笑着道:“这算是解了朕的忧愁啊!”

“陛下忧心灾情,是万民之福,是仁德之君…………。”

朝廷上,永远不缺的就是拍马屁的,无论是什么朝代,无论是哪个君主,都会有这样的臣子出现。

弘治的话刚落,就有官员带头跪了下去,口中更是连连不断的歌功颂德。

这种事情,只要有了开头,百官就只能都跟着跪下去了,总不能让这一个官员跪着,然后再那赞扬皇帝吧?

若是真这样,不是对这官员的不认同,而是会让皇帝失了面子的。

是以,立时,大殿内又是一阵山呼海啸的歌功颂德声。

哪怕坐在高位上的弘治皇帝,这个贤明君主,此时也是笑意连连。

“河南的灾情虽然缓解了,可民生劳损,却不是一时半刻能休养过来的。”

弘治在龙椅上的声音并不算大,可是,下面的官员却也各个听得清楚:“拟制,免了河南今年的赋税,且,户部派往河南一官员,负责赈灾善后事宜。”

弘治的这话,其实都是常态的事情了。

大灾过后,就算有侥幸能活下来的,怕也是早就山穷水尽了,大灾过去了,可是,他们还能活多久,却是不一定了。

是以,这个时候,朝廷的赈灾,还是不能停的,倒不是朝廷要养他们个一年半载,而是要给他们发些米面。

虽然这些米面肯定会经过层层剥削,真正灾民手上的,不会有多少,可却也能让他们不至于灾后丧命了。

这,其实也是朝廷自古就有的规矩,只不过,大多数时候,若是皇帝忘记了,下面也就不会在有官员不知好歹的提及。

毕竟,在哪个朝代,户部都没有十分充足的时候,绝大多数时候,能勉强有结余,已经是不错的了。

没有官员会为了这些个灾民却得罪别的官员。

不过,这话,若是皇帝说出来了,那,下面的官员们也就必须去做了。

“户部尚书尚周大人尚在家中养病,这再次前往河南负责善后之事,不知陛下可有中意之人?”

刘健从朝班站了出来。

大殿上不少官员立时就觉察到了些许的诡异,这种灾情的善后事宜,是最为容易不过的了,只需随意派个人去就是了。

根本就用不着内阁首辅亲自站出来,询问皇帝是否有中意之人,换句话说,不过是一个赈灾的官员,皇帝没说,内阁随意在户部点一个,或者让户部选一个官员就是了,而现在刘健的做法,却是有些太重视此次前去河南赈灾的官员人选了吧?

“刘先生可有合适人选?”

弘治对刘健是十分尊重的,哪怕是在朝堂上,也是以先生尊称。

“老臣以为,此次前去河南赈灾,不妨选个熟悉河南之人,方可事半功倍。”

刘健这么一说,户部左侍郎闫茂的脸上就似开了一朵花了,对河南熟悉,整个户部,这次河南大灾以后,也只有他自己去过吧?

这可是一个肥差,虽然不知道首辅怎么会想到自己,可这并不妨碍闫茂的乐呵,也就幸亏是刘健只是委婉的说了下,还并没有出他的名字,若不然,怕是闫茂已经跪下领旨了。

不过,刘健虽然没点出名字,可这并不等于弘治不清楚。

“刘先生说的户部左侍郎闫爱卿吧?”

弘治笑着,他的记性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这次和河南这次灾情有过关系的官员,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第119章暗示

直到弘治提到自己,闫茂都一直在忍着,不过,心里的激动却是难以想象的,直到刘健点了点头,口中说道正是的时候,闫茂更是激动的差点晕过去。

这其中的缘故有两个,其一,能让内阁首辅记住自己,尤其是看起来印象应该还是颇为不错的,这,并不容易。

甚至,内阁首辅提起自己的时候,皇帝竟然也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更是让闫茂觉得不可思议的。

要知道,大明朝官员无数,就是每日上朝的大臣们,也是有不少的,皇帝能记住名字的,除去六部九卿及一些勋贵外,怕是真没几个了。

而且,恰逢现如今户部尚书卧病再床,若说闫茂没有几分往上走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是以,刚开始觉得这趟差事是个肥差的那些个贪婪,现在,在闫茂的心里,已经不重要了,他已经在想,如何能把这个差事给做好,然后,回来以后借着这个机会前去刘健的府邸走到一下,怕是户部尚书这个职位就有希望了。

要知道,现如今的老户部尚书周经就算是病愈,可其年均也是大了,怕是告老还乡也就是这几年了。

就算是内阁的大臣们也是要有势力的,尤其是对六部九卿的控制,他们也是很在意的。

是以,闫茂相信,只要这次河南之行不出差错,回来以后,在像刘健这个内阁首辅表达一下臣服的意思也就是了。

“闫卿。”

弘治的目光从刘健身上移开,落在了朝堂的中央,主要是朝臣太多,就算是弘治记得哪个臣子的名字,可却也未必能找得到他站在哪,虽然是按品级排位的,可是,也不能一眼就看到的。

“臣在。”

闫茂从列班里站了出来,双手拿着象牙笏板,弯腰站在朝堂中央,面色平静,可此时他内心如何激动,却是无人得知了。

只要一想到自己或许能位列六部,这就让闫茂心里忍不住的激动,六部九卿,这是何等的荣耀,就算是日后告老还乡了,可也能记录在册的,比起一个左侍郎来说,是天地之别的。

你一个左侍郎,日后若是告老还乡了,怕是没几年,朝廷就不知道你这个人了,就更别提被记录在册了。

“朕记得,年前就是让你前去河南赈灾的,那时,河南灾情严重,卿家虽说没有大功,可却也算是尽力了,这次,不知闫卿作何?”

弘治对待大臣,一向都是很温和的,以卿家相称,也属正常,只是,对于心理有所想法的闫茂此时来说,却是觉得皇帝对他很是看重,连称呼都不一样,语气更是温和。

“臣定然不会辜负圣上厚望。”

闫茂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声音洪亮,浑然不似他这个年纪的声音,更不似平日里那副悠然的模样,要知道,他看起来虽然年迈,可是,比起户部尚书,比起朝中的大多数重臣来说,却也就称不上是年迈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规矩,哪有让一个年轻娃娃来担任朝廷重臣的,那岂不是荒谬?

更何况,就算是你盖世聪明,可总也是需要磨练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岂能乱来,岂能冲动。

是以,自古以来,朝廷的重臣,一般而言,都是那些德高望重之人,而能到此地步,由此声誉的,其年龄,也不会太小了。

当然,这是除去武官和勋贵而言的。

武官,都是正值壮年之时立下的功劳,只不过,现如今,是生平盛世,武官的升迁,也就慢了许多。

至于勋贵,就更不在此列了,大多数都是继承了父辈的荣耀,不过,却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只享荣华不掌权。

“闫卿这份气势,却仍不输于年纪之人啊。”

弘治坐在龙椅上,哈哈大笑了起来。

立时,满朝文武也都陪着笑了起来,其实,谁都没想到,皇帝会记得一个户部左侍郎的名字。

也不是户部左侍郎的品级太低,而是户部,一般而言,都是只提户部尚书的,下面两个左右侍郎,往往都是被疏忽的。

而其他各部,也有此情况。

这并不是论官职品级高低,而是论其哪个职位京城能够出现在皇帝的眼里。

就如同顺天府尹也是正三品的官员,可却比之闫茂更让皇帝熟悉,不为其他,就因为其管着京城治安等,无论京城内出了大小事宜,皇帝想到的,都是让顺天府尹回话。

笑过之后,弘治微微抬手,示意闫茂起身,道:“此次爱卿前去河南,不比上次,除赈灾外,还要负责灾后民生,务必不得使流民成群…………。”

弘治这是怕闫茂没有完全理解透他的意思,或者是下去以后,只重视赈灾,至于其他,不予重视。

本来,这些,根本不必再朝堂上亲自交代的,完全可以退朝之后再与交代,或者,是传圣旨的时候,让小太监带句话就是了。

可弘治却在这个时候说了出来。

这却是有些违背了常理的,因为,往常任命钦差官员或者其他,若是有什么交代,皇帝必然是不会在朝堂之上就说出来的。

今天这种情况,尚属第一次。

事出反常,满朝大臣的脑袋就没一个闲着,全都转了起来,甚至,已经有老道的大臣,猜测出了皇帝此举的意思。

今日,在朝堂之上把话说出来,岂不是告诉朝臣甚至是告诉天下人,皇帝,是重视河南灾情的,更重视河南百姓的。

当然,这只是其一,第二,对闫茂来说,却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有了今日朝堂上皇帝的这一番亲自叮嘱。

只要是河南境内,关于赈灾的事情,无论是银两的调拨或者是其他一些琐事,怕是没有哪个官员敢推诿了。

百官也都不是傻子,刚刚,内阁首辅和皇帝,两人一唱一和的,让闫茂这个户部左侍郎前去河南赈灾。

这分明是对户部尚书不满了,同时,怕也是一个暗示,只要闫茂在河南有了功劳,回京之后,怕是就要进行户部尚书的廷推了。

第120章风浪起

明代的官员任选,三品上的官员包括三品官员,又称之为朝廷大臣,重臣,免职,或许只需皇帝震怒下旨或其告老还乡等等。

可若是任命三品上及三品官员的时候,就需要廷推了。

也就是现任的三品以上及三品包括九卿等官员推选出两至三个任选,然后上奏皇帝,让皇帝从中圈选出一个来。

当然,除此外,皇帝也可以下特旨任命三品上官员,只不过,这样的任命,不受朝臣们所承认。

这个时候,就会有六科廊道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封还圣旨了。

退一步说,就算是圣旨下达了,可这个没有经过廷推,被特旨任命的官员走马上任了,也是会被官差排斥,被士林耻笑了,若是稍有丝毫差错,怕是都要被士子们给揪出来的。

这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文臣们经过无数年的努力,从皇权当中分出的一丝权利,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与皇帝共享天下,若是就这么容易被踏破了,那日后文武百官的生死,还不是任由皇帝节度?

要知道,现如今,对朝廷重臣,尤其是内阁大臣们,若是犯了错,只要不是谋反之罪,皇帝都会表现的很宽宏大度,不予追究。

当然,前提是你这个官员也要识趣,自己告老还乡吧。

至于普通官员,也有刑不上大夫一说,虽然,这只是对于高官来说,可却也算是一项特权了

正因为有了种种特权,才会有无数文人士子争相科举,为官,封阁拜相。

当然,这些,都是暗地里的事情,其实大多数官员都知道,只不过,却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

也正因为此,闫茂才会要想着此次河南事了回京以后,要投靠刘健的。

要知道,内阁在朝廷中的势力,或者说首辅刘健在朝中,也是有大批的门人弟子的,只要刘健点头,廷推,就没有过不去的。

到时候,同时廷推送与皇帝的名单,只要是两个无关紧要的官员,或者是眼生的官员,而自己,又刚有功劳在身,这户部尚书的位置最后落在谁的身上,就很清楚了。

“陛下放心,臣此次前去河南,定然不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不仅着重赈灾,更会注意当地民生,不至大灾虽过,可却百姓为流民。”

闫茂锵锵有声,事关前途,这些事情,他绝对会很认真的去做的,哪怕是真正的做到大公无私,这次河南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办好。

而闫茂说的话,却是让弘治很满意。

流民,是怎么形成的?

笼统的来说,流民,全部都是因为各种大灾形成的,如旱灾,涝灾,等等。

可若是细分下来,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的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一种是,大灾过去之后。

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就不必多说了,可第二种,却是可以避免的,也就是大灾过后,有些百姓虽想过活,可无奈房屋被毁,身无分文,各种耕种工具尽数也在大灾中被毁,或是没了种子,等等原因。

这一种情况,也是造成大批流民的主要原因。

若非如此,哪个百姓不想安居乐业,想要去过居无定所、处处乞讨,看人脸色过日,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饿死冻死的日子。

是以,灾后的部署,也是非常重要的。

“卿家退下吧,若在河南有什么需要,可以直接上折具奏于朕。”

弘治摆了摆,示意闫茂退回站班,同时,最后一句话,却也是给了闫茂可以随时上奏的权利。

虽说钦差本来就有这个权利,不过,那也只是官面上说说罢了,钦差的奏折,照样会经过内阁,司礼监,才会到达皇帝的手中。

弘治这么一说,其实就是给了闫茂密折上奏的权利。

百官的心里,更是磋叹,看来,周经这个户部尚书,这次不管是真病假病,或者是真的病了,只不过是小题大做,这次,怕都是要辞职了。

这,就是皇权的力量,皇帝对哪个官员不满,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亲自去找麻烦,只需要表达出对另外一个官员的善意,或者,是随口说一句他的坏话也就是了。

剩下的,自然会有下面的官员们去体悟圣上的意思,然后去执行了。

“顺天府尹。”

闫茂站回列班以后,不等下面大臣们是否有别的奏折上奏,弘治就先开口点了官员。

“臣在。”

顺天府尹站出了列班,同样,抱着笏板,却是低着脑袋,并不敢看弘治一眼。

“据说,春节这几天,京城内发生了不少事情,可否说出来让朕听听。”

弘治这不冷不淡的话,立时让大殿内的官员全都冷静了下来,皇帝关心京城的治安,这是自然的,可是,这话里,却是透漏着不同寻常,难不成,出了什么事?

一群大臣相互看着,绞尽脑汁,在想春节这几天,京城都出了那些事情,值得皇帝亲自关注。

“陛、陛下,臣这几日也在家和妻儿团聚,是以,尚未得知……还望陛下赎罪。”

顺天府尹也是觉得冤枉的很,这算什么事,今天可是初六,早朝的第一天,虽然顺天府不必六部等衙门,就算是春节,也是要有官员职守的,可却是也只是留下了个足以维持运转的。

而且,还是下面的官员轮流职守,兵丁们也是比往常减少了一半。

是以,有些地方,若是真出了什么事情,怕是会有些顾忌不上,可,春节这几天,几乎是不会出事的,这几天,都在家陪家人呢,而且,京城的治安本来就好,是天子脚下,就算是有那些不守王法的,想要捣乱,怕是也不敢在春节这几天吧。

这其中,却是有另外一层意义的,春节嘛,都是有个好彩头的,虽然这几天各衙门都放假了。

可正因为此,若是有那些个不长眼的,这几天闹事,坏了一个好彩头,不让大家过好年,其后果,可想而知。

是以,连那些个街头混混什么的,也是知道好赖的,春节这几天,也都不出来的。

“不知道?”

弘治呵呵笑着,可却看不出丝毫的笑意,只能感觉到无尽的冰冷,森寒。

“自己看。”

弘治从旁边候着的萧敬手里拿过一本奏折,抓住就往顺天府尹的身上砸了过去。

要知道,当今圣上可是仁厚有名的,像是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可正因为此,也意味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皇帝愤怒到了极致的时候。

第121章缘由

颤巍巍哆嗦着双手翻开奏折,只是看了一眼,浑身上下就是直冒冷汗。

奏折上的内柔,其实,若是在平时,并不算什么,甚至,在历朝历代,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在本朝,就不一样了。

当今圣上是仁慈君主,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一瞬间,顺天府尹就跌坐在了地上,这件事,他虽然做的有些罗莽了,可终究是为了京城的治安,谁想到,竟然会有人以此为由,上折参奏了他一本。

“念出来。”

弘治盯着已经跌坐在大殿上的顺天府尹姚启山,声音冰冷,没有丝毫的情绪包含在里面,熟知弘治脾气的官员,俱结知道,这是其愤怒到了极致的时候。

虽然当今圣上仁慈,可其毕竟是皇帝,身份地位在那摆着的,是不能动摇的,不可能说是没有脾气的。

“臣……。”

顺天府尹姚启山声音颤抖,心里涌出无尽的恐惧,手中的奏折都掉在了地上。

“你,曾毅,探头探脑成何体统?”

弘治正巧抬头看到了曾毅在列班当中探头探脑,好奇的盯着顺天府尹的背影打探,这把火,直接被曾毅给自找麻烦的引到了自己的头上。

曾毅也是委屈的很,上朝也有月余的时间了,好不容易见皇帝发次怒,能不好奇的看看么,谁想,这怒火,竟然给烧到自己的头上了。

心里抱怨着,曾毅却是开口,想要解释。

“陛下,臣……。”

“朕不想听你说那些废话,去,帮姚大人念念他手中的奏折。”

曾毅刚想说话,就被弘治给毫不留情的打断了。

不过,虽然如此,可曾毅却也长出了口气,看来,他只是稍微被波及了一下罢了。

可这个姚启山,今日之后,怕是官位要不保了,哪个官员能在或者说赶在皇帝的面前称大人的?

可现在,弘治却偏偏称呼姚启山为大人,这是什么意思?怕是已经对姚启山愤恨到了极点,这是在讽刺他呢。

“是,臣遵旨。”

曾毅从朝班中站了出来,大步走到了姚启山跟前,却是先冲着姚启山行了一礼,然后从地上捡起奏折,道:“姚大人,下官念了。”

说完这话,曾毅就把奏折给打开了,立时,大殿内所有大臣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曾毅的身上。

“自古圣人治世有赖贤臣,江山为重…………黎民为重………今,贤臣不得见……黎民如草菅……顺天府尹姚启山愧居朝堂……愧对陛下……以手中之权……致使无数流民……。”

这奏折,念到最后,曾毅的声音也有些变了,心里更是突突的跳个不停,同时,也算是知道为什么弘治会这么生气了。

这奏折倒是也算规矩,通篇都只是在讽刺、攻击顺天府尹姚启山,说他不管天气如何等等,硬是将大群流民拦在了京城外,更是不予设粥棚,也不予上报朝廷,这是要寒了百姓的心呐

这话,听起来是在说姚启山的罪过,可是,若仔细品味一下,奏折开篇的那几句话和后面所写遥相对应。

圣人治世有赖贤臣,那,若是用了昏庸无能的官吏,用了残暴不仁的官吏,这算是什么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